实验三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酶免疫检验方法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酶免疫检验方法前言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 virus , HBv )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率较高,,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对乙肝的诊断主要以实验室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 HBsAg )为主,检测方法主要有酶免疫法、反向间接血凝法、放免法、化学发光法、免疫荧光法等,目前应用较广、较普及的是酶免疫法。
本标准所使用的缩略语为HBV 、HBsAg 。
本标准从2002 年7 月1 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卫生部医政司提出。
本标准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陶其敏、全文斌。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04-20 批准2002-07-01 实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酶免疫检验方法WS / T 223 一2002Guidelines for enzyme immuno 一assay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血清HBsAg 酶免疫检验方法(两步法)中相关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基础、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研究中血清HBsAg 测定。
2 方法选择2 . 1 常用方法HBsAg 的酶免疫检验方法根据反应模式可分为“一步法”和“两步法”两种方法。
“一步法”是将待测样品和酶标记抗体同时加人到反应孔中进行反应,从而达到快速的目的;“两步法”则是先将样品加人到反应孔中,待反应结束后再加人酶标记抗体,从而使待测样品的“捕获反应”和酶标记抗体的“酶联反应”分开进行,因而反应更加稳定、重复性也更好。
2 . 2 推荐方法由于“一步法”存在产生“前带现象”的可能,故在本标准中不列为推荐方法;本标准推荐使用酶免疫“两步法”。
2 .3 方法原理本标准推荐使用酶免疫“两步法”检测HBsAg :将抗HBs 的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或多克隆抗体(简称多抗)包被于聚苯乙烯微孔板等固相载体上,加人待测血清,如其中含有HBsAg ,则可与固相上的包被抗体结合;洗板去除不参加反应的无关蛋白成分后,加人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第二株抗体使之与血清中HB 、Ag 反应,在固相载体上形成包被抗体一血清中HBsAg 一酶标记抗体的复合物(即双抗体夹心);再加人底物后,酶催化底物,产生显色反应,根据显色反应颜色的深浅可判定血清样品中HB 、Ag 的有无及相对含量。
用两种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结果分析
用两种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结果分析目的了解用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表面抗原两者之间的结果情况。
方法采集320例就诊人员的血液标本,分别用化学发光法与ELISA法检测。
结果320份标本中,发光法检测出40份阳性,280份阴性。
ELISA 法检测出42份阳性,278份阴性。
经χ2检验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ELISA法成本比较低,耗时长,实验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易出现假阳性。
化学发光法成本高,所需时间短,干扰因素少,不易出现假阳性。
标签:乙肝表面抗原;ELISA;化学发光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乙型病毒肝炎感染性约达10%,乙肝的实验检测对其防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1]。
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它可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汗液、泪水、鼻咽分泌物、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
随着科学越来越进步,检测的手段也越来越多。
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诸多高敏感性的检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免疫学的检测中,当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属酶联免疫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 bent assay,ELISA)[2]。
近几年,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t microparticle immunoassay,CMIA)正逐渐发展,是一种敏感性较强的临床免疫学检测方法,有效解决了低浓度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难题[3]。
现用ELISA法,化学发光法,这两种方法检测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标本来自于我院2016年3月1日~3月5日体检人员,共320例,男198例,女122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为(39.5±8.4)岁。
1.2标本采集用红头采血管,真空抽取静脉血3 ml,标本静置后离心提取血清。
1.3检测试剂与仪器一种采用雅培化学发光HBsAg定量检测试剂盒,标本离心后,按照雅培I2000化学发光仪的操作规程检测。
双抗体夹心一步半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实验设计
双抗体夹心一步半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技术背景】目前检测HBsAg的技术有:①两位点一步法:可出现钩状效应,待测抗原浓度过高出现假低值或假阴性;②两步法:无钩状效应;③一步半法:减少钩状效应。
本实验所采用的方法为一步半法,此法是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原理,因此对于所检测的抗原其对应的抗体是特异性的,待测抗原必须存在于抗体结合的抗原决定簇,因此,此法用于乙肝表面抗原是比较准确的。
【病人准备】虽然在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查前没有空腹检查的要求,但检查前一天应注意不喝酒、不服用任何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药物。
【标本的采集与保存】血清:采用正确医用技术采集静脉血2ml,待血液自然完全凝固后,2000-3000转/分离心10分钟,取新鲜血清用于检测。
血浆:用抗凝血浆管(枸橼酸盐、EDTA盐、肝素之一作抗凝剂)采集静脉血2ml,3000-3500转/分离心10分钟,取新鲜血浆用于检测。
血清样品:5天内测定,可以放置于4℃;超过一周,-80℃保存2.实验前准备1)用前三十分钟从冰箱中取出的试剂盒和待测标本,平衡至室温(18-25℃);2)将恒温箱或恒温水箱调至反应温度。
【原理】将抗HBs 的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或多克隆抗体(简称多抗)包被于聚苯乙烯微孔板等固相载体上,加人待测血清和酶标记抗体(抗HBs-HRP),血清中HBsAg与微孔板上的包被抗体(抗HBs)结合,洗涤分离后,加人酶底物系统,留在微孔板表面抗HBs-HBsAg-抗HBs-HRP复合物中的HRP催化底物进行显色反应。
根据显色反应颜色的深浅(吸光度A 高低)与血清标本中HBsAg含量成正相关,以此判定血清样品中HBsAg 的有无及相对含量。
显色为阳性,不显色为阴性。
【试剂与器材】1.试剂抗HBs包被的微孔板、HBsAg阳性对照、HBsAg阴性对照、酶标试剂、浓缩洗涤液、显色剂A、显色剂B、终止剂、封板膜2.器材加样枪(20μL、50μL -250μL)、恒温设备(恒温水浴箱或恒温箱)、洗板机、酶标仪、吸水纸、消毒缸要求:a )酶标仪在450 nm 和492 nm 的波长不精密度应在≤1 %,分别在449 nm -451 nm 和491 nm-493 nm 之间,吸光度(A 值)要求可以测到小数点后两位;b )移液系统在100μl和50 μl 的移液不精密度应≤1 % ,分别在99- 101μL和49.5μL-50.5μL 之间;c )恒温系统在37 ℃、43℃的温度变异应成±1℃。
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流程
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流程
1. 采集样本,通常使用静脉血作为检测的样本。
医务人员会使用消毒的针头抽取一定量的血液。
2. 样本处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会被送往实验室进行处理。
在实验室中,血清会被分离出来,以便进行后续的检测。
3. 酶免疫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通常使用酶免疫法(ELISA)进行检测。
ELISA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通过检测血清中特定抗原或抗体的存在来进行诊断。
4. 结果分析,实验室技术人员会分析样本中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结果。
阳性结果表明患者体内存在乙肝病毒,阴性结果则表明患者体内暂时没有乙肝病毒的感染。
5. 结果报告,最终的检测结果会被记录在报告中,并由医生进行解读和诊断。
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测以确认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流程仅为一般的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流程,
具体的操作步骤可能会因医疗机构和实验室的不同而略有差异。
在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前,建议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详细的检测流程和注意事项。
1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操作规程
1.1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操作规程-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ELISA)1原理:在微孔板上预包被被纯化的乙肝表面抗体(HBsAb),配以酶标记抗体(HbsAb-HRP)及TMB等其它试剂,采用夹心法原理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
2试剂:试剂名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试剂生产厂家: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包装规格:96Test/Kit试剂盒组成:HbsAb预包被微孔板(包被HbsAb),HbsAg酶标抗体(含HRP标记HbsAb), HbsAg阳性对照(含基因工程HbsAg),HbsAg阴性对照(正常人血清),HbsAg样品稀释液(含BSA缓冲液),浓缩洗涤液(PBS-T 缓冲液),底物A(含H2O2),底物B(含TMB),终止液(含H2SO4),封板膜,自封袋,说明书。
试剂储存条件及有效期:2~8℃避光保存,有效12个月。
3样本采集:取静脉血3-4ml于干净容器中分离出血清或血浆标本,如不及时测定可置于4℃冰箱保存,如长期保存需置于-15至-20℃冻存,并避免样本反复冻融。
高脂血、高胆红素及溶血样本可能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建议不使用。
4所需仪器全自动酶免分析仪新鲜蒸馏水或去离子水酶标仪(单波长450nm或双波长450nm/630nm)微量移液器37℃恒温箱或水浴箱洗板机或洗瓶5检验方法平衡:将试剂盒各组分从盒中取出,平衡至室温(18~25℃),微孔板板开封后,余者即时以自封袋封存。
配液:浓缩洗涤液配置前充分摇匀(如有晶体应充分溶解),浓缩洗涤液和蒸馏水去离子水按1:19稀释后使用。
编号:取所需数量微孔条固定于支架,按序编号。
稀释:每孔加入20ul样品稀释液。
加样:分别在相应孔中加入100ul阴、阳性对照血清或待测样本。
温育:置37℃温育60min。
加酶:分别在每孔中加入酶标记抗体50ul。
乙肝表面抗原ELISA检测程序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ELISA法检测程序1检验目的及原理1.1检验目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主要免疫指标,乙型肝炎肝病毒的感染带来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母婴传播、性传播和血液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尽早的发现感染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传播。
1.2检验原理:两步双抗体夹抗原ELISA试验用于检测HBsAg的酶免疫检测法,是在1971年,首先由Engvall,Perimann1,VanWeemen 以及Schuurs进行描述的。
在1976和1977年,建立了固相“夹心”酶免疫检测法。
HBsAg 在包被有多克隆抗体(Anti-HBsAg)的固相上被捕获,随后由酶标Anti-HBs进行检测显示。
在二十世纪80年代早期,开发了基于单克隆Anti-HBs的HBsAg检测法。
本实验采用单克隆Anti-HBs的两步夹心ELISA试验,微孔板上所包被及酶结合物所用分别为针对表面抗原不同位点的抗体。
如果被检测血清中存在表面抗原,则可通过双抗体夹心的桥联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连接到微孔板上,使TMB呈色。
2 方法性能参数2.1两步双抗体夹抗原ELISA试验(1)敏感性:样品中HBsAg浓度达到0.5ng/m1,即可得到阳性结果。
(2)特异性:使用血浆、被检测者因各种病理因素而使血液中含有过高纤维蛋白原或者异嗜性抗体时,可能引起检测结果的假阳性。
3 标本3.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适宜检材为新鲜血液样本分离出的血清,不适合于混合血清、血浆或其他体液样本,特殊检材的要求及结果判断见其具体要求,不适用本程序。
3.2血液标本用不含添加剂的干燥洁净试管采集,采集后在37℃孵育1.5~2小时,2000 RPM 以上离心5分钟,分离血清。
3.3采用含有分离胶和促凝剂的试管采集的血液样本,采集后在37℃孵育0.5~1小时,2000 RPM以上离心5分钟,分离血清。
3.4严重脂血、严重溶血原则上不会影响检测结果,但洗涤一定要彻底、干净。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检测作业指导书1.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定性检测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
2.范围:适用于检验科免疫实验室。
3.规程:3.1标本的收集与准备:3.2用未加抗凝剂的真空抽血管抽取静脉血2ml。
3.3标本完全凝固后才能离心,并分离血清。
3.4如试验8小时内不能完成,血清标本放2~8℃保存。
3..5标本拒收标准:严重脂血、溶血、黄疸。
4、测定原理:本试剂盒采用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技术,将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单项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检测条组装成联合检测卡。
样品加到检测卡各项加样孔后,再借助毛细作用移行至层析区,于检测区和对照区,胶体金标记颗粒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富聚,形成或不形成肉眼可见的胶体金颗粒反应带,从而实现对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的检测,并作出存在与否的判定。
HBsAg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胶体金标记抗HBs(鼠单抗)与样品中的HBsAg结合形成复合物,再借助毛细作用复合物沿层析条向前移行,与检测线区预包被的抗HBs(鼠单抗)形成“Au-抗HBs(鼠单抗)-HBsAg-抗HBs(鼠单抗)-固相材料”夹心物而凝聚显色。
游离胶体金标记抗HBs(鼠单抗)则在对照线处与羊抗鼠IgG抗体结合而富集显色。
阴性标本则仅在对照线处显色。
结果于30分钟内判定。
抗HBs用双抗原夹心法检测胶体金标记HBsAg与样品中的抗HBs结合形成复合物,再借助毛细作用复合物沿层析条向前移行,与检测线区预包被的HBsAg形成“Au-HBsAg-抗HBs-HBsAg-固相材料”夹心物而凝聚显色。
游离胶体金标记HBsAg则在对照线处与羊抗HBs结合而富集显色。
阴性标本则仅在对照线处显色。
结果于30分钟内判定。
HBeAg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胶体金标记抗HBe(鼠单抗)与样品中的HBeAg结合形成复合物,再借助毛细作用复合物沿层析条向前移行,与检测线区预包被的抗HBe(鼠单抗)形成“Au-抗HBe(鼠单抗)-HBeAg-抗HBe(鼠单抗)-固相材料”夹心物而凝聚显色。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测定作业指导书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测定作业指导书一、目的:规范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测定的标准操作程序,确保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测定的结果准确有效。
二、适用范围:在AutoLumo A2000化学发光检测仪上定量测定人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三、临床意义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重要的公众危害性疾病,据估计全球范围内目前大约有3 亿乙肝病毒携带者。
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可引起广泛的急、慢性肝脏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乙肝病毒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有联系。
HBsAg是乙肝病毒颗粒(HBV)的外壳成分,为大小不一的多肽。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机体会产生各种不同模式的抗原、抗体血清学免疫应答反应。
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物,不仅可以诊断感染,而且还可以判断疾病的进程和预后。
HBsAg是HBV感染后第一个标志物,是提示样本是否有潜在传染性的最好的间接指标。
四、方法原理本产品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原理进行检测。
用抗-HBs 抗体包被磁微粒,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HBs抗体制备酶结合物。
通过免疫反应形成抗体-抗原-抗体-酶复合物,该复合物催化发光底物发出光子,发光强度与HBsAg含量成正比。
五、标本的采集与处理5.1.采用正确医用技术收集血清/血浆样本,推荐对于使用普通管采血的样本,离心前样本应37℃孵育至少1h;对于使用促凝管采血的样本,离心前样本应37℃孵育至少0.5h,离心条件10000g/min,10min;对于使用抗凝管采血的样本,离心条件10000g/min,10min。
抗凝管推荐使用肝素作为抗凝剂,避免使用枸橼酸钠和EDTA抗凝剂。
5.2.样本中的沉淀物和悬浮物可能会影响试验结果,应离心除去,并确定样本未变质方可使用。
5.3.溶血或脂血的样本不能用于测定。
5.4.样本收集后在室温放置不可超过8小时;如果不在8小时内检测需将样本放置在2~8℃的冰箱中;若需48小时以上保存或运输,则应冻存于-20℃以下,避免反复冻融。
使用前恢复到室温,轻轻摇动混匀。
乙肝表面抗原检测
乙肝表面抗原检测1、定性检测---酶联免疫法HBV感染后可出现HBsAg和抗HBs同时阴性,即所谓窗口期,此时HBsAg已消失,抗HBs仍未产生,少部分病例始终不产生抗HBs。
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可出现在HBV感染恢复期,此时HBsAg未消失,抗HBs已产生;另一情形是S基因区发生变异,野生株抗HBs不能将其清除;或抗HBs阳性者感染了免疫逃避株窗口期的抗原抗体的量低于ELISA检测下限,无法检测出来。
美国雅培I-2000全自动免疫发光分析仪,取代传统的ELISA法,实现了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定量检测。
该仪器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检测技术,以顺磁性微珠作为包被载体,吖啶酯作为发光剂标记抗体,在过氧化阴离子的作用下,吖啶酯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发出光子,信号被光量子阅读系统接受并转换为待测抗原的浓度。
该技术具有定量跟踪分析、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及检测快速的优点,可及时准确地提供实时、动态的检测结果,有效地指导药物治疗。
传统的ELISA法只能通过显色得到阴、阳性结果,而乙肝的治疗过程具有复杂的多阶段性和动态性,仅凭阴、阳性来判定结果无法给临床提供丰富有效的信息。
微粒子发光技术的引进克服了这个缺点,能对五项检测指标进行定量和动态分析。
同时,高灵敏度雅培试剂的采用也大大降低了低水平感染者漏检的可能性。
近十几年来,由于抗病毒药物、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的使用导致病毒核酸出现突变,产生了HBV突变株,它们可以逃过宿主的免疫防御,导致检测和治疗上的失败。
以往国产ELISA试剂采用单一单克隆抗体,缺乏对突变株的检测能力,而雅培HBsAg试剂采用的抗体是针对一些受突变影响最小、又具有恒定高亲和力抗原决定部位的多种单克隆抗体,能有效地识别各种逃逸变异株,也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漏诊。
此外,乙肝表面抗体的定量检测为被乙肝病毒感染后或接种乙肝疫苗后机体的免疫状况评估提供了一个客观标准,>10mIU/ml表明机体对病毒具有免疫力。
乙肝快速测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乙型肝炎(Hepatitis 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传播。
HBV感染是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我国,乙型肝炎的感染率较高。
因此,早期诊断和检测HBV感染对于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快速检测方法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
本实验旨在通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快速测定,评估其检测性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评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快速测定试剂盒的检测性能。
2. 了解HBsAg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三、实验材料1.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快速测定试剂盒(胶体金法)2. 血清样本(HBsAg阳性、HBsAg阴性)3. 仪器:恒温箱、离心机、微量移液器、加样器等四、实验方法1. 样本处理:将血清样本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稀释,混匀。
2. 加样: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将稀释后的血清样本分别加入测试卡和对照卡。
3. 阅读结果:等待反应时间后,观察测试卡和对照卡的颜色变化,判断结果。
五、实验结果1. 阳性对照:对照卡显示红色条带,说明测试卡和试剂均无问题。
2. 阴性对照:对照卡显示红色条带,测试卡无红色条带,说明血清样本为HBsAg阴性。
3. 阳性样本:对照卡显示红色条带,测试卡显示红色条带,说明血清样本为HBsAg阳性。
4. 阴性样本:对照卡显示红色条带,测试卡无红色条带,说明血清样本为HBsAg 阴性。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采用胶体金法进行HBsAg快速测定,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适用于临床快速诊断。
2. 实验结果表明,该试剂盒对HBsAg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3. 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快速测定具有以下优势:- 操作简便:无需专业知识和设备,易于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
- 检测快速:可在短时间内获得检测结果,有利于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酶联免疫法)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说明书检验原理本试剂盒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原理。
在微孔条上预包被纯化乙肝表面抗体(HBsAb),配以酶标记抗体(HBsAb-HRP)及TMB显色剂等其他试剂,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
适用机器加样器、温箱、洗板机、含波长450mm的酶标仪样本要求1.本试剂使用样品为人血清或血浆,含有EDTA、柠檬酸钠或肝素等抗凝剂的样品可用于本实验。
2.不能检测含叠氮钠、悬浮纤维蛋白或聚集物、重度溶血的样品。
3.样品中应无微生物,可在2~8℃储存一周,长期储存应低温冻存,避免反复冻融。
使用前请将样品室温平衡30分钟以上,冷冻样品实验前需混匀。
检验方法1.配液:将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20倍稀释。
2.编号:将样品对应微孔板按序编号,每板应设阴性对照孔3孔,阳性对照孔2孔和空白对照孔1孔。
(用双波长检测,可不设空白对照孔)。
3.稀释:每孔加入样品稀释液20 μL,空白对照孔除外。
4.加样:分别在相对应孔中加入待测样品或阴性、阳性对照100μL,轻轻振荡混匀。
(非常重要)5.温育:用封板膜封后,置37±1℃温育60±2分钟。
(如有酶联反应加速仪温育时间可减半)。
6.加酶:每孔加入酶标试剂50μL,空白孔除外,轻轻振荡混匀。
7.温育:用封板膜封后,置37±1℃温育30±1分钟。
(如有酶联反应加速仪温育时间可减半)。
8.洗版:小心揭掉封板膜,用洗板机洗涤5遍,拿出来在扣在洗版纸上重重拍干。
9.显色:每孔加入显色剂A、B液(底物)各50μL,轻轻振荡混匀,37±1℃避光显色30分钟。
10.测定:每孔加入终止液50μL,轻轻振荡混匀,十分钟内测定结果。
设定酶标仪波长于450nm处(建议用双波长450um/600~650nm),用空白孔凋零点后测定各孔A值。
检验结果的解释1.阴性对照孔A值≤0.10,阳性对照孔A值≥0.80,否则试验无效。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1、方法胶体金法2、原理本品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专业技术,在玻璃纤维素膜上预包被HBsAg,在硝酸纤维素膜上检测线和对照线处分别包被HBsAg单抗(sAb2)和羊抗鼠IgG.检测阳性血清或血浆样本时,样本中HBsAg与胶体金标记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由于层析作用复合物沿纸条向前移动,经过检测线时与预包被的抗体结合形成夹心物而凝聚显色,游离金标抗体则在对照线处与羊抗鼠IgG结合而富集显色。
阴性标本则在对照线处显色。
3、样本要求3.1可采用全血、血清、血浆进行检测,其中,全血是指末梢血(指血或耳血)。
临床常用抗凝剂(EDTA、肝素、枸橼酸钠)对血浆样本不影响检测结果。
3.2采集静脉的血清、血浆应在无菌条件下,并避免溶血。
3.3如果血清或血浆样品收集后7天内检测,样品须放在2-8℃保存,如果大于7天则须冷冻保存。
3.4全血样本建议在3天内检测,样品放在2-8℃保存,不得冻存。
4.检测方法4.1将试纸取出,粘贴于不干胶记录纸上相应位置,水平放置并做好标记。
4.2用加样器或一次性采血管吸取60ul新鲜全血(或血清、血浆)缓慢滴加于试纸条箭头下方的垫片上4.3为防止弱阳标本的漏检,请于加样后10分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5 检验结果的解释5.1阳性:试纸在检测线和对照线位置出现两条紫红线。
5.2阴性:试纸只在对照线位置出现一条紫红线5.3失效:试纸未出现紫红线或仅在检测线出现一条紫红线。
6.产品性能指标6.1用企业参考品检测6.1.1阴性参考品符合率:用20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参考品测定,不得出现假阳性。
6.1.2阳性参考品符合率:用3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参考品测定,不得出现假阴性。
6.1.3最低检出量: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参考品adr、adw、ay三个亚型测定,10分钟观察结果,最低检出量应不高于2.5ng/ml6.1.4精密性:用精密性参考品测定,平行检测10次,反应结果应一致,均为阳性。
乙肝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乙型肝炎(Hepatitis B)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感染疾病,具有高度传染性。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分为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
急性乙型肝炎多数病例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则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等严重后果。
为了了解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和病毒复制水平,本实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指标,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
二、实验目的1.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判断患者是否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2. 评估病毒复制水平,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三、实验方法1. 标本采集:采集患者血清,置于-20℃冰箱保存。
2. 试剂与仪器: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检测试剂盒(ELISA法)、酶标仪、移液器、离心机等。
3. 实验步骤:1. 将试剂取出室温平衡30分钟。
2. 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包括加样、孵育、洗涤、显色等步骤。
3. 使用酶标仪检测各孔的吸光度值(OD值)。
4.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各指标的含量。
四、实验结果1. HBsAg阳性,表明患者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2. HBsAb阴性,表明患者未产生保护性抗体。
3. HBeAg阳性,表明病毒复制活跃。
4. HBeAb阴性,表明病毒复制尚未停止。
5. HBcAb阳性,表明患者曾感染或正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五、分析与讨论1. 本实验结果显示,患者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毒复制活跃,可能存在慢性乙型肝炎的风险。
2. 患者未产生保护性抗体,建议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以提高免疫力。
3. 患者HBcAb阳性,表明曾感染或正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需进一步检查肝功能,以评估肝脏损伤程度。
六、结论本实验采用ELISA法检测了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指标,结果表明患者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毒复制活跃。
实验三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
实验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一、目的掌握ELISA原理和方法二、实验原理采用EIA双抗原夹心法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抗-HBs。
并采用HBsAg包被反应板,加入待测标本,同时加入HBsAg-HRP,进行孵育,当标本中存有抗-HBs 时,该抗-HBs与包被的HBsAg结合并与酶结合形成酶结合物HBsAg-抗-HBs-HBsAg-HRP复合物,洗去反应物,加入显色剂后,将有明显的颜色变化;当标本中没有抗-HBs时,加入底物后没有或只有很轻微颜色变化。
三、试剂与器材1.试剂酶结合物、抗-HBs阳性对照,浓缩洗涤液、显色剂A、显色剂B、终止液(2mol/L H2SO4)、7号待测样品、8号待测样品2.器材预包被反应板(9孔)、封板胶条、移液枪、摇床四、操作步骤1.取7号待测样品分别填装到4孔中,每孔50μL。
同样取8号待测样品分别填装到4孔中,每孔50μL。
剩余一孔装填50μL抗-HBs阳性对照。
2.加酶结合物,每孔50μL,并充分混匀,贴上标签纸,置于37℃孵育30min。
3.手工洗板:弃去孔中液体,在吸水纸上拍干,用洗涤液350μL灌注每孔,静置5-10秒,弃去孔内洗涤液拍干,如此反复五次。
4.加显色剂:先加显色剂A,每孔50μL;再加显色剂B,每孔50μL;充分混匀,放置37℃避光孵育15,min。
5.终止反应:每孔加入终止液50μL,混匀。
6.观察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分析从实验结果看出7、8号待测样品皆无明显的颜色变化,但是阳性对照组再加入显色剂A、B后立即显现蓝色,再加入终止液后立即显现黄色。
表明7、8号待测样品皆无抗-HBs。
而反应显色原因为底物过氧化氢脲溶液和TMB,在HRP酶的作用下,产生蓝色的阳离子根;加入终止液后,一方面,硫酸破坏了HRP酶的活性,使酶的催化功能丧失,另一方面,pH降低,即可使蓝色的阳离子根转变为黄色的联苯醌。
但本实验并未用上酶标仪,故测定联苯醌的消光系数也无法进行。
乙肝实验室诊断标准
乙肝实验室诊断标准是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相关血液指标来确认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
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定的流行率。
早期的乙肝感染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实验室检测是诊断乙肝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是乙肝实验室诊断的相关标准。
一、HBsAg检测HBsAg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缩写,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早和最重要的标志物。
乙肝感染者在感染后的一到六个月内,血中会出现HBsAg阳性。
因此,对于疑似乙肝患者,应该首先进行HBsAg的检测。
如果HBsAg持续阳性超过六个月,则可以确定为慢性乙肝感染。
二、抗-HBs检测抗-HBs是对HBsAg的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也是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
通过抗-HBs的检测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否具备乙肝病毒的免疫力。
如果抗-HBs阳性,说明个体已经免疫乙肝病毒,或者是乙肝疫苗的有效接种者。
三、HBeAg和抗-HBe检测HBeAg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核心蛋白,它的出现表明个体在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正在活跃复制。
因此,对于HBsAg阳性的患者,还需要进一步检测HBeAg和抗-HBe。
如果HBeAg阳性,说明病毒处于活动状态,此时患者是高传染性的。
而抗-HBe阳性则表示病毒复制已经减弱,病情相对稳定。
四、抗-HBc检测抗-HBc是对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的抗体,它可以分为IgM和IgG 两种类型。
IgM抗-HBc是急性乙肝感染的标志物,出现在HBsAg阳性之前,并且在HBsAg消失之后很快消失。
而IgG抗-HBc则是乙肝感染的持久性标志,出现在HBsAg阳性之后,并且可以持续终身。
五、HBV-DNA检测HBV-DNA是乙肝病毒的基因组成分,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HBV-DNA含量,可以判断乙肝病毒的活跃程度。
此项检测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病情转归非常重要。
以上就是乙肝实验室诊断的相关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乙肝的诊断应该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病史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乙肝抗体的检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乙肝抗体检测是临床诊断和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了解实验对象的免疫状态,为乙型肝炎的防控提供依据。
二、实验目的1. 掌握乙型肝炎表面抗体ELISA检测方法;2. 评估实验对象的免疫状态;3. 为乙型肝炎的防控提供依据。
三、实验原理乙型肝炎表面抗体ELISA检测原理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
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包被于微孔板,加入待测血清,若血清中存在HBsAb,则与包被的HBsAg结合。
再加入酶标记的二抗,若HBsAb与HBsAg结合,则酶标记的二抗与HBsAb结合。
最后加入底物显色,根据颜色深浅判断HBsAb的存在。
四、实验材料1.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包被微孔板;2. 待测血清;3. 酶标记的二抗;4. 底物;5. 洗涤液;6. 酶标仪;7. 移液器;8. 试剂盒说明书。
五、实验方法1. 标准曲线绘制:将不同浓度的HBsAb标准品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检测吸光度(A值),以A值为纵坐标,HBsAb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实验操作:a. 将微孔板置于酶标仪上,调整波长为450nm;b. 向微孔板每孔加入50μl待测血清,置于酶标仪上,37℃孵育30分钟;c. 向微孔板每孔加入50μl酶标记的二抗,置于酶标仪上,37℃孵育30分钟;d. 向微孔板每孔加入底物,置于酶标仪上,37℃孵育15分钟;e. 向微孔板每孔加入终止液,终止反应;f. 测量各孔的A值。
3. 结果判断:a.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待测血清的HBsAb浓度;b. 以HBsAb浓度≥10mIU/ml为阳性,低于10mIU/ml为阴性。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绘制:根据标准曲线绘制结果,A值与HBsAb浓度呈正相关。
2. 实验结果:本次实验共检测30份血清样本,其中18份样本HBsAb浓度为10mIU/ml以上,12份样本HBsAb浓度低于10mIU/ml。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实验操作规程(吉比爱)
1.目的和适用范围:1.1.为保证血液检测的结果正确性,规范实验操作,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1.2.适用于本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本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术语:无。
3.职责:3.1.实验室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本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2.实验室负责人负责最终实验室报告的签发。
4.工作程序4.1.操作说明4.1.1.实验原理: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原理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HBsAg。
用特异性抗-HBs抗体包被酶标板,待检血清或血浆中的 HBsAg可与包被抗体反应,再与酶标抗—HBs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
加底物(TMB)显色,在酶标仪上测定后根据吸光值(A值)判定有无HBsAg的存在。
4.1.2.实验所需设备和材料:酶标分析仪、洗板机、50ul加样器、100ul加样器、37℃恒温孵育箱,一次性加样吸头、试剂槽、过程记录单等。
4.1.3.实验室环境条件:实验检测的室温应保持在18℃-25℃之间。
4.1.4.实验流程:标本接收核对→编制加样顺序的布局图→设置条孔→加样→加酶标记物→温育→洗板→加显色剂→温育→加终止液→酶标仪读数→结果判断→结果报告4.2.实验操作步骤:4.2.1.准备:自2-8℃试剂冰箱中取出试剂盒,在室温中平衡30分钟;包被板平衡至室温后才可打开外包装,以防止板条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将20倍浓缩洗涤液用纯化水20倍稀释后备用。
剩下的试剂及时封存于2℃-8℃冰箱中,以备后用。
4.2.2.设定:将待测样品按需排列设定加样顺序。
每板实验设空白对照1孔(若用双波长检测,可不设空白对照孔),阴性对照3孔,阳性对照2孔。
4.2.3.加样:将所需数量的板条固定于板架。
除空白对照孔外,在相应孔中加入阴性阳性对照和待检样品各100ul.4.2.4.温育第一次:贴上封口胶,置37℃温育60分钟。
4.2.5.加酶:小心撕去封口胶,除空白孔外,每孔加入酶工作液100ul.4.2.6.温育第二次:贴上封口胶,置37℃温育30分钟洗涤:小心撕去封口胶。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测定方法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测定方法《说说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测定方法》嘿,你知道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测定可是个挺重要的事儿呢。
这可不是啥玄乎的东西,就像我们生活里很多事儿一样,有它自己一套实实在在的办法。
我有个朋友,就叫他大刘吧。
大刘呢,他家里有个亲戚,听说以前怀疑得了乙肝,这下可把全家都给紧张坏了。
然后就去医院做各种检查,这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测定就是其中很关键的一项。
这测定方法啊,最常见的有一种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简称ELISA。
这就像是一场小小的微观世界里的“捉迷藏”游戏。
医生呢,会先取一点病人的血液样本,就那么一小管血。
这血液啊,看起来就红红的、黏黏的,可别小看这一小管,这里面可有大文章呢。
把这血液样本放到专门的小盘子里,这个小盘子可有很多小格子,就像一个个小房间似的。
每个小格子里都预先准备好了特殊的东西。
然后啊,会加入一些试剂,这些试剂就像是一群特殊的小侦探。
如果血液里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那这些小侦探就会和抗原紧紧抱在一起,就像多年没见的老朋友一样。
这时候呢,就会发生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会产生颜色变化。
如果颜色变得比较深,那就说明很可能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存在啦。
还有一种方法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这就更有趣了,就像是在微观世界里放烟花。
同样是先取病人的血液,不过这个检测过程就像是在一个超级精密的小舞台上表演。
那些特殊的试剂和血液里可能存在的抗原结合之后呢,会产生一种发光的现象。
就像星星在小瓶子里闪烁一样,仪器会检测这个光的强度。
光越强,就表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含量可能越高。
大刘说他当时在医院陪着亲戚的时候,眼睛就死死盯着那些检测仪器,心里就盼着能有个好结果。
他看着那些医护人员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心里既紧张又好奇。
那些医护人员就像是微观世界的探险家,小心翼翼地摆弄着那些装着血液样本的小容器。
像金标法这种测定方法也很实用呢。
这个就有点像那种简易版的检测。
比如说有一种检测试纸,就像我们测怀孕用的试纸似的。
把血液滴在试纸上的特定位置,然后等一会儿。
做医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基于ELISA法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实验目的: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以判断受试者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
实验时间: 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医学实验室实验材料:1. 实验试剂:-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ELISA检测试剂盒- 标准品- 阴性对照血清- 阳性对照血清- 封闭液- 洗涤液- 底物A、B- 酶标仪- 移液器- 试剂板2. 实验仪器:- 酶标仪- 移液器- 微量加样器- 洗板机- 离心机实验方法:1. 样本准备:- 收集受试者血清样本,室温放置30分钟。
- 将血清样本离心,取上清液。
2. 标准曲线绘制:- 按照试剂盒说明书配置标准品溶液。
- 将标准品溶液加入试剂板,每个浓度重复3孔。
- 加入待测样本,每个样本重复3孔。
- 加入阴性对照血清和阳性对照血清,每个重复3孔。
3. 封闭:- 将试剂板放入封口膜中,放入洗板机,洗涤3次。
- 加入封闭液,室温放置30分钟。
4. 加酶联抗体:- 洗板机洗涤3次。
- 加入酶联抗体,室温放置30分钟。
5. 洗板:- 洗板机洗涤5次。
6. 显色:- 加入底物A和B,避光反应15分钟。
- 加入终止液,终止反应。
7. 读取吸光度值:- 使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读取各孔吸光度值。
实验结果:1. 标准曲线绘制:- 根据标准品吸光度值绘制标准曲线。
2. 待测样本吸光度值:- 记录待测样本、阴性对照血清和阳性对照血清的吸光度值。
3. 结果分析:- 将待测样本吸光度值代入标准曲线,计算HBsAg浓度。
- 判断待测样本是否为阳性。
实验结论:通过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清中HBsAg浓度为X ng/mL。
根据检测结果,受试者血清中存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提示可能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
建议受试者进一步检查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DNA等指标,以便确诊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实验讨论:1. ELISA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的常用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
一、目的
掌握ELISA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采用EIA双抗原夹心法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抗-HBs。
并采用HBsAg包被反应板,加入待测标本,同时加入HBsAg-HRP,进行孵育,当标本中存有抗-HBs 时,该抗-HBs与包被的HBsAg结合并与酶结合形成酶结合物HBsAg-抗-HBs-HBsAg-HRP复合物,洗去反应物,加入显色剂后,将有明显的颜色变化;当标本中没有抗-HBs时,加入底物后没有或只有很轻微颜色变化。
三、试剂与器材
1.试剂
酶结合物、抗-HBs阳性对照,浓缩洗涤液、显色剂A、显色剂B、终止液(2mol/L H2SO4)、7号待测样品、8号待测样品
2.器材
预包被反应板(9孔)、封板胶条、移液枪、摇床
四、操作步骤
1.取7号待测样品分别填装到4孔中,每孔50μL。
同样取8号待测样品分别
填装到4孔中,每孔50μL。
剩余一孔装填50μL抗-HBs阳性对照。
2.加酶结合物,每孔50μL,并充分混匀,贴上标签纸,置于37℃孵育30min。
3.手工洗板:弃去孔中液体,在吸水纸上拍干,用洗涤液350μL灌注每孔,
静置5-10秒,弃去孔内洗涤液拍干,如此反复五次。
4.加显色剂:先加显色剂A,每孔50μL;再加显色剂B,每孔50μL;充分混
匀,放置37℃避光孵育15,min。
5.终止反应:每孔加入终止液50μL,混匀。
6.观察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分析
从实验结果看出7、8号待测样品皆无明显的颜色变化,但是阳性对照组再加入显色剂A、B后立即显现蓝色,再加入终止液后立即显现黄色。
表明7、8号待测样品皆无抗-HBs。
而反应显色原因为底物过氧化氢脲溶液和TMB,在HRP酶的作用下,产生蓝色的阳离子根;加入终止液后,一方面,硫酸破坏了HRP酶的活性,使酶的催化功能丧失,另一方面,pH降低,即可使蓝色的阳离子根转变为黄色的联苯醌。
但本实验并未用上酶标仪,故测定联苯醌的消光系数也无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