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之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之路

摘要: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国有企业改革遇到了一些困难,面临着一些函待解决的问题。国企改革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国企改革;进程;成就与不足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接着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牵动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根据2014年公布的数据,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移动、中海油等大型国有企业均以可观的营收跻身于世界500强。在全球经济变革的大环境中,国企的改革与发展在近年来更是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不仅仅因为它们关系着我国经济实力,更在于它们关系着广大人民的福利和社会的稳定。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一、国企概述

国有企业是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遵照马列理论,用国家机器建构起来的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国有企业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为弥补市场失灵,在制度、目标和管理诸方面具有特性的现代契约组织。名义上国企的资产属于“全民所有”,可是“全民”却是一个抽象的、无直接行为能力的权利主体,所以最终是由政府占有国企的终极所有权。

国有企业在我国有着特殊的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首先,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国有经济是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有企业发挥着重大作用。再者,国有企业拥有雄厚的资产和丰富的资源。我国现阶段拥有近15万国有企业,为我国社会创造了超过三千万的就业岗位。

二、国有企业改革概述

1、国企改革的必要性

国企设立初期,由国家即政府直接经营。即国家投资建厂、国家安排劳动用工、国家统一调剂资金、国家调配生产资料、国家下达生产计划指标、国家规定产品流向、国家收取企业利润。在这种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分散在全国的各个国营企业只是全国这个大工厂里的一个个车间或班组,自身没有经营自主

权。它不是一个独立生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只是国家政府机关的一个附属物。

高度集权的国有国营体制使得国有企业产生了严重缺乏活力与效率,资源配置极不合理,政企不分、以政代企等问题。改革开放后,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国企改革开始被大力推进。只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健全了,经济效益好转了,金融风险才会逐步化解,财政压力才会逐步减轻,国民经济运行状况才会发生根本好转。

2、我国国企改革的任务与挑战

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国有企业仅仅是政府用于克服市场缺陷,为实现社会目标而干预经济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但是,中国特定的国情决定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同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中国国有企业不仅需要解决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所面临的一般性市场失灵问题,例如,公共物品的提供、自然垄断行业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和国家安全的保证;而且还需妥解决“转轨”国家所遇到的特有市场失灵问题,例如,承担“制度变迁”成本以及作为“发展中”国家所碰到的特有市场失灵问题,例如,承担国家主导下的“经济赶超”战略。

3. 国企改革的进程

三十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978年底至1984年9月,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阶段;1984年10月至1991 年底,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阶段;1992 年至1997 年,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阶段;1997 年至2002 年,为大中型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改革阶段;从2003 年至今,以股份制为现代产权制度主要形式的改革阶段。

1)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阶段:中国国有企业演化到

20世纪70年代,已充分暴露出其缺陷,本应归企业行使的各项权利被高度集中在各级政府手中,企业成为行政的附属物,严重抑制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企业缺乏活力。在这种情况下,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成为中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由此进人第一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国务院于1979年7月份下发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1984年5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俗称扩权十条),赋予了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必要的权利。从1978年底到1984年这一阶段,在计划制定、产品销售、利润留存等方面,政府给企业下放部分权力,特别是实行企业留利制度,使国有企业在发展生产、改善职工集体福利和奖励职工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财力,增强了企业活力。但是这一阶段改革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建立企业激励机制,具有较大局限性。

2)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阶段:经过第一阶段放权

让利的改革,国有企业活力有了一定的增强。由于许多扩权措施没有落实,特别是由于这些改革本身的局限性,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并没有真

正活起来。针对这一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又提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初步确立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明确了增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认为政企不分是传统国有企业制度的根本弊端,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沿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逐步推进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1986 年12 月国务院颁布《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之后国务院又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机制条例》,赋予企业十四项经营自主权。1987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改革的中心是完善企业经营机制。

1988 年4 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企业法》。1991年9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等20条措施,以促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1992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规定国有企业享有14条经营权。这一阶段是力图摆脱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多种激励机制,探索自主性国企改革模式,但是并没有摆脱国有企业困境。

3)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阶段: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

又一次使全党解放了思想,并变为全党的意志。在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且将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四句话十六个字,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提出了法人财产权的概念,要求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这是对两权分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994年中央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这部重要的商法典。从1994年开始,国务院选择了100家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加上各地方选择的试点企业,中央和地方共选择了2500多家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试点。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同时,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即“抓大放小”。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放小”被简单地认为是“一卖了之”和“全面退出”,到目前,已经有很多地方,特别是一些市、县已经几乎没有国有企业了。

4)为大中型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改革阶段: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

出,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改组,提出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21世纪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8 年7 月,中共中央大型企业工委正式成立。1999 年9 月,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2010 年前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

5)以股份制为现代产权制度主要形式的改革阶段:2003年以后国有企业改

革的推进是与建立和完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分不开的。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