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
稀土开采工艺
离子型稀土矿开采工艺
一、原地浸矿法
(1)原地浸矿工艺流程图
工艺流程图
(2)原地浸矿工艺流程:
1、确定待采矿体,进行生产勘探,探求121b类资源储量;
2、对矿体进行块段划分,再根据矿体地质特点,确定矿体开采工艺类型;
3、确定工艺类型后,对拟采矿块进行矿块设计和工程布置;
4、对设计的浸矿工程和收液工程进行施工;
5、浸矿液由配液池泵送高位池,自流进入注液井浸矿;
6、由矿块收液工程收集到的母液进入后处理车间进行处理,经
后处理车间处理后的低浓度母液自流进入配液池加入硫酸调整后泵送进入高位池,进入下一轮浸矿过程;
7、矿段开采完毕后,进行注液井回填,及植被恢复工作。
(3)原地浸矿后处理车间生产工艺流程图
(4)原地浸矿后处理车间生产工艺流程:
1、母液进泵送入母液中转池;
2、母液从母液中转池自流或泵送进入除杂池,加入碳酸氢铵进行除杂;
3、经除杂池处理后的上清液自流入沉淀池,加入碳酸氢铵进行沉淀;
4、除杂池中的渣头泵送或自流入渣头处理池,加入硫酸及清水
进行部分溶解,上清液再进入除杂池除杂,而经渣头处理后剩余的残渣卖给渣头回收企业;
5、经过沉淀池沉淀后,上清液自流进入配液池经硫酸处理后再泵送到高位池,再进入浸矿流程;
6、经沉淀池沉淀的产品自流进入产品池存放,当产品积存到一定程度,则进入产品压滤包装程序;
7、经压滤包装后的产品销售到稀土分离厂进行下一阶段处理。
二、堆浸采矿法
堆浸工艺流程图。
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浸取注液系统
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浸取注液系统一,技术概述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浸取注液系统,根据矿体空间展布情况、矿体厚度变化情况、矿土渗透性能、以及收液系统的工程布置等,设置注液浅井和注液深井间隔分布的注液网络;在注液工序中,采用先注注液浅井,后注注液深井的注液方法,最后共同对注液浅井和注液深井注顶水。
本原地浸取注液系统稀土浸矿率高、母液浓度高、矿土母液残留少、浸矿剂单耗小、操作简单、应用范围广、环保效果显著,同时还解决了浸矿盲区、注液过程边坡的稳定性差的问题,实现了浸矿剂流向、流速及注液强度的可控性。
二,系统基本技术原理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浸取注液系统介绍原地浸取注液系统,特别是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取注液系统,属于原地浸取开采技术。
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浸取注液系统中的术语“顶水”是指在“浸矿液”注入含矿山体,完成“浸矿”过程之后,将按一定比例“固液比”控制的“工业顶水”,不断地从“注液井”注入山体。
在“顶水”作用下,汇合被“交换”出来的稀土,和先期注入的已完成“离子交换”、或尚未完成交换过程的部分浸矿液,形成含稀土母液。
简单的说,在用浸矿剂浸矿过程完成后,使用“上清液”或清水的注液过程,其目的是把矿体中已交换或尚未交换的浸矿液“挤”出。
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浸取注液系统中的术语“鸡窝状”、“透镜状”、层状”等词是用来形象的说明矿体空间展布的特点。
网络上可以查找到有些论文中使用过“鸡窝状”矿体这个词。
是指矿体的空间展布复杂,在单个含矿山头中存在多个小矿体。
根据现有技术,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取注液技术主要采用岩土工程静压注浆法注液。
静压注浆法注液技术是采用人工挖掘圆井作为注液井的注液方法,首先使用铲子等工具人工挖掘直径约0.6 ~0.8 米(一般需要人在注液井中施工) 、直达含矿层以下0.5 米深的注液圆井,井间距为3×3 米,为了减少注液盲区,在圆井的中间部分,用铲子开挖长宽为0.5×0.5 米( 或直径为0.5 米) ,直达矿层的注液井。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一、工艺概述我国稀土资源非常丰富,稀土元素总共包含有十五种元素,因为在自然界中含量稀少,但是应用又非常广泛,多称我工业上的味精,稀土资源资源有矿石类,存在于独居石中,另外近二十多年发现并开采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本文研究的是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其特点是,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确定稀土母液回收导流孔工程控制面的导流孔施工的位置,并且在该位置形成陡坎;形成沿山体走向的一系列并列的导流孔,并且使得由所有导流孔组成的收液工程控制面与矿体底部构成的空间曲面处于同一位置或略低位置;在各导流孔的下部形成用于收集稀土母液的集液明沟;在各导流孔的上部形成用于预防非母液水汇入至集液明沟的避水沟;以及避水沟与避水沟排出管路连通;集液明沟与集液明沟收集管路连通;而在集液明沟的最低端,将收集的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引流至母液中转池。
可减少施工排土量,缩短施工时间,增加施工的安全性,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
二、工艺技术原理三、工艺技术内容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是提供一种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取母液回收工艺,其施工简单、施工周期短、本钱较低,并可省去现有工艺所需的支护材料和防渗材料,可缩短施工时间、进步安全性、减少废土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提供了一种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确定稀土母液回收导流孔工程控制面的导流孔施工的位置,并且在该位置实施人工陡坎;构成沿山体走向的一系列并列的导流孔,并且使得由所有导流孔组成的收液工程控制面与矿体底部构成的空间曲面处于同一位置或略低位置;在各导流孔的下部构成用于搜集稀土母液的集液明沟;在各导流孔的上部构成用于预防非母液水汇入集液明沟的避水沟;以及避水沟与避水沟排出管路连通;集液明沟与集液明沟搜集管路连通;而在集液明沟的最低端,将搜集的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引流至母液直达池。
优选地,确定稀土母液回收工程控制面的因素包括矿土渗透性、本地潜水位、矿体底部与基岩之间间隔以及矿块生产过程中各部位含水率的静态变革。
强制性国家标准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出开采技术规范.doc
强制性国家标准《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出开采技术规范》(报批稿)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1立项的目的和意义我国是世界上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储量和产量占世界第一位,尤其离子吸附型稀土是我国宝贵的、有限而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它具有中重稀土元素含量高、提取工艺简单和放射性低等特点,是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支撑材料。
鉴于其储量十分有限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国务院已将离子型稀土资源列为保护性开采的特殊矿种。
与此同时,以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为基础,已经快速发展形成了我国离子型稀土分离、稀土金属冶炼和稀土发光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等深加工与应用产品的新兴生产工业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填补了稀土元素和稀土产品的多项空白,在国际稀土产业界占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离子型稀土于1969年在赣州龙南首次被发现,并由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命名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其后在我国南方诸省探出了较为丰富的离子型稀土资源。
通过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为首的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先后发明了离子型稀土矿池浸、堆浸及原地浸矿工艺。
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工艺为上世纪90年代发明的稀土矿浸采工艺,但原地浸矿工艺技术含量较高,初期投入相对较大,部分小型开采企业在采用原地浸矿工艺开采稀土资源过程中往往还是单凭经验进行开采,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矿山开采过程中,不根据矿区本身的地质特征、水文、工程地质、环境等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开采工程布设,只知照抄照搬,使矿山注、收液工程布设不合理,矿山工程质量不到位,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操作失误等,导致矿山资源综合回收率低下,原材料极大的浪费,矿区安全得不到保障,矿区环境也受到较大破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工艺技术的推广。
由于离子型稀土资源储量有限,且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国务院已将其列为保护性开采的特殊矿种。
但现有离子型稀土矿山的开采因缺少相应规范的约束和指导,稀土矿山缺乏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各矿山管理者都是凭自己的经验在进行开采,矿山的资源收率、安全、环保、水保、土地复垦等存在着较多问题,矿山开采过程及相关操作极不规范。
离子吸附型矿原地浸矿出液的方法和系统
离子吸附型矿原地浸矿出液的方法和系统一、技术概要技术主要涉及一种离子吸附型矿原地浸矿出液的方法,采用真空方式收集浸出液,在矿体与真空出液口间设置具有阻隔空气作用的多孔毛细导液层,在毛细作用传导的真空压力下由矿体向真空出液口传输浸出液。
本发明还给出了实现该方法的系统。
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和系统,有利于提高真空出液面积和系统真空度并大幅度降低维持真空所需要的能耗,以降低矿层持水量,扩大控制范围,提高出液效率。
二、技术原理本技术研究属于湿法治金领域,涉及一种离子吸附型矿原地浸矿出液的方法和系统。
我国南方离子吸附型矿富含中重稀土,具有较高的开采和应用价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重稀土宝库。
稀土矿随花岗岩的风化而以离子形式吸附于高岭土上,开采容易。
目前,离子吸附型矿的浸出工艺主要有池浸、堆浸和原地浸矿三种工艺。
池浸工艺是将矿土与浸矿剂在池中交换后弃去余土并回收溶液的方法。
堆浸工艺是将矿土开采后堆积于不透水的平台上,将浸矿剂自堆顶淋洗,并于堆底收集浸出液的方法。
池浸和堆浸工艺的稀土浸出率较高,浸矿剂消耗较少,但是这两种工艺需开挖大量表土,每吨稀土氧化物产生超过 1200 立方的尾沙,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
原地浸矿工艺是我国稀土工作者自行开发的技术,在风化层底部基岩条件较好的矿山顶部开孔注入浸矿剂,在矿山底部适当位置收集浸出液。
原地浸矿技术可以在不破坏植被的情况下,将高岭土层所吸附的大部分的稀土置换出来。
但是该技术对矿山的不透水基岩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基岩条件不具备的矿山,部分浸矿剂将直接渗入矿山底部并进入地下水无法收集,造成稀土损失和对地下水的污染。
目前,原地浸矿技术平均每吨稀土耗硫酸铵 5-6T,而理论耗量在 2.5T 左右,即一倍以上的过量硫酸铵进入废水中被排放。
目前南方离子吸附型矿一般采用硫酸铵、氯化铵、氯化钙等浸出剂,原地浸矿或堆浸后,采用碳酸氢铵沉淀得到碳酸稀土精矿,经灼烧后得到稀土氧化物精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原地浸矿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
离子型稀土矿山开采的安全风险及预防措施
离子型稀土矿山开采的安全风险及预防措施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稀土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而在矿山开采方面,国家在法律法规方面也在逐步健全,企业在技术装备方面也在逐步提高,从一开始的事故频发,到现在的事故量有了很大幅度地下降,矿山安全管理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完善。
然而,在离子型稀土的开采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安全问题。
本文从离子型稀土开采过程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及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的防范措施两个方面,简单地探讨了离子型稀土开采的安全风险及防控策略。
关键词:稀土矿开发;安全隐患;预防对策引言稀土是一种以离子形态与矿物结合而形成的离子型稀土,如高岭石和蒙脱石,大部分与黏土相似,品位在0.3%-0.05%之间,可从矿石溶液中浸出。
稀土在钢铁,玻璃,陶瓷,电子,石油等行业有着“工业味精”的称号,是先进武器装备的重要基础材料。
一、稀土矿床的开发其基本原理是:以栅格形式布置注液井,并将事先配制好的浸矿液注入其中,再经过渗流,进入到天然埋藏条件下的风化矿层中。
在静压渗浸和重力的影响下,浸矿液渗入到渗流场中,使矿体的含水状态从非饱和状态向饱和状态转变,渗流场由不稳定状态向稳定状态转变,从而在矿体内部形成了稳定的流动。
在复杂的采矿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安全、环境方面的缺陷,远远达不到我国采矿安全、环境保护的要求,还出现了重大的安全、环境保护事故。
二、稀土原地浸矿工艺(一)地浸法的基础理论我国南部离子型 REE矿区地形多为低矮丘陵区, REE以离子态吸附于山地中的黏土矿物上,其相对高差多为50-100 m。
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浸出液(硫酸铵,浓度20 g/L)经充液孔注入至矿体内部,使浸出液穿过风化矿物的孔隙,使其与矿石中的稀土离子进行交换脱附,使其与矿石中的稀土离子相结合,使其成为稀土母液,并沿着山脚的天然隔水层,流入集液巷或沟槽,最后将其运至水冶厂,经除杂、澄清后,加入碳酸氢铵进行沉淀,经压滤脱水,即可获得稀土碳酸盐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一、工艺概述我国稀土资源非常丰富,稀土元素总共包含有十五种元素,因为在自然界中含量稀少,但是应用又非常广泛,多称我工业上的味精,稀土资源资源有矿石类,存在于独居石中,另外近二十多年发现并开采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本文研究的是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其特点是,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确定稀土母液回收导流孔工程控制面的导流孔施工的位置,并且在该位置形成陡坎;形成沿山体走向的一系列并列的导流孔,并且使得由所有导流孔组成的收液工程控制面与矿体底部构成的空间曲面处于同一位置或略低位置;在各导流孔的下部形成用于收集稀土母液的集液明沟;在各导流孔的上部形成用于预防非母液水汇入至集液明沟的避水沟;以及避水沟与避水沟排出管路连通;集液明沟与集液明沟收集管路连通;而在集液明沟的最低端,将收集的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引流至母液中转池。
可减少施工排土量,大大缩短施工时间,增加施工的安全性,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
二、工艺技术原理本文研究的是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属于原地浸取开采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离子吸附型稀土经常赋存于花岗岩风化壳或火山凝灰岩中,不管风化壳有多厚,其下部一定是花岗岩岩基;山体的切割深度一般较小;潜水位一般较高(离矿体底部距离较小);矿土的渗透性能一般不会太好,且在生产过程中矿土渗透性和含水量会产生有利于稀土浸出液回收的变化。
在根据现有技术的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技术中,通常采用挖掘巷道的人工假底收液工艺或自然收液法收液工艺。
例如,需要根据矿体形状等因素设计集液巷道,按照设计,由人工挖掘集液巷道并对巷道用树木及板皮等进行支护,再在巷道中实施其它收液工程,例如实施稀土母液收集的导流孔(一般用高压水枪实施),并实施相应的防止塌方和防渗技术措施。
因此,其缺点是工期较长、费用较高、排放废土较多、管理较困难,容易产生片帮等安全隐患,且在矿体底部的倾角较大时存在施工困难等问题;再例如,需要在待采山头的山脚挖掘明沟来收集稀土浸出液,其操作非常简单,但应用条件非常苛刻,更重要的是,该工艺的浸矿效果差、尾液(即稀土母液浓度开始降低至0.03g/l后的稀土母液)拖延时间长、极易产生山体滑坡、极易残留大量稀土浸出液和稀土浸矿剂,极易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工艺技术内容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是提供一种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取母液回收工艺,其施工简单、施工周期短、成本较低,并可省去现有工艺所需的支护材料和防渗材料,可缩短施工时间、提高安全性、减少废土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提供了一种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确定稀土母液回收导流孔工程控制面的导流孔施工的位置,并且在该位置实施人工陡坎;形成沿山体走向的一系列并列的导流孔,并且使得由所有导流孔组成的收液工程控制面与矿体底部构成的空间曲面处于同一位置或略低位置;在各导流孔的下部形成用于收集稀土母液的集液明沟;在各导流孔的上部形成用于预防非母液水汇入集液明沟的避水沟;以及避水沟与避水沟排出管路连通;集液明沟与集液明沟收集管路连通;而在集液明沟的最低端,将收集的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引流至母液中转池。
优选地,确定稀土母液回收工程控制面的因素包括矿土渗透性、当地潜水位、矿体底部与基岩之间距离以及矿块生产过程中各部位含水率的动态变化。
导流孔使用液压钻机或高压水枪进行施工。
人工陡坎的高度为30-100cm,导流孔之间的距离为15-150cm。
优选地,收集的稀土原地浸矿母液通过管道引流至母液中转池。
收集的非稀土母液水通过管路排出山体。
优选地,所述导流孔在不允许沿山体走向的局部地段可偏离山体走向。
当矿体底部的倾角较大时,设置两层或多层沿山体走向的导流孔。
导流孔的倾角对应于矿体底部的倾角。
导流孔之间的相对位置与垂直导流孔方向的矿体剖面的底部形状基本一致。
根据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取消了由人工挖掘集液巷道的作业,因此可大大减少施工过程中废土的排放,换言之,该工艺使废土排放量降到了最低,防止了因挖掘巷道排放的废土造成的水土流失;根据本发明,取消了由人工挖掘集液巷道及其相关的作业,因此可大大缩短原地浸矿收液工程的施工时间;根据本发明,去除了现有工艺对树木、板皮等支护材料的需求,可减少或不使用现有工艺的防渗材料;根据本发明,不需要实施巷道,避免了现有工艺在实施巷道过程中可能产生如片帮等安全隐患,最大限度的增加了施工安全,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了能源,也降低了管理难度,工程施工质量较易保证。
四、附图说明图1为母液收集系统中垂直于导流孔方向的剖示图;图2为母液收集系统中沿导流孔方向的剖示图。
五、工艺技术特点1.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其特征是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确定稀土母液回收导流孔工程控制面的导流孔施工的位置,并且在该位置形成陡坎;形成沿山体走向的一系列并列的导流孔,并且使得由所有导流孔组成的收液工程控制面与矿体底部构成的空间曲面处于同一位置或略低位置;在各导流孔的下部形成用于收集稀土母液的集液明沟;在各导流孔的上部形成用于预防非母液水汇入至集液明沟的避水沟;避水沟与避水沟排出管路连通;集液明沟与集液明沟收集管路连通;而在集液明沟的最低端,将收集的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引流至母液中转池。
2.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其特点是确定稀土母液回收工程控制面的导流孔施工的位置的因素包括矿土渗透性、当地潜水位、矿体底部与基岩之间距离以及矿块生产过程中各部位(主要指收液工程附近矿土)含水率的动态变化。
3.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其特点是导流孔使用液压钻机或高压水枪(优选液压钻机)进行施工,导流孔的直径10-20cm。
4. 离子吸附型稀土所述的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其特点是陡坎的高度为30-100cm,导流孔之间的距离为15-150cm。
5.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其特点是收集的稀土原地浸矿母液通过管道(优选PVC管)引流至母液中转池。
6.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其特点是收集的非矿母液水通过管路排出山体,集液明沟的宽度15-30cm,深度15-30cm;避水沟的宽度15-30cm,深度15-30cm。
7.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所述的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孔在不允许沿山体走向的局部地段可偏离山体走向。
8.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其特点是当矿体底部的倾角较大时,设置两层或多层沿山体走向(也可偏离山体走向)的导流孔。
9.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其特点是导流孔的倾角对应于矿体底部的倾角。
10.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其特点是导流孔之间的相对位置与垂直导流孔方向的矿体剖面的底部形状基本一致。
六、工艺技术应用方式在图2中,附图标记5示出了粘土化层。
附图标记6示出了矿体。
附图标记7示出了无矿带。
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提供了一种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其根据矿土渗透性、当地潜水位、矿体底部与基岩8之间距离、并考虑矿块生产过程中各部位含水率的动态变化等因素在山体表面(山腰或山脚)选择适当的位置,即确定稀土母液回收工程控制面导流孔施工的位置;根据选取的位置,实施30-100公分的人工陡坎3,为下一步使用液压钻机或高压水枪提供施工平面。
根据确定的稀土母液回收工程控制面导流孔施工的位置,在完成的施工工作面上,间隔15-150公分按设计的导流孔方向及倾角,使用液压钻机或高压水枪(在山体较小时使用较方便)施工用于浸出液回收的导流孔,最终形成沿山体走向方向的相互平行的导流孔1组成的收液工程控制面,并最终形成由所有导流孔1组成的收液工程控制面,由所有导流孔组成的收液工程控制面与矿体底部构成的空间曲面相比,处于同一位置或略低位置。
导流孔1沿山体走向方向,如条件不允许,可设置垂直山体走向或其它方向的导流孔1。
当矿体底部的倾角较大时,可设置两层或多层沿山体走向(条件不具备时可垂直山体走向或其它方向)的导流孔1,但最终也是形成由所有导流孔1组成的收液工程控制面,其与矿体底部构成的空间曲面处于同一位置或略低于矿体底部构成的空间曲面。
根据实际情况可在同一位置实施两排导流孔1;导流孔1的倾角符合沿导流孔方向所切矿体形成剖面的矿体底部的倾角;导流孔相对位置与垂直导流孔方向的矿体剖面的矿体底部形状基本一致。
一般情况下导流孔不进行防渗处理,但也可对其进行防渗处理。
为了施工方便及更好地控制导流孔的方向,可沿确定的导流孔工程位置实施人工陡坎4(一般为30-100公分)。
在导流孔1的下部通过实施明沟收集母液,即集液沟2。
特别是,通过在导流孔出口下部施工明沟连接各导流孔出口以收集浸取液,在适当位置通过管路将母液导入中转池;也就是说,根据已经完成的导流孔位置,在其下部(紧贴导流孔出口处)实施明沟,用于收集由导流孔流出的稀土浸取液;在明沟的最低端,用PVC管或其他管道将收集的稀土浸取液(母液)引流至母液中转池;为防止山体表面非母液水(如雨水等)汇入母液收集明沟,在导流孔的上部适当位置实施明沟,收集山体表面非母液水并通过PVC管或其他管道排出。
在导流孔上部实施明沟(避水沟4),即排水沟,以预防非母液水(如自然降水等)汇入母液收集沟2。
特别是,在导流孔出口上部适当位置采用明沟方式建立山体避水系统,防止自然降水汇入稀土母液;避水沟4与避水沟排出管路连通;而集液沟2与集液沟收集管路连通。
在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的技术方案中,如果矿体底部的倾角较大或矿体底部变化较大,按以上方案实施有困难或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则可对不同区域实施不同层位的导流孔,其最终目标是形成由所有导流孔组成的收液工程控制面,其与矿体底部构成的空间曲面处于同一位置或略低位置。
在本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的技术方案中的适当位置是指根据矿土渗透性、当地潜水位、矿体底部与基岩之间距离、并考虑矿块生产过程中各部位含水率的动态变化等因素综合确定,一是确定该工艺的适应性,二是在可使用该工艺的情况下按照以上因素综合确定导流孔施工的位置、导流孔方向以及导流孔倾角。
根据本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母液回收工艺的工艺,可进一步减少离子吸附型稀土原地浸矿在施工人工收液假底过程中的排土量,减少水土流失的隐患;大大缩短了原地浸矿收液工艺的施工时间,增加了施工的安全性;去除了以往收液工艺对树木等支护材料及其它辅助材料的需求,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间接保护了生态环境。
为了确定稀土母液回收工程控制面的导流孔施工的位置,需由矿土(指工程施工部分的矿土)渗透性、当地潜水位位置、矿体底部与基岩之间距离大小、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矿体底部与基岩(或潜水位)之间的矿体含水率的变化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