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曹全碑》偏旁部首全解析
中国书法(2)东汉《曹全碑》全文——释文和释义
中国书法(2)东汉《曹全碑》全文——释文和释义【(东汉)隶书《曹全碑》】(东汉)隶书《曹全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隶书共1165字】【简介】名称:《曹全碑》别称:《曹君碑》《曹景完碑》《景完碑》出土地点:明万历初年,陕西省郃阳县旧城莘里村出土馆藏地点: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三室规格:高2.53米,宽1.23米内容: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
《曹全碑》系晋王敞等纪念曹全功绩而立。
王敏、王毕等立石。
【釋文】君諱全,字景完,敦煌效穀(gǔ)人也。
其先蓋周之冑。
武王秉乾之機,翦伐殷商,既定爾勳(xūn),福祿攸(yōu)同,封弟叔振鐸于曹國,因氏焉。
【释义】曹君讳名曰全,字景完,是敦煌郡效谷县人氏。
其先祖是周朝姬氏,昔日周武王姬发,乘执掌乾坤之机,灭掉殷商,功勋既定,福袛和官禄应该分享,于是封其弟叔振铎于曹国,这是以曹为姓氏的开始。
【釋文】秦漢之際,曹參(cān)夾輔王室。
世宗廓(kuò)土斥竟(通“境”),子孫遷于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風,或在安定,或處武都,或居隴西,或家敦煌。
枝分葉布,所在為雄。
【释义】秦末汉初之际,(曹全的先祖)曹参辅佐王室(刘邦)。
汉武帝(世宗)扩充疆土,将其子孙迁徙于古雍州近郊,分别住在扶风和安定、武都、陇西、敦煌等地。
(曹氏)后裔分布各地,雄踞一方。
【釋文】君高祖父敏,舉孝廉,武威長(zhǎng)史,巴郡朐(qú)忍令,張掖(yè)居延都尉。
曾祖父述,孝廉,謁者,金城長史,夏陽令,蜀郡西部都尉。
祖父鳳(fèn g),孝廉,張掖属國都尉丞,右扶風隃糜(yú mí)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大守。
父琫(běng),少貫名州郡,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
【释义】君之高祖名敏,他举孝廉、历任武威长史,巴郡朐忍县令和张掖居延都郡的都尉。
其曾祖名述。
举孝廉,任谒者、金城长史、夏阳县令和蜀郡的西部都尉。
其祖父名凤。
《曹全碑》书法知识(14)子字底、心字底、四点底
《曹全碑》书法知识(十四)子字底、心字底、四点底
原仓I」2023-01-1907:40-Mamie闲暇时光
《曹全碑》书法知识(十四)子字底、心字底、四点底的写法及例字《曹全碑》字底的写法:汉字字形有上下结构,字底一般是位于上下结构的下部。
汉字大多也是左右对称的所以字底中心位置的确定与字头方法相似。
即中点、中竖,左右交叉位置。
子、心、儿等左右不对称的字,应以左右平衡为主。
书写时要注意。
(1)子字底的写法
子字底写法与子字相同,上部略偏右,竖部微弯,后段向左弯,末端平收。
“孝”字:上部土字头,第二个横划为波横,注意右侧一个小撇,与下部的撇呼应。
“李”字:笔划较纤细,子字底舒展。
(2)心字底的写法
心字底,左点较长,与捺相连。
捺画较轻,较直,向右下呈斜势。
中点向下方向,居中,右点较平,向右。
例字:感、恩。
“感”字:心字底笔划有较大变化。
注意仔细读贴。
“恩”字:上半部偏左侧,为下部的心预留撇的位置。
(3)四点底的写法
四点左右连续是水平形。
左右两点稍向外斜,上间两点较正,四点有长短粗细的变化,中心在两点之间。
“无”字:字形扁平,注意空间均匀分布。
“黑,’字:字的左右轻重不一样,左边重而右边轻,左边竖划出头要小,最后的一横下压。
右侧力字转角是一个直角,书写时注意。
每天练习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
汉隶名碑教学:《曹全碑》简介及临习技法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1.扁平舒展。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这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而决定的。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结构之扁到了几乎不能再扁的地步,这是在其他汉碑中所罕见的。如“共”字,两横上束下展,左右逸荡,上两竖与下两点紧束对应,更显中宫紧结,与中部一大波画造成对比。“直”、“登”二字的横画如体操运动员拉开一字腿,上身匀称而收紧。图三“命”字左撇右捺如一把大伞,将中间部分完全罩住,而“元”字竖弯钩则极力右伸,使整个字势飘逸舒展。
(1)竖点。
竖向的点,宛如竖画的头部,实际上它就是竖画的短缩。写法是藏锋逆入后向右下稍驻,再提回中直下。如“乾’字的竖点。
(2)垂点。
该点是上尖下圆,势态由上而下,收笔处形似垂露,故称垂点。写法是向上轻微逆入,然后下驻,笔腹着纸后向右上边行边提,挑起轻收。如“寺”字的点。
《曹全碑》简介--及临习技法
曹全碑》简介
《曹全碑》
一、《全称《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字共20行,满行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1956年移立陕西博物馆碑林。
2.临习时不宜一味求快,每一笔画都应快慢有致。比如,起收笔要慢一些,中段要快一些,然后再追疾、涩的结合。
3.临习初期以忠实于原作的特点为主,要对原帖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认真的体会,重点放在用笔中的“藏锋虚势入纸”和“藏锋实势入纸”的比较训练上。训练时要求笔法精到,一丝不苟,认真揣摩结构,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结构训练要正确地把握其特征,不可马虎了事。
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称:“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清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称:“惟碑阴五十余行,拓本既少,笔意俱存。虽当时记名、记数之书,不及碑文之整饬,而萧散自适,别具风格,非后人所能仿佛于万一。此盖汉人真面目,壁坼、屋漏,尽在是矣。”清万经《分隶偶存·汉魏碑考》称:“书法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曹全碑(附曹全碑全文及曹全碑隶书教程、二玄社曹全碑字帖)
曹全碑(附曹全碑全⽂及曹全碑⾪书教程、⼆⽞社曹全碑字帖)曹全碑(附曹全碑全⽂及曹全碑⾪书教程、⼆⽞社曹全碑字帖)曹全碑,曹全碑是启明初学⾪书时临习的第⼀本⾪书字帖,启明按:今天给⼤家介绍的是《46种经典书法⼊门碑帖》之曹全碑记得当时这本字帖还是堂姐送给我的⽣⽇礼物,第⼀次临完曹全碑就被爷爷夸奖了⼀番(你看,长辈对晚辈某种兴趣萌芽期的⿎励多么重要~),说我学得像,其实话说回来,曹全碑要摹其形很容易,因为曹全碑相⽐其他碑帖来说,笔画的规律相对简单,⽽且⽐较瘦,⽐较秀美,⽽很多初学者本⾝就会⾃然⽽然把笔画写得很细,所以说上⼿快,但是真正要得到曹全碑的神,曹全碑的全⽂等⽅⾯让您全⾮常难,但是这丝毫不妨碍它成为⾪书⼊门的经典范本。
今天这篇⽂章讲从曹全碑的字帖展⽰,曹全碑的全⽂曹全碑⾪书教程,希望对⼤家有帮助。
⽅位了解曹全碑,同时在⽂章末尾附上了纸质版和视频版的曹全碑⾪书教程曹全碑字帖(⼆⽞社⾼清字帖)这是⽇本⼆⽞社出版的曹全碑⾼清字帖,这⾥启明将⼤部分图⽚都上传上来了,有些图⽚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始终⽆法上传上来,如果⼤家有需要这个字帖的电⼦版,我可以发给⼤家,⼤家加我qq:282295839,添加好友时注明“新浪”即可。
曹全碑全⽂简体释⽂曹全碑碑阳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榖⼈也,其先盖周之冑,武王秉乾之机,翦伐殷商,既定尔勋,福禄攸同,封弟叔振铎于曹国,因⽒焉。
秦汉之际,曹参夹辅王室,世宗廓⼟斥竟,⼦孙迁于雍州之郊,分⽌右扶风,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分叶布,所在为雄。
君⾼祖⽗敏,举孝廉,武威长史,巴郡朐忍令,张掖居延都尉。
曾祖⽗述,孝廉,谒者,⾦城长史,夏阳令,蜀郡西部都尉,祖⽗凤,孝廉,张掖属国都尉丞,右扶风隃糜侯相,⾦城西部都尉,北地太守,⽗琫,少贯名州郡,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
君童龀好学,甄极毖纬,⽆⽂不综,贤孝之性,根⽣于⼼。
收养季祖母,供事继母。
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礼⽆遗阙。
隶书《曹全碑》一PPT课件
•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
楫》中认为:“本朝
书家有四,皆集古大
成以为楷。集分书之
成,伊汀州也。”与
邓石如同为清代碑派
书法的代表人物,有
“南伊北邓”之称。
他师法汉碑中雄浑平
直一类,如《衡方碑》
《西峡颂》《张迁碑》
等,尤其是对《衡方
.
14
“汉三颂”:《石门颂》、
《西峡颂》和《郙阁颂》。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 楗为杨君颂》。桓帝建和 二年(148)刻石。 原在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 谷石门崖壁上,内容为汉 中太守王升对杨孟文开凿 石门通道功绩的颂记。 1967年因修建水库,将摩 崖移至汉中市博物馆。》、《惠安西表》, 东汉建宁四年(171年) 刻于甘肃成县天井山壁。 内容为颂扬武都太守李 翕治西狭中道之事,从 史仇靖书。
从象形古文字转变为不完全形象今文字。 由“画字”转为写字,是今文字之祖。 也是当今主要书体 。 • 它在篆书直、曲笔画上增 加撇捺钩挑点形成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 被誉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
.
2
定义
•
• 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就是在由篆而隶 的书写过程中,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部首等 篆书快写手段,破坏和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 式,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
.
16
• 《郙阁颂》,东汉建宁 五年(172年)刻于陕西略 阳白崖上,为摩崖书。 刻石原在略阳徐家坪街 口村郭家地,1979年12 月农民修乡间公路, 《郙阁颂》受损,后被 迁至略阳灵崖寺。
.
17
《莱子侯刻石》是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在 山东滕县颜逢甲卧虎山前被发现的。此石开始
汉隶《曹全碑》
汉隶《曹全碑》《曹全碑》,全称《汉郃(hé)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
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
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
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
碑文记述了郃阳县令曹全的家世及生平。
有人称赞《曹全碑》是隶书中的“兰亭序”,到底它是“何方神圣”,今天,就来一探究竟!曹全是什么人?为什么要为他立碑?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生卒年不详。
曹全出生于“书香门第, 道德世家”,从高祖父曹敏到曹全四代人,都曾被举孝廉(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
童年的曹全就是学霸,精通谶纬之学(古代汉族官方的儒家神学,谶书和纬书的合称),无书不读。
他还孝顺长辈,民间有谚语“重亲致欢曹景完。
”可想而知,曹全是在备受儒家教育、尊重贤孝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也就造成了他日后为官清廉、有勇有谋的品性。
曹全曾先后出任汉代地方重要职位,在征讨疏勒国王和德时,爱护士兵,酒食与他们共享,甚至为患疮的兵士吮吸脓汁。
最终和德被擒获并正法,班师回归,这一胜利维护了王朝的统一。
这时西域各国纷纷赠礼,但是清廉的曹全全部缴公。
在征讨黄巾起义军成功后,以自己的家产俸禄,购买米粮, 救济年老贫困之人,为民请命,淡泊明志,安抚百姓。
曹全还兴造郃阳城郭,积极重开学社,使郃阳县人文蔚起,深受郃阳人民的爱戴,最终留下了一块不可磨灭的历史丰碑。
《曹全碑》为何被重视?碑文中所记平疏勒事,与《后汉书·疏勒传》颇有出入,因碑为当时所立,故其记事为史家所重视。
碑中记载了光和七年黄巾起义时,“幽、冀、兖、豫、荆、扬,同时并动”的形势,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且碑文字体精美,飘动秀逸,为汉隶代表作之一,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
出土后移存郃阳县孔庙东门内,西向。
1965年移置陕西省博物馆碑林第三室。
隶书常识曹全碑笔法课件
5、点画 是其他笔画的浓缩,包括:平点、竖点、撇点、捺点等。
起笔大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藏锋逆入,要写的生动灵巧、彼此呼应。 注意:“三点水”的特殊写法。
6、钩画 隶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钩,多为似钩的弯曲形态,钩画
行至弯处,要转动笔峰,保证中锋行笔,末端向左上或下回 锋收笔。
偏旁部首特点显著,通过学习可清楚的看到汉字 的流变。
1、双立人、提手、示字 双立人首笔为小短横或点;
提手可先写两笔横画,再写竖弯钩; 示部首笔为短横,斜点忌写横竖交叉处。
2、三点水、竖心、女字、绞丝 三点水的三点收笔所指方向偏右上方。
竖心有篆法痕迹,不宜过宽 女字旁左右两笔取弧形,上面可对应碰住。 绞丝有篆法痕迹,转折处裹锋用笔。
具体可分为上收下放、左收右放、内收外放等。 字内的空间较紧密,字外空间较空旷,这是
《曹全碑》显著的特征。
隶书常识及 曹全碑笔法
周广哲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
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 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二、隶书的起源及演变
当时秦国的正统文字是小篆,笔道圆转回环,某些笔顺不符合手 写的自然习惯,严重影响了书写的速度。
而社会事务的日益繁杂,对快速书写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于是书 写人为了简便快捷,往往将篆文的圆转笔道改为方折笔画,有时 还略加省改,已略具隶书的风味,在当时形成了一种俗书体。
(三)、蚕头雁尾时 期--------东汉中后 期
进入东汉,隶书 的发展着重于点划形 式的突破,一波三折, 蚕头雁尾等写法逐渐 成熟。
隶书笔法特点
行笔以“迟涩”为主,追求 力透纸背的厚重感,横平竖 直,笔画均匀、 平稳、表 现出古拙、苍劲,安稳、平 和之美。
隶书《曹全碑》上下 左右结构讲解
《曹全碑》 单字上下结构分析
提示:
以平正 协调 匀称为基础;横画不宜重;字形不宜过长 注意其上下对正;左右对称;左右长撇 长捺;向左右自然伸 展
上下对正上下平衡
字的上与下的中心位置对正;字形平正 不偏不移;点 竖 斜画的相交处左右平衡对称 官 里 曹字
左右对称
左右相互对应的笔画或部分要相互相对称;做到长度 大小 斜展对称 如毖 景等字
隶书《曹全碑》 结构特点分析
1 扁平舒展 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这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而决定 的 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结构之扁到了几乎不能再扁的地步;这是在其 他汉碑中所罕见的 如共两横上束下展;左右逸荡;上两竖与下两点紧束对 应;更显中宫紧结;与中部一大波画造成对比 命字左撇右捺如一把大伞;将 中间部分完全罩住;使整个字势飘逸舒展
上宽下窄上放下收
字头带波横 撇捺的字;上部较宽;下部宜窄 下部居中;重心稳固
上窄下宽上收下放
其结构特点与上宽下窄的字的倒置;下宽有支撑 托上的意 境 登 丰 农等字
巩固练习
《曹全碑》 单字左右结构分析
提示
其结构应以平正 匀称为基调;左右各部向中间聚焦;切 忌中间不可太空;
左右各部大小与其笔画量和线条长短紧密相连; 左右长短一致时;其字形扁方 偏旁错落有致;通常为短左靠上 长右靠下;
5 笔断意连 如国字上部左右转角处的笔画都断开来写;使充实又不迫塞; 中或上引虚下;更显空灵 现在却脱开了;同右边相合成字;左断右连;反而相 映成趣
6 上紧下松 《曹全碑》字势遒美俊逸;如仙女下凡;飘然欲飞 它除了较一 般汉碑扁平外;又与其重心上束;中下部伸展关系密切 如图八夷字;上面短 画收腰;下部笔画颀长;或直立或分展 再如李字全字都上敛;紧密纠结在中 宫偏上;由一粗弧向左下放逸而去;在疏密的强烈对比中更显节奏明快 这 种上紧下松的结构是形成妍媚秀丽艺术风格的要素之一;它与质朴自然的 古拙之美;都是美的化境;不可偏斥
曹全碑讲解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
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
此碑由王敞等人为郃阳令曹全纪功颂德而立,碑文记述了曹全的生平事迹。
碑文字体为隶书,共计1165字。
其结字匀整,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代表。
《曹全碑》是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现存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
它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价值,被誉为隶书中的经典之作。
其字形扁平匀整,点画清丽多姿,运笔以圆笔为主,圆润秀丽,委婉多姿,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
在临习此碑时,要注意其用笔特征,逆入平出,以圆笔为主,运笔如顺势推舟,很少有大蹲大捺之笔,不激不励,笔势稳健,婉丽绰约,明媚多方。
此外,其笔画粗细大致匀称,且能于统一中求变化,无论横、竖、点、撇、捺、钩、挑、折、提等笔画均善变化。
总的来说,《曹全碑》不仅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书法艺术的瑰宝。
大饱眼福!经典隶书《曹全碑》基本笔画、结构详细教程。
大饱眼福!经典隶书《曹全碑》基本笔画、结构详细教程。
我一直以为临帖多临几遍就可以写好字了(综合法),但是很多初学者还是觉得如果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可能更适合他们,比如将基本笔画、基本结构等分门别类,各个击破(分析法)。
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我认为在临摹一本碑帖之前,一定要花点时间对其细心揣摩,整体研究一下笔画的各种变化形态,然后再下笔,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隶书的出现,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到东汉晚期,隶书发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呈长方形,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的出现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写作效率。
《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构匀整著称,为历代书法家推崇,是后代学隶书的”法门正范“。
曹全碑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气,充分展示了汉隶的成熟。
从隶书开始,汉字的字体结构由线条转为笔画,学习隶书可以掌握毛笔书法的基本笔画的写法,也为以后学习楷书及草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汉字的基本笔画有八种,即横、竖、撇、捺、钩、点、挑,但每一种笔画的写法又有多种形态差异,隶书也不例外。
如横画,隶书横画的基本笔画是”蚕头雁尾“,但书写中又有很多变化,可以分为直横、圆头长横、方头长横、曲头长横等;再比如钩竖钩、心钩、竖弯钩、长曲钩等;竖分为方头竖、圆头竖、尖头竖、尖尾竖;折分为竖折、圆折、方折、断折、折弯等。
这些多种形态的变化,加上结构及用笔手法的变化,从而呈现不同的风貌。
曹全碑隶书的笔画变化多端,赋予了隶书灵动飘逸、舒展自如的特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隶书入门基础教程》上对这些笔画变化的分析图解:一、头字的变化方法:接下来欣赏曹全碑经典隶书,一定让你大开眼界▼▼▼《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字共20行,满行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
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字迹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隶书的偏旁部首分析 ppt课件
石门颂
乙瑛碑
史晨碑
张迁碑
隶书的偏旁部首分析
《曹全碑》是历代影响最大,学书的人 最多,最为秀美,汉碑中刻字最多的一 块碑。因此,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遗憾的是此碑何人所写,不得而知。
曹 全 碑
隶书的偏旁部首分析
1、单人旁。如“仍”、 “他”等字,第一笔 用挑法,与楷书正好 反其道而行之,书写 时,先逆锋起笔,再 由重而轻出锋挑出。 另外起笔写竖画,由 于竖画与挑点相交, 所以竖画起笔时可以 直接落笔,而不必按 常规逆锋起笔。当然, 以逆锋起笔为佳,由 书写者自己选择。
隶书的偏旁部首分析
• 9、竖心旁。《曹全碑》的竖心 旁,比楷书多一画,其写法是: 先写中间长竖,要求藏头护尾, 再写左短竖。也须回锋收笔, 然后写右面两短竖。因此两短 竖的下端略尖,故不要回锋收 笔,这个竖心旁,中竖为主笔, 须长而大,左竖次之,略长, 右两竖的长度再依次缩短,使 整个竖心旁的线条主次分明。 很有变化和层次感。注意书写 四竖的细节,四竖直中有曲, 长度不一而且不平行,高低要 参差错落有致,四笔之间的气 息贯通,疏密均衡。【现场演 示:“恤”字】竖心旁与血字 的两个部分相互穿插,很有趣 味。
交接在一起。
隶书的偏旁部首分析
6、双人旁。隶书中的双 人旁由两点和一撇组 成,与楷书明显不同。 【演示】其写法是: 先写上点,再写下点, 然后在下点收笔处, 逆锋起笔写撇画。请 学员注意,《曹全碑》 的双人旁,点短小粗 肚,而下点细长如横, 很有变化,写法仍是 逆锋起笔,原地停顿, 然后提笔向右方拉出, 笔势干脆不能拖泥带 水。
隶书的偏旁部首分析
• 10、游水旁。隶书的 游水旁一般写成三点 一折捺,也有写成两 点一折捺的。至于这 点画,既可写成撇点, 又可写成挑点。而 《曹全碑》的游水旁 基本写成撇点,如 “近”字,具体写法 【现场演示】:先写 好两撇点之后,逆锋 起笔向下撇,此撇点 呈细线状插入下面的 长捺画,笔不离纸, 轻微提锋,随后回锋 与长捺,捺脚要舒展 而飘逸。
《曹全碑》单字详解,一学就会!
《曹全碑》单字详解,一学就会!《曹全碑》可谓久负盛名,为东汉隶书极盛时期的精品之作,历代之书家或书法爱好者无不习之。
《曹全碑》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疏朗平整,字形多取横势,间有长、方结体,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从而使结构显得飘逸多姿。
接下来,一起来学习一下其中几个字的写法。
之撇、捺的夹角不能过大注意撇画起笔之后向左上的弧度捺画雁尾处较长要笔画上面部分较粗女字笔画粗细对比较大注意图中标注的红色两个圈波横细力劲挺存波横笔画粗重中间部分较细整体呈右下趋势注意“子”字和横撇交点的位置慰整个字的重心偏左注意戈钩向右延伸的长度上下部分及上半部分的左右两边位置关系疏朗但是不能分家高整体字呈右下斜势但是并不明显波横中部拱起较大雁尾收笔较短注意横画上下不同的间距两个'口'字的位置也很重要年横画都呈右上斜势且斜势有别笔画整体偏细除了波横外对比不明显注意横画的间距抚左部分高,右部分扁左右间距较大,要注意右半部分,横粗竖细,比较特殊左部分呈右上斜势右部分呈右下斜势育重点在波横下方部分整体偏左右边留白较大波横中间部分细力,起、收笔较重'月'字与上面部分位置错开鳏字呈右上斜势笔画粗细变化多书写的时候要细致注意左右部分的间距寡宝盖宽大笔画横细竖粗横画较多注意上下间距以及粗细变化谘左高右矮,结体呈右上趋势右部分笔画偏重、圆润注意两部分横画相反的斜度诹左高右矮,结体呈右上趋势与'谘'结体相似笔画较'谘'字偏细粗细变化不大群'君'字撇收笔处尾重,收笔较方'君'与'羊'的位置,整体斜向右笔画圆润,整体重于'诹'僚单立人旁与右半部分的距离比较的点比较多,要多注意捺画较直,雁尾圆润收笔上扬明显注意蓝色结构线咸戈勾高度没有超过左侧撇的最低点注意字的重心,不要被横的斜度和撇的角度所影响最后注意戈勾向右伸展的长度曰结体较扁,横细竖粗且加粗部位在两竖的起笔处对比要拉开君结体舒展,横画长度要够注意三长横的起、收笔位置关系撇较重,转折点位于第3横的下方收笔出勾最后注意底部结构线哉戈勾雁尾宽度是第二横起笔处的2倍多一点,对比要拉开注意4条蓝色线标注出的各个笔画的高度位置转横细竖粗,左高右矮注意3条蓝色线的不同斜度结体较扁,控制好横画上下的高度拜横较细,注意左右部分的高度差撇的转折点与波横几乎平直横细竖粗,左高右矮注意三条蓝色线的不同斜度结体较扁,控制好横画上下的高度家宝盖横画向右上斜点、竖笔画较重撇有弧度但是不易过大注意其与宝盖最左端的位置关系捺,粗重且径直有力注意雁尾的位置复底部蓝色结构线斜度较大结体稳固且具有代表性笔画整体左粗右细,横细竖粗左右部分上下两个间距要注意造走之旁最后一笔粗细变化不大,比较粗重被包裹部分笔画偏细逆走之旁与'造'相比笔画更秀丽,粗细变化明显雁尾收笔处上扬微弱,要注意燔笔画偏细,粗细变化有但不夸张火字旁注意两点的位置以及撇捺的间距城戈勾粗重起笔向下行笔的过程中右细微弧度但还是比较有力戈勾横向舒展不要过长告波横波折较大起笔转折后上弧且笔画变细雁尾下压加重位置在转折之前收笔上扬较细注意横上下间距羽左高右矮注意上下两条蓝色线的位置另外注意两条黄色线所标注的起笔收笔位置仍笔画偏重,起收笔圆润左右高度差较大注意部分底部的高度于笔画圆润流畅波横起笔与雁尾都较重注意其向右下的斜势竖弯钩行笔无粗细变化收笔位置注意【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的所有内容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若不宜转载,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曹全碑》偏旁部首全解析
《曹全碑》偏旁部首全解析《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因曹全字景完,所以又名《曹景完碑》。
《曹全碑》系东汉王敞等人为郃阳令曹全纪功颂德而立。
此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十月。
碑阳20行,每行45字;碑阴题名33行,分5横列;篆额久佚不存。
全碑共1165字。
碑高253厘米,横宽123厘米。
此碑于明万历初在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出土,传碑石在明代末年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
现保存于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明拓本。
《曹全碑》属东汉末隶书完全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是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现存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
其结字匀整,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代表。
《曹全碑》偏旁部首全解析一、单、双人旁隶书中单、双人旁的最大区别就是双人旁的竖画均为弯尾竖。
单人旁首笔自左向右写如尖长点,双人旁部首笔多为出锋点。
二、土、戈土作为左偏旁时,略向右上敬侧,横画左实右虚,目的都是呼应右半结构。
横画间加点是隶书的习惯写法。
从字例中可见“戈”在结构中是有主副之分的。
如或、成、咸、武等字中的斜捺都表现得非常突出,而战、职、弑等字中的斜捺虽然也有完美的形态,但体势都有所收敛。
曹全碑中的捺画形态变化极丰富,特别是后半段及结笔部分,临习时应注意区分。
三、禾、示、牛这几种偏旁特点比较相近: 结构重心略高,体势微微向右欹侧,用笔左实右虚(这几点在曹全碑的左偏旁中都有所表现,临习时应特别注意)。
这几种偏旁中的竖画形态有不同变化,悬针如祖、神等字,垂露如程、特等字。
其他字例中也各有尖或圆的变化。
四、木木作为左偏旁时,捺画减弱如点,而撇画仍有发挥之势,常见如杨、槐、橄等字中的形态。
像枉、相中的近于长撇的变化使用并不多。
木在下则发挥横画,撇捺减弱成点。
类似的提手旁主要表现在弯尾竖,有时有较大的夸张,以便和右旁结构中的掠画对称呼应,如掖、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几种偏旁特点比较相近:结构重心略高,体势微微向右欹侧,用笔左实右虚(这几点在曹全碑的左偏旁中都有所表现,临习时应特别注意)。这几种偏旁中的竖画形态有不同变化,悬针如祖、神等字,垂露如程、特等字。其他字例中也各有尖或圆的变化。
四、木
木作为左偏旁时,捺画减弱如点,而撇画仍有发挥之势,常见如杨、槐、橄等字中的形态。像枉、相中的近于长撇的变化使用并不多尾竖,有时有较大的夸张,以便和右旁结构中的掠画对称呼应,如掖、扶。
十三、广、尸、门
广和尸作偏旁时体势很相近,都是用弯尼竖向左发挥。门字左竖变化为弯尾发挥我们在前面已谈过。注意其左右的对称性,以及内部结构的均匀布白。
十四、走
走车旁的“点”在隶书中或二或三,没有标准,曹全碑中的情况似乎是走车里的结构复杂就点三点,结构简单就点二点(如近、述、延)。如此,点是与整体结构相协调的。走车的平拣一般都有最大程度的发挥,但字的结构重心却不能因此而偏移。
九、言
言旁除第一横较短外,其余三横大致相近。用笔左实右虚,形态略向右上欹侧。在有些字形中,作为对言部欹侧的对称呼应,右半结构略向右下倾斜,整个字形呈覆舟状(如访、谐、谬等字)。
十、草、竹
隶书中的草头和竹头往往混为一体,但一般都写成草头,如节、等原为竹头,碑中都写成草头。下部结构如没有发挥变化时,草头写成主笔横(如茅、荆)。反之,则不夸张发挥(艾、幕、蒙等).字例中万字的草头仍沿用的是篆书的结构。
十一、宝盖头
从形态上看,宝盖头的两侧有直下和内收两种变化。内收的形态一般用于下部结构有左右发挥的字形中,如安、家。顶点居中,略出锋尖。
十二、心
心在字底时,平拣画一般都发挥为主笔,心内两点形体较小,但有情态变化,两点平出如意、忍;两点呼应如志、悉。感宇因有戈部发挥,心部降为其次。心在左旁时,所有笔画都变为竖势,其形态是从篆书简化来。长竖两旁的短画有参差变化,相互间布白基本均勾。
五、三点水
三点分布均匀,方向呈辐射状,各点形体略有变化,而中点稍长。曹全碑中的三点水旁大多呈欹侧之势,因此三点在辐射状的组合中又都呈斜上之势。
六、文、女
反文在字形结构中一般仅占一半或不足一半的位置,所以撇捺画从体势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收敛。在撇撩画之间,拣画又稍占主导地位,发挥略强一些。与单独的女字相比,可见女作为偏旁时主要笔画都减弱收敛、注意其横画大致要中分两个斜折画。
七、绞丝旁
隶书中的绞丝旁保留有较浓厚的篆书特点。特别是在上半部,除了略取方折形之外,几乎和篆法相同,一般用三笔写成。曹全碑中绞丝旁的下三点变化较多,主要是根据右半结构来决定的,如纪、纠的右半结构小,三点也就短小,而续、继的右半结构长大,三点也就相应延伸,使左右结构取得平衡。
八、耳
左右耳旁的形态大致相同,在右时因位堂宽阔,形体略大一点。耳旁的折画练习时先分两笔写(如邪、郊),熟练后可提笔转锋一次写成。左耳旁的竖画一般略长一些。
隶书《曹全碑》偏旁部首全解析(上)
汉字在篆书以前称为古文字。隶书以下称今文字。可以说从隶书开始,已经基本奠定了楷书的偏旁部首形态。但隶书往往在某些结构上还残留着一些篆书的特点。下面就《曹全碑》中出现的偏旁部首进行整理分析。
一、单、双人旁
隶书中单、双人旁的最大区别就是双人旁的竖画均为弯尾竖。单人旁首笔自左向右写如尖长点,双人旁部首笔多为出锋点。
十五、山、四点底
山字作独字时以覆舟形取势,作偏旁在下时取势扁平,在左时升高重心。四点底一字形均布,且多锋角向下。
和独体字相比,金作偏旁时撇拣有大幅度的收敛,特别是掠已减弱如长点。金字的结构保留有篆书意味。
广与广头不同的是,因为撇外有两点,所以撇画的直行部分延长,而弯尾减弱。
二、土、戈
土作为左偏旁时,略向右上敬侧,横画左实右虚,目的都是呼应右半结构。横画间加点是隶书的习惯写法。
从字例中可见“戈”在结构中是有主副之分的。如或、成、咸、武等字中的斜捺都表现得非常突出,而战、职、弑等字中的斜捺虽然也有完美的形态,但体势都有所收敛。曹全碑中的捺画形态变化极丰富,特别是后半段及结笔部分,临习时应注意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