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45571970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d4.png)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日期】2020.09.25•【文号】学位〔2020〕20号•【施行日期】2020.09.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正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学位〔2020〕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学位委员会,军队学位委员会,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已审议通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20年9月25日附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加快推进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成就与挑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
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我国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一是完善了我国学位制度,开辟了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通道,实现了单一学术学位到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历史性转变。
二是探索建立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的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三是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人才。
截至2019年,累计授予硕士专业学位321.8万人、博士专业学位4.8万人。
四是有力支撑了行业产业发展,针对行业产业需求设置了47个专业学位类别,共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9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8个,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行业产业,部分专业学位类别实现了与职业资格的紧密衔接。
面向生物医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药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面向生物医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药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054f6d92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f.png)
面向生物医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药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以下是一些建议和实践方向:
1.明确培养目标:首先,要明确药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创新药物研发能
力、医药产业化管理能力以及国际视野的高层次药学人才。
2.跨学科培养:鼓励药学研究生跨学科学习,结合生物学、化学、医学等相关学科,
提供更全面的知识背景。
3.实践与创新结合: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
科研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产学研合作:加强与医药企业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
机会。
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5.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国际视野。
与国外知名大
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药学研究生。
6.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学术背景的优秀人才。
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支持,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7.评价体系改革:改革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评价。
建立多元化
的评价方式,包括学术论文、实践报告、科研项目等。
8.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药学研究生培养的投入,提供奖学金、科研经费等支持。
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药学研究生培养。
通过以上的创新与实践,可以提高药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生物医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支持。
215498409_基于PMC指数模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文本量化评价
![215498409_基于PMC指数模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文本量化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515d432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21.png)
、房 地 产 政 策
[
18]
、电 子 商 务 政
[
19]
序,部分政策文本如表 1 所示。
表 1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文本
名称
颁发部门
关于在全省高校 2009 届毕业 生 中 扩 大 招 收 专 业 学 位 研 究
福建省 学 位 委 员 会、福 建 省 教 育 厅、福
生的意见
关于做 好 全 日 制 硕 士 专 业 学 位 研 究 生 培 养 工 作 的 若 干
张
琳,等:基于 PMC 指数模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文本量化评价 · 77 ·
在 国 家 层 面 上,政 策 颁 布 数 量 较 多 的 年 份 在
已被广泛用于专利 信 息 分 析、网 络 新 闻 及 舆 情 信 息
2010 年和 2018 年。2009 年 教 育 部 颁 布 《关 于 做 好
方法构建政策评价体系,并利用 PMC 指数 和 曲 面 对 选 取 的 8 项 政 策 样 本 进 行 量 化 评 价 与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整体质量 较 高,能 够 有 效 促 进 专 业 学 位 研 究 生 教 育 高 质 量 发 展,但 在 政 策 诊 断 性、
政策时效性、政策保障措施等方面 存 在 一 定 的 优 化 提 升 空 间。 据 此 提 出 建 议:完 善 诊 断 机 制,优 化 政 策 供 需
分析、企业市 场 营 销 等 领 域 [21-22]。相 较 于 人 工 阅 读
之后,为配套 落 实 具 体 实 施,
2010 年 国 家 层 面 颁 布
人工整理 主 观 性 较 强 等 缺 点 [23]。 本 文 借 助 文 本 挖
位研究生资助、就业 服 务 体 系 和 综 合 改 革 试 点 等 配
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几个相关问题的认识
![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几个相关问题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f7397ecabb4cf7ec4afed01c.png)
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几个相关问题的认识[摘要]文章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再认识,认为导师制是一种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明确导师和研究生的职责权利,保障缄默知识的传递,通过特殊的师生关系来表现的一种制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应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取向,而培养创新型人才离不开自由的学术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机制导师制创新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完成和政府管理模式转变的不断深化,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和调控机制已经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在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如何改革自身研究生培养机制,以适应国家重大战略的需要,同时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而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始终无法回避两个问题:一是作为培养机制重要内容的导师制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事物?二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取向是什么?本文试图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导师制的再认识1.导师制是一种明确导师职、责、权的制度。
导师的职责从研究生的招收与录取中就开始体现,直到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研究生部分课程的讲授、研究生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指导;导师还对研究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和社会化负有一定的责任,即做到教书的同时还要育人;另外,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导师对研究生进行资助已经被认为是导师的责任之一。
权力则包括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开题、答辩以及毕业等各个方面的决策权,以及因学校的不同而确立的另外一些相关权力。
2.导师制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
这种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与一般的师生关系不同,它是一个多维的关系系统。
其中导学关系是这种师生关系的基础,另外它还具有制度视角下的负责与被负责的关系,历史传统视角下的师傅与徒弟的关系,伦理视角下的长辈与晚辈关系,组织视角下的团队合作关系。
①3.导师制是传授缄默知识的重要制度保障。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bed442aa168884868662d6a4.png)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共中央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
但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现就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1.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
深入实施教育、科技和人才规划纲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着力点,更加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更加突出对外开放,为提高国家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为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强保证。
2. 总体要求:优化类型结构,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招生选拔制度;鼓励特色发展,构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培养机制;提升指导能力,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改革评价机制,建立以培养单位为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合作共赢的发展战略;加大支持力度,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投入机制。
通过改革,实现发展方式、类型结构、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的根本转变。
到2020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05f7c3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8e.png)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5.09.24•【文号】•【施行日期】2015.09.24•【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5年9月24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来,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的改革决策,形成系统、全面、可持续的改革部署和工作格局,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通道,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营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与潜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为实现发展驱动力的根本转换奠定体制基础。
(二)基本原则激发创新。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作为根本目的,以改革驱动创新,强化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释放科技创新潜能,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问题导向。
坚持把破解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作为着力点,找准突破口,增强针对性,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进展,提高改革的质量和效益。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持续优化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持续优化](https://img.taocdn.com/s3/m/a01f872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5c.png)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持续优化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要推广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
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契合我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面向未来,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持续优化积极探索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创造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主观能动性。
我国人才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完善,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一)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不断优化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加大对高水平领军人才引进培养、中青年和后备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实验技术人才成长、优秀创新团队发展等各类人才培育的支持力度。
我国人才队伍规模居世界第一,涌现出一批德才兼备的科学大家。
2019年,于敏、孙家栋、袁隆平、黄旭华和屠呦呦等5名杰出科学家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叶培建、吴文俊、南仁东、顾方舟、程开甲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海外人才加速回流。
创新创业的氛围充分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增强了对国际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促进人才的回流,为加快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提供了支撑。
我国留学生回流加速,对外国留学生吸引力增大。
鼓励地方加强引才聚才力度,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上海市实行外籍人才居留政策试点,已受理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超过500人,较政策实施前增长约8倍。
广东省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试点以来已受理批准符合16项人才出入境政策措施条件的签证证件超千人次。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41585dcc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cf.png)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作者:赵晶徐敏葛晓宏崔建峰仲训杲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第14期[摘要] “双一流”建设和国家经济转型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内涵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流人才已成为评估学科建设的重要维度之一。
为此,以厦门理工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将“学科融合”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研究的关键要素,设计多学科融合为主线,科教融合、科创融合、产教融合为辅线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硕士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的新模式,从而实现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 “双一流”;专业硕士;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基金项目] 2020年度福建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FBJG20200122,FBJG20200125);2020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20010)[作者简介] 赵晶(1974—),女(满族),福建福州人,博士,厦门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人工智能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4-0101-04 [收稿日期] 2021-08-10引言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颁发,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总体战略布局和战略举措,指出围绕着建设“双一流”的目标,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1]。
2018年,《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针对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以服务需求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科研联合攻關为牵引,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依托科技创新平台、研究中心等,整合多学科人才团队资源”。
[2]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着力一流人才培养、着力创新引领,优化学科版图,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的引领性,以适应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交叉学科背景下导师团队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溯源创新团队为例
![交叉学科背景下导师团队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溯源创新团队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8e2a81b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a0.png)
DISCIPLINES EXPLORATION 交叉学科背景下导师团队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溯源创新团队为例刘战丽孙霞*郭业民杨青青(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山东•淄博255049)摘要在学科交叉背景下,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单一导师制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知识传授+能力 培养+素质提升”“团队导师+导师+副导师”“校内导师+基地导师+管理人员”三位一体的导师团队协同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培养实践过程中效果显著,对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科交叉导师团队制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21.03.017R eform and P ractice o f Tutor Team S ystem o f P ostgrad u ate T raining M od e u n d er the B ack grou n d o f In terd iscip lin ary ------A case stud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testing and traceability innovation team LIU Zhanli, SUN Xia, GUO Yemin, YANG Qingqing(School of A 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Food Scienc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49)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disciplinary,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single tutorial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cooperative training mode of tutor team was proposed,which included"knowledge imparting+ ability training+ quality improvement","team tutor+ tutor+ assistant tutor","intram ural tutor+ base tutor+ management personnel".The effect was remarkable in the process of p ostgraduate training practic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Keywords interdisciplinary;tutor team system;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〇前言世界科技革命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取决于 科技水平与人才素质。
强国战略视域下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的审思
![强国战略视域下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的审思](https://img.taocdn.com/s3/m/77408715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1e.png)
22EDUCATOR研究生教育体系作为构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一方面,研究生报考与招生人数逐年激增,引发公众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担忧;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体系正在进行深化改革,学硕缩招停招、专硕大幅扩招、博士修读年限拉长等措施的实施进一步将研究生教育置于公众视野。
基于此,有必要深入把握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的时代需求、发展困境和改革路向,从而发挥研究生教育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反哺与支撑作用。
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的时代命题研究生教育体系深化改革是回应党中央“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重要关切以及落实科教融合、产教融通的重要抓手。
作为创新型、研究型、高层次人才聚集的高地,研究生教育体系必须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超前性,从而支撑经济社会全链条、全周期改革。
现代化产业体系呼吁研究生教育体系突显先进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要建设具备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尽管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但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零部件、关键设备等问题上仍面临着西方的技术制裁、遏制乃至欺诈等风险,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产业升级转型的发展空间。
现代化产业体系要进行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与服务现代化为一体的系统性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必然要求研究生教育体系坚持“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四大改革方向,通过课程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资源投入机制、学科与人才类型结构等多方面的改革,在稳步推进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的基础上强化高层次人才的供给能力,从而助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个面向”发展要求研究生教育体系突显拔尖性“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是国家在全面深化经济社会改革关键期对教育科技体系提出的深层次要求。
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
![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debba628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e.png)
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一、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1)1.1招生规模与质量的失衡 (1)1.2培养模式的单一性 (2)二、改革目标的明确与定位 (2)2.1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2)2.2培养创新型人才 (2)三、招生制度的改革 (2)3.1多元化招生渠道 (2)3.2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完善 (2)四、课程体系的重构 (3)4.1跨学科课程的设置 (3)4.2实践课程的强化 (3)五、导师队伍的建设 (3)5.1导师选拔与聘任机制的优化 (3)5.2导师培训与发展 (3)六、科研创新环境的营造 (4)6.1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 (4)6.2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 (4)七、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4)7.1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 (4)7.2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 (4)八、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拓展 (5)8.1联合培养项目的开展 (5)8.2国际学术交流的加强 (5)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相关探讨一、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挑战1.1招生规模与质量的失衡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需求的增加,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但是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逐渐凸显。
部分高校为了满足招生指标,降低了入学门槛,导致一些研究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科研能力不足。
这不仅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也给研究生导师的教学和指导带来了挑战。
1.2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当前,许多研究生培养模式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课程设置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按照统一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进行,难以满足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以及不同学生个体的需求。
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二、改革目标的明确与定位2.1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研究生教育改革应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例如,在新兴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培养具备前沿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使其能够参与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abb3e89e314332396893fc.png)
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培养目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环境工程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一定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环境工程方向应用型专门人才。
2.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环境工程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1)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身心健康。
2)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良好国际视野。
3)应接受至少6周的企业实践训练。
4)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解决和探索环境污染控制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地从事环境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
3.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培养方式(领域代码085229)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科研训练相结合的方式。
研究生的培养依托企业力量,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打造联合培养体。
通过基地共建、人员互通、项目合作等,积极探索联合培养新途径、新方法、新思路,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一体的合作培养模式。
4.课程学习及论文工作时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
原则上用0.75~1学年时间完成课程学习,用1~1.25学年完成专业实践和硕士学位论文。
5.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总学分要求为26学分,学分分配基本要求见表1,其中学位课15学分,选修课8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
学位课见表2,选修课见表3。
表1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分要求表2 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目录表3 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程目录(1)学位课学位课总学分为15学分。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全球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全球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https://img.taocdn.com/s3/m/58c540ab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10.png)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全球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崇尚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有蓬勃活力。
创新是全民参与、全民推动的宏伟事业。
要强化创新的法治保障,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加速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全球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要主动适应全球产业分工调整变化,积极引领全球价值链重塑,确立新定位,构筑新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必须顺应全球发展趋势,走产业融合发展道路。
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推动产业链资源优化整合。
面向共建一带一路,支持企业提升全球化设计、生产、营销、服务能力,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建设共生、共赢的开放型产业创新体系。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要同世界各国加强信息分享,交流有益经验和做法,开展检测方法、临床救治、疫苗药物研发国际合作。
处理好新技术发展在法律、安全、政府治理等方面挑战,共同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
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着力打造优质高效的国际化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全球货物、服务和资本等要素配置的广度和深度。
二、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发挥科学技术研究对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增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能力和转制科研院所的共性技术研发能力。
(一)优化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方式切实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加大稳定支持力度,支持研究机构自主布局科研项目,扩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术自主权和个人科研选题选择权。
改革基础研究领域科研计划管理方式,尊重科学规律,建立包容和支持非共识创新项目的制度。
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聘用制度,优化工资结构,保证科研人员合理工资待遇水平。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fc44123c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99.png)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公布日期】2020.09.04•【文号】教研〔2020〕9号•【施行日期】2020.09.0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正文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现就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面向世界科技竞争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导研究生培养单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能力
![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f3b0097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6.png)
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能力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切实营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加快形成我国发展新动力源。
一、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能力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
国家实验室是攻坚克难、引领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
要加快国家实验室建设,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
围绕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融通发展。
强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人才培育能力。
推进高等院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允许高等院校自主开展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引导实施大院系改革,积极培育新兴学科。
着力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强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撑引领能力。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科技活动开展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已经成为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物质技术基础。
要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支撑重大科技突破为目标,对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重大建设工程等任务实施,分类推进任务导向型、应用支撑型、前沿引领型、公共平台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大创新活动提供极限研究手段。
十四五时期,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强化自主研制,完善体系布局,支撑核心技术创新,建设高水平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
着眼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强化设施布局的前瞻性和战略性。
着眼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核心技术的强大需求,强化设施布局的实用性和开放性。
着眼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强化设施布局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二、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吸纳全球创新资源,以更加积极的策略推动技术和标准输出,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
利用校外优质资源探索并实践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
![利用校外优质资源探索并实践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719f0dae284ac850ad024262.png)
利用校外优质资源探索并实践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摘要: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通过与企业合作组建的研究生工作站为实践载体,不仅满足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而且利用校外优质资源,拓宽学校办学渠道,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产学研;开放式;培养模式目前,我国石油石化工业无论是立足于国内石油勘探开发,保持石油产量持续稳定增长,还是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市场,都越来越依赖于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
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坚持以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献身事业教育为主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利用校外优质资源探索并实践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与企业合作组建的研究生工作站为实践载体,通过创新政治思想教育模式与专业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艰苦创业精神,培养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努力为国家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培养具有艰苦创业精神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一、利用校外优质资源,拓宽学校办学渠道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一直秉承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理念,肩负着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拔尖人才的重任。
因此,在近几年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积极扩大石油石化主干学科招生规模,同时充分利用石油石化企业丰富的校外优质资源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与企业共同组建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积极探索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
以企业工作站为载体,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解决学校由于实验场所不足、实验设备更新跟不上最新技术发展步伐而导致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条件;由于毕业论文选题不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忽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由于缺乏设计性、开发性实验,缺乏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的训练而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由于缺乏具有工程经验的导师,而导致学生特别是在创新型工程师的培养上存在一些困难等问题。
高等学校是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承担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同时也是企业的使命。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8a573d4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de.png)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12.17•【字号】京教研〔2021〕15号•【施行日期】2021.12.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现将《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21年12月17日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号)、《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和《关于推进新时代北京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京教研〔2021〕5号),加快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现就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制订本计划。
一、总体目标到2024年底,北京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基本建成结构规模优化、培养特色鲜明、综合实力突出、服务需求有力的研究生教育,有效支撑北京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
——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明显增强。
学科布局结构更加科学、平台体系更加完善、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特色学科以及新兴前沿交叉学科。
——学位授权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科动态调整机制显著完善。
学位授权层次和类型更加丰富,学位授予单位服务需求能力显著提升,分类发展成效明显,形成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新机制。
——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需求匹配度显著提升。
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明显提升,形成更加充满活力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面向社会重大需求,创新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
![面向社会重大需求,创新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cab49e50975f46527d3e14d.png)
21 0 2年 2月
研 究生教 育研 究
J u n l fGr d aeEd c to o r a a u t u ain o
NO. 1
Fe ., 0 2 b 2 1
文章 编号 : 0 51 6 ( 0 2 0 —0 60 2 9 —6 3 2 1 ) 10 6— 4
能 够满 足长 三角 区域 相关 企业 和工 业界 急需 的高 层
次 应用 型专 门人 才 , 高 苏 州 市 乃 至 长三 角 地 区工 提 程 技术 和工 程管 理 人 员 的科 研 创 新 能 力 , 同时 在 促
进 “ 、 、 紧密 结 合 的过程 中 , 产 学 研” 建立 了 以面 向社
收 稿 日期 :0 1 1 — 2 21— 0 1
养工 作 。
( ) 向社 会 重 要 需 求 , 养 I 行 业 的 精 英 一 面 培 T 人 才和优 秀 的职业经 理 人
作者简介 : 贺明杨(95 ) ̄ , 寿县人 , 18- , 安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研 究生.
古继宝( 9 8 )男 , 16 一 , 安徽 繁昌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 研究员 , 士 博 奢兢( 9 4 )男 , 江绍 兴人 , 16 一 , 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 研究员 , 士. 博
人 才 培养模 式 和教学 体 系 。
( ) 向 区域 发 展 需 求 , 足 苏 州 工 业 园 区及 二 面 满
经 济 发达 地 区企业 科技 创新 对专 业人 才 的需要
坚持 三 个 面 向培 养 工程 硕 士 , 由行 业 和 用人 单
苏州工 业 园 区是 产业 外 向型 经济发 展迅 猛 和产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模式创新与优化研究———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模式创新与优化研究———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27d6a1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3d.png)
摘要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促进了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改革,也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在实施这一项目的过程中,南京财经大学结合自身实际,明确项目培养人才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为其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关键词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人才培养模式Innov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Doctorate TalentCultivating Model for Serving the National Special Needs:Tak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an Example //Gao JingAbstract The talent cultivating program for serving the nationalspecial needs,was to establish a degree authorization mechanism according to the talent demands,which could satisfy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emands better.It promoted the reform of the degree authorization audit system as well as the innovation of the talent cultivating model.When carrying out the doctorate talent cultivating program,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found its own disciplinary field,and innovated the tal-ent cultivating model and the talent cultivating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based on its practice,offering references and experience for other universities.Key words national special needs;doctorate talent cultivation;talent cultivating model1问题提出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的意见》,“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按照“择需、择重、择急、择优”的原则,针对国家有关行业领域对高层次专门博士人才的特殊需求,安排少数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能够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且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高等学校,在一定时期内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并授予相应学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年第$期
中国高教研究
张来斌鲍志东张士诚朱筱敏王英国
"面向石油工业开放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获得了有关专家和领导的肯定和认可,于!""$年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于!""%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摘
要:面向国家艰苦行业需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实践了校企合作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在石油
石化企业组建了!!个研究生工作站。
这种校企合作开放培养模式提高了研究生工程实践创新
能力,增强了企业科研队伍实力,促进了学校办学理念的更新,拓宽了办学空间。
关键词:工作站;研究生;培养模式;石油石化企业石油是世界重要战略物资和商品,自进入!&世
纪以来,石油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的影响更显突出。
我国自&’’(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供需差距逐年增大,!""(年石油净进口量接近&亿吨,预计今后油气供需缺口将会越来越大:到!"&"年石油净进口量预计将达到&)*亿吨,天然气缺口将达到!""亿立方米以上;!"!"年石油净进口量预计达到!)*亿吨,天然气缺口达$""+,""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将达到#"-。
这将超过能源安全警戒线,对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石油工业的发展。
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要重视油气资源勘察工作,集中力量,有所突破,这是地质勘察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
我校作为一所代表国家石油教育和科技水平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始终以国家重大需求的发展为导向,以石油工业向海内外的快速发展为契机,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尤其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积极适应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对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紧迫需求,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根本,以研究生教育创新为主旋律,在面向石油工业的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与实践。
一、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紧迫需求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地质条件独特而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开发西部”的实施,使油气开发主战场越来越转向开发条件更复杂的西部地区。
而开发西部油气资源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人才资源匮乏。
以新疆塔里木油田为例,在全公司,#"#名职工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占职工总数
")%-;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占职工总数()"!-。
在新疆、青海等西部老油田,一些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职工占总职工数不及&-,具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则更低。
因此,面向国家开发西部油气资源的需求,为石油工业培养具有艰苦创业精神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我校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二、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在石油石化企业组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
我国的石油石化企业主要分布在边远偏僻地区,工作环境较为艰苦。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研究生就业形式的多元化,赴石油石化企业,特别是赴西部企业就业的研究生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我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高等教育应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坚持以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政治思想教育模式与专业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艰苦创业精神,努力为国家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培养具有艰苦创业精神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为加强学校研究生教育与石油石化企业的紧密联系,探索研究生“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新模式,校领导带领研究生院与院(系、部)负责人主动到西部石油石化企业,与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增强研究生实践环节,并积极引导研究生到西部石油石化企业艰苦创业的培养模式。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工作,我校于!"""年开始在塔里木油田、新疆油田、长庆油田、兰州炼化等企业组建研究生联合培养企业工作站。
&)研究生联合培养企业工作站的职能。
(&)
根据企业生产和科研的急需,学校每年选派已完成全部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国高教研究!""#年第$期
课程学习的全日制研究生进入企业工作站,在积极参加企业科研工作的同时,完成自身的学位论文。
(!)合作培养企业的研究生进修生、工程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进行企业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包括对在职人员的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定期组织校企双方举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
其中,为学校全日制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企业,以及为企业引进人才构建平台。
!&在站研究生的指导与学位论文工作。
全日制研究生进入工作站后,采用双导师指导其学位论文工作。
研究生的校内导师为主导师,企业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被学校遴选为在站研究生现场导师。
校内导师根据企方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及培养人才的需求,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订、学术指导、论文审阅并主持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
企业现场导师负责在站研究生的选题、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学位论文的初审。
校企导师及时研讨并协商解决在站研究生科研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在站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结合企业的科研来完成,一般通过参加企业承担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或企业项目的科研实践而完成学位论文。
%&研究生工作站的管理体制。
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的运行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
校企双方协商成立工作站管理委员会,全面管理研究生工作站的运行。
管理委员会的正副主任分别由企业和学校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
为规范企业工作中的研究生培养,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学校出台了研究生工作站运行与管理系列文件,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管理办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研究生学位论文和答辩工作的规定》等,为企业工作站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效果
’&充实了企业科研队伍,促进了科研水平提升。
自!"""年以来,我校石油主干学科进站研究生达到’()人,目前,已出站((人,在站*+人。
曾进入企业工作站的研究生将在校学到的新理论新技术应用到企业科研及生产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场科研水平的提升。
!"""年以来,我校已经先后有近百名研究生进入塔里木油田、大庆油田等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现场和校内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解决了大量工程技术难题,以良好的业务素质及科研成绩赢得了现场领导和专家的普遍好评。
!&支持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我校选择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企业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一般都承担了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如塔里木油田和长庆油田承担了国家“西气东输”中的气源工程建设项目,中国石油管道分公司承担了“西气东输”中的管道工程建设项目,大庆油田承担了稳定东部油气产量的国家能源战略工程项目。
统计结果表明,在站研究生的#(,参加了“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攻关科研工作。
其中,我校油气储运工程学科的!"""级硕士研究生郭磊,在中石油管道分公司承担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大坡度长距离管道油气输送关键技术”研究中,参加了核心技术的攻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
%&为西部石油石化企业输送了毕业研究生。
进入企业工作站的研究生通过一年多的科研工作与生活,了解了石油石化企业的工作环境,对企业产生了感情,找到了到企业艰苦创业的价值感。
许多进站研究生毕业后主动要求到原工作过的企业去就业。
企业领导也比较了解这些进过工作站的研究生,认为他们“留得住、用得上”,非常欢迎这些毕业研究生回到工作站所在企业工作。
目前,石油石化企业普遍表达希望加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的力度,加大派入工作站的研究生规模,期待并相信通过工作站的示范与宣传会有更多的毕业研究生到企业工作。
$&研究生在企业科研实践中,培养与提高了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在站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与企业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使研究生了解企业的工程技术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掌握了解决企业工程技术问题的基本思路、研究手段、实施方案与关键性理论与技术问题。
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工作的训练,大大培养与提高了自身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与解决工程技术难题的能力。
)&构建了研究生教育开放式培养模式。
我校研究生教育紧密围绕石油企业发展需求,实施产学研相结合,构建了开放式的“’-!”培养模式。
即研究生在校内学习课程’年,在企业工作站开展科研与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年。
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既培养了研究生的艰苦创业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又为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强化了学校为艰苦行业服务的意识。
(作者张来斌系中国石油大学校长、教授,鲍志东系该校党委组织部部长、教授,张士诚系该校教务处处长、教授,朱筱敏系该校资源与信息学院院长、教授,王英国系该校党委研工部部长、副研究员,北京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