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10103总学时数:327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之一,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习这门课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分析评论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诸种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联系、交融等情况,掌握大纲规定的文学史基本知识和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文学史与作品选两大部分。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和口头、笔头表达能力,借助旧注和有关资料能读懂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和基本艺术特征,并能初步地进行独立研究。
本课程要求学生阅读与背诵相当数量的古代文学作品,背诵作品量不少于200篇。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先秦文学(42课时,每周3课时)概说(2课时)先秦时期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先秦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成就。
第一章上古文学(2课时)文学艺术的起源,中国上古原始歌谣和神话的基本形态。
第二章诗经(9课时)《诗经》的基本状况和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及地位,学习《诗经》中的代表作如《氓》、《关雎》、《君子于役》、《采薇》、《七月》等。
第三章历史散文(9课时)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概况,《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的思想艺术成就,学习先秦历史散文中的名篇。
第四章诸子散文(12课时)先秦诸子文的发展背景和概况,孔、孟、庄、荀、韩等的学术思想和散文风格,学习诸子散文的名篇佳作。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8课时)楚辞产生的原因及其文学特征,屈原的生平与创作,学习《离骚》等楚辞名篇。
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57课时,每周3课时)概说(3课时)两汉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基本状况、文学发展的概况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第一章秦汉散文(5课时)秦汉各个时期散文的不同特点及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第二章《史记》与《汉书》(7课时)司马迁的生活经历对他写作《史记》的影响,《史记》、《汉书》在史学、文学上的贡献,并比较二书的异同。
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153004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课程类型:基础必修课程总学时:72学分:4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先修课程:古代汉语开课院系:国际教育学院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四年制本科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过程、特点及规律,结合各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掌握和分析鉴赏能力的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进行古代文学知识系统化和深入化的教学,讲授先秦时期至清末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学。
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各时代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文学成就及影响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阅读、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对待祖国的文化遗产,并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
三、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本课程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必要的讨论、答问。
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如下:本课程是根据国家汉办有关来华留学生《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表》精神,为汉语言专业四年级的外国留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留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语言和文化的提高课程。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和学习,旨在让留学生能够熟练阅读、理解并背诵大纲规定的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中体会中国古代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汉语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培养其学习古代文学的能力和兴趣;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其进一步了解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提高其汉语表达能力,同时增进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最终达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一)中国古代文学概况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大致分期。
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引言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古代文学的价值,本教学大纲旨在为教师明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艺术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与热爱,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化素养;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4.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文学流派和作家风格,了解古代文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的起源与发展1.1 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1.2 古代文学的发展阶段和特点1.3 鲁迅《中国文学史纲要》阐述的古代文学特点2. 古代文学作品的分类与鉴赏2.1 古代诗歌的鉴赏与欣赏2.1.1 《诗经》的文化地位和艺术特点2.1.2 唐诗宋词的发展与创作特色2.2 古代散文的鉴赏与欣赏2.2.1 《文选》的代表作品及其主题和艺术风格2.2.2 清代散文的发展与影响力2.3 古代小说的鉴赏与欣赏2.3.1 四大名著的艺术成就与价值2.3.2 民间故事和传说的鉴赏意义3. 古代文学的作家与流派3.1 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与其作品选读3.1.1 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及特色3.1.2 作家施耐庵和《水浒传》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3.2 古代文学的流派与影响力3.2.1 边塞诗和民间曲艺的特点与价值3.2.2 元曲的发展与传统戏曲的影响第四部分:教学方法与评估1. 教学方法1.1 多媒体教学:运用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1.2 翻译朗读:让学生亲自朗读古代文学作品,提升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1.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2. 评估方法2.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参与讨论和朗读的积极性与表现;2.2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鉴赏;2.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定一位古代文学作家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论文。
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二、学分:15三、总学时数:260四、大纲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中国古代文学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必修基础课。
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并了解历代具有代表性的重点作家和作品,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掌握古代各类文体的演变轨迹、文化思潮的兴替、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获得阅读、分析、鉴别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修养、美学修养和文学素养。
五、备课和讲授1、重点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基础知识,适当介绍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以拓展学生视野。
2、文学史的介绍应与作家作品分析结合起来,以史为经,作品为纬,既有宏观的审视角度,又有微观的感性认识。
3、以课堂讲授为主,系统安排课外阅读、课堂讨论和小论文的创作。
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提高教学质量。
4、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门跨度比较长的专业主干课,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一学期(先秦两汉文学)、第二学期(魏晋南北朝唐文学)、第三学期(宋元文学)、第六学期(明清明文学),总共为四个学期,第一学期课内讲授56学时,第二、三、四学期均为68学时。
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应为1:1。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选用:1.《中国文学史》(四卷本),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参考书:《中国古代文学史》,郭豫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七、章节及主要内容:第一卷总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文学史著作应该立足于文学本位。
文学史研究有几个层面。
应该从广阔的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文学。
文学史史料学是撰写文学史的基础性工作。
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文学发展是不平衡的,俗与雅的相互影响、转变和推动,也促进了文学演进。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一、⑴选用教材A、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B、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新一版⑵参考教材:A、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二、教学目的、任务中国古代文学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内容是讲授上古到近代的文学。
这门课程的教学目和任务是,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各历史阶段的主要作家、代表作品的介绍和分析,通过文学史发展规律的系统讲授,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同学们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并获得较为全面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认识各阶段作家创作的主要成就,了解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文学现象及其与社会诸因素的互相关系,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以及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评价中国古代文学、撰写学术论文的科研能力。
三、教学改革设想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文字文本与图像音效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课外辅导相结合。
教师讲课要有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突出重点难点而不面面俱到;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提问检查学生阅读情况,要求学生认真通读教材;课前抽几分钟解答同学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适时改进教学方法。
四、成绩考核方法闭卷考试与开卷考查相结合,视各学期学生考试科目多少而由学校教务处统一拟定,原则上交叉进行,均为百分制。
先秦文学绪论(2课时)一、先秦的社会概况二、先秦的文学概况第一章上古文学(3课时)【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认知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理解上古神话借助幻想以征服自然力的本质特点,掌握并领会《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上古神话的基本内容及其体现的奋斗精神。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上古神话故事是重点,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基本原理是难点。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文学史教学。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独创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繁花似锦、色彩绚丽的艺术园地,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的历史。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历史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
分析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目的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
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课将按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以及元、明、清、近代文学三个大段依次讲授。
本课所用教材: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总学时:234学时。
第一学期72学时,周学时4;第二学期72学时,周学时4;第三学期90学时,周学时5。
二、课程内容第一编先秦文学(48学时)概述(1学时)(一)社会历史概况传说中的古代社会。
人与自然的斗争,氏族间的争夺,金属工具的使用,畜牧业、农业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奴隶社会的形成。
周灭殷商,奴隶制的发展、分封制、井田制、土地私有的萌芽。
平王东迁。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生产力提高,奴隶制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随着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尖锐复杂化,文化学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文学知识学习要点
1.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
2.〈〈水经注〉〉
3.魏晋南北朝小说
二、精读篇目学习要点
1.出师表(诸葛亮)
2.桃花源记(陶渊明)
3.三峡(〈〈水经注〉〉)
4.过江渚人(〈〈世说新语〉〉)
四、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外作业、考查考试等。
4.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5.《长生殿》、〈〈桃花扇〉〉的作者及其主要内容
6.元代散曲前后期主要作家
7.清代诗歌发展线索
8.诗界革命
二、精读作品学习要点
1.关汉卿<<窦娥冤>>
2.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第一部分 先秦两汉诗歌
一、文学知识学习要点
1. 先秦诗歌的发展过程
2. 〈〈诗经〉〉的成书时间、分类、艺术成就、思想内容,关于"赋、比、兴"
3."楚辞"的定义与发展;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主要作品
4."汉乐府"民歌的特色;〈〈古诗十九首〉〉的定义,艺术成就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徐中王 金启华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自学指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桥喜
3.中国古代文学史
六、说明
1.本课程的教学须由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讲师以上教师担任。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中国古代文学(二)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ZWZB205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Ⅱ【总学时】68学时【学分】12学分【理论学时】68学时【实验、实践学时】【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帮助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知识,获得阅读、分析、鉴别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修养、美学修养和语言文学修养。
课程具体要求:1、本课程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近代文学四部分。
2、对文学发展史,要有系统地了解;对重点作家和作品,必须较详细、深入地了解,并能比较正确地加以评价;对一般文学史知识和一般作家作品,则要求概略了解即可。
3、通过典范性作品的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作品的能力,掌握古代作家遣词、造句、修辞、谋篇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对一般文言作品,要求学生能凭借工具书和注释读懂并能加以分析、欣赏。
4、对讲析的作品,要求熟读,部分篇目要求背诵。
背诵篇目应占讲析篇目的三分之一。
5、对所学到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要求能举一反三,运用到一般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及文字表达能力。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2. 了解魏晋南北朝复杂的社会、政治、思想状况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学的自觉、文学理论与批评。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二、文学批评的兴盛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文人心态及思想学说一、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二、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三、玄学对文学的渗透四、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建安文学的特点;2.三曹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3.简单了解“七子”的诗歌创作;4.掌握阮籍、嵇康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总学时数:270)课程说明1、本课程所用教材: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2、根据教学计划,本课程安排在大学二、三年级开课,分四个学期讲授,依次为:先秦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宋金辽文学;元明清近代文学。
3、总课时:270。
4、具体安排:“先秦文学”共54课时,每周3课时;“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共72学时,每周4课时;“隋唐五代宋金辽文学”共72学时,每周4课时;“元明清近代文学”共72学时,每周4课时。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之一,是一门基础学科,传统学科,在中文专业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都占有重要位置。
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对于掌握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和光辉成就,对于提高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评论能力,对于全面提高文学素养,都有重要作用;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历史跨度为先秦到近代。
其基本内容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部分。
本课程知识与能力兼顾,注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各种文学现象的变化和联系,了解并掌握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具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独立阅读鉴赏,分析评论能力,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艺术特征。
本大纲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命题考试的依据。
第一编先秦文学(54学时)绪论(2学时)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分期二、先秦时代文化呈现的综合形态三、先秦文学主要内容[复习思考题]1、我国古代文学一般分为哪几个阶段?2、先秦文学有哪些重要特征?第一章上古文学(4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国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一、什么是神话二、神话的保存三、神话的分类四、神话象征性、隐喻性的思维特征五、神话的影响六、神话的历史化和仙化讲读作品篇目:《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阅读作品篇目:《鲧禹治水》、《黄帝征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原始神话?2、以中国神话为例,说明古代神话是怎样产生的?3、中国古代神话,怎样表现了中华民族精神?4、以中国古代神话为例说明古代神话的思维特征怎样?5、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有哪些影响?第二章《诗经》(10学时)[教学重点及难点]《诗经》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编定《诗经》的构成风、雅、颂的含义《诗经》的流传第二节《诗经》的内容祭祖颂歌和民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恋诗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现实主义精神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第四节《诗经》的地位和影响讲读作品篇目:《关雎》、《卷耳》、《芣苡》、《静女》、《氓》、《君子于役》、《伐檀》、《硕鼠》、《蒹葭》、《无衣》、《七月》、《东山》、《采薇》、《生民》阅读作品篇目:《伯兮》、《何草不黄》、《柏舟》、《汉广》、《谷风》、《载驰》、《苕之华》、《褰裳》、《黍离》、《溱洧》[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风、雅、颂?它们是怎样划分的?2、《诗经》是怎样编定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3、你怎样认识“采诗”“删诗”的说法?4、《诗经》的“史诗”是指哪几篇作品?简述其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旨在通过研究和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和创作技巧,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批评意识。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能力;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技巧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5.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 文学的定义和内涵- 古代文学的特点与传承2. 先秦文学- 《诗经》和诗歌的发展演变- 《楚辞》和辞章的艺术魅力- 《论语》和散文的早期形态3. 先秦散文- 《庄子》和形象思维的运用- 《韩非子》和辞章的技巧4. 魏晋南北朝文学- 《文选》和文人墨客的兴起- 《世说新语》和人物形象的塑造5. 唐宋诗词- 唐诗的山水田园与抒情主题- 宋词的婉约风格与爱情主题6. 唐宋散文- 《唐代文学思潮》和文学观念变迁 - 《宋词钞》和情感表达的艺术7. 元明小说- 《水浒传》和英雄形象的塑造- 《红楼梦》和社会现实的揭示8. 其他古代文学形式- 戏曲和曲艺的表演艺术- 史书和史传的文学叙述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分析和讲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创作技巧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2. 探究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兴趣,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对话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
4.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形式的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和展示等。
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撰写一篇有关该作品的论文。
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古代文学教学大纲古代文学教学大纲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艺术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地传承和弘扬古代文学,制定一份全面而有深度的古代文学教学大纲势在必行。
一、古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历史记载、文化积淀和审美追求。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源头,感受古人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触觉和文化自信。
二、古代文学教学的目标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历史触觉和文化自信。
三、古代文学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的分类与特点。
介绍古代文学的分类体系,如诗、赋、曲、文等,深入探讨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2. 古代文学名篇选读。
选取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如《诗经》、《楚辞》、《红楼梦》等,进行深入解读与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涵和艺术魅力。
3. 古代文学与历史文化。
将古代文学作品与历史文化相结合,通过对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时代特征和文化意义。
4. 古代文学的创作与表达。
引导学生进行古代文学的创作实践,通过模仿、改编和创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古代文学教学方法1. 阅读分析法。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独立阅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进行文本分析和解读。
2. 课堂互动法。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创作实践法。
通过课内外的创作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古代文学的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科目: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编写:渭南师范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教学大纲说明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文学史教学。
一、教学目的本课程为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重在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概况,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知识,熟悉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提高阅读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增强学生文化和人文素质修养,为从事高级中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和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学任务本课程讲述从中国远古时代到清末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学,大体包括文学史知识和作家作品两个部分。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应重在讲析文学作品,文学史知识可相应简单一些。
唐以后文学部分,文学史知识应相对详细一些。
选讲作品一般应包括: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在作者创作中的位置、后世影响等教学环节。
三、教学安排本课程共306课时,分3学年(6学期)实施教学。
其中第1学期讲先秦文学(51课时),第2学期讲秦汉文学(51课时),第3学期讲魏晋南北朝文学(51课时),第4学期讲隋唐五代文学(51课时),第5学期讲宋元文学(51课时),第6学期讲明清近代文学(51课时)。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上课时数和所选用教材,对教学内容作局部调整。
四、教材选用本大纲以袁行霈等主编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中国文学史》一、二、三、四卷和朱东润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遍、中编、下编为使用教材。
第一编先秦文学(51课时)概说一、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意义、方法二、中国文学发展的特点三、先秦文学研究对象和范围四、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特点第一章原始歌谣与远古神话教学目的:了解上古文学的概貌教学环节:讲课第一节文学起源与原始歌谣一、文学源于劳动文学起源的种种解释:神灵赐予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模仿说二、歌谣的特点和现存情况第二节远古神话传说一、神话的定义二、神话和传说的区别三、神话保存、分类、特点和影响四、几个著名神话讲解:《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反映了原始人对某些自然现象的幼稚解释,以及大胆想象、探索。
《女娲补天》: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斗争,概括了人类智慧和对自己力量的自信。
《夸父逐日》:反映了人类向自然大胆的挑战;前人不忘造福后人的美德。
《精卫填海》:以悲剧的方式反映和赞颂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百折不回、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
《后羿射日》:不仅反映出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还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天体自然的认识,以及对人类伟大发明――弓箭的赞美。
《鲧禹治水》:反映了远古人民与自然斗争时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反映了原始人对某些自然现象的幼稚解释,以及大胆想象、探索。
《女娲补天》: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斗争,概括了人类智慧和对自己力量的自信。
《夸父逐日》:反映了人类向自然大胆的挑战;前人不忘造福后人的美德。
《精卫填海》:以悲剧的方式反映和赞颂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百折不回、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
《后羿射日》:不仅反映出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还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天体自然的认识,以及对人类伟大发明――弓箭的赞美。
《鲧禹治水》:反映了远古人民与自然斗争时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
第二章《诗经》教学目的:掌握《诗经》的文化精神教学环节:讲课第一节《诗经》的一般常识一、《诗经》的涵义和别称二、《诗经》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地域、作者三、《诗经》的收集和编集采诗、献诗、删诗四、《诗经》的流传和注本四家诗、三家诗、大小毛公、毛诗序、郑笺孔疏五、《诗经》的分类风、雅、颂六、关于《诗经》的几个提法四诗、四始、诗六义(六艺、六诗)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一、祖先的颂歌——从神到人及物的歌颂二、战争纪功诗及征夫思妇的哀吟三、政治抒情诗及颂美和讽刺四、爱情和婚姻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色一、赋比兴的涵义朱熹的解释二、《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三、纯朴优美的语言四、四言体形式第四节《诗经》的地位和影响一、《诗经》的地位二、《诗经》的影响第三章历史散文教学目的:掌握春秋战国思想的发展动态和散文艺术教学环节:讲课第一节先秦散文概况及历史散文一、先秦散文发展概况二、先秦散文的分类三、先秦散文兴盛的原因四、先秦散文的体例及分类第二节《左传》一、《左传》的名称、作者和“春秋三传”二、《左传》的体例和记事规模三、《左传》的思想内容和倾向四、《左传》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五、《左传》的地位和影响第三节《国语》一、《国语》的名称、作者二、《国语》的体例和记事规模三、《国语》的内容和特点第四节《战国策》一、《战国策》名称、作者、体例、整理和记事规模二、《战国策》思想内容三、《战国策》的艺术特色、文学价值和影响第四章诸子散文第一节诸子散文概况一、春秋、战国时诸子散文的发展和繁荣二、春秋、战国时诸子散文的时代背景及原因三、春秋、战国时诸子散文的地位和影响第二节《论语》一、孔子生平和思想二、《论语》的成书、内容、特点和注本第三节《墨子》一、墨子生平和思想二、《墨子》的主要内容及论辩艺术第四节《孟子》一、孟子生平和思想二、《孟子》的成书、内容和注本三、《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艺术特色第五节《庄子》一、庄子生平和思想二、《庄子》的成书、主要内容和注本三、《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第六节《荀子》一、荀子生平和思想二、《荀子》的主要内容三、《荀子》的艺术特色第七节《韩非子》一、韩非子生平和思想二、《韩非子》的主要内容三、《韩非子》的艺术特色第八节寓言一、寓言的涵义二、先秦寓言故事的保存三、先秦寓言故事的产生和作用四、先秦寓言故事的特点和影响第五章楚辞和屈原第一节楚辞和《楚辞》一、楚辞的两种涵义二、楚辞产生的基础和原因三、楚辞和《诗经》作用的区别四、《楚辞》及其注本第二节屈原一、屈原生平和思想二、屈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三、《离骚》的写作时间、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四、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三节楚辞和其他作家一、楚辞的其他作家和作品二、宋玉及其作品第二编秦汉文学(51课时)第一章秦代文学第一节秦代社会和文学一、秦代社会特点二、秦代文坛概况三、秦代文坛寂寞的原因第二节李斯一、李斯生平二、李斯的散文作品第二章两汉文学概况第一节两汉社会概况一、两汉社会特点1、汉初经济的凋弊与恢复2、武帝时国力的强胜和独尊儒术3、东汉中末叶外戚同宦官的争斗和黑暗统治二、两汉社会对文学的影响第二节两汉文学概况一、汉赋概况二、散文概况三、诗歌概况第三章汉赋第一节汉赋的发展一、汉赋的涵义、特征和渊源二、汉赋发展过程和作家作品1、汉初骚体赋阶段2、西汉中叶散体大赋阶段3、东汉中末叶抒情小赋阶段三、汉赋兴盛的原因四、汉赋的地位和影响第二节汉赋的作家和作品一、贾谊二、枚乘、司马相如和杨雄三、张衡和班固四、赵壹第四章两汉散文第一节政论散文一、汉初政论散文的主要作家作品及特征二、西汉中末叶政论散文及特征三、东汉政论散文及特征第二节司马迁与《史记》一、司马迁生平家学渊源、三次大漫游、担任太史令、遭遇李陵之祸二、《史记》成书的原因三、《史记》的创作经过四、《史记》的体例和记事规模1、体例释义2、五体相互配合补充的纪转体通史体例3、《史记》体例的创造性4、《史记》记事规模五、司马迁及《史记》的思想倾向六、《史记》的艺术成就第三节班固与《汉书》一、班固生平和思想二、《汉书》的体例、规模和作者三、《史记》同《汉书》的比较四、班彪父子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第四节其它散文和著作一、刘安《淮南子》简介二、刘向《说苑》、《新序》简介三、王允《论衡》简介四、王符《潜夫论》简介第五章两汉诗文第一节汉乐府一、乐府的涵义乐府机关乐府诗二、乐府诗的来源、类别、保存情况《乐府诗集》郊庙歌词、鼓吹曲辞、相如歌辞、杂曲歌辞三、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四、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五、汉乐府民歌的地位和影响六、《焦仲卿妻》的主题、人物、艺术特色第二节五言诗和《古诗十九首》一、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二、古诗和《古诗十九首》的涵义三、《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四、《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五、《古诗十九首》的地位和影响第三节其它诗歌作品一、张衡《四愁诗》二、辛延年《羽林郎》三、“苏李诗”简介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51课时)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第一节社会概况一、汉末军阀混乱二、魏末司马迁的专权三、门阀制度的胜行四、南北对恃,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五、玄学和清谈的兴起六、佛教的盛行第二节文学概况一、文人诗歌概况二、乐赋民歌概况三、散文概况四、赋和骈文概况五、小说概况六、文学理论和批评概况第二章汉末魏初的建安文学第一节建安文学一、建安文学的涵义二、建安文学的主要作家三曹、七子、蔡琰三、建安文学的内容和特色四、建安风骨五、建安文学的地位和影响第二节作家作品一、曹操生平及创作概况二、曹丕及其《燕歌行》三、曹植生平、创作和影响四、王粲生平及创作五、蔡琰生平及创作第三章魏末正始文学第一节正始文学概况一、正始文学的涵义二、正始文学概况和特点第二节作家作品一、阮籍《咏怀诗》二、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第四章晋代文学第一节太康文学一、太康文学的涵义二、太康文坛的繁荣和不良倾向三、左思在太康文坛的地位第二节玄言诗一、玄言诗的涵义二、玄言诗盛行的社会背景及盛行情况三、对玄言诗的评价第三节山水诗和谢灵运一、山水诗的涵义二、山水诗产生的社会背景三、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及缺陷第四节陶渊明和田园诗一、陶渊明生平和思想二、陶渊明诗歌、散文、辞赋创作概况三、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田园诗四、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风格五、陶渊明及其诗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南北朝文人诗歌第一节七言诗和鲍照一、七言诗发展概况二、鲍照生平及创作三、鲍照在七言诗发展上的地位第二节谢眺及其山水诗一、谢眺生平及创作二、谢眺山水诗的特点和影响第三节永明体和宫体诗一、永明体的涵义二、永明体的特点和作家《四声切韵》四声八病三、宫体诗的涵义四、宫体诗的特点和作家五、对永明体和宫体诗的评价第四节北朝文人诗歌一、北朝诗坛概况二、庚信及其创作第六章南北朝乐府第一节南朝乐府一、南朝乐府现存状况吴歌西曲子夜歌二、南朝乐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第二节北朝乐府一、北朝乐府现存状况二、北朝乐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三、南北朝乐府的异同及其形成原因第七章南北朝辞赋和骈文第一节概说一、南北朝赋的概况二、骈赋的涵义、形成、特点和作家作品三、骈文的涵义、形成、特点和作家作品四、对骈赋和骈文的评价第二节作家作品一、陶景宏《答谢中书书》二、吴均《与朱元思书》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小说创作概况一、小说的涵义二、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创作及分类三、魏晋南北朝小说繁荣的原因四、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地位和影响第二节《搜神记》一、干宝生平二、《搜神记》的内容和影响第三节《世说新语》一、刘义庆生平二、《世说新语》的内容、体例和艺术成就三、《世说新语》对后世影响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散文第一节散文概况一、魏晋南北朝散文创作概况二、范晔《后汉书》三、陈寿《三国志》四、郦道元《水经注》五、杨之《洛阳伽蓝记》第二节作家作品一、诸葛亮《出师表》二、李密《陈情表》三、王羲之《兰亭集序》第十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批评第一节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概况一、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批评兴盛的原因三、曹丕《典论·论文》文学观点、批评标准、地位影响第二节《文心雕龙》和《诗品》一、刘勰《文心雕龙》体制、时代、内容、文学思想、地位影响二、钟嵘《诗品》体制、时代、内容、文学思想、《诗品序》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51课时)第一章社会概况与文学概况第一节社会概况一、隋朝的统一二、唐朝社会特点三、五代的分裂第二节文学概况一、隋代文学概况二、唐诗是古典诗歌的高峰三、古文运动与散文成就四、词的产生和五代词第二章隋唐诗歌第一节隋代诗歌一、隋代诗歌概况二、隋代诗歌作家第二节唐代诗歌及分期一、唐诗的特点二、唐诗兴盛的原因三、唐诗的分期及发展概况四、唐诗的地位和影响第三节初唐诗坛一、初唐时齐梁诗风的统治和影响二、初唐四杰对齐梁诗风的扭转三、沈期和宋之间对诗体发展的贡献四、陈子昂力倡汉魏风骨五、作家作品简介第四节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一、田园山水诗派的形成及原因二、田园山水诗派作家作品三、田园山水诗派和影响四、作家作品简介第五节盛唐边塞诗派一、边塞诗的涵义二、边塞诗的形成、形成原因、作品特点及意义三、作家作品简介第六节伟大诗人李白一、李白生平和思想二、李白的诗歌创作三、李白的诗歌的思想内容四、李白的诗歌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五、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七节伟大诗人杜甫一、杜甫生平和思想二、杜甫的诗歌创作三、杜甫的诗歌的思想内容四、杜甫的诗歌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五、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八节中唐诗歌一、中唐前期诗人1、元结、顾况等诗人创作概况2、刘长卿、韦应物诗歌概况3、大力十才子和李益诗歌概况二、新乐府运动1、新乐府运动的涵义2、新乐府运动概况及主张3、新乐府运动作家的诗歌创作4、新乐府运动的地位和影响三、中唐其他诗人1、韩愈的诗歌创作2、孟郊、贾岛的诗歌创作3、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4、李贺的诗歌创作第九节伟大诗人白居易一、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二、白居易的文学主张及新乐府运动三、白居易的诗歌及其思想内容四、白居易的诗歌的艺术特点五、《长恨歌》与《琵琶行》六、白居易的地位和影响第十节晚唐诗歌一、晚唐诗歌概况二、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的诗歌创作三、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诗人的诗歌创作第三章唐代散文第一节反对齐梁文风的先驱一、初唐时齐梁文风的盛行二、陈子昂等反对齐梁文风的努力第二节古文运动一、古文运动的涵义二、古文运动的发生及其原因三、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四、古文运动的成就和影响第三节韩愈散文一、韩愈生平和思想二、韩愈散文的分类和思想内容三、韩愈散文艺术成就和影响四、韩愈散文作品介绍第四节柳宗元散文一、柳宗元生平和思想二、柳宗元散文的分类和思想内容三、柳宗元散文艺术成就和影响四、柳宗元散文作品介绍第五节其他作家散文一、杜牧《阿房宫赋》二、陆龟蒙《野庙赋》第四章唐传奇第一节唐传奇的产生和发展一、传奇的涵义二、唐传奇的兴起及其原因三、唐传奇的特点四、唐传奇的分期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五、唐传奇的影响第二节唐传奇作家作品一、李朝威《柳毅传》二、蒋防《霍小玉传》三、白行简《李娃传》四、元稹《莺莺传》第五章唐五代词第一节词的产生和常识一、词的涵义二、词的产生三、词的常识第二节词的发展及作家作品一、敦煌曲子词二、早期诗人的词作李白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温庭筠和晚唐诗人四、花间词派和花间词五、李璟、李煜、冯延已等的南唐词第五编宋元文学(51课时)第一章宋代社会概况和文学概况第一节社会概况一、北宋统一二、手工业、商业繁荣,都市市民阶层扩大三、民族矛盾激化和北宋的覆亡四、南宋偏安、国力衰弱、阶级矛盾激烈、党争频繁五、理学的兴起和盛行第二节文学概况一、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二、宋词发展概况三、宋诗发展概况四、宋代散文发展概况五、宋话本的出现和发展第二章宋词第一节宋词的兴盛及其原因一、宋词的兴盛二、宋词兴盛原因三、宋词的发展及流派概况四、宋词的地位和影响第二节北宋词坛一、宋初的婉约派二、范仲淹及其边塞词三、柳永慢词及其地位和影响四、苏轼豪放词及其地位和影响五、后期秦观、贺铸、周邦炎等词人第三节南宋词坛一、李清照及其婉约词二、陆游词三、辛弃疾生平、词作、地位和影响四、张孝祥等爱国词人五、姜夔、吴文英等南宋后期词坛作家六、南宋末词坛第三章宋代诗文第一节西昆体一、西昆体的由来二、西昆体的特点、缺陷和不良影响三、西昆体的作家作品第二节柳开等西昆体反对者一、柳开等对西昆体的批判二、王禹称的诗文创作三、范仲淹的诗文创作第三节欧阳修和诗文革新运动一、欧阳修生平和思想二、欧阳修的诗文革新及理论主张三、欧阳修的诗文创作成就第四节王安石等诗文创作一、梅尧臣与苏舜钦的诗歌二、曾巩的散文三、王安石的诗文1、王安石生平思想2、王安石的诗歌3、王安石的散文第五节苏轼等诗文创作一、苏轼生平思想二、苏轼诗歌创作三、苏轼散文创作四、苏轼地位和影响五、苏洵、苏辙的散文地位和影响第六节黄庭坚及江西诗派一、黄庭坚与“苏门四学士”二、黄庭坚的诗歌三、江西诗派及其诗歌主张第七节范成大和杨万里的诗歌一、范成大生平及诗歌二、杨万里生平及诗歌第八节伟大诗人陆游一、陆游生平思想二、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三、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四、陆游的影响第九节宋末爱国诗人一、宋末爱国主义诗歌二、文天祥生平和创作三、刘辰翁、汪元量、谢翱、郑思肖等爱国诗人和作品第四章宋话本第一节宋话本概况一、话本的涵义和特点二、话本的兴盛及其原因三、宋话本的分类、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四、宋话本的地位和影响第一节宋话本作品一、《碾玉观音》分析二、《错斩崔宁》分析三、《三国志评话》分析四、《大唐三藏取经评话》简介第五章辽金文学第一节辽金文学概述一、辽金社会概况二、辽金统治者对汉文化的引入和接受三、辽金文学概述第二节元好问等的创作一、元好问生平和创作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一章元代社会及文学概况第一节社会概况一、元朝的建立和统一二、元朝的统治措施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四、元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第二节文学概况一、曲的产生和发展二、南戏创作概况三、诗文创作概况第二章元曲第一节散曲一、曲的涵义二、散曲的兴起、体制特点及兴盛原因三、曲和词的异同四、元散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五、元散曲的分期及代表作家作品第二节元杂剧一、杂剧体裁特点二、元杂剧的兴盛及其原因三、元杂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四、元杂剧的地位第三节关汉卿及《窦蛾冤》一、关汉卿生平二、关汉卿的散曲和杂剧创作三、关汉卿杂剧的内容和艺术成就四、《窦蛾冤》的故事情节、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五、关汉卿的地位和影响第五节王实甫及《西厢记》一、王实甫生平二、关汉卿的散曲和杂剧创作三、关汉卿杂剧的内容和艺术第六节其它作家杂剧创作一、马致远和《汉宫秋》二、白朴和《梧桐雨》三、郑光祖和和《倩女离魂》第三章南戏第一节南戏概况一、南戏的体制和特点二、南戏与杂剧的区别三、元代南戏的兴起和发展四、南戏的作家作品第二节高明及《琵琶记》一、高明生平创作二、《琵琶记》的故事情节、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第四章元代诗文第一节元代前期诗文作家一、前期诗文概况二、刘因及其创作第二节元代后期诗文作家一、后期诗文创作概况二、萨都剌、王冕的诗歌创作第七编明代文学(20课)第一章明代社会和文学概况第一节社会概况一、明朝的建立与巩固二、明中叶的黑暗统治三、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四、程朱理学的盛行第二节文学概况一、小说创作的繁荣及其原因二、明朝小说的地位和影响三、戏曲创作概况四、诗歌创作概况五、散文创作概况第二章明代长篇小说第一节《三国演义》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作者和版本二、《三国演义》的内容及思想倾向三、《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形象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四、《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第二节《水浒传》一、《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作者和版本二、《水浒传》的内容及主题三、《水浒传》的主要人物形象林冲鲁智深李逵武松宋江吴用四、《水浒传》的艺术特色五、关于评《水浒传》运动第三节《西游记》一、《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作者和版本二、《西游记》的内容及思想倾向三、《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形象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四、《西游记》的艺术成就第四节《金瓶梅》及其他长篇小说一、《金瓶梅》的作者和故事情节二、《金瓶梅》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三、《金瓶梅》的地位和不足四、《东周列国志》简介五、《封神演义》简介第三章明代短篇小说一、拟话本的涵义、兴起和艺术特色二、冯梦龙和“三言”三、凌蒙初和“二拍”第四章明代戏曲第一节杂剧一、明杂剧的特点二、明初到明中叶的杂剧作家作品三、沈璟和吴江派的杂剧四、徐渭和《四声猿》第二节明传奇一、明传奇涵义、兴起和创作概况二、传奇和杂剧的区别三、汤显祖和《牡丹亭》1、汤显祖生平和创作2、《牡丹亭》故事情节、主题、艺术成就3、《牡丹亭》杜丽娘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