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编号:40094030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适用专业:社会工作责任教学单位:文法系系社会工作教研室总学时:64学分:3.5考核形式:考试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修读方式:必修教学目的: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基本任务和学科体系;了解西方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学的一些主要流派及其理论;理解并掌握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学会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
学习社会学,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社会现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1、社会实践化和社会生活化社会学概论,针对同学们对社会学概论的陌生及社会学概论的相对抽象性,以助同学们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
2、尽可能地引导同学掌握以社会学视角认识社会,分析现实问题,增强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认识社会的自觉性;3、为同学们学习相关专业课打下理论基础,为同学们考研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程选用教材是《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航生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本科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以课堂讨论为辅;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以理论内容为主,或可以其他相关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为知识依托,或可为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提供基础性的知识。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教学重点:社会学界定及学科特点。
教学难点:学科特点。
教学要点及要求: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学及其基本问题;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及社会学的功能。
通过教学和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社会与社会运行教学重点:社会运行和社会学考察社会的角度。
教学难点:社会运行。
教学要点及要求:社会与社会系统;社会运行;社会运行的物资基础;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它主要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社会学会使人们更清楚的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之中更为人们所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因此社会学可以说是研究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己任,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
由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互相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心里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泛的视野以及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以及社会问题,能够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完善自我。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有,社会学导论、社会学简史、个体的社会化、文化与社会运行、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互动、社区、婚姻与家庭、社会变迁等。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是书熟练地掌握有关社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用于改造社会更加的完善自我。
三、教材使用郑杭生/北京/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四、考核,评分标准采用平时4次作业占20%,期末考试占80%的成绩综合评定的办法。
五、课时分配根据教学计划68学时,每周4学时。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言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典研究或论著作有概括的理解,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学生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
重点和难点:1.熟练掌握:社会学的定义,特点,研究领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社会学的实践作用。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Sociololgy)说明【课程简介】《社会学概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
本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涉及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诸如社会群体、社会互动、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等。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正确的社会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正确认识社会,并探索其中的规律,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其学科特点和功能,掌握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区、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保障、社会变迁等基本的社会学理论。
【先修课程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能力培养要求】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对现实中的重要社会现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基本认识或印象。
【学习总量】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68学时,习题4学时。
学生自主学习6学时,另行安排。
【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社会学概论》(第3版),王思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参考书:1.《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2.《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侯均生,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大纲内容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功能运用:学会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内容提要】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社会学的产生二、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与基本问题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一、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与学科特点二、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三、社会学的功能【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难点:社会学的产生【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任务:请同学们思考社会学与政治学之间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教学大纲课程介绍社会学概论作为社会学的第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介绍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核心理论、基本方法以及相关的研究领域和应用,为学生理解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和探索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思维工具。
本课程以社会学概论第二版为教材,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研究和个人作业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学学科体系,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学术素养,帮助学生在全球化指引下,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以及全球社会变迁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
课程目标1.熟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研究领域,理解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和学科特点,掌握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2.理解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互动等社会学常用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和分析实际社会问题;3.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思考和提出问题、进行信息搜集和整合、进行分析和论证、形成有支持的结论等方面;4.提升学术素养,包括文献检索、阅读和学术写作等方面,培养学生发现、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为将来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5.培养跨文化视野和国际胸怀,在全球化环境下理解和应对国际社会的变化,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内容第一章社会学的发展介绍社会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讨论社会学科的演变和重要学派,介绍不同社会学理论对于社会的解释、启示和批判作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学的概貌。
第二章社会研究的方法阐述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个案分析、历史分析、文献综述等,介绍社会研究中的伦理原则和研究的质量控制。
为学生提供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在未来进行社会学研究时遵循科学规范。
第三章社会结构和文化讨论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介绍社会层次、社会差异、社会身份、社会角色等概念,旨在提供对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的认识。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关系,理解社会组织的形成和演进,包括家庭、组织、社会团体等。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1、教学目的与要求:《社会学概论》历来是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教育部社会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十门主干课程之一。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学入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加深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掌握分析与研究复杂社会现象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为科学认识个人、社会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以达到能熟练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来分析社会问题,理解社会本质,指导社会实践。
2、教学时数与学时:课程总学时54,理论学时42,实践学时12,如下表所示:3、本课程重点与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对社会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介绍,包括社会学的历史与理论、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文化、地位与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区、社会制度、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等内容。
本课程教学难点主要有社会学的各主要流派的理论观点、社会分层理论、社会流动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社会变迁理论等内容,教学难点还在于如何通过社会学的学习,合理的运用相关的理论观点去解释现实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4、章节主要内容分析:第一章绪论本章学习目标:本章是整个课程的一个导论部分,从社会学的基本定义、特点入手,介绍了什么是社会学,使学生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特点等基本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对比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
主要教学内容: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社会学知识的形态;社会学与社会学的想象力。
本章重点与难点:1、社会学的定义;2、社会学的特点;3、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定性社会学与定量社会学的区别;5、社会学知识的形态。
第二章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要求了解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条件,通过介绍社会学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及流派观点,使学生对观察社会的角度有更广泛的了解。
另外,本章还通过介绍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对社会学中国化作一些思考,使学生对社会学的历史、现状和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有基本的认识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概述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把社会当做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从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即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又从微观上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描述,并做理论解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掌握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正确分析社会问题,准确预测社会的发展趋势,规范自己的行为,制定相关的政策,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课程的性质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主要是普及社会学知识,形成一种通识教育。
帮助学生多视觉、多维度的观察和理解社会。
尽管社会学在我国是相对较年轻的学科,但从近几年的研究来看,有关社会学研究的成果还
是相当多,这彰显了社会学的生命力。
多数研究成果是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做出相当多的贡献,诸多社会实践证明社会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特别是今天的社会转型加速时期,学习和研究社会学显得更有意义。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于社会生活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能够运用社会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理解、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在遇到简单的社会问题时,能够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思维来解决。
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社会的本质与结构,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角色应该具有的社会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意识,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更加符合规律性。
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
总学时:54学时总学分:3学分
课程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主教材:《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教学参考资料:《社会学教程(第二版)》王思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会学原理》朱力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
学时分配表: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
会科学
1.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
2.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3.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
象的中国特色
2.国内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
2.1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2.2国内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2.3正确把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3.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
4.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
4.1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4.2从社会学的层次结构看社会学研究对象及其与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联系
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
1.关于社会运行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内容
2.关于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的内容
3.关于社会运行研究方法的内容
4.关于分科社会学的内容
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1.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2.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2.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2.2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2.3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2.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
1.社会学的社会功能
1.1科学理性功能
1.2人文价值功能
1.3服务建设功能
2.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理论自觉”中的中国社会
2.1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成熟中的中国社会2.2中国社会的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
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
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
第二节社会运行
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第四章社会运行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
第二节文化的类型
第三节文化的构成与文化分析
第四节文化的功能
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
一、社会学方法体系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三、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第二节社会学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逻辑过程
二、社会学解释
三、研究的基本程序
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田野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历史比较法
第四节社会指标
一、社会指标的类型和功能
二、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
三、社会指标体系的运用
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
一、抽样技术
二、简单随机抽样
三、数据分析
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
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
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
1.集体化社会与人的社会化
1.1集体化社会的发展
1.2人的社会化的经典研究
2.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
2.1个体化社会的到来
2.2人的个体化的当代关注
2.2.1现代主义取向的个体化研究
2.2.2后现代主义的个体化
3.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
3.1社会化与个体化是对现代社会和现代
人发展的理论刻画
3.2社会化与个体化有其各自特定的含义
3.3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传统社会化的超越
第二节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概述
1.1社会化的定义
1.2社会化的类型
1.3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1.3.1“镜中我”理论
1.3.2“角色扮演”理论
1.3.3精神分析理论
1.3.4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1.3.5生命历程理论
2.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2.1社会化的生物及社会条件
2.1.1语言能力
2.1.2思维能力
2.1.3学习能力
2.1.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2.2社会化的主体
2.2.1家庭
2.2.2学校
2.2.3同龄群体
2.2.4工作单位
2.2.5大众传媒
3.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3.1早期社会化
3.2成人继续社会化
3.3代差问题
3.4社会化内容
第三节人的个体化
1.个体化的意涵
1.1关于“个体”
1.2关于“个体化”过程
1.3关于“个体化”与“个体分化”
2.个体化与人的主体性
2.1人的主体性及其发展
2.1.1人的主体性是获得的
2.1.2人的主体性是不断发展的
2.2人的主体性的发展阶段
2.2.1从自然界的剥离——人的“人类化”
2.2.2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人的个性化
2.2.3现代性的当代发展——人的个性化
3.个体化的机制
3.1个体化的自主机制
3.2个体化的能动机制
3.3个体化的选择机制
3.4个体化的创新机制
第七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
1.社会互动的含义与特点
2.社会互动的维度
2.1社会互动的向度
2.2社会互动的深度
2.3社会互动的广度
3.社会互动的类型
3.1二人互动、三人互动和多人互动
3.2人际互动和群体互动
3.3熟悉情景互动、社交情景互动和工作情景互动
3.4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和混合性互动
3.5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和顺从与顺应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
1.社会互动的过程
1.1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1.2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2.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3.网络时代的社会互动
3.1网络时代的主要互动媒介
3.1.1BBS
3.1.2网络聊天工具
3.1.3博客与微博
3.1.4手机
3.2网络互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3.2.1网络互动的超时空性
3.2.2网络互动的匿名信和符号性
3.2.3网络互动的自由、自治性
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
1.经典社会学家对社会互动的分析
1.1涂尔干的社会互动思想
1.2韦伯的社会互动思想
1.3齐美尔的社会互动思想
2.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
2.1符号互动论
2.2拟剧伦论
2.3本土方法论
2.4人际互动论
2.4.1人际吸引
2.4.2非语言沟通
2.4.3刻板印象
2.4.4人际空间
2.5参照群体理论
2.6自我实现语言理论
2.7社会交换论
第四节社会角色
1.社会角色的含义
1.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1.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1.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1.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2.社会角色的类型
2.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2.2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2.3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2.4自觉的角色和不自觉的角色
3.社会角色的扮演
3.1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3.1.1角色确定
3.1.2角色表现
3.1.3角色建构
3.2社会角色表现
3.2.1布景与道具
3.2.2依着、仪表与言谈举止
3.2.3前台、后台及角色配合
4.角色失调与角色调适
4.1角色距离
4.2角色冲突
4.3角色不清 4.4角色中断 4.5角色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