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生物与环境
初中生物会考专题《生物与环境》测试题练习
专题一:生物与环境1、(2020济南莱芜)如图一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图二表示该食物网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草原生态系统中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光、温度、空气、水分、鼠、兔等因素统称为。
(2)图一中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
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此生物与鹰的关系是。
(3)生长在该草原上的蘑菇,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其体内储存的能量(选填“能”或“不能”)传递给植物。
(4)图一中共有条食物链,鹰占第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一个营养级)。
2、(2019莱芜)27.(8分)自然界因动物的存在而更加活泼有趣,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统计了某生态系统中四种动物一生中的平均活动时间(用百分比表示),如表所示,请回答:休息进食与其它物种关系其他活动物种甲20%55%吃种子15%追逐物种乙10%10%物种乙20%45%吃种子25%被物种甲追逐物种丙75%15%吃物种甲10%物种丁70%20%吃物种丙10%(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分析,物种甲、乙、丙、丁属于,它们参与构成条食物链,处于食物链最末端的是物种。
(2)在该生态系统中,直接影响物种甲数量的生物因素包括;同时,物种甲也直接影响着这些生物的数量,这表明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的关系,共同维持生态平衡。
(3)自然界中的碳主要以形式进入该生态系统;能量最初进入该生态系统的方式是。
A.通过降水B.通过植物吸收无机盐C.通过植物的生长D.通过死亡的动物腐烂3、(2019•济南)如图图一和图二分别是某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及能量流动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一中B代表生态系统的哪种组成成分?。
(2)图一中的箭头表,请写出图一中的一条食物链。
(3)图二中能量流动的源头Y是;图中的X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4)第一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方框逐级减小代表能量在流动过程中。
该生态系统中,若第一营养级消耗100千焦能量,则第三营养级最多可获得千焦能量。
高考生物专题考点知识梳理—生物与环境
高考生物专题考点知识梳理——生物与环境一、回归教材1.名词解释(1)(选择性必修2 P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选择性必修2 P9)环境容纳量: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
(3)(选择性必修2 P22)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4)(选择性必修2 P23)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5)(选择性必修2 P24)原始合作(互惠):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6)(选择性必修2 P24)种间竞争: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7)(选择性必修2 P27)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教材黑体字(1)(选择性必修2 P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选择性必修2 P9)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
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S”形增长。
(3)(选择性必修2 P24)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4)(选择性必修2 P38)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5)(选择性必修2 P64)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
(6)(选择性必修2 P7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教材结论性语句(1)(选择性必修2 P19)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种群研究的核心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
(2)(选择性必修2 P19)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专题一 生物环境
专题一 生物与环境一、考点解读点拨 1、考点分析(1)生物的特征。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4)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5)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6)动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复习点拨: (1)复习重点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③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④动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考点呈现形式以选择题、识图题、表格题和概念图等形式出现。
(3)与其它专题及高中内容联系本专题与专题三、专题六、专题八及高中生物必修1的第一章有一定的联系。
二、知识结构三、经典例题体验例1A C .丙→甲→乙→丁 D .乙→甲→丙→丁 例2、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
请据此图回答:(1) 在此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是 。
戊所代表的生物成分属于 。
(2) 写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损失较少的食物链 。
(3)在此生态系统中若乙的数量突然减少,假设丁的数量不变,则其他生物的变化可能是 。
例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回答问题: (1)写出该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2)图中的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3)若不考虑人为干扰,该生态系统中动物的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 。
例4、图一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二表示某条生物链中的四类生物按顺序以甲、乙、丙、丁为代号建立的能量金字塔.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 开始的。
(2)图一只表示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除此之外,生态系统完整的生物部分还应包括 。
该食物网由 条食物链组成。
(3)图一的土壤中含有某种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
(4)若图二表示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的四类生物按顺序建立的能量金字塔,则甲对应的生物是 。
《生物与环境》填空题专题1(含答案)
《生物与环境》选择题专题3(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填空题1.为防治荔枝蝽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使用,果农在荔枝的植株之间种植山绿豆。
下图是荔枝单一种植园和复合种植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百分比的柱形图。
(1)荔枝、山绿豆、杂草等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腐生性昆虫属于________。
(2)复合种植园中植食性害虫明显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
2.假如你在宁波的某个森林中迷了路,怎样借助苔藓植物分辨方向呢?(1)苔藓植物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_____(选填“干燥”或“潮湿”);(2)大多数树干的哪些部位苔藓较多?_____(选填“背光面”或“向光面”);(3)树干上长苔藓较多的一面朝哪个方向?_____(选填“南”或“北”)。
3.位于我市中心城区北面的幸福湖城市绿肺区,占地面积8.4平方公里,定位为湿地型休闲植物园,将作为一处大型城市生态生活休闲区,服务于广大市民生活。
(1)幸福湖湿地公园中细菌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能量终终来源是_______。
(2)小鱼、白鹭、浮游动物、浮游藻类构成一条食物链,请写出这条食物链_________;(3)湿地公园经过适度开发和建设,仍然具有生态系统正常功能,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
4.地球上的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表现出与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性:(1)仙人掌叶退化成刺,多汁的茎具有叶的功能,是对沙漠________环境的适应。
(2)落叶阔叶树冬季落叶,是植物对冬季________的一种适应。
(3)鸟类的身体呈纺锤形,前肢变成________,是对空中飞翔生活的适应。
(4)比目鱼、孔鳐的身体扁平,眼长在身体头部的上方,是适应________环境表现。
5.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一条含鼠的食物链内四种生物所占数量关系如图乙所示,请据图分析:(1)该食物网中,有_____条食物链。
专题01 生物与环境-备战2023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精练 (原卷版)
专题01 生物与环境认识生物:考向1 生物与非生物的判定;考向2 生物的特征;考向3 科学探究常用方法—调查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考向4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考向5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考向6 生态系统的概念;考向7 生态系统的组成;考向8 食物链和食物网;考向9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知识清单1】:生物的基本特征【知识补充】生物其它的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病毒是生物)考向1 生物与非生物的判定【2022贵州贵阳】小杰有一个能简单对话、完成部分指令和会走动的智能机器人,但他却说机器人不是生物。
下列判断机器人不是生物的理由,正确的是()A.能自主运动B.不需要营养C.按指令做事D.会发出声音考向2 生物的特征(2022·甘肃·永昌县教学研究室中考真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写了鸟类因受到惊吓而起飞的情景,这体现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为()A.可以生长发育B.能够繁殖后代C.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需要获取物质和能量【知识清单2】科学探究常用方法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用一种或多种感官收集周围的信息,就是观察。
为了更好的观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2、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方法之一。
调查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有时因为调查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调查过程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考向3 科学探究常用方法—调查法(2022·辽宁阜新·中考真题)如果学生沉迷于网络,不但会影响学业,而且更容易患上近视。
要了解某市中学生的近视情况,我们应选用()A.观察法B.测量法C.比较法D.调查法【知识清单3】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中考专题复习 生物与环境
2.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 种群密度 ,能够直
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 出生率和死亡率
,能够
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 年龄结构 。
【例2】 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分析】 桉树苗、小桉树、大桉树都是同种生物,一定自然区域
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D错误
1.种群 (1)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 一定区域内的 同种生物个体 的
总和。
(2)种群不是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定的特征,
如种群有 种群密度 、 年龄结构 、 性别比例
、
__出__生__率__和__死__亡__率____等。
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结构、生理、分布等的因素称为生态
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主要有 阳光 、 温度 、 水 等。 (2)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 其他生物 。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适应: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__形__态__结__构__和 生活方式 。 (2)适应实例
(1)食物链的表示方法:用箭头表示捕食关系,被捕食 者在 前 ,捕食者在 后 。食物链的起点是 生产者 。
(2)食物链中只显示 生产者 和消费者 分,解者 和 ___非__生__物__的__物__质__和__能__量____不出现在食物链中。
【例4】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B ) A.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B.草原上所有的生物共同组成草原生态系统 C.麦田中的小麦和杂草之间是竞争关系 D.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分析】 A.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 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A正确;B.草原上所有的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 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错误;C.麦田里的小麦和杂草,共同 争夺阳光、养料和生存空间等,所以小麦和杂草之间是竞争关系,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连成一个整体, 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D正确。
中考生物总复习专题一生物与环境
生物种类
甲
乙
丙
丁
毒素含量 0.03
0.12
26.7
1.26
A. 甲→乙→丁→丙 C. 丙→甲→乙→丁
12/9/2021
B. 丁→丙→乙→甲 D. 乙→甲→丙→丁
第八页,共十二页。
15. 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 )A A. 生物部分(bùfen)和非生物部分(bùfen)组成
B. 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组成
No B. 排出体内的废物。C. 能生长与发育
D. 能获取食物。A. 机器人弹钢琴 B. 火山喷发(pēnfā)。C. 钟乳石慢慢长大 D. 小树长大。A. 生长发育
B. 进行呼吸。C. 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
D. 繁殖后
代。C. 凭空想象
D. 调查
Image
12/9/2021
第十二页,共十二页。
第九单元 专题 训练 (zhuāntí)
专题 一 (zhuāntí) 生物与环境
12/9/2021
第一页,共十二页。
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A. 树木
)C B. 鲜花
C. 珍珠
D. 蘑菇
2.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什么
特征?( )
A. 呼吸
D
B. 排出体内废物
C. 钟乳石慢慢长大 5.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的是( A. 生长发育 C. 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
6. 下列不属于调查的是( ) A. 统计我国人口的平均收入 C B. 统计全班同学的视力情况
C. 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xìbāo)
D. 调查一块农田中的生物种类
B. 火山喷发
D. 小树长大
2019年中考生物专题复习一生物与环境
考点知识聚焦
考点三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影响生物 (1)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即 生态因素 , 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包括 光、温度、水、土壤 等;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最常见的有 捕食 、 竞争 、 合作 和 寄生 等。
考点知识聚焦
() () () () ()
【答案】 ①× ②× ③× ④√ ⑤√
考点知识聚焦
考点二 科学探究的方法
1.观察法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2)观察要有明确的 目的 ,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3)观察工具:肉眼、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
热点实验梳理
(2)实验设计遵循原则: ①对照原则:要有实验组和对照组。 ②单一变量原则:在一组对照实验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必须都相同。确保实验结果的变化 只与所探究的变量有关,而与其他无关。 ③等量原则:是指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一个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无关变量要全部相同,以消除无关变量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④可重复性原则: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点拨】 得出实验结论的方法 ①如果实验有探究的问题或作出假设, 结论是根据结果对假设或问题作出的 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②如果只有实验设计和结果,则根据下
注意事项
列步骤得出结论:第一步:找变量;第二
①要用10只鼠妇而不是一只鼠妇的原因是增加实验的可靠性, 步:找实验现象;第三步:找变量与实验
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
2.调查法 (1)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 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时,就要选取 一部分 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抽样 调查。 (2)对调查的生物进行分类: ①按形态结构特点分: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 ②按生活环境分: 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 。 ③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专题1、生物与环境
堆沟港中学2014年生物中考第二轮复习专题一、我们生活的生物圈2014.05. 29 整理:张万刚班级姓名一、生物与环境1.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这都体现了()A.生物能影响环境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2.我国戈壁大沙漠中植物稀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阳光B.温度C.水分D.空气3.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A.春江水暖鸭先知B.葵花朵朵向太阳C.大树底下好乘凉D.春风又绿江南岸4.下列叙述中反应了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是()A.森林里空气湿度大、凉快B.狮子吃鹿C.秋天树木要落叶D.枯叶蝶形状像树叶5.在绿草地中生活的蚱蜢其体色往往是绿色的,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决定生物的体色6.热带雨林中的植被大都分层分布,高大的乔木下是低矮的灌木,灌木下面是一些草本植物.形成这种层次分布的主导生态因素是()A.水分B.光照C.温度D.空气7.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将人工种草的实验区用网罩起来,过一段时间与没有加网的天然牧场比较,天然牧场的草生长正常,实验区的草被虫子吃光了.出现这两种不同的现象说明了()A.生物对环境具有依赖性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同时又影响环境C.生物的生活能影响环境D.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8.地衣(一种植物)能在岩石表面生长,又能使岩石不断风化.这说明()A.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无关B.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直接联系C.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D.生物的生存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二、生态系统和生物圈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微山湖B.微山湖的所有植物C.微山湖的所有动物D.微山湖的所有生物10.2007年6月呼伦贝尔市政府举办了一次“汽车拉力赛”,近2000公里的赛程大多在草原腹地进行,汽车赛后草场“伤痕累累”。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你对这项赛事的评价是( )A.促进了当地的对外开放B.提高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知名度C.增加了呼伦贝尔市的经济效益D.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环境11.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B.缺少生产者C.没有消费者D.分解者很少12.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请问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城市生态系统B.农田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D.生物圈13.生态城市建设让人与自然更趋和谐。
专题01 生物与环境-2019年生物中考重点专题复习冲刺训练(原卷版)
任何生境中都有多种多样的生物。
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
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1.(2018年内蒙古通辽卷)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荒漠中的植物——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B.雨露滋润禾苗壮C.蚯蚓能松上壤,提高土壤肥力D.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答案】C【解析】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根比地上部分长许多,是因为荒漠干旱缺水,根比地上部分长许多,可以吸收到荒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A错误;雨露滋润禾苗壮,禾苗可以吸收水分,满足禾苗的生长需要,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蚯蚓每时每刻都在吞食大量的有机物和土壤,把粪便和其他代谢产物排泄到土壤中,从而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属于生物影响环境,C正确;企鹅生活在南极,皮下脂肪很厚,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错误。
2.(2018年湖南张家界卷)地处内蒙古高原的塞罕坝,曾经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当地生态系统濒临崩溃。
经过三代林场建设者们几十年艰苦奋斗,营造出112万亩森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奇迹。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017年12月5日,我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地球卫士”奖。
据统计,塞罕坝林场现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
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其中兽类7种;鸟类39种;鱼类1种。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早期由于人们的过度采伐,濒临崩溃,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是有一定限度的。
(2)材料中画线部分体现了________的多样性。
请从林场内常见的生物(草、蝗虫、青蛙、蛇、鹰、木耳)中选取适当的生物写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___________。
在这条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__________。
2022生物中考真题分类精编(全国通用版)专题1:生物与环境(ppt)
专题1:生物与环境(2022)
2. (2022·山东滨州)关注生物圈就是关注人类自己的生存。下列有关生 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 A.生物圈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上层、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下层 C.生物圈的各种成分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D.生物圈具备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 度、稳定的营养
2022生物中考真题分类精编 (全国通用版)
专题1:生物与环境
2022年真题
专题1:生物与环境(2022)
1. (2022·山东青岛)下列谚语或诗文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能体现生 物对环境影响的是 ( A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专题1:生物与环境(2022)
3. (2022·山东滨州)小明家的狗生了狗体重达到了2.5公斤。以上描述体现了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 ( D)
①能生长发育 ③能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 A. ①②③
②能繁殖后代 ④能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专题1:生物与环境(2022)
10. (2022·湖北湖北)随着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的持续推进,长 江流域鱼类的数量逐渐增加,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这个现象说明了 ( B)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专题1:生物与环境(2022)
11. (2022·海南)下列诗句中有关生命现象与所对应的直接影响因素, 不匹配的是( C )
专题1:生物与环境(2022)
(1)图一中共有___4___条食物链。若此食物网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 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二中的__甲____。 (2)若图二中的a、b、c代表图一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则b代表 鼠_或__食__草__昆__虫_ 。碳在a、b、c三种生物体内以有__机__物__的形式存在。 (3)在“草→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猫头鹰获得1千焦能量,则 至少需要消耗草__1_0_0_0_千焦能量。
专题01 生物与环境-2022年中考生物真题(全国通用)(2)
专题01生物与环境(2022年福建中考卷)资料:我国“三北”工程主要在荒漠区造林,涵盖了我国95%以上的风沙危害区,40年累计造林4614万公顷,2018年荣获“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
1. 影响荒漠植物生存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 水B. 温度C. 空气D. 阳光2. 下列不属于“三北”工程作用的是()A. 保持水土B. 防风固沙C. 减少降雨D. 净化空气【答案】1. A 2. C【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①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1题详解】荒漠是生态条件严酷的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土壤贫瘠。
植物种类十分贫乏,植被稀疏,非常耐旱,故影响荒漠植物生存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
故选A。
【2题详解】三北防护林使荒漠区植被面积大大增加,植物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此外,植物进行的蒸腾作用能将大量水蒸气散失到大气中,增大空气湿度,促进降雨。
故选C。
(2022贵州铜仁中考卷)3. 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下列描述的景象与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素匹配不正确的是()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水分B.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温度C.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竞争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捕食【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共生、寄生、捕食、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详解】A.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①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所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符合题意。
专题:生物与环境(精品课件)2023年中考生物二轮精准高效复习
沿着食物链逐级流动,逐级增多
(9)缺少生态系统中成分 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生态系统 的生物种类越丰富,成分越复杂,结构越稳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考点2 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具有 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 数量 和所占的 比例 是相对稳定 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动调节能力 ,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 限度 的。
的叙述错误的是 ( D) A.能进行蒸腾作用
B.能促进自然界水循环
C.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
D.其能量仅供给动物
8.(2019·深圳学业考)关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的观
点,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C )
A.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B.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相互联系
C.生物圈能人工复制,因此可以随意破坏
【2】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学业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考点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对应课标内容要求
3.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1.1 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3.1.2 生态因素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A) A.共生
B.竞争
C.捕食
D.寄生
考点2 生态系统与生物圈
对应课标内容要求
3.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1.3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有机 整体
3.1.4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 3.1.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传 私密 3.1.6生物圈是包含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最大生态系统
初中生物复习专题训练 1 (人教版 含答案)
生物全程复习专题训练(一)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B .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C.动物和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D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2. (2012涪陵)右图表示某个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图中的①所代表的成分名称是: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松树生活在干旱的地方,其根部能够分泌酸性物质使岩石分解,这说明(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环境对生物的影响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D.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无关4.某地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毒物质的情况如下表: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A.A →B →C →DB.A →B →CC.B →A →C →DD.A →C →B →D5.(2012济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看成A .一条食物链B .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C .一个食物网D .动物之间的竞争关系6.(2012威海)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 .荣成天鹅湖B .环翠楼公园C .乳山河D .昆嵛山上一棵千年银杏树7.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根深叶茂B.大树底下好乘凉C.大雁南飞D.秋风扫落叶8.湿地资源丰富,具有面积庞大的湿地生态系统。
说法不正确的是( )⑤A.是两栖动物、鸟类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B.能有效蓄水、吸污、净化水质C.是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D.能调节区域小气候9.(2012威海)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农田生态系统 B.园林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10.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错误的是()A.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B.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C. 酸雨会引起水俣病D. 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二、非选择题11.(2012南安)在一个人工农业生态系统中,玉米、鸡、猪、人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第3课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专题一 生物与环境
考点1:识别常见的生物中群和生物群落(包括植被)〔 a 〕 【基础盘点】 1.种群 (1)种群是指生活在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 的总和。 一定区域内 同种生物个体 种群所生活的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生物与 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的。 (2)种群是由同种物种的许多个体组成,但并不是许多个体 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定的特征,如种群中存在着 种群密度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和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出生率 ________ 死亡率 ________等。
16.(2012广州)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 生物的方法。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
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下列选项中不属
于生物防治的是 A.利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棉铃虫 B.利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 C.用黏蝇纸捕捉苍蝇 ( C )
D.瓢虫捕食蚜虫
解析 用黏蝇纸捕捉苍蝇不是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
6.有一生物的排尿量少,甚至不排汗,则此生物可能
生活在
A.草原地带 C.温暖地带 B.沙漠地带 D.寒冷地带
( B )
解析 该生物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缺水干旱的 环境。
8. (2012乐山) 下列现象不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B ) A.栽种植物,防风固沙 B.池塘中的青蛙是绿色的 C.蚯蚓疏松土壤 D.森林的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 解析 池塘以绿色为主,池塘中的青蛙皮肤绿色有利 于保护自己,这是青蛙适应环境的表现。
3.适应的相对性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 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也有影响。 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
北师大版 初中生物 专题复习 归纳
专题一细胞生物和环境图示专题归纳整合一、细胞与生物的整合注:表中“√”为含有的结构。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高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有系统,而植物体没有。
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都有组织,但二者组织的名称、结构和功能却不同。
3.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受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
新分裂形成的细胞和原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这样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二、生物与环境的整合1.环境对生物有一定的影响阳光、空气、水、温度等影响生物的生活。
2.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生物能影响并改变环境。
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等。
三、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的整合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由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其中的环境是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并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所占的比例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是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过此限度,自我调节能力丧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专题二生物圈中的生物图示专题归纳整合一、细菌、真菌和病毒1.营养方式:细菌、真菌的营养方式一般为异养,包括寄生和腐生两种。
腐生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对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
2.食品腐败:食品腐败的原因是细菌从食品中获取有机物,并在其上生长、繁殖。
因此,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是杀死细菌和真菌或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
3.结构不同:细菌属于无成形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有的真菌是单细胞生物,如酵母菌,有的真菌属于多细胞生物,由菌丝构成,如蘑菇;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
二、动物的适应性、运动和行为1.适应性:各种环境中的动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鸟类和哺乳类为恒温动物,更适应环境。
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适用年级九年级所需时间课内共用10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共用2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初中生物是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的课程体系。
而“生物与环境”是这个主线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
20 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和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威胁人类生活的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营造人类持续繁衍的环境,进行保护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持续发展,更好地解决资源、能源、人口、疾病等问题,显然是21 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
通过“生物与环境”这个主题,其主要教学目标则是在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从现象到本质深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加强环境教育,使初中学生能将“生物与环境”的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认知环境问题的现状,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方法,提高环境意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去爱护和保护环境,从而使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具体落实。
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有助于使中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生物与环境”这个主题包含了三个二级主题: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与其它生物的共同家园三个二级主题。
这三个二级主题实际上就是对以上我所谈到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的具体知识的一个整体划分。
围绕着以上主题,教材在内容上选取了二章内容: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这两章,第一章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什么是生物,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我们身边的生物;第二章通过较多的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初步认识生态系统,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认识到保护生物圈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从教材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章的内容对第二章的内容是一个铺垫。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 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专题01 生物与环境-2022年中考生物真题 (全国通用)
专题01 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2022·连云港)1. 图表示某平衡状态的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的所有生物可组成一个草原生态系统B. 能量沿着图中的食物链单向传递,逐级递减C. 太阳能→草→兔→鹰可表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D. 图中只有3条食物链,鹰与蛇仅是竞争关系【答案】B【解析】【分析】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蛇→鹰,草→鼠→鹰,草→鼠→蛇→鹰。
【详解】A.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图中只包含生物部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生物部分的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所以图中的所有生物不可组成一个草原生态系统,A错误。
B.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每一个营养级大约减少20%,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80%,营养级别越低,得到的能量越多,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级别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数量越少,B正确。
C.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太阳能属于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不含非生物部分,C错误。
D.由分析可知,图中有4条食物链,其中鹰以蛇为食,所以它们是捕食关系,其中蛇和鹰都以鼠、兔为食,所以它们之间又有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B。
(2022·临沂)2. 关于生命现象与生物特征的对应关系,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绿色植物利用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 鲸需要时常浮出水面进行换气—生物能进行呼吸C. 含羞草受到触碰叶片合拢—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D. 猫妈妈一窝生出五只毛色不同的小猫—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①生物能进行呼吸;①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①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①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①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①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023年生物中考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一生物与环境
典例8
(1)光照;(2)对照、A;(3)平均 (4)不正确; (5)实验中鼠妇的数量太少,改用10只大 小相同的鼠妇,以减少实验误差
变式6
(5)玻璃板、纸板
考点五: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 生物 与 环境所形成的统
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梳理生态系统的组成
必做题:1~10、12 BBBBD/ABBAC/D
分析甲、乙、丙所表示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共生
捕食
竞争
考点3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下列实例反映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1)大树底下好乘凉 生物影响环境; (2)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生物影响环;境 (3)蚯蚓能疏松土壤 生物影响环境; (4)地衣既能生活在岩石表面,又能加速岩石的风 化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5)雷鸟的羽毛冬季为白色,夏季为灰色 生物适;应环境 (6)森林能够保持水土 生物影响环境; (7)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 生物适应环。境
完成P5~6页 典例10、11、12、13;变式8、9
完成P5~6页
典例10、11、12、13—D、C、A、C 变式8、9—C、B
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生产者 消费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必做题:1~10
BCABD/BCDCC 13.(1)太阳能(2)乙丙丁 (3)甲(4)呼吸作用 (5)物质和能量 (6)丁;重金属在生物体内难以分 解,无法排出,延食物链逐级积累
D、D
完成中考档案4页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典例9;变式7
考点五:生态系统
3.食物链和食物网 (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 的 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 (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 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 的 物质 和 能量 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七年级生物上册 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与环境没有关系
6、 2019年初,中国云南旱情严重,耕地受旱面积500余万
亩,农作物受旱死苗达300余万亩。此报道中导致农作
物出现死苗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9、今春与往年同期相比气温偏低,造成冬小麦的成熟
比往年明显滞后,你认为影响冬小麦发育迟缓的非生
物因素主要是( )
√ A.水分 B.阳光 C.温度
D.空气
10、连线题
(1)猎豹捕杀羚羊 (2)蚂蚁共同搬运食物 (3)草原上的兔子和牛羊 (4)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5)蛔虫生活在人的小肠里
5、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计算全班各组数据
的 平均值 。 6、做完实验后要怎样处理鼠妇? 放回自然环境 。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不知细叶谁裁
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
(2)旱情严重,农作物受旱死苗,导致农作物出现死苗的非生
物因素主要是( 水 )。 (3)“朵朵葵花向太阳”影响的非生物因素是( 光 ) (4)大雨过后蚯蚓爬出地面:(空气)对生物的影响。
(5)“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造成Biblioteka 一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
(6)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
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从生物学角度分
析,这种现象体现了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光 )。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合作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中考专题复习系列——专题一《生物与环境》一、知识回顾生物的特征:概念:地球上有_____生存的圈层生物圈 范围:________的下层、______的表面和________的上层作用: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_____、_____、适宜的______、 稳定的________、空气和生存空间等基本条件生 物 的 生 活 环 境生物圈与 栖息地环境对生物 的作用因素栖息地:在 _____内,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
地球为生物提供了各 种各样的栖息地,栖息地的________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_____:包括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
_____:生物间的互助、斗争,如:__ _、__ _、_ __等。
生 物 与 环 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生物既能_______环境,也能______环境。
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______与_____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 组成成分______: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定义: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______ 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物链和 食物链生物富集:一些有害物质、重金属沿食物链在生物 体内不断 的现象生态系统的 _____结构生 态 系 统食物网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类型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各种__ __彼此交织在一起而形成。
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能量流动: 沿食物链逐级_______流动。
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_____从无 机环境开始,经回到无机环境 物质循环特点:周而复始自然生态系统 陆地:(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 水域: _____、_____)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如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具有一定的_______能力。
1。
”二、教师点拨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普遍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并非绝对适应,更非永久适应,是遗传物质稳定性与环境条件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2、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 基本模式:生产者+不同级别的消费者书写:植物(起点)→ 植食性动物→ 小型 → 中型 → 大型肉食动物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 三 四 五环节 : 一般不超过 5 个营养级别(2)食物网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吃多种植物,也可被多种肉食动物所食功能: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3、能量流动的过程:以有机物形式沿食物链向下一营养级传递。
能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能能量去向:①呼吸散失;②自身储存;③残落物.遗体;④流入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的特点:A :单向流动;B :逐级递减;传递效率 10%~20%(形象地用能量金字塔表示;又因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故也存在生物量金字塔)5、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作为能量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 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三、考点集训考点 1 生物的特征1、“斑马发现危险后迅速奔跑”,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物之间能相互影响2、“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这句话体现了小草A .需要营养B .能生长C .能呼吸D .能排泄3、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河水,发现了其中有一些能运动的绿色小颗粒,下列哪项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A .有细胞结构B .呈球形C .呈绿色D .体积微小考点 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新闻联播时,首先看到转动的地球呈现绿、白、蓝三种色彩,它们分别是生物圈的()2,A.岩石圈、大气圈、水圈B.大气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D.水圈、大气圈、岩石圈2、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量多、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A.生物生存依赖环境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D.环境影响生物生存3、关于“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分析正确的是()A.该实验属于模拟实验B.实验结果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C.该实验的变量是光D.实验结论是明亮处 1 只,阴暗处 9 只4、“草盛豆苗稀”体现了草和豆苗之间的关系是()A .合作B .竞争C .共生D .捕食5、稻田中存在一条食物链:水稻→稻飞虱(水稻的害虫)→青蛙。
以下说法合理的是()A .青蛙与稻飞虱是竞争关系B .水稻的生长只受到稻飞虱和青蛙的影响C .青蛙体内农药的浓度比稻飞虱体内高D .大量捕杀青蛙不会破坏生态平衡6、在干旱的沙漠中,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的茎长很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 .阳光B .温度C .土壤的含氧量D .水7、水稻在开花期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会导致减产。
下列关于水稻减产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 .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加强C .传粉受精机会下降B .温度过高,呼吸作用减弱D .传粉受精机会增加8、某环保小组为探究“废旧电池对水质的影响及防治” 开展了以下研究活动。
(一) 查阅资料资料一:废旧电池丢弃到自然界腐烂后,因含汞、铅、铜等有害物质造成水质污染。
资料二:满江红为常见的水生旋类植物,在美化水体景观、净化水质、保持河道生态平衡方面有显著功效。
(二)设计实验方案及数据统计(见下表)项目加无污染河水的体积加废电池的数量及型号加满江红的数量放同样小鱼的数目小鱼存活的时间A500 毫升 不加不加1 条10 天B500 毫升 1 节 5 号 不加 1 条3 天C500 毫升 1 节 7 号 不加 1 条5 天D500 毫升 1 节 5 号 10 克 1 条6 天E500 毫升 1 节 5 号 30 克 1 条8 天结合上述有关内容,请完善下列探究活动: (1)表中 B,D 两组对照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2)为探究废电池是否会污染水质,则应选择进行对照试验。
3(3)该实验设计中明显的不足之处是(三)实验反思(4)满江红生活在水中,能净化水质,这充分体现(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解释)。
(四)交流讨论废旧电池不能随意乱丢,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以便集中无害化处理。
考点3对生态系统的理解1、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2、右图表示某个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图中①所代表的成分名称是:()⑤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右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
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B.图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C.生理过程②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D.过程②不仅在于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还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4、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森林生态系统B.海洋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生物圈5、某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沂山某地域内的动、植物种类进行调查后,绘制了如下食物关系图。
请据图回答:(1)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需增加的成分有。
(2)蛇与鹰之间的生态学关系是;处在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
(3)若该区域受到某种重金属污染,一段时问后体内积存该物质最多的生物是。
(4)沂山生物种类及数量能够较长时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原因是。
46、(2012·广州)下图是“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示意图。
人们将蚕沙(蚕的粪便)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气池内发酵,制成沼气作燃料,然后再用沼气渣或直接用蚕沙喂鱼,用塘泥施肥。
(1)该生态系统中,蚕与桑属于______________关系。
(2)下列选项中属于蚕细胞结构图的是()。
A B C D(3)在利用蚕沙等物质生产沼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物主要是_______________,在该生态系统的组成中它属于___________。
(4)桑树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_______________。
(5)如果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应是_______________。
(6)如果大部分桑叶被害虫吃掉了,会影响桑树的_____________作用。
7、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图中字母A—G分别表示不同种类生物,据图回答问题:(1)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2)该生态系统中有多少条食物链?,请写出最长的一条:。
(3)若大量捕杀该生态系统中的B,E的数量将如何变化。
5kg)生物种类考点 4 食物链与食物网1、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看成()A .一条食物链B .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C .一个食物网D .动物之间的竞争关系2、某同学根据右图书写了四条食物链。
其中正确的是()3、下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示意图,该生态系____条食物链4.稻田中存在一条食物链:水稻→稻飞虱(水稻的害虫)→青蛙。
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A .青蛙与稻飞虱是竞争关系B .水稻的生长只受到稻飞虱和青蛙的影响C .青蛙体内农药的浓度比稻飞虱体内高D .大量捕杀青蛙不会破坏生态平衡5、图一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二是某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体内所含有机物总量的 直方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有 机物 的 总量 3000 2500 2000 1500 ( 1000 500 0甲乙丙(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
(2)图一的食物网由 条食物链组成。
(3)若图二中甲、乙、丙分别表示草→鼠→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的有机物总量,则丙对应的生物是。
(4)图一的土壤中含有某些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5)若图一中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则草的数量会,从而影响生态平衡。
66、(2013株洲)右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鹰抓鼠的画面,据图回答问题。
(1)鹰和鼠的身体都是由构成的。
(2)小鼠长成大鼠的生命现象叫;鹰产卵的生命现象叫。
(3)鹰生鹰,鼠生鼠,这种生命现象叫;一窝小鼠里有白色的和黑色的,这种生命现象叫。
(4)下面是孙悟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概念图,但不小心撕掉了一部分,请你将撕掉的部分补充完整。
7、(2014株洲)右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A、D分别代表哪类生物?A;D。
(2)图中可以代表呼吸作用这一生理过程的标号是。
(3)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4)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8、表1是某校生物课外科技小组人工孵化蛙卵的实验方案记录表(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等量的水,孵化时间相同)。
请回答:表1人工孵化蛙卵的实验记录项目组别水源水量(ml)水温(℃)蛙卵数孵出蝌蚪数AB池塘水自来水50050022-2513250250245165(1)B组孵化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