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皖北地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沿淮部分县(市)。

为促进皖北地区加快发展、加速崛起,同时突出三市七县(亳州市、宿州市、阜阳市和沿淮五河县、固镇县、怀远县、凤阳县、寿县、霍邱县加上淮北市濉溪县,以下简称三市七县)这个重点,进一步加大对三市七县的扶持力度,现提出如下意见。

1、编制皖北地区发展规划。

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由省发改委牵头编制皖北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

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结合新一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强皖北地区城镇建设发展相关研究。

由省国土资源厅牵头完成新一轮皖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

2、加强重大项目支持。

支持皖北大力发展资源优势项目。

重点支持皖北地区煤电项目建设,优先向三市七县倾斜,发展坑口电站、煤化工、农产品加工、劳动力密集型和优势旅游等重点项目。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大用户直供电。

推进区域内已规划的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造。

加快三市七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

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综合试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从2010年起连续3年,省财政对三市七县(三市以及24个县、市、区)每年补助从10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或重大项目贷款贴息。

对三市七县依法生育的农村双女户在规定时间内自觉落实绝育措施的,一次性奖励标准从3000元提高到4000元,省财政负担75%。

继续加大省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4、强化金融服务支持。

编制皖北地区系统性融资规划,确保每年信贷保持较高增长水平,逐步提高三市七县存贷比。

大力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确保到2012年每年新增设立农村金融机构。

支持开展农民资金合作组织试点。

省支农再贷款额度优先安排用于三市七县。

支持保险机构到皖北地区开展保险业务。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皖北地区是指中国安徽省北部地区,包括淮北市、宿州市、滁州市、六安市等地。

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加大,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对皖北地区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发展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皖北地区的资源禀赋皖北地区位于中国南北经济带交汇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该地区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有淮河、沿河港等重要水系,水资源十分丰富。

该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煤炭、铁矿、石灰岩等矿产资源储量巨大。

该地区还有着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适宜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发展。

二、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视,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

该地区的工业体系较为完善,建立了以煤炭、电力、石化、冶金等行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该地区还发展了机械、冶金、建材、化工等多个产业领域,工业发展水平较高。

农业方面,皖北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农产品种类繁多,产量较高。

该地区还发展了畜牧业、水产业等多个农业领域,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较高。

皖北地区在区域环境、资源禀赋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未来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相邻,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

该地区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水资源、农业资源等各类资源储量巨大,为地方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皖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

虽然皖北地区发展优势明显,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该地区工业结构相对单一,存在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加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

该地区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生产方式落后,面临着农民收入低、农村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需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民收入增加。

该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规模小,人口聚集度不高,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皖北地区是安徽省北部的一个地理区域,其中包括宿州、阜阳、亳州和六安等市。

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相对较为落后,但也具有一些独特的经济和文化特色。

如何促进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该地区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发展农业皖北地区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适宜农业发展。

当地政府应该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鼓励农民进行生产性经营。

对于种养殖业采取小农户逐步规模化、专业化经营,从传统的种田养殖转变为专业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可以通过对发展农业的扶持政策进行强化来鼓励进一步发展。

二、优化工业布局皖北地区的工业体系比较单一,过于集中在传统冶金、纺织业和化工等行业。

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要开始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加大对于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不断优化工业布局,逐渐建立高端制造业体系,提升产业附加值和整体经济效益。

三、加强旅游业发展皖北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如亳州的云台山景区、宣城的九华山、阜阳的颍泉湖和花园监狱革命遗址等。

政府应该鼓励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为主要支柱,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推进营销和品牌建设。

同时,配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交通、餐饮、住宿和购物服务。

这将从根本上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四、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教育水平,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及质量,培养新一代高科技产业人才,促进创新研发。

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推动新技术的成熟和应用,落实区域创新战略,形成集群效应,吸引更多人才前来就业,推动经济发展。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

加大对于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加快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建设。

同时,在企业投资和工程施工等方面,推进行业管理和市场化竞争,加快公共资源配置、运营和管理模式改革,推进市场化的营销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结论皖北地区地理位置及资源禀赋的独特性使得该地区在经济发展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意见-皖政办[2013]47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意见-皖政办[2013]47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意见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意见(皖政办〔2013〕47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加快皖北振兴战略,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四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

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将皖北地区纳入《规划》范围,并明确相关支持政策,为皖北地区带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为促进皖北地区加快振兴,建设美好安徽,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为动力,围绕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四化”协调发展路子,把皖北地区建设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生产总值比2012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耕地面积保持在207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25亿公斤以上,工业化率达到48%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7%以上,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800万户,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四化”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初步形成发展活力彰显、崛起态势强劲的经济区域。

促进皖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思考

促进皖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思考
水平约 6 8 % ,人 均 财 政 收 入 仅 相 当 于 安 徽 省 平
产投资增长 3 1 . 2 %, 增幅高于全省 3 . 6 个百分点, 宿州、 蚌埠、 毫州分别居全省第 2 、 第3 和第 5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 8 . 3 % ,高于全省
0 . 5个百 分 点 , 农 民人均 纯 收入增 长 2 0 . 4 %, 高 于
表 1 : 2 0 1 1年 皖北 各 市 主要 经 济指 标一 览 表
注: 以上 数据根据 2 0 1 2年 安徽 统计 年鉴进行 整理和计算 所得
改进熵值法 由于其赋权的客观性 , 用其对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进 行 综 合 评 价 比原 始 的熵 值 法 更 具合 理 性 。 用 改 进熵 值 法 计算 经 济 发展 水 平指
改进熵值法计算皖北各市经济发展 指数对其经济
发 展 水 平进 行 综 合 评价 ,并 对 评 价结 果 予 以分析
比较 。
基金 项 目: 安徽省教育厅 人文社 科重点 研究基地招标项 目( S K 2 0 1 2 B 5 9 )
作者 简介 : 崔木花 ( 1 9 6 9一 ) , 女, 内蒙古包头 人 , 淮北 师范大学 皖北 经济与社会 发展研究 中心副教授 , 博 士。
数 的主要 步 骤 b 】 : ( 1 )由于 不 同指 标具 有 不 同的量 纲 和单 位 , 为使 不 同指 标具 有 可 比性 , 首 先将 其 标 准化 。将
淮北 师范大 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第3 4卷 第 5期 2 0 1 3 年 l O月
J o u na r l o f Hu a i b e i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bs o p h y a n d S o e i M S c i e n c e s )

皖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分析以及政策建议

皖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分析以及政策建议

皖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分析以及政策建议高翔【摘要】指出了皖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安徽省内其他经济板块和周边省外地区的现状,并以区域经济学的角度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即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区域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发育不完善、行政区划中的不合理因素及基础设施和政府政策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关于振兴皖北地区经济的区域发展政策建议.【期刊名称】《蚌埠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2)001【总页数】4页(P68-71)【关键词】皖北地区;区域发展;经济区;政策建议【作者】高翔【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皖北地区在本文中指的是安徽省沿淮和淮河以北的狭义皖北地区①,包括蚌埠市、淮南市、阜阳市、亳州市、宿州市和淮北市[1]。

主要概况见表1、表2。

表1 皖北地区各地级市概况数据来源:安徽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2011年安徽省和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万 GDP/亿元人均GDP/元蚌埠市2741 211.4 554.9 26249 5952 316.4 780.24 22660淮南市 2596 233.4 709.5 30398阜阳市 9775 760.0 853.2 11226亳州市8374 485.1 626.65 12918宿州市 9787 535.3 802.4 14990淮北市表2 皖北、皖中和皖南主要经济指标的对比数据来源:安徽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2011年安徽省和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常住人口数/万人口比 GDP/亿元 GDP比人均GDP/元5950.1 100% 15110.3 100% 22020 2541.6 42.71% 4326.9 28.6% 17024皖中 2443.4 41.07% 5978.9 39.6% 24469皖南 965.1 16.22% 4804.5 31.8% 49782安徽省皖北从上表可以看出,皖北地区人口众多,但是经济总量偏小,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比例(28.6%)大大低于常住人口占全省比例(42.7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明显低于皖中和皖南地区。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地区发展研究成为了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皖北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也吸引了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关注。

本文将对皖北地区发展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该地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其未来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皖北地区位于中国安徽省北部,东临淮河,西接皖西,北临淮北,南靠皖南,地处两淮流域的交汇处。

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著称。

在古代,皖北地区曾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孕育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黄山、宏村等著名景点。

而今,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皖北地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皖北地区在自然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灰石、粘土等矿产资源,同时还拥有着大片的良田和丰富的水资源。

这些优势为该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黄山等自然景观也为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皖北地区在区位优势上也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

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腹心地带,与上海、南京等一线城市相隔不远,为其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该地区还处在淮河流域的交汇处,享有丰富的淮扬文化资源,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相对于其丰富的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皖北地区在经济发展上仍然存在着诸多难题和困难。

该地区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以传统的煤炭、建材等行业为主,高度依赖资源型产业,缺乏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支撑。

受限于市场体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该地区与外部市场的联系不够紧密,市场需求不足,投资环境不够完善。

该地区在生态环境和保护上也存在一定的隐患,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了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针对皖北地区的发展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观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积极引导和支持优势产业的发展,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特别是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经济领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

人口与产业
皖北地区人口众多,劳动 力资源丰富,同时拥有一 定的产业基础,为经济发 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济发展背景
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皖北地区经济 发展的政策,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提供 了有力保障。
区域合作
产业升级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 进,皖北地区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提 高产业附加值,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 的动力。
调整产业结构
皖北地区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向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
培育新兴产业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发展新能源、新材 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 。
促进产业融合
推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形成全产业 链发展模式,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人才素质
05
结论与展望
总结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产业结构不合理
皖北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导, 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具 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城乡发展不平衡
皖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市对农 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人才流失严重
皖北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完善,导 致大量优秀人才外流。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 策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 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对策建议与措施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皖北地区概述
01
02
03
地理位置
皖北地区位于安徽省北部 ,包括淮北、亳州、宿州 、蚌埠、阜阳和淮南六个 地市。
自然条件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 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 础。

安徽如何协调皖北地区的发展

安徽如何协调皖北地区的发展

作者简介 : 张谋贵 。 安徽省社 会科 学院副研究员。
1 5
的发 源地 ,有 5处 国家 级 、8处 省级文 物 保护 单 l 位 。全 省旅 游发展 “ 十一 五 ” 划 中把 以亳 州为 重 规 点 、 两淮一蚌 ” 主轴 、 “ 为 历史文化 为 主题 的新 皖北 区域性 旅游 区作 为全省 三大板 块之一 ,首 次列 入 全省旅 游发 展的 战略层 面 。但 皖北旅 游受 经济 发 展水平 、经 营管理 体制 和政策 资金制 约等 方 面的 影响, 于“ 处 一流 资 源 、 二流 服 务 、 流开 发 ” 三 的起 步 阶段 。 2制 约皖北发 展 的 因素 . () 1 传统农 业 为主 ,三农 ” “ 问题 突出 。皖北 地 区是 我 国的粮食 生 产基 地 , 皖北 地 区有 2 l 6万 l- 3 公 顷的耕 地, 农业 基本 上是 种植 水稻 、 麦 、 小 棉花 、 油料 等传统农 作物 , 农业 比较效 益较低 。另外 , 皖 北地 区人 口较 多 ,0 7年 户籍 人 口共 2 l . 20 8 75 6万 人 ,农业 人 口占 8 .%,农业 人 V人均 耕 地仅 为 77 1 1 8亩 。农 业无法 规模 经营 ,大量农 业劳 动力 剩 . 2 余 ,三农 ” “ 问题 在 皖北地 区非 常突 出。 ( ) 济水 平低 , 、 产业 落后 。2 0 2经 二 三 0 7年 皖 北地 区人 均 G P为 6 7 D 8 9元 ,是 全省 平均 水平 的 5 %; 次产 业结 构 的 比为 3 .6 3 . :5 O 一 7 三 2 :1 4 3. , 7 8 4 产 比重高 于全 省平 均水 平 l.6个 百分 点 ,是 全 64 省平 均 水平 的二 倍 , 、 产业 十 分落 后 , 其是 二 三 尤 工业 发展滞 后 , 约着 皖北地 区的发 展 。 制 () 3 城市 化进 程缓慢 , 缺乏 大城市 的带 动 。按 照 人 口城 市化 公 式 测 算 ,皖 北 地 区 城 市 化 率仅 2 %左右 , 0 城市 化严重 滞后 。 区域 中心城 市发展 缓 慢 且不 平 衡 ,城 市对 区域 经济 的带 动 能力 不 强 。 “ 两淮一 蚌 ”其 自身 的发 展就 比较缓 慢 , 聚度 很 , 集 弱 , 争力也 不强 。虽 然 比毫州 、 阳和宿 州 的带 竞 阜 动 力稍 强,但与 整个 皖北 地 区发展 的需 要 相 比仍 显 得相 当单薄 。由于规模 偏小 , 辐射能 力更是 不 其 强, 尚难 以带 动整 个 皖北 地 区 的经 济发 展, 在资 本 集 聚 、 口集 聚 、 模 效应 、 射 带 动效 应 等方 面 人 规 辐 都 无法发 挥较强 的带 动作用 。皖北 城市群 内部 中 心 城 市 与 周 边 的地 市 以及 县 城 经 济 联 系 不 够 密 切, 分工互 补关 系 尚没 有建 立起 来, 向联 系 薄弱, 横 经 济效率 较低 。 () 4 水资 源不 足和 生态 环境 恶化 , 制约 着经 济 发 展步伐 。 皖北地 区水资 源 问题 非常严 峻, 首先 , 在 水 资源人 均拥有 量上 就 已经 接近 严重缺水 地 区 的 标 准; 其次 , 体受 到严 重 污染, 加重 了水 资 源短 水 更 缺和生 态危 机; 再次 , 区域 内水 资源调 蓄 能力 差, 降 水 时 空变 化大 , 以做 到 以丰 补欠 , 难 现有 外 调水 工 程 供水 能力 和范 围偏小 ,也不 能 满足 安徽 皖北 地 区 的需 要 。 然皖北 地 区煤 炭资 源丰富, 是矿产 虽 但 资源 的开 发利 用方 式 比较 粗 放, 用 率较 低, 利 对资 源 的破 坏和 浪费 比较 严重 ;而且 由于忽 视 矿 山生 态环境 和地 质地 貌 自然景 观 的保 护,矿 山生 态环 境 的破 坏和污 染加剧 ; 矿造成 的土地 、 采 植被 破坏

让皖北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省人大常委会开展加快皖北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综述

让皖北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省人大常委会开展加快皖北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综述


起 连 续 每年 各补 助 10 0 0万元 , 及 其他 劳动 密集 型产 业 ,积极 推进 主 要 用 于工 业 园 区基 础 设 施 建设 或 重 工业 化 、 城镇 化 和农业 现代 化 , 产业 大 项 目贷 款 贴 息 。三 市 六 县 工 业 园 区要 结构 、 乡结 构得 到不 断优 化 , 城 经济 保持 高速增 长 , 综合 实力 明显提 升 。 突 出产 业特 色和 比较优 势 , 力发展 农 大 产 品加 工龙 头企 业 和 劳动 密集 型产 业 ,
涵盖 毫州 、 州 、 阳市 和五 河 、 宿 阜 固 镇 、 远 、 阳 、 县 、 邱县 , 口 怀 凤 寿 霍 人 占全 省近一半 ,经 济总 量 和财政 收 入 却 不 足 全 省 四 分 之 一 和 十 分 之

加快皖北和 沿淮部分市县发展 的
十条 政 策 措 施
为 了深入 贯彻 落 实科 学发 展 观 , 促
重点 支持 中低 产 田改造 和优 势 农 产 机 组等 四个 重点 电源 点项 目整 体 六县 , 展 情况专 题调研 ,深 入 了解省 委省 推进顺 利 ,进 一步 推动 了 当地煤 炭 产 品基 地建设 。支持三 市六县农 业产 业 化 发 展 , 同等条 件 下 , 先 将 符 合 条 在 优 政 府关 于加快 皖北和 沿淮 部分 市县 资源 的就地转 化 和升值 。 件 的 企 业 纳 入 省 级 农 业 产 业化 龙 头 企 发 展 的若 干 政 策 意见 落 实情 况 , 倾 发 展 园区经 济是 推进 工业 化 的 业 , 给 予相 关政 策扶 持 。 支持 亳州 中 并 听当地干部 群众 的心 声 ,谋 划 进一 主要 途 径 。皖北 各地 严格 落实 政 策 药产 业基 地建设 。支持产粮 产 油大县 建 步加 快皖北 经济发 展 的 良策 ,为 即 要求 , 省财 政 每年补 助 的 1 0 把 0 0万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08]21号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08]21号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正文:----------------------------------------------------------------------------------------------------------------------------------------------------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08]21号2008年11月7日)亳州、宿州、阜阳三市(包括所辖17个县、市、区)以及沿淮的五河、固镇、怀远、凤阳、寿县、霍邱六县(以下简称三市六县),人口多、基础弱,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最为艰巨。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安徽崛起进程,现就加快三市六县发展提出如下政策意见。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从2008年起连续5年,省财政对皖北三市及以上23个县(市、区)每年各补助1000万元,主要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或重大项目贷款贴息。

三市六县工业园区要突出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品牌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加大对三市六县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安排向三市六县倾斜。

2、加强产业项目扶持。

在输电通道、水资源等外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省内电源点项目主要在皖北布局,优先向三市倾斜。

凡在三市境内新增的从事煤炭开发单位,都要在当地设立独立的法人实体。

从2009年起到2012年,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0%以上用于三市六县,重点支持中低产田改造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

支持三市六县农业普化发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支持亳州中药产业化基地建设。

支持产粮产油大县建设,加大奖励力度。

3、不断改进国土资源管理。

浅谈皖北农业经济现状及发展前景

浅谈皖北农业经济现状及发展前景

浅谈皖北农业经济现状及发展前景摘要:皖北地区农业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建设没有得到重视,农业经营观念落后,技术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较慢。

成为中部地区的一个经济盆地,限制着皖北经济的腾飞。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的实施及安徽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皖北农业经济的发展得到广泛关注,一些相关的农业经济扶持政策及优惠措施也开始实施。

本文将对皖北经济现状及相关政策进行阐述,讨论问题并提出对策,最后做出发展展望。

关键词:皖北;农业经济;发展正文:皖北地区即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县市以及跨淮的县市,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沿淮部分凤阳县、寿县、霍邱县。

其是中原黄淮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面积约占安徽省的三分之一,总人口约占安徽省的一半。

在安徽省占有较大部分的自然资源,然而其农业经济却相对落后。

该区属于黄淮海平原,历史上曾是中原经济区和江淮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影响,农业一直是该区经济的支柱产业。

不仅近代以前如此,就是现当代依然不能改变这种经济结构。

当前的产业结构不仅与在全国就已经落后的安徽全省的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更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相差甚远。

大力着手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目前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

下面我对皖北地区农业经济落后的现状及制约因素略作探讨,并提出一些我的见解。

一皖北地区农业经济现状及制约因素1.农业在三产中比例较大,农用资金缺乏,农民收入低皖北地区耕地面积约占全省50%,人均耕地面积为全省的1.16倍。

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农业总产值在全省均占有较高的比例,农业人口比例更是高达8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

我的家乡亳州更是在皖北六市的平均线以下,与皖中南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差距就更大了。

在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人均收入低得状况下,很显然处在贫困落后的状态。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农林牧渔的角度来看,皖北地区的种植业偏高是制约该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突破皖北 书记省长纵论加快皖北发展——焦灼的皖北

突破皖北 书记省长纵论加快皖北发展——焦灼的皖北

地 上 辛 勤 劳 作 , 懈 奋 斗 。 写 着 波澜 壮 阔 的 篇章 。 不 书 当现 代 工 业 文 明 、 市 文 明与 传 统 的 农 耕 文 化 交 汇 、 城 碰 撞 之 际 。 于 开 放 的 空 间 差 、 革 的 时 间 差 等诸 多 因素 的 交 由 改
集 。 北的发 展 一时 滞后 于先发 地 区。发 展差 距的 压力 引发 了 皖 这块 土 地对 快 速崛 起 的渴 望与 焦 灼 , 焦 灼的 背后 , 是各 界 而 则
未 根本 改变 。 处 于 爬 坡 奋 进 的 关 键 阶 段 。 现 仍 实 皖 北 振 兴 。根 本 上 要 靠 皖 北 广 大 干 部 群 众 自身 艰 苦奋 斗 、 立 自强 。 力探 索 一 条 符 合 皖 北 实 自 努 际 的 科 学发 展 之 路 , 断 缩 小 与 全 省 的 差距 。 不 实
地 区 加 快 发 展 的 有 效 途 径 。 要 通 过 园 区共 建 、 既
项 目合 作 , 帮助 皖 北 迅 速 做 大 体 量 , 要 通 过 劳 更
动力对接 、 技教 育合作 、 才 交流等方式 , 科 人 解 决 皖北 现代 生产 要素 不 足 的 问题 。
— —
中 共安徽 省委书 记 张宝顺
皖 北是 安徽 的潜 力所 在 、 望 所在 。 北 的 希 皖
发 展 , 不 得 慢 不 得 , 急 不得 乱 不 得 。 加 快 皖 等 也
北发展 , 本 在农 , 根 出路 在 工 , 键 是 要 围 绕 强 关 基 固本 , 化 政 策 支 持 , 发 内在 动 力 。 自信 强 激 强 自强 之 基 , 实 干 实 效 之 本 。 未 来 五 年 , 北 地 固 皖 区 必 须 把 工 业 作 为 区域 振 兴 的 突 破 口 ,在 产 业 扩 展 、 目建 设 、 区 共 建 和 劳 动 力 培 训 上 强 力 项 园

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

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

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

通过分析当下产业转移的背景和皖北地区的优势条件,结合国家政策导向,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以促进皖北地区吸引产业转移、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 产业转移的背景和皖北地区的优势条件1.1 产业转移的背景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转移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

由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发展相对饱和,成本不断攀升,产业转移迫在眉睫。

为了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产业转移是当务之急。

1.2 皖北地区的优势条件皖北地区作为安徽省北部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拥有一系列独特的优势条件,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基础。

首先,皖北地区交通便利,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相邻,交通网络辐射范围广阔。

其次,皖北地区资源丰富,包括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等,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再次,皖北地区拥有成熟的产业基础,特别是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有较强的产业链配套能力。

2. 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政策措施2.1 制定产业转移引导政策首先,应当制定具体的产业转移引导政策,明确承接产业的目标和方向。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优惠、土地招商等措施,加大对产业转移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成本,提升投资吸引力。

2.2 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持发展产业必须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

政府应当加大对皖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铁路、供水等基础设施,以提高区域的交通和生活保障水平。

2.3 加强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和转移的关键。

政府应当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供专项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孵化,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落户皖北地区,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4 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区域合作是推动产业转移集聚的重要方式之一。

政府应当主动与周边地区展开密切合作,共同制定产业转移的规划和发展方向,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皖北经济发展与皖江城市带对接研究

皖北经济发展与皖江城市带对接研究

环球市场/市场论坛-58-皖北经济发展与皖江城市带对接研究何 曦黟县县委党校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将安徽沿江9个城市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并将其纳入到国家发展的战略,这也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安徽目前面临着中部崛起和皖江城市带发展的双重机遇,如何实现经济的整体发展和迅速腾飞是目前我们要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1.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近年来,皖北区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近5年GDP 总额翻一番,保持了连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

人均GDP 由3464元增加到6879元,增长近一倍。

皖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3年的39%上升到近年的接近70%,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的基础上,皖北地区工业也在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实现了快速发展。

第二产业方面,皖北地区的淮北 淮南两市由于本身资源特别是煤炭资源的优势条件,工业产值的比例远远超过安徽省以及全国的比例,工业是其最主要的经济支柱。

例如阜阳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8.8:35.9:35.3,一产比重比十年前年下降3.2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了6个百分点;亳州和宿州的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27.7:32.9:39.4和29.7:33.8:36.5,其中的二产比重都有较大提升。

皖北地区工业加速发展,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0多家,同比增长4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7.8%、26.3%和26.7%,均高于全省22.6%的平均水平。

第三产业也在新的总体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2.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存的在问题2.1产业结构不合理皖北地区的经济结构上,农业所占比重还是大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阜阳、宿州、亳州等市的比重接近30%,产业结构的层次较低,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张明明随着皖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皖北地区经济已呈现明显落后的态势。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与安徽省较为缓慢,GDP总量仅占安徽省的30%。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较多,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皖北地区的区域优势比较明显,这将有利于其经济的发展。

大力发展皖北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现代物流业,打破行政区的限制,建立区域中心城市,促进皖江地区协调快速发展,从而实现安徽省经济的跨越发展,实现中部崛起。

一、皖北地区概况(一)皖北地区地理概况皖北地区为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地区,共有淮北、淮南、阜阳、亳州、宿州、蚌埠等共23个县市,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9%;总人口2840.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2.1%。

(二)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呈现相对发展滞后1、从发展速度看,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慢于全省。

近年来,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皖江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而与之对应的皖北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08年人口305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安徽省的45%和66%。

2009年,皖江城市带实现生产总值超过6600亿元,占全省比重65.7%,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2010年皖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上升至70%。

皖北地区GDP占全省比重呈下降趋势。

2、从经济效益看,皖北地区综合经济效益和居民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其一,财政收入相对水平下降。

近年来,皖北地区财政收入年均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29.6%下降到2010年的24.1%。

其二,企业效益水平不高。

皖北地区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除蚌埠市(133.8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7.88)外,其他城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都在100以下。

其三,城乡居民收入较少。

皖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并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省加快皖北地区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经济研究院二○一一年十一月目录前言 (1)第一篇规划背景 (2)第一章发展基础 (2)第二章机遇与挑战 (4)第二篇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5)第一章指导思想与原则 (5)第二章战略定位 (6)第三章发展目标 (7)第三篇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 (9)第一章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 (9)第一节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9)第二节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11)第三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3)第二章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15)第一节构建皖北旅游圈 (15)第二节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17)第三章巩固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17)第一节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8)第二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18)第三节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19)第四节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20)第四章提升能源原材料产业 (21)第一节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21)第二节加快电力基地和电网建设 (23)第三节大力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 (24)第四篇城镇建设和城乡统筹 (26)第一章发展壮大中心城市 (26)第一节完善提升城市功能 (26)第二节加快城市拓展步伐 (27)第三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8)第二章发展县城和重点镇 (29)第一节加快县城建设 (30)第二节积极发展重点镇 (30)第三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31)第三章稳步推进城乡统筹 (31)第一节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32)第二节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32)第三节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33)第五篇园区建设与合作共建 (33)第一章加快园区建设 (33)第一节提高园区规划水平 (34)第二节突出园区特色发展 (34)第三节提升园区基础设施 (34)第二章推动园区转型提升 (35)第一节加快园区转型步伐 (35)第二节支持园区扩容整合 (35)第三章推进合作共建 (36)第一节加强园区共建 (36)第二节推进企业共建 (37)第六篇要素支撑与基础保障 (37)第一章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37)第一节加强公路路网建设 (38)第二节提升铁路运输功能 (38)第三节完善内河运输网络 (38)第四节加快机场建设 (39)第二章水利建设和水资源利用 (40)第一节加强工程水利建设 (40)第二节加强资源水利建设 (41)第三节加强民生水利建设 (41)第三章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42)第一节大力发展培训和教育事业 (42)第二节加大人才引进和援助力度 (43)第四章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 (43)第一节壮大金融主体 (43)第二节积极扩大融资总量 (44)第五章推动现代物流设施建设 (45)第一节加快建设物流载体 (45)第二节着力壮大物流主体 (45)第三节完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45)第七篇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46)第一章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46)第一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6)第二节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47)第三节提高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 (47)第四节推进农林畜产业废物综合利用 (48)第二章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 (48)第一节加强生态环境修复 (48)第二节推进重点区域生态建设 (49)第三节强化资源开发项目的生态环境监管 (49)第三章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 (50)第一节实施淮河流域综合治理 (50)第二节推进节能减排 (50)第三节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51)第八篇体制改革和开放合作 (52)第一章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52)第一节深入推进各项改革 (52)第二节优化发展环境 (53)第三节积极鼓励全民创业 (54)第二章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55)第一节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55)第二节推进与重点地区区域合作 (56)第三节加强与境外合作 (56)第九篇规划组织实施 (57)前言皖北地区包括六市(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五县(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寿县县、霍邱县),国土面积5.3万平方公里。

安徽省发展战略

安徽省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这是我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而专门制定的战略规划。

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区域。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继续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空间布局上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双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格局。

以装备制造、原材料、轻纺、高技术、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产业承接发展重点,促进产业创新升级。

加快推进芜马巢、安池铜两个省直管集中区承接产业转移建设。

规划期为2009年—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到2015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2009年11月,经科技部复函批准,安徽省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首批3个试点省份之一。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各层面推进,强化三体建设,主攻十大产业,构建五大平台,实现倍增目标。

三个层面推进。

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为主抓手,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技术升级,辐射带动全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强化三体建设。

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为核心,突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知名品牌。

主攻十大产业。

改造提升洁净煤、高性能材料、装备制造、信息家电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生物技术、文化创新等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构建五大平台。

建立产业技术研发、创新要素交易、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中介服务、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形成信息交换、要素交融、合作交流、成果交易的开放市场体系。

安徽皖北的发展趋势

安徽皖北的发展趋势

安徽皖北的发展趋势
安徽皖北地区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区位优势逐渐显现:作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皖北地区的区位优势逐渐显现。

该地区紧邻华北、东北等经济重心区域,连接中欧经济走廊的徐州港、淮安港等重要物流节点也位于皖北地区,为该地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进,皖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升级。

政府加大力度扶持新兴产业,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企业转型升级,并加大对现有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3. 人口流入加速:随着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该地区。

这些新的人口不仅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推动了交通、旅游、教育等行业的发展。

4. 乡村振兴成为重点: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政策的重要方向,皖北地区的乡村振兴也正在加速推进。

政府加大投入,鼓励农村产业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总的来说,安徽皖北地区的发展趋势是向着产业结构优化、人口流入加速、区位优势显现和乡村振兴等方向发展。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各地区的逐步开放,加快皖北地区的发展成为中共安徽省委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所重视的重要任务。

为此,本文将围绕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问题,提出若干具体意见和措施,以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区域发展的基石,只有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因此,我们应重视皖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内外的物流和信息流动效率,增强皖北地区的辐射能力和影响力。

二、推动产业升级传统产业是皖北地区的支柱产业,但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加大对皖北地区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同时,要通过加强产业对接和合作,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皖北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了扎实推进皖北地区的发展,我们应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和科研平台,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进入该地区。

同时,要注重培养和储备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皖北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四、加强区域合作与开放皖北地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区域,周边拥有众多世界知名的城市,具备发展的巨大潜力。

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我们应积极与周边地区展开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通过加强与上海、南京等核心城市的紧密合作,共同构建皖北地区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和经济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同时,要更加自由化和便利化的投资和贸易政策,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来皖北地区投资和创业,推动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五、完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是皖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保护和改善皖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我们应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
重点项目贷款财政贴息管理办法
总则
第一条根据省委、省政府“加快淮北地区经济发展座谈会”会议和《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皖发[2001]19号)精神,为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的发展,振兴皖北经济,促进皖北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五”期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皖北地区经济建设重点项目的银行贷款贴息。

为有效地使用好该项资金,特制定“关于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重点项目财政贴息管理办法”。

第二条省计委会同省财政厅负责项目的筛选、审定,编制并下达贴息资金计划;省财政厅会同省计委负责贴息资金的审核、确认。

省市财政部门负责此项资金的拨付、管理。

第一章贷款贴息资金安排的基本原则是:
1、财政贴息资金主要用于皖北地区六市(淮南、蚌埠、淮北、阜阳、亳州、宿州)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本市经济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财源的项目。

2、项目实行全贴息和部分贴息二种方式。

对经济效益高、可以成为本市经济增长点、优先扶持的项目,实行全贴,其它项目采取部分贴息。

贴息期限为一年,自上年9月21日至当年9月20日。

一个项目每次贴息不超过300万元,连续贴息时间原则不超过两年。

3、同一项目同一年度已在实施省级财政提供的其他贴息支持的,如技术改造贴息、农业贴息、“三高”贴息、高新技术产业引导资金贴息等,原则上不能申请本文件规定的贴息资金。

第四条享受财政贴息的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1、符合《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鼓励发展的产业。

重点扶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项目、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对区域性支柱产业有较大示范和推动作用的工业项目。

2、项目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建设规模原则上要在5000万元以上。

农业和三产项目适当放宽。

4、在皖北地区六市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

第二章贴息项目的审报与审定
第五条各项目业主向所在地的市计委、财政部门申报。

市计委、财政部门在征求有关项目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初审,并于当年3月底前报省计委、省财政厅;省直属企业由所属主管部门于当年3月底前直接报省计委、省财政厅。

申报材料包括项目简介、前期工作批准文件、银行贷款合同或承诺函。

第六条建立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重点扶持项目评审专家库。

随机抽选的专家组负责对贴息项目的技术筛选的审定。

第七条省计委会同省财政厅组织有关专家和主管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论证,初步确定贴息项目。

第八条省计委会同省财政根据项目进度、贷款合同(承诺函)
等,编制年度贴息资金计划,联合行文下达。

第三章贴息资金的确认与拨付
第九条有关市政府局会同市计委,根据贴息资金计划,将已确定贴息项目的银行贷款合同、已发生利息清单(需经办银行签字、盖章)、项目进展等有关凭证、材料初审后,于10月底前报送省财政厅、省计委。

第十条省财政厅会同省计委,根据已达达的贴息计划和第九条规定的资料,经进一步审查、核实后,在贴息计划内,联合行文,根据核定确认的金额下达贴息资金预算指标。

核减的资金,原则上用于本市项目贴息。

第十一条各市县财政根据省计委和省财政厅的贴息资金预算指标文件,核拨贴息资金,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第四章贴息资金的管理与监督
第十二条各级财政、计委要切实加强贴息资金的管理与监督。

第十三条列入贷款贴息项目的单位要明确责任制,确保贴息资金的专款专用。

第十四条省计委、省财政厅定期如开贴息工作协调会,对享受贴息项目进展、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

第十五条贴息项目在实施中一经发现有弄虚作假、挪用资金行为的,必须立即纠正,并予以通报批评。

拒不整改的取消项目所在市、县下一年度的此项资金安排。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执行。

第十七条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计委负责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