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脑室周围 脑室内出血的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超声诊断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价值发布时间:2022-05-05T07:51:17.181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4期作者:周志红[导读] 目的:超声诊断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价值周志红蔡甸区妇幼保健院,湖北武汉,430100【摘要】目的:超声诊断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9年5月到2021年4月间我新生儿科院收治的早产儿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早产儿均接受超声诊断及动态监测,回顾分析早产儿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并对其出血程度进行分级。

结果:200例接受超声诊断的早产儿中,共检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患儿119例,检出率为59.50%。

其中,Ⅰ度患儿67例(占比56.30%)、Ⅱ度患儿37例(占比31.09%)、Ⅲ度患儿13例(占比10.92%)、Ⅱ度患儿2例(占比16.81%),以Ⅰ度和Ⅱ度患儿占比最多。

结论: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进行诊断,不仅可以定位出血位置,而且能够对其颅内出血量的变化进行监测,有利于患儿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临床价值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属于颅内出血的一种,也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并发症[1]。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轻则导致患儿脑积水,诱发惊厥、脑瘫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等神经功能系统症状,重者直接致死[2]。

对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进行早期诊断,并做好积极合理的临床干预不仅对于挽救早产儿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减轻早产儿神经系统后遗症,提高存活患儿的生存质量,降低早产儿家庭精神、经济负担都有关键性作用。

本文选取2019年5月到2021年4月间我新生儿科院收治的早产儿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超声诊断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价值。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5月到2021年4月间我新生儿科院收治的早产儿200例作为研究对象。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1 3 ( / 6 ) I、 . % 2 10 。 Ⅱ级 PV 患儿 多无 明显 的 临床 症状 , I 以上 重度 PV 1例 占 6 9 。胎龄 < 5 IH I 级 I IH l .% 3
周 PV IH发 生率 为 4. % (66 ) 显 著 高 于胎龄 ≥3 26 2/ 1 , 5周 的 2. % (5 9 ) 具有 围产 高危 因素 的早 产 儿 53 2/ 9 ,
文献标 识码 :A
An l ss o n i e c n t f c i e Fa t r f Pe i e t iul r a y i n I c d n e a d I s Afe tv c o s o r V n rc a

I t a e r c l r He o r g o e a u e n r V nt i u a m r ha e f Pr m t r
c s si o ma a o a e n n r llh r.5 a e n U — D t ea g r m 6 ~3 e s Amo g t m .t e ewe e2 a e e s 0 c s si wi f tla efo 2 h 7 we k . n he h r r 2 c s sls
( 天津市塘 沽区妇幼保健院 , 天津 3 0 5 ) 0 4 1
摘要 : 分析早 产儿脑 室周 围 一脑 室 内出血 ( ei nr ua 目的 P r etc l v i r—It v nr ua e orae PH 的 nr e tcl H m r g , I V) a i r h
发 生率及 影响发病 的相 关 围产 因素 。方 法 选择 2 0 0 2 0 0 0 6— 8~ 0 9— 5间,在我 院 出生后 , 并在 我 院新 生儿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治研究进展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治研究进展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治研究进展摘要: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及早诊治是改善新生儿预后的关键。

本研究就新生儿颅内出血临病因出发,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治疗过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病因;诊断;治疗;进展颅内出血是因脑血管破裂、引起血液外溢至颅腔引起的头颅疾病。

颅内出血包括硬膜下出血、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相关类型,其在新生儿颅内出血中临床表现较为相似,且患儿状况与病因存在密切关联,且患儿治疗不及时将引起神经系统后遗症,给患儿生命安全及未来生长发育过程造成极大影响。

及时明确患儿病因,并对患儿进行早期诊断及治疗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

1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母体原因母体孕产期身体状态将直接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状况,子痫、子宫异常、胎盘早剥等相关孕产期合并症及并发症的不仅影响母体生命安全及内分泌状况,还会直接影响胎儿供血供氧状态,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导致胎儿生长发育受限,易导致胎儿出现宫内窘迫、早产、发育异常等,引起新生儿出现多种并发症,影响患儿预后。

1.2 新生儿期因素新生儿早产、新生儿窒息、低体重儿、分娩方式、肺部病变等相关因素均会诱发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生[1]。

早产儿及低体重儿脑部血管发育多不成熟,凝血功能较差,极易导致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

出现窒息患儿,极易发生低氧血症,影响患儿脑血管自身调节能力,易诱发血管破裂出血。

而在分娩方式上,实施阴道分娩时,采取胎头吸引器、产钳等相关器械辅助时,若新生儿先露受压时间过长、负压引起血管破裂,则易导致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

而对于存在肺部疾病新生儿,常出现脑部缺氧状况,易诱发颅内出血。

2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表现不典型,且新生儿耐受性较低,早期诊断难度较大。

当前临床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方式主要分为超声检测、CT检测、MRI检测等。

2.1 超声检查采取超声检查时诊断过程具有无创性,诊断安全性高。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临床分析及防治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临床分析及防治
o e i fn s s o d mi ln c ls mp o fI ft n a t h we l c i i a y t ms o VH. n l so I h d Co c u i n:VH a l s e a in wi e t t n la e h i h f h s c o e r l t t g sa i a g ,t e we g t o h o o n w o n b tt c c mp i ai n e b r a d o s er o l t . n i c o
1资 料 与 方 法
11一 般 资 料 . 早 产 儿 总 数 2 5例 , 12例 , 9 2 男 3 女 3例 ; 龄 2 ~ 2周 胎 73
标 准 [。对 早 产 儿 颅 内 出 血进 行 分 度 。 I度 : 2 1 出血 限 于 室 管膜下 , 伴 或伴少 量 I 不 VH( 0 <1 %脑 室 ) H度 : 伴 脑 室 ; 不
扩 张 的 I H(0 5 % ) I 度 :V 伴 脑 室 扩 张 ( 5 %脑 V 1 %~ 0 ;I I IH >0
【 e od】 rm tr iatn aetcl m r ae V ) rvn o K y rs Pe a e n nIt vn i a h o hg( H; eet n w u f ; r ru re I P i
随着 产 科 和 新 生 儿 诊疗 技术 的提 高 ,早 产 儿存 活率 明 显 提高 。 产儿 脑 室 出血 (V 的发 病率 亦 呈 增高 趋 势… 为 早 I H) 。 探讨 早 产 儿 I 的发 病 相 关 因 素 及 临 床特 点 . 者 对 2 0 VH 笔 05 年 1月 ~ 0 7年 l 20 1月 收 住 院 的 2 5例 早 产 儿 进 行 临 床 分 2 析。

颅脑超声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108例价值分析

颅脑超声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108例价值分析

1 临床 资料 本 组 7 1 2例 患 儿 均 为 我 院 儿 科 新 生儿 病房住 院患儿 , 有 以下其 中一 项 高 危 因 素 者 为受 检对象: ① 存 在 高 危 妊 娠 分 娩史 ; ②早产儿 胎龄<3 7 周或 低体 重) L <B 2 5 O g ; ③ 凝 血 机 制 异 常 患儿 ; ④ 接受 特殊 治疗 患儿 , 如使 用 呼吸机 等 ; ⑤ 出生 后 不久 出现 神
周 围一 脑 室 内出血 1 0 8 例, C T检 出 7 5例 , 超 声与 C T 检 出率 有显 著 性 差异 ( P<0 . 0 5 ) , 超 声检 出率
较 高 。所有 患儿得 到有 效 的治 疗 , 再 次 复 查 时 多数 有 所 好 转 。 结论 : 新 生 儿脑 室周 围一 脑 室 内 出血 超 声检 查更 简便有 效 , 且无辐 射 、 可 以反 复检 查 。
以 脑 室 周 围一脑 室 内 出 血 ( P e r i v e n t r i c u 1 a 卜i n t r a v e n t —
血伴 脑 室周 围 出血性梗 死 _ 2 j 。
r i c u l a r h e mo r r h a g e , P I VH)最 常 见 , 尤 其 多 见 于 早产 儿, 是导 致早 产儿 死 亡 和 致残 的重 要 原 因。对 新 生 儿
怀 疑 颅 内出 血 的 新 生 儿 7 1 2例 ,诊 断 P I VH 1 0 8例 ,
现分 析报告 如下 。 资料 与方 法
具体情 况 定期 复查 头颅超 声 , 监测 颅 内变化 情 况 , 直 至
患儿情 况 稳定 。 5 统计 学 处 理 本 组 对 所 有 数 据 采 用 S P S S 。

脑出血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脑出血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治疗
ICH痫性发作同样可分为部分发作和大 发作,虽然痫性发作在理论上不会加重 ICH,且到目前为止也未显示会影响ICH转 归,但AHA卒中委员会建议预防性应用抗 惊厥药,建议采用苯妥英治疗1个月,尽 管这仅仅只是基于无对照的病例研究证据。 皮质下深部和小脑出血很少引起痫性发作, 对这类患者不应预防性应用抗惊厥药。
治疗
2、调控血压: 脑出血患者血压的控制并无一定的标 准,应视患者的年龄、既往有无高血压、有 无颅内压增高、出血原因、发病时间等情况 而定。一般可遵循下列原则: (1)脑出血患者不要急于降血压,因为脑 出血后的血压升高是对颅内压升高的一否进行降血压治疗。
治疗
医源性ICH患者应立即脉给予新鲜冷 冻血浆(使纤维蛋白原>100mg/dl)、血 小板(1u)和维生素K,直至国际标准 化比率(INR)正常。
治疗
7、痫性发作 与缺血性卒中相比,出血性卒中合并 痫性发作更为常见。痫性发作约发生于 10.6%的ICH患者中,大部分发生在ICH 早 期 ( 发 病 后 2 周 内 ) , 57% 见 于 最 初 24h内。 痫性发作的唯一独立预测因素是出血 位于皮质。 痫性发作与皮质出血的相关 性最为密切,特别是颞叶和顶叶出血。
治疗
5、其他内科治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是主要的非中 枢性并发症。气压装置和弹力袜的使用可减 少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在一项研究急性IC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分别于发病后2、4和 10d开始注射5000U,3次/d。结果表明,发 病后2d开始治疗可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 的发生率,且并不增加血肿扩大的危险性。
临床表现和诊断
(3)腰穿检查 脑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时,腰 穿可见血性脑脊液。在没有条件或不能进 行CT扫描者,可进行腰穿检查协助诊断脑 出血,但阳性率仅为60%左右。对大量的 脑出血或脑疝早期,腰穿应慎重,以免诱 发脑疝。

颅脑超声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颅脑超声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cvoa.Bohm i hsR sCm n 19 ,6 ( ) 2722 ael e i e Bo y e o mu ,992 3 1 : 5・6 . c p
( 稿 日期 : 0 8 l 2 收 2 0 一O 一2 )
颅 脑 超 声 诊 断 新 生 儿 脑 室周 围 一脑 室 内 出血
PV 是 新 生 儿 颅 内 出 血 的 特 征 性 类 型 , 其 在 早 产 儿 IH 尤
发病率高达 5 %以上。其 出血发 生于侧脑 室前 角尾状 核头 5
上方的生发层基 质。生发基 质组 织脆 弱 , 缺氧 十分敏感 。 对 生发层 出血 量大 时血 液可进 入侧脑 室 , 进而脑 室扩大 , 至 甚
i c r la e b sr g n i me itd b s rg n rc p o d e e s y e to e s d ae y e to e e e tr a l aie o l z d i c n
po n ssri l nm r elp s JCi Ivs, 9 9 6 ( ) 0 — l . r o g v a i u n u . l net 17 , 3 5 :92 9 l u v i u n 1
3 谢尚葵 . 性激 素与 系统性红 斑 狼疮 . 国外医学 皮肤性 病学 分册 ,
19 ,o 4 :37 . 94 2 ()7 —5
4 Ro bna R, u iinJ a l N,GrepnJ o sa S,e 1.D lyd aMrgnt ame t t a eae r o e r t n e
5 L h t G,C e g C ai R a h n Y,Mo d rC,e 1.E p r n e w t 9 n re ts n e t a x e e c ih 1 - o tso - i t rn h h r p f s se c lp s e y e | s s o s n d ds a e e e i te te a y o y tmi u u lt mao n :w re e i s o n 'h e

脑出血临床研究进展

脑出血临床研究进展

脑出血临床研究进展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出血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了新的希望。

一、脑出血的发病机制研究脑出血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目前认为,高血压是导致脑出血最常见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小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使血管壁变薄、脆性增加,在血压剧烈波动时容易破裂出血。

此外,脑淀粉样血管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抗凝或溶栓治疗等也可能导致脑出血的发生。

近年来,炎症反应在脑出血发病中的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脑出血后血肿周围会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释放,如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等,这些炎症反应会加重脑组织损伤。

同时,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血脑屏障破坏等也在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脑出血的诊断技术进展早期准确的诊断对于脑出血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头颅 CT 检查,能够快速明确出血的部位、范围和出血量。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成像(MRI)在脑出血的诊断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能够更敏感地检测出微量出血和微出血灶,对于评估脑出血的病因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也被发现有助于脑出血的诊断和预后判断。

例如,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 蛋白等在脑出血后会明显升高,其水平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三、脑出血的治疗进展1、内科治疗血压管理:控制血压是脑出血内科治疗的关键。

目前认为,对于收缩压在 150 220 mmHg 之间且无急性降压禁忌证的患者,将收缩压快速降至 140 mmHg 是安全有效的。

但对于收缩压大于 220 mmHg 的患者,应谨慎降压,避免血压下降过快导致脑灌注不足。

CT确诊新生儿颅内出血52例临床分析

CT确诊新生儿颅内出血52例临床分析

出血 。 早 产 儿 和 缺 氧 有 关 , 月 儿 和 产 伤 有 关 , 者 可 致 死 足 重
化 剂 : 选胞 二 磷 胆 碱 、 活 素 等 。 可 脑
2 结 果
亡 , 活者 常留有癫痫 、 存 脑瘫 、 智力低 下 、 视力或 听力 障碍 、 共
济失 调 等 后 遗 症 。 低 出 生 体 质 量 儿 颅 内 出 血 者 中 1 % ~ 0
C T确 诊 新 生儿 颅 内 出血 5 2例 临床 分 析
徐 清, 方琼 英
( 江衢化 医院 , 江 衢 州 3 4 0 ) 浙 浙 2 04
[ 关键 词 ] 新 生 儿 ; 内 出血 ; T 颅 C [ 图 分 类 号 ] R 4 .4 中 7 3 3 [ 献标识码] B 文 [ 章 编 号 ] 10 8 4 (0 9 0 —0 7 —0 文 0 8— 8 9 2 0 }8 8 7 2 慎 用 2 %甘 露 醇 0 2 ~0 5g k 0 .5 . / g每 6 。 ⑤ 末 梢 血 ~8h 1次
病 因 和 发 病 机 制 : 缺 氧 。窒 息 、 氧 缺 血 性 脑 病 常 导 致 ① 缺 缺 氧 性 颅 内 出血 , 见 于 早 产 儿 , 氧 时 出 现 代 谢 性 酸 中 毒 , 多 缺
致 血 管 壁 通 透性 增 加 , 液 外 溢 , 为 渗 血 或 点 状 出 血 , 血 血 多 出
现 代 中 西 医结 合 杂 志 MoenJunl f nertd rdt n h e n s r d i 0 9Ma,1 ( ) d r ora o t ae aioa C i s adWet nMein 2 0 r 8 8 I g T il ne e ce
‘8 7 ・ 7

早产儿生发层-脑室内出血的研究新进展

早产儿生发层-脑室内出血的研究新进展

早产儿生发层-脑室内出血的研究新进展
早产儿生发层-脑室内出血的研究新进展
农绍汉;谢衍铭
【期刊名称】《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3(006)001
【摘要】@@ 随着围产技术的改进以及早产儿存活率的提高,早产儿,尤其是胎龄<32 周或出生体重(BW)<1 500 g者,由缺氧所引起的胚胎生发层--脑室内出血(GMH/IVH) 已成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主要病理类型,是影响早产儿存活率与后遗症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鉴于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不多,资料相对贫乏,现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新进展,并就其有关方面进行探讨.
【总页数】3页(55-57)
【关键词】
【作者】农绍汉;谢衍铭
【作者单位】510080,广州,广东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510080,广州,广东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
【相关文献】
1.早产儿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的研究进展 [J], 陈样
2.早期脑室外引流术治疗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J], 钱虎飞; 魏嘉; 刘瑜; 龚小慧; 刘剑钢; 裘刚; 陈若平
3.腔内超声在早产儿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中的诊断价值[J], 陈丽荣; 张步林; 程立雪; 肖维维。

《2024年新生儿颅内出血相关因素分析》范文

《2024年新生儿颅内出血相关因素分析》范文

《新生儿颅内出血相关因素分析》篇一一、引言新生儿颅内出血(ICH)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疾病,由于早期发现与诊断困难,以及对其致病机理了解的局限,给医疗健康带来不小的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其相关因素、明确致病机制及寻找有效治疗措施对于新生儿ICH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二、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概述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指发生在出生后一周内的新生儿,因产伤、脑部缺氧等原因导致颅内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现象。

它包括脑实质出血、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和硬膜下出血等类型。

根据严重程度的不同,可能导致一系列神经发育异常,甚至威胁到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三、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1. 产程及分娩方式产程过长或难产导致胎儿在子宫内遭受的压力和压力波动是导致颅内出血的重要因素之一。

难产时的紧急产钳或助产过程中可能导致胎儿头部血管受损,从而引发颅内出血。

2. 母体因素母体在怀孕期间出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或患有血液疾病等都会增加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风险。

此外,母体在分娩过程中因用药不当或出现子宫胎盘分离等状况也可能导致新生儿颅内出血。

3.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相关疾病史的新生儿可能因遗传因素而出现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

4. 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脑部发育不成熟,血管壁较薄,容易发生破裂出血。

此外,这些新生儿的凝血功能也可能存在异常,导致出血难以控制。

四、预防与治疗措施针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致病因素,应采取以下预防与治疗措施:1. 加强孕期保健和营养管理,预防母体慢性疾病的发生。

2. 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窘迫等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3. 科学合理地选择分娩方式,减少因难产导致的头部血管受损的风险。

4. 对于高危儿及早产儿,应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及时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5. 对于已发生的新生儿颅内出血患者,应采取止血、降低颅内压等措施,同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和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措施。

新生儿脑室内出血Ⅲ度

新生儿脑室内出血Ⅲ度

新生儿脑室内出血Ⅲ度(非创伤性)的护理一、新生儿脑室内出血的基础知识1. 脑室内出血的定义与发生部位脑室内出血是指新生儿颅内脑室系统内的出血。

主要发生在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

2. 新生儿脑室内出血的分类根据出血的严重程度,可分为Ⅰ度、Ⅱ度、Ⅲ度和Ⅳ度。

Ⅲ度脑室内出血通常指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

3. 非创伤性脑室内出血的常见原因早产:早产儿的脑血管发育不成熟,血管壁薄弱,容易破裂出血。

缺氧缺血:围生期的缺氧缺血性损伤,影响脑血管的调节功能。

凝血功能异常:新生儿自身凝血机制不完善,容易导致出血。

二、新生儿脑室内出血Ⅲ度的临床表现1. 神经系统症状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昏迷或烦躁不安。

惊厥:可出现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抽搐。

肌张力异常:增高或降低。

原始反射改变:如吸吮反射、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

2. 生命体征变化呼吸节律不规则,可出现呼吸暂停或呼吸急促。

心率波动较大,血压不稳定。

体温调节障碍,可能出现发热或体温不升。

3. 眼部症状凝视、斜视或眼球震颤。

瞳孔对光反射异常。

三、新生儿脑室内出血Ⅲ度的诊断方法1. 影像学检查头颅超声:是诊断新生儿脑室内出血的首选方法,可清晰显示脑室内出血的部位、范围和程度。

CT 和MRI:对于复杂或疑难病例,可提供更详细的颅脑结构信息。

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了解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评估出血和凝血情况。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排查凝血功能障碍。

四、护理评估与诊断1. 护理评估健康史:详细询问母亲的孕期情况,如是否有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胎膜早破等;了解新生儿的出生过程,是否有早产、窒息、低体重等高危因素。

身体状况:观察新生儿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肌张力、原始反射等神经系统表现;检查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眼部运动等。

评估新生儿的吸吮、吞咽能力。

查看头颅超声等检查结果。

心理社会状况:关注家长的心理状态,是否因孩子的病情而感到焦虑、恐惧、无助。

了解家庭的支持情况和经济负担。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综合治疗与早期干预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综合治疗与早期干预
〔 + 6 $$ 〕 这些不良作用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产前使用短疗程地
!" % # 生后 $! 月颅内出血患儿体格与神经心理发育的检测 # 结果显示颅内出血患儿在生后 $! 月( 校正胎龄) 时身长与体 重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神经心理发育评分显著低于无颅 内出血的早产儿;但经过早期干预及功能康复训练,可达到 对照组水平( ! . ,& ,% ) 。见表 ! 。 表 !$ 生后 #! 月各组早产儿体格发育比较( ! & ")
组别 无颅内出血组 颅内出血干预组 颅内出血未干预组 !! ! 例数 $!% $"* *! 脑瘫数 " % % 发生率( ( ) !& *, "& ’" $$& + ’& ,’* ,& ,!+
!
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近年来,国内外采取了多种预防措施,使其发生率明显
〔!, "〕 降低 ,但仍有一部分早产儿会发生颅内出血。加强对这些
塞米松对早产儿的出生体重和头围、对早产鼠的脑重和体重 等均无影响,本文随访结果也显示产前使用 $ 6 ! 个疗程地塞 米松对婴儿在 $ 岁时的体格生长和神经心理发育也无影响。 因此,认为产前短疗程地塞米松是比较安全的。由于使用 $ 或 ! 个疗程在降低早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 89: 发生率方面具 有相似的疗效,因此,为避免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可能存在的 潜在副作用,建议使用单疗程皮质激素。 “ 国际早产儿管理指 南” 也认为产前使用单疗程皮质激素是目前预防早产儿脑损 伤最有效的措施,而且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产前使用皮质激素
〔 $! 〕 对早产儿的神经系统预后有不利的影响 。
!" ’ # 产前使用皮质激素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 产前使用 $ 或 ! 个疗程地塞米松对婴儿出生后的身长体重和神经心理发 育无影响。见表 " 。 表 %$ 生后 #! 月两组早产儿体格发育比较( ! & ")

345例新生儿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分析

345例新生儿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分析

2 结果
3 5例新 生儿 平均胎 龄为 2 . ~ 4 . 周 , 均 出生体 重 4 8o 2 3 平
i O g 4 1 g 男 女 比例 0 9 .k  ̄ .k , . 9:1其 中 极 不 成 熟 儿 2 , 产 , 例 早 儿 6 例 , 为 足 月儿 。 4 余 2 1 脑 室 内 出血 发 生 率 . 不 同 胎 龄 脑 室 内 出 血 的 发 生 率 见 表 1 。 在 3 5例 新 生 儿 中 , 的 脑 室 内 出 血 发 生 率 为 2 . 4 总 8 7% ( 9 3 5 , 中 严 重 脑 室 内出 血 发 生 率 为 2O (/ 4 )6 9/4)其 . % 7 3 5 ,4例
出 血 早 期 诊 断 的重 要 性 。
关 键 词 : 生 儿 ; 室 内 出血 ; 颅 超 声 检 查 新 脑 头
中图分类号 : 2 . 5 R7 2 1 1
文献标识 码 : B
文章编号 : 0 82 0 (0 8 0 — 9 30 1 0 —4 9 2 0 ) 50 3 —3
新 生 儿 脑 室 内 出 血 是 新 生 儿 期 危 害 很 大 的 常 见 病 , 成 已 为 新 生 儿 死 亡 和 存 活 不 良愈 后 的重 要 原 因 , 龄 越 小 , 室 内 胎 脑 出血 (VH) 发 生 率 越 高 , 在 足 月 儿 中 也 不 乏 发 生 , 此 , I 的 但 为 笔 者 对 我 院 2 0 年 3 7月 , 产 科 和 新 生 儿 科 的 3 5例 新 生 07 ~ 住 4
出血 进 行 分 级 , I级 以 上 为 严 重 I VH。
1 2 统 计方法 . 采用 统计软 件进行 率的 比较 , 四格表进 行数据 处理 , 用 P

新生儿颅内出血诊疗常规

新生儿颅内出血诊疗常规

新生儿颅内出血诊疗常规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脑损伤,死亡率高,存活者也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其原因主要与围生期缺氧缺血、早产和产伤有关。

颅内出血发生出血时间可以是产前、产时及产后。

新生儿颅内出血根据出血部位分为:脑室周围一脑室内出血、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小脑出血及混合性出血。

近年来随着产科技术的进步,因产伤所致的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已较少见;早产儿尤其是孕龄不足32周或体重低于150Og者,以及由缺氧缺血引起的脑室周围一脑室内出血,已成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主要病理类型。

一、诊断(一)病史母亲围生期病史如母亲有无心肺疾患、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前置胎盘大出血等疾病;新生儿有无围生期缺氧史及产伤史。

(二)临床表现出血时间及部位不同,出现症状的时间也不一。

宫内胎儿颅内出血者可为死胎、死产,活产儿出生时可无症状,只有根据超声检查或CT、MR1进行诊断。

窒息、产伤引起者,发病时间多在生后1周内,80%在生后3天内出现症状,发病早者常在24-48小时恶化。

值得注意的是,早产儿颅内出血症状多不明显,常表现为吸吮困难,肢体自发活动过少或过多,呼吸暂停,皮肤发灰或苍白,心率变化,肌张力消失,甚至无临床表现,在头颅超声筛查时发现。

极低出生体重儿颅内出血症状有时出现较晚。

1、新生儿颅内出血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1)意识状态:过度兴奋、淡漠、嗜睡、昏迷。

(2)兴奋症状:激惹、躁动不安、抖动、尖叫、呼吸增快、心动过速、腱反射亢进、颈强直、惊厥、角弓反张等。

(3)抑制症状:肌肉松弛、心动过缓、呼吸慢而不规则或有呼吸暂停、各种反射减弱或消失。

(4)眼症状:凝视、眼球震颤、眼球转动困难、眼斜视、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瞳孔大小不等或散大。

(5)其他:前囱隆起或紧张、体温不稳或不升、黄疸、贫血等。

2、颅内出血的临床类型(1)产前颅内出血:随着超声检查在产前的更广泛的应用,发现宫内胎儿颅内出血的病例增多。

出生后,产前颅内出血的主要诊断依据是早在超声检查发现有血块的声像及出血区域的囊性变性,即提示出血发生于数日或数周前。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超声诊断及临床因素分析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超声诊断及临床因素分析
在 矢状 面显示 为丘 脑尾状 核沟 即室管 膜下 区椭 圆形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 资料 . 20 09年 8月 至 2 1 0 1年 3月 我 院 收
治早 产 儿 16例, 中男 18例 , 7 9 其 1 女 8例; 龄 胎
2 ~6 , 8 3 周 平均 3 . 周 ; 25 出生体重 1 9 3 5 , 8— 1 平 0 2 g
充 分说 明这 一 点 。在本 研 究 中 ,6例 血 小 板 减 低 患 1 儿 均发 生 IH, 提示血 小板 减低 是颅 内出血 的重 要 V 亦
机制之一 , 与国内报告一致 j 。阮珊三等 报告 , 机械通气治疗可显著增加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 , 认 为机 械 通 气 可 引 起 脑 血 流 动 力 学 改 变 , 而 导 致 从 IH。本研究缺乏相 关数据 以证实 。正常分娩过程 V
15 6 1
G a g e  ̄ fJ un fS p 2 1 V 13 No 9 u n x M d a o r a , e . 01 , o. 3, .
早产儿脑室 内出血 的超声诊断及临床 因素分析
蔡 玲
570 ) 300 ( 广西玉林市第二人 民医院 , 玉林市
【 摘要】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脑室内出血( H) I 的超声诊断, V 以及其发生率与 高危 因素的关 系。方法 对
16 9 例早产儿进行超声检查 , 分析脑 室 内出血的超声声像 图特征及其高危 因素。结果 16例早产 儿中发生 9
IH 11 , V 2 例 发病 率 6 .% , 中重度 IH 发 生率 2 .% , 17 其 V 4 8 且胎 龄越 小、 出生 体 重越 低 、 窒息程 度越 重 , 发 病 其 率越 高。结论 早 产儿 脑 室 内出血 与胎龄 、 出生体 重、 窒息程度 密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 , ,板 减低 、 械通 气治疗等 亦可导 A J 、 机 致 IH 发病 率升 高 。 V

早产儿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并发症及预后研究进展

早产儿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并发症及预后研究进展

早产儿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并发症及预后研究进展
邓英平;曹云
【期刊名称】《中华新生儿科杂志》
【年(卷),期】2017(032)003
【摘要】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germinal matrix-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GM-IVH)简称脑室内出血(IVH),是新生儿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类型,多见于早产儿.近20年来,IVH的发生率有下降趋势,但重度IVH发生率无明显降低.
【总页数】4页(P232-235)
【作者】邓英平;曹云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上海20110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上海2011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4
【相关文献】
1.高危新生儿室管膜下出血/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及产科危险因素的分析
2.早产儿室管膜下和脉络丛微血管基膜与脑室内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3.Ommaya储液囊植入联合脑室外引流对重度脑室内出血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4.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研究进展
5.新西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之间是否因对超声检查结果的解释不同而造成所诊断出的早产儿脑/脑室内出血发病率不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岀血的研究现状(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关键词】新生儿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 拟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s, PIVH)是新生儿颅内出血最常见类型,尤其在早产儿发病率高达55%以上]1],是导致早产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

因出血常为局限性小病灶,不易确诊,80年代以前,该病只有在尸解时才被发现,近来逐渐为临床所认识。

随着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水平的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增加,早产儿PIVH发病率亦成增高趋势[2]。

现将近几年对PIVH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1病理变化、临床分度和高危因素1.1病理变化PIVH主要起源于侧脑室前角尾状核头上方的生发层基质。

生发基质组织脆弱,对缺氧十分敏感。

当受到高危因素影响引起颅内压和脑血流动力学波动时,易于断裂而引起出血,生发层出血量大时血液可进入侧脑室,进而脑室扩大,甚至可波及脑室旁的脑实质。

少量的PIVH 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预后也无影响。

严重出血时,产生神经系统危害和远期后遗症的核心是由此造成的脑实质损伤。

严重的PIVH可因室间孔、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的正中孔、侧孔等狭窄解剖部位堵塞,或蛛网膜颗粒粘连影响脑脊液吸收,使脑脊液循环阻塞,导致脑积水。

极度扩张的脑室影响脑继续正常发育,而造成小儿严重残疾[3]。

1.2临床分度PIVH 一般采用Papile分级法[4]: I度,单纯室管膜下出血;H度,室管膜下出血进入脑室内,但无脑室扩大;皿度,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W度,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并侵犯脑实质。

1.3高危因素早发性与迟发性PIVH诱因不同,早发者与分娩方式和低Apgar评分有关,晚发者则与上腔静脉血流量减少有关]5]。

小胎龄、低出生体重、缺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高碳酸血症、低血糖、呼吸窘迫综合征、孕妇围产期合并症等是早产儿PIVH的高危因素:6]。

2临床表现及诊断2.1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部位及速度。

如出血量大且迅速,PIVH可以很危重,如出血较慢,临床可表现为间歇性稳定。

典型患儿多有出生时窒息,生后3d左右出现症状多见,表现为大脑皮层兴奋性增高(烦躁不安、脑性尖叫、肌震颤、惊厥、吐奶、眼球震颤、易激惹等)或皮层抑制症状(肌张力减低、嗜睡、对刺激无反应、生理反射消失或减弱、昏迷等)。

一般由兴奋转向抑制。

呼吸暂停或不规律是严重出血最常见症状]7]。

2.2诊断依据围产期缺氧、缺血病史,或外伤病史及上述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超声、CT和MRI检查均可诊断PIVH,但因受搬运、X射线检查及MRI较长检查时间及对新鲜出血分辨力差等因素限制,早产儿在生后早期一般不宜进行CT和MRI检查。

此外若进行CT检查宜在生后1周内,过迟检查常因血肿正处于等密度期而致漏诊。

超声检查无射线损伤、价廉、可床边检查,其对I度PIVH 诊断符合率达100%,而CT及MRI均在50%以下,目前普遍认为颅脑超声检查是诊断PIVH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8-10 ]。

颅脑超声诊断PIVH: I度表现为尾状核头区不规则回声团块,病灶较小;H度可见脑室内的病变团块;皿度除脑室内的病变团块外可见脑室扩张;W度除具有皿度表现外可见脑实质内出血团块。

患儿出血早期至吸收期,表现为强回声团至无回声区[11]。

颅脑探头通过前囟检查新生儿颅脑方便易行,能清晰显示颅内结构,并能反复检查。

可普遍应用于高危患儿的筛查,对于PIVH可准确分度,判断出血所处时相及预后,并能够动态观察,对于临床治疗有很大指导意义。

3治疗3.1常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

治疗原则强调提供适宜的氧和葡萄糖,维持正常血压、血气和血糖,维持酸碱平衡与能量代谢。

①加强护理:保持安静,抬高头部;尽量减少刺激,避免过度吸痰和检查;给张力液宜缓慢,包括白蛋白、血浆和全血;保证液量和热量供给。

②对症治疗:止血可用维生素K15〜10 mg及(或)立止血0.2〜0.5 U/ 次静脉注射,并输新鲜血或血浆每次10 ml/kg。

止惊首选苯巴比妥,负荷量15〜20 mg/kg,12〜24 h后给维持量,5 mg/(kg • d),至惊厥停止后3〜5d。

生后24 h内用速尿0.5〜1.0 mg/kg控制脑水肿,24 h后可考虑用甘露醇0.25〜0.50 g/kg静脉注射。

恢复脑功能药物可应用胞二磷胆碱、脑活素或神经生长素等药物,以促进脑功能恢复]7]。

3.2并发症治疗脑积水是PIVH主要并发症,皿度、W度PIVH引起脑水肿发生率分别为40%和70%,常在出血15〜70 d发生,通过连续腰穿治疗,控制出血后脑积水的成功率为75%-91%[ 12,13]。

连续腰穿法目的是解决脑脊液吸收障碍,放出积聚血液,减小脑室内压力。

颅脑超声在监测腰穿中起重要作用,可决定腰穿指征,观察腰穿效果,判断预后。

4 早期药物预防Donn等[14]在1981年首次报道苯巴比妥可明显降低低出生体重早产儿PIVH的发生率及其严重度。

目前国内有多家单位开展了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PIVH工作,报道应用苯巴比妥后,PIVH发生率降低为7.1%〜28.2% : 15-18 ]。

苯巴比妥对预防PIVH有一定效果,尤其可明显降低PIVH的严重程度,且无明显不良用药反应,因而对PIVH 高发生率的早产儿在生后早期常规应用苯巴比妥进行药物预防有其必要性。

当前我国PIVH仍有较高的发生率,早期诊断和治疗PIVH,对减少残疾儿的发生,改善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 刘敬,贺继雯,王琪,等.早产儿脑室周围拟脑室内出血发生率调查及高危因素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05, 43(3) : 21併以217.2 陈惠金.努力提高我国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和防治水平•临床儿科杂志,2006,24(3) : 163拟165.3 周丛乐,姜毅,汤泽中,等.脑室周围拟脑室内出血后脑实质损害及其对神经发育影响.临床儿科杂志,2004,22(1):8拟10.4 Papile LA, Burstei n J, Burstein R, et al. I ncide nee andevoluti on of subepe ndymal and in trave ntricular hemorrhage: a study of infants with birth weights less tha n 1 500 gm. J Pediatr,1978,92(4) : 529以534.5 OsbomDA, Eva ns N, Kluckow M. Hemod yn amiea nd an tecede ntrisk factors of early and late perive ntricularin trave ntricular hemorrhage in premature infan ts.Pediatrics ,2003,112(1):33 拟39.6 Gleissner M, Jorch G, Avebarius S. Risk factors for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n a birth cohort of 3 721premature infants. J Perinat Med,2000,28(2) :104 拟110.7 李梅.新生儿脑室内出血的早期发现和防治.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 19(6) : 325拟327.8 陈惠金,吴圣楣,冯树模,等.围产期窒息儿及难、早产儿的头颅CT检查.中华放射学杂志,1987,21(2) : 99拟101.9 陈惠金.新生儿颅内病变影像诊断方法的合宜选择.上海医学,2001,24(11) : 651 拟654.10 陈大鹏,陈娟,姚裕家.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床旁超声诊断及临床观察.临床儿科杂志,2006, 24(03):182 拟184.11 刘皎然,贺江勇,刘芳,等.颅脑超声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拟脑室内出血的价值.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8,10(5) : 341拟342.12 Heep A, En gelskirche n R, Holsch neider A,et al. Primaryin terve nti on for posthemorrhagic hydrocephalus in very low birthweight infants by ven triculostomy.Childs Nerv Syst,2001,17(1):47 拟51.13 Muller W ,Urlesberger B,Maurer U,et al. Serial lumbartapp ing to preve nt posthaemorrhagic hydrocephalus after intracranial haemorrhage in preterm infants. Wien Klin Woche nschr,1998,110(10):631 拟634.14 Donn SM, Roloff DW, Goldstein GW. Prevention of in trave ntricular haemorrhage in preterm infan ts by phe no barbit one. A con trolled ncet,1981,2(8240):215 拟217.15 赵志斌,林希平,黄献文,等.苯巴比妥及止血敏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25例报告.华夏医学,1998,11(5) : 609拟610.16 项曙光,吴银姿.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研究.儿科药学杂志,2000,6(1) : 18拟20.17 陈建蕊,王晓.苯巴比妥联合止血敏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对照观察.临床医学,2002,22(1) : 51拟52.18 张姝娟,姜雯.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39例报告.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1,4(4) : 2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