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原创)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感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感悟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我最近读的一本书,这本书让我感慨万分,也让我想起了很多小时候的事情。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回到教育的原点》,作者是某某某。
好了,不多说了,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本书吧!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看,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讲述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成长过程。
小时候,我们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那时候的我们还没有太多的烦恼,只需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有时候甚至会感到喘不过气来。
这时候,我就想到了书中的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让孩子们快乐地成长。
”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我一直都在追求错误的东西。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教育不应该只是灌输知识,而应该是培养孩子们的品格和能力”。
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有道理。
现在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仅仅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的是全面的素质,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我们日常的教育和学习。
另外,我还觉得书中的一个故事特别感人。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老师如何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去感化一个问题学生。
这个学生原本非常顽皮,成绩也很差,但是在老师的关爱和引导下,他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变得越来越优秀。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位老师,她也是这样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和帮助我们。
所以说,好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爱和关怀。
当然啦,这本书还有很多其他的观点和故事,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呢,我觉得这本书对我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本书,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教育的本质,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老师们。
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这本书,相信它会给你带来很多启示和感悟。
好了,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
感谢那些为我们付出过的老师和家长们,感谢他们给予我们的关爱和支持。
同时呢,我们也要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1窦桂梅——吉林市走出去的教育专家。
在她《回归教育原点》一书中,对如何有效的听课和评课提出了具有特色的观点,从她的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一位称职的校长,不仅在政治思想素质方面要强,而且在教学业务上也要精,“校长应是所有学科的通才,某学科的专家”每一位校长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范围和良好的知识结构。
“作为校长必须要让教师相信,课堂生活绝不只是为了生存而必须从事的被动工作,而是应当成为自己为未来储存幸福基金的事业。
”——窦桂梅。
作为学校的校长,我认为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还应该是在三尺讲台——也就是课堂。
作为教育管理者不仅要具备很好的学校管理知识,还应具备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做一个博学多才的校长,为此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我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规范。
在严格遵守《吉林省义务教学常规》、《吉林市教学管理规范》等常规管理制度的同时,我提倡开展了“四轮备课”“调研课”“推门课”“团队校本研修”等教研活动,做到了对教育教学全程的常态化督导。
学校每周一下午为集体备课时间,教学领导包保年组并深入其中和老师们一起研学。
每周二为集体备课推门跟踪,每周三为行政领导教学调研,每间周周五为全校业务讲座,以此来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推行行政领导调研课活动。
每周三的第一二节课,校长都要带领全体行政领导共同走进课堂,有不定年段,不定班级,不定学科的随机调研;有针对特定特定学科及学科教学领域的专项调研;有针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式调研;有针对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教师的跟踪调研。
我们对书法课、法制课、成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体育课及起始年级班主任课堂教学进行了重点调研,在调研中及时发现教师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学生习惯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回到教育原点的心得体会
在忙碌而喧嚣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外在的声音和压力所裹挟,忘记了教育的本质和初衷。
近年来,我有幸深入一线教育,重新审视教育的原点,体验到了教育的真谛。
以下是我对回到教育原点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原点是爱教育的原点是爱,这是我对教育最基本的理解。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爱是一种无条件的接纳和关怀,它不仅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上,更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对每个个体的尊重和包容。
在回到教育原点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爱的力量。
当我放下教师的身份,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观察学生时,我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长,他们需要的不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而是理解和支持。
当我用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时,他们回报给我的也是无尽的感激和信任。
二、教育的原点是尊重尊重是教育的基石,它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
尊重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相待的朋友和伙伴。
回到教育原点,我意识到尊重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和约束。
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成绩,但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失去了自我发展的空间。
而尊重则要求教师放下身段,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着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
比如,在课堂讨论中,我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与我的预期不符,我也会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
这种尊重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平等和自由,也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教育的原点是启迪教育的原点是启迪,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潜能。
启迪是一种激发,一种引导,一种唤醒。
它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发现自我,探索未知。
回到教育原点,我更加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我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培养未来的希望。
然而,在当今社会,教育似乎已经远离了原本的初衷,变得功利化、应试化、功利化。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需要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在阅读《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后,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分析,指出了当今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书中提到的“回到教育的原点”,就是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初衷,让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和分数竞争。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人。
然而,当下的教育却更多地偏向了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和排名。
这样的教育不仅让学生失去了对知识的热爱,也让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甚至失去了对自己的热爱。
这种教育不仅无法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反而让学生变得越来越功利化、浮躁化,甚至失去了对美好的追求。
回到教育的原点,就是要让教育回归到培养人的初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品德、思维、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发挥自己的特长。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美好,培养对美好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有用的人才,让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同时,回到教育的原点也意味着要改变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而不是灌输式的教育。
教育应该是一种体验式的教育,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教育。
教育应该是一种自主的教育,而不是被动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回到教育的原点,是一种对教育的深刻反思和积极探索。
回归教育的原点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变革。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教育理念和实践在不断更新。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曾思考过教育的原点是什么?如何回归教育的原点,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本文将从回归教育的原点这一角度,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原点教育的原点,即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
在我国,教育的原点是“立德树人”。
这一理念源于《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明明德”指的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亲民”指的是关爱民众,“止于至善”指的是追求最高尚的境界。
这一理念强调了教育要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
回归教育的原点,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人的立身之本,教育首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
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回归教育的原点的途径1. 转变教育观念。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2. 改革课程设置。
课程是教育的基本载体。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就要改革课程设置,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我们要减少应试教育的课程,增加实践性、探究性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就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前言在现代社会,教育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们常常会陷入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争议中,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培养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意义和目标。
在阅读过后,我深感教育应该回到最初的原点,关注学生真正的需求,以实现他们的潜力和个性的发展。
读后感作者在书中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他提到了当代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而灌输知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帮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并且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教育应该更注重终身学习和个人成长,而不仅仅是为了迎合就业市场的需求。
在这个变化迅速的社会中,只有具备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但是教育体系却没有及时调整。
现行的教育模式远远落后于社会的需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了教育和就业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很多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教育需要更加贴近实际,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教育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社交发展。
现在的教育注重知识,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关爱和支持,需要培养积极的情绪和人际交往能力。
只有身心健康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结语《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教育应该回到最初的原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应该更加贴近实际,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教育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培养积极的情绪和人际交往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1500字《回到教育的原点》是一本以教育为主题的畅销书,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看法与理念。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以下是我的读书心得。
首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在当今社会,教育往往被局限于应试教育的范畴中,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作者指出,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高分数。
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目标,明白了学习并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对教育现状的观察,指出了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和不健康的现象。
比如,应试教育的严重程度导致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退化;一些老师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这些问题让我深思: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改变现状,让教育更加合理和健康?再次,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些思考和改进的方向。
作者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提出了多种教育方式和方法,比如问题导向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等。
这让我明白到,作为学生,我应该主动参与到自己的学习中,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只是依赖老师的讲解和传授。
最后,这本书还给我带来了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对教师的敬佩之情。
作者作为一名教师,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让我深为感动。
他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创新教学的经验和方法,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明白到,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老师的辛勤付出,与老师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
总结起来,这本《回到教育的原点》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它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追求高分数。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也是一个社会的命脉。
在当今社会,教育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功利化、应试教育等。
因此,我们有必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作者从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观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也对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
在古代,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使其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教育的目标也发生了改变,功利化的倾向日益严重,让教育变得功利化,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和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会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也会让他们失去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因此,我们需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让教育回归到培养人才的初衷上来。
其次,教育应该是全面的。
在现代社会,教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培养。
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也会让他们失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我们需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内容,让教育回归到全面培养学生的初衷上来。
最后,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潜能。
然而,在现代社会,教育往往是一刀切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失去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
因此,我们需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方式,让教育回归到个性化培养学生的初衷上来。
通过阅读《回到教育的原点》,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更是培养个性化的人才。
只有让教育回归到原点,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人才。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教育一定会迎来新的春天。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回到教育原点》是一本由杨绛所著的散文集,书中记录了杨绛对教育的思考和对教育现状的反思。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对教育问题的独到见解。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杨绛的这本书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这本书中,杨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教育的深刻思考,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她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
她强调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这种对教育本质的理解,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在书中,杨绛还对当前的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她指出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教育过于功利化等。
她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对教育的误解,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忽视。
她呼吁我们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上来。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
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担当、有创造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通过阅读《回到教育原点》,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
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担当、有创造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后感)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有感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有感(一)拜读着窦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越加深刻地感觉到了她的人品魅力,教课成就越加的钦佩之至。
窦桂梅是我们此刻语文界的一个标杆,一位其实不是专科出身的老师,走到今日的这一步,此刻我们看到的不过她的光环,她的光荣,她的成功,其实,在窦老师这么多成绩的背后,我们又能知道多少呢?她付出了多少呢?她的讲堂是灵巧的,充分的,朴素的,扎实的,充满激 -情的,让人回味的,让人神往的,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赞叹窦老师的讲堂,真的,她的激情,她的深度,她的厚积,都深深感人了我。
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念书一世的阅读态度。
她以为:好老师的知识构造应当由三块构成,即精湛的专业知识,宽阔的人文视线,深沉的教育理论 -功底。
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定为追求,一定靠念书学习进行自己的填充和深造,要像海绵吸水同样不停地汲取和纳龋窦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启发时的小人书叩开了她阅读之窗,念书看报的习惯培育了她的心性,只需碰到好书总会不由自主的翻阅,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
她博学多才,小孩经典令她和学生成立起了共同的话语系统,也帮助孩子学习到了童话人物的人品特质和道德勇气,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文学社科经典令她无形中拥有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提高的能力,对生命的质感和情调拥有触摸和创建的能力;经典教育理论书本用理论去指导,并用想象去填充,用实践去充分。
这样的阅读是真切的,也是适用的,更是快乐的。
备课,一定付出艰辛的努力。
俗语说:教要成功,备要当先。
看了本书以后,我深刻的感觉到,窦老师讲堂上轻松自然,手到擒来的教课技术,不是她与生俱来的,是她一次又一次深度备课的成果。
1、初读教材和参照说明。
2、通读原着和作者平生。
3、选读原着和有关议论。
4、再读教材并确立主题。
5、确立教课基调解策略。
窦老师的深度备课法给了我好多触动。
就这样一读再读,静下心来努力深入到文本的字、词、句,甚至到标点中去理解,去发现。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三篇)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感触颇深,无论是对窦桂梅老师个人的教师素养还是书的内容。
这本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管怎样,总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这句话。
这句话在本书中出现了多次,这是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要时刻与书为伴,要充满善良,要向着光明不断努力。
其中,读书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知识是从哪里来?这些知识很大程度来自书籍。
我们要阅读各方面知识的书籍来填补我们空缺的知识储备。
如今是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孩子们通过手机、电脑获得了很多新的知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地方,而是通过更广泛的渠道去充实我们自己。
现在孩子们需要一滴水,我们要拥有一条流动的小溪,因为我们不知道孩子们需要的那滴水到底是什么,所以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解决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
说到读书,我不得不说窦老师,在我心中,窦老师已成为了一个小小的书库。
窦老师读了那么多书:名著、教育书籍、历史哲学书籍等等。
看到那么多没有听到过的书名,我深感惭愧。
为什么我的大脑如此枯竭,那是因为我读的书不够多,那时因为我读的书不够细,缺乏一定的思考。
窦老师激起了我读书的热情,我也要遨游在图书的海洋,而且读的书也要涉猎多方面,从各个方面来充实自己。
我们不但要读书,还要反思,更要去写,用自己的笔书写出属于自己的那篇天地,书写自己的疑惑,更书写自己的收获。
窦老师读书之丰富让我敬佩,窦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更是让我拍手叫绝。
基本功一直都是我的弱项,看到窦老师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的惭愧有一次展现在了我的脸上。
窦老师的基本功如此扎实,离不开她的勤学苦练,而我正是缺乏了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仅仅把基本功当成了作业来完成,检查时就突击,一点也没有起到练习的作用。
所以,要想练好基本功,不能光说不练,要付诸实际行动,期待自己的基本功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窦老师的课堂充满激情,充满活力,这除了她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外,还有她课前的精心备课。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1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那么要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师者呢?窦桂梅老师在《回到教育原点》一书中告诉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师者,要先学会阅读与反思。
窦老师的阅读之旅,由小人书叩开阅读之门,由报纸杂志开启视野之窗,而后由阅读名著走向精神成熟。
几年来,记载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
正是由于阅读的不断沉淀累积,使窦桂梅老师最终能谱写下美妙动人的教育华章,成为青年教师的领路人。
所以教师要多读书。
读书多的未必能成为优秀教师,但不爱读书、不善读书的肯定成不了优秀教师。
窦桂梅老师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
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如同海绵吸水一般不断吸收。
不说“给人一杯水,自己就需要一桶水”的角度来说,单是从教师自身的良性发展层面看,读书也同样是一种提升自我,充实人生的首要因素。
无论是研读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还是阅读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通过读书,我们丰富了自身,也开阔了自身,驰骋古今,神驰天地。
如果说阅读为窦老师提供了登高远望的平台,登上了巨人的肩膀,那么反思则一次次地让老师回到原点,挖掘自己的心灵,并把它彰显出来。
在书中,窦老师提到,我们这些小学老师做到用文字记录自己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在清醒后的清理与整理中,不断给自己的专业增进精神营养与生命美容,也因此成就了自己的“美丽容颜”。
“教了十年书的教师,不一定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写了一年反思的教师,必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教师”。
可见,在教师生涯中,动笔显得多么重要。
窦老师用灌注了“细心、恒心、耐心”之墨的笔改变了自己的课堂,也成就了一位教师的智慧。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近年来,教育领域的变革与创新层出不穷,各种新式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教育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然而,在这一切变革和创新的背后,我们是否也应该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思考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呢?这正是我在阅读《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后的感悟。
这本书是由教育学家张三丰所著,他在书中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教育的本质,以及如何回到教育的原点。
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分析,张三丰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启发性的观点,让人深思。
首先,张三丰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
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原因,教育往往只注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让教育回归到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上来。
其次,张三丰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兴趣、能力、性格都是不同的,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合适的教育。
这种教育理念是非常有价值的,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因材施教的理念很难得到贯彻。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最后,张三丰呼吁教育要回归到人文关怀的本质上来。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德和人格。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成为有用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原因,教育往往只注重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和品德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观,让教育回归到人文关怀的本质上来。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回到教育的原点》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籍,作者在书中深刻地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分析,作者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深刻思考。
首先,书中对教育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指出了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功能和意义。
从古代的师徒制到现代的大规模教育体系,教育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然而,作者也指出了教育的本质并未改变,那就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获取高薪工作,而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有思想、有情感和有责任心的公民。
其次,书中对现代教育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作者指出,现代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这导致了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是机械地接受和记忆知识。
这让我深感现代教育的弊病,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态度和方法。
最后,书中对未来教育的展望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作者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比如个性化教育、终身学习和跨学科教育等。
这些新颖的理念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开始思考未来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我相信,只有在教育的原点上重新思考和探索,才能够找到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通过阅读《回到教育的原点》,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责任感。
只有在教育的原点上重新思考和探索,才能够找到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希望未来的教育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回到教育的原点》的书,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似乎变得越来越功利化,越来越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而这本书则提出了一种回归教育本质的理念,让我对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作者首先谈到了教育的初衷,教育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品格和智慧。
然而,现代社会的教育似乎偏离了这一初衷,过分注重了分数和竞争,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作者呼吁我们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和目的,让教育真正成为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工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思维能力。
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和激励,而不是一种灌输和压迫。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教育应该是为了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能,而不是为了塑造学生的模子。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另外,这本书还提到了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现代教育似乎过分注重了课堂教学和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
作者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自由和开放的过程,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和激励,而不是一种灌输和压迫。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思维能力。
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和激励,而不是一种灌输和压迫。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思维能力。
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和激励,而不是一种灌输和压迫。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回到教育的原点》是一本让人深有感触的书。
作者在书中深刻地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回到教育的原点,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教育是一种使人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是一种传承和创新的活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却常常被功利化和标准化,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获取文凭。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回到教育的原点”,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一环。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然而,在现实教育中,学生常常被一刀切地对待,缺乏个性化的教学和关怀。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限制他们的发展空间。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方法,注重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的差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另外,教育的目的也需要重新思考。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人文素养。
在当今社会,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技术能力,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人文活动。
我们需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感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感悟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那个老生常谈却又新鲜的话题——教育。
是的,你没听错,就是那个让我们头疼、又让我们激动万分的东西。
它就像是一个魔法盒子,里面装满了知识、智慧和梦想。
但你知道吗?教育其实还有一个更酷炫的名字——生命的摇篮。
想象一下,你正躺在一个温暖的小床上,周围是妈妈温柔的声音和爸爸鼓励的目光。
这就是教育的原点,是那些年我们最纯真的时光。
那时候,我们不懂什么是竞争,只知道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那种感觉,就像是找到了宝藏地图上的“未知区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和惊喜。
记得有一次,老师问我们:“你们觉得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知识!”然后,老师笑着说:“不对,是爱。
”对啊,爱,才是教育的真谛。
因为有了爱,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航行;因为有了爱,我们才能在失败时重新站起来;因为有了爱,我们才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教育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传授。
它还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构成我们人生的基石。
所以,当我们说“回到教育的原点”时,并不是要回到过去的那个年代,而是要回到那个充满爱与梦想的起点。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美好的时代吧!在那里,我们可以尽情地玩耍、学习、探索。
我们可以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勇敢地尝试新事物,可以享受那份纯真的快乐。
虽然现在的教育已经变得复杂和多变,但那份最初的美好和纯真依然存在。
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我想说:“教育是一场旅行,我们在其中不断发现新的自己。
让我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一起踏上这场精彩的旅程吧!”。
《回到教育原点》心得体会
——读窦桂梅《回到教育原点》有感
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 汉族,中共党员。山东胶州人,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东北 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博士学 位。现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党总 支书记、校长、清华大学附小一 体化集团总校校长 。
2020年9月4日,被教育部 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回到素养
回到本原
《回到教育原点》
回到教研
回到教改
回到课堂
一、提升自身教育素养是关键
与经典为友 多读名著,阅读儿童经典,要读文学社科经典......
练好“内功” 写得一手好字,练就一副好口才,写一篇好的文章......
二、提高课堂实效是根本
不断深入新课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如:
针对不同年段,把握好不同课型:,阅读精讲课,阅读分享课, 习作教学课等。
三、写作沉淀教育智慧
第一、为什么写? 第二、写什么? 第三,坚持教育写作有什么意义?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感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感悟哎,大家好,今天我想聊聊“回到教育的原点”这个话题。
说实话,回想起我上学的那些年,真是又好笑又感慨。
你知道的,那个时候我们都觉得学习是件特无聊的事,像吃药一样,苦得要命。
谁还记得那些枯燥的课本,翻开一看,全是密密麻麻的字,脑袋就开始打转。
不过,慢慢长大,才发现学习其实是一扇窗,打开后,外面有个全新的世界在等着你。
说到读书,小时候真是个“书呆子”。
那时候我总是拿着一本书,坐在角落里,旁边的朋友们打打闹闹,我却跟着书里的角色走,哈哈,简直就是个“小书虫”。
记得有一次,我看了一本关于探险的书,里面讲了很多神秘的地方和奇妙的经历。
那时候我心里想着,等我长大了,也要去那些地方看看,体验一下书中描绘的奇妙旅程。
结果,没想到书中的世界真的深深吸引了我,学习的动力也因此悄然生根。
读书就像是一场“时间旅行”。
你坐在书本前,转眼间就可以回到古代,见识那些英雄豪杰,或是穿越到未来,体验科技的奇迹。
真心觉得,这种感觉太妙了!所以,后来我逐渐意识到,学习并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更多的是为了了解世界、理解自己。
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在告诉我们一些大道理。
哎,想想当年我那么抗拒学习,现在却爱上了这过程,真是有点不可思议呢。
而且啊,教育的原点其实就是启发。
很多时候,老师的一个小问题,或者是同学间的讨论,都会激发出新的想法。
就像是点燃了一把火,照亮了心中的那片天地。
有一次,老师让我们讨论“友谊”的意义,结果一群小伙伴们在那儿侃侃而谈,大家的观点五花八门。
听着听着,我突然意识到,友谊真的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你看,这样的讨论多么有意思!不知不觉中,我开始爱上了这样的课堂。
书中的知识有时候就像是生活的调味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就拿我爱看的小说来说吧,里面的情感描绘真的是让人感同身受。
每当我看到角色经历挫折又站起来的时候,心里就会默默为他们加油。
那种共鸣,让我觉得自己也变得更坚强,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不再那么畏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花开处,梦想成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
太和中学朱永梅
“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更有理性。
”“理想因为有了教育而薪火相传,色彩斑斓。
”“我们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捧读着朱永新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我有深深的感触,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蕴藏的那份渴望。
朱教授怀着一颗对教育理想的赤诚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新教育”的理想境界。
“人要会做梦。
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
尽管说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有些遥远,但我们生活着就要怀有梦想,工作着还要编织理想,并努力去实现理想。
一、做“理想教育”的追求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教授强调也只有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要有担当,要勇于承担面对社会教师所应该担负的责任,有社会担当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具有积极的生存心境,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社会的人。
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
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
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所以,“对一个教师的成长来说,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非常重要。
”
二、做“理想教育”的探索者。
在书中,朱教授明确指出:“知识不过是智者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只是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创造。
通过智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并具备持久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情感、坚韧的学习意志,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和能力的基础。
”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
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
“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
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
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
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学生了。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三、做“理想教育”的实践者
理想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老师。
朱教授在阐述“理想的智育”其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理想的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特长’的个性养成。
”我也十分赞同这一观点,理想的智育不能狭隘的理解为成绩好就行了,我觉得它应该与德、智、体、美、劳融为一体,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行,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吗?
《回到教育的原点》告诉我,智育不能独领风骚,也不只是一串阿拉伯数字,或是一纸文凭,一张入学通知书,它“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它还应让学生“自警、自诫、逢励”,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德性,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体育不只是追求四肢发达,它应“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闲消遣,它“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