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剖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反思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教授《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个课题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因后果、主要内容以及影响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反思总结。
首先,对历史背景的讲解不够深入。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因后果不够清楚,导致他们在理解和分析这次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时有所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我应该更加详细地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特别是北魏孝文帝即位前的混乱局势以及他的改革背景,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该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次,讨论环节的组织和引导不够有针对性。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过于纠结于某些具体的细节问题,而忽视了具体问题背后的全局性问题。
因此,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讨论时,我应该更加注重问题的导向,在问题的设置上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引导学生从全局性的角度去思考和讨论。
第三,评价学生表现的方式过于单一。
在反馈和评价学生的表现时,我主要依赖于学生的口头发言和书面作业。
这种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完全展现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小组讨论、展示和单独答题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并给予更准确和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最后,对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的信息整合不够充分。
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我发现他们在对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的信息整合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可能与他们缺乏全面了解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有关。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和整理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的信息,培养他们获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巩固和复习。
总的来说,教授《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个课题是充满挑战和价值的。
这次教学反思使我深刻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供了改进的方向和思路。
《孝文帝改革》 讲义
《孝文帝改革》讲义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时,北魏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政治上,鲜卑贵族势力强大,他们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权,导致政治腐败,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
其次,经济方面,北方长期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再者,民族关系紧张。
鲜卑族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民族矛盾时有发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北魏的统治制度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如官制混乱、法律不健全等。
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1、推行均田制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这一制度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2、实行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改革了赋税制度,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和调。
租调制的实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迁都洛阳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决定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迁都洛阳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促进民族融合。
4、移风易俗(1)孝文帝下令鲜卑族改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
(2)他还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5、改革官制仿照魏晋南朝的制度,对北魏的官制进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
三、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同时,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2、加速了民族融合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加强了中央集权改革官制等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4、推动了文化的繁荣鲜卑族学习汉族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北魏文化的繁荣。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课件(川教版七年级上)
【典例】以下选项中对孝文帝改革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北魏的统治 B.加剧了阶级矛盾,导致起义不断 C.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D.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解析】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 16 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洛阳 黄河流域
鲜卑族 元宏
重点提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及作用 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 趋势。北魏统一以来,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突出,为了缓和阶
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强对人民的统治,பைடு நூலகம்文帝进行了一系列 的改革。
2.措施 (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了一系列新的制 度,如三长制、均田制、俸禄制等,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的全面掌握情况。A 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C、D 两项都 是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答案】B
(2)公元 494 年,迁都洛阳。①迁都的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 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②迁都原因:平城地理 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 学习和接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3)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 将自己的姓名由拓跋宏改为元宏;提倡和鼓励鲜卑人改穿汉服、与 汉族通婚、学说汉语;完善学校教育制度,让更多的鲜卑贵族子弟 系统学习汉族文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稿
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稿)各位评委,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 7年级上册第四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下的第三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我说课的内容由为4部分构成: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对这四个部分做一个详细的阐释。
首先:第一部分:说教材。
这是我说课的第一个重要内容。
该部分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说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主题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是旧的、小规模的、单纯的统一的瓦解,是新的、大规模的、更多民族的统一的酝酿的必然过程。
而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课主要讲了三部分的内容,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第二方面,说教学目标。
该方面又分为三个维度。
第一维度,知识与能力。
本课需要学生识记的内容有:东汉末起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本课需要学生理解的内容有: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需要师生一起探讨的内容有: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第二维度,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孝文帝迁都相关史料的学习和迁都原因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论从史出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识读“学习汉族风俗文化”相关图表,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通过学生分小组的“体验历史”活动,培养学生体验历史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第三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剖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剖析
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 胡明泽
[摘 要]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相对 落后的鲜卑族学习中原汉族,以谋求 进步的一场少数民族汉化改革。其主 要 内 容 包 括 变 革 官 制、 推 行 均 田 制、 改易汉俗等。在取得卓越成就被历史 所铭记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关键词]北魏孝文帝 汉化改革
一、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 公元 386 年,拓跋珪复国,定都 平城,史称北魏。历代北魏君主均重 视学习汉文化,这为后来孝文帝改革 奠定了一定的汉化基础。因北魏实行 “子贵母死”制度,孝文帝拓跋宏被立 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由祖母冯 太后抚养长大。作为汉族人的冯太后, 对汉文化了解透彻,所以孝文帝在她 的教育下也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公元 471 年,年仅五岁的孝文帝登基,祖 母冯太后代为执政,她对北魏进行了 一系列汉化改革,是北魏改革的总设 计师,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驱。公 元 490 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全力推 动北魏改革深化。 二、 孝 文 帝 在 各 领 域 内 推 行 的 改革 (一)在政治上,主要进行官吏制 度变革 依照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 定标准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种, 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在汉化改革之前, 北魏官吏无论政绩好坏任期均为六年, 这无疑致使官吏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无所作为 ;而且不予发放俸禄,客观 上造成官吏贪污赋税、压榨民脂民膏。 这种不健全的政治体制不但效率低下, 使政令难以推行,而且加剧了官民矛 盾,威胁统治。为规范统治阶级的行 为,中央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督与考 核,对于官吏制 公 元 485 年, 北 魏 颁 布 均 田 令, 与以往土地法令不同,此次颁布的均 田令具体详实、可操作性强。这种明 细详实的政令,不仅利于农户了解国 家政策,而且减少官吏从中谋私的可 能。 均 田 令 将 土 地 按 功 能 分 为 桑 田、 露田两种。露田种植谷物,不得出售, 当土地所有者年满七十岁时将田地归 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树,土地所 有者无须交还国家,还可以进行土地 买卖,同时在授还土地时对鳏寡孤独 还给予适当的照顾。均田制的实施致 力 于 调 整 土 地 关 系、 缓 解 社 会 矛 盾, 但根本目的是便于政府向农户征收统 一的租赋。 (三)在思想文化及社会领域,改 革措施主要包括改汉姓、说汉话等 由于北魏统治阶级是鲜卑族,在 长 期 游 牧 状 态 下 缺 少 政 权 统 治 经 验, 故开始向中原汉族学习。为了便于学 习汉族,拉近与汉族世家大族的关系, 孝文帝下令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例 如:“拓跋”改姓“元”;“独孤”改姓“刘” 等。语言是沟通的最佳方式,因此对 于进入中原地区的鲜卑族来说,学习 汉语是势在必行的。《 魏书·咸阳王 禧传》中曾记载孝文帝言 :“今欲断诸 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 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 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 为,当加降黜。”由于鲜卑族人口众多, 年龄结构复杂,知识水平不一,短期 内全部使用汉语难以实现。孝文帝意 识到如果令 30 岁以上的鲜卑官吏立即 改说汉语确实比较困难,因此同意暂 缓 ;但对 30 岁以下在朝做官者,必须 学习汉语,如若在一定期限内仍不能 掌握汉语,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 罚。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 :“变胡语, 胡姓与胡名为汉语、汉姓与汉名,进
北魏孝文帝改革评价
北魏孝文帝改革评价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对于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1. 积极影响: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北魏国家政治趋于稳定,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同时,孝文帝迁都洛阳,使得洛阳成为了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洛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局限性:孝文帝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矛盾,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阶级矛盾和经济问题,这为北魏的分裂和灭亡埋下了隐患。
另外,改革过于注重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改革,而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变革不够彻底,这也限制了北魏的发展。
综上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积极作用值得肯定,但也需要看到其中的局限性。
川教初中历史七上《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PPT课件 (3)
势明显增强。但 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了社会
矛盾。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 在位
时,北魏进行了改革。
★(3)内容:①借鉴汉族的 制度和
制度,实施一系列新
的制度,加强对经济和 的管理。②迁移都城。 年,孝文
帝把都城从
迁至
。③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
政策。改用汉姓、改穿 、与汉 、学说 、写 。
魏 蜀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想一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 C)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进展都很顺利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C 2.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 B.掌握最高权力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你能做对吗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 上的一次大分裂时期。你能 将魏、蜀、吴、西晋、东晋、 十六国、南朝、北朝准确地 对号入座吗?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学设计与反思舟白中学许朝俊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为:少数民族内迁、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2 掌握改革的内容。
3 理解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
4 继续培养归纳概括和表达的能力。
5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及释读历史图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播放《爱我中华》,引入新课。
2 探究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培养归纳能力。
3 讨论改革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的共同创造,从而产生认同感。
2 认识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3 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介绍使学生感知民族美,通过对大融合的介绍,使学生感受民族和谐美。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
教学难点:改革背景和部分内容。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歌曲《爱我中华》的影音。
有关少数民族内迁的课件。
鲜卑人民在改革前后的服饰对比幻灯。
学生准备:收集我国少数民族的名称、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四、教学步骤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以歌曲引入欣赏进入情景2、引导回顾回顾历史3、组织阅读阅读课文,4、了解、概括要点5、教师讲解具体学习改革原因和措施6、组织阅读史料、挂图结合挂图了解迁都7、讲解史实、补充资料学习、了解。
(一)、设趣质疑、导入新课(约6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引导: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放一首歌给大家听,大家放松一下,好吗?(播放)2、设问:同学从中听出了什么呢?那时的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等情况是怎么样的呢?3、鼓励、评价指出:在前面课文里,我们了解到华夏的历史,而我们的民族情况是由56个少数民族的组合,最初,他们不是与汉族生活在一起的,后来,秦朝时,秦始皇统一起来,加强了边疆的开发,少数民族与汉族联系加强,各民族不断融合(改革促进了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大团结局面。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反思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反思《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评价孝文帝改革,培养和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学习,培养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和把握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性特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起到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民族融合的进步作用。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认识民族融合是一股不可抗绝的潮流,在积极顺应历史潮流的同时,应该注意保持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作用。
教学方法:讲解法、谈话法、比较归纳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很多民族,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或现在还有哪些少数民族吗?(匈奴族、鲜卑、羌族等)师:“匈奴、鲜卑等这些曾经在历史上强盛一时的少数民族,现在还存在吗?(不存在了)那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师:是不是这样的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学习《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少数民族内迁。
二、少数民族内迁: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少数民族散居在边地。
2从什么时候起,北方的少数民族纷纷南迁?明确:东汉末年。
那么在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中,哪几个少数民族最为典型?明确:明确:匈奴、鲜卑、氐、羯和羌(史称“五胡”)。
3、请问大家,到北朝时,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里面哪个影响最大?明确:鲜卑。
准确地说是“拓拔鲜卑”。
4、了解拓跋鲜卑的兴起在北朝时,拓跋鲜卑影响最大,那么拓跋鲜卑是如何兴起来的呢?大家先仔细阅读下课文的小字部分,找出拓拔鲜卑的起源地和在兴起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时间?明确:386年,拓拔珪复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定都平城。
川教版七年级上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目标: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能力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重点难点】1、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2、难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实施的新制度【教学方法】:启发式和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看今朝,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共建四个现代化;忆往昔,早在北魏时期各民族已融为一体,共创我国的历史。
古代北魏各民族的大融合,是孝文帝改革的功绩。
(二)探究新知:1、少数民族内迁:(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民族的分布格局: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散居边地;掌握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匈奴、鲜卑、氐、羯、羌;知道少数民族迁移的方向:南迁中原。
再出示鲜卑族迁移、发展、建立北魏和统一黄河流域的多媒体,了解内迁的少数民族中,以鲜卑族拓拔部的影响最大。
)(教师小结)中原主要是汉族的居住地,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成了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少数民族纷纷内迁。
内迁的鲜卑族拓拔部建立了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标志着北朝开始。
(指导学生观看北朝(439年-581年)示意图,了解北朝的更替情况)(过渡)北魏的发展为孝文帝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改革背景:(先出示鲜卑人落后的生产生活资料,再出示黄河流域汉族人先进的生产生活资料,引导学生作鲜明对比,展开联想: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在交往中会做些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后开展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设想假如不改革会导致什么后果?)(教师小结)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后与汉族交往频繁,增强了民族融合,但鲜卑贵族千方百计地阻止鲜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强行维持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鲜卑贵族还残酷地实行民族压迫,把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变为奴隶和杂户,激化了民族矛盾。
历史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
教育体系
建立官办学校,推广儒家 教育,提高人民文化素质 。
风俗习惯
引导和规范社会风俗,推 广儒家道德观念,树立社 会良好风尚。
03
改革措施的影响和意义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
01
改革措施鼓励农业生产,提高税收,增加货币流通,从而刺激
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强化中央集权
02
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使
国家的政治局势更加稳定。
提升文化水平
03
改革措施推行儒家文化,推广教育,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
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奠定封建社会基础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为后来的隋唐封建社会打下了基础,促进 了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推动民族融合
改革措施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
提供改革经验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为中国 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佛教盛行,民族融合加强,文化多 元化。
北魏孝文帝的生平和背景
生平
孝文帝拓跋宏,年号“孝文”,是北魏的第六位皇帝,自幼 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
背景
在位期间,北魏政治逐渐腐败,民族矛盾尖锐,不断受到南 朝的侵扰。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 施。
改革措施的历史背景
1 2
民族矛盾
北魏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民 族关系紧张。
局限性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他的改革措施主要适用于北方地区 ,对于南方地区的适用性则相对较弱。此外,他的改革措施也存在一些难以实施 的情况,例如在战争时期难以推行和平时期的政策。
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七年级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
胡家条件好些,条件指的是什么? 胡家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条化件中好心些。指的是
2、我国的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多一些政府机构,
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少数民多族一散些居银边行地、。超 市,学校规模大
3、内迁少数民族有哪些? 些……也就是政
友情提示:师友先独立完成, 再讨论,形成共同的答案,最 后师友展示,集体订正。
C 1.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影响最大,曾经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是( )。
奴 B.氐 C.鲜卑 D.羌
C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呈现的特点是( )。
A.封建国家的初步形成
B.封建国家首次出现大一统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加强 D.封建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比较表
民 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 化
以农耕 汉族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方
以游牧
逐水草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少数民族 为主
而居
阅读课本P94的一段小字,这段文字有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409)又名涉珪、 什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386~409), 鲜卑族人。代王拓跋什翼犍(jiān)的孙子,献明 帝拓跋寔(shí)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爷爷。
改 革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文化进程,
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
北方民族 1.少数民族学习汉族……
大融合
2.汉族学习少数民族…… 3.生活上,少数民族与汉族彼此影响……
学习测评
C 1.北魏孝文帝是(
北魏孝文帝改革.doc的教学反思
《xxxx 的改革》的教课反省历史组 xx本学期校公然课的课题是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本课要修业生掌握内迁的五个少量民族名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使了黄河流域民族大交融。
要讨教师编演历史短剧、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忱。
力争达到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一致,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我试试着做了以下几点。
一、采纳科学灵巧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坚固的历史知识系统第一,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要使学生感知历史,第一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办理识记与理解、剖析、综合等历史思想能力的关系。
因此讲堂上,我第一让学生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让学生落实知识点,再经过师生表演历史剧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
其次,在教课中重视古今历史的纵横联系。
把孝文帝的改革与今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相联系,使学买卖识到改革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改革只需可以促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在教课中只有纵向贯穿、横向联系,揭露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实质及总趋向。
二、创建历史情境教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本课借助了多媒体平台,课前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导入新课,由学生熟习的旋律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经过编演历史剧,再现孝文帝期间早朝议事,君臣议论改革举措,衬着出形象、生动、传神的历史气氛,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类环境和气氛中去感知和研究历史。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讲堂教课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教课活动和教课方法的选择上,我力争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创建使学生踊跃主动地感觉、认识和研究历史的气氛,而不是让学生悲观被动地去记诵历史。
在讲堂上,经过早朝议事,由学生所饰演的北魏大臣针对孝文帝改革举措的可行性发布建议,鼓舞学生踊跃思虑、勇敢发布自己的看法,使其表现欲获得发挥、好胜心得以实现,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推进其不停进步。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材分析 PPT课件
从孝文帝改中得出什么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同时要讲 究改革的策略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所 以改革者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争取胜利的信心 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 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 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专题三 四、改革的历史作用
⒈经济 ⒉政治 ⒊民族关系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⒈经济
洛阳的繁盛 ⒉政治 ⒊民族关系
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 里,“十万九千户”,约60万人口,是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 最大的城市。该城以里坊制度布局管理,其格局为隋唐长安城、 洛阳城所仿效。
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
⑶影响
巩固政权
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
⒊迁都洛阳
思考: ⒈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⒉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最终达到目的? ⒊迁都的作用是什么?
平城 洛阳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有利于争取汉
不利于改革
族地主的合作
气候恶劣,交 通不便,生产 不能满足需要
•
7、失去了太多,舍去了太多,放下了太多,埋葬了太多。
•
8、别离,离我们不再遥远,现在总是美好,终将成为过去,匮乏太多。
•
9、指尖触掠着匆匆流失的东西,心里反而平静了许多。是不是悲伤消磨了傲气,让我成为了行尸走肉般的傀儡。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 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敕勒歌
北朝民歌 chì lè chuān yīn shān xià 敕 勒 川,阴 山 下。 tiān sì qióng lú lǒng gài sì yǎ 天 似 穹 庐,笼 盖 四 野。 tiān cāng cāng yě máng máng 天 苍 苍 ,野 茫 茫 ,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帝王出御图(今河南巩义市石窟寺里的浮雕临摹图)
北魏帝王出御图的帝王和大臣们均穿着长袍宽袖,为汉族服装,反映孝文帝改革后民族 融合的情形。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石刻画像
在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的服装和生活习性都已经汉化,此北魏石刻画像反映了民族融合 后的情况。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
北魏· 元羽墓志
河南洛阳出土,为孝文帝的弟弟元羽的墓志。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曾命元羽在旧都平 城,控制、安抚对迁都不满的鲜卑族人。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 卑 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
姓
元 长孙 穆 陆 贺 刘
第四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
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 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汉服俑
胡服俑 北方民族融合前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服装上有很大差异
穿裤褶[zhě]服的南朝乐队
上的互相影响。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 太平六年砚
北魏书法始平公造像记
北朝· 北魏朱义章
北魏书法元珍墓志
北朝· 北魏(514年)
第四学习主题
课堂小结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我国民族分布的格局
少数民族内迁
2.少数民族纷纷内迁
北魏孝文帝 的改革措施
1.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xiá o
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 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 (迁都),光宅中原。”
——《魏书· 任城王传》
拓跋宏(元宏)
467~499 孝文帝 庙号高祖 鲜卑族
公元494年,孝文帝为更好地吸收汉族先进 文化,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
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胡床
椅子
方凳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凉· 乐伎[jì ]与百戏壁画
“西凉乐”起自前秦之末的凉州,魏太 武帝拓跋焘439年平定凉州,将此乐舞艺人带 回平城,曾被用于嘉宾大礼。北齐也予以吸 收运用,后成了西域各族与中原汉族乐舞融 会贯通的新型乐舞,一直盛行至隋唐。
族,又叫敕勒族,因他们乘高车,逐
水草,过着游牧生活,所以被称为高 车族。 后来,高车族与鲜卑族的交往增
多,《敕勒歌》便被译为鲜卑语,在
北方广为流传。北魏孝文帝改革,规 定以汉语为“正音”(标准语言), 在少数民族中推广汉语,《敕勒歌》
阴山(位于内蒙古中部)
又被译为汉语,保存流传下来。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第四学习主题
导入二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少数民族内迁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堂小结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少数民族内迁
第四学习主题
少数民族内迁和建立的政权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鲜卑 鲜卑 羌 氐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匈奴 羯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北方民族 大融合
1.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学习与探究
第四学习主题
学习活动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编辑历史小报
建议:
1.以“友好往来话融合”为主题。
2.两人一组,分工合作。
3.一般为手抄小报,图文并茂,有条件的可用电脑
制作。
第四学习主题
学习测评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北魏孝文帝是( A.匈奴族人
C
)。 C.鲜卑族人 D.汉族人
B.羌族人
2.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C
)。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洛阳地处何处?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迁到这里?
答:洛阳地处中原。迁都是为了更好地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第四学习主题
史海拾贝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敕勒歌》的创作与翻译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描绘草原风光和游牧画景的 著名民歌《敕勒歌》,起初由高车族 牧民用高车语创作。高车族即为铁勒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结 束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 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 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
大意:自从晋(东晋)、(南朝)宋以来,繁华的洛阳变成了一片荒土,都以为长江 以北,全是夷狄(少数民族)。昨天到洛阳,才知道有很多身着汉族服装的士族,在中原 地区,那里礼仪兴盛,人口众多,物产丰富,难以言传。北方的少数民族,不可轻视。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比较表
民 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 化
汉 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以游牧 北 方 少数民族 为主
逐水草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而居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 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 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 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 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大意:孝文帝决心改变鲜卑族风俗,召见群臣。……孝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 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三十岁以 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三十岁以下的人和在朝 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北齐· 黄釉乐舞图瓷扁壶
这件扁圆形壶的两面,模印出同样 的胡人乐舞图像,人物形象均为典型的 胡人。乐舞就是后来盛行于唐代的“胡 腾舞”。
第四学习主题
第 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 褶服,本是便于骑马打仗的紧 袖上衣和窄腿裤子。传入中原 后,适应汉人的衣着传统,袖 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大, 像喇叭一样。裤褶服成为那时 南北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 穿,平时也穿。这种变化体现 了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