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标和教材很重要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如何立足教材和课标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如何立足教材和课标要求教学是学生求知解惑的过程,而课程设计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性工作。
语文课的教学,既要把握教材的规律性,又要符合课标的要求,才能实现教学效果。
为了做好初中语文课的教学设计,要立足教材和课标。
首先,教材是当前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对学习者知识、能力等综合发展的基础,应当首先充分考虑到教材的要求,把握教材的脉络,安排教学环节,使教材和学习内容有机联系,达到教学效果。
其次,课标是教材运用的最终目标标准,反映学习者应获得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最终要求,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把握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安排引导学生学习的活动,使教学活动和课标要求完美契合,达到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置中,应合理运用语文的教学资源,以教材内容为先导,围绕课标要求,梳理和分化出教学过程,把握教材内容的规律性,把握教学要求的突出性,把握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把握课程各个环节及内容的衔接性,实现对教材内容及学习要求深入理解和应用。
为深入理解和落实语文课教材和课标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应采取把握教材主要内容的方法,通过预习及正课中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考察学生初步掌握并能运用教材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应采取实践和研讨的方法,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搞清楚课标要求,在实践中探索教材,发现学习内容的规律,研讨形式的语文课,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发现学习要点,并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讨论语文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语文教学设计必须立足教材和课标要求,实施的教学活动,要坚持“立足实际、紧扣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特点”的原则,采取合理的教学步骤,把握教材内容的规律性,符合课标要求,使教学活动更加有效,为学生提供实践性的学习平台,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造就社会上有素质、有礼貌、有文化、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人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意义(一)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基本的文化素养、语文学科素养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其中,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和掌握是语文教师学科素养的必要组成部分,且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因为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教学具有统领性作用,是纲领性文件。
从目前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调查和毕业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普遍反映职前教师和新入职教师对语文教材钻研不透、理解不深,不能有效地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往往只能照搬或者改编教学参考资料的现成资源。
这说明他们的教材分析研究能力存在短板,必须采取有效途径予以弥补和提升,从而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开设本课程不失为适时之需,对症下药。
(二)有利于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一方面反映在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
而最显著的变化则是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从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对语文教育的五个模块提出了具体教学内容与年段目标。
语文课程实施的凭借和依托是语文教材,这是教师和学生展开教与学活动的中介。
研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是课程有效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
(三)有利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与发展通过教材研究获得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只有在不断的教材研究中才能更好地发现教材本身的优点和不足,才能更好地进行完善。
小学语文教材实行了编审分开、一本多纲,创造更有特色的教材。
教师使用教材离不开对教材的研究,这一个过程发展了学生,也重构了教材内容。
因此,教材研究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大有裨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教材研究的基础和依据(一)语文课程理念是教材研究的行动指南1、明确了教材研究的目标导向,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指明了教材研究的重点,关注语文教育本身的特性3、提示了教材研究的方式——自主、合作与探究4、指引了教材研究的范畴,不应拘泥于教材本身(二)语文课程目标是教材研究的基本依据教材研究是为教与学双边活动服务的,一方面教材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进教师教学;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引领学生发展。
课标和教材关系
怎样用课标和教材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原则不同之一,就是它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框架,而不是知识点,更没有像教学大纲那样,对教学内容概述线索、陈述结论;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目标”,其“内容标准”不是硬性地罗列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而是以这些知识反映和支持课程目标;因此,同样依据一个课程标准所编写出来的不同版本的教材,才会差别很大;目前,正在进行初中新课程实验的许多教师面对多元化的新教材,往往感到“心中无数”,不知道应当如何处理教材内容才是合适的;他们往往用“一纲一本”的观念处理“一标多本”的教材,由于生怕在高考等各种考试测试中“吃亏”,因此就采取了事无巨细、只要是课本上的知识点便“滴水不漏”地加以讲授的处理方式,这完全是在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它严重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反映出,在一部分教师的心目中,“教材”仍然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垄断地位,他们是在继续典型的“教教材”,而决不是在“用教材”;追根溯源,教师心中没有课标意识,缺乏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与把握,这才导致他们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心中无数”、无所适从;“课程标准”是教学实施者进行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唯一根据,各种版本的教材则只是具体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内容的主要文本课程资源之一;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一标多本”下的教材,取“为我所用”的态度,树立“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理念,灵活、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利用课程标准提供的弹性空间,围绕模块特定的内容,将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相关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相关史学研究新成果等进行整合,即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开发、改造、丰富和完善,使之更好的体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真正成为学生赖以拓展思维并实现超越的坚实平台;有必要指出的是,教师在避免“教教材”的同时,还要避免“去教材化”倾向;“去教材化”表现为一些教师认为教材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资源,索性不研究教材,把过去的“以本为本”改为完全脱离教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上根本不用教材,一节课下来,学生的书本都始终没打开过;凡此种种,实际上是浪费了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教材,依靠教材而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而不脱离教材,才能真正用好教材,课堂才能充满灵动和张力;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纲要第六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第十二条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究竟如何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教材的内容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制提高难度,教材内容设计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2.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一个基本性的要求,这为编写多样化的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异,教材的编写者要努力体现本地域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的特殊发展的需求,要考虑本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及特殊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具有特色的丰富课程资源,开发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体现当地实际、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教材;例如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部和西部、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条件、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方面都有差异,教育水平和学生需求也各不相同,教材的开发应充分考虑这些实际;在教材内容选择、难度及印制质量等方面要符合当地的水平;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90%的地区只有一套教材,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只有坚持实行多样化的教材管理政策,才能真正贯彻课程标准,避免“以本代纲”的现象发生;对我们这个拥有两亿中小学生的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来说,只有多样化,才会有真正的高质量;一套教材质量再高,也不可能适用所有地区和所有学生;对于地方和学校而言,只有符合当地实际和学生需要的教材才是最好的教材;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一方面,教材编写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教材不断检验完善教材和课程标准;在本次课程改革过程中,为了验证和完善课程标准,教育部组织课程标准组编写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并在全国38个实验区进行实验;通过使用新教材,实验区的教师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实质,同时又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课程标准奠定基础;那么,我们高中化学教学应怎样正确处理好这种关系呢笔者认为必须把握以下几点:1.高中新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征是,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那么统一目标要求,弹性指导,是教学和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主要依据,具有指导性,因此在处理教材时,要依据标准的要求,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用教材教,如果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也可以增补;也就是说教师应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出发点,深刻而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实质和内涵,在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和教学理念方面要进行根本的改变,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2.确定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我们的教师仅仅习惯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或者认为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达成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就自然达成,这是一个片面的认识,同时我们更不能认为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技能的附属品,或者讲几个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为了祖国舍弃一切的高尚情操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实际上三维目标的内涵很丰富,我们应该认真体会和实践;我们应该将三维目标作为一个整体,即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提高的平台,而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和提高的关键因素,后两者制约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因此它们的关系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是一个整体,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加以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提升,在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注重过程与方法在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3.突破化学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化学知识的学习显示在知识的展示、概念的形成、原理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应尽可能地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尤其是通过亲自经历去获得,体现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乐趣和魅力,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提高,从而形成终身受用的知识与技能;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原则,设计好每一节课,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策略,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意义(一)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基本的文化素养、语文学科素养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其中,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和掌握是语文教师学科素养的必要组成部分,且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因为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教学具有统领性作用,是纲领性文件。
从目前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调查和毕业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普遍反映职前教师和新入职教师对语文教材钻研不透、理解不深,不能有效地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往往只能照搬或者改编教学参考资料的现成资源。
这说明他们的教材分析研究能力存在短板,必须采取有效途径予以弥补和提升,从而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开设本课程不失为适时之需,对症下药。
(二)有利于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一方面反映在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
而最显著的变化则是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从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对语文教育的五个模块提出了具体教学内容与年段目标。
语文课程实施的凭借和依托是语文教材,这是教师和学生展开教与学活动的中介。
研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是课程有效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
(三)有利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与发展通过教材研究获得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只有在不断的教材研究中才能更好地发现教材本身的优点和不足,才能更好地进行完善。
小学语文教材实行了编审分开、一本多纲,创造更有特色的教材。
教师使用教材离不开对教材的研究,这一个过程发展了学生,也重构了教材内容。
因此,教材研究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大有裨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教材研究的基础和依据(一)语文课程理念是教材研究的行动指南1、明确了教材研究的目标导向,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指明了教材研究的重点,关注语文教育本身的特性3、提示了教材研究的方式——自主、合作与探究4、指引了教材研究的范畴,不应拘泥于教材本身(二)语文课程目标是教材研究的基本依据教材研究是为教与学双边活动服务的,一方面教材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进教师教学;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引领学生发展。
研读课标把握教材扎实提升教学质量的心得体会
研读课标把握教材扎实提升教学质量的心得体会参加“教育质量提升年”主题教育学习活动是进一步加强全体教师思想政治建设,重塑良好形象的需要,是提升我们的整体队伍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需要,这次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使我们得到一次很好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机会。
学习决定素质、素质决定形象、形象决定力量,没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就不可能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也就不可能有好的形象,最终也就没有凝聚力和号召力。
开展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性,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有如下心得体会:一、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努力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较高的水平投身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1、强化自学。
学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学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
必须制订严苛的自学计划,自学方面的难点,可以向领导或同事求教,重点必须构成自己的科学知识系统。
2、工作中要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遇到事情要问一问自己该怎么做,能够自己决定的就自己处理,不要事无巨细都去请示领导。
平时注意领会领导和老同志的处事方法,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能力的提高在于不断的积累,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
3、给自己制订严苛可取的工作和自学计划,逼使自己消除惰性思想。
二、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我从思想认识上较以前也存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也充份意识到搞好本职工作,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结合实际工作,以前的工作方法除了不少不妥的地方,看待工作有时存有胆怯和畏难情绪,主要就是工作中缺少开拓创新意识,存有安于现状的思想,看待工作还比较积极主动和主动。
通过自学,并使我认识到,提高效能,就是必须强化自我学识,提升自身素质,努力做到学与用、不相行相统一,履岗合规创业绩,规范犯罪行为树形象。
必须践行恰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认真研究课标深入挖掘教材
认真研究课标深入挖掘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课标则是教学的准绳。
认真研究课标,深入挖掘教材,是教师们在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和做好的工作。
只有深入研究课标,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的方向和内容;只有深入挖掘教材,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一、认真研究课标课标既是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学的依据。
教师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认真研究课标,了解课标的要求和内容,从而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教师要研究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的设置目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等内容,了解学科教学的总体要求和具体规定,掌握教材编制和使用的原则和方法。
然后,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对课标进行解读和理解,明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对课标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领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
认真研究课标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方向和着力点。
课标是教学的指导方针,是教学的方向标。
通过研究课标,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学科教学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内容,可以根据课标要求,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教学的时间和进度,使得教学不偏离课标的要求,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认真研究课标还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对课标的研究,教师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引导教学实践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认真研究课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
通过对课标的研究,教师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特点,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求,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有效学习。
二、深入挖掘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工具,也是教学的载体。
教师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深入挖掘教材,发现教材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和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教材进行教学。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和设计理念,明确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内在逻辑,从而为教学提供基础和依据。
论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论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课程标准和教材是教育教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教育教学的标准,而教材则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用书。
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实施。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别探讨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课程标准是制定教材的基础,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实现载体。
首先,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规范了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文件。
教育教学是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只有在清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指引下,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对于课程开发人员,课程标准是进行教材编写的基础、辅助和参考依据。
其次,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实现载体,是教学活动的具体体现。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象呈现,是教学活动中学生所接触到的主要教育资源。
教材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是学生实现合理的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和优质教学的重要保障。
教材编写贯穿着课程设计、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评价等多个环节,对于教材编写人员来说,要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科教育、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
总之,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没有课程标准,就没有教材;反之,没有教材,课程标准也就成为一个空洞无物的内容或几句话而已。
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就像是指导和实现的关系,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共同推进教育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二、实践分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一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灵活的应对。
首先,许多教师会认为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实现方案,其内容和要求应该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
然而,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教育部门和各个出版社往往会按照自身的理解和实际需要进行一定的改编,包括增删、完善等操作。
因此,教材和课程标准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和运用。
准确研究课标要求,把握
准确研究课标要求,把握
摘要:
1.研究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2.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
3.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正文:
在教学过程中,准确研究课程标准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因此,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于教师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课程标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从而确保教学活动与国家教育政策保持一致。
课程标准规定了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和实施要求,教师需要通过研究课程标准,了解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为教学活动提供明确的方向。
其次,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难度有一定的要求,教师需要根据这些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教师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教师还需要注重教学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
总之,准确研究课程标准要求,把握教学方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材和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
教材和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
教材和课程标准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并共同构成了教学的基础。
下面是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释:
1.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门、学校或教育机构制定的指导性文件,用于规定学生在不同学段或学科领域中应该学习的内容、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
课程标准可以包括学科知识、技能、价值观和学习目标等方面的要求。
2. 教材编写:教材是用于教学和学习的教育资源,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旨在帮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
教材通常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示例问题、案例研究、练习题等。
教材的编写应当基于相关的课程标准,确保内容的准确性、适宜性和完整性。
3. 互相影响: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课程标准为教材提供了指导和依据,确定了学习的范围和目标,教材需要根据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确保内容的贴合和符合要求。
同时,教材也可以对课程标准进行具体化和实施细节的展示,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和实施课程标准。
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和互为依赖的。
课程标准提供了整体的教学框架和目标,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向;而教材则是在这个框架下具体化和实施课程标准的教育工具。
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应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以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实际情况。
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
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0分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每一位数学老师来说都是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我们要把握以下几点:①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③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④要把握教学课堂的气氛。
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
并在此基础上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备课时要围绕六大核心素养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
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每一堂课都要明确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
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
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
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例题要精选,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充分发挥它的示范作用。
认真研究课标深入挖掘教材
认真研究课标深入挖掘教材课标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对于教师来说,要深入学习课标,了解其中所含的意义、要求以及教材中的编写思路和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而教材作为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工具,要更深入地挖掘,充分发挥其作用。
一、认真研究课标,了解其含义和要求课标是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指导,它经由专家学者精心设计,包含着教育理念、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等内容,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起着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
这不仅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尊重,也是对自己专业素养的提升。
当一名教师将课标学习作为职业发展的必修课时,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要不断地学习课标,继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深入挖掘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教材就是教学的依据和载体,它直接关乎教学质量的高低。
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其教学内容和教育意义,以保证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应用。
1. 挖掘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师应该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大纲,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学内容。
首先要理清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和重点难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逐一梳理、分解、掌握,确保有全面深入地了解教材的各个方面和特点。
要注重理解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的关系、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切实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和渗透性。
2. 审视教材中的教育意义教材中的内容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包含的教育意义。
教师要审视教材中的教育意义,从教育的高度深刻理解教材内容,领会其中的思想道德、学科素养和情感价值,然后将其转化为教育内容,为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奠定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意义是教材的灵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教育意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更深的教育。
3. 整合教材中的教学资源教材中既有知识性的学习资源,也有能力性的学习资源。
教师要善于整合教材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如:课文、教案、试题和习题等,以提高教学效果,深化学生的学习。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政治认同——课标把握与教材挖掘
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治
学
科
︱︱ 核
心 ︱
辽 宁
课
素 省 标
抚 顺
把
养 六 握
中与
耿教
之 建
华
材
政 挖
掘治
认
同
自信;拥护党的领导,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 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明确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 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共 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理想。通过对课程标准中的政治认同的内 涵和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相对照、相比 较,总结归结起来政治认同主要就是三个 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中国道路、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人们的价值追求等等都可以划 归在以上三个方面之中。这样就便于将多 方面、多角度的政治认同方面内容准确理 解,精准把握。
一是认真学习课标,依据学科核心素 养与课程目标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 方面学习透,理解透,提炼出最核心的内 容。以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政治认同为例, 课程标准中对政治认同的表述:政治认同, 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对具 有政治认同素养的学生的要求:认同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坚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已经正式制定,依 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已经开始使用,在 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加 强对新课标的学习,无论是整体的认识, 还是具体的理解都应该是全面的、有深度 的掌握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要 增强对教材的研究,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准确研判教材内容所体现的政治学科核 心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更好的,更顺利的, 更卓有成效的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从 事教育教学。
解析课标,研究教材的方法
解析课标,研究教材的方法
解析课标和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1. 研读课标:首先要全面了解课标的要求,对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等有清晰的认识。
要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各项技能的标准。
2. 分析教材:对教材进行整体研究,了解教材的总体结构,把握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明确教材的知识点分布及其逻辑关系。
3. 深入挖掘教材:不仅要理解教材表面的信息,还要深入研究教材的内涵,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等。
4. 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如果当地使用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可以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课标和教材。
5. 利用教参和网络资源:教参通常会提供更具体的教学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标和教材。
同时,网络上也有许多关于课标和教材的研究资料,可以进行查找和学习。
6. 实践反思:在完成课标和教材的解析后,要进行实践和反思。
可以将自己的解析与他人的经验进行比较,看看哪些方法更有效,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7. 持续学习: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涌现。
因此,教师需要持续学习,关注教育的新动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
通过以上方法,教师可以对课标和教材有更深入的理解,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准确把握新课标,灵活运用新教材
准确把握新课标,灵活运用新教材新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标签:新课标;新教材;灵活运用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沿用多年的教学大纲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多次课程改革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材改革,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在教材编写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三个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同时新教材为课堂教学开创了自由的空间,教师能够将其个人对教学内容构想的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去,学生也可以多角度地学习教材,因而新教材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教师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开放性,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新教材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每一位教师深深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研究课标,把握新课标内容标准的度与量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是学生通过高中阶段学习对于生物学科应达到的要求。
因此,认真研究新课标是从事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了解本学科课程性质的基础上,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中新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
明确某一学段应达到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关键是看是否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对于新课标中的内容标准遵照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学习目标,技能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按不同层次逐一分解,把握好度与量,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教材,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理的取舍与延伸。
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第1章走进细胞重点应放在分析细胞学说的过程和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其余的都是为学习细胞做必要的铺垫,不必涉猎太多,否则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觉到困难。
二、了解新教材突出的特色1、知识结构完善化新教材力图给学生展现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课程标准和教材是教育教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国家或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对学生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达到的标准的规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
而教材则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具体载体。
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和指导。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要求和达到的标准,教材编写者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合理地组织教材内容,确保教材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只有这样,教材才能真正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
其次,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
课程标准是抽象的、原则性的文件,而教材是具体的、实践性的载体。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
教材内容的设计、编写要贴近课程标准,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要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目标。
只有这样,教材才能真正成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
再次,课程标准和教材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要求,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而教材的编写又可以为课程标准的完善和提高提供参考和支持。
课程标准和教材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了教育教学的有机整体。
最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是动态的、发展的。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发展的,二者需要不断地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和教材是教育教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和指导,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是动态的、发展的。
只有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匹配度分析
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匹配度分析在教育领域,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元素。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所应该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而教材则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材料。
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匹配度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匹配度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提高二者之间的契合程度。
一、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计划和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它明确了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课程标准反映了教育部门对于学生所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
而教材是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育资源,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包含了学习材料、案例分析、习题等。
教材是帮助学生理解课程标准并达到学习目标的工具。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匹配度分析1. 内容契合度课程标准的内容应与教材内容相匹配,即教材应涵盖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
例如,若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电磁感应的原理与应用,而教材中没有涉及相关内容,就无法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
因此,在评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匹配度时,应关注其内容契合度。
2. 难度适应度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认知发展规律,安排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和难度。
而教材应该能够适应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难度,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
如果教材的难度与课程标准不匹配,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评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匹配度时,需要考虑其难度适应度。
3. 教学方法的支持度教材应当提供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有助于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并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例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那么相应的教材内容应当包含相关实验案例及实验指导。
因此,在分析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匹配度时,需要关注教学方法的支持度。
三、提高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匹配度1. 与实际需求相结合课程标准的制定应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反映社会对学生所需知识和技能的期望。
只有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标准才能有效地指导教材编写。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联关系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联关系
课程标准和教材是密切相关的。
一般来说,课程标准是规定学生应当达到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要求,而教材则是达成这些要求的具体工具和载体。
因此,教材应当按照相应的课程标准编写而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具体来说,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几点:
1. 教材应当围绕课程标准展开。
教材的编写应当根据相应的课程标准,包括学生应该学到的内容、学习的目标、重点和难点等等,以确保学生能够按照相应标准有针对性地学习。
2. 教材要反映多样性。
课程标准所涉及的范围是很广泛的,不同的文化、地区、历史时期等等都有各自的特色。
因此,教材应当反映出这些不同的方面,以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多样性。
3. 教材应当是可靠的。
教材应当基于可靠的、准确的研究和数据,以确保学生所学的内容是正确和有价值的。
4. 教材的更新要与课程标准同步。
课程标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和完善,教材也应当相应地进行更新,以及时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因此,教材的编写需要根据相应的课程标准进行管理和调整,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和教师对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需求。
教师如何“说课标、说教材”
教师如何“说课标、说教材”一、说课标说教材的意义1、研课标和教材很重要所谓教学研究,主要是研究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二是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也是两大方面:老师不知道教什么(学生不知道学什么)和怎么教(学生不知道怎么学)。
这几年我们注重了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合作意识。
但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二是对学生的引领和指导。
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都不能把握,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也很有限,就像一个对道路本身就不熟悉的人给别人引路,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开车最怕路不熟,教学最怕教材不熟。
课程改革以来,许多老师并没有独立完成一个学段的教学任务,而是搞分年级教学。
这种分年级教学的做法,使大部分老师不能完整的理解整个学段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完整的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所以在教学时只能跟着感觉走。
教第一册不考虑第二册的内容,教第一章不想第二章的事,完整的知识体系被人为的割裂,学生学到的只能是一些知识的碎片。
对于教师来讲,教师如果不能熟练的把握教材体系,就难以有效的引领学生学习,教学的效率也就大打折扣。
2、用知识树比单元备课更有效所有老师都意识到课标和教材的研修很重要,有人就说我们原来也备全册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干嘛还要用知识树来说课标说教材。
回想我们所做的全册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都是就一册书,一个单元来研究。
(1|)分析全册或单元的教材内容,所处地位,(2)领会一册或一单元编排的目的与意图,确定册或单元的教学目的与要求;(3)确定教材重点、难点、关键,(4)探讨教法学法,(5)安排授课时数及教学步骤。
(6)分课时教学建议我们再来看说课标说教材,它就是用演讲的形式,运用知识树对一门学科的一个学段、或一册、或一个单元、或某一专题(也就是某一类知识)的内容进行解读和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把握课标和教材很重要所谓教学研究,主要是研究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二是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也是两大方面:老师不知道教什么(学生不知道学什么)和怎么教(学生不知道怎么学)。
这几年我们注重了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是个很大的进步,课堂由过去的“先教后学”而变为“先学后教”,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合作意识。
但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二是对学生的引领和指导。
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甚至考试大纲都不能把握,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也很有限,就像一个对道路本身就不熟悉的人给别人引路,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效率很低。
目前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教师对教辅资料的依赖性,许多老师是在“教教辅”而不是“教课本”。
我常常在想:如果一个老师不用任何教辅资料只用一本课本能不能教好学教师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学生自编一些题来做现在好像很少有“一本课本决胜负”的教师。
只有把学生的教辅减下来,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
课程改革以来,许多老师并没有独立完成一个学段的教学任务,而是搞分年级教学。
这种分年级教学的做法,使大部分老师不能完整的理解整个学段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完整的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所以在教学时只能跟着感觉走。
教第一册不考虑第二册的内容,教第一章不想第二章的事,完整的知识体系被人为的割裂,学生学到的只能是一些知识的碎片。
现在提倡“一标多本”,即各门学科全国只有一个课程标准,但教材可以多样。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各地区可以自选教材。
同一个学校各科教材的版本也可能不同,语文可能是人教版的,数学可能是北师大版的,物理有可能是沪教版的;甚至这一级学生语文是人教版的,下一级学生又换成了鲁教版的。
这种教材的多变,也给老师把握教材带来了难度。
对于一级学生来说,用什么教材都无所谓,因为对于他们来讲,不管用什么版本的教材都是新的。
而对于教师来讲却大不相同。
教师如果不能熟练的把握教材体系,就难以有效的引领学生学习,教学的效率也就大打折扣。
二、在新课程教学中,怎样“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这次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
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老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新的教材观为什么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由于旧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在教材的编写方面指导思想不同。
旧的教学大纲在指导教材编写时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忽略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高标准,是“上限”,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所以我们过去强调教师教学时要“紧扣教学大纲,紧扣课本”(扣纲扣本),正所谓“教教材”,教师能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就不错了。
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去课本“繁、难、偏、旧”的弊端,要精选那些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低标准,是“下限”,强调书本知识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
所以我们感觉新教材容易了,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是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过程,是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
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用好教材,还要超出教材,要开发课程资源,要整合课程资源。
所谓“用好教材”,就是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
目前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有的老师认为这次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本知识不重要了,上课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虚晃一枪,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搞一些所谓的联系实际活动,甚至整堂课都是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这是误人子弟。
我国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若干次,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但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认真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教学)。
俗话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好课本。
如果学生连书本上最基本的概念和公式都没有学会,联系实际又有什么用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
所谓“超出教材”,就是开发课程资源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替换教材的例子为了说明基本概念,教材中往往选用一些例子。
尽管教材的编写者力求选用那些不同地区学生都熟悉的例子,但仍然不能照顾到每个地区和所有学生,所以新课程提倡要开发课程资源,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学习知识。
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学习新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对学习更有兴趣,也更容易记忆。
如小学《数学》中有一节教材是“找规律”,教材中选用了一些花朵、几何图形、人物图像等,让学生探索这些图案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有些教师在教学时照本宣科,按照书上的图案制作成幻灯片、剪纸、图画、学具等,在备课时费了很大的功夫。
其实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不用这些图案,因为教室里就有活生生的例子,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寻找: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教室里的桌子排列有什么规律窗户排列有什么规律电扇排列有什么规律同学们很快就会发现:教室里每排课桌的数量是一样的,间隔距离差不多;教室里的窗户南北都是对称的,窗户之间的间距差不多;每排电扇的数量是一样的,间隔的距离也差不多。
通过这一引导,学生大致知道了什么是“有规律”。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一下,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学生就会发现:老师和同学衣服上的图案是有规律的,人的五官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想像:马路上会有哪些有规律的事情学生就会联想到:马路旁路灯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树木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有规律的,汽车和自行车的行走是有规律的……这样逐步拓展,学生从眼前看到的,到脑子里想到的,对概念的理解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
这样的例子比教材上的例子更熟悉、更丰富,更符合学生认识和记忆的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放学后学生走在路上回到家里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找规律,这就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让学生体验课程。
二、拓展教材的主题一般说来,文科教材的主题是比较明确的。
比如初中语文《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写的是罗布泊的变化史:现在的罗布泊神秘、荒凉;过去的罗布泊是牛羊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它为什么消失了,与塔里木河有关:塔里木河过去也是河水丰盈,碧波荡漾,而后来由于盲目用水导致干涸,罗布泊断了水源也就成了死湖,成了沙漠,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木也成了“木乃伊”。
最后作者提出“救救青海湖!”本文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但学生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学习,就会觉得自己离罗布泊和青海湖很遥远,保护环境的意识还不强烈。
如果教师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谈一下黄河的断流情况,海河的缺水情况,白洋淀的枯水情况,微山湖的污染情况,学生就会对课文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就会自发的发出“救救黄河”、“救救海河”、“救救白洋淀”、“救救微山湖”的呼声。
课后还可以布置学生搞一些调研活动,了解附近水源的丰缺情况和污染状况,提出保护水源和环境的措施,教材的主题就会得到深化和拓展,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就会得到强化。
三、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条件性课程资源,二是要素性课程资源。
前边所说的替换教材的例子和拓展教材的主题,都是开发课程的要素性资源。
所谓条件性课程资源就是把单一的文本教材变成学生容易理解和喜欢的多种形式,如制作成挂图、剪纸、幻灯片、录像、录音等。
这样平面的教材就变成了立体的教材,枯燥单调的书面资料就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料,学生对教材就会有兴趣,就愿意学习,也更容易理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四、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这次课程改革一方面通过增加一些综合性的课程来整合学生的知识,如“科学”课整合了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内容;“艺术”课整合了音乐、美术的内容;“历史与社会”整合了历史与地理的内容。
另一方面,在分科教材中也增加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加强不同学科的联系。
如初中语文新教材设立了“科学”单元,生物新教材设立了“生物学与文学”栏目;历史新教材中有许多是文学、科技等文化发展史方面的内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教材则一方面强调语言的人性化,一方面穿插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讲述他们的科学精神与坚韧精神。
这些,都是在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教师在运用这些教材时要理解编者的意图,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除了教材中已有的学科渗透外,教师在教学时可有意识的进行多种学科的交叉与整合。
如学习小学语文《第一场雪》(峻青),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到雪地里观雪景、滑雪、堆雪人、打雪仗、拍照,回来后写感受;也可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与雪有关的小说、诗歌、散文、图画、照片、歌曲等;也可自己创作与雪有关的图画、文章等。
这样上课时,在基本学习课文字词、结构和写作特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各种体裁和形式的与雪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朗诵诗、唱歌、绘画等,内容都与雪有关系,丰富多彩,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等。
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与传统教材不同,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出了发展的空间。
如人教版历史新教材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中提供了不少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供学生探究,如“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以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
初中生物新教材在引导学生讨论生物的共同特征时也写道:“请注意,关于生物的共同特征,专家们做出的概括也不尽相同。
请你分析一下下面的概括是否全面、准确。
你有什么不同意见或补充建议吗”这就引导学生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权威。
这些设计对于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对于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