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备课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备课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习内容分析:
识字与写字:
认识17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5个字,会写22个词语。
阅读:
1.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品味、积累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习作:
-----即景
1.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并把题目补充完整。
困难障碍突破措施:制定系统的分层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单元
目标
1.通过自学和小组及集体合作学习的方式,会读22个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会写并理解“黎明”等30个生字,硬笔书写整齐、美观,写字姿势正确。
2.通过自读、互读等方式,有感情朗读课文和诗歌,初步体会景物描写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备课
单元
第七单元
主题
自然之趣
教材分析
1.单元内容介绍: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山间傍晚的景色,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长途羁旅风光;《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夏秋冬某一特定时间的景致;《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的不同情景;《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备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备课稿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备课下面我就《古诗词三首》中的《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的教学设计进行交流、探讨一说教材《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景物描写细致,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是山水诗中的名篇,在对山中景物的描写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眼“愁”字,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二说目标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这两首诗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4个教学目标,将教学重点定为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静态、动态描写。

难点定为联系诗人生平、写作背景和相关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1.会写“孙、泊、愁、寺“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联系诗人生平、写作背景和相关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山居秋暝》我准备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一.解读诗题,明诗人背景二.初读感知,读出音韵美三.品词析句,体会诗境美四.走进“空山”,感悟心境美一解读诗题,了解诗人。

我准备分三步首先:板书课题,指导正确,有节奏的读诗题。

接着:抓住“山居”和“秋暝”解读题意。

“山居”就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然后:了解诗人,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相补充资料(课件),让学生想一想李白杜甫会写诗,被称为诗仙诗圣,王维会写诗为什么被称为“诗佛”?苏轼为什么评价他“诗中有画”?。

二初读感知,读出韵律美。

主要是落实课后习题一的教学目标。

我准备分两步来完成第一出示初读要求(一: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二:读出节奏和停顿。

三:听示范朗读后,再读,读出音韵美。

四:感情朗读,读出画面美。

)每一次读都要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一次比一次要求高。

第二让学生观察《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两首诗在行数和每行的字数上有什么不同。

(课件)简单介绍绝句和律诗的特点。

如:押韵和平仄,读的时候平长仄短,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怎样才能有感情地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音韵美。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共6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共6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共6课时)课时一:导入目标•通过导入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安排1.师生问答:问学生有关课文主题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趣味启发: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课时二:课文理解目标•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活动安排1.生词解释: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细节把握:让学生注重细节,从细节中理解整个故事情节。

课时三:知识点梳理目标•整理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活动安排1.重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知识点,相互学习,相互提问。

课时四:课文背诵目标•让学生熟练背诵课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安排1.合作练习:学生互相帮助,进行合作练习。

2.班级朗诵:让学生分组进行班级朗诵。

课时五:拓展阅读目标•扩大学生阅读范围,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活动安排1.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阅读能力的书籍。

2.朗读分享: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分享。

课时六:课堂综合活动目标•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综合性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活动安排1.情景表演:学生分组进行课文内容的情景表演。

2.小测验:出一份简单的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

以上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的教学安排,希望学生们通过这六堂课的学习能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时的课文内容,理解主题和故事情节。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感知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3.学会使用适当的语气和情感朗读课文。

4.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准备1.课文《语文园地七》第2课时教材内容。

2.茶余园集体备课资料。

3.黑板、彩色粉笔。

4.课堂布置:小组桌椅摆放整齐,保持教室整洁。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课前导入1.教师出示题目《《语文园地七》第2课时教案》。

2.学生观看题目后,谈论自己对文言文朗读的感受。

第二步:课文阅读1.教师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学生按段落朗读,注意语气和停顿的处理。

3.教师指导学生发现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点。

4.学生回答问题,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情节。

第三步: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疑问。

2.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3.教师指导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

第四步:课后反馈1.教师总结课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2.学生对课文进行个人总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教师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的积极表现和进步。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课堂中,学生活跃参与,互相倾听,表达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课文的含义和特点。

通过这种互动和合作,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氛围也更加活跃和紧凑。

五、课后作业1.复习课文内容,能够独立朗读。

2.思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体验。

3.完成茶余园集体备课资料的作业。

以上是本次《语文园地七》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的完整内容,希望学生在这节课中有所收获,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2.通过阅读散文,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3.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什么是散文?2.散文的特点是什么?3.如何进行散文阅读和欣赏?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散文?–散文是一种文体,是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感情、思想和生活体验的文学作品。

2.散文的特点:–自由、灵活,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多样。

–多以抒情、议论、叙事为主要表现形式。

–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排比、夸张等。

3.散文的阅读和欣赏:–通过朗读和解析散文提升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针对散文内容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四、教学活动设计1.导入:–利用图片或小故事引导学生探讨散文的特点。

2.教学过程:–第一部分:讲解散文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阅读一篇优秀的散文,分析其结构和写作手法。

–第三部分:学生分组阅读不同散文,进行感悟并展示。

3.活动设计:–小组互动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各自所读散文的感想,梳理散文的内涵和特点。

–师生互动探讨:教师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散文点评,引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反馈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和表达能力等。

–针对学生的问题和不足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

2.作业布置:–布置阅读理解题目或写作练习,巩固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围绕散文这一文体展开,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欣赏散文,培养其语文素养和审美情感。

希望学生通过本次教学能够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提高自身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四季之美》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四季之美》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四季之美》第1课
时教案(集体备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四季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四季之美的感受和表达能
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四季之美的
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四季的特点及表达。

2.难点: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描述四季之美。

三、教学准备
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四季变换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四季的感受。

2. 学习课文(15分钟)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四季之美》一课,让学生理解四季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3. 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设计表现四季之美的小组任务,如绘画、诗歌创作等。

4. 展示与分享(10分钟)
•每个小组展示并分享他们的作品,让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和交流。

5. 总结(5分钟)
•老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四季之美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与大自然亲近、感受四季的魅力。

五、课堂作业
•完成《四季之美》相关的练习题目,展开对四季之美的个人感悟。

六、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设计是否贴近生活实际?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如何?是否能够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集体备课,让教师们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感知和表达四季之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审美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第1课时教
案(集体备课)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文本大意,把握主题;
2.能够通过联想,理解诗歌的含义;
3.能够用诗歌体裁的方式表达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 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2. 认真体会诗歌所传达的含义。

难点: 1. 对诗歌中涉及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
1.教材《语文园地七》第1课时教材内容;
2.软笔、课堂小黑板。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简短介绍引入本课的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诗歌《春风的声音》(15分钟)
1.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
2.小组合作,讨论诗歌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3.学生课前准备的诗歌创意对对联,展示。

3. 诗歌鉴赏(20分钟)
1.学生轮流介读诗歌;
2.分组讨论,表达对诗歌的想法和感受;
3.整理各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

4. 诗歌创作(25分钟)
1.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创作一首与春天相关的诗歌;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修改;
3.学生代表朗读自己的诗歌作品。

5. 小结(5分钟)
教师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传递。

课后作业
1.完成《春风的声音》课文背诵;
2.继续思考并写作一些与春天相关的诗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
情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诗歌的美感融入到生活之中。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认真学习和参与讨论,共同提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七:即景》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七:即景》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七:即景》教案(集体备课)教案目标1.了解《习作七:即景》的写作特点和要求。

2.能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景物,运用想象力进行创作。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1.理解“即景”写作风格。

2.掌握写作的基本结构和技巧。

3.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升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课件资料:包括《习作七:即景》的教学PPT。

2.板书准备:准备好板书内容,包括示范性文段和写作提示。

3.复印资料:准备好《习作七:即景》的写作指导资料,以便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2.介绍本课的主题《习作七:即景》,让学生了解即景写作的特点。

2. 梳理写作要点1.分析《习作七:即景》的写作要求和技巧。

2.通过示范文段,展示即景写作的具体表现形式。

3.引导学生讨论关于即景写作的观点和感想。

3. 创作实践1.在集体备课的氛围中,让学生动手进行写作练习。

2.教师巡视指导,给予学生写作的建议和帮助。

3.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学习借鉴他人的写作经验。

4. 总结反馈1.收集学生的作业,展示一些优秀作品进行分享。

2.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写作体会,引导学生反思和提出问题。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以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即景写作的技巧和特点,还能够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写作水平。

集体备课的形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想再看看这个园林吗?(看图片.)
再一起来读这句话.
出示:“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国自读第4自然段,老师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有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有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老师适当补充一些具体内容,让学生深入体会圆明园的文物价值.
圆明园中的景观仅仅只有这七个吗?(引导学生留意文中的省略号.使学生明确:圆明园是世界各地景观的浓缩,课文只是例举了这些.圆明园内的景观各有各的特点.)
各有怎样的特点呢?引导学生具体说.
引导学生读出园内景观的奇异.是啊!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热闹非凡的买卖街,幽静的山乡村野.圆明园的景观真可以说是风格各异.
看图,结合图片的内容,你能再说说对“众星拱月”一词的理解吗?
圆明园不仅有“众星拱月”般的布局,还有众多独特的景观.请同学们自己读第3自然段,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结合这段话中的重点词句说一说.
了解景观,感受宏伟
默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中一共用了几个“有”?(一共有七个“有”.)
你能不能一口气把圆明园中这些著名的景观介绍给大家呢?大家再读带“有”的几句话.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抄写生字新词.
教学反思:
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五年级
学科
语文日期课型Fra bibliotek新课课 题
21圆明园的毁灭
课时
第2课时
主备人
参备人
五年级语文教师
执教人
教学目标
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古诗三首:枫桥夜泊》。

2.理解古诗《枫桥夜泊》表达的情感。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描绘的景色。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三首:枫桥夜泊》的内容。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

•进行诗歌朗读和欣赏。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感情。

•能够用流畅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景色。

三、教学准备•备课教师:熟悉古诗《枫桥夜泊》的内涵和背景知识。

•学生:提前完成课前阅读任务,了解古诗内容。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枫桥夜泊的场景,引出《枫桥夜泊》古诗。

2.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夜晚河边的感受。

第二步:学习古诗1.教师朗读《枫桥夜泊》古诗,学生跟读。

2.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涵。

3.分段详细解读古诗,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情感表达。

第三步:诗歌欣赏1.学生自由朗读《枫桥夜泊》,发挥情感。

2.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讨论古诗中的文学特点和情感意境。

第四步: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讨枫桥夜泊的意义和表现手法。

2.指导学生分析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五、课堂作业1.写一段话描述你对枫桥夜泊的感受和理解。

2.背诵《枫桥夜泊》古诗。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枫桥夜泊》应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古诗的欣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古诗让学生进行欣赏和思考,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教授这一课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课是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月迹》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祖父观赏月食的故事。

文章结构清晰,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洁生动,适合学生朗读。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月食的现象和原因,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故事中祖父与孙子的亲情,引导学生关爱家庭,懂得孝敬父母、敬老尊贤。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月食的概念和原因。

•学习课文的内容,掌握关键词语。

2. 教学难点•学生对月食现象的理解。

•学生对课文中抽象词语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和导入•让学生回顾地球、月球、太阳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联想月食是如何产生的。

•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示月食的实景,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学习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调和语速。

•解释生词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请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3. 分析课文•让学生分享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引导学生从情感上理解课文。

•请学生分析文中描写月食的语言特点和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4. 课文赏析•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感人情节,讨论小男孩与祖父之间的亲情。

•小组讨论孙子如何孝敬祖父的行动,展示群体智慧。

5. 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家人和自己是如何爱护大自然的。

•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提到的月食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更深化了对家庭、自然的理解。

希望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关心家人、珍惜大自然,积极学习,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五、作业布置•背诵并朗读课文《月迹》。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以自己的话描述月食的原因及产生过程,写一篇短文。

•思考并记录下自己如何孝敬父母或长辈的行动。

以上为《月迹》教案(集体备课)的教学大纲,希朅能在学生的阅读和情感体验中有所收获。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集体备课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四时景物”的主题安排了《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展示了不同的景象带来的不同乐趣。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我们能初步体会到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描写景物变化的方法,领略大自然的美,陶冶我们感受美的情操。
《月迹》里中秋月夜,我们和奶奶一起盼月、赏月、议月,在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下,透过皎洁的月色和月亮的足迹,我们感受到了童心的可贵。
“习作”以补全题目的形式要求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是一种自然景观,通过观察写下心得,要写出景物的变化。
“语文园地”包含“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交流平台”通过对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交流,要求积累单元的妙语佳句。“词句段运用”中通过对单元中一些描写比较具体的写景的句子的学习,要求学生能体会如何将景物描写具体,能做到仿写。“日积月累”通过对古诗《渔歌子》的学习,让我们积累知识,传承经典。
教学重难点
1、会认23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累”,积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连篇课文,积累优美的句段。
3、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排
1、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
2、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 各用2—3课时
《古诗词三首》包含《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古诗的意蕴美,《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明月、松林、清泉、渔舟、浣女,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村美景;《枫桥夜泊》中的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客船、乌啼和钟声,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飒飒的秋景中那一抹孤独的身影;《长相思》中的山、水、风、雪,让我们好似看到了诗人艰难跋涉的步伐。让我们敞开想象的怀抱,去感受诗人笔下美丽的画卷吧。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一、引言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中,主要介绍了一些古代和现代诗歌的作品,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为了更好地教授这一单元,我们进行了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课前准备在备课前,我们首先查阅了教材,了解了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同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传达诗歌的意境,我们还查阅了一些与诗歌相关的资料和文献。

三、教学目标1.理解古代和现代诗歌的特点和意境;2.能够欣赏和朗读诗歌;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内容在备课过程中,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内容:1.古代诗歌欣赏:选取了几首古代诗歌,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意境和情感;2.现代诗歌朗读:选取了几首现代诗歌,引导学生体会现代诗歌的表现形式和情感表达;3.学生表达: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和朗读,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五、教学方法针对上述教学内容,我们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1.听课讲解: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2.朗读训练: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六、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课堂互动: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2.作业布置:布置关于诗歌理解和表达的作业;3.课后测试:进行诗歌相关知识的测试,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七、总结集体备课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方法,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受益并取得进步。

以上为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的内容总结,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感谢您的阅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月迹》是一篇描绘月夜景色的优美散文。

作者通过对月亮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月光的美丽和神秘。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本文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4课。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自然景物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

但在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方面,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本,感受文本中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月亮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月亮的美丽和神秘,培养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的语言表达。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表达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相关月亮的图片或视频。

3.学生字典或词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月亮的景色,引导学生关注月亮的美。

教师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美感。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述,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亮的景色。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如:“课文中的月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学生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部编版 语文五上 七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 语文五上 七单元集体备课

三、合作交流,点拨指导
第四关:课文朗读我最棒 (4)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 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 淡淡的痒痒的感觉。——《月迹》 (5)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 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升起熊熊的炭火,手捧 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 晨多么和谐啊!——《四季之美》
《古诗词三首》 呈现了古代诗人眼中美丽的秋冬景象,分别借助不同的景
物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四季之美》 通过描写一年四季中最美的时间,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多 彩,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鸟的天堂》 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美丽 景色,生动的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 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补充诗人的创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 发,张继避难南下,漂泊于江淮,秋夜里的说见所闻所 感更增加了旅途中的孤独和忧愁。) (5)带着诗人的愁绪再读古诗,边想象画面边体会心 情。
品读交流《长相思》。
(1)默读展开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
画面?(翻山越岭 风餐露宿 风雪交加)


重 点 难
4.总结归纳,梳理方法。
步骤: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方法:结合注释,展开想象,关注背景。
王维号称“诗佛”,晚
年受其母亲的影响皈依佛门, “空”字既是诗眼也表露了 他的悠悠禅心。
(二)小组学习《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迁移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分组合作学习下面 两首诗。
(《枫桥夜泊》《长相思》)
共学提示: (1)自由朗读,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词大意。 (2)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课型课时计划内容单元课1课时1.整体感知单元的编排体系,明确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生字词语会认会读。

学时课10-11课时1.生字词语的认识和积累。

2.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4.三首诗歌的背诵默写。

5.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整合课1课时1.易错字词的梳理,过关。

2.学习收获和困惑的交流。

3.重难点的复习。

4.背诵,朗读的抽查。

学习学科语文单元第七早元备课者课型单元课课题执教者及时间学习要点 1. 整体感知单元的编排体系,明确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生字词语会认会读。

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单元的编排体系,明确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生字词语会认会读。

探究问题动静描写的好处是什么?应用作业作业练习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r ^-i H-L X 1-*- ET3头践应用^观察生活种的动静结合的画面。

文化阅读拓展阅读书第七单元同步进阶阅读1.整体感知单元的编排体系,明确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重难点2.生字词语会认会读。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活动一谈话导入,明确主题1.学生课前首学:快速浏览第7单元,认读生字,再次思考课后问题。

活动二熟悉字词,小组解惑1.小组内轮流认读生字、新词,相互纠正易错读音。

2.组内齐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重点在是否读正确和流利。

3.思考:四篇文章分别讲了什么?4.质疑: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小组成员提出,先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汇总成小组共同问题。

)活动三汇报学习,丰富知识1.生自由读课件上的生字词语,多种形式检查读。

提示:哪些音节容易读错,全班齐读;哪些字容易写错,我有好方法记住它们。

2.指名小组汇报每篇文章的内容,其余学生补充,教师点拨。

活动四归纳内容,提升主题1.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点拨指导。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鸟的天堂》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鸟的天堂》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鸟的天堂》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描写的鸟类生活环境和特点;–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能够熟读课文,并能复述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集体备课形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和热情;–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生词词语的意思;2.能够流畅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蕴含的信息。

三、教学难点1.生词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理解课文中对鸟类生活环境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1.课文《鸟的天堂》教材及课件;2.生字词表及解释;3.板书及彩色粉笔/白板笔。

五、教学过程1. 热身•利用图片或课件展示一些美丽的鸟类图片,让学生看图片谈感想,引发学生对鸟类的兴趣。

2.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内容,复习课文《鸟的天堂》的主要内容,引出本节教学内容。

3. 学习新课1.听课文《鸟的天堂》录音,学生跟读,并注意生字词的发音;2.教师解释生字词意思,学生根据语境猜测生字词的意义;3.按段落分组讨论课文中对鸟类生活环境的描写,每组讨论后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4.教师讲解课文中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4. 合作学习•分组让学生共同备课一小段课文,每组讨论后互相交流成果,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5. 课堂展示•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备课成果,全班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优缺点,并互相学习。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多思考,有助于对知识的巩固和加深理解。

六、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2.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有关鸟类生活环境和特点的知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古诗词三首 (2)山居秋暝/王维 (2)枫桥夜泊/张继 (7)长相思/纳兰性德 (13)21 四季之美 (18)22 鸟的天堂/巴金 (24)23*月迹/贾凹平 (30)○习作:_即景 (34)○语文园地 (38)板书:枫桥夜泊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出示课件17)1.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指名生读。

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指导:“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

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出示课件19)(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2)学生默读、圈画。

(3)停。

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月落。

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书:月落乌啼。

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

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板书:乌啼(出示课件20)霜满天。

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

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对,是诗人感觉到的。

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出示课件21)(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出示课件22)(2)是的。

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

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乌啼---凄凉霜满天-----寒冷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23)(1)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思考: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板书:对(出示课件24)“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想一想: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学生回答。

(2)张继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生带着“愁”来读。

(出示课件25)教师范读。

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板书:愁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出示课件26)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推荐《不朽的失眠》给大家阅读。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自由读,读准字音。

畔(pàn)更(gēng)聒(guō)2.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朗读时注意节奏:(出示课件29)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根据节奏,小组成员互读,要读得有韵味。

三、把握词意(出示课件30)1.根据注释默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把握不准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

要求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

3.评价。

(出示课件31)四、深入理解。

1.根据问题再读课文。

A作者身在何方?B作者在“相思”谁?是从哪句中体现出来的?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出示课件32)2.指导朗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出示课件33)3.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板书:心眷故园4.想象词的意境:(出示课件34)师引导:同学们认真听同学朗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小结:是啊,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五、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

(出示课件35)(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

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

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出示课件36)六、再读《长相思》七、拓展《长相思》(出示课件37)1.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板书:心系祖国八、交流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

(出示课件39)菩萨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出示课件2)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小组活动,大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长检查小组每个同学对生字的识记和理解情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

4.每个小组在向老师汇报学习生字的结果时,要总结出本小组的识字方法。

生汇报识字情况,并总结识字方法。

三、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出示课件3)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文总共有四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4)这篇文章描写了四季不同的美景。

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美景进行描写。

四、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美。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出示课件5)师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

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四季之美,表达的是作者对四季之美的喜爱之情。

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喜爱的情感读出来。

我们要通过轻重读的变化、语速快慢的改变,来表达情感。

下面,我们读课文,看谁读者写这一部分用了怎样的写法?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0)作者认为春天最美的是黎明。

作者描写了春天黎明的动态变化,描绘出春天特有的特点,体现出春天的动态美。

板书:春天----黎明(颜色的变化)鱼肚白-----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2.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抓住了夏天哪些景物,体现出夏天怎样的特点。

(出示课件11)生总结,汇报板书:夏天----夜晚(萤火虫的动态)夏夜萤火虫----迷人3.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秋天的美体现在哪里。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2)板书:秋天---黄昏(鸟儿们的动态)乌鸦归巢成群大雁大自然的各种声音4.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冬天美在哪里,你的心情怎样。

(出示课件13)生总结,汇报板书:冬天早晨----落雪----闲逸师总结:分析课文,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四季和我们常接触到的描写四季的文章不同。

作者在描写四季1.生初读课文,把自己认为有难度的生字词圈起来,可以用查字典、向同学请教等方式解决。

2.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简单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指名分段读课文,边听边想:(出示课件3)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4.汇报,交流。

三、学习1~4自然段1.自由朗读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出示课件4)请用简洁的话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5)板书: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玩。

2.赏析好句:(出示课件6)找出这部分中的比喻句,并说说其作用生总结,汇报这是一个比喻句。

把划水的声音比作乐曲,体现出声音的优美,同时也点明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

指导朗读。

四、小结(出示课件7)这一次,“我们”去鸟的天堂,却没有看到一只鸟。

为什么?这部分中,作者把精力放在景物描写上,又C作者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生总结,汇报2.把握重点段落:⑴指名读5~9自然段:(出示课件11)说一说,本文主要描写了大榕树的什么特点?板书:大、美⑵课文里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生找出词语、句子,读一读。

)(出示课件12)⑶课文哪些地方是写榕树的美的?(出示课件13)板书:大榕树的静态美。

找出体现大榕树动态美的句子。

板书:动态美作者对这棵大榕树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出示课件15)(4)有感情地朗读5~9自然段。

(出示课件16)(5)读10~13自然段,思考:这次作者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17)(6)这里的鸟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的语句。

板书:多、欢热闹景象(出示课件18)(7)对鸟儿们的描写主要采用了哪种描写?找出相关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3)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解决这些生字词。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生汇报学习成果课文共分三部分:板书:(出示课件4)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三、细读,寻月之迹1.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读文章,(出示课件5)思考: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生总结,归纳:中秋月夜,孩子们在庭院中、小河里寻找月迹。

2.默读课文,总结: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生总结,归纳(出示课件6)四、品读,赏月之美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我们先看到镜中月。

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出示课件7)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自由读课文,思考: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出示课件9)明确:(1)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出示课件11)(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惹人怜惜。

五、再读,探月之喻(出示课件12)1.精读,深入思考: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