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复习答案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3版笔记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3版笔记
《农村社会学》是刘豪兴教授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共分为12章,主要探讨了农村社会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经济结构、社会关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意义和基本概念。
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从农村社会的历史演变、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第五章至第八章则从农村文化、教育和宗教等方面探讨了农村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第九章至第十二章则从农村社会问题、治理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农村社会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作者通过对大量实证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农村社会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农村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本书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
同时,本书的语言简明易懂,逻辑清晰,适合广大学生和研究者阅读和学习。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知识点框架汇总
第1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社会学的创立与早期代表人物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1)社会变革的需要①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不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而且也是其自身矛盾明显暴露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法国革命引起长时期的动荡,整个社会被混乱和失序困扰着。
②工业和城市的兴起伴随着农民、手工业者和小私有者的大批破产,工人生活的极端贫困与资产阶级财富增长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引起了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工人起义和罢工斗争一浪高过一浪。
③城市的不断扩张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拥挤、污染、噪声、交通等等,严重影响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④广大知识分子阶层对资产阶级革命所宣扬的“理性王国”的结果也普遍感到失望,幻想破灭,代之以痛苦和怀疑。
⑤一些社会思想家强烈要求对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现实主义的分析和评价,他们希望改善现有社会关系,恢复社会的秩序。
虽然他们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寻求这种社会变革,但这种现实的社会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①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沉重地打击了上帝创世说和各种非科学学说,开拓了人们对宇宙的新认识,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深远、更广大的空间。
②自然科学对传统观念和神学体系的猛烈冲击及其在生产中的运用和成功,使社会思想家赞叹并效法,他们以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为指导,提出了“自然的社会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自然科学的方法既可用于研究自然界也可用来观察社会、研究社会。
③“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潮流”,推动了对社会的研究,为具体描述社会现象的精确性提供了原理和方法论。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①17~18世纪的思辨历史哲学发展的同时,在自然科学实证研究的启示下,经验的社会研究也有了较大发展。
②这种研究的兴起是出于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a.首先是从社会统计发展出来的。
第一,在法国,制订了大规模统计性民意测验和经验调查的技术;第二,英国“政治算术家”约翰·格劳恩特和威廉·配第为现代人口学奠定了基础,并制定出一套从数量上研究社会规律的方法;第三,比利时社会统计学家A·凯特勒第一次把概率论引入统计学,开辟了统计研究的新领域,并力图用他创造的统计手段去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农村社会分层)【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农村社会分层1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农村社会分层概述1.阶层与阶级(1)阶级指由于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分配社会财富的多寡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
(2)阶层指因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社会资源不同而区分的社会层次。
2.社会分层的标准(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标准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创立了阶级结构学说。
他们认为,阶级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是经济关系的产物。
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成为阶级划分的根本标准。
决定近代社会的三个阶级的不是地租、利润和工资,而是占有土地、资本和劳动力。
社会阶级的表象特征是根据稳定的社会财富的分配来区分的,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才是其他一切表象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列宁认为,对阶级的划分标准,阶级差别的基本标志,就是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因而也就是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
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创立的理论中,阶层是指阶级内部的具体层次,划分阶层的标准也必须首先服从于阶级划分的标准。
(2)韦伯的社会分层标准韦伯在讨论“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分配”时,区分了三种权力分配的形式,即阶级(经济)的、等级(身份)的和党派的。
纯粹的财产占有本身仅仅是真正“阶级”形成的初级阶段。
真正导致共同行为和阶级利益的,归根结底是市场状况,人们对市场机会的占有是表现个人命运的共同条件的机制。
与市场机会结合并存的利益才造就了“阶级”,因此阶级结构是多层次的。
(3)社会分层的职业标准布劳-邓肯地位获得模型,是以职业为标准划分社会阶层的经典理论,其地位获得研究的主旨,是讨论先赋因素和自致因素对社会地位的影响。
社会分层结构主要表现为职业结构,而某种职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取决于代际教育水平和职业以及本人的教育水平和初次职业的影响。
布劳-邓肯地位获得模型影响颇大,其缺点是忽视了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因素、制度因素和历史因素等宏观变量。
2020年自考《农村社会学》习题及答案
2020年自考《农村社会学》习题及答案简答(一)简述农村社会系统的经济特性。
1.农村社会系统的主导产业—农业是弱质产业。
首先,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较弱。
由于是自然与经济再生产产业,所以面临自然灾害与市场经济供求状况带来的双重风险;其次,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相对于二、三产业,竞争能力较弱,有时还会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再次,农业劳动时间小于种养物生长时间,即农业劳动时间小于生产时间。
农业的弱质性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但可以通过一些技术、经营方式以及政策方法来客服。
2.农村社会系统的生产能力较弱。
农业不能像工业一样进行工厂式生产,人地资源矛盾和许多国家长期采取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二元治理模式及重工的政策等政治因素的限制,使世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世界各国农村社会系统的工商业不发达,必然导致农村社会系统出现生产能力较弱的经济特性。
3.农村社会系统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较低。
大多数农户以农为主,农业比较收益很低。
4.农村社会系统的产业复杂化。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由于受农业比较收益偏低的推动和工商业比较收益偏高的拉动作用,农村由单一产业经济结构向第一二三产业齐发展的经济结构转变。
5.农村社会系统的农业功能日益综合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化学农业以及基因农业的负外部性日益严重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使农业走上经济、生态、社会、人文四种功能齐头发展的多功能化经营轨道。
(二)谈谈你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看法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中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代大学生的契机。
主观发挥(三)简述我国当前农村组织中的“非组织化”特征1.“低工业化、低集体化”——宗法组织特别发达这类社区农业比重大,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
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资料和集体财产都已分散到农民手中,原来的乡村基层组织失去了对资源的垄断和分配权,行政控制能力严重弱化,陷入瘫痪、半瘫痪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宗法组织特别发达,已成为实际掌握当地行政决策权的农村社区组织。
农村社会学:13(答案)
农村社会学:13(答案)2012—2013学年第2学期《农村社会学》A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农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是指农民在社会化过程中(1分),逐渐抛弃传统因素的束缚(1分),不断的接受现代的新观念、新思想(1分),培养现代生产、生活技能和人格的过程(1分)。
2、“拟亲缘”关系人们通过在称谓上沿用亲属关系的称呼、结拜、认干亲等方式(1分),使自己得到新的身份(1分),与本来不存在亲缘、地缘关系的人攀上具有拟亲缘性质的亲属关系(1分),从而获得亲缘、地缘关系所附带的权利和义务(1分)。
3、农村社区结构农村社区结构是指社区内各要素的内部(1分)及其互相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构成方式(1分),包括人口结构、区位结构、经济结构、组织结构和文化结构(2分)。
4、群团组织群团组织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1分),由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等(1分)的人民群众自愿组织(1分)形成的群众性组织(1分)。
5、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在政府指导下和集体经济的扶持下(1分),以农民为保障对象(1分),按照自愿、适度与受益的原则(1分),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建立的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1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如何解决农村的人口问题?(1)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农村人口管理(2)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养(3)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4)保护耕地数量,合理开发土地(本题答案共4个要点,每点1.5分,共6分。
评分标准:答出要点给1分,展开解释加0.5分)2、简述农村家族复活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家族势力开始复活。
(1)家族观念有所强化(2)家族组织开始重建(3)家族活动逐渐频繁(4)乡镇企业家族化倾向(本题答案共4个要点,每点1.5分,共6分。
评分标准:答出要点给1分,展开解释加0.5分)3、简述当代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特点。
农村社会学笔记
农村社会学笔记农村社会学绪论讨论题:为什么要研究农村社会学?⼀、农村农村问题:精神⽂化⽣活、留守学术研究的必要性:①从国家运⾏的⾓度,⼤政⽅针;②从个⼈的⾓度,犯罪、偷盗等影响。
⼆、农民亨廷顿:农村是⼀个变数,如果它不是稳定的根源,就是⾰命的根源。
城市⾥的反对派会让你头疼,但农村的会让你致命!三、农业“农业⼥性化”:⼥⼈的村庄阿玛·迪亚森[印度] 研究饥荒,“在世界饥荒史上,从来没有⼀个独⽴、民主⽽⼜保障新闻⾃由的国家没有发⽣过真正的饥荒。
”饥荒的发⽣不仅是由于⾷物的短缺,还有⾷物分配的不平等。
四、农村社会学概述(1)传⼊时期(1891-1911年)特点:以⼝⽿相传的形式,原著的完整版基本没有。
⼈名翻译的不统⼀→学科的不成熟,没有达成共识。
例:锡彭塞(斯宾塞)、杜尔克姆(涂尔⼲、迪尔凯姆)(2)成长时期(1912-1927年)表现:①社会学的课程逐步扩充;②建⽴社会学系;③建⽴社会学组织;④开展调查、研究;⑤出版⼤量译著。
(3)建设时期(1928-1951年)地⽅社会学会的成⽴。
东南社会学会,中国社会学会在其基础上建⽴。
《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提出社会学中国化(4)中断时期(1952-1978年)⽚⾯学习苏联、反右派扩⼤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成熟,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问题。
(5)恢复重建时期(1979-2005年)1979年3⽉15⽇-18⽇,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重建,宣布成⽴社会学研究会,费孝通为会长,雷洁琼为副会长。
(雷洁琼、严景耀夫妇)①1979-1983年:通过实证调查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理性②1984- 80年代末:农村剩余劳动⼒,农民⼯对城市的影响③90年代-2005年:王鸿明《农村村落⽂化》、陆学艺《改⾰中的中国农民》、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化与权⼒——三村五论》(6)飞速发展阶段(2006年-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貌变了,⾥⾯内容却没变。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互动1.什么是社会互动,构成社会互动的三个要素是什么?答:(1)社会互动的定义社会互动就是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基于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
(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①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a.互动即意味着相互作用。
离开了相互作用的对象是不可能有互动的;b.作为社会互动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
所以互动可以发生在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群体和群体之间。
②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a.这些形式可以是语言的互动,也可以是非语言的互动;b.发生这些互动的接触方式,可能是以身体各感觉器官相联系的直接接触,也可以是以其他媒介为工具的间接的接触。
③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a.人类社会的互动是有其文化意义的,而且很多文化的意义都是象征性的,通过一系列的符号来表达;b.互动的主体对于语言和非语言的互动符号的“意义”往往有比较一致的理解。
2.运用拟剧论的关键概念,联系实际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现象。
答:(1)拟剧论的内容①拟剧论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
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
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②拟剧论的代表人物戈夫曼运用了“剧本”、“观众”、“表演者”、“角色”、“前台”、“后台”、“面具”、“道具”等戏剧用语说明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
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生活之所以井然有序,是因为存在着社会互动的规则。
(2)举例比如:一个饭店的服务员在对客人服务的时候(属于“前台”的表演)是面带微笑、彬彬有礼的,而到了厨房(属于“后台”),他们会和厨师很轻松地开玩笑,走路的样子可能都会变得不一样,甚至可能还会抱怨一下客人。
而当他们再回到客人身边,他们又会恢复饭店服务员的角色和相应的行为。
刘豪兴第三版《农村社会学》(00290)课后重点及答案
第一章名词解释差序格局: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按自己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具有普遍规律,自然科学的逻辑、方法和程序同样适用于对社会和人的研究。
非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有本质区别,否认自然科学方法对社会研究的适用性,认为对人或社会现象的研究应有独特的方法。
实地调查:也称田野调查,研究者通过亲自深入农村直接进入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进行观察来收集资料。
类型比较法:通过比较方法描述出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这些农村社区的不同之处是它们各自的特征,而相同之处则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一般特征。
追踪调查: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社区的调查研究。
问卷调查:研究者利用根据调查目的而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表格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复习题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农村个人和社会关系。
研究农村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农村社会学研究主要有哪些方法?答:社会研究方法论、一般研究方法和具体技术、实地调查和社区研究、问卷调查。
3.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意义?答: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三农和农村社会分层的认识,对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民自治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丰富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知识宝库。
4.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基本要求?答:(1)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3)要深入田野,从实求知(4)要有“以民为本”的理念。
第二章农村社会学史略5、社会学家吴文藻倡导农村社会研究,费孝通创造性地进行了农村社区研究;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魁阁“学术团队内地农村研究的成果,以及抗战时期林耀华等人的农村社区研究成果为社会学和农村社区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6、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是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延续和深入。
”中国农村派“以农村调查的丰富资料,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农村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有力批判了”中国经济派“的错误观点。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农村社会保障)【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农村社会保障1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农村社会保障概述1.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1)社会保障概念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社会保障的内涵可归纳为七个方面:①社会保障的目的是满足公民的基本需求,确保他们的社会权利的实现。
②社会保障的供给或管理主体是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
③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以及其他形式的物质型福利。
④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或对象主要是劳动者或工资收入者,但也可能包括全体公民。
⑤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三个部分。
⑥社会保障的实施是政府通过法律手段推行的,一般具有强制性,实施依据是国家立法或行政规定。
⑦社会保障的作用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并且通过提高社会福利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社会的“安全网”“减震器”和“助推器”。
(2)农村社会保障的定义农村社会保障主要是指以法律为依据,国家、社会群体、个人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因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的农户给予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其目的是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农村社会救助、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福利、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农村优抚安置等内容。
2.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是“农民家庭自筹保障为主,国家保障和集体保障为辅,重点在救助保险和福利服务层面上,重点是救灾救济、养老保险和优抚安置、社会福利服务”。
中国政府和学术界提出农村社会保障方案有五个部分,即农村社会救助、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福利、农村军人保障(优抚安置)、农村补充保障。
农村社会互助是社会保障的补充,在政府的倡导、组织、引导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参与社会捐赠、社会帮助、邻里互助等形式的社会活动的一种社会保障。
最终将建成以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为基础,临时帮困和送温暖活动为补充,社区服务相配套的社会互助体系。
3.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农村卫生)【圣才出品】
第十章农村卫生10.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农村健康问题1.什么是健康(1)健康的含义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身体不虚弱的状态,而是包含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的全面的状态。
(2)人口健康①起源a.社会科学领域的现代健康观。
现代健康观认为健康是一种能力或资源,它使我们有能力去获得技能和教育,实现人生目标,提高和满足个人愿望。
b.国际领域的公共卫生、社区健康和健康促进的理论与实践活动。
②基本特征人口健康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将健康概念由个体健康拓展到以人口为基础的健康,它是将健康置于一个群体层面的研究,而不是只研究病人。
③概念及意义a.人口健康是指以健康状况指标衡量的人口整体的健康。
b.人口健康着重研究一个人口群体生命历程中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相关条件和因素,识别健康系统中各变量的表现形式,并将研究所得的知识运用于政策制定和行动,以便改善这一人口群体的健康和福利。
(3)影响健康的因素①社会经济环境a.由于微生物和寄生虫这些病原生物作用下致病的生物因素;b.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接触到的各种物理条件、化学因素;c.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如人居环境、人际关系等。
②生活方式及个人行为。
包括饮食、风俗习惯、体育锻炼、交通事故、不良嗜好、精神状况等。
③卫生医疗服务。
卫生医疗服务是指社会公共卫生医疗设施和制度的完善状况,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等。
④生物因素。
包括遗传、生长发育、衰老和许多疾病的病原等。
⑤早期儿童营养状况。
指食物的供给和食物的配比等。
这些影响健康的因素有正负作用,与城镇相比,农村经济社会状况、教育程度、人文环境、现代化观念等都较落后,其不利影响更大,因而农村健康问题也更多、更严重。
2.威胁农民健康的主要疾病(1)传染病①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农村长期存在、危害性最大的传染病有霍乱、鼠疫、天花等。
此外,黑热病、疟疾、结核病、血吸虫病等传染病也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
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传染病的防治列为卫生工作的重点。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农村扶贫)【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农村扶贫1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贫困概述1.贫困概念贫困是一个历史、地域的综合性概念,是指人们收入、生活差距的相对状态。
(1)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①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赤贫,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物质条件。
②相对贫困是通过比较而确定的贫困概念,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
就中国农村的贫困而言,一般认为,主要是绝对贫困问题。
但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又是一种不断缩小的局部性贫困,同时,由于农民温饱问题的逐步解决、农民间收入差距和农村地区间收入差距的逐渐扩大,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日渐显现,呈现出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转移。
(2)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①狭义贫困是指经济贫困,反映的是维持生活和生产的最低标准。
②广义贫困与狭义贫困相对应,指除经济意义上的物质生活条件外,还涉及社会、文化、政治意义上的人际交往、宗教活动和政治参与等方面,即从广泛的经济、社会、文化范围来考察贫困。
2.农村贫困理论农村贫困理论主要有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两种角度。
个体主义贫困观,是指将贫困成因主要归结为个体可控的某种特质,从而希望从改变贫困对象的个体特质入手,开展扶贫工作的理论视角。
整体主义贫困观是指将贫困成因主要归结为脱离于个体之外的环境、制度或社会结构等宏观社会因素,从而希望通过调整这些宏观因素解决贫困问题的理论视角。
(1)“三M”理论“三M”理论提出了遗传人、经济人和问题人的假设。
①遗传人假设,是指贫困与个人遗传因素相关,这种遗传因素主要指人的智力水平,该理论认为遗传决定了人的智力水平,进而决定了个人的教育水平、就业、收入和社会地位。
②经济人假设,是指贫困是个人经济上的失败所致,个人应对自己的行动及结果完全负责。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7-12章)【圣才出品】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7-12章)【圣才出品】第七章农村文化7.1 复习笔记一、农村文化概述1.什么是农村文化(1)农村文化的概念农村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之上,以农民为主体,建立在农村社区的文化,是农民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
(2)农村文化的特征①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体。
农村文化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文化。
②农村社区是农村文化载体。
农村文化是农村的文化,是以农村社区为载体的文化。
③农村社会生产方式是农村文化的底色。
农村文化是由农村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类型决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不同不但是决定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而且是决定农村文化变迁的决定性因素。
(3)大传统和小传统①含义“大传统”是指在一个社会里由上层的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通常是由思想家的深刻反思所产生的精英文化。
“小传统”是指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或俗民代表的生活文化。
农村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指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物质的或精神的文化。
民间文化属于“小传统”,并不是经过文人的“雕琢”而成的文化,因而带有质朴和粗犷的性质。
②大小传统的关系a.差异大传统的上层士绅文化着重于形式的表达,习惯于优雅的言辞,趋向于哲理的思维,并且关照于社会秩序伦理关系上面;而小传统的民间文化则不善于形式的表达与哲理思维,大都以日常生活的所需为范畴而出发,因此是现实而功利,直接而质朴的。
b.联系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关系也并非判然两分,而是相互影响的。
特别是中国古代社会,士绅阶层往往乐于居于乡村,使得大传统与小传统、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存在许多的互动和交流,对于形成中国社会的农村文化影响甚大。
(4)民俗①民俗的含义民俗是指民间或在人群中不以文字为媒介、口头传承下的或未加深思被保留下来的生活各个方面的知识或民间传承资料,包括传统风俗、习惯、舞蹈、歌曲、故事和谚语等。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至第十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农村婚姻与家庭6.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农村婚姻1.婚姻(1)什么是婚姻①婚姻的定义婚姻是一种社会制度,指男女两性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规定的结合,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之一。
②婚姻的意义婚姻的意义在于确立双系抚育。
婚姻关系承担了许多社会责任和社会功能。
一个婚姻关系的建立,并不仅仅是结婚双方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社会性的事件,需要按照社会的规范和人们约定俗成的种种规矩来办。
(2)婚姻制度的主要形式①一夫多妻制,即社会允许男子同时与一个以上的女子结婚。
②一妻多夫制,即一个女子同时与一个以上的男子结婚。
③一夫一妻制,即社会仅允许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婚配。
一夫一妻制又称专偶婚制,它是人类社会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这种婚姻形式的主要特征是:一个婚姻里只有一个丈夫和一个妻子,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生产、生育的职能。
这种婚姻形式也是人类婚姻制度的最高阶段。
(3)婚姻过程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改变,我国农村地区的婚姻过程经历了由繁至简的变化。
在我国传统农村社区中,婚姻的过程主要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多个环节。
在整个过程当中,媒人和家长的作用很大,而结婚双方当事人的自主性很小。
现代中国农村的婚姻过程相对简化很多。
一般来说,从男女双方认识到结婚大约要经历恋爱、订婚、成婚仪式这三个过程。
2.农村择偶标准与方式(1)农村青年的择偶标准①中国农村男女青年择偶的主要考虑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a.门当户对。
门当户对主要是看男女青年双方的家庭情况。
b.生辰八字。
对结婚双方生辰八字(即按照天干、地支表示的出生时间)的重视在中国社会流传很广。
c.个人条件。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上的变化,农村青年的择偶标准从强调对方的家庭情况转为强调对方的个人条件。
面对人品、个人能力、文化程度、外貌、家庭经济条件、地域等择偶标准,大多数的农村青年都将人品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文化水平和个人能力紧随其后,并且将家庭条件如经济条件、家庭成员结构情况等放在了考虑序列的最后。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61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社会学理论(614)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文化丛2>.逆向社会化3>.情感性互动4>.参照群体5>.社会性别6>.社会运动7>.《社会分工论》8>.拟剧论(戈夫曼)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60分)1>.简述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2>.简述社会网络的功能3>.简述推动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4>.简述社会流动的类型5>.简述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区别6>.简述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谈谈你对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看法。
2>.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分析网络互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社会学理论(614)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文化丛答: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
例如,迎宾活动可以看成是一个文化丛,这个文化丛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诸如检阅仪仗队、奏国歌、鸣放礼炮等。
文化丛是相关文化元素按照内在的功能逻辑进行整合的产物,相关的文化元素之间的联系是有一定逻辑的,不符合逻辑的文化元素的堆放并不能形成文化丛,也不能发挥作用。
2>.逆向社会化答:逆向社会化,又称反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 区【圣才出品】
第十章 社 区1.什么是社区?社区有哪些主要功能?答:(1)社区的定义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②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③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或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分子。
(2)社区的功能社区作为地方性的社会,它所包含的各个系统和单位都分别担负着与当地社会生活相关联的各种社会功能。
一个完整的社区,其基本功能有经济生活、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参与和社会保障等。
①经济生活功能a.社区的首要功能社区具有一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体系,通过生产或进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
b.社区发展出各种经济组织,如农场、工厂、公司以及社区成员共同遵循的经济制度。
c.不同的社区具有不同的经济组织形态和经济制度,例如传统中国农村的赶集、现代城市的超市购物等都是适合当地社区的经济活动方式。
②社会化的功能给下一代社区成员,或者教育新移入的居民,使他们能够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来,例如家庭、邻里、学校、教堂。
事实上,每个人的社会化总是在这个或那个具体社区里进行的。
③社会控制的功能任何社区都会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施以某种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秩序。
a.可以通过正式的法律途径或行使公共权力的形式来处罚社会偏差者;b.可以通过社区的舆论和团体的压力来促使人们遵守规范。
④社会参与的功能a.社区可以向社区成员提供生活和交往的场所、设施和途径,帮助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事务,这就是社区的社会参与功能。
b.实现社区参与功能的途径:第一,通过正式的政治途径,如参与竞选等;第二,通过各种自愿结合的社会团体来向社会表达关乎切身利益的共同要求,并争取解决有关的社区问题。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农村工业化)【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农村工业化1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农村工业化概述1.什么是农村工业化(1)工业化的概念工业化是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逐渐取代传统农业,进而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工业化同时还会引发经济社会的结构性变迁。
(2)农村工业化的概念农村工业化是指农村社区因地制宜,通过发展工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工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持续动力的过程。
农村工业化的具体含义包括:①农村工业化是工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它遵循工业的一般规律;②农村工业化是在农村地区进行的,整个进程受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③农村工业化的目的是对农村社区传统经济结构进行改造,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3)“原始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的农村工业化①“原始工业化”理论的概念a.定义:原始工业化是“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是“以传统方式组织而又面向市场,以乡村为主的快速工业增长”。
b.特征:原始工业化促生了新的人口增长机制,早婚多育成为乡村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
c.原始工业化促进了乡村工业生产和商业性农业的地区分工。
d.原始工业化的发生先于大工业化,且为大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但是,前一种工业化并不必然和自动导致后一种工业化。
在缺乏大工业所需原料和能源的地区,尤其是社会-政治结构不相适应的地方,原始工业化与大工业之间的联系会陷于断裂,出现“逆工业化”的现象。
②“原始工业化”理论的评价a.它意识到西欧工业革命的发生必须以传统社会的初步改造为历史前提,而传统社会的主体就是乡村;b.它指出工业化是由前工业社会内部的经济和社会变迁促成的;c.它强调工业主义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形成过程。
③“原始工业化”理论对当代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启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a.农村工业化是工业化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b.乡村工业对于改造传统农业社会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工业化直接促进了乡村城镇化。
当代中国乡村工业的崛起,不仅具有推动经济增长的意义,同样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第六章农村政治6.1复习笔记一、农村政治研究的理论视角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视角有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框架、新政治经济学视角、制度主义视角等。
1.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是西方研究地方政治变迁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范式,在这一理论范式指导下,对我国农村政治研究形成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国家政权建设理论”和“经纪人理论”。
(1)国家政权建设理论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从农村的角度来看,国家政权建设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政府结构和功能进行分化和组合。
②政府致力于改造传统社会的经济运行并直接干预村庄经济生活和财政制度的运行。
③警察、军队等暴力机构网络形成对全社会的威慑和监控。
④政府倡导并支持全民文化对村落文化的取缔。
⑤政府在社会各个领域追求控制和动员,以形成全面监控网络。
(2)“经纪人理论”的主要观点①基层政府代表国家与农民直接互动,因此基层政府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国家经纪人,代表国家利益。
②农民也需要代表自己利益的经纪人与国家博弈。
从这一角度来说,乡村干部应该是两种经纪人的组合。
③无论国家经纪人还是农民经纪人,一个关键点是要约束经纪人,使其真正代表委托者的利益,防止他们中饱私囊。
杜赞奇将国家借以统治乡村社会的“经纪人”分为两类:①“保护型经纪人”,他代表社区的利益,并保护自己的社区免遭国家政权的侵犯。
②“赢利型经纪人”,借用国家的支持,从中中饱私囊,鱼肉乡里。
2.新政治经济学视角新政治经济学是以政治和经济,或社会和个人,或国家和市场之间相联系、相交叉或相重叠的问题、现象和关系作为研究内容的综合性理论框架。
黄宗智:半无产化和官僚化两个过程的交接,导致了村庄与国家之间新的矛盾。
由于国家政权的扩张和村庄共同体的衰落,地方豪霸和村级恶棍乘机崛起,使旧的国家、士绅和村庄的三角关系受到新的压力,最后导致一套完全不同的国家—社会关系和一个新的政治结构的出现。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城乡统筹)【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城乡统筹1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城乡统筹概述1.城乡统筹的含义(1)城乡统筹的概念城乡统筹,就是把城镇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对各种资源进行统筹配置,把城乡存在的问题综合起来解决。
它的关键是转变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
城乡统筹,本质上是国家配置资源的一种政策机制,是政府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
中国城乡统筹,就是建立一种城乡协调互助的政策机制,使城镇和农村能够有达成共识的目标利益,并且尽可能公平地分享这个利益,也保证这些做法的持续有效规范。
(2)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都是关于城乡关系的概念。
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镇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镇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使城镇和乡村融为一体。
城乡一体化就是意在通过努力,使城镇与农村达到一种相互融合的状态。
城乡统筹是为城镇与农村达到这种状态而采用的一种方法。
2.城乡统筹的根本目标(1)马克思关于城乡融合的论述在城乡关系上,马克思坚持的是“同一对立融合”的历史辩证法,承认了城乡分离的必然性。
马克思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消灭城乡差别的社会基础就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2)毛泽东的城乡统筹思想毛泽东的城乡统筹思想体现在《论十大关系》中,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高度提出合理分配农、轻、重工业投资比例,协调以下农为主的城乡关系。
(3)党和国家当前关于城乡统筹的论述①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第一个统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
②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③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写道,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农村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三章农村社会学理论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农民、农业和农村1.农民(1)农民的概念农民概念可从职业、阶级和身份三个维度来认识和理解。
①作为一种职业概念,农民是指以土地为生、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②农民又是一个阶级的概念,是没有土地或只占有少量土地的农民利益群体,一般与地主阶级相对立。
③作为一种身份概念,凡是农村户籍管理的人口均称为农民。
(2)农民的“生存理性”与“经济理性”①“生存理性”a.概念农民的“生存理性”是指生产活动不受利润原则制约,劳力和资源配置也不是从最大经济效益原则出发,而受制于伦理、道德与习俗等传统力量。
生存理性主要表现在“前资本主义的农民秩序”中。
b.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卡尔·博兰尼认为在资本主义市场出现之前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嵌入”到社会关系中的。
因此,研究资本主义以前的经济,要把经济关系作为社会制度过程来研究。
博兰尼的“嵌入”观点建立在没有根据供求规律而定出价格的市场社会之上,他所指的小农经济是资本主义市场出现之前的小农经济。
斯科特指出,在“安全第一”的生存伦理下,农民所追求的绝不是收入的最大化,而是较低的风险分配与较高的生存保障;对于农民而言,第一位的是回避风险、确保“生存安全”,而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安全第一”的生存伦理体现了农民社会的道德观、平等观、公正观。
②“经济理性”舒尔茨提出了一种在竞争的市场运行中追求利润的、以商品经济为主体的农民经济模式。
传统农业中的农民在特定的资源和技术约束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并根据利益调节生产以实现要素配置的最优化。
舒尔茨提出著名的“贫穷而有效率”命题,认为传统农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总是有效率的,农民表面上被认为不理性的行为表现,恰恰是他们面对外部限制条件时的行为理性,所以农民也是理性的经济人。
2.农业(1)农业的含义农业是通过人类劳动去实现植物和动物的再生产,来获得物质资料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无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第一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章农村社会学史略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章农村社会学理论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第四章人地关系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第五章农村人口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第六章农村婚姻与家庭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第七章农村经济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第八章农村政治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第九章农村文化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章农村卫生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一章农村工业化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二章农村城镇化
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三章农村社会分层13.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四章农村社会流动14.1复习笔记14.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五章农村扶贫15.1复习笔记15.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六章农村社会保障16.1复习笔记16.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七章城乡统筹17.1复习笔记17.2课后习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