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淞沪会战浅析
淞沪会战有哪些评价
淞沪会战有哪些评价淞沪会战有哪些评价如何评价淞沪会战这一经典战役,历来是史学家头疼的一件事。
作为战败一方,中方的军事指挥既有为人诟病的方面,同时也有让人赞赏的几点,下面我们来简要分析一下。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淞沪会战有哪些评价,希望你喜欢。
总体评价就大战略而言,因内战刚结束不久,中国国民经济正逐渐恢复(193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战前最高峰),陈诚本人也正在负责利用进口武器装备50个国防师的计划(如与德国合作,用江西大余的钨矿石换取德国武器),在上海与日军大战则势必终止中国的抗战准备而仓促与日军决战。
实际当时日本决策机构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对是否全面侵略中国摇摆不定,以参谋次长石原莞尔为代表的“不扩大派”暂时占了上风。
石原为当时实力派人物,因当时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为皇族只是挂名,军部实权在参谋次长石原手里。
石原甚至主张:“可以将我华北全部驻军一举撤至山海关满州国界,然后由近卫首相亲自飞往南京与蒋介石促膝交谈,以解决日华间根本问题。
”日本这个方案,是通过回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换取国民政府对东北伪满洲国的正式承认。
国民政府本可利用此次谈判与日本周旋,尽量赢得更多时间,然而当高宗武返回南京时,“八一三事变”正好爆发,中国军队进攻上海日军后,石原莞尔被迫辞职,日本统帅机构决定全面侵华,可见陈诚主动挑起上海战事的失策。
另京沪一体,上海既为前线,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就直接暴露在日军兵锋之下,日军增兵上海后很快就直捣南京,对中国抗战震动极大。
正面评价中国部队机动性极差,假如完全采取守势作战,将会无法取得战略主动,日军若是掌握全面战略上的主动;;一旦它在华北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迟早会对长江三角洲的政治、金融重心发动攻击,这时蒋介石将根本无法两面兼顾。
因此不如由中国主动在上海发动攻势,强迫日军改变战略决战地点,对于中国更为有利。
所以中国放弃在华北的决战,以及在华东果断形成决战,是掌握战略主动的正当决策,一旦由日军控制战略主动,华军将更会首尾难以兼顾。
浅析淞沪会战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263学苑论衡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1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70个师和7个旅团70万余人,统计死伤33万余人。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国际法泰斗厉声教曾评价称:“淞沪会战为上海和长江下游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起到重大作用。
”一、淞沪会战爆发的原因淞沪会战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出于政治方面,实现战争的目的,当时军队准备从上海撤出来,但是,蒋介石没有完全的听从,选择继续和日军对抗,计划利用日军战线更长的劣势把日军拖垮,同时淞沪会战也可对上海租界中的西方人施加压力,引起国际舆论重视,以期望获得国际上对中国的声援和支持。
淞沪会战的次要原因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淞沪的工业非常重要,在战争中当地的运输线遭到了破坏,国民党选择坚决抵抗也是为了拖延时间,以期望货品可以顺利运输。
二、淞沪会战的评价中国部队机动性极差,假如完全采取守势作战,将会无法取得战略主动,日军若是掌握全面战略上的主动——一旦它在华北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迟早会对长江三角洲的政治、金融重心发动攻击,这时蒋介石将根本无法两面兼顾。
因此不如由中国主动在上海发动攻势,强迫日军改变战略决战地点,对于中国更为有利。
所以中国放弃在华北的决战,以及在华东果断形成决战,是掌握战略主动的正当决策,一旦由日军控制战略主动,华军将更会首尾难以兼顾。
从日军华北方面军战斗序列的组成,即可显示日本对于在华北决战的准备十分迅速与完整,假如华军真的以主力反攻华北,蒋介石更是鞭长莫及,无法有效指挥,而漫长的补给线,将会发生无法支持一百个师作战的严重后勤问题,因此日军将会在华北更为轻易地大获全胜。
淞沪会战:中华民族的历史前途和现实意义
淞沪会战:中华民族的历史前途和现实意义淞沪会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于1937年8月13日爆发,历时三个月左右,结束于11月26日。
该战役的胜败对华夏民族的历史前途和现实意义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淞沪会战的胜利保卫了上海,维护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这是当时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一次成功反击,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对日抗战中取得了第一个胜利。
这一胜利有力地打破了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三个月解决”战役计划的妄想,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斗志。
其次,淞沪会战是中国军队的一次重大战争实践,在战争中表现出极强战斗力。
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中国军队成功消灭了日军两个师团,对敌人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这次战争表明,中国军队已经具有了先进的军事思想、组织能力和实战经验,人民军队已经成为了可以与外国侵略者拼搏的一支强大武装力量。
再者,淞沪会战对中国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合作和团结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次战争中,各方力量为了共同的抗战目标同心协力,并建立了抗战前线总指挥部,实现了共同领导,保证了战争胜利。
这样的合作模式正是后来中国人民在全国抗战中不断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
最后,淞沪会战的胜利为中国大陆局势的转折点。
此后,中国的抗日战争逐渐从被动防御逐渐转向反攻进攻。
淞沪会战的胜利成为了中国反击日本侵略的标志,标志着中国人民勇往直前的抗战精神。
总的来说,淞沪会战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一页,其胜利意义不仅在于给中国人民的反抗日本侵略的士气带来了重大的鼓舞,也为中国 político-militaire领导人提供了实战经验,全国抗战的持久胜利奠定了基础。
今天的中国人民,继承了淞沪会战胜利的传统,要不断建设强大的国防军队,履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神圣职责。
淞沪会战实践心得体会
一、引言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937年8月至11月。
这场战役不仅是对日本侵略者的有力抵抗,也是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生动体现。
通过参加淞沪会战实践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民族的坚韧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
以下是我对淞沪会战实践活动的几点心得体会。
二、战争的残酷1. 战争的破坏性:淞沪会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对上海及附近地区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和炮击,导致无数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
我参观了当时的战场遗址,看到被炸毁的房屋、倒塌的桥梁和遍地的废墟,深感战争的残酷和破坏性。
2. 生命的脆弱:在淞沪会战中,无数中国士兵和百姓为了保卫家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他们面对强大的敌人,不畏艰险,英勇战斗。
然而,战争的残酷使得许多战士和百姓在战斗中失去了生命。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三、民族的坚韧1. 坚定的信念:在淞沪会战中,中国人民坚信抗战必胜,民族必胜。
这种坚定的信念使他们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我参观了淞沪会战纪念馆,看到了许多英勇战士的战斗事迹,深受感动。
2. 英勇的抵抗: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他们不怕牺牲,顽强抵抗,为保卫家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这种英勇的抵抗精神使我深感敬佩。
四、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1. 爱国主义情怀:淞沪会战中,无数中国士兵和百姓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英勇战斗。
这种爱国主义情怀使我深受感动。
2. 勇于担当:在淞沪会战中,许多战士和百姓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起保卫家园的重任。
他们临危不惧,勇于担当,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使我深感敬佩。
五、实践活动的启示1. 珍惜和平:通过参加淞沪会战实践活动,我深刻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勇于担当: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淞沪会战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淞沪会战:中华民族惨烈的损失和伟大的抗争
淞沪会战:中华民族惨烈的损失和伟大的抗争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展的第一次大规模战斗,战斗发生在1937年8月13日至11月26日,双方实力悬殊,中国抗日军队损失惨重,但却逼迫日本进行军事包围。
战斗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损失无法想象,但也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在艰苦条件下的抗争和战斗精神。
一、战斗背景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发起侵华战争。
不久后,日军对上海进行大规模进攻。
中国军队在上海地区筑起防线,并组织了“青木”、“惊雷”等计划,试图阻挡日军进攻。
然而,日军实力强大,造成了中国抗日军队严重的损失。
二、战斗历程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多数情况下,中国军队的与日军交战时都处于劣势之中。
加之日军装备了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支援后勤力量,中国军队难以匹敌。
尽管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持续了数月之久,但最终还是败北了。
在这场战斗中,中国军队严重的损失了:战斗爆发时,只有三个师的中国军队头顶,而日本军队有整整十个师。
战斗期间,中国军队损失了约20万人,包括将士和平民。
日本军队的伤亡数据则比中国军队少得多。
三、崭新的抗日精神尽管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的损失极为惨烈,但这场战斗也启示了中华民族抗日精神的伟大力量。
虽然中国军队与日军实力悬殊,但中国军队仍然以极其坚定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奋力抵抗日军。
此次战斗,中国军队所表现的英勇献身精神,体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和伟大的抗争精神。
四、战斗结果在淞沪会战中,虽然中国军队损失惨重,但中国军队的坚定抗争迫使日军进行了一个紧张的战略军事包围。
这个结果被认为是一个重大的胜利。
在围城时期,中国抗日军队坚持抗争并执行组织上、战术上的调整,保存了上海城市整体的经济文化面貌。
总之,淞沪会战是一次中华民族付出巨大代价的战斗。
但是,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场战,淞沪会战也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不畏牺牲、勇于战斗的精神。
尽管中国军队在此次战斗中失败了,但我们非常钦佩士兵们的勇气和决心,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我们永远敬仰的对象。
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 淞沪会战若干问题分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淞沪会战若干问题分析
导语:1937年“8 13”淞沪会战被认为是中国走向全面抗战的标志,在这场时间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中,中日双方动员兵力超过一百万人(日方动员
1937年“8.13”淞沪会战被认为是中国走向全面抗战的标志,在这场时间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中,中日双方动员兵力超过一百万人(日方动员兵力约25万人,伤亡4万余人;中方动员兵力约75万人,伤亡25万余人),蒋介石以最精锐嫡系部队的惨烈战斗牺牲换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坚强不屈抗战精神的敬重,也使得共产党以及各路军阀对蒋介石领导抗战真正产生信任(以往为提防蒋介石利用抗战消灭异己,各路军阀更多采取敷衍应付态度);更重要的是,淞沪会战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粉碎,也将日本拖入战争泥沼。
1937年8月13日晨9时15分,日舰重炮向我闸北轰击。
日海军陆战队一部,由天通庵及横浜路方面,越过淞沪路冲入宝山路,向我驻西宝兴路附近的保安队射击。
我军为自卫计,予以抗击。
“八·一三”淞沪抗战由此开始。
地面作战经过及若干问题分析
一、双方战前战略态势分析
1、双方兵力与战力:
中国军队方面:总兵力约五万人
A、陆军:八十七、八十八、卅六师、独二十旅、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保安团队、炮兵二团又一营。
B、海军:各式舰艇约十艘。
C、空军:可支援战斗之飞机约二五0架。
日本方面:地面总兵力约一万五千人。
A、陆军:步兵一个大队约二一00人,在乡军人约叁六00人。
生活常识分享。
淞沪会战带给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和理解
淞沪会战带给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和理解淞沪会战是1937年中日战争的重要战役之一。
日军为了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打算向上海进攻,而中国方面也希望保卫上海。
最终,这场战争持续了近四个月,虽然中国方面在战争中面临巨大挑战,但也成功地击退了日本侵略者。
淞沪会战对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淞沪会战意义的概述淞沪会战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场重要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重要,更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淞沪会战表明中国方面能够与日军进行有效的抵抗,为中国打赢了军事胜利,让日本侵略者有备而来的侵略计划受到了很大打击。
其次,淞沪会战也表明了中国人民不是孤立的,存在着世界各国的支持。
尤其是作为上海国际租界的英国和法国参与了战争,他们的加入对中国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援作用。
最后,淞沪会战的胜利也激发了中国人民对于对抗日本侵略的信心和意志,让人们意识到中国能够自己打赢这场战争,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其他国家的支援。
二、淞沪会战启示的概述淞沪会战对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和理解也产生了深远的启示。
首先,淞沪会战表明了日本侵略者存在侵略中国的决心,并且他们是非常强大的。
中国方面应该在战争爆发之前提高警惕,加强自己的军备建设,以确保最终的胜利。
其次,淞沪会战也表明了中国方面应该学习其他国家的军事战略和战术,加强自己军队的组织和训练,以便对付日本侵略者的强大军队。
最后,淞沪会战也启示了中国人民要坚定信念和意志,不要轻易放弃,要保卫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三、淞沪会战的历史背景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当时日本军队已经占领了中国东北的大部分地区。
日本政府的目标是要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以满足其对亚洲的利益需求。
为此,日本开始向上海进攻,企图占领这个关键的港口城市。
中国当时处于分裂状态,政治和军事领袖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
面对强大的日本军队,中国方面尚未达到统一意志的状态,使得对抗日本军队的战争变得更加困难。
浅谈中日第一场大型会战——淞沪会战
浅谈中日第一场大型会战——淞沪会战管虎导演的《八佰》即将在各大院线上映,不知大家对这部电影的背景了解多少?所谓两小时光影体验百味人生,今天我们不妨一起探讨这部电影背后的历史事件——淞沪会战。
1937年8月初,日寇南下直指上海,中日两方均调集重兵于此,国军一共投入70个师,其中能拿得出手的包括中央教导团、八十七师和八十八师(这两个师是国民政府的警卫部队,清一色德式武器装备,由德国顾问训练,由此可见国民政府之决心),但其中也不乏有战斗力低下的杂牌师。
日军投入约9个师团,总计20万余人。
但我们是主场作战,具有一定地形和粮食储备的优势。
国军将部队分为左翼,中军和右翼三部分,分别由陈诚、朱绍良(一说是张治中,就是文白)和张发奎指挥。
8月13日,淞沪会战正式爆发,国军战前的构想是利用兵力优势围攻驻守日军(约1万5千人),占领其工事后立马转为守势阻击日军援兵,无奈国军缺乏辎重,大型攻城武器,也就是炮太少,俗称火力不足恐惧症,数万人硬是吃不掉一万五千日军,隔日日军开始大批向上海增兵,国军时已从围歼战转为防守战,阻击战。
日军增援共计个6师团,国军指挥此时将战区分为:淞沪围攻军(5个师)、长江守备军(4个师在南、1个师在北)、杭州湾守备军(4个师)浙东守备军(5个师)。
日军增援于8月14号起,分别从宝山、川沙镇、张华浜、吴淞口登陆,均受到国军阻击,但未起到太大效果。
由此月进入国军守势时期,中日双方在罗店附近不断增兵,日军先是占领了罗店,后双方在此反复拉锯数十天,(由此被称为血肉磨坊)但终于10月22号被突破,吴淞口于8月31号失守,海藻于10月15日失守,10月26日大场失守,国军一路西向西撤退,所谓溃兵不如寇,此时国军一个团被日军几十人追着跑是常有的事,加上日本飞机和大炮不断的轰炸,很多国军已经跑乱了编制,几乎丧失了战斗力。
好在第15和21军及时赶来暂时稳住了局势。
不要问为什么稳住了,因为这两支部队是川军。
1937年10月28日,国军欲撤退至苏州河南,留下800壮士死守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堪称中国版的敦刻尔克。
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战役淞沪会战
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战役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它于1937年8月13日至11月26日期间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展开。
这场战役标志着中国军队在长期的抗日斗争中取得了重要胜利,也被认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之一。
淞沪会战的胜利对于挫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起到了重要的战略意义,下面将从战役的背景、战役的进程以及战役的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淞沪会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一、战役背景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面侵略中国的开始。
在此之后,日军迅速占领了华北地区。
八一三事变后,日军进入上海,企图迅速攻占中国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中国军队迅速作出反应,展开了抵抗。
淞沪会战因而爆发。
二、战役进程淞沪会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中国军队奋起抵抗的初期,他们采取了积极的防御策略,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中国军队依靠沪海军陆战队、陆军第九军等单位,与日军在上海市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第二阶段是在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后的反攻阶段。
面对日军的强大压力,中国军队发动了反扑,迅速收复了部分失地。
特别是周恩来总指挥的中国红岸机械化步兵第九师,“九一八”部队等先后投入战斗,对日军实施了有效的打击。
第三阶段是中国军队发动全面反攻,将日军逐出上海的胜利阶段。
中国军队凭借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发动了一系列反攻行动,逐步将日军逼到了上海的外围,并最终将他们彻底赶出上海。
三、战役意义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战役。
它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迅速占领中国的势头,使日本军队陷入了持久战的泥淖。
同时,淞沪会战也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激励了更多的人加入到抗日行动中。
淞沪会战的胜利还对于中外国际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确立了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主动地位,使中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方。
同时,淞沪会战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抗战精神,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总之,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淞沪会战:中华民族的历史审视和未来展望,彰显出民族自我心态和发展愿景
淞沪会战:中华民族的历史审视和未来展望,彰显出民族自我心态和发展愿景淞沪会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在1937年8月中旬至11月中旬,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之一。
这场战役虽然导致了中国军队的失败,但也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和抗战意志,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审视和未来展望两个方面分析淞沪会战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并彰显出民族自我心态和发展愿景。
一、历史审视淞沪会战的背景是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对中国领土进行了大规模的进攻。
1937年8月15日,日军占领了上海市中心地带,中国军队决定展开攻势,试图将日军打回原地。
尽管中国军队一度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最终被日军所击败,这场战役成为中国军队的著名失败之一。
淞沪会战的失败并非中国军队的无能,而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比如指挥官之间的不协调,作战计划的失误,战术方案的不成熟等。
然而,这场战役也让中国军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弱点,催生了军事改革和现代化的意识。
此外,在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军队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毅力,为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树立了典范。
中国军队在激烈的战斗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给日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之路打下了基础。
淞沪会战无疑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华民族筑起的堡垒。
二、未来展望历史不仅是回顾过去,更是展望未来。
淞沪会战的失败让中华民族对自身的局面和前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国际地位日益显著。
在未来,中华民族应当抱着积极的信心和自信的态度面对发展的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首先,中华民族应当重视自身的发展,加强军事力量和现代化建设,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断地在向现代化国家迈进,应当不断提高自我实力和竞争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其次,中华民族应当在国际舞台上协调好与各国的关系,发展良好的友好关系,努力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在淞沪会战中失败原因分析
中国在淞沪会战中失败原因分析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中国在淞沪会战中失败原因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淞沪会战中中国军民联合起来与日方做斗争,最后以惨烈的方式狠狠的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并且直接将日本原本计划好的三个月掌握中国这个目的彻底毁灭,从而也使世界上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的顽强和出色。
可是不管怎么说也否认不了中国在淞沪会战中是失败了的。
那么淞沪会战失败原因是什么呢?淞沪会战失败原因其实有很多因素的,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一些战略思想上就可以看到淞沪会战失败原因的影子,当时蒋介石其实并没有彻底的了解侵略者和那些西方国家,他本来以为自己通过这次战役可以引起西方国家的注意,并且还能引来国际关注和他们的支援,事实证明这根本就是不合实际的空想,那些国家和侵略者相同的是他们都为了自己的利益,绝不会为了一个中国而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
其次淞沪会战失败原因就是非常现实的一点了,不管从战斗力还是国力,甚至是武器装备等等方面,中国和侵略者日军的差距都是非常大的,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一点,中国在那个时候确实比不上日本先进和强大,而且中国军队的经费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其实不只是在这场战争,就是其他的战役这些客观条件都是相当大的缺陷,尽管全国的人民都可以团结,也都可以保持一致的目标,但是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这些因素提升不上去,这也是造成淞沪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淞沪会战的结果淞沪会战让中国曾经面临着艰难的处境,而且在作战过程中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倾入如此大的兵力其实对国家也是有影响的,但是中国始终不会允许侵略者的嚣张,就算没有把握可以一战到底,却依旧要顽强抵抗他国的侵略。
许多人都知道这场战争的重要意义,那么淞沪会战结果如何呢?淞沪会战打响了现代化作战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军民团结起来全力反抗侵略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
淞沪会战:中国民族的民族团结与胜利信仰,铸就了中国民族的历史辉煌
淞沪会战:中国民族的民族团结与胜利信仰,铸就了中国民族的历史辉煌淞沪会战,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之一,也是中国民族团结与胜利信仰的重要体现。
这场战役发生在1937年8月13日至11月26日的三个月时间里,历经激战,最终中华民族以慷慨赴死、英勇抗敌的壮志豪情,成功抵御了来自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保护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全。
本文将从淞沪会战的历史背景、战役经过和战争意义三个方面,探讨中国民族的民族团结与胜利信仰是如何铸就了中国民族的历史辉煌。
一、淞沪会战的历史背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侵犯中国领土,国共两党开始联合抗日。
1937年8月13日,日军向中国军队发起突然袭击,开始了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反抗日本侵略、维护国家独立的一次战役,也是抗战初期最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战役之一。
二、淞沪会战的战役经过1. 胜利之前的挑战和困难在淞沪会战开战之前,中国军队和民众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全面的,而中国的国力不足。
此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所谓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在进行中,但是合作的效果并不明显,军队缺乏士气和战斗力,很难抵御日本军队的攻击。
而中国的军事装备也落后于日本,严重影响了战争的进行。
2. 战斗的残酷和艰难日军的军队在淞沪地区进攻,在江苏的各大城市进行血腥战斗。
日军有着强大的武器装备,但中国军队依然坚守自己的岗位,用滚烫的炮火和刺骨的刺刀,向日军作战。
许多士兵不畏死亡,不怕牺牲,不斩来犯。
中国军队的娘子军和其他志愿者的英勇表现,也赢得了人们的赞扬和尊重。
此时的淞沪,变成了一座废墟,血流成河,无数家庭被摧毁。
但中国军民没有放弃,他们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中国的安全。
3. 胜利的来临在三个月激战之后,中国军队取得了淞沪会战的胜利。
中国的胜利,不仅证明了中国军队勇敢无畏和顽强进取的精神和品质,也证明了中国民族的民族团结和胜利信仰的强大力量。
淞沪会战:中国民族的自我认知和底线观念,贯穿于民族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淞沪会战:中国民族的自我认知和底线观念,贯穿于民族的历史、现在与未来淞沪会战:中国民族的自我认知和底线观念1937年8月13日,日军发起了淞沪会战,这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淞沪会战堪称是中国民族的自我认知和底线观念得到彰显的一个历史事件。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坚决维护了自己的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
本文将围绕淞沪会战这一历史事件,探讨中国民族的自我认知和底线观念所蕴含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一、历史背景1937年,中日两国在卢沟桥的战争爆发,这标志着全面抗战的开始。
然而,在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因为装备落后及内部武装冲突等种种原因失败居多。
进入8月,日军目光瞄准已经占领的上海和南京,开始对上海进行猛攻。
淞沪会战从8月13日开始,历时3个月,由于中国抗日军队的英勇抗击,才最终使日本军队无法取得胜利。
二、民族自我认知淞沪会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公开进攻中国。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我认知。
中国人民清楚的知道日本人是来侵略中国的,而不是来占领一个无人的地方。
当时,中国人民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也很清楚自己的目标。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民族,对于自己的国家,对于自己的人民,对于自己的祖先,国家和未来,中国人民有很深刻的认识。
三、民族底线观念在淞沪会战中,中国人民始终坚持自己的民族底线观念。
中国深知自己的领土完整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而领土和民族的完整性是民族底线的一部分。
当传来日军窃占汉口、松花江及大片领土的消息时,中国人民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保卫自己的领土,保卫自己的民族生存权利。
钱旺五将军在战场上殉国,成为了中国民族抗日战争中的英雄。
四、历史对当下的启示淞沪会战以及整个抗日战争,对中国民族自我认知和底线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民不断加强对自身的认知,摆脱历史上长期被人歧视的地位”,加强了民族意识和乡土意识。
正在进行的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也是当下中国人民一个极好的机会去加强国际影响,推动自己文化的全球传播,增强自身实力。
淞沪会战对中国军事发展的启示
淞沪会战对中国军事发展的启示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战役之一。
虽然这场战役以惨败告终,但是它给中国军事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教训。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淞沪会战对中国军事发展的启示。
一、战争需要准备淞沪会战之前,中国的军备建设和作战准备不足,这是此次惨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之前已经进行了长达15年的全方位军事准备,而中国政府与军队在军备方面却长期忽视。
此次战争中,中方的武器装备落后、弹药匮乏、士兵思想落后等问题都显露无遗。
因此,淞沪会战最令人深刻的教训就是:战争需要准备。
在今后的军事发展中,中国必须坚持军备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完善现代化装备,提高士兵的作战意识和战斗能力,才能在国际军事大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领导者的决策能力至关重要淞沪会战中,中国政府和军队的领导者缺乏统一的决策和指挥,导致了战斗计划和士兵动员的困难。
此次战争中,由于蒋介石和何应钦的分歧,致使淞沪战场失去了建立有效战斗计划的机会,最终导致了华东全线溃败。
对于中国军事发展而言,领导者的决策能力至关重要。
领导者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统一战争计划,有战略眼光和决断力,能够根据敌情调整军事部署和作战策略,使军队在战场上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必要性淞沪会战中,中国的武器装备无法匹敌日军,特别是在海军和空军方面只有很少的现代化武器装备。
这导致了中国军队在空天领域和海上无法与日军进行有效的对抗,难以争取战争胜利。
这告诉我们,现代化武器装备对于军队的作战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国军事装备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仍需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来提高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中国军队在未来的战场上更好地开展作战,提升我国的军事实力。
四、军队作战素质的提高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的大部分士兵作战素质较低,精神萎靡,缺乏战斗力和作战经验。
这是导致惨败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淞沪会战浅析
淞沪会战浅析南京政治学院南京210003摘要:淞沪会战,也被称作“八一三”上海抗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是国民政府军与法西斯侵略军进行的一场规模空前的重大战役,是一场对捍卫中华民族尊严具有重大意义的正义战争。
此次战役人力财力消耗之多、规模之大是中日战争史上罕见的。
淞沪会战虽然是以中方国民政府的惨败而结束,但是从此次战役以后,日军不得不改变其主作战线,从而转入在中国长期作战的新局面。
关键词:淞沪会战失败意义一、淞沪会战简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当日本帝国主义看到中国决心抗战,就一面加紧进攻华北,一面到处挑衅,并于8月9日发生了上海虹桥机场事件,借口要求南京国民政府撤退上海保安总队以压服中国的抗日运动。
国民政府为扩大战场,造成全国抗战的形势,就乘机主动将驻在苏州的张治中部的3个师迅速支援上海,以迎击敌人对上海的进攻,“八一三”上海抗战正式开始。
蒋介石调动了73个师参加了上海战场的作战,占当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能够指挥的部队三分之一(当时全国约有180个师,总兵力40多万人)。
最初在这个战场上确实做到了寸土必争,迫使敌人向上海增援,打乱了敌人的整个作战计划,使其陷于被动。
日本侵略者声称3个月就可把中国打败,谁知上海一战,就打了3个月,兵力由1万左右逐步增加到20多万人,使用大炮300余门,战车200余辆,飞机200余架,不但不能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而且深深地陷入了中国持久抗战的泥潭之中。
这一战,日军在上海死伤6万多人。
当战争持续到10月25日,日军攻破大场阵地,中国守军腹背受敌。
可惜的是蒋介石在这种时刻并没有采取合理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打击敌人同时保护自己的战斗力,而是简单的幻想借助九国公约国家的力量牵制日本,以至贻误了战机。
到11月5日,日军又有3个师从杭州湾登陆,从西线迂回包抄上海,面对敌军的强大攻势,中国军队全线撤退,而这次混乱的撤退也是战争史上罕见的。
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参战达9个师团22万余人,伤亡9万余人;中国军队参战6个集团军约70个师共7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
淞沪会战:中国民族的民族自主和国家利益,始终贯穿于民族的抗争和发展之路
淞沪会战:中国民族的民族自主和国家利益,始终贯穿于民族的抗争和发展之路淞沪会战是中国国共两党在上海所组织的一次重要抗日战役,它是中国民族抗战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这次战役展现了中国民族的民族自主和国家利益,始终贯穿于民族的抗争和发展之路。
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淞沪会战的意义。
一、淞沪会战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民族抗争的重要时期。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进行侵略战争,妄图控制整个亚洲。
上海是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在日本占领中国的进程中显得更加重要。
1937年7月7日,有日军士兵在上海南京路期间刺伤中国北平旅的军官,随后日本实力强大的侵略军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但中国积极应对,于同年7月12日在淞沪地区集结了大批军队。
二、淞沪会战的战斗过程淞沪会战持续了4个月之久,期间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中国军队在战争中采取积极进攻的战术,在国共两党领导下打退了日军的进攻。
尽管中国军队在战斗中面临着战术上的挑战和技术上的差距,然而,联合抗日的中国民族团结和独立自主的战争气质仍然让中国关键时刻屹立不倒。
三、淞沪会战的意义首先,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怀念和纪念中国国共两党为保护中国民族和国家利益所付出的努力的标志。
此次战斗的胜利让中国多一份尊严,也让民族自主成为中国社会制度下的基石。
其次,淞沪会战也显示出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决心与信念。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淞沪会战取得的胜利是中国务实外交和支持军队的日本侵略扩张计划的最好证明。
同时,中国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主特征也获得了进一步加强。
最后,淞沪会战的胜利也显示出国共两党在团结和协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上的坚定态度。
在此后的战争中,社会和政治矛盾对于中国抗日和国家统一的整合以及实现国家利益都具有重要影响。
但在战场上,国共两党能在维护中国民族利益的目标下合作进行战斗,这种精神具有深远意义。
总之,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淞沪会战感悟和启示
淞沪会战感悟和启示
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的一场重要战役,对中国军民来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回顾淞沪会战,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感悟和启示。
淞沪会战展现了中国军民的顽强抗战精神。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强大压力,中国军民毫不退缩,勇敢地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
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毅力,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展现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淞沪会战也揭示了中国军队的不足之处。
由于战争前期中国军队装备落后、训练不足等原因,面对日军的强大火力和战术优势,中国军队在该战役中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和挫折。
这一教训提醒我们,军队必须加强现代化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和战斗力,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淞沪会战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我们应该加强国防意识,保持军事实力的均衡,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也要加强国际合作,争取更多的外援支持,与其他国家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一战,对中国军民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回顾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坚定信心,努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淞沪会战让中国充分认识到抗日之重要性
淞沪会战让中国充分认识到抗日之重要性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937年8月13日至11月26日,日军以远东军中心试验兵力和装备的目的,对淞沪地区进行了大规模进攻。
这场战争不仅是中日战争的开始,也是向全国人民彻底说明抗日战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淞沪会战表明日军对中国的侵略野心。
日军在淞沪地区大举进攻,意在扩大其在中国的占领面积,并且运用新兵器,如坦克、毒气等等,强行践踏中国主权。
中国人民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压迫,必须认识到抗日战争的紧迫性,毫不退让地与敌人斗争到底。
其次,淞沪会战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坚定抗战的决心。
当时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淞沪地区的平民和官兵一起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他们以强大的信仰和良知,认为自己的国家是值得保卫的。
这样的表现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必胜信念,也揭示了人民在战争年代中的无限潜力。
再次,淞沪会战激发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参与热情。
战争期间,全国人民都将战火看作自己的家事。
为了支援前线,中日两科片出现了卓越的战斗精神和毅力,人民后方也通过捐款、志愿军、物资运送等多种途径向前线输送了支援。
在这个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深切体会到了抗日战争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责任。
最后,淞沪会战告诉人们,抗日战争需要更加紧密的国际合作。
中国政府与外交界积极寻求国际支持,号召各国拒绝日本对中国的暴行。
此外,淞沪三千英勇烈士 showed that the whole world was watching the nation's struggle, and offered it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and support.淞沪会战的胜利不仅振奋了中国人民,也震惊了日本人民,震撼了世界。
这场战争让更多人真正地认识到,只有抵抗侵略者,捍卫自己的领土和尊严,才是准确的选择。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争之一,也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人民坚强勇气和智慧的重大历史事件,至今仍然对中国的未来影响深远。
淞沪会战:中国民族与世界民族的共通点与不同点
淞沪会战:中国民族与世界民族的共通点与不同点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于1937年8月13日至11月26日,在上海西北的淞江口和南北两岸的沪东地区展开。
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军在抗日战争初期的第一次全面军事对峙,也是一次中国民族与世界民族的交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族与世界民族在淞沪会战中的共通点与不同点。
一、共通点1. 抵御侵略:淞沪会战中,中国民族与世界民族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抵御侵略的决心。
二战爆发前后,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也都经历了被侵略的苦难和痛苦,欧洲的波兰、挪威等国家和亚洲的中国、朝鲜等国家都曾经遭受了侵略和掠夺,因此都有着坚决抵御侵略的共同点。
2. 战斗英勇:淞沪会战中,无论是中国民族还是世界民族都展现出了严谨、敬业的战斗风貌。
中国军队虽然数量上处于劣势,但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成功阻挡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
世界民族在此次战争中也体现出了他们的英勇和无畏精神,使众人对反抗侵略的信仰和决心产生了一定的共鸣。
3. 相互支援:淞沪会战中,不仅有中国政府和民众的积极支援,也有来自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支援和援助。
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世界民族都派出了援助部队,向中国军队提供了物资,支援了香山战役、沪上战役等大小战斗。
二、不同点1. 地图环境不同:淞沪会战的发生地在中国的大陆,经历了多年来的激烈的内战与外战,这为军事行动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
而世界各国在进行战役时都有着更为完整的军事基础和稳定的社会系统,因此在行动中能更快地融入和适应一场战争。
2. 作战手段不同: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多采用肉搏战术进行攻防作战,而世界各国的军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采用尖端科技与先进武器进行战斗。
淞沪会战中出现了火器不足的现象,国际社会也不得不为中国提供军事支援,这说明中国民族与世界民族战斗手段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3. 军事思想差异:淞沪会战中的中国军队主要采用游击战术,即利用地理环境的优势暂时将敌人制止或消耗,然后再以相对集中的力量突袭和打击敌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一三”淞沪会战浅析
摘要:“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日两国展开的最大规模作战,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帷幕。
此次战役之惨烈,中国广大官兵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均属前所未有。
虽然中国军队最终退败,但却粉碎了日本法西斯主义速战速胜、吞并中国的迷梦,并对日后整个战局的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淞沪会战中日上海
一
1937年的上海,由于受“一·二八事件”后中日签订的《淞沪停战协定》制约,中国军队禁止在上海市区驻防,上海市内仅仅保留了一个空头的淞沪警备司令部,指挥少数保安部队及警察维护治安。
而日本却可以在上海地区驻扎大批海军陆战队,并修筑了大量战备设施。
但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积极备战,从1934至1936年,先后构筑了苏州——福山,无锡——江阴和嘉兴——乍浦三条永久性国防工事及铺筑完成了苏州至嘉兴的铁路。
1936年,蒋介石又任命张治中将军为京沪警备司令,并在苏州留园以中央军校野营办事处名义,主持京沪地区军事工作。
在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又向上海遣派化装为保安部队的正规军一个团,进驻上海虹口机场,同时调集精锐,准备一旦战事爆发,先发制人,一举歼灭驻沪日军。
上海实际已成为中日战争又一个潜在的爆发点。
对于上海战场的开辟,日军参谋本部在1937年8月6日首先制定了“全面调整日华邦交纲要”,在军事方面作出“取消上海停战
协定”,“停止自由飞行”[1]的决定。
逐步变更其在同年7月29日制定的《对华作战计划大纲》即“作战地区大概限定于保定,独流镇一线以北”[2],将作战方针定为击败平津地区之中国军队的计划。
8月17日,日本内阁会议正式决定“放弃以前所采取的不扩大方针,筹划战时形势下所需要的各种准备对策”[3],旋即增加对华用兵,正式扩大侵华战争,妄图达到短期内迫使中国政府投降之目的。
中国方面,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7月29日“对新闻记者之谈话”针对“我政府对日方针”时谈到“我政府对日之限度始终一贯,毫不变更,即不能丧失任何领土与主权是也”[4]。
随后又在8月8日的《告抗战全体将士》中提出,中日战争在所难免,全体将士应“要有牺牲到底的决心;要军民团结一致,亲爱精诚;要坚守阵地,有进无退”[5],表明了中国政府的抗日意志与决心。
8月14日,国民政府正式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6]。
至此,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
二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陆战队派遣中尉大山勇夫和一等水兵斋藤要藏前往上海虹桥机场附近窥探中国军队军事设施。
当其要求进入机场的无理要求被守卫士兵拒绝后,大山勇夫强行开车冲向机场大门,并拔枪射杀中国哨兵一名,中国士兵在鸣枪示警后,将其
二人击毙。
事后中日双方各有所执,并于11日在上海市政府开会协商此事善后。
但事件的发生既已生成事实,日方在谈判中提出的无理要求,更使国民政府深感无法接受,加之鉴闻日本驻沪第三舰队司令长谷清于10日从日本国内调集战舰二十余艘来沪,南京统帅部即于11日命张治中将军率所部进驻上海市区布防。
13日,两军前哨部队抢占有利地形时在八字桥发生遭遇战,至此,淞沪会战正式爆发。
第一阶段(8月13至9月17日):是我方按照即定计划,采取进攻态势,猛烈攻击日军在沪据点,阻击敌方后援部队沿江登陆阶段。
在此阶段,双方先后在虹口和杨树浦一带展开攻防战,我国军队一度攻占敌汇山码头和海军训练基地,压制日军于黄埔江左岸狭隘地区,并对敌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公大纱厂等据点形成围攻态势,予敌重创。
23日,日陆军增援部队第三、第十一师团由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率领,在吴淞、浏河,小川沙一带成功登陆,敌恃其武器精良和海军炮火的掩护,突破了我中央军防守的川沙口至江湾一带防线,我军先后在宝山,月浦,罗店,杨行一带血战十余日,但终因敌依托江岸一带有利地形及其后续增援部队陆续开到,我军为减少不必要之牺牲,主动退守。
第二阶段(9月18日至11月4日):是敌我相持阶段,双方先后在刘行、罗店、蕴藻浜、大场地区及苏州河沿岸展开激烈战斗。
9月24日起,日军从罗店——刘行,江湾——八字桥一线,展开全面进攻,战事尤为激烈,双方均有较大伤亡。
而自10月4日起,
闸北战线逐渐战事频起,我方将领多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有力地挫败了日军进攻。
当日军猛攻闸北不利时,即趋庙行、大场,试将蕴藻浜一线的中国军队向南翔压迫。
虽然我方官兵英勇还击,并在10月底,以广西增援部队为主,向蕴藻浜敌人发起反攻。
但随着大场的失守,我军被迫撤到新泾镇以南进行抵抗,淞沪战场之势态对我军逐渐不利。
第三阶段(11月5日至11月中旬):是我方转移阵地,撤离淞沪阶段。
此阶段日军以三个半师团的兵力,趁金山卫一带中国守军防守薄弱之隙,于6日晚间攻占金山,至此我淞沪地区守军侧背受敌,有被围歼之威胁,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即于8日下令全军撤离淞沪地区。
9日,中央军朱绍良部开始向青浦、白鹤港转移,左翼军陈诚部同时西撤,右翼军张发奎部也辙至苏嘉线附近。
11日夜,上海市区全部陷落。
13日,日军进至安亭,第十六师及重藤支队在白茆河口登陆。
中国长江南岸守备军被迫撤至嘉兴——乍浦,苏州——福山一线,全军转入南京保卫战。
至此,上海除租界外,全部沦陷,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随之结束。
三
淞沪会战中,上海各界民众也竭力支援我抗日部队,纷纷组织各种战时服务团,奔赴前线,配合部队修筑工事、抢运伤兵、进行募捐、宣传和慰问等工作。
如有近千学生参加的上海学生战时服务团,便建立了10多个战地服务队,在京沪沿线进行救护和维护交通等工作。
[7]上海市地方协会,为慰劳前线将士起见,特组织慰
劳委员会,倾悉前方需要面包、饼干、各种香烟、搪瓷漱口杯、毛巾,以及其他前线需要之物品。
[8]海外华侨也踊跃捐献,支持祖国抗战,到10月16日,累计捐款达330余万元。
此外,在文化界、职业界、医护界也同样掀起了一系列爱国救亡运动。
而上海的抗战不光有普通民众的参与,甚至连那些被认为没有国家意识的帮会势力也曾积极抗日,如上海青帮头子杜月笙,就个人出资1万余元购买装甲汽车一辆送给淞沪战场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而当得知驻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部食物缺乏后,一天之内即向孤军将士送去了20万只光饼。
[9]不少旅沪外侨和国际友人也直接参与到上海的抗日斗争中。
外国人士在中国军队中从戎者便有451人,此外尚有白俄300余人,皆改隶中国籍,与苏联侨民同立一阵线上与日作战。
其中著名白俄军事家莫洛契科夫斯基便是其中之一,莫氏曾率领装甲车一列,炮轰北站及闸北地区,掩护中国军队撤退。
旅沪的外国侨民也是慨解义囊,如中法工商银行经理法国侨民巴尔特便慨捐法币1,000元;德国旅沪侨商总会也向上海救济难民机关捐助法币17,510元。
[10]以上充分体现了上海抗战的全民性和国际性。
四
此次会战,日方投入这一地区的兵力为30余万人,中方投入的兵力为70余万人。
双方的死伤为,日方:九万八千四百一十七人;中方:三十三万三千五百余人。
[11]诚如李宗仁所说:“淞沪会战,是我国抗战八年,牺牲最大,战斗最惨的一役……,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鲜有前例”[12]。
纵观此次会战,虽然在客观上,日军装备精良,又占有陆海空联合作战优势,而我军武器落后,海空军力量薄弱,难以抵御,但失利的主要原因却更多的是由于指挥失当。
如在会战初期,采取消极防御政策和错误的人海防御战术,并寄希望于国际社会的调停而致战机延误,进攻受挫,退守困难,进而未能达到全歼在沪日军,阻敌增援,坚守淞沪,巩固南京的目的,迫使战役局面由最初的主动变为最后的被动。
但尽管如此,淞沪会战作为我国由局部抗战转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转折点,无论是官长兵士,还是上海人民,都表现出了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意志,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我国抗日战争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