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定位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
无线电定位原理与技术

无线电定位原理与技术TOA是通过测量信号从发射器发射到接收器接收的时间来确定距离的。
当无线电信号从发射器发出后,经过空气传播到达接收器,接收器接收到信号后会测量从信号发出到接收到的时间差,再根据信号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时间差来计算距离。
RSSI则是通过测量接收到的信号强度来确定距离的。
由于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阻尼、衰减等因素的影响,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因此可以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强度来推测距离。
多普勒效应测量则是通过测量接收到的信号频率的变化来确定移动物体的速度和方向的。
当移动物体靠近接收器时,接收到的信号频率会变高;当移动物体远离接收器时,接收到的信号频率会变低。
通过测量频率的变化量,可以推测物体的速度和方向。
GPS是使用最广泛的无线电定位技术之一,它利用一组卫星在轨道上发射无线电信号,并通过接收器接收到这些信号来计算自身的位置。
通过接收到多个卫星的信号,并使用三角测量的原理,可以准确地确定自身的位置。
基站定位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基站来确定移动设备的位置。
当移动设备与基站进行通信时,基站会记录下与设备通信的信号参数,通过测量被记录的信号参数的变化,可以计算设备的位置。
无源定位是一种通过被动地接收到的无线电信号来确定设备位置的技术。
这种技术适用于无法主动发送信号的设备,例如无线电频谱分析仪、无线电信号监测系统等。
通过分析接收到的信号参数,并结合信号传播模型和统计方法,可以推测设备的位置。
总之,无线电定位技术通过测量信号的到达时间、信号强度和频率变化等参数来确定移动设备或物体的位置。
通过不同的实现方式和算法,可以实现各种应用场景下的定位需求。
测绘技术中的无线电定位原理与技巧

测绘技术中的无线电定位原理与技巧一、引言测绘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各行业提供准确的地理信息和空间数据。
其中,无线电定位技术是测绘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它利用无线电信号进行测量和定位,具有高精度和高效率的优势。
本文将分析无线电定位原理以及技巧,探讨其在测绘中的应用。
二、无线电定位原理无线电定位原理基于电磁波的传播和接收原理,利用无线电信号的到达时间差异或信号强度差异等来确定目标物体的位置。
其基本原理可分为到达时间差方法和信号强度差方法两类。
到达时间差方法利用信号发射源到接收点的距离差异来计算目标物体的位置。
当一个接收器接收到两个或多个信号发射源发出的信号时,通过计算信号到达接收器的时间差,可以得到信号发射源所对应的距离差值。
结合接收器位置和信号发射源的已知坐标,就可以通过多边定位原理计算目标物体的具体位置。
信号强度差方法利用信号在传播过程中衰减的规律,通过测量信号接收点的信号强度差异推算目标物体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信号强度与距离呈反比关系。
因此,通过测量目标物体与多个接收器之间的信号强度差异,可以得到目标物体与各个接收器之间的距离比例关系。
结合接收器位置和信号发射源的已知坐标,就可以推算目标物体的位置。
三、无线电定位技巧1. 多接收器布局无线电定位技术的定位精度与接收器的布局密切相关,合理的布局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通常情况下,使用三个以上的接收器可以进行多边定位,提高测量的可靠性。
合理的接收器布局包括选择接收器的位置,使得信号发射源与接收器构成能够产生明显差异的角度。
同时,可以考虑使用不同类型的接收器,以获取更多的数据并减小测量误差。
2. 信号预处理技术无线电信号容易受到传播环境和干扰的影响,为了提高定位精度,需要对信号进行预处理。
常见的信号预处理技术包括滤波、降噪和增强等。
滤波技术可以去除噪声和干扰信号,提取目标信号;降噪技术可以消除信号传播过程中的干扰,提高信号质量;增强技术可以通过放大信号的强度,提高信号的可检测性。
无线电技术实习报告

通过本次无线电技术实习,我旨在提高自己的无线电技术实践能力,掌握无线电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了解无线电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实习地点:XX无线电技术有限公司三、实习内容1. 无线电通信基本原理实习期间,我学习了无线电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调制解调、多路复用、信号传输等。
通过理论学习,我了解了无线电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
2. 无线电设备操作与维护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无线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1)无线电发射机、接收机、天线等设备的使用方法;(2)设备的调试与校准;(3)设备的故障排除与维修。
3. 无线电通信实验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以下无线电通信实验:(1)调幅(AM)调制解调实验;(2)调频(FM)调制解调实验;(3)单边带(SSB)调制解调实验;(4)多路复用技术实验。
4. 无线电通信应用实习期间,我还了解了无线电通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广播、电视、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
1. 提高了无线电技术理论水平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无线电通信的基本原理、技术指标和设备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 提高了无线电设备操作技能实习期间,我熟练掌握了无线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其他实习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4. 增强了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参与无线电通信实验,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
五、实习总结本次无线电技术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实习,我不仅掌握了无线电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还了解了无线电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无线电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我国无线电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无线电定位原理与技术

U
0
-0.5
-1
0
0.1
0.2
0.3 t (s)
0.4
0.5
0.6
Frequency Analysis 1000 Fd=12.6953(Hz) Vr=0.18093(m/s)
800
600
U
400 200 0
0
5
10
15 f (Hz)
20
25
30
iamwuguihua@
iamwuguihua@
iamwuguihua@
Dep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iamwuguihua@
实验内容 1. 连续波雷达测速实验(必做) 2. 线调频信号及匹配滤波仿真实验(二选一) (加分) 3.矩形脉冲串谱分析实验(二选一)
iamwuguihua@
实验一:连续波雷达测速实验
• 将相对运动所引起的接收频率与发射频率之间的差频称为多普勒频 率,用 表示用 fd 表示
0
Amplitude,dB
-10 -20 -30 -40 -50 -15 -10 -5 0 Time in sec B Chirp signal after matched filter (Zoom) 5 10
emulational sinc
15
0 -4
Amplitude,dB
-13.4
emulational sinc
2vf 0 2v fd fr f0 f0 cv c
f d d / 2 2vr
iamwuguihua@
实验一:连续波雷达测速实验
连续波发射机
无线电实习报告范本

一、实习基本情况实习单位:XX无线电有限公司实习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实习岗位:无线电工程师助理实习目的:1. 了解无线电行业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趋势。
2. 掌握无线电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测试流程。
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习内容1. 无线电基础知识学习在实习期间,我首先学习了无线电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查阅资料和请教同事,我对无线电波的传播、调制、解调等基本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
2. 无线电产品设计在产品设计环节,我参与了XX型号无线电产品的设计工作。
在工程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无线电产品的设计流程,包括需求分析、电路设计、PCB设计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无线电产品的设计方法,并独立完成了部分设计任务。
3. 无线电产品生产在生产环节,我参观了无线电产品的生产线,了解了无线电产品的生产流程。
我参与了无线电产品的组装、焊接、调试等工作,熟悉了各种无线电设备的操作方法。
4. 无线电产品测试在测试环节,我学习了无线电产品的测试方法和设备操作。
在工程师的带领下,我参与了XX型号无线电产品的性能测试,掌握了测试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三、实习体会与经验1. 专业知识的应用通过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设计无线电产品时,我运用所学的电路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
在产品测试过程中,我运用所学的测试方法,确保了产品的质量。
2. 团队协作与沟通无线电产品的设计与生产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同事沟通、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这使我认识到团队协作在无线电行业中的重要性。
3. 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无线电产品的设计、生产、测试等环节,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些实践经验为我今后从事无线电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实习总结通过这次实习,我对无线电行业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我对实习的总结:1. 理论知识是基础,实践能力是关键。
基于无线电技术的定位系统分析与设计

基于无线电技术的定位系统分析与设计无线电技术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传播信号的技术,广泛应用于通信、定位、导航和雷达等领域。
其中,无线电定位技术是基于测量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通过测量信号传播时间、信号强度或者信号相位等参数,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无线电定位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车辆定位、物联网定位、室内定位等。
本文将对无线电技术的定位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一、无线电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无线电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目标到接收器的无线信号特性,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无线电定位系统通常包括发射器、接收器和信号处理模块三个主要部分。
1. 发射器:发射器使用无线电信号发射设备将信号发送到目标位置。
发射器通常由天线和无线电发射器组成,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射无线电波。
2. 接收器:接收器使用接收设备接收目标位置发射的无线电信号。
接收器通常由天线、无线电接收器和信号处理模块组成,可以接收来自不同方向的无线电信号。
3. 信号处理模块:信号处理模块用于处理接收到的无线电信号,通过测量信号传播时间、信号强度或者信号相位等参数,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信号处理模块通常由时钟、测量和计算模块组成。
二、无线电定位系统的测量方法无线电定位系统的测量方法包括时间测量、强度测量和相位测量等。
1. 时间测量:时间测量是一种通过测量信号传播时间来确定目标位置的方法。
在发射器发送信号后,接收器开始计时,当接收到信号时,停止计时。
通过信号传播速度和时间差,可以计算出目标位置与接收器的距离。
综合多个接收器的测量结果,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
2. 强度测量:强度测量是一种通过测量信号强度来确定目标位置的方法。
由于无线电信号的衰减规律,信号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通过测量接收到信号的强度,可以推算出目标与接收器的距离。
综合多个接收器的测量结果,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
3. 相位测量:相位测量是一种通过测量信号相位差来确定目标位置的方法。
在发射器发送信号后,接收器接收到信号的相位差与目标位置有关。
无线电定位技术在地理测量中的原理与应用

无线电定位技术在地理测量中的原理与应用地理测量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无线电定位技术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线电定位技术利用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特性,通过接收到的无线电信号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本文将介绍无线电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地理测量中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无线电定位技术的原理。
无线电定位技术主要基于无线电信号的传播速度以及信号到达接收设备的时间延迟来确定目标位置。
具体来说,通过广播站或者定位设备发射无线电信号,并在接收设备上接收到这些信号。
根据信号的到达时间差异以及已知信号传播速度,可以计算出目标与接收设备之间的距离。
结合多个接收设备的信号,可以进一步计算出目标的精确位置。
无线电定位技术有许多不同的应用,其中最常见的是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是一种使用24颗卫星组成的系统,提供全球范围内的高精度定位服务。
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GPS接收机可以测量信号的到达时间,并根据信号传播速度计算出接收机与卫星之间的距离。
通过多颗卫星的信号计算,GPS接收机可以确定自身的位置坐标。
除了GPS,无线电定位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地下探测和测量。
地下探测是指利用无线电波穿透地下表层,获取地下物体的位置和形态信息的技术。
地下探测技术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地质勘测和考古学等领域。
通过发送无线电信号到地下,并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可以计算出地下物体与探测设备之间的距离以及位置。
此外,无线电定位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测量定位。
测量定位是指利用无线电定位技术对地理坐标进行精确测量的过程。
这种技术非常适用于需要高精度位置信息的领域,比如建筑工程和地理信息系统。
通过在目标位置放置定位设备,并利用其他无线电信号源(如基站或者卫星)的信号进行测量,可以得到目标位置的精确坐标。
虽然无线电定位技术在地理测量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它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其中一个主要的挑战是多径效应,即信号在传播过程中被建筑物、地形和其他物体反射、散射等导致的多次传播。
哈工大无线电定位原理与应用实验报告

无线电定位原理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无线电定位原理与应用
班级:
姓名:
学号:
同组人:
学号:
指导教师:
张云
实验时间:
实验成绩:
哈尔滨工业大学
1. 实验一 调频法测距实验
1.1 实验要求 (1)掌握雷达测距原理,了解雷达测距实验仪器原理及使用。 (2)采集静止目标的回波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计算目标的距离。
������ R = 2 ∗ ������ ∗ ∆F (其中 c—光速;������—线性调频波斜率,实验中的������=5 ∗ 1010Hz/s; ∆F—回波的固 定频差) 代入计算可得,带测距离: R=2.534m
2. 实验二 调频法测距实验
2.1 实验要求
(1)掌握雷达测速原理,了解连续波雷达测速实验仪器原理及使用。
3.3 实验内容 1、MATLAB 中导入线性调频脉冲信号,实际是长度为 400 的矩阵,realpart.txt
为信号实部,imagpart.txt 为信号虚部。 2、FFT 作出线性调频脉冲复信号的频谱 3、对信号频域取共轭,求出系统函数 ,IFFT 求出系统冲击响应 。 4、匹配滤波,复信号通过线性系统,即频域相乘,IFFT 求出匹配滤波后的信
LFM 信号的频谱近似为:
S ( )
A
2 exp{ j[ (0 )2 ]}
k
2k 4
0
0
2
others
近似程度取决于时宽带宽积 D, D 越大,近似程度越高,即频谱越接近于矩
形。
Real part of chirp signal
无线电实验报告

无线电实验报告
《无线电实验报告》
在这次无线电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台简单的无线电发射器和接收器,探索了
无线电波的传播和接收原理。
通过实验,我们对无线电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学到了一些有趣的知识。
首先,我们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无线电发射器,使用了一个电池作为能源,一个
电容和一个线圈作为振荡器,以产生无线电波。
我们调节了电容和线圈的数值,使得发射器能够发出一定频率的无线电波。
接着,我们使用一个无线电接收器
来接收这些无线电波,并且成功地将它们转换成声音信号。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无线电波的传播距离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天线
的高度、地形的起伏、以及周围环境中的其他无线电干扰。
通过不断调整天线
的高度和方向,我们成功地改善了信号的接收效果,这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
解了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除此之外,我们还学习了一些无线电通信的基本原理,比如调频调幅等。
我们
了解到无线电技术在现代通信中的重要性,无线电波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
广播电台到卫星通信,都离不开无线电技术的支持。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对无线电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科学实验有了
更多的体验和感悟。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
并应用无线电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无线电实验报告

无线电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无线电实验的目的是了解无线电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并掌握无线电的调试和测试技巧。
二、实验原理无线电是一种通过电磁波进行传输和通信的技术。
无线电是利用无线电波传输信息的过程,通过调制和解调技术将信息转换成适合在无线电波中传输的形式。
无线电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发送器、信道和接收器。
发送器将信息转换成无线电信号并发送到信道中,信道通过电磁波传输信号,接收器接收并解调信号,将其转换回原始的信息形式。
三、实验设备•信号发生器•调频电台•示波器•负载电阻•各类连接线四、实验步骤1.接线:将信号发生器与调频电台连接,连接线的一端插入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口,另一端插入调频电台的输入端口。
确保连接牢固。
2.设置参数:在信号发生器上设置所需的频率和幅度,以及调频电台的接收频率。
3.测试调频电台:打开示波器并将探头接到调频电台的输出端口。
调整示波器的各项参数,观察输出的波形,判断是否正常工作。
4.进行调频电台的调试: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不同频率的信号,通过调节调频电台的接收频率,观察示波器上信号的变化,确保调频电台能够正确接收不同频率的信号。
5.测试传输距离:在一定距离内设置两台调频电台,将其中一台设置为发射模式,另一台设置为接收模式。
逐渐增加发射电台的输出功率,观察接收电台的信号强度,确定最佳传输距离。
6.测试抗干扰能力:在信号发生器附近放置其他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视等,观察调频电台接收到的信号是否受到干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完成了无线电的调试和测试。
通过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和调频电台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可以判断调频电台的工作状态和性能。
在测试传输距离时,我们发现随着发射电台的输出功率增加,接收电台的信号强度逐渐增强,但当功率过大时,信号的质量反而变差。
这是因为过高的功率会引起信号传输中的失真和干扰。
在测试抗干扰能力时,我们发现调频电台的抗干扰能力较强,即使附近有其他电子设备的干扰也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
无线电实验报告

无线电定位系统与技术实验报告1实验目得及要求(1)实验目得通过几个定性得实验深入理解雷达测距、测速得原理,了解信号源、频谱仪与示波器得操作。
(2)实验要求完成连续波雷达信号测速与脉冲雷达信号测距两项实验内容,记录相关数据并思考其中得原因.2实验原理(一)雷达测距原理测距就是定位系统得基本功能之一本次实验使用得就是一种雷达系统常用得测距方法:脉冲测距法.脉冲测距法得基本原理就是:雷达发射机经天线发射脉冲电磁波,接收机接收目标得回波信号。
通过测出发射波与回波信号之间得延迟时间,就可以确定目标距离。
(二)雷达测速原理测速雷达主要系利用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原理:当目标向雷达天线靠近时,反射信号频率将高於发射机频率;反之,当目标远离天线而去时,反射信号频率将低於发射机率。
如此即可借由频率得改变数值,计算出目标与雷达得相对速度。
3 实验环境(1)实验设备设备型号数量(2)实验配置4实验结果及分析4、1 根据实验数据(附上图形),分析连续波雷达测速得原理,求出速度值.(a) ﻩﻩ(b)(c) ﻩﻩ(D)分析:图(a)为带金属板靠近,(b)为带金属板远离,(c)人作目标远离,(d)人作目标靠近。
计算:ﻩ由ﻩﻩ其中,c为光速,由图可知为15hz,所以可以求出目标速度为0、77m/s。
4、2根据实验数据(附上图形),分析脉冲雷达测距得原理,估测出距离。
分析一下测距效果就是否理想?改进途径就是什么?由图可知测量得到发射波与回波之间得延迟时间为230ns.根据可得R=31、5m,目测距离15m,有一定得偏差,实验结果得准确性不够理想。
这可能就是由于在室内测距时,有墙壁等周围环境带来得杂波干扰,当然自身也发生了混叠,使得测量数据与真实值有所偏差。
可以尝试在室外进行测量操作,或就是对雷达系统添加抑制杂波得模块。
CW体制,杂波谱在零频,动目标得谱在非零频,对回波做FT即可检测运动目标谱;脉冲体制,固定杂波回波相位不变,而运动目标回波相位变,做MTI即可检测运动目标回波。
无线电定位测量技术及其使用方法

无线电定位测量技术及其使用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无线电定位测量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无线电定位测量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无线电定位测量技术的原理无线电定位测量技术是利用无线电信号的传播特性进行测量和定位的一种技术。
其原理基于无线电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信号强度、信号到达时间差等参数的变化。
信号强度定位是利用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功率衰减来推断目标物体的距离。
根据信号传输距离与功率衰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测量信号强度的变化来确定目标物体的距离。
信号到达时间差定位是利用信号从发射源到达接收器所经过的时间差来计算目标物体的位置。
通过测量信号到达接收器的时间差,结合已知的发射源到接收器之间的距离,可以计算出目标物体的位置坐标。
二、无线电定位测量技术的方法1. 单站单频定位法单站单频定位法是一种简单直接的测量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单个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强度或到达时间差来确定目标物体的位置。
虽然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其定位精度相对较低,在实际应用中一般用于辅助定位或初步估计。
2. 多站定位法多站定位法是利用多个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测量,通过对信号强度或到达时间差的分析,计算出目标物体的位置。
这种方法通常精度较高,适用于需要精确定位的应用场景,如雷达、定位导航系统等。
3. 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基于无线电定位测量技术的一种应用。
它通过多颗卫星发射无线电信号,接收器接收到多颗卫星信号后,通过信号强度和到达时间差的测量,计算出接收器的位置。
GPS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军事、交通、导航、地质勘探等领域。
三、无线电定位测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无线电定位测量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性。
首先,无线电定位测量技术在导航和定位领域有着重要作用。
导航系统的广泛应用,如GPS导航系统、导航雷达等,依赖于无线电定位测量技术来确定目标物体的位置,为人们的出行和导航提供了便利。
《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研究》

《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研究》一、引言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是一种通过无线信号进行方向和位置确定的技术。
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无线电测向比赛、野外生存救援、移动目标跟踪等多个领域。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无线电测向定位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研究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二、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原理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基于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和信号强度差异来实现目标方向的测量。
在信号传输过程中,无线设备根据收到的信号强度的差异来判断信号的方向。
通过对多个不同位置上收到的信号强度进行测量,结合信号传播模型和算法处理,即可实现对目标的测向定位。
三、关键技术研究1. 信号处理技术:超短波无线电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多径效应、噪声干扰等。
因此,需要采用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如数字滤波、信号增强等,以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和抗干扰能力。
2. 测向算法研究:测向算法是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的核心。
目前常用的测向算法包括基于到达角(AOA)的测向算法、基于到达时间差(TDOA)的测向算法等。
这些算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算法。
3. 定位系统设计: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系统通常由多个测向站组成,每个测向站需要配置相应的接收设备和处理器。
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合理布局测向站、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展示等问题。
四、应用场景分析1. 无线电测向比赛:在无线电测向比赛中,参赛者需要利用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找到隐藏的信号源。
这需要参赛者具备较高的信号处理和测向定位能力。
2. 野外生存救援:在野外生存救援中,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可以帮助救援人员快速找到被困者的位置,提高救援效率。
3. 移动目标跟踪: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还可以用于移动目标的跟踪,如车辆、无人机等。
通过在目标上安装无线发射设备,并结合地面或空中的接收设备,可以实现目标的实时跟踪和定位。
无线电测向技能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无线电测向,又称无线电定向,是一项集科技、体育、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
它要求选手在规定的区域内,通过无线电测向机捕捉无线电信号,判断信号源的方向,并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目标。
为了提高我国无线电测向运动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的无线电测向人才,我们学校开展了无线电测向技能实训。
二、实训目的1. 熟悉无线电测向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掌握无线电测向机的使用技巧;3. 提高无线电测向的实际操作能力;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三、实训内容1. 无线电测向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1)无线电波传播特性: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具有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绕射等特性,这些特性对无线电测向有着重要影响。
(2)无线电测向机原理:无线电测向机通过接收无线电信号,判断信号源的方向,实现定位。
其主要部件包括天线、接收机、控制器等。
(3)无线电测向操作方法:选手手持测向机,根据信号强弱变化判断方向,通过多次调整,最终确定目标位置。
2. 无线电测向机使用技巧(1)天线调整:根据信号源方向调整天线角度,使信号最强。
(2)灵敏度调整:根据信号强度调整灵敏度,保证信号清晰可辨。
(3)控制器操作:熟练掌握控制器按键功能,提高操作效率。
3. 无线电测向实际操作训练(1)模拟信号源:在规定区域内设置模拟信号源,选手进行定位训练。
(2)实际信号源:在指定区域内设置实际信号源,选手进行实际定位训练。
(3)团队协作训练:多人组队,共同完成定位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实训过程1. 实训准备:了解无线电测向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熟悉测向机使用技巧。
2. 实训实施:(1)模拟信号源定位训练:在规定区域内设置模拟信号源,选手进行定位训练。
(2)实际信号源定位训练:在指定区域内设置实际信号源,选手进行实际定位训练。
(3)团队协作训练:多人组队,共同完成定位任务。
3. 实训总结:对实训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五、实训成果1. 选手们对无线电测向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
无线电技术实习报告

无线电技术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要求本次无线电技术实习旨在让我们通过全过程的训练,掌握电子产品的正规化焊接、装配、调试、检修等技能。
实习要求我们掌握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并看懂电子产品的原理图、装配图、印刷板图。
此外,还需熟练掌握焊接技术及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检修技术,并独立写出有理论分析、实事求是的实习总结。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焊接工艺实习的第一天,我们学习了焊接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焊接是安装电路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焊接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使用了电烙铁、锡和铁进行焊接。
我们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电烙铁,保持焊锡与电路板、电烙铁与电路板的夹角成45度,以及控制焊接时焊锡与电烙铁的接触时间。
2. 元器件识别实习的第二天,我们进行了电话机元件的识别及元件清单确认。
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各种电子元器件,并了解了它们的性能和用途。
这对于后续的装配、调试和检修工作至关重要。
3. 装配与调试实习的第三天和第四天,我们继续进行组装、焊接元件和调试。
我们按照原理图和装配图的要求,正确安装了各种元器件,并进行了焊接。
焊接完成后,我们进行了调试,确保产品的性能符合要求。
4. 故障检修实习的最后一天,我们学习了如何进行故障检修。
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了如何检测和排除电子产品中常见的故障。
三、实习收获与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们不仅掌握了无线电技术的实际操作技能,还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电子元器件,掌握了正规化的焊接技术,了解了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和故障检修过程。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无线电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适应技术的发展。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无线电技术水平,为我国无线电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本次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将珍惜这次实习的经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无线电定位原理

无线电定位原理
无线电定位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定位的技术。
它基于电磁波在传输过程中的特性,通过测量电磁波的传播时间、方向或强度等参数,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无线电定位的原理主要包括三种:到达时间差(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 TDOA)、到达方位角(Angle of Arrival, AOA)和信号强度指示(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 SSI)。
到达时间差是通过测量电磁波到达不同接收器的时间差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假设有两个接收器,分别测量到的到达时间分别为t1和t2,根据传播速度可以计算出目标与两个接收器的距离差,再利用三角测量原理可以得到目标的位置。
到达方位角是通过测量电磁波到达接收器的方位角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这需要在空间中布置多个接收器,并测量电磁波到达各个接收器的方位角。
通过三角测量或其他方法,可以计算出目标的位置。
信号强度指示是通过测量电磁波在传输过程中的信号强度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由于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干扰和衰减,目标离接收器越近,信号强度越大。
通过测量不同位置的信号强度,可以计算出目标的位置。
无线电定位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导航、无人机定位、雷达系统等。
它具有定位准确、覆盖范围广等特点,是一种重要的定位技术。
使用无线电定位系统进行测绘的方法

使用无线电定位系统进行测绘的方法无线电定位系统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进行测绘和定位的技术。
它通过测量无线电信号的传播时间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广泛应用于地理测绘、导航系统和通信领域。
本文将介绍无线电定位系统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无线电定位系统的原理。
无线电定位系统利用无线电信号在空间中的传播特性进行测量,从而确定物体的位置。
它通常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发射器、接收器和定位设备。
发射器发送无线电信号,接收器接收信号并测量信号的传播时间,定位设备则根据传播时间计算物体的位置。
其次,无线电定位系统的测绘方法有多种。
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距离测量法。
该方法通过测量无线电信号从发射器到接收器的传播时间差来计算距离,并利用三边测量原理确定物体的位置。
另外,还有角度测量法和多普勒测量法。
角度测量法基于无线电信号在不同接收器间的角度差异来计算物体的位置,适用于多个接收器布置在空间中的情况。
多普勒测量法则是通过测量无线电信号的频率变化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主要用于速度测量和导航系统。
无线电定位系统在测绘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地理测绘。
传统的测绘方法需要在地面上布置大量的测量设备和标志物,而无线电定位系统可以在无需接触地面的情况下测量物体的位置,大大提高了测绘效率。
其次,无线电定位系统还可以应用于导航系统。
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就是一种基于无线电定位的导航系统,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汽车导航和个人定位等领域。
此外,无线电定位系统还可以用于通信领域。
无线电信号的传播特性和物体位置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优化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和信号质量。
因此,无线电定位系统在无线通信基站的布置和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无线电定位系统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信号传播受到地形、建筑物和大气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定位误差。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建模和校准。
其次,多径效应是无线电定位系统常见的问题之一。
无线电定位测绘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无线电定位测绘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无线电定位技术是一种通过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来确定目标位置或测量距离的技术。
它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航空航海、军事、地质勘探和物流管理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无线电定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无线电定位技术的原理是基于电磁波的传输和反射原理。
当发射机发射出一定频率的无线电信号时,信号会在空间中传播,遇到障碍物或目标物体时产生反射。
接收机接收到这些反射信号后,利用时差、相位差等数据计算目标物体的位置或距离。
这是一种间接测量的方法,通过分析和处理电磁波信号,获取目标位置信息。
对于无线电定位技术来说,准确的信号发射和接收是非常关键的。
发射机需要产生稳定、清晰的信号,并通过天线将其发射出去。
接收机则需要具备高灵敏度和精准的接收能力,能够捕捉到微弱的反射信号。
此外,还需要通过合理的信号处理算法和计算方法,提取关键的信息,从而得出目标的位置或距离。
无线电定位技术在航空航海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在飞机导航中,无线电信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导航工具。
无线电信标会在特定位置发射出无线电信号,飞机可以通过接收这些信号来确定自身的位置和方位。
此外,雷达技术也是一种无线电定位技术的应用,它可以通过接收和分析反射信号,实现对飞行器、船只等目标的追踪与监测。
在军事领域,无线电定位技术可以在靶标定位、侦察与监测等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军事雷达系统可以实时追踪和探测敌方目标,并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为战场指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此外,军事通信中的定位技术也相当重要,可以用于保障通信的安全和稳定。
在地质勘探中,无线电定位技术可以用于勘探仪器的定位和测量。
比如地震勘探中常用的地震仪器,可以通过无线电定位技术定位仪器的位置和深度,从而获取地下的地质结构信息。
此外,煤矿安全中也广泛应用无线电定位技术,用于采煤机和人员的定位,提前预警煤矿事故。
物流管理是另一个应用无线电定位技术的领域。
比如在仓库管理中,通过在物品上安装无线电标签和读写器,可以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追踪。
无线电定位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

无线电定位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学号:班级:1105201指导老师:云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哈工大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实验一 连续波雷达测速实验1.1 雷达测速原理雷达利用多普勒频率来提取目标的径向速度(即距离变化率),从而可以区分运动目标和固定目标及杂波。
多普勒效应描述了由于目标相对于辐射源的运动而引起发射信号的中心频率发生多普勒频移,目标的运动方向的不同决定了多普勒频移的正负。
00022d r vf v f f f f c v c --⎛⎫=-=≈ ⎪+⎝⎭(如果v c <<)雷达雷达λ>λλ'<图2- 多普勒效应1.2 连续波雷达测速实验仪器连续波雷达测速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微波发射和接收器件,差频放大和滤波电路,DSP 信号采集和处理电路。
其中微波发射和接收器件可以采用微波发射介质稳频振荡和微波接收混频器。
放大和滤波电路,在近距离时,测量直接由混频器输出的信号较大,由雷达方程可知,随着目标距离的增加,混频器输出会减小。
实验中采用三级放大电路,第一级射随阻抗匹配,第二三级可调增益放大。
其次由于背景噪声和扰动会引入杂波,对接收信号需要进行滤波。
DSP 信号采集和处理电路,采集多组回波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多普勒频率和速度值,由公式2rd v f λ=,算得速度r v 。
5402DSP测速传感器混频器连续波发射机传感器输出信号放大滤波AD 串行接口PC 机FFT图2-2 连续波雷达测速实验仪器原理框图图2-3 测速雷达传感器1.3 实验要求本实验为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在PC 机使用Matlab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要求:1.掌握雷达测速原理,2.了解连续波雷达测速实验仪器原理及使用,3.使用Matlab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回波多普勒频率和目标速度。
1.4 实验容1.采集三组数据,每组数据 2048 点,采样频率为 2048Hz2.从每组数据中分别选取波形较好的 512 点,作出时域波形与频谱,并求出目标速度,其中,发射波频率为 10GHz。
《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研究》

《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研究》一、引言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逐渐成为无线通信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该技术通过接收无线电信号,利用测向算法和定位算法,实现对无线信号源的测向和定位。
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雷达探测、电子对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民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以及应用前景。
二、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基本原理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主要基于无线电信号的传播特性和测向算法。
首先,通过接收天线接收无线电信号,然后利用测向算法对信号进行方向估计,最后通过定位算法确定信号源的位置。
在测向算法方面,目前常用的有到达角估计法、相位差测向法、多普勒频移测向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分析接收到的无线电信号的传播特性,如到达角、相位差、多普勒频移等,实现对信号方向的估计。
在定位算法方面,常用的有三角定位法、最小二乘法等。
这些方法根据测向结果和已知的基站位置信息,通过计算和优化,实现对信号源的定位。
三、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在测向算法方面,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算法和技术,以提高测向精度和可靠性。
在定位算法方面,研究人员致力于优化算法性能,提高定位精度和实时性。
此外,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在无线通信、雷达探测、电子对抗等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四、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的应用前景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在无线通信、雷达探测、电子对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无线通信领域,该技术可以用于实现无线信号的测向和定位,提高无线通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雷达探测领域,该技术可以用于实现目标的探测和跟踪,提高雷达系统的性能。
在电子对抗领域,该技术可以用于实现敌方信号的侦察和干扰,提高电子战的能力。
此外,随着物联网、智能家居等领域的不断发展,超短波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电定位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姓名:学号:班级:1105201****:**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哈工大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实验一 连续波雷达测速实验1、1 雷达测速原理雷达利用多普勒频率来提取目标的径向速度(即距离变化率),从而可以区分运动目标与固定目标及杂波。
多普勒效应描述了由于目标相对于辐射源的运动而引起发射信号的中心频率发生多普勒频移,目标的运动方向的不同决定了多普勒频移的正负。
00022d r vf v f f f f c v c --⎛⎫=-=≈ ⎪+⎝⎭(如果v c <<)雷达雷达λ>λλ'<图2- 多普勒效应1、2 连续波雷达测速实验仪器连续波雷达测速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微波发射与接收器件,差频放大与滤波电路,DSP 信号采集与处理电路。
其中微波发射与接收器件可以采用微波发射介质稳频振荡与微波接收混频器。
放大与滤波电路,在近距离时,测量直接由混频器输出的信号较大,由雷达方程可知,随着目标距离的增加,混频器输出会减小。
实验中采用三级放大电路,第一级射随阻抗匹配,第二三级可调增益放大。
其次由于背景噪声与扰动会引入杂波,对接收信号需要进行滤波。
DSP 信号采集与处理电路,采集多组回波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多普勒频率与速度值,由公式2rd v f λ=,算得速度r v 。
5402DSP 测速传感器混频器连续波发射机传感器输出信号放大滤波AD 串行接口PC 机FFT图2-2 连续波雷达测速实验仪器原理框图图2-3 测速雷达传感器1、3 实验要求本实验为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在PC 机使用Matlab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要求:1、掌握雷达测速原理,2、了解连续波雷达测速实验仪器原理及使用,3、使用Matlab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回波多普勒频率与目标速度。
1、4 实验内容1、采集三组数据,每组数据 2048 点,采样频率为 2048Hz2、从每组数据中分别选取波形较好的 512 点,作出时域波形与频谱,并求出目标速度,其中,发射波频率为 10GHz 。
1、5实验结果分析首先将实验中TXT文件录取的数据读入到MATLAB中去,对其进行FFT变换并分析频域。
在对数据的处理过程中,我注意到数据的平均值不为零,这个说明存在着直流分量。
因而采用MATLAB强制地将零频出的值变为0,以免对实验的数据产生影响。
对于数据一,实验的截图如下所示。
上图为时域的信号,相对而言比较接近正弦波,采样点数N=434;下图为频域分析图,由于在[0,2π]之间存在两个峰值,因此通过 axis函数控制只显示了正半频域部分。
同时,为了精确求出幅值最大点,我在文件中利用 matlab 逻辑运算操作,执行以下命令由上可知峰值对应出的N值nd=10因为我在实验中采用的采样频率为2048Hz,发射波的频率为10GHz,波长为3米通过计算可知:多普勒频移 = 47、1889 Hz目标移动速度= 0、7078 m/s对于数据二,实验的截图如下所示。
上图为时域的信号,相对而言比较接近正弦波,采样点数N=396;下图为频域分析图,由于在[0,2π]之间存在两个峰值,因此通过 axis函数控制只显示了正半频域部分。
同时,为了精确求出幅值最大点,我在文件中利用 matlab 逻辑运算操作,执行以下命令由上可知峰值对应出的N值nd=12因为我在实验中采用的采样频率为2048Hz,发射波的频率为10GHz,波长为3米通过计算可知:多普勒频移 = 62、0606 Hz目标移动速度= 0、9309 m/s对于数据三,实验的截图如下所示。
上图为时域的信号,相对而言比较接近正弦波,采样点数N=398;下图为频域分析图,由于在[0,2π]之间存在两个峰值,因此通过 axis函数控制只显示了正半频域部分。
同时,为了精确求出幅值最大点,我在文件中利用 matlab 逻辑运算操作,执行以下命令由上可知峰值对应出的N值nd=11因为我在实验中采用的采样频率为2048Hz,发射波的频率为10GHz,波长为0、03米通过计算可知:多普勒频移 = 56、6030 Hz目标移动速度= 0、8490 m/s1、6实验源程序%实验一:连续波雷达测速实验clear all;t=load('C:\Users\dell\Desktop\实验\1110520115、1、txt');fs=2048;%抽样频率2048HzT=fft(t);T(1)=0;%由于所测数据含有直流成分,将其零频处强制置为0N=length(t);n=0:N-1;nd=sum(n(1:N/2)'、*(abs(T(1:N/2))==max(abs(T(1:N/2)))));%找出FFT 后最大值所在的位置,只算[0,pi]之间的正半部分fd=nd*fs/N;%求出多普勒频率v=0、5*fd*0、03;%求出目标速度figure(1);subplot(211);plot(n/fs,t);xlabel('时间/s');ylabel('电压幅值/U');grid on;title('多普勒差回波');subplot(212);plot(n(1:64)*fs/N,abs(T(1:64)));%利于观察,频域图像只显示一部分xlabel('频率/Hz');ylabel('电压/U');grid on;title('频率分析');axis([0 434 0 2300]);2实验二 线调频信号及匹配滤波仿真实验LFM 信号以其优越的频谱性能广泛应用于雷达与众多电子工程中,匹配滤波器在相参滤波分析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2、1 线调频信号谱分析线调频(LFM)信号时域表达式:20()cos()2t kt S t Arect()t T ω=+ 式中:t rect()T就是矩形函数,k 就是调频斜率,并且与调制频偏ω∆的关系就是: 2f k T Tωπ∆∆== T 为时域波形宽度,简称时宽;f B ∆=2为调频范围。
简称频宽。
BT D =为时宽带宽积,就是线性调频信号一个很重要的参数。
LFM 信号的频谱近似为:20()[]}()240j S k ωωπω⎧--+⎪=⎨⎪⎩02others ωωω∆-≤ 近似程度取决于时宽带宽积D, D 越大,近似程度越高,即频谱越接近于矩形。
Time in u secFrequency in MHz图2-1 LFM 信号时域频域图(例)2、2 线调频信号匹配滤波 雷达发射LFM 脉冲信号,固定目标的回波时域表示:20()()cos(())2r r i r t t k t t S t Arect()t t T ω--=-+ 对应的匹配滤波器的传输函数近似(大时宽带宽积下)为: 20()()exp{[]}24H j k ωωπω-=- 02ωωω∆-≤ 匹配滤波器输出:0()()exp()d i d j t S S H j t ωωωω-=-= 02ωωω∆-≤ 代入相关参数,002,2,2B k B T f ωππωπ∆===匹配滤波器时域输出:02()1()()2d j t o o i f t t d S t S e d ωπωωπ+∞-∞-==⎰时宽带宽积:D BT =匹配滤波器的包络输出如下图3-2所示,所示,通常规定顶点下降到-4dB 处的宽度为输出脉冲的脉宽0T ,并且有01T B=,所以脉冲压缩比:0T BT D T ==Time in sec ⨯BA m p l i t u d eTime in sec ⨯BA m p l i t u d e ,d BTime in sec ⨯B A m p l i t u d e ,d B图2-2 LFM 通过匹配滤波器的时域图(例)对应的匹配滤波器的传输函数在大时宽带宽积下,如上图3-3所示,与辛格函数拟与很好,在主瓣与临近的几个旁瓣都没有偏差,但就是在小时宽带宽积下,仅在主瓣与辛格函数拟与无偏差,而在旁瓣偏差较大。
2、3 实验要求本实验为仿真实验。
实验要求:1、掌握线调频信号及其频谱特征,2、使用Matlab 对线调频信号及其频谱进行仿真3、掌握匹配滤波理论,4、使用Matlab 线调频信号进行匹配滤波仿真。
5、讨论时宽带宽积对线调频信号频谱与匹配滤波的影响。
2、4 实验内容用 matlab 编写源程序,实现上述实验要求。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备注:1、在本实验当中,由于原先采集的数据与实际值相符合地不就是很好,因此在写实验报告的时候我决定放弃原先采集的数据,直接采用MATLAB来进行数据的模拟,实际上也确实模拟地不错。
2、根据信号与系统中所学的傅里叶变换的形式,可知在实验中进行匹配滤波时应该采用正交双通道处理。
在MATLAB中如果直接采用chirp函数产生余弦形式的信号进行匹配滤波,其效果与理想的sinc函数有一定的差距。
2、5、1线性调频信号仿真与分析线性调频信号仿真:我编写了一个chirp_m、m的子函数文件可以产色很难过exp形式的线性调频信号,一共有三组信号,各自的时域图像与频域图像如下所示(假设各自的抽样频率均为100MHz):第一组信号:实验信号x1,扫频周期为8us就是,fs=100MHz,扫频带宽8MHz,时域带宽积为64。
第二组信号:实验信号x2,扫频周期为8us就是,fs=100MHz,扫频带宽14MHz,时域带宽积为112。
第三组信号:实验信号x1,扫频周期为10us就是,fs=100MHz,扫频带宽20MHz,时域带宽积为200。
分析:通过对上面的三幅图的对比与分析可知,LFM信号在时域变化有规律随着时间疏密程度不同,在频域为一接近矩形的窗,并且近似程度与带宽B与扫描周期T无关,只与时宽带宽积D有关。
时宽带宽积越大,其近似程度也就越大。
不过从图中也可以瞧出,随着D的增大,其边沿处的上冲并不会消失,也就就是说Gibbs效应依然存在。
2、5、2匹配滤波仿真与分析匹配滤波仿真:分别对以上三组信号进行匹配滤波,并两两进行比较。
考虑到matlab中直接时域卷积conv计算比较慢,因此我采用的匹配滤波方法就是直接将信号延时作为回波信号,作傅立叶变换后并作共轭,与接收信号的傅立叶变换相乘后,再作傅立叶逆变换。
为了防止频域混叠,做fft变换时要对回波信号与原始信号补零,使之满足L>M+N-1的条件,之后再做ifft。
首先进行的就是第一组与第二组信号的匹配滤波,为了便于观察,在M文件中使用了axis函数控制直系那就是匹配滤波后部分时间段的图像,实验结果的截图如下:分析:通过对第一个图与第二图的对比可以发现,对应的匹配滤波器的传播函数在大时宽带宽积下(第二个图),与sinc函数相拟合地很好,相临近的两个旁瓣的误差并不就是很大,但就是对于小的时宽带宽积来说(第一个图),从第一个旁瓣就开始出现了一定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