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术后GVHD诊断

合集下载

肝移植物急性抗宿主病查房

肝移植物急性抗宿主病查房

05
治疗措施:使用免疫抑制剂、 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并监 测病情变化
06
治疗效果:患者病情好转, 症状缓解,实验室检查指标 改善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 0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 计数等
03
免疫学检查:抗体检测、补体检测等
05
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等
02
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临床表现: 发热、皮疹、 腹泻、肝功 能异常等。
诊断:通过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和病理学检 查等方法进 行诊断。
治疗:主要 采用免疫抑 制剂治疗, 如糖皮质激 素、环孢素 等。
预防:通过 选择合适的 供体、使用 免疫抑制剂 等方法进行 预防。
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发热、皮疹、腹泻、肝功 能异常等
预防:保持环境清洁、 避免感染、合理用药等
感染
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等 感染途径:手术、输血、导管等 感染症状:发热、疼痛、肿胀等 预防措施:洗手、消毒、隔离等
肝功能异常
01
肝 功 能 指 标 异 常 : 如 A LT 、 AST、ALP等升高
02
肝细胞损伤:表现为黄疸、 腹水、肝性脑病等
03
04
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
06
其他检查:如基因检测、微生物检测等
诊断及病情分析
临床表现:发热、皮疹、腹 泻等
影像学检查:CT、MRI等
病情分析:病情严重程度、 预后等
患者基本信息:年龄、 性别、病史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肝功能、免疫学检查等
诊断:肝移植物急性抗 宿主病
治疗方案:免疫抑制剂 调整、抗生素治疗等
加强营养支持,提高 免疫力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查房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查房

心理压力:移 植物抗宿主反 应带来的心理 压力和负担
护理措施
01
评估疼痛程度:使用疼 痛评分量表进行评估
04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 属讲解疼痛原因、治疗 方法及注意事项
疼痛管理
02
药物治疗:使用镇痛药 物,如阿片类药物、非 甾体抗炎药等
03
非药物治疗:使用物理 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 缓解疼痛
05
监测不良反应:观察药 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添加标题
提供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焦虑 和恐惧
提供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建立积极 的心理状态
健康宣教
疾病预防与控制
0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
1
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
避免接触传染源,如勤洗手、戴
0
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2
0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并
3
治疗疾病
接种疫苗,提高机体免疫力,预
0
防疾病发生
_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查房
汇报人:刀客特万ຫໍສະໝຸດ 目录CONTENTS
01 疾病相关知识
03 护理诊断
05 健康宣教
02 病例汇报 04 护理措施
疾病相关知识
定义和分类
01
02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移植物 对宿主的免疫反应,导致宿主组织损伤
03
分类:急性GVHD和慢性GVHD
04
急性GVHD:移植后100天内发生,主要 表现为皮肤、胃肠道和肝脏损伤
原因: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引起的炎症反应 症状:疼痛、肿胀、发热、乏力等 护理措施:止痛药、冷敷、休息等 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感染等
发热

4例肝脏移植术后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护理

4例肝脏移植术后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护理
关 键 词 肝 脏 移 植 术 后 ; 移植 物抗 宿主 病 ; 护 理 中图分 类号 R 6 1 7 文 献标 志 码 B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 9 1 4 3 . 2 0 1 3 . 0 4 . 0 1 4 文章 编号 1 0 0 6 — 9 1 4 3 ( 2 0 1 3 ) 0 4 — 0 3 0 6 — 0 2
典 式 原 位 肝 脏 移 植 手 术 。 术 后 以 四联 免 疫 抑 制 方 案 为 主 , 即 细 致 地 做 好 患 者 的解 释 工 作 , 使 其 不 抓 挠 皮 肤 以保 持 完 整 性 ,
舒莱 、 他克莫 司( F K5 0 6 ) 、 霉酚酸酯 ( MMF ) 、 皮 质 激 素 。术 后 每 日用 温 水 轻 柔 地 清 洁 皮 肤 , 特 别 是 皮 肤 皱 褶 处 。 更 换 胶 布 2 周 常规 给 予 更 昔 洛 韦 静 脉 点 滴 预 防 巨 细 胞 病 毒 ( c MV) 感 时 先 用 手 指 压 住 皮 肤 , 另一 手 再慢 慢分 离 胶布 , 以 免 撕 破 表 必 要 时 用 无 菌 液 染, 均顺利恢 复, 移植肝 功能基 本正 常 , 血 药 浓 度 维 持 在 正 常 皮 。剥 脱 的皮 疹 不 能 撕 去 可 使 其 自行 脱 落 , 范 围 。 术后 1 8  ̄2 7 天, 出 现 不 明 原 因 的发 热 、 皮疹 、 表 皮 破 溃 体 石 蜡 油 棉 球 涂 擦 促 进 软 化 后 , 再 用 无 菌 剪 刀 小 心 剪 去 。皮 热刺激 、 粘 膏 固定 及 静 脉 穿 刺 。 深 静 脉 置 管 处 剥脱 、 口腔 黏 膜 不 同程 度 破 溃 , 腹泻 , 白细 胞 或 全 血 细 胞 减 少 , 疹部位禁止冷 、

移植后排异反应GVHD

移植后排异反应GVHD

GVHD发生的条件
1.移植物必须含有免疫活性细胞 2.受者必须表达供者没有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主要或次要) 3.受者必须无力发动摧毁植入细胞的相关反应 (Billingham,1966)
GVHD的遗传学基础
1.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 2.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iHA) 3.其它非HLA基因 KIR遗传多态性 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
1.重度aGVHD患者多出现一- 系、两系甚至全血细胞减少,对造血刺激因 子治疗反应欠佳,治疗上依赖成分输血。
2.aGVHD是造血功能低下的主要危险因素,血小板减少是影响预后的因 素之一。
急性GVHD的治疗
急性GVHD的治疗指征: 常定为II 度GVHD,但需全面考虑病情;通常认为当皮疹面积)>50%,或有肝 脏、,胃肠损害 持续48小时或在24h内迅速进展,就 应开始GVHD治疗。 一线治疗 甲基强的松龙(MP): MP是治疗息性GVHD的常用药物,治疗剂量从1mg- -20mg(kg 'd)均有使用 临床多采用2mg(kg .d)剂量并分次(1次/6h-12h)给予;通常与CsA联用。 一线治疗MP如何减药 ●治疗有反应: 5天后剂量减半至1mg/kg; 1mg/kg之后减药: 10- 30天him Deeg. BLOOD, 2019,109:4119-4226】
四、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1. 口腔:是临床最早发现c GVHD的窗口,最重要的体征是伴有溃疡引起 疼痛的干燥表现
2. 皮肤:最易受累,约90%以上的cGVHD患者皮肤受累,通常以全身红 斑伴有斑块状及波纹状脱皮出现,最终结果是皮肤及关节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类似于白化病)
3. 肝脏:cGVHD主要表现为胆汁瘀积 4. 肺脏:最常见的表现是阻塞性细支气管炎 5. 胃肠道:受累不常见,然而分泌性腹泻及脂肪吸收异常导致体重减轻 6. 免疫缺陷:几乎所有患者反复发生感染

gvhd分级标准

gvhd分级标准

gvhd分级标准GVHD(移植后免疫功能併发症)是由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体的免疫细胞攻击受体组织而导致的一种疾病。

分别由慢性和急性两种形式,严重程度不同,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对GVHD进行分级能够帮助医生识别和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GVHD分级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

急性GVHD分级标准:急性GVHD的分级通常根据受累部位及程度、皮肤损害程度、黄疸程度和肝脏损伤程度进行评估。

下面是急性GVHD分级的参考内容:分级0级:无GVHD迹象。

分级I级:导致皮肤轻微红斑或稀疏红点,并且黄疸程度较轻。

分级II级:皮肤红斑蔓延,伴有黄疸或胆汁分泌增加。

可能有轻度腹泻和肝脏损伤。

分级III级:皮肤红斑普遍分布,伴有较重的黄疸或胆汁分泌增加。

可能有中度腹泻和肝脏损伤。

分级IV级:皮肤红斑普遍分布,伴有严重黄疸或胆汁分泌增加。

可能有严重腹泻和肝脏损伤。

慢性GVHD分级标准:慢性GVHD的分级通常根据受累部位、受累程度和全身状况进行评估。

下面是慢性GVHD分级的参考内容:分级无效:无任何症状或体征,或者受累程度不足以支持诊断。

分级Mild(轻度):有轻度受累,但不需要系统性治疗。

分级Moderate(中度):有中度受累,需要低剂量免疫抑制治疗。

分级Severe(重度):有严重受累,需要高剂量免疫抑制治疗。

除了以上的分级标准,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可以帮助医生评估GVHD的严重程度,例如心脏、肾脏、消化系统、眼睛等器官的受累情况。

此外,细胞因子和炎症标志物的检测也可以作为评估GVHD的参考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分级标准提供了一种衡量GVHD严重程度的方法,但有时候不同疾病患者之间存在差异,且每个患者对治疗的响应也是不同的。

因此,在制定具体治疗方案时,医生还需考虑个体化的因素,如患者的年龄、既往病史以及患者本身的免疫状态。

总之,GVHD的分级标准能够帮助医生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肝移植术后GVHD诊断

肝移植术后GVHD诊断

诊断
• Ttiulzi等将肝移植术后GVHD的诊断标准归纳为3项: • ①靶器官如皮肤、消化道、骨髓等受累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 ②受累靶器官的组织学检查结果;
• ③受累靶器官或外周血中供体T淋巴细胞存在的HLA或DNA方面的 证据。 • 排除药物及感染因素的影响。
症状体征
• 急性GVHD多发生在移植后3个月内,通常为2—6周; • 早期症状为发热、皮疹、腹泻和全血细胞减少,因其表现与药疹、巨细胞病 毒感染等相似,早期诊断困难;
• 嵌合现象会在移植后16天快速降至0.1%以下,而且在3~4周后供 体自细胞通常只能间歇性地在很低水平的情况下被检测到。
辅助
• Jonsson等研究结果显示,受体外周血中供体来源单核细胞计数占 总单核细胞的比例为50%以上,则可以诊断为GVHD; • Hahn等研究表明白细胞的嵌合CD8+ T/NK上表现最清晰,通过在 不同时间段收集肝移植后受体的外周血,并检测其嵌合程度,可 提示GVHD的发生。
• 皮疹多从头颈部向全身扩展,融合成片,严重者出现大疱性皮疹;
• 消化道症状轻者为恶心呕吐、水样腹泻,严重者出现黏膜溃疡甚至呕血便血; • 骨髓抑制发生较迟.早期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后期可为全血细胞减少。
症状体征
• 慢性GVHD多发生在移植3个月后; • 表现为皮肤皱缩、口眼干燥,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似。
肝移植术后gvhd诊断gvhd是由移植物中成熟t淋巴细胞识别宿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抗原而致敏激活进而增殖分化攻击受体皮肤消化道骨髓等靶器官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肝移植术后GVHD诊断
GVHD
• 是由移植物中成熟T淋巴细胞识别宿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抗原而致敏激活,进而增殖分化,攻击受体皮肤、消化道、骨髓 等靶器官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 肝移植术后发病率仅为0.1-2%; • 死亡率极高。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观察与护理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观察与护理

术前免疫抑制方案优化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 的免疫抑制方案,降低术后免疫反 应的发生。
术中严格操作
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 则,减少手术感染的风险。
术后密切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 别是肝功能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 异常情况。
控制措施
早期诊断与治疗
对可能出现的移植物抗宿主 病进行早期诊断,一旦确诊 ,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 病概述
定义和病因
定义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一种由供体免疫系统对受体抗原产 生免疫反应而引发的并发症。
病因
GVHD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供体和受体的遗传差异、免疫抑制剂的使 用、手术创伤等。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GVHD的发生与供体T淋巴细胞的活化有关,活化的T淋巴细 胞会攻击受体器官和组织,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 肝功能、免疫学检查等。
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肝移植术后并发症进行鉴别,如感染、排斥反应、药物反应等。同时 还需要与其他免疫性疾病进行鉴别,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03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 病的临床观察

术前准备
术前评估
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病 情严重程度等。
术前检查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了解患者的生理状态和 判断手术风险。
术前心理辅导
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减轻其紧张、焦虑的情绪,提高手术依从 性。
术中护理
术中监测
调整免疫抑制方案

肝脏移植手术中的肝脏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

肝脏移植手术中的肝脏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

肝脏移植手术中的肝脏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肝脏移植手术是一项重要的外科手术,可拯救肝脏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生命。

然而,就像其他器官移植手术一样,肝脏移植手术也可能遭受肝脏排斥反应的困扰。

本文将探讨肝脏移植手术中的肝脏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肝脏排斥反应的定义和类型肝脏移植手术后,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对异体肝脏进行攻击和破坏,这种免疫反应被称为肝脏排斥反应。

根据免疫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时间,可以将肝脏排斥反应分为早期和晚期排斥反应。

早期排斥反应通常在移植手术后的几天或几周内发生,主要是由于机体对新的异体组织产生免疫应答而引起。

晚期排斥反应则通常在移植手术后的数月或数年内发生,主要是由于慢性排斥反应或细胞性排斥反应引起。

二、肝脏排斥反应的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和体征早期排斥反应可能表现为发热、黄疸和腹胀等症状。

晚期排斥反应则可能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和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体征上,医生可能会发现肝区触痛和Hepatomegaly等。

2.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和免疫学检测是肝脏排斥反应诊断的重要手段。

肝功能检查可以包括肝酶、胆红素和凝血功能等指标。

免疫学检测则可以包括检测循环抗体、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浓度等指标。

3. 影像学检查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肝脏的形态变化和功能状态。

一些特殊的影像学技术,如肝脏活检和核素扫描,也可用于肝脏排斥反应的诊断。

三、肝脏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法1.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是肝脏排斥反应治疗的主要手段。

一般情况下,早期排斥反应采用强效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药物。

晚期排斥反应则需要长期的免疫抑制治疗来控制免疫反应。

2. 免疫吸附免疫吸附是一种通过体外吸附技术清除体内的异种抗体和炎症因子,减轻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降低排斥反应的炎症水平,改善肝功能。

3. 细胞治疗细胞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肝脏排斥反应治疗方法。

它包括通过输注免疫调节细胞或干细胞来修复免疫系统,减轻排斥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移植物抗宿主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移植物抗宿主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由于移植后异体供者移植物中的T淋巴细胞,经受者发动的一系列“细胞因子风暴”刺激,大大增强了其对受者抗原的免疫反应,以受者靶细胞为目标发动细胞毒攻击,其中皮肤、肝及肠道是主要的靶目标。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为30%~45%,慢性者发生率低于急性。

二病因移植后异体供者移植物中的T淋巴细胞,以受者靶细胞为目标发动细胞毒攻击而致病。

供者和受者HLA配型的不合位点越多,发生严重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可能越大;女性经产妇或受孕多次的供者,由于在妊娠期受胎儿异体抗原刺激而致敏,她们所提供的移植物易诱发移植物抗宿主病,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且程度越重;受者移植前反复输血可增加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危险;受者发生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带状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感染均可增加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供者有病毒感染也如此。

三临床表现根据移植物抗宿主病在移植后发生的时间,如在100天内发生者称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在100天后发生者称为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1.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在移植后早期,是移植后早期死亡的重要并发症之一。

其主要累及皮肤、胃肠道及肝脏,少数情况下也可累及其他脏器。

皮肤是最常受累的器官,主要表现为皮肤充血及斑丘疹,可伴痒、痛。

初发于手掌、足底、随后扩展至面颊、耳、颈、躯干及胸背部,重者伴表皮坏死及皮肤剥脱。

胃肠道受累主要表现为顽固性腹泻,每日排便量可达1000毫升以上,伴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

严重者出现肠绞痛、便血和肠梗阻。

肝脏病变常最后出现,表现为黄疸、血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升高。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大多发生在移植后20~40天。

临床上将受累器官的病变程度从轻到重分为Ⅰ、Ⅱ、Ⅲ、Ⅳ度(或级)。

通常仅有皮肤受累者不会威胁生命,如内脏累及,出现重度黄疸、顽固性腹泻和血便、肠绞痛,以及严重的全身症状者则预后不良。

2.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在移植100天后至1年半,少数患者可发生在移植2年后。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诊疗经验的开题报告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诊疗经验的开题报告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诊疗经验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肝移植是治疗肝功能衰竭和肝癌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肝移植患者术后面临的最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10%~70%。

GvHD是由移植物提供的免疫细胞攻
击受体宿主组织导致的一种免疫反应,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存期。

因此,探究肝移植术后GvHD的
诊疗经验,对于提高肝移植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将以已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临床病例回顾等方法,收集和分析患者肝移植术后发生GvHD
的情况及诊疗经验,探讨其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有效性和安全性。

3. 研究内容及预期结果
从研究内容上,本研究将深入探讨如下方向:(1)肝移植术
后GvHD的发病机制及其病理生理特点分析;(2)GvHD的
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相关的检查手段;(3)GvHD的治疗
手段及其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评价等方面的探讨。

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的实施,可以为肝移植术后GvHD的诊疗提供相
关的指导和建议,提高肝移植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4. 研究难点及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难点在于肝移植患者GvHD的发生机制和诊断标准
并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同时,本研究所采用的
研究方法有限,只能从少量的患者数据中获取信息,存在局限性。

5. 研究意义及应用前景
本研究将对肝移植术后GvHD的诊疗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有效提高肝移植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此外,本研究的成果也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指导其在日常工作中处理肝移植术后发生GvHD的相关问题。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临床诊疗分析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临床诊疗分析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临床诊疗分析曹俊宁;滕大洪;许传屾;戴德淑;孙延东;王峰;徐庆国;蔡金贞【期刊名称】《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年(卷),期】2022(10)4【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的诊治策略。

方法连续收集2020年1月—2022年4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肝移植术后GVHD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

结果共计3例患者肝移植术后发生GVHD,经治疗无效均因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腹泻及骨髓抑制。

皮肤病理活检表现为表皮角化不全、基底层细胞空泡变性及真皮层内见淋巴细胞浸润。

T淋巴细胞嵌合率检测提示呈供体T淋巴细胞嵌合状态。

治疗策略包括预防感染、停用免疫抑制剂、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单克隆抗体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

结论肝移植术后GVHD预后差,诊断依赖于典型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为基础构成肝移植术后GVHD的综合治疗策略。

【总页数】5页(P337-341)【作者】曹俊宁;滕大洪;许传屾;戴德淑;孙延东;王峰;徐庆国;蔡金贞【作者单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4例临床护理2.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六例临床分析3.成人肝移植术后细胞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表现与护理经验4.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观察与护理研究进展5.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观察与护理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移植术后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研究进展

肝移植术后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研究进展

第8卷第4期2017年7月Vol. 8 No. 4Jul. 2017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摘要】 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PLS )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实体器官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造成移植术后溶血的主要原因。

PLS 是由于供者B 细胞在移植后被输注到受者体内,并被激活、增殖,从而产生抗体,导致溶血的发生。

其主要发生在ABO 或Rh 血型不相合的移植中,有时也可由某些不规则抗红细胞抗体所致。

PLS 可以通过血清学方法、嵌合体检测及流式细胞技术进行诊断。

目前尚无可靠的方法治疗PLS ,但纠正贫血、去除抗体、抑制B 细胞增殖及营养支持是治疗PLS 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肝移植;抗红细胞抗体;溶血反应;ABO 血型;Rh 血型【中图分类号】R617,R45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445(2017)04-0014-04肝移植术后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研究进展明英姿 庄权 成柯 赵于军 佘兴国 牛英 彭博 刘洪·综述·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passenger lymphocyte syndrome ,PLS )是指供体中残留的B 细胞(也称为过客淋巴细胞)针对宿主抗原产生免疫性抗体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尤其以溶血为主[1]。

在PLS 中,供者记忆性B 细胞产生了抗受者红细胞抗原的抗体,从而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在补体的作用下,导致红细胞裂解,即发生溶血[2]。

这种现象在ABO 或Rh 血型不相合的移植中最为常见;有时,溶血可见于一些罕见血型系统不相合,如Kidd 、MNSs 、Kell 以及Lewis 血型系统[3-5]。

在实体器官移植中,发生溶血的风险往往与移植物所携带的淋巴组织的多少相关。

此外,其发病还与供者移植前红细胞同种凝集素水平以及受者移植后抗体滴度的迅速增长有关。

过客淋巴细胞导致的溶血最常见于心肺移植(大约70%),其次是肝移植(29%)以及肾移植(9%)[6]。

肝移植术后常见病变的病理诊断与分级指南(Ⅱ)

肝移植术后常见病变的病理诊断与分级指南(Ⅱ)

(五)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 CMV抗原。 常难检见CMV包涵体,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度急性排斥反应的改变。肝脏各类细胞皆可被CMV感染, 等,有时可见静脉内皮炎和胆管上皮淋巴细胞浸润等类似轻 胞气球样变、小叶内微脓肿、微肉芽肿和Kupffer细胞增生 主要组织学改变:汇管区轻至中度单核细胞浸润、肝细 阳性。 DNA pp65抗原或CMV IgM和(或)lgG阳性,白细胞CMV 器官功能损害、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和转氨酶升高。血清CMV 术后3~6周。患者有不明原闲发热、与CMV感染有关的 肝移植术后CMV感染发牛率为2%~1()%.多发生于 (四)巨细胞病毒(CMV)感染 症活动程度(C-O-4)和纤维化程度(SO一4)进行评估。 节再生性增生。可参照我国慢性肝炎的病理分级标准对炎 FCH。>6个月的晚期复发可出现肝纤维化、肝硬化或肝结 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这有助于鉴别,严重者也可表现为 管炎和静脉内皮炎等类似急性排斥反应的表现,后者CAd 细胞脂肪变是丙型肝炎复发的早期表现之一,有时可出现胆 死,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或聚集,伴轻度界面炎和小叶炎,肝 主要组织学改变:Ⅲ带肝细胞水肿、变性、点状或桥接坏 年内演变为肝硬化的几率为2()%~3f)%。 发,目前尚难以有效控制丙型肝炎复发。丙型肝炎复发后5 常以及伴有丙型肝炎组织学改变时,可诊断为丙型肝炎复 RNA再次阳性、肝功能指标异 肝移植术后血清HCV (三)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 呈HBsAg和HBcAg强阳性。 桥接坏死,4qfl管胆栓形成,炎症反应较轻。免疫组化染色 的肝细胞岛;肝细胞广泛水肿和(或)气球样变、胆汁淤积和 维组织同绕肝细胞和沿肝窦增生,将肝实质分隔成大小不一 主要组织学病变:小叶结构紊乱,汇管区周同纤维化;纤 竭和黄疽为特点,预后pq险。 见,常发生于肝移植术后1~4个月,临床以进行性肝功能衰 移植术后复发性病毒性肝炎的2%~1(】%,以乙型肝炎多 一种发展迅速和预后pq险的特殊类型病毒性肝炎,占肝 (二)纤维化胆汁淤积性肝炎(FCH) 规进行HBsAg和HBcAg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度(S0—4)进行评估。建议对HBV感染受者的肝穿刺组织常 性肝炎的病理分级标准对炎症活动程度(G0—4)和纤维化程 时,可见毛玻璃样肝细胞、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可参照我国慢 状或桥接坏死。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和界面炎等。转为慢性 期改变包括肝细胞水肿、嗜酸性变、月日汁淤积、凋亡小体、点 同,但复发性乙型肝炎演变为肝硬化的进程可能加快。急性 主要组织学改变:与发生于非移植肝的乙型肝炎基本相 早可在2~5周内)复发。 DNA高复制状态的患者,易于肝移植术后6~24个月内(最 改变时,可诊断为乙型肝炎复发。肝移植术前处于HBV DNA阳性,肝功能指标异常以及伴有乙型肝炎组织学 HBV 在肝移植术后再次出现血清或组织HBsAg、HBchg和 我国90%以上肝移植患者有HBV感染史,这些患者 (一)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 四、病毒性肝炎 性疾病的危险性。 (5)莫罗单抗一CD3:可能增加发生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轻度界面炎和肝窦淤血。 (4)西罗莫司:少数患者于汇管区可见少量单核细胞和 病的危险性。 (3)霉酚酸酯:可能增加发生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 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诱发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气球样变或灶性脂肪变。血清转氨酶或碱性磷酸酶可升高。 (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在冲击治疗后,肝细胞呈弥漫性 生性增生。对儿童肝细胞的毒性作用较成人明显。 坏死,伴嗜酸性粒细胞和巾性粒细胞浸润,或出现肝结节再 脉周围肝细胞缺失,肝窦扩张、淤血,肝细胞胆汁淤积和灶性 (1)他克莫司:在血药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可出现中央静 附:部分免疫抑制剂致肝损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度药物性肝损伤,请临床注意检查用药情况。 管胆汁淤积,病变累及面积约10%。结合临床,考虑存在轻 学改变(RAI=0/9);(2)小叶中央肝细胞气球样变伴毛细胆 (移植肝穿刺活检组织)(1)无急、慢性排斥反应的组织 (五)推荐的病理诊断报告模式举例 肝病和血管并发症等引起的肝内胆汁淤积鉴别。 反应、胆管并发症、病毒性肝炎、慢性排斥反应、自身免疫性 DILI的组织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需与由急性排斥 (四)鉴别诊断 参考POD组织学分级,DII。I以轻度肝损伤常见。 (i)组织学分级 细胞和胆管上皮损伤可逐渐修复。 4.相关药物减量或停用后,肝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肝 结节再生性增牛以及汇管区纤维组织和小胴管增生。 胞点状坏死;(2)慢性D1U可表现为上皮样细胞肉芽肿、肝 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小胆管炎,Ⅲ带肝细 肿、脂肪变和肝细胞/毛细胆管胆汁淤积为特点,汇管区淋巴 3.DII.I的基本组织学改变。(1)以小叶中央肝细胞水 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 2.临床上根据肝功能异常特点,将DILl分为肝细胞 免疫抑制剂的浓度较高或波动较大(但存在个体差异)。 1.患者有较大剂量或长时间用药史,特别是近期血中 (二)诊断要点 率为5%~7%,常发生于肝移植术后2~3个月以后。 抗感染和抗肿瘤药物等,有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DILl,发生 肝移植术后常需联合使用多种药物,包括抗排斥反应、 (一)概述 三、药物性肝损伤(DILl) 综合征,伴中度肝损伤。 度扩张、淤血,病变累及面积约3【J%。结合临床,符合小肝 胆栓形成,伴Ⅲ带肝细胞点状坏死,中央静脉及周围肝窦高 变(RAI=o/9);(2)肝细胞重度气球样变及弥漫性毛细胆管 (移植肝穿刺活检组织)(1)无急性排斥反应的组织学改 (六)推荐的病理诊断报告模式举例 ·627· 主堡墨宣整焦塑圭垫壁竺笙!!旦箜i!鲞复业翅£b也』£墨蟹塑!!i翌!进!!!!Q!!!鲢!!!Q!!y!!:型!堕!:!!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的初步经验(附2例报道)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的初步经验(附2例报道)
【 关键 词】 肝移 植 ; 移植 物抗 宿 主病 ; 斥反 应 排
【 中国图 书资 料分 类号】 R 5 . 673
P ei i r x ein e n t e te t e tg a tV l1 o td sa ea trlvr ta s lntto r l m y e p re cs0 h r am n r f e'1 m ¥ ¥h s ies fe ie r n pa ain
杜 国盛
【 要】 目的 摘 等 。结 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石炳毅
朱志 东 宋继勇 戴新
金海龙
对 2 肝 移植 术后 G D 患 者 的 临 床 表 例 VH
总结肝 移植 术 后移 植 物 抗 宿 主病 ( V G HD) 治 的 临床 经 验 。方 法 诊
现、 断、 诊 治疗 及效 果进 行 总结 分析 , 包括 G HD发 病 时间 , V 临床 症状 出现 的先 后顺 序 , 免疫抑 制 剂 的用法 及 用 量 , 诊 后 的 治疗 措 施 确 2 患者 分别 于术 后第 1、O天 出现不 明原 因高 热 、 例 92 皮疹及 胃肠道 症 状 , 继之 出现 全血 细 胞 减少 , 功 能无 明显 受损 。例 肝 1患者 经用 大量 激素 、 大免疫 抑 制剂 的剂 量 等治疗 无 效 , 增 于术后 第 3 4天 死亡 , 亡 原 因为 混合 感 染 及 多 器 官 功 能衰 竭 。例 2 者 死 患
t n s d v lp d u d n i e i h fv r k n r s d g s r its ia s n rme n t e 1 t n 0 h d y e p c ie ,atr o t oo i i t e eo e n e t id hg e e ,s i a h a ato n e t l y d e i f n n o s o h 9 h a d 2 t a ,r e t l s v y fe rh t pc l e r n pa tt n, d t e n y o e ao c re .Th r sn b iu in fl e y f n t n d r g t ep r & On ft e t i rta s l a i v n o a n p c t p n u rd n h a i c ee wa o o vo ss so i rd su ci u n h ei g v o i o e o h wo

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症状有哪些?

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症状有哪些?

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症状有哪些?常见症状:红斑样皮疹、丘疹、色素沉着GVHD是一种免疫反应性异常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主要受累器官是皮肤、消化道和肝脏。

aGVHD皮肤损害最早出现的症状有红斑、丘疹、水疱,甚至皮肤剥脱,严重者皮损可在数天内扩展至全身。

cGVHD皮损的突出表现是色素沉着、脱屑增厚或角化不良、苔藓样皮疹等,晚期出现皮肤硬化或关节挛缩。

肝脏亦是GVHD的靶器官,aGVHD较多见,轻者无临床症状,重者肝区不适、脾大、黄疸等。

肝功能异常是GVHD的重要表现,ALT、AKP、胆红素等均有不同程度增高。

口腔黏膜可发生溃疡或片状剥脱,晚期可发生口腔干燥,当BMT后外周血象恢复时出现与大剂量射线照射和CTX预处理无关的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时是GVHD胃肠黏膜损害的表现。

aGVHD小肠黏膜损害突出,无论aGVHD或cGVHD均可出现食管损伤。

食管GVHD 发生率高于胃,低于小肠,通常上中段病变较下段多见和严重。

正常人食管上皮是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故aGVHD病变与皮肤相近似,有变性坏死乃至溃疡。

溃疡多是局灶性,少数严重者是大片状甚至累及全食管。

BMT后不论食管GVHD发生与否,其黏膜表面均常见细菌、真菌(尤其是念珠菌、酵母菌,也可有毛霉菌)和病毒感染,需要指出的是cGVHD发生时食管常被广泛累及并引起严重症状,尤其是真菌感染性假膜更多见。

最常见的症状是由于吞咽困难热量摄入不足引起的体重下降,部分病人出现吞咽时的剧痛和难以忍受的胸痛,产生上述症状的原因包括食管上段发生广泛性上皮脱落性食管炎、食管上段形成的蛛网状增厚及相互粘连而引起食管狭窄、食管蠕动异常、涎腺受累口腔干燥、酸清除变得很差以及反流所致。

当然此时期过频应用诊断性X线检查也加重上述损伤。

食管气钡双重造影可显示上述病变,但内镜检查常有困难,不能显示广泛剥脱。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上皮脱落性食管炎中有数量较多的淋巴细胞及少量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浸润于食管壁。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诊疗策略总结(附7例报告)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诊疗策略总结(附7例报告)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诊疗策略总结(附7例报告)目的:总结分析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的临床表现,探讨肝移植术后GVHD的危险因素、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方法:2011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共实施原位肝移植290例,其中术后6例发生GVHD。

1例GVHD患者为外院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病,经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并转入我中心进一步治疗。

回顾性分析7例患者的临床治疗经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临床表现、皮肤病理活检、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外周血HLA配型及嵌合体检查作为其诊断依据。

调整免疫抑制药物,联合大剂量激素冲击、免疫球蛋白(IVIG)、巴利昔单抗作为治疗手段。

结果:7例患者术后2周左右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骨髓抑制、消化道症状等。

其中6例为不明原因发热,1例患者发热时有病原菌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后仍有其他症状出现;7例患者均有皮疹改变;4例出现严重腹泻,其中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5例出现严重骨髓抑制;2例出现神经精神状态改变,无法确定与GVHD的相关性。

发病早、中期肝功能基本正常,各项病原菌、影像学检查几乎均为阴性。

2例通过临床表现作出诊断,其他5例通过皮肤活检、骨髓细胞学检查、嵌合体检测及外周血HLA诊断为GVHD。

3例治疗成功,其中1例达到免疫耐受状态,已完全停用免疫抑制剂,3例患者目前已分别存活5年、3年和6月。

死亡的4例中,均伴有严重骨髓抑制,导致三系显著降低:1例大面积脑梗死导致颅内压升高,继而发生脑疝而死亡;1例因严重肺部感染,导致呼吸衰竭死亡;1例因消化道出血死亡;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结论:肝移植术后GVHD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误诊率较高。

即使能及时干预治疗,也可因严重骨髓抑制而导致较高的死亡率。

停用免疫抑制剂,联合大剂量激素冲击、免疫球蛋白(IVIG)、巴利昔单抗作为治疗手段,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肝脏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诊断和治疗

肝脏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诊断和治疗

肝脏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诊断和治疗张剑;纳宁;汪国营;姜楠;李华;汪根树;杨扬;陈规划【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年(卷),期】2011(032)006【摘要】[目的]探讨肝脏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我院2003年10月至2009年6月完成的772例肝脏移植的临床资料,总结肝脏移植术后GVHD的诊断和治疗经验.[结果]772例肝脏移植术后5例病人发生GVHD,发病率为0.65%(5/772),5例患者均在肝脏移植后2~5周出现发热、皮疹、腹泻和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均接近正常,经皮肤活检和骨髓穿刺检查证实,并排除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感染.经过调整免疫抑制剂,加用IL-2受体单克隆抗体,积极抗感染和支持对症治疗,2例患者痊愈,3例患者死于严重感染、消化道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肝脏移植术后GVHD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及时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积极抗感染和营养支持是治疗的关键.%[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raft -versus-host disease (GVHD)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 Methods ] The clinical data of 772 cases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consecutively between October 2003 and June 2009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as summarized. [Results] Five patient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suffered GVHD with incidence rate of 0.65% (5/772). Allfive cases developed skin rash, diarrhea, and pancytopenia within 2 to 5 week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The liver function was normal. EBV antibody and CMV antigen were negative. Skin biopsy and bone marrowaspiration were done for the diagnosis of GVHD. After adjustment immunosuppressive drugs, treatment with interleukin-2 receptor monoclonal antibody, anti-infection and support treatment, two patients fully recovered from GVHD, but three patients died from alimentary tract bleeding, infection, or multiple organ failure in the end. [Conclusion] Mortality of GVHD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was high. Diagnosis in early stage, adjustment immunosuppressive drugs, symptomatic treatment, supplementation of nutrition, prevention of infections may be the optimal treatment of GVHD.【总页数】4页(P768-771)【作者】张剑;纳宁;汪国营;姜楠;李华;汪根树;杨扬;陈规划【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广东广州5106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3【相关文献】1.4例肝脏移植术后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护理 [J], 王申;赵文2.肝脏移植术后体液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与治疗 [J], 宋继勇;石炳毅;杜国盛;蔡明;朱志东;金海龙;戴新;钱叶勇3.肝脏移植术后HCMV感染先驱性诊断与治疗的探讨 [J], 张阳德;刘辉;李浩;朱勤;彭健;张建军;王晓春4.原位肝脏移植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诊断与治疗 [J], 张阳德;刘辉;张建军;李年丰;龚连生;彭健;郭庆军5.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慢性肝脏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危险因素 [J], 李静; 陈芳芳; 李雯彬; 张文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观察与护理研究进展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观察与护理研究进展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观察与护理研究进展汪蓉蓉;何重香;贺学宇;潘丽;叶啟发【期刊名称】《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年(卷),期】2016(0)4【摘要】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由移植物所含供者T淋巴细胞识别宿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抗原致敏增殖分化,然后攻击宿主消化道、皮肤等器官所产生的病理损伤。

GVHD主要见于小肠移植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

GVHD是肝移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率在2%左右,但病死率极高。

【总页数】4页(P239-242)【作者】汪蓉蓉;何重香;贺学宇;潘丽;叶啟发【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肝胆疾病研究院,武汉大学移植医学中心,移植医学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肝胆疾病研究院,武汉大学移植医学中心,移植医学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肝胆疾病研究院,武汉大学移植医学中心,移植医学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肝胆疾病研究院,武汉大学移植医学中心,移植医学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肝胆疾病研究院,武汉大学移植医学中心,移植医学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1;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卫生部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 41001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研究进展 [J], 王继涛;张绍庚;朱震宇;孙百军2.肝移植术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研究进展 [J], 吕国悦;蒋超;杜晓宏;孙晓东;邱伟;张平;石小举;王广义3.肝移植术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研究进展 [J], 吕国悦;蒋超;刘雪岩;孙晓东;张平;王广义4.肝移植术后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护理方案的研究进展 [J], 刘军娜; 王靖5.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观察与护理研究 [J], 张晓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皮疹多从头颈部向全身扩展,融合成片,严重者出现大疱性皮疹;
• 消化道症状轻者为恶心呕吐、水样腹泻,严重者出现黏膜溃疡甚至呕血便血; • 骨髓抑制发生较迟.早期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后期可为全血细胞减少。
症状体征
• 慢性GVHD多发生在移植3个月后; • 表现为皮肤皱缩、口眼干燥,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似。
Hale Waihona Puke 辅助• 确定供体白细胞嵌合现象在肝移植后发生的GVHD的早期诊断和 治疗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 Lehner等报道原位肝移植术后24小时内患者外周血中的单核粒细 胞0.1%~10%是供体来源的,术后48小时内供体白细胞计数在外 周血中PBMCs达到20%,这个水平的嵌合现象在肝移植后早期是 常见的;
肝移植术后GVHD诊断
GVHD
• 是由移植物中成熟T淋巴细胞识别宿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抗原而致敏激活,进而增殖分化,攻击受体皮肤、消化道、骨髓 等靶器官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 肝移植术后发病率仅为0.1-2%; • 死亡率极高。
诊断
• Ttiulzi等将肝移植术后GVHD的诊断标准归纳为3项: • ①靶器官如皮肤、消化道、骨髓等受累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组织学检查
• 皮肤活检镜下可见表皮松解、大疱形成,表皮细胞嗜酸性坏死、 基底细胞空泡性变、棘细胞角化不良、真皮层内淋巴细胞浸润等。 • 骨髓活检常提示一系血细胞(常首先为粒细胞系)减少,骨髓表现 为轻微抑制。后期骨髓象示骨髓严重发育不良,各系血细胞减少, 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
嵌合体检测
• HLA配型: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法行供体淋巴细胞嵌合体检测; • 微卫星表型/PCR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PCR-STR)是一类高度多态 性的遗传标记.较HLA配型更为敏感特异; • 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以荧光标记取代同位素标记的一种新的 原位杂交方法。
• ②受累靶器官的组织学检查结果;
• ③受累靶器官或外周血中供体T淋巴细胞存在的HLA或DNA方面的 证据。 • 排除药物及感染因素的影响。
症状体征
• 急性GVHD多发生在移植后3个月内,通常为2—6周; • 早期症状为发热、皮疹、腹泻和全血细胞减少,因其表现与药疹、巨细胞病 毒感染等相似,早期诊断困难;
• 嵌合现象会在移植后16天快速降至0.1%以下,而且在3~4周后供 体自细胞通常只能间歇性地在很低水平的情况下被检测到。
辅助
• Jonsson等研究结果显示,受体外周血中供体来源单核细胞计数占 总单核细胞的比例为50%以上,则可以诊断为GVHD; • Hahn等研究表明白细胞的嵌合CD8+ T/NK上表现最清晰,通过在 不同时间段收集肝移植后受体的外周血,并检测其嵌合程度,可 提示GVHD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