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的对象和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修辞学的对象和范围

一、修辞

什么是修辞?

“修辞”这个词,在我国古代出现的并不多,到了现代,使用的频率才逐步提高。修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客观存在的那个事物:一是指人们对它的认识或描述,即关于它的知识。前者是客观存在物;后者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我们把前者称之为“修辞”,而把后者称之为“修辞学”。

客观存在:修辞

修辞

主观认识:修辞学

在给修辞下定义的时候,首先应当把这两者区分开来。到底什么是修辞呢?修辞,就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所有方法、技巧,以及调整语言的一切活动。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的科学。修辞学是语言科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修”与“辞”本来是两个词。它们何时开始连用的?从我们掌握的材料看,它们最早出现在《易》经的《乾·文言》中:子曰:“君子进德修业也。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这儿“修辞”的含义,与今天理解的不同。唐代孔颖达疏:“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因此,“修辞立其诚”是从政治的要求出发,作为君子居业的条件提出的。宋代王应麟解释说:“修辞立其诚,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巧言。(《困学纪闻·易》)认为指的是既要求有内容、情感的真实,又要求言辞、文辞富有文采。

之后“修辞”两字连用,在古代是指修饰、整理争讼用辞的本领,最初主要指口语表达的技巧。到了现代则既指调整和修饰书面语,又指调整和修饰口语。

“修辞”不能混同于“修词”。“词”应指一个个具体的词儿;而“辞”指的是语辞,应包括词句和篇章,两者不能混用。

二、修辞现象

(一)什么是修辞现象

在修辞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具体的语文现象,都是修辞现象。

什么是修辞过程,一篇文章或一席演说的形成,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1.材料收集前提

2.主题确定,材料取舍前提

3.写说发表修辞过程

前两个阶段虽与修辞的关系密切,是修辞的前提,但终究不是修辞本身,第三阶段写说发表的全过程,才是修辞过程。

(二)修辞现象和修辞过程的关系:

1.修辞现象仅仅产生于修辞过程中。修辞过程有长有短:有的“随笔冲口一晃就过”,有的“添注涂改穷日累月”。但不论过程的长短,只要是在这过程中产生的语文现象,都是修辞现象。修辞现象可以是字、词的选择,如:妈妈,你脸上的笑,是爸爸寄来的吧?(儿童诗《爸爸的信》)

这个“寄”字用得多么简练,生动,传神!这个“寄”字出自小孩之口,显得孩子是多少天真,纯洁,可爱!只有孩子才以为笑可以用信寄。一个“寄”字就象一座桥梁,让我们沿着它具体地体味到孩子的妈妈和爸爸之间深厚的感情。它还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拉着妈妈的衣角,仰着笑脸观察着妈妈的眼睛,妈妈的眼角眉梢都是笑,笑也爬上了嘴角。孩子读不懂爸爸的来信,但是他却从妈妈的脸上读懂了。如果这句诗这样写:妈妈,你脸上的笑,是爸爸给的吧?

这首诗便失去了艺术价值,用“给”首先没有突出爸爸的来信,不象“寄”字一下就使人想到“信”,其次孩子的天真性格没有刻划出来,虽然用“给”在语法上是通的,但比起“寄”就有了用词的优劣之分。

修辞现象也可以是句或句以上的句群、段甚至章的调整。如章涉到整篇文章布局以及章、段的修改等。如:(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此诗中,作者的思维始终是建立在比喻上的,比喻思维贯穿了整个语篇建构过程,他把生命里程中的乡愁这种抽象的心理现象,具化为每一个历史时段上的实在客体,然后按时序组合形成语篇。

2.修辞现象总是为适应一定的题旨情境才存在,而修辞过程总是存在于特定的题旨情境中。如:

千斤重担当灯草

大字报像火箭炮。

公社棉花高过天,流星擦落一朵棉。

飘飘飞到银河边,织女拾起织一年。

这首诗用了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而且多是毫无顾虑、漫无边际的假、大、空。今天看来,十分可笑。但在那个大跃进的时代,不“浮夸”就不适应社会,就有可能挨批挨斗。人们没有办法,只得随波逐流,违心的说假话。这就是当时特定的题旨情境。

3.修辞现象学必然属于语文现象的范畴,它是运用语文技巧的结果。它有别于逻辑现象,文学现象,心理现象等非语文现象;又不同于语法现象,语音现象等语言现象。它有自己的矛盾特殊性。

(三)修辞现象的特性:

1.普遍性。它表现在两个方面:

(1)修辞现象在人们的写说中无处不在,通顺的话是修辞现象,文理不通的

病句也是修辞现象。“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因为燕山毕竟有雪花,使我们立刻知道原来燕山有这么冷。说“广州雪花大如席”,广州不下雪,夸张失实,后者就不是好的修辞现象。

(2)修辞现象本身没有阶级性。它既可以存在于这一阶级、这一阶层人们的写说中,也可以存在于那一阶级、那一阶层人们的写说中,例如有一首藏族民歌,叫《香巴拉并不遥远》。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人们都把它向往。

那里四季常青,

那里鸟语花香,

那里没有痛苦,

那里没有忧伤,

她的名字叫香巴拉,

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哦,香巴拉并不遥远,

哦,香巴拉并不遥远,

它就是我们

我们的家乡。

这首优美的歌曲,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词简短、朴实,韵脚和谐,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但又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这说明劳动阶层的写说也是讲究修辞的,不过某些阶级,某些人喜爱运用某几类修辞现象来更多地为自己服务,这不能说明修辞现象本身有阶级性。

2.适应性。修辞现象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诸如写说的时间、地点、上下文等。凡是适切地服务于当时的语言环境,恰如其分地为表达的内容服务的修辞现象,必然成功;`反之就失败。如我来给大家上课,一位同学说:“老师,你能给我们上课,一定感到很荣幸吧。”这句话的失败,显然是没有适切地考虑到说话对象,假如此话出自老师的口,就很恰当地表现出说话人的自谦了。

3.易变性。修辞现象经常在发展变化,只有常变常新,适应新的题旨情境,修辞现象才能呈现出生气盎然的景象,给人们以吸引力。如古代科学不发达,用飞箭和梭子来比喻光阴,好象已经很快了。但随着科学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