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
城市规模预测
■城市规模专题讨论城市规模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即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依据我国的有关规定,在城市规划纲要的编制阶段或总体规划编制前,必需对城市规模进行专题讨论,所完成的讨论报告必需经上一级政府的方案、建设和土地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总体规划的编制。
1.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规模的讨论主要是对城市人口进展进行猜测,依据猜测的结果对规划期限末城市的人口总数作出推断。
我们我国目前常用的城市人口规模的猜测方法有综合平衡法、区域安排法(城市化法)、环境容量法、线性回归分析法等,这些方法都存在肯定的缺陷,不行完全信任,但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校核。
一般的做法是以一种方法为主,以其它方法进行验算以弥补不足。
(1)综合平衡法一般来说,一个城市在政治经济比较稳定的时期,城市机械人口增长也是比较稳定的,此时城市人口的增长是由前一年人口加上自然人口增长和机械增长,即:Pi=Pi-1+Ni+MlP-总人口N-自然增长人口M-机械增长人口I-年份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为稳定值时该公式可以简化为:Pj=Po (l+n+m)jPj-规划期末总人口N-人口自然增长率M-人口机械增长率j-规划年数(2)区域安排法(城市化法)此法以区域国民经济为依据,对区域人口增长采纳自然增长规律和机械增长规律进行综合分析。
依据区域经济进展猜测城市化水平,将城市人口依据区域生产力布局安排给各个城镇。
Pa= Pl+ P2+P3+ ...Pi...+ Pn,Pa-区域总人口Pi-各个城市的人口(3)环境容量法依据城市基础设施的支持力量和自然资源的供应力量计算城市的极限人口。
PmaX= mi∏{ Plmax, P2∣nax> ...Pimax, ...}Pmax -城市的极限人口PigX-某项基础设施的支持力量或自然资源的供应力量的最大值。
(4)线性回归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是依据多年人口资料所建立起来的人口进展规模与年份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据数理分析的方法所建立起来的方法。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计算方式参考
参考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2002 年版)《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讨论稿)第一步,确定人口容量 可行性较强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人口容量=建设用地面积/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值2人口容量=规划范围内的居住用地总面积/人均居住用地面积 3人口容量=规划范围内的居住建筑总面积/人均居住建筑面积 4土地承载力法根据建设用地潜力和有关人均用地标准预测人口规模,按下式计算:t t t l L P /= (4.3.1)式中:P t ——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L t ——根据土地开发潜力确定的预测目标年末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l t ——预测目标年宜采用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5环境容量法根据规划期末城市生态用地总面积,选取适宜的人均生态用地标准预测人口规模,按下式计算:t t t s S P /= (4.3.3)式中:P t ——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 S t ——预测目标年生态用地面积;s t ——预测目标年人均生态用地面积。
第二步,根据人口容量确定所需的配套公建,配套绿地查《居住区设计规范》,有千人指标控制的计算方式。
第三步,依据国家规范和地方标准核算各项指标。
表 3.0.2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1住宅用地(R01)2公建用地(R02)3道路用地(R03)4公共绿地(R04)表3.0.3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 (m2/人)现有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千人) 表6.0.3注:①居住区级指标含小区和组团级指标,小区级含组团级指标;②公共服务设施总用地的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2规定;③总指标未含其它类,使用时应根据规划设计要求确定本类面积指标;④小区医疗卫生类未含门诊所;⑤市政公用类未含锅炉房。
在采暖地区应自行确定。
公共服务设施各项目的设置规定附表A.0.3。
城市人口预测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目次1 总则 222 术语 233.基础数据 263.1 数据收集与口径 263.2 数据采用及处理 273.3 数据分析与表达 284 预测方法 304.1 增长率法 304.2 相关分析法 304.3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测法 314.4 基础设施承载力预测法 335 预测方法应用 345.1方法选取 345.2分类预测 355.3参数与自变量赋值 355.4有效性检验 375.5表达及说明 376 预测结果确定 386.1 引入有关预测方案 386.2 预测结果确定 386.3 预测结果表达 391 总则1.0.4与本规程相关的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有:《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
另外,有关部颁规章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和《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国统字(2006)60号)。
2 术语2.0.1~2.0.2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故根据需要本规程对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概念进行了说明。
2.0.3 规划范围:是本规程专门规定并使用的一个术语,是指对应于人口规模统计的一个基本空间范围;是因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具有不同的规划空间范围,而规程表达中又需要一个统一的说法而设;曾想用规划区,但又唯恐造成与城市规划区概念的混淆,故而采用了规划范围这个概念。
2.0.5 关于流动人口,目前我国规划界和人口学界有不同的理解,区别在于流动人口与暂住人口之间是否有包容关系。
为了统一概念,这里采用的是人口学的定义,即流动人口中包含了暂住人口;或者说暂住人口是流动人口的一部分。
在公安人口统计上,暂住人口通常按照不同的暂住时限进行统计,如有一年以上、半年以上、三个月以上、一个月以上等不同的暂住人口。
2.0.6 关于常住人口,目前规划界和人口界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关键也在对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及流动人口之间关系的认识不同。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
前言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函[2005]84号)的要求,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被确定为《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的主编单位,并会同哈尔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共同编制完成。
在本规范的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在深入总结国内城市规划中有关人口预测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进行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人口统计标准,预测方法的选取、使用和表达、成果的校验和表达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注意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寄交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红荔西路8009号规划大厦4楼东,邮政编码:518034)。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主编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主要起草人:1 总则1.0.1 为规范我国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人口规模预测,提高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促进城市规划人均指标的规范化与合理化,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总体规划阶段的人口规模预测。
1.0.3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应坚持科学和合理的原则,充分研究城市人口发展特征和存在问题,深入分析未来人口变化的影响要素与发展趋势,在基础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选取和使用、结果确定和表达上做到规范和有据可依。
1.0.4 在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过程中,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 术语2.0.1 市(县)域City (County)Administrative Area指市(县)行政管辖的范围。
是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所覆盖的空间范围。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PPT参考幻灯片
关键是科学合理的确定Z、P1、b!
Pn-规划末期人口规模; P0-规划基年人口规模;
预测步骤
1、收集整理城市、农村人口及农村 耕地面积数据(P0、P1、s);
K-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Z-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比例; V-农村转移劳动力带眷系数; F-农业劳动力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比例;
2、确定其他参数(k、m、Z、V、f、b);P1-城市周围现状农村总人口;
拟合度接近1.0则相关性高,反之则低;
5、求出a、b待定系数后,再预测规划年的人口规模。
实例(略)
10
6、GM(1,1)灰色模型法 ★
适应范围
通过4~12年的历史人口数据,预测未来5~10年人口规模较为准确。
基本原理
11
6、GM(1,1)灰色模型法 ★
基本原理
12
6、GM(1,1)灰色模型法 ★
关键是科学合理的确定a、带眷比!
预测步骤
1、根据职工需求P1、P2及P3; 2、确定带眷系数; 3、将值带入上述公式计算即可。
Pn-规划末期人口规模; P1-带眷职工人数; a-带眷系数; P1-单身职工人数; P1-城市其他人口数。
4
2、带眷系数法
实例
某一工业新镇,规划末期需要职工10000人,单身职工6000人,带 眷职工4000人,带眷系数2.5,城市其他人口2000人,预测规划末期工 业新镇的人口规模。
基本原理
yabx
关键是科学合理的确定 !
预测步骤
y-人口规模; x-回归变量; a、b-待定系数。
1、确定回归的变量(年份、GDP);
2、收集相关资料(GDP)至少连续5年的城市人口和GDP历史数据;
3、将历史数据和GDP做数据散点图,判定其是否具有相关性,不具
城市人口相关问题及人口预测
Pt=a+bYt
式中 Pt—预测目标年末城市人口规模; Yt—预测目标年份 a 、b—参数 通过一组年份与城市人口的历史数据,拟合上述回归模型,如回归模型通过统计检验, 则视为有效模型可以进行预测;否则,应视为不相关或相关不密切,不能用该方法进行 预测。 时间序列法适用于城市人口有长时间的统计,人口数据起伏不大,未来发展趋势不会有 较大变化的城市。 6.3 增长曲线法 增长曲线模型用来描述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跟之前的方法一样,这种模型需要在 以往数据找出这种规律性。增长曲线模型包含众多形式,用以描述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 的发展规律,常见的有多项式增长曲线、指数型增长曲线、逻辑增长曲线和龚珀兹增长 曲线。 时间序列法中线性方法其实就是多项增长曲线中一种形式。逻辑增长曲线和龚珀兹增过采用不同的方法、分类预测、对参数及自变量采用不同赋值、引用相关预测 值等,获得多个预测方案。我国城市类型多,劳动构成和人口增长又各有特点,各地有 关人口资料的完备程度也不同,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的方法不能强求一致,可以以某几个 方法为主,辅以其他方法校核,特别是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容量相校核,最终 确定城市未来人口规模。 城市人口预测的主要方法简介如下: 6.1 综合增长率法 综合增长率法是以预测基准年上溯多年的历史平均增长率为基础,预测规划目标年城市 人口的方法。根据人口综合年均增长率预测人口规模,按下式计算:
5. 城市人口构成 5.1 年龄结构 年龄构成是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一般将年龄分成六组:托儿组 (0~3 岁) 、幼儿组(4~6 岁) 、小学组(7~11 岁) 、中学组(12~17 岁) 、成年组(男: 18 或 19~60 岁,女 18~55 岁)和老年组(男:61 岁以上,女:56 岁以上) 。 为了便于研究,常根据年龄统计作出百岁图(俗称人口宝塔图)和年龄构成图。
常用方法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的原理和实例(4章人口预测)
Pn
642331 1
0.1 0.1 0.7
1.10
万人
75.5万人
Pn
757532 1
0.1 0.2 0.7
1.00
万人
92.34万人
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75.75万人,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92.34万人!
城市A 城市B 城市C 城市D 城市E 城市F 城市G
人口 209 134 63
48
37
35
22
规模
位序 1
2
3
4
5
6
7
预计2020年城市A的人口规模为430万人,预测2020年城市F的人口规 模?
P7
P1 R
430 6
71.7万人
预测城市F在2020年的城市人口规模为71.7万人!
9、帕克曼定律
2、确定其他参数(k、m、Z、V、f、b);m-城市周围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s-农村耕地面积;
3、将值带入上述公式计算即可。
b-每个劳动力额定担负的耕地面积;
n-规划年限。
3、剩余劳动力转移法
实例
已知某城市2000年的城镇人口P0为142.52万人,人口增长率k为 5‰,农村人口P1为411.06万人,人口增长率m为4‰,综合考虑规划末 期农业人口的劳动力比例f为60%,规划末期综合考虑其农村耕地总面积 s为533333公顷,人均负担耕地b为0.5公顷,预计2020年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比例Z为40%,其带眷系数为2.5,预测该城市2020年的人口规 模。
4、劳动力需求法
实例
城市人口发展规模估算方法
城市人口发展规模估算方法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估算啊,就像是猜一个超级大盲盒。
你知道里面肯定有东西,可到底有多少,是啥样的,就得费一番脑筋啦。
有一种方法就像数星星。
专家们可能会站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仰着头,试图数清楚每一个可能变成城市人口的“小星星”。
这就好比在浩瀚宇宙里找特定的星星一样,那些可能从农村迁移来的人、新出生的宝宝就像散落在各处的小星星,一闪一闪等着被发现。
不过这星星可不好数,一不小心就眼花缭乱,数错了或者漏数了。
还有的方法像预测天气。
他们收集各种各样的数据,什么经济增长啦、住房建设啦,就像收集气温、气压这些气象数据一样。
然后试图通过这些数据来预测人口这个“天气”是要“晴”还是“雨”,是人口会暴增像暴风雨来临,还是会慢慢增长像微风拂面。
可是数据这个东西有时候就像调皮的小鬼,今天这样明天那样,让人口规模的预测也跟着变得捉摸不定。
有些专家的估算方法像是猜罐子里的糖果数量。
他们看城市现有的资源,像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就好比看罐子的大小。
然后根据每个“糖果”(人口)大概需要多少资源来推测能装下多少“糖果”。
但这个“糖果罐”可不像普通的罐子那么规则,有时候它会突然变大,因为新开发了区域;有时候又会变小,可能某些资源紧张了。
再有一种像是看魔术表演猜手法。
看着城市的政策变动,像魔术师的手一样变幻莫测。
一个新的吸引人才政策出台,就像魔术师突然变出一只鸽子,人口可能就呼呼地往城市里涌;要是出台一些限制发展的政策,那就像魔术师把东西变没了一样,人口增长可能就戛然而止。
城市人口发展规模估算真的像是一场超级复杂又有趣的游戏。
有时候大家觉得已经摸透了规律,就像以为掌握了游戏通关秘籍,可是城市这个大舞台总是会突然出现新的“剧情”,把之前的计算全打乱。
但就是这样一种看似捉摸不透的估算,却又对城市的规划、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就像领航员手里的罗盘,虽然有时候会有点小偏差,但没有它,城市这艘大船就可能迷失在发展的海洋里。
城市镇人口规模预测总结
详细含义
使用范围
劳动平衡法
(两个平衡法原理相同:“按肯定比例安排社会劳动”)以社会经 济进展方案确定的基本人口数和劳动构成比例的平衡关系来估算 城镇人口规模
区域人口安排法
以区域国民经济进展为依据,对镇域总人口增长采纳综合平衡法进 行分析猜测,然后依据区域经济进展水平猜测城镇化水平,将镇域 人口依据区域生产力布局和镇村体系规划安排给各个城镇和基层 居民点
职工带眷系数法
职工人数与部分职工带眷状况技术
新建的工矿小城镇
用于校核的方法:环2b(比):比(比例)、比(类比)
环境容量法
比例安排法
当特定地区的城市化依据肯定的速度进展,该地区总 人口确定的前提下,依据某一城市的城市化比例确定 城镇人口。
各级行政范围内城镇体系确定的各个 城市的城市人口规模可以看做按此方 法
三、相关学问中第六篇第六章主要的人口猜测方法
名称
详细含义
使用范围
适用于大中城市规模猜测的数学模型(分项、增长、回归)
回归模型
增长率法
分项猜测
适用于小城市的定性分析模型(区域、区位、类比)类比二区
区域人口安排法
依据上一层次中确定的城镇人口规模对下一层次城 市人口规模进行安排
类比法
找相像
区位法
依据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作用对城市人口进行分 析
适用于相对封闭、历史长、进展稳定 的城市
相关分析法
(间接推算法)
找出与人口关系亲密的、有较长时序的统计数据,且 易于把握的影响因素(就业、产值)。与人口增长和 时间变化区分
影响因素的个数及作用大小较为确定 的城市,工矿、海港
区位法
依据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作用对城市人口进行分析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
电力承载力法
根据规划期末城市的供电能力,选取适宜的人均用电标准
: 预测人口规模,按下式计算
Pt Et /et
Pt——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 Et——预测目标年可供电总量; et——预测目标年人均用电量。
经济承载力法
根据规划期末的GDP总量和人均GDP目标值预测人口 规模,按下式计算:
Pt Yt /Ut
。 dt——预测目标年人均道路用地面积
教育设施承载力法
根据规划期末中小学学位总数和人均中小学学位数的目标 值预测人口规模,公式如下:
Pt St /st
Pt——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 St——预测目标年末中小学学位总数; st——预测目标年末人均中小学学位数。
医疗设施承载力法
根据规划期末医疗设施的病床总数和人均病床数的目标值 预测人口规模,公式如下:
人口数据应按以下规定进行必要的口径核准: 1. 当现有人口数据的统计口径与前面定义的“常住人口”
的口径不一致时,应将基准年及历史系列数据进行口径校 核,核准到前面定义的“常住人口”的统计口径; 2. 口径校核可采用比例法,鉴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数据基本符合“常住人口”口径,可通过假设某年现有口 径人口与“常住人口”口径的人口之比与2000年相同两 口径人口的比值相等,推算出该年的“常住人口”规模。 当历史系列数据不连续、缺乏其中某些年份的数据时,可 根据需要进行推导和插补,数据插补可采用比例法或数据 内插法。
逻辑斯蒂(Logistic)增长模型
人口的增长不是呈指数型增长的, 这是由于环境的限制、有限的资源 和人为的影响,最终人口的增长将 减慢下来。实际上,人口增长规律
满足逻辑斯蒂方程。
Pm
rn
1)e
P0
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的规范措施分析
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的规范措施分析摘要:城市人口预测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首要工作,合理的预测城市人口对于城市合理的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我国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了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中应进行规范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人口预测是指以人口现状为基础,对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提出合理的控制要求和假定条件——即参数条件,从而获得对未来人口数据提出预报的技术。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精神生活同步提高,人口不断的向城市集聚,致使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因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与城市人口规模密切相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主要是根据城市人口规模来确定的,因此,人口规模预测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
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城市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预测的不准确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目前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对其中人口规模预测的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评定以后主要概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概念不统一一般来说,提到城市人口规模,往往会涉及到两种概念:人口概念以及空间概念。
从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的案例来看,两种概念的运用出现不规范、不统一的现象。
就人口概念来说,就有总人口、常住城市人口以及非农人口实际居住人口、暂住人口、户籍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等概念。
就城市空间范围的概念来说,就有规划区、市区、主城区、建成区、中心城区、市域等多个概念。
那么将人口概念与空间概念相结合以后,组合起来的概念就更加复杂,而就目前的城市规划而言,“城市人口”的概念非常的笼统、模糊,在人口规模统计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的分歧,由于运用的不一致,与统计部门的数据结果缺乏相应的统一。
统计口径不一致,基础数据误差较大除了运用的概念过多、过于复杂、不统一所导致的概念的混乱之外,还存在统计口径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同一城市的不同部门统计出不同的数据。
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第一,现行的统计口径的设置主要是以行政区范围为主要标准,但是行政区范围常常将非农业人口包括在内,这样的话就与城市建成区人口统计有分歧;第二,农业人口以及非农业人口的统计问题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果只将非农业人口作为城市人口来统计,很显然的忽略了农转非人口,这些人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经是城市人口了;第三,暂住人口的统计有很大的困难,暂住人口的数据统计资料主要来自公安局的统计数据,而这种统计数据常常忽略那些未办理暂住证的人口。
参考:城市性质及人口规模预测
农业人口:25325×(1+7‰) =27155 人 暂住人口:39304÷3=13102 人 到 2020 年,规划区内总人口为 40045+28401+12135=79561 人。按国家新的 城市人口界定办法,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都界定为城市人口,因此到 2020 年, 某某县城的城市人口约为 80000 人。 远景城市人口控制在 12 万以内,用地都将在规划控制区以内解决。 2、剩余劳动力转移法 在规划中参照县域生产力结构,发展水平,使得人口时空分布与经济、社会、 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发展。经济越发达,工业水平越高,非农业人口比重则越大, 这种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直接引起了人口空间分布的再分布,人口向城镇聚集, 城市人口比重增大,经预测至 2020 年总人口:8.5 万人,其中非农人口:8 万人。 3、建设环境容量法 根据村镇的具体情况,对土地、资源、人口、劳力、粮食、副食品、交通、 通讯、水源、能源、建设条件、减灾安全等多项制约因子在不同发展时速下进行 综合分析,分档计算各因子的需求量和可供量,用供量比率为评价指数,选择“门 槛”前的最佳或较佳效益值。在跨世纪农村发展转变的进程中,村镇发展的不稳 定性较大,政府对城镇宏观控制的能动性较小,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达到 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经分析规划区内环境容量 为 8 到 8.5 万人。 结论:综合以上几种分析方法,我们预测某某县城规划期末城市人口为 8 万人。
6
常住非农业人口:14573×(1+9‰+45‰) =19980 人
6
农业人口:24000×(1+9‰) =25325 人
7
暂住人口:19980÷4=4995 人 到 2010 年,城市人口为 19980+26487+4995=50300 人。 远期(2020 年):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
6、GM(1,1)灰色模型法 ★
实例
7、经济弹性系数法
基本原理
Pn P0 1ν′ n
其中:ν′ V′ K
预测步骤
1、收集整理城市、农村人口及农村 耕地面积数据(P0、P1、s);
K-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Z-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比例; V-农村转移劳动力带眷系数; F-农业劳动力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比例;
2、确定其他参数(k、m、Z、V、f、b);P1-城市周围现状农村总人口;
3、将值带入上述公式计算即可。
预测该城市在2010、2020年的城市人口规模。
Pn
642331 1
0.1 0.1 0.7
1.10
万人
75.5万人
Pn
757532
1
0.1 0.2 0.7
1.00
万人
92.34万人
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75.75万人,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92.34万人!
5、回归分析法
适应范围
城市人口数据变动平稳,直线趋势较为明显。
m-城市周围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s-农村耕地面积;
b-每个劳动力额定担负的耕地面积;
n-规划年限。
3、剩余劳动力转移法
实例
已知某城市2000年的城镇人口P0为142.52万人,人口增长率k为 5‰,农村人口P1为411.06万人,人口增长率m为4‰,综合考虑规划末 期农业人口的劳动力比例f为60%,规划末期综合考虑其农村耕地总面积 s为533333公顷,人均负担耕地b为0.5公顷,预计2020年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比例Z为40%,其带眷系数为2.5,预测该城市2020年的人口规 模。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
总则1.0.4与本规程相关的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有:《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
另外,有关部颁规章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和《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国统字(2006)60号)。
2 术语2.0.1~2.0.2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故根据需要本规程对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概念进行了说明。
2.0.3规划范围:是本规程专门规定并使用的一个术语,是指对应于人口规模统计的一个基本空间范围;是因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具有不同的规划空间范围,而规程表达中又需要一个统一的说法而设;曾想用规划区,但又唯恐造成与城市规划区概念的混淆,故而采用了规划范围这个概念。
2.0.5关于流动人口,目前我国规划界和人口学界有不同的理解,区别在于流动人口与暂住人口之间是否有包容关系。
为了统一概念,这里采用的是人口学的定义,即流动人口中包含了暂住人口;或者说暂住人口是流动人口的一部分。
在公安人口统计上,暂住人口通常按照不同的暂住时限进行统计,如有一年以上、半年以上、三个月以上、一个月以上等不同的暂住人口。
2.0.6关于常住人口,目前规划界和人口界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关键也在对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及流动人口之间关系的认识不同。
规划界一直把常住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作为三个并列概念,认为三者之间是没有交叉和重叠关系的,而在人口学研究以及现实的人口统计上并不是这样。
这里采用的基本上是人口统计上的概念;但结合城市规划的需要,在居住时限上做出了“半年以上”的具体要求。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法》中,采用的是“非农人口”的概念,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取消了关于非农人口的划分及其统计;因此,非农人口已经不能适应于我国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工作的需要,认为应以常住人口替代。
在建设部1999年颁发的《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和《市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下设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和人口规模核定工作规则》中,采用的是实际居住人口的概念,由于此概念在定义及内涵上存在着与现实人口统计不一致的问题,认为也应以常住人口替代之。
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如何更加规范_郭清茹
Vol. 3 No.1 Jan.2011
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如何更加规范
郭清茹
(吉林大学 建设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6;赤峰市松山区市政工程管理处,内蒙古 赤峰 024005)
一规范基本概念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的需要通过对相关概念的分析和研究需要相关规范对包括诸如市县域中心城区规划范围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常住人口市县域总人口城市人口规模人口规模预测预测基准年预测目标年预测年限人口增长率人口年增长率人口结构等概念进行定义以明确和规范这些基本概念在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中的使用
(四)区域内各个城市间的人口规模预测缺乏衔接 当前,多数城市都假定自身的人口机械增长率和城市 化增长速度将继续上升,并在规划期内始终持续保持一个 较高的水平,但一个关键问题却被普遍忽视了:支撑机械增 长和城市化的流入人口从哪里来?统计数据证实我国人口 流动仍以省内流动为主,除了京津沪等特大型城市,多数城 市吸纳的都是区域范围内的农村或次一级城市的人口。城 市间的人口需求缺乏整体协调、规划缺乏衔接,必然导致区 域内有些城市的人口发展达不到预期目标,规划指导发展 的作用得不到体现。 (五)缺乏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全面深入研究 面对发展中严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城市规 划编制中逐步引入了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但将资源 环境与人口、经济发展关系进行综合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 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经济发展规划、人口规模预测与城市 空间布局相互脱节。在测算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城镇对 资源环境适应能力、可变影响因素等方面还缺乏规范,削弱 了对人口预测工作的指导作用。 (六)缺乏对人口就业问题的深入研究 人口规模预测要充分考虑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 城市是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转化也要考虑城市和相关地区 的就业需求。目前一些城市一方面在规划中提出要做大城 市规模,一方面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中又强调产业结构的 提升,以发展高新技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 主,这样就忽略了人口就业问题。 (七)缺乏规范预测和审核工作的具体有效的法律法规 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城市规划工作,1990 年颁布实施了 《城市规划法》,建设部 1991 年出台了配套的《城市规划编 制办法》,各省市也多出台了相应的规划条例。针对城市规 划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国务院先后多次下达加强城市规划 工作的有关通知。但是,规范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预测的 相关法律法规一直没有出台,只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 的第十六条提到要将“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 规模”作为规划的内容;另外,在《建设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关 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的几点意见》(建规字(1996) 525 号),原则提出了预测人口规模工作的要求是“对城市人 口规模,要综合分析,科学测算”。这种情况,既不利于预测 工作的规范开展,也给有关部门的审核和决策带来实际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则1.0.4与本规程相关的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有:《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
另外,有关部颁规章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和《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国统字(2006)60号)。
2 术语2.0.1~2.0.2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故根据需要本规程对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概念进行了说明。
2.0.3规划范围:是本规程专门规定并使用的一个术语,是指对应于人口规模统计的一个基本空间范围;是因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具有不同的规划空间范围,而规程表达中又需要一个统一的说法而设;曾想用规划区,但又唯恐造成与城市规划区概念的混淆,故而采用了规划范围这个概念。
2.0.5关于流动人口,目前我国规划界和人口学界有不同的理解,区别在于流动人口与暂住人口之间是否有包容关系。
为了统一概念,这里采用的是人口学的定义,即流动人口中包含了暂住人口;或者说暂住人口是流动人口的一部分。
在公安人口统计上,暂住人口通常按照不同的暂住时限进行统计,如有一年以上、半年以上、三个月以上、一个月以上等不同的暂住人口。
2.0.6关于常住人口,目前规划界和人口界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关键也在对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及流动人口之间关系的认识不同。
规划界一直把常住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作为三个并列概念,认为三者之间是没有交叉和重叠关系的,而在人口学研究以及现实的人口统计上并不是这样。
这里采用的基本上是人口统计上的概念;但结合城市规划的需要,在居住时限上做出了“半年以上”的具体要求。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法》中,采用的是“非农人口”的概念,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取消了关于非农人口的划分及其统计;因此,非农人口已经不能适应于我国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工作的需要,认为应以常住人口替代。
在建设部1999年颁发的《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和《市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下设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和人口规模核定工作规则》中,采用的是实际居住人口的概念,由于此概念在定义及内涵上存在着与现实人口统计不一致的问题,认为也应以常住人口替代之。
2.0.7主要用于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总人口规模计算和预测。
2.0.8城市人口规模在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中都需要计算和预测。
城市人口规模的确定与城镇地区的界定直接相关。
人口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统计部门;因此,城镇地区应按照《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国统字(2006)60号)进行划定。
2.0.9人口规模预测: 泛指市(县)域总人口规模预测和城市人口规模预测。
2.0.10年度统计数据的公布都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一般预测基准年都不会是预测工作开展时的年份,通常要上溯一年、甚至两年。
预测基准数不一定就是预测基准年的现状数据,有时要经过一些校正,或选取近期连续几年的平均值作为预测基准值。
2.0.14人口年增长率是反映人口年度变化情况的指标,按下式计算:人口年增长率=(年度城市人口净增量/年初城市人口总量)×1000(‰)3.基础数据3.1 数据收集与口径3.1.1数据来源:现状人口数据来源较多,由此产生了基准年人口确定以及人口现状分析的依据性问题。
原则上,应以统计公布的人口数据为准,尤其应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准;不过,由于人口普查每十年才开展一次,数据的现实性往往较差。
3.1.2 人口统计口径:现状人口统计数据有户籍、常住、暂住、流动等不同分类,其中的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也各有不同的统计口径,不同统计类型和统计口径下的人口规模不同;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统计口径都不一样,如第四次人口普查采用的是户籍人口加上居住满一年以上的流动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对象是户籍人口加上居住满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
这样就产生了对人口基础数据统计分类与口径的规范性要求。
经分析研究,认为基于我国现实情况,人口规模预测应该针对常住人口,而常住人口宜采用本规程所定义的居住满半年以上口径。
在城镇体系规划中,既需要市域总人口数据,又需要市域城市人口数据;在中心城区规划中,主要是对城市人口展开分析和预测。
3.1.3 城镇地区:本规程中的城市人口是指规划范围内城镇地区的人口。
所谓城镇地区包括城区和镇区,按照《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国统字[2006]60号文),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符合以下规定的区域:(1)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2)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符合以下规定的区域:(1)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2)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3)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
3.2 数据采用及处理3.2.1基准年确定:基准年应尽量接近现状,但由于统计数据公布的滞后性,基准年一般会从目前上溯一年或两年。
3.2.2 口径校核:收集到的现状与历史系列数据,很可能与本规程定义的“常住人口”口径不一致,应进行口径校核。
3.2.3 数据插补:历史系列数据可能存在不连续、或某些年份数据缺失的情况,为了获得连续的系列数据以展开必要的分析,可以利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插补,一般有比例法和数据内插法等。
3.2.4 平滑处理:因受偶然因素影响,一些历史系列数据存在周期波动问题,这可根据历史过程图来做出判断;为了消除周期性波动影响,进而使长远变化趋势更为明显,可对历史系列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包括移动平均数法、指数平滑法等,具体方法如下:指数平滑法的关键是α的选值,α值愈大,时间相近的数据所占的比重就愈大,较远值所占比重就愈小;一般序列数据越不稳定,周期变动越明显,α值要越小。
3.2.5 范围核准:范围核准是为了保证历史系列各数据所指的空间范围是一致的。
α3.3 数据分析与表达3.3.2现状分析:现状是预测的基础,也是预测结果比较的直接和主要对象。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人口及其分布的现状特征是社会分析的核心内容,需要有人口研究专题作支撑,在规划文本和说明书中也都要有一定的反映。
为了提高预测的可追溯性和规范性,本规程对于现状人口数据分析以及在规划文件中的表达提出了基本要求,即应简明扼要地反映人口的主要现状特征,为预测、包括分类预测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做到使预测结果可追溯。
3.3.3 历程分析:假设过去的变化趋势仍会持续,常遭到现实的否定,依此进行预测也常受到质疑;但是,历史发展的轨迹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参照。
因此,在规划文件中,应对不短于规划期限的历史人口系列数据进行简要的分析和反映,包括计算人口年均增长率,绘制人口历史变化图、分析有关的结构演变特征等,以使与预测相关的必要历程信息得到反映;历程分析图表可结合预测结果一起反映和表达。
4 预测方法4.1 增长率法4.1.1综合增长率法:是通过对未来人口年增长率的推断去预测将来的人口规模。
该预测方法中仅有一个自变量——年均增长率r;r值的确定,涉及到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对未来变化趋势的影响分析及判断,诸如对城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城市自身的资源、环境支撑条件的必要分析等。
该预测方法在城市规划中运用较多,而在人口学研究中应用较少;关键区别在于城市规划中的人口系统是一个更为开放的系统,其增长变化规律更难把握。
4.1.2 指数增长模型:综合增长率法和指数增长模型在理论上是等价的,都来源于马尔萨斯(Malthus)的人口增长理论。
两种模型的应用方向稍有不同:当数据较少时,通常采用综合增长率法估计;当数据足够多时,通常采用指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因此,指数增长模型比较适合于短期预测;同时,该方法也不太适合于比较成熟和人口基数比较大的城市。
4.1.3 逻辑斯蒂曲线(Logistic)模型:逻辑斯蒂曲线模型又叫阻滞人口增长模型,是考虑到人口的增长不可能无限制,所以在马尔萨斯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人口的极限规模、即人口容量P m的影响,使得人口增长率随着人口总数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人口容量P m一般需结合规划范围内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潜力等来确定;然而,人口极限规模还是较难确定的,或者说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也给该方法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2 相关分析法4.2.1经济相关分析:相关分析可采用的函数关系有多种,方便常用的是线性相关;由于人口与GDP之间不太可能是线性关系,故从方法上先对GDP取自然对数,然后再建立人口与GDP自然对数值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这样除了要对历年的GDP值先求自然对数之外,其余的与线性相关预测并没有多大差别,包括参数值a、b及R2的计算,均可按照线性相关统计方法或利用统计软件计算得出。
该模型相对比较简单,实际应用的也比较多,因而作为推荐模型。
不过,相关关系也可以选择其它函数形式,只要能通过有效性检验即可(参见5.4)。
4.2.2 劳动力需求预测法:本方法是根据有关的经济发展规模预测、结合对未来单位劳动力年均GDP的估算,分别针对不同产业类型预测未来各产业劳动力需求,求和得出劳动力总需求后,再按照劳动力占人口的比例换算为人口规模;一般分别按照一、二、三产业预测劳动力需求,但在预测城市中心区人口规模时,若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少到可以忽略,则i值的选取是从1到2、而不是3;同样,产业分类不止是三大产业划分,对于其它分类也同样可以套用该方法,只是i值要随之变化;另在某些特殊情况下,i值也可以仅取为1,例如,某地计划上马一个大型工业项目,由此将增加不少从业职工,也可应用此方法单独预测该项目带来的劳动力需求以及相应的人口规模增长,然后再与其它人口的数量相加。
4.3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测法4.3.1~4.3.5资源环境承载力法是依据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土地、水、生态环境、电力、经济实力等资源环境条件,分别按照某种适宜的人均占用水平或标准,对规划范围内可以承载的人口规模进行推算,得出的是城市资源环境(或加上人为约束)能够承载人口的最大容量或者极限规模。
4.3.1a 土地承载力法:按照该方法,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取决于两个变量,一是预测年末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这个规模可能来自土地开发潜力的绝对约束,也可能是受土地开发控制等人为制约的结果;二是预测年末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该指标应结合现状、根据土地开发潜力、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或参考其他城市的相应指标来确定。
4.3.2a 水资源承载力法:按所列公式,测算水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有两个基本变量,一是预测年末的水资源总量,二是预测年末的人均用水量。
关于水资源总量,首先,水资源是一个开放系统,不像土地,不仅包括本地水资源,还应包括可供利用的外地引入水;其次,水资源概念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资源总量、一种是由供水设施能力所决定的总供水量;测算水资源承载力,应把包括外地可引水在内和最大投资保障下的可供水能力作为水资源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