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思阐释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思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c83945ed9e31433239689366.png)
54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思阐释李晓艳 山西大学文学院摘要: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生活经历的感染,加之环境的熏陶,使他归心佛教,作品呈现出静逸明秀的诗境,并包含空灵自然的禅思。
本文旨从三方面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思和诗情,即诗歌中禅理的缘起、诗歌中禅思的表现和诗歌中禅情的体悟。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思一、诗歌中禅理的缘起(一)佛教兴起诗人的诗歌创作受社会思潮影响,唐朝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传教、译经等活动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
一系列的宗教派别随之兴起,王维的诗作深受禅宗影响。
禅宗将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思想和佛教思想相融合,为人的精神世界开辟出一片净土。
主张心性本净,即人之本心素来清静。
并提倡顿悟,即所谓顿然领悟。
(二)家庭熏陶王维字摩诘,此名取自佛典《维摩诘经》中的“摩诘”二字。
这与他的母亲关系密切,其母崔氏信奉佛教。
《王右丞集笺注》有云:“师事大赵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在山林,志求寂静。
”①幼年王维便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知晓佛理。
晚年的王维深受南禅宗思想的洗礼,开启了寄居山水田园的隐居生活。
(三)经历使然王维早年怀有政治理想,渴望在仕途有所作为。
他自幼聪颖过人,15岁起便开始游学应试,在诗、乐、画等方面颇有天赋。
开元九年,中进士,后因受连累被贬职。
安史之乱爆发被捕入狱,后又官复原职。
时局的瞬息万变和数起数落的坎坷经历,使王维把归隐作为晚年的生活方式,禅思对他的影响也愈加浓厚,确实达到他在《裴右丞写真赞》中所说的“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境界。
二、诗歌中禅思的表现(一)空明澄澈的诗境王维的诗作中,融入禅思,营造出空明澄澈的诗歌意境。
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首联“道”字点明中年的王维已深受佛教感染,与史料结合可知,他中年的生活亦官亦隐。
颔联“独”字,写得惟妙惟肖,一位隐者的形象跃然纸上,“独往”、“自如”,是王维归隐生活的真实写照。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f9cafabb68a98271fefaf3.png)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
他笔下的山水诗,含蕴山水清音,心境与自然浑然一体。
物我两忘、空灵清幽,独具禅思画意、意境之美,在诗苑中独树一帜。
王维的这种将山水诗的审美艺术和禅意的空灵宁静结合起来的创作手法,将其创作推向了顶峰。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欢送阅读借鉴。
一、王维的生平及佛教信仰王维(701-762),字摩诘,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在诗作中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诗人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紧密的联系,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王维号摩诘居士。
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尽管如此,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诗人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肮脏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使诗作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二、禅宗思想与王维思想的渊源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道、释三教并存、调和的方针,在入唐以后并没有大的改变,随着武后时代重佛教之风的盛行和大规模的寺庙建设、佛经翻译,佛教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开展。
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
![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1de0da31b765ce050814aa.png)
年第期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重庆市开州区实验中学邹小千我们认为,探寻王维山水田园诗中隐寓着的禅意(或禅趣),应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
首先,应该从这类诗歌所构成的意象、意境出发,抓住诗歌体现出的“寂、远、空”这三个关键词,才能探骊得珠。
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我们认为,王维追赏自然风光的雅兴和超然出尘的情致,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诗人在归隐山林后、在探寻山水胜景中,悠然自得:兴来则独往游赏,兴犹未尽则忘记归家。
就像云飞流水那样,无思无虑,无牵无挂,一切任其自然;就如醍醐灌顶一般,豁然开朗,心智顿开,全都有了人生的启迪、无穷的乐趣。
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里蕴含的道家文化更是耐人寻味:水穷尽处,自然就是深山空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可谓思与境谐,神会于物。
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直觉印象,那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
这就是融合了“空”趣的“远”那种道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境界。
这种生活态度、作风,就是禅家所宣扬的“随缘任运”的“寂、远”。
而中国山水诗(包括山水画)都追求“寂、远”的境界。
这个“寂”不是没有一点儿声音,不是物理的静,而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
这个“寂”就是澄怀净虑的状态,进入这样的状态,才能“临照万物”,才能见“事物之本然”。
这个“远”就是恢廓精神器局,进入一种超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
庄子《逍遥游》中的核心概念“游”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实现精神的“远”,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远游之境,开启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之意境。
其次,诗人王维并没有谈禅,但在景物描写或日常生活的吟咏之中流露出禅的意味,也就是把禅意融化在笔墨之中。
《辋川绝句》中的《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诗中的“空”这种“寂静”的境界就是显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你究竟懂得几分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你究竟懂得几分](https://img.taocdn.com/s3/m/d18176c5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4f.png)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你究竟懂得几分禅意,犹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
王维毕生精研佛理,体悟到一种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从而将其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了山水诗的创作中。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的:从诗歌内容的角度看,王维多写独坐静悟时的感受,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的体验融合;从诗歌的意境的表现来看,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在于空明境界与宁静之美,将自然地美与心境的美融为一体;从诗歌的精神层面来看,王维的诗表现的是冲淡的意绪和至高的“无我”的生命境界。
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诗歌来从这三个方面浅析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一、王维的山水诗与独处体验王维晚年唱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又由于他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因此他笔下的山水诗多为描写独来独往的归隐生活,尤其是坐禅精心时的感悟。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秋夜独坐》)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坐在空堂上禅诵。
以一颗宁静的心去感受着夜雨,落下的果实和草间的虫鸣。
人到暮年的我已经不会再求飞黄腾达与功名利禄,只求学无生之说早日涅槃。
这首《秋夜独坐》是描写王维晚年归隐生活的典型之作。
王维晚年自甘寂寞,独处深山,以求无生。
“无生”之说,出于佛典里的大乘般若空观,学无生的具体方法就是坐禅,即静坐澄心。
又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夜坐空山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对于独处时寂寥的感受的描写,在王维的诗中处处可见,这种与坐禅相关联的独处体验的取材是渲染空灵诗意的基础,作者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二、王维的山水诗与空灵的诗境司空图认为王维诗“澄湛精致,格在其中”(《与李生论诗书》)。
“澄湛精致”在于王维诗中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不矫饰,不夸张,清新自然,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格”指的则是王维诗中表现出的静逸明秀的诗境,兴象玲珑的宁静之美。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https://img.taocdn.com/s3/m/5804326b1eb91a37f1115c48.png)
山水清音神韵天成——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内容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一向以意境美著称,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
作者每每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诗境;禅境山水田园诗自《诗经》始可谓源远流长,至盛唐已蔚为大观。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根植于自然的美景之上,不仅体现了其心灵与自然的契合,更是其对于诗歌、音乐、绘画三种艺术在审美趣味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多方面才能的综合体现。
因此后人往往不吝赞美之辞,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之王待若诗友”(《新唐书》本传),“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
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史鉴类编》),唐代宗更是誉其为“天下文宗”,杜甫也赞赏他“最传秀句寰区满”。
王维的诗歌既因其诗画合一的特点而别具一格,更因其创造的佛禅意境而独树一帜,而后者尤其为人称道。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看到作者常常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即使是同样描写山水,近儒的杜甫多半赞美的是‘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的伦理的山水,近道的李白多半歌咏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想象的山水,而近禅的王维才真正关心的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感觉现实的山水”。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诗人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意境并非刻意而为,而是其热爱自然与信奉佛教的自然体现。
王维一生为官,但是却厌倦官场,思慕隐逸。
尤其是他的后半生,一心向佛,“不茹荤血”,“不衣文彩”,“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旧唐书·王维传》)。
试析王维山水诗蕴涵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蕴涵的禅意](https://img.taocdn.com/s3/m/31b76cc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ba.png)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摘要:王维的山水诗得益于以禅家的态度来观照人生的一切,因了禅意而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禅意意境王维的山水诗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情语,也无动人的景语,似随意写出眼前景物,没去费力气刻画和涂饰,简洁得很。
而其诗却妙谛天成,境界自出,蕴涵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这是因为从中可以观照出诗人的人格理想的追求,诗中有诗人内在精神的折射。
这种内在精神,诗人的人格理想追求就体现在诗的禅意上。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名和字合起来是佛经中一位有名的居士。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位笃诚的佛教徒。
“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在母亲的熏陶下,在胜唐崇佛的风潮中,王维和其弟“俱奉佛,居常疏食,不茹荤血。
”王维师从名僧,和僧人交往很多,后由于仕途失意,一度隐居,日日禅诵,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禅宗分南北两派。
他的母亲所事之师大照即北宗祖师神秀的高足普济,这对王维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
大约在他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王维为侍御使出使南阳,途中遇到南宗祖师慧能的弟子神会,神会所宣扬的南宗心要,又使他一见倾心。
禅宗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人接触了大乘佛教后,体悟到自己内心深处奥秘的一种新的境界。
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往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的心情,不粘不着,不生不染,心念不起。
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心空的境界。
所谓空,是说世界上所有事物都虚幻不实。
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灭、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磐。
王维受禅宗的影响,将诗歌的意境统一于空灵的禅境。
吕澄曾说“禅的意味渗透在学人的生活里,使它构成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
任运,任心,追求主观精神的自由境界,保持心的清静,万事无关,一尘不染,任松风解带,任山月照琴,是王维以禅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一切所持有的生活态度。
他所写的山水诗多持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表现出空寂闲静的境界,闪耀着一种似有若无的禅光佛影。
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禅意浅析
![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禅意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c6797551e79b8969022698.png)
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禅意浅析一、禅意与山水田园诗关系浅谈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人们长期文化的产物和结晶,而禅宗是佛教进入中国后,与中国实际进行融合后而产生的一种佛教宗派,是中国化佛教的产物,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文化。
从本质进行分析“禅”属于中国文化,它是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禅”指的是“思惟修”、“静虑”,是印度很多教派进行修习的一种方法,在佛家体系的形成与传播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小乘佛教把“禅”定义为四种不同的阶段,并且将其简称为“四禅”,也就是说在进行修行的过程中修行人是要经历四个阶段的,这四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状态和要求,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够真正的理解禅意。
第一禅是“离生喜乐”,在第一禅中主要是修习“离欲定”,指的是人们要学习摆脱种种欲望对自己的影响;二禅“定生喜乐”,主要修“定功”,指的是在修习的过程中人们要摆脱用语言思维对象的方法;三禅“离喜妙乐”,指的是在修习的过程中人们要摆脱欢喜的心情,要做到不喜不悲的境界;四禅是“舍念清净”,主要指的是要除掉“乐”的观念,将“苦”和“乐”看成是两种同等的状态,不应该将其看作是对立面,修习者要进入到清净寂灭的境界。
《诗经》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对于山水的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老庄的影响下我们开始发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开始将这种朴素之美应用到诗词的创作过程中。
中国文化在发展沉淀的过程中深受儒家思想道德影响,“天人合一”教导着中国人要和大自然保持一种“和”的状态。
由于文人墨客本身就有着浪漫情怀,因此他们通常放浪山水、寄情山水,与大自然不分彼此,亲密无间。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田园诗开始成为了一种诗体。
它被定义为通过描写山水田园而寄遇诗人情感的一种抒情诗。
在我国古代,禅与诗一直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曾经有诗句这样描述——“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古人常说不懂得禅就没有资格去评论诗,可见诗与禅关系之紧密。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趣美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趣美](https://img.taocdn.com/s3/m/8bf228e519e8b8f67c1cb986.png)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趣美摘要: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以山水田园为表现对象,充分调动各种表现技巧,运用多幅动态画面,营造出了空灵、寂静和物我相融的意境,使其作品呈现出一种禅趣之美,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诗人自己的艺术视野,而且也有力地开拓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 王维;诗歌;禅趣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一生创作了不少山水田园诗,与佛教有关的大约有四十多首,其中有一些山水田园诗充满了佛理禅趣。
这些与佛教有关的诗歌,既开拓了唐诗的题材,又使诗人的人生哲学渗透其中,艺术的审美观也因此更加丰富。
王维是诗人,也是画家。
其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为历代文人赞不绝口,尤其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富有“禅趣”的风格深深影响着后世一些诗人,唐代宗曾赞誉他为“天下文宗”,王维也因这些诗获得了“诗佛”的盛誉。
在王维流传于世的诗歌中,值得探讨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富有“禅趣”的诗歌,这些诗歌充满着超脱凡尘的意境,纯净得似乎不染一丝纤尘,引领人们在这类诗歌中倘徉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清静闲雅之时,也净化了自己的心境。
这类诗歌影射出了诗人的某种人生观和艺术观。
纠其原因,这与他的生平经历是分不开的。
王维生于盛唐,而初唐、盛唐时期的执政者几乎都尊佛崇佛,这就必然会有一些相应举措。
有资料表明,唐玄宗虽以道教为国教,但并不排斥佛教,曾经还为佛教经典《金刚经》作注,张九龄因此庆贺作了《贺御注金刚经状》。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之下,王维全家几乎都信仰佛教,王维及其兄弟王缙早年就受到了母亲崔氏信仰佛教的影响。
王维的思想虽然儒、道、佛三家兼有,却尤以佛家为盛。
尤其在安史之乱后,他因常羞愧于被迫接受叛军伪职的经历,因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常苦行斋心,诗歌也回归现实,试图在佛家讲求的皈依和虚无中减轻对时代衰落和节操不保的沉痛。
佛教诗在初唐时虽然也曾被陈子昂、张九龄等人所青睐,开始了与佛教相关的创作,如“陈子昂《酬晖上人夏日林泉见赠》《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两首诗中,都极力赞美了晖上人佛寺环境的幽雅,进而表达了对晖上人高逸人生境界的欣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https://img.taocdn.com/s3/m/e4d7381d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74.png)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王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王维(701-762),字摩诘,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作为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代表人物,王维与佛教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一生与佛教都有着特殊而又紧密的联系。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他的诗文里谈佛经、谈禅理,可谓是屡见不鲜。
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诗”,使诗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以至在他生前,好友苑盛《酬王维序》就认为其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观王(维)裴(迪)《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显然,不论是说王维“以佛入诗”,还是说其“以禅入诗”,都强调了王维诗歌与佛教禅理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为此很多研究者都倾向于穿透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寂”、“静”等特质层面解读其蕴涵于其中之禅意。
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够很自由地表现禅的意境,决定性的原因在于诗与禅的价值取向、情感特征、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巧妙联系。
本文尝试突破前人的审美视角,拟从王维对山水诗构思设计、描写手法、艺术表达三个层面的细腻特质捕捉沉淀于其中的禅意、禅理、禅趣。
一、构思设计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禅宗信奉“梵我合一”,“我心就是一切”的世界观。
在直觉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中“我”与自然溶为了一体,区别与界限消失了,“我”的情感、“本心”注入到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中,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也成为“我”,表现“我”的心境与思想。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意的形成及表现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意的形成及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efad8fa5284ac850ad02426b.png)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意的形成及表现唐朝时期,禅宗思想犹如一朵盛开的桃花,在中国大地上喷香传代,遍染神州。
它不仅作为一种独立的教派与其他宗派分庭抗礼,传授宗法,而且还与美学相结合,形成禅宗美学。
王维生活的时代,士大夫学佛,佛的风气很盛。
他本人就是一个笃志学佛者。
他凭借自己的学识精习各种佛理,广交各派僧众,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
形成了他对自然、社会的独特审美情趣,这种情趣表现在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蕴,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禅味。
王维生前就有“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称誉。
(《王佑丞集笺注》)。
清人徐增说“縻洁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
”(《而菴诗话》)。
沈德潜在《说时晬语》中也有精辟的论断:“王佑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
”更直接道出了王维山水田园诗表现禅意的高妙之处。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深涧中。
”“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诠妙。
胡应麟的《诗薮》内编卷六云:“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正如称李白为诗仙,称杜甫为诗圣一样,王维有“诗佛”之称。
一王维山水诗中有富于精妙的禅理,这与他的一生自觉笃志学佛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有直接关系。
王维的母亲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他在《清施庄为寺表》中说:“臣之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大照即神秀弟子普寂卒于开元二十七年。
据此表所述,崔氏大约在王维八、九岁之时即已师事北宋高僧普寂,王维幼小的心灵便受到了家庭的熏陶。
王维生活在佛学思想盛行的唐朝,当时世人有学佛的风气,这种风气在士大夫中更是流行。
如北宋僧人神秀为朝廷迎至东都“时王公已下及京都士庶,闻风争来谒见,望尘拜服,日以万数”(《旧唐书·方丈传》)。
神秀弟子义福俗家弟子甚众,有名姓记载的各级朝官就有二十几人。
王维在这种时尚风气的影响下,自然而然的学习佛理,结交僧人,从而受佛教的影响。
从王维的诗文传可以看出,他对各种佛教典籍,如《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都是相当熟悉的。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_空山_禅意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_空山_禅意](https://img.taocdn.com/s3/m/a7d8f6878762caaedd33d457.png)
053
三“. 空山”禅意 “空”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基 本判断,是对宇宙真实的基本认 识,是佛教的基本理念,是佛学的 核心。它认为在世界上万事万物 皆因缘所生,没有质的规性和独 立 的 实 体 ,假 而 不 实 ,故 曰“ 空 ”。 说 的 浅 显 些“ 空 ”即 什 么 都 没 有 , 徒然白白的意思,佛教又叫“空 门”。按大乘佛教的空宗观点,诸 法实相就是空。《坛经》认为日月 星 辰 、山 河 大 地 、一 切 草 木 、恶 法 善 法 、天 堂 地 狱 ,尽 在 空 中 ,而 世 人 性 空 。 我 空 ,法 空 ,空 空 ,为 三 空,总之宇宙万物皆是空。佛教的 这种“空观”体现在王维的诗中即 所有景物都虚幻空渺,过去的一 切又都如过眼烟云。这种物我两
“空山”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 悠禅心的显露,不是山空,是诗人 心空。 王维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 过 去(因)和 将 来(缘),不 必 在 意 它存在,也不必在意它不存在, “诸行无常”,一切皆空,因而山与 所有事物一样是空的,是为“空 山”。所以,王士祯在评说王维的 五言绝句时说:“妙谛微言,与世 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 (《带经堂诗话》卷三)空寂的境界 是禅宗所追求的一种“乐境”。要 想达到这种境界,最好的去处自 然是绝无人间烟火的山水之间, 借助寂静清幽的山林来摒心绝 虑,忘却尘世纷扰,从而进入空寂 的禅境。在这里,“空山”既是禅境 的写照,也是自然山水的写照。王 维以“澄净”的心境观照空山寂 林,进入除尘净虑的“寂静界”,直 觉体验山林之乐。 3“. 空山”之空明、寂静。 《鹿 柴》:“ 空 山 不 见 人 ,但 闻 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 上。”《鹿柴》是王维隐居惘川后与 斐迪唱和所作《辆川集》最具禅学 思想的诗,故王渔评王维“辆川绝 句,字字入禅”。 “空山”是一种空明寂静的意 境:空山里静寂无人,只能听到人 语的回响,那回响仿佛来自天边。 林深幽暗,一抹残阳透过密林照 在青苔上,这点亮色使深林与青 苔的幽暗愈发深重,更衬托出空 山的寂静之深。从表层看,纯系写 景 ,从 深 层 看 ,景 中 融 情 ,情 中 见 理。诗人通过一刹那间大自然所 展示的特有的恬静深邃的境界, 称托出禅境的空灵。这正是王维 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空而又 寂的境界。动静相形,喧寂相衬, 这就是诗人从禅宗那里借鉴来的 艺术辩证法。同时,这也是宴坐静 观的禅所必然带来的艺术思维方 式。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意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意](https://img.taocdn.com/s3/m/8e3fe03fa21614791711282a.png)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意林承雄王维是盛唐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其中山水田园诗尤为人所称道。
盛唐的殷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的诗曰:“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
北宋的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
在描写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方面,王维有着独树一帜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雄伟,还是边疆关塞的辽阔荒远;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恬静,还是丛林古刹的幽深,他都能运用最自然、最凝练、最生动、最富于特征性的语言,点缀成一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
在这一幅幅画卷里,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成一体,作者的个性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契合。
正如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所指出的:“恰巧南宗画创始人王维也是神韵诗的大师”,“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姐妹’这句话用来品评他是最切不过了。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画意盎然;而且其中不少作品,尤其是后期的描写隐居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生活的诗歌,还包孕着耐人寻味的禅意,表现出一种静淡之美,这与其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现实的刺激,个人际遇的沉浮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试图从画意与禅意两个角度来探讨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黄庭坚说:“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四,《写真自赞》)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引晁以道的诗云:“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余曰,此宋画也。
”(《画禅论画》)诗画一体论的思想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影响是很深的。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他的绘画思想。
他曾在《偶然作(其六)》中云:“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不仅是一个大诗人,更是一个大画家。
在画坛上他堪与北宗之祖李思训媲美○2,有“文章冠世,画绝千古”之美誉。
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及其审美价值
![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及其审美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b5b5bd0590c69ec3d5bb750d.png)
实独白 渔父 中那坚强的信念 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 德和反抗世俗的精神 就是屈原一贯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 度 从这些方面说 把这两篇文章看作是屈原的作品一点也 不为过 卜居 和 渔父 同为传世佳作 在写作手法 上 既有相同的地方 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采用人物对话 表达真情实感 这两篇文章 都采用了虚拟对白的文学手法 借助与作品中人物的对话表 现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 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 他 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报效国家 并且一直在为这个理想
不息须臾 抒发了其亲身体验到的佛教中 诸行无常
即不以外在的语言文字枷锁束缚阻碍人们去把握心的世界
而他的 文杏馆 文杏裁为梁 香茅结为宇 不知栋 认为 定无所入 慧无所依 即修禅不须用外在的形式
里云 去作人间雨 则表现了诗人在一草一木中参悟到的 而应当注重内在的心境 他们还破除了一切僧侣戒律 摒弃
禅意 用自然景物展示法界的圆融
取 一展人生之宏图的人生态度 而浪迹于五湖之中 返朴 之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 由此可见 对于禅意的了悟是
于林石之间 这种参禅之风的盛行 必然使那些文人士大夫 诗歌创造意境美 表现象外之象味外之味的诗的最高境界
们的思想意识由原来的单纯中国传统思想的支配转而为结合 引导着诗人对 美 的探索
有中国特色的 禅 意的体现 在文学上表现为一种宁静淡
了一些敢于与世抗争的积极心态 但正是这一转变使他的创 世祖慧能禅师创始的 南宗顿教 日益发展丰富 从而成为
作更富有个性 更具有艺术审美的宏阔而丰富的意境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学 禅宗
新家孟城口 古木馀衰柳 来着复为谁 空悲昔人
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一个重大变革 他们
有
孟城坳 作者观察世相 仰天长叹 人事代谢 主张一念顿悟直入佛教 并且提出禅学应当 不立文字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中的禅境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中的禅境](https://img.taocdn.com/s3/m/c2ea8651f01dc281e53af031.png)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中的禅境王继红(贵州省铜仁学院中文系)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清朗秀丽,在唐代诗苑中有极高的地位.其诗歌美学思想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空灵静寂、澄淡精致”的审美境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综观其人其诗,亦官亦隐,是才华横溢的诗人。
又是熟诣禅理的佛徒。
王维前后期思想随着他政治生涯的跌宕起伏发生了变化。
最后定性于禅宗。
禅宗思想对王维的美学思想产生了渗透,在其山水田园诗歌中蕴涵着禅学的美学情趣。
一、“字字入禅”的禅趣王维(70l一761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迁至满州。
崇尚佛教,也有深厚的道教渊源。
王维在隐居时的许多作品,充满禅机和佛老思想,生前被称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死后誉为“诗佛”称号。
王维选取山水为审美对象。
在纵情山水中追求精神自由。
以达到人生最高境界。
他的山水田园诗歌中充满禅境。
可谓“字字人禅”。
禅境就是在悟道、悟禅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轻松寂静、闲淡自然的意味。
人通过静思。
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
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同化于万物之中,得到一种精神升华。
进入一种光明润彻,无所滞碍的境界。
在禅宗的审美观中,人与自然界的山水万物之间已形成了一种自觉的审美关系,自然已不再是作为环境、背景、衬托出现,它已是独立的审美对象,人们可以从观照中悟解禅理。
禅理讲究“以心思性”、。
顿悟”。
尤其强调内心的直觉、暗示、联想、感应等作用,讲究一。
悟”成佛。
禅宗重言外之意。
重根机悟性。
而诗歌也重言外之意。
重妙悟,故诗歌与禅多互为沟通、渗透。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诗客所以好佛参禅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维也不例外。
他以禅境、禅理入诗。
在表现。
空”、“静”、“闲”的基础上。
通过“顿悟”。
往往表现山川草木一种清幽、静谧的自然美,形成这种清静的意境。
王维的许多诗都深含佛理禅趣。
往往“字字入禅”。
他或写田园山水,或写花鸟树木,或吟闲适。
或咏渔钓。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https://img.taocdn.com/s3/m/325917f10975f46527d3e1ef.png)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唐季冲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 要:王维年少而才高,以精通音乐、绘画、书法出众,被尊为“诗佛”。
但是王维诗歌前后期风格情调有明显不同,前期诗篇多豪情激昂,后期转向山水田园风格,表达闲情逸致或是佛家禅理。
本文将王维的山水诗与普通禅理诗作比较,从写作手法及意境的角度阐述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恬淡作者简介:唐季冲(1989.11-),江苏省南通市人,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6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85-01王维作为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除了吟诗作赋,在音乐及书画方面有所造诣,还擅儒、禅与老庄,故有“诗佛”的美誉。
本文着重从写作手法及意境的角度,赏析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的禅意。
一、“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一)禅宗:佛教的传入自南朝起到近代,禅诗经典而不衰,作为一种诗派,得到诸多圣贤热捧。
而佛教真正开始中国化,从六组慧能开始主张从世俗中体会宗教感情[1]。
历来研究者将禅诗分为了禅家诗、禅理诗及禅韵诗,这类禅诗有一些共同之处,比如:擅长以白描的写作手法,描写山山水水;或者是借助丰富的物象,以此抒发诗人内心的空灵静;在这类诗中,诗人多借助于对比、比喻、反衬等表现手法,赋予诗歌禅理。
(二)王维与禅的渊源也许是受母亲礼佛的影响还是因为所处时代的动乱局面,王维虽然位居朝堂之上,但自己的内心已不如往日一腔热血。
王维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借禅诗予以明志,这也可以理解,从他仕途经历可以看出,王维有志不得事,后期又经历了安史之乱,动荡的局面已把诗人的踌躇壮志磨灭得差不多了,最后到晚年王维沉湎于佛理。
王维的禅诗,追求虚静幽寂的情趣,借助空山、鸟语、落花、寺庙、明月等描写反衬诗人宁静淡泊之志。
其实这正是佛家所阐释的人生哲理:看淡名与利,一切皆空的。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之禅意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之禅意](https://img.taocdn.com/s3/m/32b4693aa32d7375a41780a7.png)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之禅意[摘要]:王维的山水诗,深受佛教禅学的影响,在观景抒情时都带有浓厚的佛教意味, 表现了其独特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情趣。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富于精妙的禅理,这与他的一生自觉笃志学佛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有着直接关系。
王维在体验社会、人生和自然时,总表现出一种参禅的思维方式和对空幻和净虚境界的追求的理想,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
他的山水田园诗所表现出来的意蕴和禅意,正是他一生学佛的最好体现。
[关键字]:王维山水田园禅意空灵意境正文:王维是盛唐时期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并且对音乐、绘画、书法无不精擅,擅长山水画,为南宗之主,苏轼称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将深奥晦涩的禅意佛理巧妙地糅合在山水田园诗中,并将所感之情寄于所见之景中,借山水意象表现内心。
禅意与诗境在他的笔下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王维的诗歌艺术成就深深地影响了其身后众多的习禅诗人,被人尊称为“诗佛”。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意的成因:(一)家庭影响家庭对王维学佛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王维出生于奉佛之家,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王维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博陵崔氏虔诚信佛三十年,其母崔氏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这对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王维自己也是常年食素,到晚岁就更加严格,《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他广交僧人和习禅之人,与兴趣相投的佛友共同研究佛理,这从深度和广度上滋润了王维一颗求佛的心。
(二)时代渐染禅宗始于北魏,在盛唐以后兴起,安史乱后才开始广泛流行,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佛教内部各种宗派相继成熟,尤其禅宗备受推崇。
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挣脱现实的樊笼。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https://img.taocdn.com/s3/m/b145411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2.png)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王维是唐代大诗人,我们学过很多关于他的诗。
下面小编带来的是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次年迁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此后半官半隐居。
安史之乱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下狱。
因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终尚书右丞。
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
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盛唐时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李白因其诗超拔出尘,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而被称为“诗仙”;杜甫诗沉郁顿挫,以现实主义手法感时伤怀,忧国忧民,有圣贤之风,後人尊其为“诗圣”;王维在中国诗歌史上赢得了“诗佛”称号,显而易见,其诗歌创作跟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苑咸在《酬王维》中称王维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胡应麟《诗薮》中也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王维把禅学理念融合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在他笔下出现的常是清净淡远的山水田园,空寂幽静的禅宗意境。
佛教在东汉末年自印度传入中土。
为了能在中土扎根并生长繁衍下去,佛教与中国固有的儒丶道等传统文化杂交融合,在南朝时期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试论王维山水诗意境中的禅宗精神
![试论王维山水诗意境中的禅宗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db95d87da98271fe910ef9b0.png)
试论王维山水诗意境中的禅宗精神摘要王维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
他在山水诗方面的成就尤为显著。
他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居生活和佛教禅理,清净与静谧,禅趣盎然,也增添了几分超然出尘的余韵。
他高妙的山水画艺术与山水诗艺术的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绚丽的色彩,一种幽美的境界——含蓄、淡雅、空灵、形神俱似的最高境界。
王维诗与画在意境上的交融,赋予了真正的气韵生动的美感,从此诗的情怀进入了绘画,逐渐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
关键词诗画山水禅理意境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永不衰竭的题材,它伴随着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但是像盛唐山水诗这样盛极一时的局面都是空前绝后的,在这个时期,山水诗古今格调区别逐渐清楚,表现在:在情景关系的处理方面越来越丰富多变;取景的视野不断拓展;诗歌的境界不断的提高;构思复杂化;兴象越来越个性,取代了以前模板式的山水模式;尝试用静态去观照山水等诗歌形态上变化。
王维的山水诗的妙处在:以冲淡悠远、含而不露的情感,如丝如屡般弥漫开来,如娓娓秋风的絮语,仿若一个沉睡千年的故事,人生有限,宇宙地无限,天人合一,万物似乎有了灵性,空寂的却又是“以寂为乐”,这便是暗合了禅宗的“对镜无心”“无往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沾不染,心念不起。
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他的诗歌的意境幽远空寂淡远,达到常人不能达到的高度。
诗歌的审美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谊与客观事物的表现性素质相互交融形成的情与景、意与象的统一体,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展示出能把人们引入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的审美化境,以其丰富的蕴涵诱使鉴赏者去尽情探求那难以言传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特征表现在韵味无穷、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三个方面:第一,继承了东晋玄言山水诗中确立的观照自然的精神旨趣和审美方式,在大自然中追求怡然自得、逍遥自在的乐趣,在山水中寻求得意忘形的境界,领会“独往”“忘言”的乐趣,以达到“何往而不适”的内心调和,在天地之间的大境界中悟出自然的无名之道,悟出老庄的超然物外之道,创造出具有韵外之致、象外之趣的共同特色使其诗韵味无穷。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 - 诗词名句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 - 诗词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64f3cf1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57.png)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诗词名句篇1: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唐代诗人王维,幼年深受其母亲尚佛的影响,成年之后追随禅师潜修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
在其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多呈现出鲜明的佛理思想痕迹,同时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诗情画意见长,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
一.王维尚佛的缘由及过程唐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诗人擅佛也是平常之事。
王维从小深受其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他的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不到三十岁就拜道光禅师门下;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
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
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自此,王维开始对神会顿悟的南宗佛法颇具倾心。
《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档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曾为慧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慧能弟子神会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其深。
王维赞慧能大师:“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性怀海。
‘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维自己的境界。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坛经》)除却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于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
王维最早谈到佛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表明其对佛教的信仰己日益牢固。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
当时,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而萌生隐遁的思想,遂开始倾心于佛教,寻求解脱。
两年后,王维居长安,即从荐佛寺道光禅师学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论文:山水田园诗的禅意
摘要:在众多唐代著名诗人中,对王维的接受经历了曲折和复杂的历史变迁,这或许是因为王维自身的人生经历和诗乐画共通的艺术才情。
本文通过梳理唐的社会思潮以及分析王维接受的思想脉络。
进一步揭示出王维诗歌中所蕴含的具体的禅学思想,最后,简要的说明禅宗思想的渗入对其山水田园诗的诗歌意境上的重大影响。
从王维诗歌“自然”品评的接受出发,指出王维及其诗歌接受在清除的转变——逐渐摆脱单纯的以佛家诗论品评的思想观念。
通过分析,试图对王维接受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从而推进王维接受研究的深入。
找出王维诗中的禅意。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自然;禅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兼画家,多才多艺,在当时文坛就享有很高的声誉,其后也受到历代文论家和诗画家的广泛关注以及众多读者的青睐。
王维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思想上的复杂性造成了后人接受王维的多样性。
王维笃志信佛,这对他的诗歌创作,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种影响,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间接的影响,即佛学思想影响了王维的人生态度、世界观,从而也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在其作品表现为:佛礼的影响。
在诗中寄寓了禅理。
胡应麟《诗薮》内边卷六云:“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使人们更感兴趣的是,如何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找出禅理。
古人大多认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在《辋川集》、《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终南别业》等作品中,表现最为明晰。
例如:“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来自《辛夷坞》。
关于此诗的禅意,我认为并没有真正揭露自然界运动变化而展现的蓬勃生机,它所写的动,不过是像诗人自己所说的那种空虚的聚散生灭……作者描写这种动景的目的,正是为了表现自己不受这种纷藉现象的尘染,借以烘托他所认识的自然界。
它真正的面貌应该是毕竟空寂的。
我认为王维看到了不离幻象,所以他看到了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
因为道无不在,所以他在花开花落中,似乎看到了无上的妙谛:“辛夷花纷纷落,既不执着于空,也不执着于有,这是何等的任运自在!王维因花悟道,似乎看到了真如的永恒存在,就是万物皆有的自然本性。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作为其释放情感的载体,广泛的展现了“空”的思想。
诚然,这些山水田园诗歌大多写景,并无太多直接抒情或议论。
而王维的匠心独运恰恰表现在这儿,他将禅学对“空”的阐释,信手描绘成一幅幅寓意深广的山水画卷,化抽象的哲理为具体可感的画面,诗心与禅道有机交融,创作出众多富含理趣的诗歌。
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初读这首诗就感到一种清冷孤寂,再细品味,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禅学思想。
首句“空”字,总领全诗,既描摹出山的空旷,又暗示心境的无波澜。
“人语响”是有声,“返景”是有色,诗人以有声有色写空山,充分体现了禅家“一切声色皆虚妄”的教义。
空山寂寥,人声飘渺,返景映苍苔,这是诗人所见到的山林,也是禅定后所达到的宁静的境界。
拂除一切内心之象,所有声色化作心外之物渐渐隐没,收获心灵的彻底空明。
由万法之空体会本性之空,而本性之空又印证万法之空。
禅定获得心灵的宁静之后,诗人超脱出现实的名缰利锁,在常人难以达到的虚空境界里谛听“万法皆空”的真谛。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身处至空的境界中,所以能慧心独具察觉常人所忽略的声响。
再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这些潜藏在自然界中的微妙声响与异动都被赋予了禅学的宇宙本源的特性:山果“与”“草虫”的选择,使物象显得微不足道。
但对于诗人来说,山中习静的世界
与内心的宁静暗合,所以,诗人达到了无物无我,体察宇宙真相的境界。
也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异动声响都未能逃出诗人的绵密的心绪。
可以说这是一种对性空之学有深刻体味之后才可有的胸怀和境界。
禅宗思想从各个方面影响了王维诗歌的创作,尤其是其成就最大的山水田园诗。
影响范围包括题材、语言、内容、意境等。
在这里,主要探讨的是禅宗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在意境上的影响。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高的表现艺术。
有意境的作品,能通过特定的诗歌艺术形象,形成丰富的联想空间,以意在言外回味无穷的特点,传达心灵的意蕴。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佛理的浸润下显示出宁静秀逸的特点。
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以饱蘸的笔墨勾勒了一个宁静淡雅的世界。
全诗以“空”开篇,自首至尾洋溢着浓郁的禅学思想。
王维深刻的体会到万有皆为虚妄的道理,但他并非意在说明世界空无一物,否定现实人生,而是强调摒除一切私心杂念的淡然与波澜不惊。
所以在空境中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竹林中嬉笑而归的的浣女,有拂莲归来的渔舟,一派生机勃勃与宁静安然。
从中不难发现,这便是诗人魂牵梦绕的精神桃源。
王维将佛教的思维方式和诗人的慧心相结合,将内心主静的禅学宗旨投射于山水景物之上,既赋予了山水空灵的意蕴,又模糊了虚实的界限。
在他的诗歌中,现实之境成为了诗人理想之境的载体,理想之境又同化了现实之境,虚实相生,共同拥有了一种宁静秀逸的气质。
再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千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香积寺超然世外,隐于深山之中,古墓参差,钟声渺远如天籁,泉声呜咽,日光清冷。
“毒龙”在佛教中用来比喻人内心的邪念、欲望,诗人在这里强调唯有安禅入定,以佛理的光辉烛照内心世界,才会得到永恒的宁静。
再如《秋夜独坐》中写到:“与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精致而富有意蕴。
将禅学静默观照的方式应用于景物描写,获得的是超于物象之外的天籁之音。
试想在怎样的情形下才能听到山果落,草虫鸣?必然是外界于内心同时达到至静。
王维将自然界中的轻微响动与理趣盎然的的禅意相交融,塑造了一个明静秀逸的诗境。
总而言之,禅学对于王维来说,与其说是一种宗教精神,不如说是一种哲学思想。
他调和了儒家传统与老庄哲学在王维精神领域中的矛盾,并且给王维的诗歌创作带来新的灵感与意蕴。
可以说,没有禅学的渗入就没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就没有理趣盎然的滋味,也就没有“诗佛”王维的巨大成就。
参考文献:
[1]李壮鹰.禅与诗[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6.
[2]刘宁.王维孟浩然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9-80.
[3]刘宁.王维孟浩然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1.
[4]李壮鹰.禅与诗[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5]刘宁.王维孟浩然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