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课件(共48张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990年,苏联出现战后第一次衰退 性经济危机。经济负增长、财政赤字 扩大、通货膨胀严重,由于卢布信誉 下降,人们急着把卢布换成了实物或 金银制品;消费品市场供应则由严重 失衡发展到全面短缺。( 1991年苏联市
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缺 货;在200多种食品中,180多种缺货。许 多大城市不得不实行凭票供应、凭身份证
开始结束——戈尔巴乔夫背 向列宁
苏联解体——高涨的独立呼声把 戈尔巴乔夫的帝国带向四分五裂
材料: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 为28%,1989年下降到26.4%,而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 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 3%。
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8%,劳动生产率 增长负9%,国民收入增长负10%。
苏联2000万农户中原来大约有四 分之一农户不养奶牛。到1959年,几 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此外,城镇 居民还养了350万头奶牛。全国牛奶 产量明显增加。几年内,羊的头数增 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数量也大大增 加。果园又兴旺起来。私人农产品的 销售价格从1954年起开始下降,农贸 市场日趋繁荣。
供应和限量供应。) 1991年底,苏联外 债总值达702亿美元。
此时,戈尔巴乔夫采纳了前俄罗斯 副总理亚夫林斯基与哈佛大学经济学 家共同制定的拯救苏联经济的“哈佛 计划”。这一计划主张立即放弃国家 经济干预,迅速向市场经济过渡;靠 西方援助解救当前的经济危机;该计 划还把民主改革放在了中心位置,促 使苏联变成西方民主制的资本主义国 家。
要达到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就
要使苏联的肉类产量在三四年内增加 近两倍。这对于缺乏饲料和大型畜牧 设备的苏联来说,是很难办到的。 1958年的畜牧业发展情况很不理想, 它的产量只增加了5%,而不是赫鲁 晓夫要求的60%~70%。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 2.内容:
农业
工业
3.结果 及评价
结果:有一定成效,最终失败
通过以上的学习,讨论赫鲁晓夫改革为什 么会失败?
1. 改革没有结合国情 2.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 3.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4.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体制
1964年赫在无奈中被迫下台
改革背景:
1、赫鲁晓夫改革造 成的混乱局面 2、美苏争霸
勃列日涅夫 (1906-1982)
改革内容: 1、新经济体制改革 2、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
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是 在什么背景下进行改革的?
(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2)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3)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3) (4)苏共二十大(1956 “秘密报
告”)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
2.内容: 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 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 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 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 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 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 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 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 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农业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ຫໍສະໝຸດ Baidu荒、提倡种玉米等
工业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 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 指标多达280项,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 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 收割期限、产量等等,限制了广大农 庄干部和庄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 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 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
少,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电冰 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 情况则更为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 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 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0年为 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 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 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 年为31.8公斤。——周荣坤《苏联基本 数字手册》第100、116页
玉米运动
不知何故赫鲁晓夫对玉米特 别情有独钟,于是苏联各地 不管是什么土壤什么气候, 统统都改种了玉米,所有研 究玉米的专家都升了官,苏 联农业蒙受了巨大损失。
1957年5月,赫鲁晓夫突然提出, 苏联的人均牛奶和黄油的产量将在 1958年赶上美国,人均肉类产量将 在1960~1961年赶上美国。这是一 个颇欠考虑的口号。在牛奶和黄油 产量方面,苏美相差不多。但在肉 类产量方面,苏联有很大的差距。 1957年,苏联的肉类产量只有570万 吨,而美国是1600万吨;人均肉类 产量,苏联是36公斤,美国是97公 斤。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 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本课要点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评价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 4、三次改革的比较(侧重点、效果、败因) 5、通过对三次改革的了解,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病人 病症
苏联
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 人民生活水平长期非常低。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Ïî Ä¿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ÖÞ ¼Ê µ¼ µ¯
1978 210 440
坦克
1968 8500 32400 DZäÉ µ¼ µ¯
1978 10500 50000
战术飞机
1968 5100 4000 Õ½ ÂÔ ºä Õ¨ú»
1978 4500 4600
19711975 6.4 5.7
7.4 2.5 4.5 5.7
19761980
4.2 3.8
4.4 1.7 3.3 3.7
19811985 3.3 3.2
3.7 1.1 3.1 3.2
到70年代末,世界兴起新技术革命,西 方资本主义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这个时 候,苏联的经济颓势开始显现。
工业生产出现了负增长,消费品短缺。
在苏联,斯大林就像是半个神。所有的成就都归功于他, 所有的财富似乎都来源于他。他是所有人的父亲。大家 知道,他死后情况发展到歇斯底里的程度。在人们列队 去圆柱大厅那几天,街上压死了许多人。甚至苏共中央 主席团成员们劝说人民散开都没有人听——所有的人都 想看看斯大林的遗体。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是根据他的意志和在他的压力下所做的不体面 的事情。到斯大林死的时候在监狱里关了大约200万人 (赫鲁晓夫同志告诫大家对下面所谈事实要保密)。这 个数字是战胜希特勒后增加的·······成千上万的党员关 在监狱达10~15年以上,那里的条件比关押刑事犯的 地方还要恶劣。在审查时发现没有一个案件是有根据 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70%的代表及这次 代表大会选出的大部分中央委员都被枪决了,而这些人 都是地下工作者,国内战争参加者,曾经积极地与托洛 茨基分子和布哈林分子斗争过。
水面战舰
1968 360 320 ºË µ¯ Í·
1978 172 240
Äê · Ý ÃÀ ¹ú ËÕ Áª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苏联枉有一流的科技人员,但科技发展与生 产严重脱节。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 “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 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 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 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 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 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评价: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破 除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的墓碑
墓碑上半白半黑 的对比,“其中包含 着永恒的矛盾—光 明的进步的因素同 反动因素之间的斗 争。……在彼此斗 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 种观点?说明理由
提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 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
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
生产的40%
军备上赶上美国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劳动生产率 年均增长率
斯大林在办公室发现了老鼠。他 跟KALININ省主席抱怨这事,后 者想了一会说:“你干嘛不立个 牌子上面写着:‘集体农庄’? 这样一半老鼠会饿死,另一半则 会跑掉”
农业集体化虽然暂时有利于工业发 展,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错误。它违背了 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与当时农村生产 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 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 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 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 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 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 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 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 苏联解体。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 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 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 技术落后,质量低劣。1985年,苏联 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 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 美一些国家。面对困境,1985年,戈 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 鲁晓夫,信中描述了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和 农民的迫切期望。信中写道:“……我们的 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 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 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 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 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 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 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 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 供应的只有莫斯科。
莫斯科大学扬吉耶夫教授回忆说,“那 段日子非常糟糕。商店里没有食品,没有衣 服,没有日用品,这种情况延续了10年。虽 然生活艰难,大多数苏联人民都依靠‘强大 的苏联’这个意识支撑着自己,他们为本国 在航天和军工业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 比自豪。大部分人认为,物质生活并不是他 们的第一需求。直到有一天,强大的意志终
病由
片面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运动。
处方
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
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 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 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 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 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 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 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 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 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3、改革中的问题(失败原因): (1)没有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 (2)军备竞赛造成的负面影响 消耗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造成经济结构问题 重工业和军事实力增强,但是在轻工 业和新兴产业方面,明显落后
在经济倒退时,争霸的野心却继续膨胀。 1979年,勃列日涅夫发动了武装入侵阿富汗 的战争。这场历时近10年的战争以苏联被迫 撤军告终,苏联为此付出惨重代价——累计 伤亡5万余人,耗资450亿卢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