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冰鉴》对人力资源的启示

合集下载

冰鉴

冰鉴

一个半世纪前,曾文正著有《冰鉴》一书。

此书被后世多位大家名人推崇,奉为识人,用人之经典。

曾文公曰:“盖成大事,惟以得人才为第一要义。

制胜之道,在人而不在器。

”《冰鉴》一书包含了曾氏的鉴人七术和用人四法。

鉴人七术是指从人的神骨、刚柔、容貌、情志、须眉、声音、气色,七个方面审相。

故称“骨骼管一生之荣枯,气色定行年之休咎”。

而其用人四法是指揽才、慎用、勤勉和待贤。

相人之术,细节观察,重神而兼顾形;用人之法,宏观把握,重理而兼顾术。

《冰鉴》一书的相人之术,可以裨益问签解字谋生者;而其用人之法,确与现代人事管理的选、用、核、育、留基本五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揽才(选)-- 选应选之人曾文公主张识拔才具,唯才是举;储备人才,不问出处。

在现代的选才中,倚重相面鉴人之术已经有点不完全靠谱了,全面地对候选人各个方面进行审阅、筛选更为重要。

通过对被选之人的所处地位、职位;所经之事(背景,经历);所行之为(神情形态,言谈举止,即时应对)来进行综合判断。

这就如同医者之望、闻、问、切;如同侦者之察、调、研、析。

“良玉未剖,与瓦石相类;名骥未驰,与驽马相杂”。

是成为相中良驹的伯乐,抑或是斩脚卞和的周厉王?关键在于识人之人。

若识人之人的阅人经验越多,能力越强,越能准确把握,不会轻易“打眼”、以次充好;识人之人的修为越高,心态越好,越能礼贤下士,不会有失偏颇,流失人才。

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错失掉的天才,就有可能投入竞争对手的阵营,成为天敌。

在人选信息获取上,应将广选之法和引荐之法并举。

“举贤不避亲,用故不避嫌”。

关键是在于唯才方举;应避免的是用人只唯亲,滥惟故。

世间万事,“论心”拷其正,“论迹”核其成。

英雄不问出处,正确、正当的将目标达成,足心安矣。

此外,企业的口碑在延揽人才方面也至关重要。

口口相传的结果会让人才络绎来投,也会导致众叛亲离。

贤才,或庸者,均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知全豹,辨一人而识全队。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读后感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读后感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修身齐家治国的千古完人、中华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成功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更被尊称为“官圣”而为他赢来美名的诀窍则是他声名远扬的识人用人功夫。

一、曾国藩的传奇一生曾国藩本名子城,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25-26岁考进士连连落榜。

28岁改名国藩中进士进翰林院,一待就是九年不怎么受重用,在此期间向理学大师唐鉴求教,致力程朱理学,每日早起、静坐、读史、谨言、养气、书法、夜不出门。

37岁升任内阁大学士,开始整理家训,39-42岁多次愤青上疏,差点被皇帝所杀。

42岁回家奔丧,受唐鉴保举为湘勇主帅。

之后多次面临兵败自杀,47岁为父奔丧时深悟长傲、多言为官场致祸根源。

54岁攻陷太平军,封毅勇侯,告弟曾国荃尽快隐退,奏请将湘军遣散。

55岁组建江南制造总局,58岁被封武英殿大学士,位尊为相,62岁善终。

二、一生经验尽在《挺经》(一)自知以修身,每个人都要不断深入了解自己,不只是自己的优点,最要紧的是自己的缺点,然后好好的弥补、改正它。

(二)识人以用事,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那就没办法了解别人,每个人都有盲点,这些盲点就是我们自己看不清楚的点,所以我们要调整自己的盲点。

(三)人生处世十八心法:1、内圣,把自己修炼好,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品德。

2、励志,君子的立志有为民请命的气量,有内修圣人的德行,外建王者称霸的雄功。

3、家范,重视家风、家教。

4、明强,智、仁、勇,人不可以刚愎自用,但是一定要倔强。

5、坚忍,忍受当前痛苦,等待时机到来。

6、刚柔,自立自强为刚,谦让为柔。

7、英才,世上不缺英才,缺的是用才的人不能用其所长。

8、廉矩,廉洁而有礼有据,教化社会风气。

9、勤敬,勤劳且看重人民。

首先勤加练习自己的观察能力,然后在调查别人的言论一次做到爱民不至决策伤民。

10、诡道,变化多端,对人也是要学会用脸色暗示别人,但不是用脸色威胁别人。

11、久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潮思】曾国藩“知人之明”对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的启示

【潮思】曾国藩“知人之明”对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的启示

【潮思】曾国藩“知人之明”对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的启示文/海阔潮涌曾国藩(1811-1872)字涤生,湖南湘乡人。

他胸怀济世之志,从湖南农村走上京师之路;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开洋务运动之先河,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近代史学鼻祖梁启超评论道:“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已。

”毛泽东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称“曾公人格乃国人精神典范”。

由此可见,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成就得益于他兼容并包的人才观,使得周围贤才云集,不仅有李鸿章、左宗棠这样的晚清重臣,还有华蘅芳、徐寿这样的西学之才;他的荣耀更得益于他知人善任,无论在“屡败屡战”的血雨腥风中,还是在几十年官场的摸爬滚打中,他善借他人智慧,开拓大局,成就一番事业。

可以说,曾国藩的用人思想是中国近代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对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具有借鉴意义。

1曾国藩的知人之明曾国藩的成功之道在于其有知人之明。

《清史稿.曾国藩传》中说:曾国藩“尤知人,善使用,所成就荐举者不可胜数”。

曾国藩以中国几千年的用人思想为积淀,以封建政治家的独具慧眼,广揽人才,形成人才济济的同治中兴之势。

而更能说明曾国藩知人之明的就是他成功为自己选择了事业的继承者---李鸿章。

他评价李鸿章说:“少荃(即李鸿章)天资于公牍最相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之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

”日后的李鸿章果然不负曾公之望,擎巨擘、办洋务、建水师,执掌清朝军事、外交大权近30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无怪乎曾国藩的幕僚好友在为他作的墓志铭中赞誉他:“以美教化育人才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一见能辨其才高下与其人之贤否。

”下面将从识人标准、识人途径两个方面阐述曾国藩的知人之明。

1.以德为本的识人标准。

以德为本是曾国藩识人的根本标准。

他指出:“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

识人用人之道《冰鉴》

识人用人之道《冰鉴》

四、从握手识人 握手的四种方式:无精打采的握手;强有的握手,漫不经心的握 手;犹豫不决的握手。 不喜欢的握手方式:霸道的握手;自卑的握手;夸张的握手;不与 人握手。 五、从眼睛识人 眼睛的吐出者,是活泼的演讲家;通过眼睛的神采了解内心活动。 六、从鼻子识人 鼻子表示人的财气。鼻梁高、挺直者,性格活泼,进取心强,活力 四射。鼻梁低、有塌陷者,缺乏创造力与自信,浅薄且懒惰,容易 急躁发怒。
六.满口新名词、新理论的人


浅解之人,不能深难。听辩说,则拟锷而愉悦,审精 理,则掉转而无根。 他们接受新生事物很快,捡到新鲜言辞就能在日常生 活中运用,而且有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冲动。缺点 是没有主见,不能独立面对困难并解决之,易反复不 定,左右徘徊,比较软弱。如果沉下心来认真研究问 题,磨练意志,无疑会成为业务高手。徘徊,比较软 弱。如能沉下心来认真研究问题,磨炼意志,无疑会 成为业务高手。
八.讲话温柔的人


温柔之人,力不休强。味道理,则顺适而和畅, 拟疑难,则濡便而不尽。 这种人用意温润,性格柔弱,不争强好胜,权力 欲望平淡,与世无争,不轻易得罪人。缺点是意 志软弱,胆小怕事,雄气不够,怕麻烦,对人事 采取逃避态度。如能磨炼胆气,知难而进,勇敢 果决而不犹豫退缩,会成为一个外有宽厚、内存 刚强的刚柔相济人物。
若乃性不精畅,则流有七似。有漫谈陈说, 似有流行者。有理少多端,似若博意者。有回 说合意,似若赞解者。有处后持长,从众所安, 似能听断者。有避难不应,似若有馀,而实不 知者。有慕通口解,似悦而不怿者。有因胜情 失,穷而称妙,跌则掎跖,实求两解,似理不 可屈者,凡此七似,众人之所惑也。
一.华而不实者
七.说话平缓宽恕的人


宽恕之人,不能速捷。论仁义,则弘详而长雅, 趋时务,则迟缓而不及。 这种人性格宏度优雅,为人宽厚仁慈。缺点是 反应不够敏捷果断,转念不快,属于细心思考、 长思型人才,有恪守传统、思想保守的倾向。 如能加强果敢之气,对新生事物持公正而非排 斥态度,会变得从容平和,有长者风范。

【命理风水】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术--《冰鉴》

【命理风水】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术--《冰鉴》

【命理风水】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术--《冰鉴》曾国藩: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怎样用人,特别是怎样用准人,学问极深。

曾国藩所著述《冰鉴》用人的学问,是其人生成功术中重要的的一门,他从不盲目选人,糊涂授权,而是睁大自己的一双明亮之眼,遵循“看透人之后再用人”的方法,该避则避、该提则提,显示出到位的领导才智和管理才智。

曾氏用人四法:做、省、学、禁;摸透人的精、气、神;任用智、言、劳三种曾国藩相术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一、《冰鉴》原文:〈神骨章第一〉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

」神之谓也。

「山骞不崩,惟石为镇。

」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相家论神,有清浊之辨。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

静若含珠,动若水发;静若无人,动若赴敌;此为澄清到底。

静若荧光,动若流水,尖巧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二清,不可不辨。

凡精神,抖擞时易见,断续处难见。

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

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

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

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

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骨有九起:天庭骨隆起,枕骨强起,顶骨平起,佐串骨角角,太阳骨线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丰起,项骨平伏起。

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为主;在面以眉骨、颧骨为主。

五者备,柱石器也;一,则不穷;二,则不贱;三,动履小胜;四,贵矣。

骨有色,面以青为主,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

紫次之,白斯下矣。

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

没时间读曾国藩《冰鉴》选人之道,记住这四大原则就可以了

没时间读曾国藩《冰鉴》选人之道,记住这四大原则就可以了

没时间读曾国藩《冰鉴》选人之道,记住这四大原则就可以了曾国藩有其独到的选人用人标准,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则一:选人切勿眼光过高如果对人才一味求全责备,“眼光过高”,难免会让你感觉“无人可用”。

一个人只要有一个特长,就可以用之了;用人者最应避免的是,由于有一点小毛病而将有用之才弃而不用,曾氏幕府人才众多,几乎全国人才之精华,都汇集到这里,再加上曾国藩知人善任,懂得激发他们的才干能力,因此,湘军和曾国藩集团想不成功都难。

原则二:首选忠义血性之人有血性够忠义是曾国藩选人的最核心的标准。

尽管曾国藩的“忠义血性”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它揭示了政治信仰对于人的极其重要性,因而对于人才的选拔来说,也具有普遍的启发意义:只有立场坚定、不为暂时的利益所动、不被任何困难吓倒,你才能成就一番大事。

这些平日里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们,在战场上居然能表现得如此之凶悍,完全是因为他们内心里都有一股所谓的“忠义血性”,作为他们为清政府卖命的终极理由。

原则三:德才兼备,以德为本曾国藩识人以德识为主,以才学为辅。

对于德与才关系论述是“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

德而无才,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则近于小人,二者不可兼时,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也就是说,如果德才不可兼得,他宁要有德无才的人,也不要有才无德的人。

简言之,用人应该看重才干,但更应看重的则是心术,即道德操守。

他如此重视人才的道德水准,是因为当时士风败坏,人欲横流,从上到下都孜孜求利,惟利是图,所以他才突出道德的重要性,惟德是举。

原则之四:发挥人才的一技之长曾国藩认为用人要发挥人才特长,对推荐或自荐者, 他都要认真考察,做到人尽其才。

洋人傅兰雅推荐聂仲芳,曾国藩问他为什么在广州做洋务而不继续读书,考功名。

他答“今日中国不缺官,当官的人多得很,候补官员也数不清,不愿意去凑热闹,所以出来学技术、管理。

”聂仲芳在当时的年代能有这样的见识,是要具备一定的胆识和头脑的。

识人以用事,自知以修身—曾国藩识人宝典《冰鉴》

识人以用事,自知以修身—曾国藩识人宝典《冰鉴》

识人以用事,自知以修身—曾国藩识人宝典《冰鉴》以冰为鉴——解读曾国藩《冰鉴》中国文化讲究博大精深,西方文化讲究统筹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主导课程,在现今社会运行过程中应用广泛,但对于现今的纷繁管理模式,其严谨的模型构建在主导理念和统筹思维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便显得相形见绌。

冰鉴——冰出于水而寒于水,水可鉴事务之清浊,以示鉴人之透彻!历史上任何一次改朝换代,无不因奸邪而误国;每一次推动历史进步的变革,无不因忠者心藏天下而兴起;朝代中途叛乱,无不因英雄出现而力挽狂澜。

“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国家大计,首推留心人才”;“商业一诺为重。

在各类事务中,决策失误是最大的败笔,而在决策失误中用人失误乃是最大的失误。

”本书深度透彻分析了鉴别人才的九大特征,为选人用人提供了有效方法。

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家庭、个人,无不因人而成败。

而识人、用人、辨人就成为重中之重。

国家因贤才而壮大,企业因贤才而发展,个人因贤才而成就。

人在江湖,欲成事业,必有人相助,孤家寡人何以能创造价值?《冰鉴》的智慧是综合了曾国藩和三国刘勋《人物志》与传统相法精华而成,从理论到实践,并结合了大量的引证,了解周围的人才,团结可以团结的所有人才,去愚才而识贤才,辩邪正而识忠奸。

从《冰鉴》的现今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中,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需求的关键点,如何辨别人才,凸显人才的作用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于是用《冰鉴》的智慧解读人生,体悟世情,自鉴明镜!是非常有实用效力的良方。

曾国藩的识人口诀是: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曾国藩“识人术”的核心就是:世上怕的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用才的人不能正确使用人才。

特别是在管理重要的高层人员方面,曾国藩自有一套:1、选拔人才。

“拣选将才,必求智略远之人,又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三着兼全,乃为上选”。

曾国藩认为挑选高层次人才必须要有深谋远虑的眼光,又要有严明的纪律,同时,要吃得苦中苦,且耐得注寂寞,三者如能兼顾,则为最佳的配比方式。

从人力资源测评角度看曾国藩识人用人

从人力资源测评角度看曾国藩识人用人

从人力资源测评角度看曾国藩识人用人摘要: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历史名人,他对于人才的挑选和利用一直备受赞誉。

本文从人力资源测评的角度出发,剖析曾国藩识人用人的方法和理念,探讨其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曾国藩,人力资源测评,识人用人,人才管理正文:一、曾国藩的人才观曾国藩生于清朝末期,经历了社会动荡的时期。

鉴于当时的形势,他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择和培养。

他曾说:“一种本领必须有一个全功率的大器官,才能使之成为真功。

而大器官必须与用之的事情有联系,方能产生最佳效益。

”这体现了曾国藩非常重视人才素质与工作需求的结合。

二、曾国藩的人才测评曾国藩挑选人才非常严格,他会首先关注人才的品德和能力。

据《曾文正公家书》记载,曾国藩在招募人才时,会让其写信,通过信件来了解其品行和才干。

在实际工作中,他通常会派遣一些得力助手来帮助测评招聘者或者潜在人才的能力和素质。

他还会借助学生会、会馆等机构,通过考试、竞赛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现代企业的人才管理与曾国藩的启示现代企业和曾国藩当时的政府类似,同样需要优秀的人才来支撑运营管理。

但是企业的规模更大,人才管理的难度也更高。

曾国藩识人用人的经验值得现代企业学习。

企业应该注重人才的品德和能力,通过多种方式来测评人才的综合素质,及时发现和培养那些具有潜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综上所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优秀政治家,他对于人才的挑选和管理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突出贡献,其识人用人的方法和思想对现代企业的人才管理具有启示意义。

曾国藩的人才管理思想和方法还体现在他对于员工培养的态度和方法上。

曾国藩非常重视员工的教育和培养,认为人才到手后还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他注重员工的自我发展,从而激发员工的创新和创造力。

现代企业也应该借鉴曾国藩的人才管理经验,为员工提供合适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员工实现自我价值。

企业可以通过轮岗、培训、留学等方式来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为什么成大局者都喜欢研究拜读《冰鉴》

为什么成大局者都喜欢研究拜读《冰鉴》

为什么成大局者都喜欢研究拜读《冰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学而致用更可取。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慧,慧则明,明则放,放而心安,安则静,静通道。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本好书《冰鉴》《冰鉴》是怎样一本书?《冰鉴》,是我们国家识别人才的第一本奇书,是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冰鉴》为我们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智慧之道,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

曾国藩的“曾氏”用人法,一个核心思想是从他的相貌、言语、行动特征来考察其思维和做事的方法,从而判断他才能的大小,以此确定他适合担任什么工作。

正是因为曾国藩熟谙相人识人用人的方法,使他在咸丰过世、肃顺倒台的时候,不但没有受牵连,反而升为两广总督;没有使一向亲满排汉的清朝廷削弱他的兵权;没有在太平天国灭亡后步入“兔死狗烹”的后尘。

并且,成为清代文臣封武侯(勇毅侯)的第一人。

识别人才的三个层次无论你是政治家,还是企业家,要了解一个人,看透一个人,甚至看穿一个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但是,我们学习了《冰鉴》,看明白一个人就是相对简单的事情。

了解一个人,一共有三个层次,每个层次代表一个人的识人能力。

第一个层次就是明白这个人是谁?也就是知道这人性别、年龄、相貌、简单经历而已。

任何人都可以完成第一阶段的识别人。

第二个层次就是了解这个人的气质,就是他的言谈举止。

这属于这个人能力的范围,我们平常人了解需要和这个人一起交往甚至一起共事才能够了解。

第三个层次就是看到这个人内心世界是善还是恶,比如你培养了一个人,到最后反而是害你的人,这种人你完全可以早点儿看明白他。

学了《冰鉴》一眼就可以看透一个人。

成大局者一定要学《冰鉴》曾国藩相术秘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寿夭看脚踵。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学习《冰鉴》的作用反躬自省者读之,可以知运命!心系天下者读之,可以成大局!淡然自处者读之,可以明清浊!游戏人间者读之,可以正进退。

教师读书分享《冰鉴》

教师读书分享《冰鉴》

冰鉴相人神骨取士——《冰鉴》之读后感各位同事,大家上午好!14年前葛大爷就向我们道出过一个惊天秘密——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从古到今,历史不断地向我们证实一个事实,那就是得人才者,得天下!我们的董事长发哥也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国际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

作为学校,作为老师,我们的职责就是要向社会,向国家,向世界输出优秀的人才,那么我们该怎么辨识人才,培养人才,成就人才呢?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这样一本传世奇书——曾国藩的《冰鉴》。

曾国藩,晚清名臣,官至两江、直隶总督,英武殿大学士,一等勇毅侯,是清代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死后谥号为文正,获得了清代文臣最高殊荣,/被后世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末世圣人”。

曾国藩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以外,也与他人的助力有很大关系。

/他一生致力于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当时全国的精英。

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

这些俊彦才杰不仅帮助曾国藩成就一代伟业,而且各有建树,名垂史册。

想要用人,先要识人。

清史稿里记载,他每次接待客人,就很专注地看着客人,许久都不说话。

见到(曾国藩如此样子)的客人都会感到惶恐不安,(曾国藩)退下来以后就记下此人的好坏优劣,没有出现差错失误的情况(都评价得非常准确)。

他的弟子李鸿章也称赞其师的相人之术,举世无双。

举个例子,这个人叫江忠源,是湘军中的文人悍将,他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过曾国藩,两个人相谈甚欢。

在江忠源告别的时候,曾国藩一直目送着他离去,直到门外,曾国藩才对左右的人说,这个人一定能立名天下,但是最终会悲壮惨节而死。

而的事实是,太平军与湘军对峙,石达开迎战江忠源,将后者团团围困,最后江忠源苦战力竭,溺水而亡。

确如曾国藩所预测的那样。

可见,他的相人之术确实异乎寻常,他尤擅长于通过人的身体语言来判断对方的品质、性格、情绪、经历,并对其前途做出准确的预测。

《冰鉴》: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

《冰鉴》: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
对于追求科名的士人来说,面部气色应该以黄色为主,因为黄色是正色,吉色。如果有一道黄色的彩云覆盖在他头顶,那么可以肯定,这位士子必然会在科考殿试中一举夺魁,高中状元;如果两颧部位各有一片黄色向外扩展,如两只翅膀直插双鬓,那么可以肯定,这位士子登科升官或封爵受禄已经为期不远;如果命宫印堂呈黄色,那么可以肯定,这位士子很快就会获得既能够致富又能够做官的机会;如果明堂部位即鼻子白润而净洁,那么可以肯定,这位士子必能科考入第。其他面部气色,如眼角即鱼尾部位红紫二色充盈,其状似绚丽的云霞,那么可以肯定,这位童子参加小考,必然能够顺利考中;命宫印堂,有一片紫色发动,向上注入山根之间,那么可以肯定,此人经常会获得一些钱财之利;如果两眼下方各有一片红晕,而且被鼻梁居中分隔开来从而互不连接,那么可以肯定,此人定会喜得一个宝贝儿子;如果两颧部位红润光泽,那么可以肯定,此人的亲人如父子、叔侄、兄弟等等,必然能够立功显名并发家致富。由此推而广之,足可以窥见面部气色与人的命运的关系的情形。
眉崇尚光彩,而所谓的光彩,就是眉毛梢部闪现出的亮光。富贵的人,他眉毛的根处、中处、梢处共有三层光彩,当然有的只有两层,有的只有一层,通常所说的"文明之象"指的就是眉毛要疏密有致、清秀润朗,不要厚重呆板,又浓又密。远远望去,象两只凤在乘风翱翔,如一对龙在乘风飞舞,这就是上佳的眉相。如果象一团散浸的墨汁,则是最下等的眉相。双眉倒竖,呈倒八字形,是好的眉相。又眉下垂,呈八字形,是下等的相,眉毛如果比较长,就得要有起伏,如果比较短,就应该昂然有神,眉毛如果浓,不应该有虚浮的光,眉毛如果淡,切忌形状象一条干枯的绳子。双尽如果象两把锋利的宝剑,必将成为统领三军的将帅,而双眉如果象两把破旧的扫帚,则会有杀身之祸。另外,这里面,还有各种其他的迹象和征兆,不可不认真地加以辨识。但是,如果眉毛过长并压迫着双眼,使目光显得迟滞不利,眉毛散乱无序,使目光显得忧劳无神,眉形过于纤细并带有媚态,眉形过于粗阔,使其没有文秀之气,这些都是属于最下等的眉相。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
(实用版)
目录
一、曾国藩与《冰鉴》
二、《冰鉴》的内容与价值
三、《冰鉴》的识人用人原则
四、结语
正文
一、曾国藩与《冰鉴》
曾国藩,清朝末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政治、军事、教育等领域的改革,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著作中,有一部名为《冰鉴》的人才学经典,是他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

二、《冰鉴》的内容与价值
《冰鉴》是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共分七章,从神骨、刚柔、五官、骨肉、气色、声音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如何识人、用人。

书中所提到的许多观点,都是曾国藩根据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识人用人的经验总结而成,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

三、《冰鉴》的识人用人原则
在《冰鉴》中,曾国藩提出了许多关于识人用人的原则。

首先,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与神采主要体现在双眼,骨骼品相则体现在面部。

因此,在观察一个人时,应先关注其神骨。

其次,曾国藩认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应具备刚柔并济的特质,既能坚持原则,又能灵活变通。

此外,他还强调观察一个人的气色、声音等细节,以判断其健康状况和性格特点。

四、结语
曾国藩的《冰鉴》是一部具有极高价值的人才学经典,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实用的识人用人方法。

《冰鉴》读后感

《冰鉴》读后感

《冰鉴》读后感未识《冰鉴》时,一听到“冰”和“鉴”这两个字,曾天真地以为只是曾国藩留给后人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借鉴。

老实说,在读了一部分时,心中也曾产生过一丝不屑——这不过是一本迷信之物。

但是真正阅读了整本书以后才知道原来《冰鉴》是一本“相术”书,是曾公对自己相人识人的总结,对我们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这是一本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

“冰鉴”的解释,冰者—明净,鉴者--镜也,“冰鉴”比喻明察秋毫、洞悉内情。

冰鉴全书共分七篇,即神骨篇、刚柔篇、容貌篇、情态篇、须眉篇、声音篇、气色篇,贯穿于整篇文章的主题是看人的方法,曾公的相术通过对人的言、行、神、情等方面的观察,总结出人的性格特征、人格品质、内心活动、精神面貌、处世经验,继而归纳出人的前途和命运。

曾国藩摒弃传统相术之习俗,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相术口诀是: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冰鉴》中看人主要是从以下九个方面综合考察:其一,看人的神色。

观神是《冰鉴》的核心所在,神是看人的第一要诀,神主要是指发自内心的心性品质,集中体现在面部,“一身精神,俱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一个比喻:山上的泥土经常流失,但它却不会崩塌,因为是有坚硬的岩石镇守。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都能从他的两眼看出来,一个人骨相的好坏都集中在一张面孔上面。

人的神有清浊之辨、有邪正之别,同时也有虚实之别;凶恶之人目露凶光;仁爱的人目光诚恳而庄重;勇敢的人目光炯炯有神,心怀奸邪的人眼睛闪忽不定、动若萤光;心无杂念,堂堂正正的人,目光镇定有神。

其二,看人的精神状态。

观精是指一个人才智能力在气质上的外部显露。

品质的复杂,加上个人修养、环境等因素影响,精神饱满,则朝气蓬勃;精神空虚,则内心幽暗;有些人的精和神表露不明显。

曾国藩的《冰鉴》读后感

曾国藩的《冰鉴》读后感

这几天,一边忙着复习公务员考试,一边利用闲暇时间来看看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作为一名未来的 HR ,我一直觉得识人相人是十分重要的。

我把这个想法和我父亲交流了,他十分同意我的想法,并且把曾国藩的《冰鉴》推荐给我,他说曾公的冰鉴是十分不错,值得研究。

我之前知道,曾国藩的冰鉴里面说的相人艺术,最开始得到了梁启超和蒋介石的崇拜,他们十分喜欢曾国藩的识别人才的艺术。

然而,数数几页,拗口的古文让我觉得其中道理难以捉摸,不过还是硬着头皮读下去了。

月份的时候,我在图书馆接到了冰鉴原文和鉴赏篇。

当时还写了一篇笔记文章,大家可以看看:曾国藩《冰鉴》始读有感然而,那个时候的理解只能够通过言语本身和书中实例理解。

至于去追究看人看神,如何看神,如何识别人之骨髓,都不是很清楚,也无法细究过去。

到现在,我想我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吧,或许和曾公本人的思想已经有了一些差别,但是我是从我自己的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理解和阐述的。

曾国藩的冰鉴是一门关于道和法的学问:所有经管专业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做事以追求效率为第一原则。

同样,在对待《冰鉴》其书上,我想要去探究怎么办的问题?而对是什么的问题显得不太关心。

《冰鉴》给我们的启发,让我们转到“道”这个层面上来。

对于冰鉴的学问,显然它在操作层面上没有过多的介绍,而事实情况下,我们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尤其在招聘这一模块,过分关注“怎么办”的问题,强调流程。

我们真正忽视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需要的?什么样的特征是我们的职位所需要的。

在面试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看人,怎么样去辨别哪些是优秀人才,而哪些不是?所以,要学习曾老以道制定法则,懂道才能有法。

相人是一个观察的过程:我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身边的少数人我都不是特别了解他们呢?冰鉴强调相人首先要察言观色,不动声色的在几言几语中将对方的言行特征把握清楚。

就如同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除非十分亲密的人,每个人都会为其他人而塑造一个不是他自己的形象,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种假象,而真正透视他内心的,就是通过观察。

曾国藩:《冰鉴》中的识人智慧

曾国藩:《冰鉴》中的识人智慧

曾国藩:《冰鉴》中的识人智慧为什么有的人看着其貌不扬,但是很有魅力?为什么有的人虽然看起来落魄,但并不颓废?一个人长期形成的精气神会不会因为外在环境而轻易改变?人的相貌,可以修炼出来早早到公司,打算这段时间重读《冰鉴》。

很多朋友肯定会说,这不是曾国藩的著作。

这个问题已有定论,经过名家考证,确实不是。

不过里面很多内容,也很经典,值得一读。

比之那些玄之又玄的相术,这个算是通俗易懂了。

南怀瑾先生曾是说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这本书中的学问便是其一。

这本书内容可见有可取之处。

我最早读这个,是因为曾国藩识人之明,后来才知道不是他的著作。

不过,等我知道这个结果的时候,《冰鉴》已经背的七七八八了,需要找一些相关的书来看看都是怎么解释的,个别的书甚至原文都有个别字词的不同,更不要说译文了。

读的目的就是结合这些内容,纠正自己身上的一些不好的东西。

比如这句「容贵整,整非整齐之谓,短不豖蹲,长不茅立,肥不熊餐,瘦不雀寒,所谓整也,背宜圆,腹宜突坦,手足温软,曲若弯弓,足宜丰满,下宜藏蛋,所谓整也,五短多贵,两大不扬,负众高官,鼠行好利,此为定格。

」人的容貌可以天生,也可以改,比如说去韩国。

最重要的是,自己能控制的部分,一定要控制好,因为人的气质是可以改变的。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看着其貌不扬,但是很有魅力,这部分的内容,其实人是可以修炼出来的。

长期形成的精气神,不会轻易改变比如说,第一篇,神骨鉴。

神是什么?不特指精神,更多地包含了意志、学识、个性、修养、气质、才干、地位、社会阅历等等,骨也不特指骨骼,需要与神结合,骨子里的东西是也。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有的人,虽然看起来落魄,但并不颓废,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神,更容易让我们相信,哪怕他一时不如意,将来一定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而有的人,西装革履,精气神不足,反而让你觉得这人并非大器之材。

这就是一个人的神骨在影响我们对这个人的判断。

这就是原书中的「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

曾国藩《冰鉴》对人力资源的启示

曾国藩《冰鉴》对人力资源的启示

浅谈曾国藩及其《冰鉴》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我们迫切需要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并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环境之中的人才理论。

时至今日,管理理论依旧丛林林立。

人力资源本身又是一门本土性较强的学科。

由于东西方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极大差别,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我国有较大的局限性:在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经常会发生“水土不服”的现象。

同时企业的财富积累与人性欲望的均衡发展在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方法中依旧不能妥善解决。

技术的革新并不能等同于思想的进步。

未来的人才观念必须寻求一种能够指导企业永续发展和员工的欲望均衡发展的人才之“道”,而非仅仅关注“术”的提高。

因此,不少西方管理学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东方,试图从东方管理文化主要是中国的管理文化中汲取营养,求解发展之道。

曾国藩的《冰鉴》及其人才思想成型于我们封建王朝的末期,具有集大成之特点;并且其形成于中西方文明第一次大规模碰撞时期,拥有东西方交融之态势。

其用人思想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一、曾国藩用人思想的文化内涵和特征曾国藩的用人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不断融合、不断创新的产物。

曾国藩的用人思想是其为官之道和治军之法的经验总结,并在湘军创建与太平天国的军事较量中实践和发展。

其用人思想更包含着管理的哲学思考——对人的本性,如何为人,人生意义和价值等问题进行的深刻探讨。

(一)天人合一,刚柔并济,中庸为道天人合一,刚柔并济从字面理解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可以引申为:识大体,明大势,知进退,处事行云流水,顺乎自然。

中庸之道便是天人合一,刚柔并济思想最直观的产物。

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凡事讲求“不偏不倚,过犹不及”。

曾国藩更对中庸之道推崇备至并且理解的十分恰当。

其认为中庸为做事恰到好处,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做出极端的行为也不违背中庸之道。

用其言可以概括为“凡事不可走极端取‘中庸’理路也”,[1]“适时则贵,失时则损”。

读曾国藩《冰鉴》之悟

读曾国藩《冰鉴》之悟

《冰鉴》如之何鉴——读《冰鉴》之悟富安中学刘瑛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适用(曾国藩)。

——题记青年毛泽东这样评曾国藩“办事而兼传教之人”,“愚于近人,道与文二者兼具”。

一代伟人皆能对曾文正公评之如泰,理当后者倾项仰之。

在我读过《曾国藩传》后,已为曾文正公的博大才识而慕倾了。

今又再读其《冰鉴》一辑,更是不能以片言而能语之。

读完此书,苦思数日,最终慨而曰之,吾辈枉生之,吾辈魍魉之物也。

曾国藩的《冰鉴》一书主论用人、识才、举士、致学。

而尤以识士举才为要。

因本人钝驽,难悟其中之至知,只能凭个人的浅薄之见,略诉一、二,以资领悟之道。

其一,才须操守,取人之式。

纵观史略,此方之多者如汗牛充栋,又如泗水之汼澔,管鲍之举乃为典例,另有晏子车载于越父石,萧何月掠为韩信都是妇孺皆知之事。

但相比于曾文正公则又远矣。

《冰鉴》中曰:“取人之式,须操守之条”。

为了识才,必须对人才时加考稽,而曾国藩尤其注重属下的建言。

曾文正公说:“若使人人建言,参与质证,岂不更为实乎?”这确实为一好策。

其实古之取人之式各有其道,而曾国藩的“去其稂莠”则更有其实质。

《冰鉴》中对“去其稂莠”的诠释是“而对那些不投在上之所好的人才,不加培养,不加擢取,固然是对人才的浪费;而单凭在上者的爱好或印象保举与超擢,把那些口蜜腹剑,两面三刀的阴谋家和野心家当做人才来培养与使用,必会造成恶劣的政治后果。

”正如曾文正公所言:“榛棘不除,则兰惠失色;害马不去,则骐骥气短。

”在曾国藩的幕僚中刘蓉是其最为赏识之才,他敢于抛开情面,肝胆共识,在针对国家和平之时与多事之秋的不同形势中,刘蓉敢于直面批评曾国藩应从远略、大局之虑,不能只顾自己的一时之取与名望之守中获得惬意,乃批评曰“妇人之德与君相之德”迥乎于“仁”之存处,指柬不能拘妇人之仁,而当行“仁”于天下之为。

其次《冰鉴》中着重论述了求才、用才之见。

文中曰“求才如白圭之治”“用才如药病不逮下品”。

在《冰鉴》中引用才“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得人治事,二者并重”。

曾国藩用人行政及对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借鉴

曾国藩用人行政及对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借鉴

曾国藩用人行政及对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借鉴曾国藩是清朝末期的钦差大臣、名将、老学究,有着丰富的执政经验和优秀的治国能力。

他作为一个部门领导者,在用人行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了对执政团队成员的管理,创造了高效、和谐的工作环境。

同时,他对企业管理的深入思考和实践,也为今天的企业人力资源工作提供了不少启示。

曾国藩用人行政第一,注重选拔人才。

曾国藩在选拔人才方面非常注重实绩和品德,他会从德才兼备的人中选拔出最适合的人才。

在他的管理中,不管是聘用还是发展内部员工,都要求高素质与操守。

这一理念对今天的企业也同样适用,优秀的员工和合适的职位应该是相互匹配的。

第二,重视培育人才。

曾国藩不仅注重提拔鼓励优秀人才,更注重培养年轻干部的发展。

他擅长将工作量合理地分配给年轻干部,使他们在快速成为懂行、能干的同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

这种管理方式也激发了干部团队的团结,注重集体的力量。

第三,坚持公正、严格的纪律。

曾国藩在管理上非常注重纪律,他认为一个良好的管理领导必须维护纪律的权威。

他并不照顾亲戚朋友,以专业的管理标准来衡量员工,公正地表彰好员工,处罚违纪行为。

今天的企业也需要依靠纪律来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而作为领导,一定要有严格的纪律意识和执行力。

曾国藩的企业人力资源思路第一,强调员工的人才开发。

在曾国藩的时代,他坚信“钱财不可总取于社会之外,必须投人口腹中方为良策”。

他强调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比其他任何资源都更加重要,应该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归纳其体力、智力、体贴等方面的优缺点,针对不同组员的特点进行培养和训练。

今天的企业也一样需要注重员工的培养和成长以及个性化管理,为员工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发挥空间。

第二,强化组织文化。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曾国藩也在团队运营中强化了嘉许制度、评比牖流等民族特点的继承,同时他也注重文化的主题传达,通过一些朴实的个人行为、思想、文化渗透等手段,打造具有中国人文化底蕴的组织文化,让员工感受到组织的价值,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曾国藩及其《冰鉴》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我们迫切需要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并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环境之中的人才理论。

时至今日,管理理论依旧丛林林立。

人力资源本身又是一门本土性较强的学科。

由于东西方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极大差别,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我国有较大的局限性:在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经常会发生“水土不服”的现象。

同时企业的财富积累与人性欲望的均衡发展在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方法中依旧不能妥善解决。

技术的革新并不能等同于思想的进步。

未来的人才观念必须寻求一种能够指导企业永续发展和员工的欲望均衡发展的人才之“道”,而非仅仅关注“术”的提高。

因此,不少西方管理学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东方,试图从东方管理文化主要是中国的管理文化中汲取营养,求解发展之道。

曾国藩的《冰鉴》及其人才思想成型于我们封建王朝的末期,具有集大成之特点;并且其形成于中西方文明第一次大规模碰撞时期,拥有东西方交融之态势。

其用人思想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一、曾国藩用人思想的文化内涵和特征曾国藩的用人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不断融合、不断创新的产物。

曾国藩的用人思想是其为官之道和治军之法的经验总结,并在湘军创建与太平天国的军事较量中实践和发展。

其用人思想更包含着管理的哲学思考——对人的本性,如何为人,人生意义和价值等问题进行的深刻探讨。

(一)天人合一,刚柔并济,中庸为道天人合一,刚柔并济从字面理解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可以引申为:识大体,明大势,知进退,处事行云流水,顺乎自然。

中庸之道便是天人合一,刚柔并济思想最直观的产物。

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凡事讲求“不偏不倚,过犹不及”。

曾国藩更对中庸之道推崇备至并且理解的十分恰当。

其认为中庸为做事恰到好处,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做出极端的行为也不违背中庸之道。

用其言可以概括为“凡事不可走极端取‘中庸’理路也”,[1]“适时则贵,失时则损”。

[2]曾国藩在为人处世方面的独到见解也可以用来指导企业合理的辨识和运用人才。

他的人生智慧圆融中有刚毅,严厉中有柔情,因时而变化,应势而取舍。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何偏废。

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刚非暴戾之谓也,强娇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

趋事赴公,则当强娇;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3]正是由于曾氏天人合一,刚柔并济,中庸为道的用人智慧成就了他“寓于近人,独服曾文正”[4]的盛名。

(二)知行合一,身正为范,引导风气知行合一是指既要有知又要有行。

曾国藩极为厌恶时常发牢骚,怨天尤人的做法,提出,“大抵谓,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5]曾国藩认为人才需要在位者的引导而环境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尚在做京官的曾国藩作《原才》,文中写道:“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

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

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

众人所趋,势之所归。

虽有大力,莫之敢逆。

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6]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曾国藩作《劝学篇示直隶士子》,说道:“若夫风气无常,随人事而变迁。

有一二人好学,则数辈皆思力追先哲。

有一二人好仁,则数辈皆思康济斯民。

倡者启其绪,和者衍其波。

倡者可传诸同志,和者又可襢诸无穷。

倡者如有本之泉放乎川渎,和者如支河沟会交汇旁流。

……以直隶之士风,诚得有动者导夫先路,不过数年,必有体用兼备之才,彬蔚而四出,泉涌而云兴。

”[7]对风气的重视和强调,贯穿曾国藩一生。

他立志于从空谈走向实行,即希冀由一二人开始从而改变整个社会风气。

一二人的力量虽很弱小,难以撼动强大的世俗力量。

然而由微而著,星星之火尚可燎原。

环境的好坏与人才的多寡是紧密相连的。

躬自入局,首先要自己做的正。

曾国藩面对日益衰败的社会现实,从自身做起以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

他把这一观念时时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凡事从自身做起,以自己为楷模,培养国脉和士风。

如他在日记中写道:“治世之道,专以致贤养民为本。

其风气之正与否,则丝毫皆推本于一己之身与心,一举一动,一语一默,人皆化之,以成风气。

故为人上者,专重修养,以下之效之者速而且广也。

”[8]他与胡林翼的信中说:“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我们所能做的,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

”[9]“浇风可使之醇,敝俗可使之兴,而其精微具存于古圣贤之文章。

”[10]“用一方之贤士,化一方之莠民,芳草成林,荆棘不除而自倅;莺凤在境,鸱枭不遂而自飞。

”[11](三)情景合一,量才慎用,扬长避短情景合一体现的智慧是衡量人才的时候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达到量才录用,做到大才不小用,小才不大用。

智者多诈,勇者多怒。

要使人才真正的发挥作用就必须使他们扬长避短,各尽其用。

好的管理者一定了解下属从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量才录用,扬长避短。

曾国藩在人员任用中不仅广纳贤才,“凡有一技之长者,吾断不敢轻视”[12]而且善于利用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用人需用长”。

[13]他还强调说揽收人才要广博,而使用人才要慎重,“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无可着力之处。

”[14]据后人估算,曾国藩的幕僚已经超过了四百众,可谓人才济济。

正是因为曾国藩不遗余力的招揽人才从而避免了“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选拨陷阱。

(四)厚德载物,以德为先,志存高远“厚德载物”出自《易传·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5]大意是说有德之人,应当如大地那样宽广厚实,载育万物和生长万物。

厚德载物其实质是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

做人首先要强调厚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只有增加了内涵,具备了崇高的道德和博大精深的学识,践行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才能成为君子,才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亦才能够关心人、爱护人,以正直和与人为善的态度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兼容并蓄。

“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16]这句话被记录在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大意是说: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品德。

才能与品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

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

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作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理学大师,曾国藩终生勤勉,致思学问在德和才的关系方面,他主张德才兼备,同时他赞同司马光关于“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的主张,并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这个主张,他用水与木来比喻,阐释其德、才主张,认为“德”是水之源,“才”为水之波;“德”是木之根,“才”是木之枝;“德”须“才”辅,“才”须“德”主。

因而,他认为“德”应在“才”前,“德”大于“才”,在德才选择上既坚持德才兼备,又偏重于德。

[17]曾国藩认为,优秀人才首先必须有远大的志向。

他认为人和人是有差别的,而这种差别,主要是志趣之差别,“人才高下,视其志趣。

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轨,而日即高明。

贤否智愚,所由区矣。

”[18]他也曾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址,有内贤外王之业,而后不忝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19]并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20]勉励自我志存高远,不为庸俗之志所扰。

二、曾国藩的用人方法(一)选人之法,“广收”为上广收即广泛访求,收罗人才。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曾国藩善于寻找和挖掘人才。

曾国藩深知: “天下至大, 事变至殷, 决非一手一足所能维持, 必须群策群力。

”[21]“大厦非一木所支, 庞业以众智而成。

苟其群贤毕集, 肝胆共明, 虽金石而可穿。

”[22]“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23]故而他求贤若渴,爱才如命,和人谈话、通信之时常常询问人才,托付亲友举荐人才。

行军在外, 每到一地, 即广为寻访, 尽力延揽,对人才的探求可谓是不遗余力。

因而, 他广纳贤士, 博取良才, 其幕府人才数量之众, 范围之广, 稀有其匹: 论籍贯遍及湖南江苏等九省; 论出身上至进士, 下至布衣; 论人缘既有曾氏门生故旧, 同乡同年, 也有识拔于风尘的陌路之人; 论职业既有军事、吏治人才, 也有洋务、外交人才, 聚于曾文正之大营中者,不下二百人;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门家,无不毕集。

几于举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

[24](二)育人之道,“勤教”为宜勤教即勤于教育和培养。

曾国藩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曾说“天下无现成之人才, 亦无生知之卓识。

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

”[25]“满意之选不可得,姑且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26]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他循循善诱,“有师长督课之风,有父兄期望之意”,[27]把自己的幕府变成了士之渊薮。

育才是曾国藩人生的一大乐事,他说:“君子有三乐,而‘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为其一乐”[28]曾国藩把自己人生感悟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交给下属,对于下属的教导就像家中长辈对晚辈的训诫。

他说: “管兵勇, 如父兄之管子弟。

父兄严者,其子弟整肃, 其家必兴; 溺爱者, 其子弟骄纵, 其家必败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 切不可使他因扰民而坏品行, 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 个个学好, 人人成材, 则兵勇感思, 兵勇之父母妻子亦感思矣。

”[29](三)用人之理,“慎用”为先慎用就是用人所长,进人所能,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根据人才能力和特长,合理安置使用。

曾国藩在教导李瀚章用人时说: “目下总以求才为第一义, 仆己缄托各处荐人。

如有来者, 祈阁下优加礼貌, 先给薪水, 徐察其才之大小而位置之。

”[30]先了解后使用,先试探后观察的人才考评方法是曾国藩慎择用人思想的具体体现。

因此曾功藩使用那些招致人幕的人物, 长于治军的, 便把他们安置到营务处去, 使其历练军务, 以为他日将才之用。

精于综核的, 便把他们安置于粮台, 或厘金筹饷局, 使其学习理财筹饷等工作。

善于制造的, 便把他们安置到制造局中去, 使他们做造船制炮等工作, 大才大用, 小才小用, 使他们各得其所, 能尽其用, 用尽其才。

(四)留人之术,“情”字当头,辅以“严绳”种子需要肥沃土壤才能够茁壮成长,人才也需适宜环境得以健康发展。

如何留住人才,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对于企业至关重要。

“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31],墨子之言体现了对有才之人的认可和尊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