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太极拳知识的学习
对太极拳的认识及体会
![对太极拳的认识及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a6a9e61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64.png)
对太极拳的认识及体会太极拳是一种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理论来解释拳理并命名的传统拳术。
是一种融哲理、医理和拳理于一身,并切有强身健体、娱乐、表演等多种功能的传统武术拳种。
它以中国古典哲学,中医为基础于明末清初得以成型,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通过人民的长期锻炼实践证明太极拳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还能够健心,使人心态自然、平和预防心理疾病,所以太极拳既能健身又能健心。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习练太极拳越来越多,但青年人较少,是由于大部分青年人对太极拳不甚了解,对太极拳存在误区,认为太极拳是老年和弱者专门练习的拳术。
实际上太极拳是我国武术精髓部分,是集技击。
健身、养身于一身,分为健身性、表演性、爆发性等。
起到了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太极拳源远流长,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那动中有静,以柔克刚等风格,又与中华文化十分一致。
从太极图里就能看出来,阴阳的相生相克,是互相依存的。
就像矛盾的双方互相对立,又互相转化,强中有柔,柔中带强。
在现代生活中就是比较缓慢的、柔和的、适合大多数人的能宣扬民间文化的健身好方法。
现在习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这说明人们对习练太极拳能健康身体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但是我发现有一部分人群是盲目练拳。
所谓练盲拳,就是不带着拳理去练,而是自行其是。
太极拳的理论说起来好像很多,但实际上它都是相关联的。
比如:太极拳脚下是反作用力,你只要做到下盘的圆裆、开胯、敛臀,劲自然就到了脚下,所以带着拳理去练,会少走好多的弯路。
要想练好太极拳,就一定要理解拳理,太极拳讲“松沉找刚柔”,习练一些人把“沉”练成了“重”怎样理解太极拳中的“沉”哪?就我对练拳体会,如果把自己比作水的话,“沉”就是一块系下去的石头,石头系在水中,石头下去了,水面并没有太大变化。
那么体现在身体上的这块石头就是“意念”也就是说你的意念下去了,但肢体的变化并不是很大,可一些练拳之人正好相反,他的肢体下去了,但意念没有下去,所以练拳者练的膝盖痛的就是这种现象。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09a6c6f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8d.png)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精选10篇)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1还没上太极拳课之前,我对于太极拳是一点都不了解的,我只听说过太极,而一听到太极我就会想到公园里的老头老太的形象,觉得跟我们这个年龄段好象相差甚远。
我觉得太极拳应该也是太极的同类,也是差不多,都是很慢的,柔柔的。
学习了太极拳之后才知道,它让我受益非浅。
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介绍太极拳,它十分注重它的意、形、态,初学者一般都很难掌握它的力度。
所以我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也是感到无从下手,但是在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中摸到了一点太极的门路,而我,当然也是学的很起劲。
每次课上看到老师为了教会我们满头大汗时,感到十分愧疚,于是每次课后回寝室总会认真地复习。
希望可以学会每个动作,不负老师所望,以后可以每天耍太极拳,强身健体。
第一节课开始学习太极拳,老师首先让我们学会怎么样放松,但是由于因自己对太极拳不了解,不能很好的接受,不懂为什么老师跟师兄师姐能够看起来不用力、劲等却能把动作做得很带劲,而我却不行,怎么做都不对。
所以我在练拳时手臂用着僵硬的力,结果造成全身紧张,各关节转动不圆,每个动作看起来像故意摆姿势。
接下来,我说说自己这个学期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我觉得耍太极拳让我感到了全身心的放松。
我们每天不是寝室里对着电脑看书,写论文,就是坐在教室上课,整天保持一种姿势,肌肉神经骨骼都僵硬了,放松是一种最好的治疗。
自从我开始学习太极拳之后,我隔天就打一遍来放松全身心,促进睡眠。
在学完太极后,感觉自身的平衡能力加强了。
以前,总觉得自己小脑发育不全,平衡能力不好,太极的动作是百年来先人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其平衡调节都以是非常精确的,所以在练习时做准动作有利于锻炼平衡感。
学习太极拳基础知识
![学习太极拳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25819e4969eae009581bec9e.png)
学习太极拳基础知识初学太极拳须知1、练拳为什么面向南?——按现代气功理论,面向南练功能与地球的磁力线方向一致,利于内气的顺行。
2、练拳前能吃东西吗?——练拳前不要过饥、过饱,早起必须排清二便,憋尿不利于气沉丹田。
练完不可即坐或即卧,也不宜立即大量进食,须步行片刻,以调和气血,天凉时及时穿上外衣。
3、练太极拳是否一定要配合呼吸?——不是的。
练太极拳呼吸是有讲究的。
起吸落呼、蓄吸发呼,但要拳炼到纯熟时,呼吸自然配合动作,初学者要以“自然”二字为最高原则。
4、每天练拳的时间多长为好?——按各人的时间和体质条件而定。
老拳师有这么一说:“一遍不忘、二遍熟、三遍四遍长功夫”。
弱者每天练三遍,能长期坚持必有效果,若练二遍或三遍最好中间不要打顿,以利于内气的连续运行。
一日功一日练、一日不练十日空、十日不练百日空、百日不练一场空。
对于以武功为目的者,要求就更严了,最好每天连续练三小时,坚持三至五年,便能沉住些功夫。
5、为什么在昏暗中练拳不稳?——是因为人们在做平衡动作时,两眼能随时测定自身与周围的距离,并把得到的信息,通过神经传送给大脑,这对前庭器官掌握好身体的平衡动作非常重要,而昏暗环境中“双目测距”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就会影响身体平衡,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种现象可以消失。
就会影响身体平衡,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种现象可以消失。
6、练拳是否要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形似是练太极拳的姿势,初学者必须要姿势正确,若姿势不正确、要领不掌握,神似无从说起。
有人外形练得很像,但没有追求内在的东西,仍然无异于太极操,要达到形神兼备。
总而言之,想把太极拳练好,就得要“循规蹈矩”地习练,要做到前进不凸,后退不凹,左转不缺,右转不陷,从而达到无内无外,无物无我,这就是太极。
董英杰老师谈怎样学太极拳?1、明确“太极”是什么?董先生说:“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即阴阳也。
”所以他认为练太极拳的人,“举手投足,务必注意一阴一阳,一虚一实。
打太极拳的要领
![打太极拳的要领](https://img.taocdn.com/s3/m/b670e71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b6.png)
打太极拳的要领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古代中医经络学说,太极拳的特点柔和缓慢,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和中医经络原理结合,能帮助消化。
但太极拳的要领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打太极拳的要领。
欢迎阅读!打太极拳的要领介绍要领1、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劲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要领2、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要领3、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
如果打拳时软绵绵的,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
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用劲的意思。
要领4、意气相合,气沉丹田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
要领5、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要领6、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指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都是很规范的要领,如果我们想打一套漂亮的太极,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一起学习。
太极拳的保健作用不仅对身体健康好,对心情健康也是有益的。
太极拳的练习方法以意气为主的练法这种以身体意气为主的练法要比以身体肌肉为主的练法更和谐一点,但故意的练气易使人体气血的和畅受到干扰,容易使气滞留在身体某些部位。
不利于养生保健,更何况练气反而会丢失自己的整体意识,故习太极者要忌重意、重气、重力、重形、重技、重法、重势、重外、重内、重世,意气鼓荡要和谐流畅,不可过于强行,要以慈悲善良的心态对待万物,使自己和万物处于和谐之中。
学习王宗岳《太极拳论》(上)
![学习王宗岳《太极拳论》(上)](https://img.taocdn.com/s3/m/3bff1c6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c.png)
学习王宗岳《太极拳论》(上)展开全文一一2017教学音频整理2022.1.引言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太极修炼者的灵魂,是修炼太极的纲领,是修炼太极的宗旨。
修炼太极,不能不读王宗岳,也不能不懂王宗岳。
在修炼太极的过程中,逐渐地把王宗岳的太极理论修炼上心入脑,修炼到身心都明白,並能用推手实践表现出来,这是太极人一生的追求。
但是,这个太极拳论对于修炼者来说,学太极之初就读他,很难读懂,我就有这个体验。
因为我比较爱读书,有边学太极边读书的习惯,但是,刚读王宗岳这个太极拳论时,就像读天书一样,什么也不懂,几乎一句话都不明白,在练太极的过程中,经过读明家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有很多对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论述,解释,再加上拜了师父,经过师父的口传身授,懂得了太极的真正意义,这才慢慢地明白了太极拳论。
明白太极拳论是一点一滴明白的,不是一下子明白的,朱师父在教我们推手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太极拳理的讲述,经常说拳理,这样大脑里明白了很多道理,明白了这些太极的道理,反过来再读太极拳论,尤其是读了谢守德的书和汪永泉的书,我就一点儿一点儿地知道了太极拳论的整体论述,各段的论述,各个语句的论述是什么意思,慢慢地就理解了,明白了。
在明白的过程中,以推手的实践试着来说王宗岳的每句话应该怎么用,经过反复和拳友们和徒弟们来用王宗岳的语句研究练习推手,这样,逐渐就把拳论达到了比较融会贯通的目的。
比如什么是无极?和拳友们面对面互相调毫无杂念的心理状态,一调这个心理状态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反应,也就是我调我的无极心态、对方就站不住或跳起来了,然后我调对方无极心态,我也站不住了。
再比如,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些所有的论述功夫的语句,我都基本能够在推手中说出来,而且产生理想的推手效果。
这样就坚定了我对太极拳论深入研究深刻理解的信心和信念,也坚定了我用太极拳论来研究太极拳,特别是研究太极推手的理念。
近几年,由于我经常注重研究琢磨太极拳论里头的各个功夫论句,在推手中经过研究习练,录下了很多视频。
零基础的人如何开始学习练习太极拳
![零基础的人如何开始学习练习太极拳](https://img.taocdn.com/s3/m/05e2e11c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a3.png)
零基础的人如何起先学习练习太极拳一、训练方法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宁静集中,用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行牵强憋气;②中正安舒,柔软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温柔匀缓;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起伏,连接和顺,到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⑤轻灵镇静,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镇静,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行运用拙力二、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态的要求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行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敏捷,不行惊慌;肩──平正松沉,不行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行松软;胸──舒松微含,不行外挺或有意内缩;背──伸展伸拔,称为拔背,不行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敏捷,不行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行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用劲力贯注下肢,不行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三、打太极拳的要领太极拳十大要领: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劲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态,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需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顺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切不行片面理解不用力。
假如打拳时软绵绵的,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有什么改变,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
太极拳基本功教学知识介绍
![太极拳基本功教学知识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09a74fb0770bf78a652954cb.png)
太极拳基本功教学知识介绍太极拳秘境,是基本功与气功并存的,有些人认为太极拳不需要根基,这是对太极拳的错误了解,练好太极拳基本功,才能熟能生巧,巧能生变化。
以下是搜索的太极拳基本功教学知识介绍,一起来看看。
第一、练好基本功(1)采气:1、捧气通身;2、拉气进身;3、合气沉丹田;4、提气上丹田(2)站桩、转丹田、静坐(3)基本缠丝功法:1、正面缠丝;2、穿掌缠丝;3、侧面缠丝;4、横开步;5、前进步;6、倒步;7、独立步;8、小缠丝。
第二、套路练好了基本功就好比盖大楼打好了地基,地基以上的部分就按照地基的框架去建造就是了。
当吃透了套路中的劲路,真正体现出轻灵圆活时,就可以加大套路练习的遍数,练习器械、抖大杆和推手乃至散手。
第三、基本缠丝功是练好太极拳的根基基本缠丝功指的是太极拳的单式练习,是太极拳的基本功之一。
太极拳的基本功包括:采气、站桩和一整套基本缠丝功法。
陈氏太极拳的传统练法是一个单式,一个单式地练,这个单式练不好就不能练下一个单式,最后才练套路。
今天正宗的陈式太极拳还是以站桩和一个单式的训练为基础的,只要这个单式里面的问题解决好了,套路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当今社会上练太极拳的人很少有人练习单式,或只是把单式作为发劲动作来练习,很少有人练习基本功,只练套路;甚至有不少人不知道太极拳还有基本功。
然而世界的上任何事物都是由初级到高级逐级发展的,没有任何事物和任何人可以逾越的,基础的东西就是最根本的东西,无论任何事物、任何武术拳种都不能例外。
太极拳的懂劲过程细致入微,拳架和推手练习都少不了,但首先是练好基本功。
必须吃透“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以及顺逆缠丝劲的运动规律;脚要有蹬地的感觉、身上要有节节贯串,螺旋走弧线的感觉,内劲催动的感觉,由下而上,由上而下传递,一丝一毫都不能含糊。
俗话说:“腰裆膝,发动机。
”你能感觉到吗?就是采气、站桩,看似简单,要想站好也不容易。
基本功与套路的关系就好比制造一辆高级轿车,高级轿车的特点是速度快、噪音低、乘坐舒适。
初学太极拳的入门技巧
![初学太极拳的入门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3153dc2e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26.png)
初学太极拳的入门技巧初学太极拳的入门技巧太极拳的门派众多,各有各的风格特点,因此,在练习前先研究一下各派特点,选择一门适合自己练习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初学太极拳的入门技巧,欢迎阅读。
初学太极拳的入门技巧一是选准一门太极拳:专门学练某一武林门派的一种太极拳,所称民间传统太极拳。
我看后者是比较可取的,而且所练太极拳的效果也比较明显,不但动作准确,而且打出来的拳架也美观大方,更主要的是健身作用明显。
二是练好拳架:练好拳架是练太极拳的基础。
也是先师们所总结的叫练体固精。
首先,第一位的就是,通过练好拳架,先把自己的身体练好,调整好。
拳架在太极拳中的地位很好,练不好拳架则无法领会太极拳的精神要领,因此,要勤加练习。
三是意会动作要领的技击含义: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个重要拳种,离开了技击应用就不称其为武术。
而太极拳作为武术它又是达到太极功法和太极心法的一个重要过程。
太极拳的技击应用它并不是目的,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达到身体的阴阳平衡,精、气、神、虚为混然一体的太极之光。
所以掌握好太极拳每个动作的技击应用,是达到太极高层次的一种途径、一种手段。
初学太极拳最大的障碍是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太极拳好比是爬悬崖,初始阶段是最难的,但是只要爬到崖顶,后面几乎就是一马平川。
技击是每个习武之人的目标,练技击不仅有实战的作用,对身体保健功效也很突出。
又好象是种果树,不可能今天下种,明天就发芽,后天就结果,必须得几年如一日的浇水施肥,修枝剪叶,但是树长成之后,你就可以年年享受甜美的果实了。
太极拳从开始训练到基本掌握,需要一个过程。
过去有“傻三年、悟三年、练三年”之说,即便是有天赋、有明师的高手胚子,也是“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
三年,是基本可以掌握全部技术,十年是自己访师寻友,历练提高,使拳与道合、拳与性合的过程。
现在,经过太极拳明师们的提炼,提升了训练程序的效率,可以免去“傻练”的过程,一般人三个月就可以掌握一个梗概,具备一定的功力。
太极拳的心得体会(20篇)
![太极拳的心得体会(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a983b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e.png)
太极拳的心得体会(20篇)太极拳的心得体会(通用20篇)太极拳的心得体会篇1太极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太极拳在世界各地有大约1亿爱好者。
走到世界很多地方,一提起中国,很多人便首先想到中国功夫,尤其是太极拳。
太极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一种武术项目,同时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
太极拳在中国传统武术中,要求每一个动作都要圆柔连贯,每一招式都是绵绵不断,犹如太极图的拳术。
出于对太极拳的好奇,这学期的体育课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习太极拳。
我觉得太极拳是一种即神秘又普通的功夫。
它的神秘在于不同的人去练就会有不同的体会,即使是同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徒弟,打出来的感觉、效果也会不一样。
太极拳重在形和意的结合,人们对太极拳的不同看法,以及打太极拳时的不同心境,就会使打出来的太极拳有不一样的感觉。
而说它普通则是因为如果想要学每个人都能学会,虽说基本只能学个皮毛,但差不多都能打上一套拳,用来平时健身静心。
而真正能够体会其中深意的,精通太极拳的人却屈指可数。
起初,看老师打完整的太极拳动作时,一招一式都是那么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打完之后整个人顿时感觉神清气爽,飘飘欲仙。
那种感觉与天地同在,与万物为一的境界也只有在打太极拳是才能体会得到。
我还清楚的记得,在让我们打拳的时候董教授一直强调不要着急,要把每个动作做到位,然后再做下一个动作。
同时,我也发现很多同学在打拳的时候普遍过于着急,想赶快把动作打完,而结果往往是“有其形而无其意”。
而老师打拳的时候则是一步步的把动作做到位。
我想这也是由于我们学生普遍焦虑浮躁,静不下心来好好做一件事,总是急于求成。
学习了太极拳,能逐渐让我学会静下心来去完成一件事,而不是急于求成,事倍功半。
同样,学习太极拳,只也有静下心来,慢慢地认真地去完成每个动作,才能做到打拳时“形神兼备”。
虽然只有短短一学期的时间来学习太极拳,我既没有深入地了解太极拳的博大精深,也无法仔细去研究每一个招式的意图。
二十四式太极拳教程
![二十四式太极拳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2cc3bb90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b1.png)
二十四式太极拳教程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为世人熟知的一种拳术,也是一门兼具身体锻炼和精神修养的综合性运动。
太极拳共有二十四式,它们形态各异,动静结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太极拳的二十四式吧。
第一式:起势。
起势是太极拳的开端,以身体站姿为出发点,通过手和足的动作调整自身气机,准备进入太极拳的其他动作。
第二式:云手。
云手动作柔和流畅,仿佛行云流水般,所以得名云手。
它是太极拳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动作之一。
第三式:单鞭。
单鞭是太极拳中一种有力的招式,通过伸直手臂手掌向下的动作,来击断对方的攻击。
第四式:提手。
提手动作主要是通过左右手向前抬起的动作,以便防御对方的攻击,并为下一步动作做准备。
第五式:靠。
靠是一种进攻动作,通过身体的转动和前进,以胸部用力推动对方,使其失去平衡。
第六式:掩手肱。
掩手肱是一种躲避和反击对方攻击的技巧,主要通过左手的防守和右手的进攻。
第七式:揽雀尾。
揽雀尾是太极拳中一种变化多端的动作,主要通过拉胯的动作来突破对方的攻击。
第八式:单鞭。
单鞭是太极拳中再次出现的动作,通过将左手向前伸直,右手紧贴身体的动作,进行防御和攻击。
第九式:云手。
云手动作再次出现,通过左右手的前后移动,拉动对方的动作,进行下一步的攻击。
第十式:罗马封。
罗马封是一种拉动对方双臂,使其失去平衡的动作,通过左右手的动作来控制对方。
第十一式:搬拦捶。
搬拦捶是太极拳中一种散发力量的动作,通过左右手的进攻和防守,对对方进行控制。
第十二式:如封似闭。
如封似闭是一种迷惑对方的动作,通过身体的变化和手势的干扰,阻止对方进攻。
第十三式:单鞭。
单鞭再次出现,通过类似前面的动作,左手伸直,右手紧贴身体,进行防御和攻击。
第十四式:云手。
云手再次出现,通过左右手的前后移动,拉动对方的动作,进行下一步的攻击。
第十五式:闭。
闭是一种休息和调整的动作,通过将双手合拢于胸前,调整自身的气机。
第十六式:十字手。
十字手是太极拳中一种迅速进攻的动作,通过左右手的翻转和发力,对对方进行攻击。
太极拳的基本技法有哪些要领
![太极拳的基本技法有哪些要领](https://img.taocdn.com/s3/m/cc306e69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a8.png)
太极拳的基本技法有哪些要领太极拳是一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运动,要练好太极拳必须掌握它的“技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基本技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基本技法一:虚灵顶劲虚灵顶劲即“顶头悬”。
练拳时讲究头部的头正、顶平、项直、颏收,要求头顶的百会穴处要向上轻轻顶起,同时又须保持头顶的平正。
要使头正、顶平,就必须使颈项竖直、下颏里收。
顶劲不可过分用力,要有自然虚灵之意。
做到虚灵顶劲,精神才提得起来,动作才能沉稳。
扎实。
太极拳的基本技法二:气沉丹田气沉丹田,是身法端正,宽胸实腹,“意注丹田”,意识引导呼吸,将气徐徐送到腹部脐下。
太极拳在运动时,一般都是采用腹式呼吸,同时“意注丹田”,这样能达到太极拳“身动、心静、气敛、神舒”的境地。
用腹式呼吸来加深气息的深长,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不能用强制的方法。
要求整套动作都要与一呼一吸结合得非常密切,应根据动作的开合、屈伸、,起落旦进退、虚实等变化,自然地去配合。
一般地说,呼吸一总是与胸廓的张缩、肩肿的活动自然结合着。
在一个动作里,往往就伴随着一呼一吸,而不是一个动作固定为一吸或是一呼。
这种与动作自然配合的方法运用得当,可以使动作更加协调、圆活、轻灵、沉稳。
太极拳的基本技法三:含胸拔背含胸是胸廓略向内涵虚,使胸部有舒宽的感觉。
这样有利于做好腹式呼吸,能在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含、两肋微敛的姿势下,通过动作使胸腔上下径放长,横隔有下降舒展的机会。
它既能使重心下降,又使肺脏、横膈活动加强。
拔背与含胸是相互联系的,要含胸就势必拔背。
拔背是在胸略向内涵虚时背部肌肉向下松沉,两肩中间颈下第三脊骨鼓起上提并略向后上方拉起,不能单纯地往后拉。
这样背部肌肉就会有一定的张、弹力,皮肤有绷紧的感觉。
含胸拔背,胸背肌肉须松沉,不能故意做作。
太极拳的基本技法四:松腰敛臀太极拳要求合胸、沉气,因此在含胸时就必须松腰。
松腰不仅帮助沉气和下肢的稳固,更主要的是它对动作的进退旋转、用躯干带动四肢的活动及动作的完整性,起着主导作用。
太极拳理论知识
![太极拳理论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cc2f007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1e.png)
太极拳理论知识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归类为内家拳。
那么你对太极拳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太极拳理论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太极拳内容简介太极拳,发源于中国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极富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态。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她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作为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太极拳这种以体育运动作为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和载体的非物质文化形态,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客观认知和科学实践。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
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自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太极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太极拳基于太极阴阳之理念,用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
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
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
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月刀等。
太极拳最基本的十个要领
![太极拳最基本的十个要领](https://img.taocdn.com/s3/m/0a24a02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54.png)
太极拳最基本的十个要领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最基本的十个要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虚灵顶劲顶劲是指头容正直,神贯于顶。
该要领并不是单指头项,应包括整个身心。
从足到头顶均要体现上灵之意。
即:两足抓地头项上领,如两足与头将身体拉长的感觉。
二、含胸拔背含胸是指胸微涵内收,使气沉于丹田。
拔背是指气贴于背,蓄力于脊。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
三、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常言道“步随身转则为功,身随步转则为病”。
正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
”(王宗岳《十三总势歌》)四、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
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五、沉肩坠肘沉肩是指肩松开下垂。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
坠肘是指肘往下松坠之意。
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发力不能完全到位。
六、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
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束缚。
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七、上下相随上下相随是指《太极拳论》所说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此方可称做上下相随。
八、内外相合太极拳所练在神。
即:“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
架子不外虚实开合。
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
九、相连不断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
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
健身太极拳24式入门知识
![健身太极拳24式入门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df6ba1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7c.png)
健身太极拳24式入门知识健身太极拳是一种以身体的平衡和协调为主要目标的运动形式,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力量、耐力、平衡和协调能力。
以下是健身太极拳24式入门知识:1. 摆手式:此招以柔和的手臂摆动动作为主要特征,通过手臂的摆动来锻炼肩部和腕部力量。
2. 左右野马分鬃:此招以身体左右旋转为主要特征,能够训练腰部和臀部的柔韧性和力量。
3. 画圈式:此招主要针对臂部和手部,通过手臂的画圆动作来锻炼力量和柔韧性。
4. 单鞭式:此招主要针对腰部和下肢,通过扭转腰部和弯曲膝盖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
5. 高探马式:此招主要针对腿部和臀部,通过提脚和弯曲腿部来锻炼腿部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
6. 左右搂膝拗步:此招主要针对腿部肌肉和身体平衡性,通过交换脚步和上下时的动作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
7. 左右云手:此招主要是上下肢的协调性和柔韧性的训练,通过手臂的摆动和转身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8. 单鞭扭身捶:此招主要是强化腰部和手臂的力量和柔韧性,通过扭转身体和左臂的向上挥打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力量。
9. 白鹤亮翅:此招主要是强化腿部的力量和柔韧性,通过提脚和平衡身体的动作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
10. 左右搂膝盖:此招主要是强化腿部和脚掌的力量和柔韧性,通过交换脚步和弯曲膝盖的动作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
11. 独立式:此招主要是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和柔韧性,通过将一个腿抬起来保持身体的平衡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12. 左右踢腿:此招主要是强化腿部力量和柔韧性,通过踢腿和保持身体稳定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腿部肌肉力量。
13. 手挥琵琶:此招主要是强化手臂力量和柔韧性,通过手臂的往返挥动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
14. 倒卷肱:此招主要是强化手臂和肩膀的力量和柔韧性,通过手臂回收和向前伸展的动作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肱二头肌的力量。
15. 掩手肱:此招主要是强化手臂肱三头肌的力量和柔韧性,通过手臂的向后伸展和向前打出的动作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手臂肌肉的力量。
太极拳基础知识
![太极拳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2054f604650e52ea5518982b.png)
太极拳基础知识太极拳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拳术之一,在我国广为流传。
随着武术在世界范围的推广,太极拳以它独特的运动风格和显著的健身效果闻名于世。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是国家体委组织有关专家,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简化原有的套路而创编的。
它不仅简单易练,而且保留了杨式太极拳的技术精华,具有极佳的健身功能和丰富的技击招法。
一、概述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它采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拳理而被命名的。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
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太极”。
并非说太极从无极产生,而是“太极本无极”之意。
太极图是我国古代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逐步产生了太极拳术。
关于太极拳的缘起,据考证是于明末清初逐渐形成的。
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陈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
陈王廷是卓有创见的武术家,他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并参照戚继光的《拳经》创编了太极拳。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三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
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武术家、抗倭名将,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取了其中三十二势编成拳法套路。
陈王廷吸收了其中二十九势编入太极拳套路,甚至陈氏的《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照戚氏《拳经》,可见其影响之深。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主宰发力于全身。
各式传统太极拳也都以太极阴阳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太极拳在长期演变中形成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五式:①陈氏太极拳:刚柔相济,快慢相兼;②杨氏太极拳:匀缓柔和,舒展大方;③吴氏太极拳:柔和紧凑,大小适中;④武氏太极拳:动作灵活,步法轻捷;⑤孙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风格相近,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ac344b9fe4733687f21aad6.png)
太极拳基本知识一、太极拳的保健作用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我国广为流传。
数百年的实践证明,它是健身与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
当今,它以独特的运动风格与显著的健身效果闻名于世。
太极拳采用了意识和运动相结合的锻炼方法,所以它不仅是肢体运动,而且更强调用意。
打太极拳时,要求以意导体,精神集中,意念始终集中在动作上,这样就能排除大脑其它杂念的干扰,专注于指挥与调节全身的活动变化,使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自我意识控制能力得到加强,传递信息的速度与准确性得到提高,从而改善了神经系统的功能。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调节与支配下完成的,神经系统功能提高,能使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增强,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变化。
太极拳的保健价值就在于此。
打太极拳时,太脑皮层运动中枢和第二信息系统建立了兴奋中心,而大脑皮层其它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这时慢性病患者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大脑的充分休息,能抑制皮层的病理兴奋灶与病灶部分的恶性反馈联系,修复和改善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使内脏器官的病患得到修复与改善,病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所以经常打太极拳,能收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效果。
太极拳的特殊锻炼价值,还在于它能起到调节心理机能的作用。
练拳时,要求消除杂念、心静,能缓解精神紧张的不良刺激。
练拳时,周身舒适,内心畅快,给人以特殊的美感,人体会因精神得到优化而产生一系列良性生理反应。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长期受不良精神因素影响,能降低人的健康水平,甚至患病,现代有80%的疾病都与不良的精神因素有关。
因此,通过打太极拳,调节人的情绪,对提高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太极拳是一种轻松柔和、连绵不断的匀速运动,这种运动属于有氧运动,长期打太极拳能使心跳缓慢而有力,提高心脏功能,改善心肌营养,促进血液循环,对防治高血压病,动脉硬化有明显作用。
打太极拳要求“虚胸实腹”。
“虚胸”能给心脏活动以充分余地,使心肌放松,容量增大,排血量增多;“实腹”有助于下腔静脉血液流回心及,减少淤血,减轻心脏负担。
太极拳基本功十二法详解,速度收藏学习!
![太极拳基本功十二法详解,速度收藏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e4ef3e2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a.png)
太极拳基本功十二法详解,速度收藏学习!太极拳基本功十二法是已故太极拳大师王守先老先生积数十年之经验秘传而来的。
它既具有各家太极拳的共同特点,又较为精简,使初学者易于掌握要领。
长期坚持锻炼,能使全身肌肉收放自如,气血易于贯通四肢百骸,增强人体新陈代谢和气机交换,提高肌体免疫力,振奋生息之机,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抗衰老的功效。
太极拳基本功十二法,前六式多注重练心意,后六式重于练内劲。
它以空、松、意推动姿式动作,又以动带静,以意行气、以气行血,意之所至,即血流行之所至。
现将其整理出来,公诸同好,以供参考。
第一式: 悬锤式预备式: 身体端正自然,不偏不倚,不必故意挺胸或收腹,要平心静气,呼吸自然,意气下沉,头顶颌起,然后左脚向左分开,两脚距离与肩同宽。
两足平行,脚尖微向里扣,脚底正放,全身放松,不使力,两眼向前平视,两臂自然下垂,两脚自然站立,都似屈非屈、似直非直的姿势。
全部太极拳十二法每式之预备姿势,皆如是。
1、两臂左右分开,斜行向上作弧线,先由两手的食指带头上举,两手上举时,十个指头好象有丝牵向上升,以动抽丝之劲,动作需轻缓,不可紧张用力,肩关节松开,好象往外拉,同时肘尖也向下松垂,手臂姿势成为双线对称弧形,两手高至头部前上方,两臂举起时手心随之转向,先斜向外向上,两手行至头顶正中,转成两手向下,同时重心落于两腿中间,眼向前平视,神带手行。
2、下落时,以肘尖松沉劲带头,候两肘落至肩平时,两腿同时下弯,两手轻轻下按至脐下为止,臀部不可向后突出,膝稍向前弯出,下按时两手掌离身四、五寸,两手指尖距离约三至四寸,目前平视,要自然,不可用力,两手则如拨摇云雾意境,如此为一次。
然后下按之两手,各自外翻成半阴阳手,仍以食指带头上提,重复上述动作十二次,也可视各人体力而定。
第二式: 交摩掌式站好预备姿势后,左右两臂上提至臂平胸前,手心向下,先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两臂平屈于胸前六、七寸,右手向外向右平行划圈,左手向内向左平行划圈,两手均为顺时针方向运行,回至胸前两手划之圈应一般大,同时两腿屈膝下蹲,在两手回到胸前时,再慢慢起立,如是十二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