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承留》的金丹太极修真哲理释义
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续)

金丹文化流派——三丰派(续)[导读]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
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
”张三丰先生论修道与内丹术的三个步骤前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的话说过,《易经》的道论,是道家文化的根源。
张三丰先生的《大道论》,还专门对道的结构,道的演变,道的顺逆变化,道与金丹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讲解。
内丹术(资料图图源网络)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先生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
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
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
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
”。
祖师用“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道家修道的层次。
这是《道德经》关于道的始母结构孕育万物的过程表达,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金丹大道还丹、金丹、神丹脱胎的“三候”,即吕祖金丹炼“三铅”的修真层次,是值得每一个修真者,去认真咀嚼的修真历程,是张三丰先生运用道的结构,对道家金丹文化性命双修层次的划分。
只有道的演变结构、层次清晰了,才是确立金丹大道的源头活水。
故张三丰先生接着讲内丹工夫,也有“小三候”的层次:初候,积精累气;中候,开关展窍;三候,筑基炼己。
道的三个阶段,内丹工夫的三个层次,内丹修真的基本步骤,是大家修真首先必需理解的内容。
故《道言浅近说》开篇重点讲解这些知识,以强调金丹修真,跟气功养生类的丹道,是有本质区别的。
“初候”修炼需“清心寡欲”内丹“初候”的修炼,祖师说:“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
”。
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是道家金丹文化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
是道教今天用来应世,让大众懂得知足常乐,控制物欲,实现道家金丹的“养命固形”的人性回归。
这是要大众明白,道教金丹文化返璞归真的“清心寡欲”,是能够籍养我们的内三宝“精气神”的。
张三丰《养生篇》中养生合道的思想

张三丰《养生篇》中养生合道的思想*导读:终生轻死生之意义道教自古以来便极其重视人之生命。
张三丰的《养生篇》继承了这一传统,开头便言:“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终生轻死生之意义道教自古以来便极其重视人之生命。
张三丰的《养生篇》继承了这一传统,开头便言:“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欲得其生,须重其生,于重其生,切莫轻生。
杀身成仁,见危授命,非轻生也,平日保其生,至此用其生,乃不同夫虚生,乃虽死而犹生。
”从其言语中,既反映出了张三丰对人之生命的重视,同时又可以看出,张三丰对生命的解读更偏重于生命的意义,而非止于生命本身。
通俗地讲,这很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经常讲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是为了革命,而革命要建立在身体的基础之上。
同样,在张三丰看来,生的意义不在生命本身,不在于仅仅“活着”,在于用其生、不虚生。
而用其生、不虚生,则要建立在重生的基础之上。
长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出生命的意义。
假如只是为了长生而不顾一切,片面地将重生理解为延长自己的生命,这种极端的养生观念恰恰是背离了道教重生思想的本质。
*术须合道术道并全张三丰在《养生篇》中分析了养生与金丹大道(修真)的区别:“养生之论,与修真不同。
修真可以逃劫数,道也;养生可以延年命,术也。
然养生而不明古今天人之理,亦终无集验之方。
”比较养生与金丹大道二者,养生属于人有意识地延年益寿的方法,而金丹是根本的超脱生死之道。
换而言之,金丹大道是道、是本、是无与无为;养生是术、是具体方法、是有为的阶段。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养生不重要,只是养生不能仅仅停留于几种养生方法之上,而是须明古今天人之理。
张三丰这里强调,在养生方法背后必须有一个根本的理念指导,否则不得要领,最终与道相合也不是不可以。
张三丰在《养生篇》的结尾处表示,若养生方法得当“学天道可也,学古人可也”,大致是这个意思。
张三丰祖师《打坐歌》译解 (七)

张三丰祖师《打坐歌》译解(七)[导读]《参禅歌》又名《打坐歌》,言性命双修之宗旨,在道教信徒中广为流传,其文出自《玄要篇》,被《道藏辑要·毕集》所辑录。
文/高帅金丹的杀机与真铅神光固漏的修命价值原文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
译文排除欲望的那个心,也是一种杂念,修真一定要泯灭这些欲望,以机死神活。
金丹宝命全形,靠的是本性的自然清净,宛如一轮明月当空,照见三千大千世界。
释义道家金丹文化的修真活动,早在唐吕洞宾时代,就已经明确提出了道家的炼金丹,对于下德之人,是“依世法而修出世法”的借假修真,走的是道法两用的实修路线。
道家金丹文化通过总结以往外丹术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否定了外丹术的“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
”(《悟真篇》)的非同类道法。
批判了那些“劳形按影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狂。
”(《悟真篇》)的借助外力的外求、外修错误行为之后,早已经走向了张三丰祖师所指的“延年药在身”的内炼实修。
道家金丹大道逐渐与禅宗融合,以顺应自心的活动、变化,去顺其所欲,渐次导之,来降伏其心。
金丹大道用这种道法自然的方式,去获得道心真知的天理。
清静本心(资料图图源网络)道家金丹文化的这一得清净的本心修真进步,也是道家金丹文化在不断地对禅宗文化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形成了道家独特的三教合一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
所以祖师在《玄机直讲》中说:“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
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人欲即静,则天理长存。
”这是在告诉我们,金丹修真的入门工夫,先要做到人心绝,后才能道心见。
这就是《阴符经》所讲的“机在目”的机的本义。
祖师这里讲的“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的这个过程,道家叫做杀机,这个机是指我们层出不穷的欲望之心。
道家的道情,是主张灭人欲的杀机,以得“天理长存”的道心,通过炼金丹的真铅,去实现养命固形的价值,这一真铅长期的善持过程,是为“神光照耀遍三千”。
实际上,道家金丹文化的整过步骤,是祖师说的要经历一阳火起的温养,二阳火起的神功,三阳开泰的烧虚空。
张三丰太极丹经注解

张三丰太极丹经注解【原文】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欲得其生,须重其生。
欲重其生,切莫轻生,杀身成仁,见危授(1)命,非轻生也。
平日保其生,至此用其生,乃不同乎虚生,乃虽死而犹生。
忠臣义士烈女贞媛(2),惟重生者能之也。
若夫生值太平,躬逢盛世,或贵或贱,全孝全忠,为国家耆英(3),为世间人瑞(4),则生生者不可不知养生也。
养生之论与修真不同,修真可以逃劫数,道也;养生可以延年命,术也。
然养生而不明古今天人之理,亦终无集验之方。
上古之民,浑朴为风,寡虑寡思,寡言寡笑,寡视寡听,粗衣粝(5)食,不识不知,故能保全其真,以永眉寿。
近今之民,多虑多思,多言多笑,多视多听,丰衣厚食,荡心荡神,故尝戕(6)伐其性,以至夭亡。
天道之泰,在乎能复。
日昃(7)又中,月缺又圆,雨漏又晴,雷鸣又蛰,故能留不敝(8)之神,以绵天运于常新。
人道之否,在乎多剥。
精任其泄,气任其亏,神运不停,形神不守,故难回已惫之身,聊⑨居人世于朝暮。
然则养生者,药食为后,保护为先,学天道可也,学古人可也。
【注释】①授:同“受”。
②媛:本指美女,此泛指妇人。
③耆英:耆,音“其”,有年岁大、资格老的意思。
英,指出类拔萃之英杰。
宋时,文彦博留守西都洛阳,集年老的士大夫十一人,经常聚会作乐,时人谓之“洛阳耆英会”。
④人瑞:人中之瑞,指人类之中最长寿且最健康者。
人有人瑞,物有物瑞。
例如千年何首乌、千年人参,即为物中之瑞。
⑤粝:音“厉”,指粗米。
⑥戕:音“呛",指杀害。
⑦昃:音“哲",指太阳落山。
⑧敝:音“闭”,指损、坏。
⑨聊:这里指毫无意义。
【译文】作为人来说,在所有的愿望之中,莫过于生命的存在与延续。
但人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想让生命很好地存在并延续下去,就应该重视和珍惜生命。
而要重视和珍惜生命,那就切切莫要轻视慢待生命。
然而,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正义事业和正当权益保护,而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这并不是轻视慢待生命。
平时保养自己的生命,在国家、民族、人民正当需要的时候献出自己的生命,这跟那些虚度生命的生命价值截然不同,虽然死去了生命之肉体,但生命的精神却是永生的。
从张三丰《道要秘诀歌》看我国的金丹太极文化(二)

从张三丰《道要秘诀歌》看我国的金丹太极文化(二)作者:高帅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16年第04期《道要秘诀歌》前面是讲的元神,是“以元神,入气海”,经过这种实修的证验后,才进入“将元气,入黄庭,气神和合混混际,又得一玄最圆明”的渐修阶段。
按照道教文化的次序,是元精生元气,元气生元神的顺生。
可金丹是要逆修、返还的,是“顺为凡逆为仙”的由元神到元气再到元精的渐修过程。
很多人不明白金丹的“元精”才是道家最微妙、最幽深、最惟精惟一的东西。
从这个顺逆规律,可以找到阐释我国道家金丹返还文化的一种理论模式。
我们有了前面的河车初动后,才能进入“将元气,入黄庭”的渐修,进入修真的境界,丹书才有“元气”和“黄庭”的概念,才有这样的专业金丹名词术语。
金丹文化不是一开始就有“黄庭”一说的,所有丹书凡是涉及“元气”、“黄庭”的内容,一定是指先天的东西,不是后天参杂的元神和气海,这个是区分我国丹经丹书真伪的基本知识。
张三丰前面说的“神气交融”状态,它是夹杂着后天的意识在里面,所以说是“元神”和“气海”,只有过渡到先天元气或黄庭的真意阶段,修出玄关后,才会有金丹的“和合”之功。
这个是丹书的火候道理,无论道家还是禅宗,都说“和合凝聚,决定成功”。
我们从张三丰这篇文章中的一字一句去分析,就会发现张三丰的金丹歌诀,乃千古真传,字字珠玑,绝无空话废话。
可以看出,前面的“真心”是慢慢修出来的“便得”的“玄关”,而后面的“又得”,具体的是讲又得的“河车真动”。
前面是获得的“真主宰”,是“一候”,这里的“又得”的“最圆明”,才是丹书说的“二候”,只有“最圆明”的金丹,才是“二候采摩尼”的道胎。
这个“两玄”的秘密,是丹书千古隐秘的火候程序。
在这里讲出金丹的火候程序,是方便大家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印证出为什么张三丰的《打坐歌》最后会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
”就会对道教金丹性命双修的真正意义有一个明确的理解。
这里的“便得”是刘海蟾说的“今日相逢道眼开”的“无心之心”的“玄关”。
《张三丰承留》探释

《张三丰承留》探释【提要】《张三丰承留》出自太极拳著作《杨氏老谱》,其文措词古朴,寓意深奥,不可能是杨露禅父子的作品。
此文的中心意思是阐述道家“虚灵能德明”这一核心观念,涉及到了“虚灵”的功效与有关的历史等,在武术抄本中珍藏这样一篇诗文,反映出十三势拳“拳即道”的锻炼宗旨。
【原文】天地即乾坤1,伏羲为人祖2;画卦道有名3,尧舜十六母4;微危允厥中5,精一及孔孟6;神化性命功7,七二乃文武8;授之至子来9,字著宣平许;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10;虚灵能德明,理令气形具11;万载咏长春,心兮诚真迹;三教12无两家,统言皆太极13;浩然塞而冲14,方正15千年立;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水火既济16焉,愿至戍毕字17。
【校勘】“愿至戍毕字”中的“戍”字可能为“成”字之误。
【词义资料】1天地即乾坤——“乾”与“坤”都是八卦的卦名。
《易传·说卦》说:“乾,天也”,就是说“乾”为天之代称。
《易传·说卦》又说:“坤也者,地也……坤为地。
”就是说“坤”为地之代称。
“乾坤”往往就是世界的意思。
“天地即乾坤”,意思就是以下所论说的是关于人生世界观的哲理。
2伏羲为人祖——伏羲,古代传说中,伏羲是三皇的第一位,他首先教民众百姓渔猎以谋生存等,被尊称为人的首位始祖。
3画卦道有名——古代传说中,画八卦始于伏羲。
“道”有多种概念,如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又指事理规律、道德等。
《老子》第二十五章说对于宇宙的发生演化“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一章对“道”也就是宇宙发生演化加以描述。
《老子》第一章则说:“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老子》第四十二章又指出“道生一,一生二”。
据此,道家典籍认为“无名”就是“无极”;而“有名”、“一”和“二”都是“太极”;“一”是指阴阳未分的太极,“二”则是指阴阳已分的太极。
本句的“道”和“有名”指的就是宇宙,是复指。
“画卦道有名”之意就是伏羲所画的卦反映了太极也就是从“一”至“二”的“有名”这个道。
张三丰《金丹破疑直指》

张三丰《金丹破疑直指》张三丰祖师《金丹破疑直指》三丰祖师世有一等小根盲人,见先仙所言外阴阳、外炉鼎、外药物,便执迷以女人为鼎器,诚可哀也。
这样无知之徒,岂知清静大道有三身四智、内外鼎炉、内外药物、内外火候之玄哉!岂知万物皆备于我,天地造化皆同我之大哉!假如有缘之士,得遇真师,先行玉液内还丹,炼已和光,操持涵养,回光返照,此明心见性之事。
若夫金液还丹,乃情归性,直到真空地位,大用现前,龙女现一宝珠,发现至此,方为一得永得。
亥子之交,坤腹之间,于一阳初动,兴功之时,手探月窟、足蹑天根,回风混合,从此方有百日功灵之验,金液还丹乃全此五行之大事也。
除此性命双修清静之道,馀皆旁门小术耳。
吾于一身内外,安炉立鼎之妙、攒簇五行口诀、药物火候细微已得。
不知虚空法度,便去入室:行外药入腹大事,发火兴功;行到秘密处,有虚空万神朝礼,仙音戏顶,此事鬼神难明。
只因自己不能炼已于尘俗,未得积铅于市廛,气脉又未大定,基址亦未三全;理虽融而性未见,故万神发现,凶险百出,心神恍惚,不能作主。
又因外边无知音道侣护看防守:着其声色,惊散元阳,激鼎燌炉,劣了心猿,走了意马,神不守舍,气不归元,遭其阴魔。
何为阴魔?我不细说,后学不知。
皆因真阳一散,阴气用事。
昼夜身中鬼神为害:不论睁眼合眼,耳中只听鬼神噪闹,白日间犹可,到晚最为难过,不敢定静一时;我身彼家海底命主,兑金之戊土,冲翻五脏百脉,血气皆随上腾,连身提起不着地,杀身丧命、鬼家活计。
仆暂弃前功,遵师训指:大隐市廛,积铅尘俗,摄情归性,杀机返心。
自幼至老,被天地人物盗去天真。
今于虚无中尘色内,却要盗夺返还于我天性之中;方得元精、元气、元神;欲还三全,全凭虚极静笃,造致万物芸芸,乃得各复归根。
根归理融,理融见性,身心大定,五行攒簇,才去行向上事而了道也。
想先代贤哲,多有中道而废者:皆因未曾炼己持心,金来归性;以至二候得药,于四候进火之时,不知虚空法度,粗心大意,是以白公有“再斫松筠节”之叹。
《张三丰承留》大意及校勘

《张三丰承留》大意及校勘【原文】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
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授之至予来,字著宣平许;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虚灵能德明,理令气形具;万载永长春,心兮诚真迹。
三教无两家,统言皆太极;浩然塞而冲,方正千年立;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水火既济焉,愿至戊毕字。
注:“授之至予来”一句的“予”字,一般误为“子”字。
“万载永长春”一句的“永”字,一般误为“咏”字。
“愿至戊毕字”一句的“戊”字,一般误为“戍”字。
现根据文意和道家金丹基础知识校勘。
这篇《张三丰承留》出现在《杨氏老谱》中,似乎在暗合着道家的金丹文化,跟我国太极拳之见的某种必然联系。
不仅太极拳在跟道家的金丹文化结缘,形意拳也离不开金丹文化的指引。
形意拳拳经说:“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
这里的灵根、修道,都是源于道家的炼金丹思想,都在回归内家拳的根,那就是道家的金丹文化。
《张三丰承留》出现在《杨氏老谱》中,如果用道家金丹文化的视角去解读,并不偶然。
根据笔者的传承和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发现这篇《张三丰承留》,只是张三丰先生的金丹词赋的一种而已,类似于这样的丹诗歌诀,甚至比这篇《张三丰承留》更为深奥的歌诀,《张三丰先生全集》中收录的很多。
《张三丰承留》告诉我们,这是张三丰先生简述他的道学源流的一首诗。
承是继承、传承的意思;留是保留、留存的意思。
是在告诉我们,他的金丹文化传承在哪里。
所以,顺着这个标题的意思,通过研读发现,这首丹诗所讲解的丹理,并不深奥,而且,其中有几处明显的传抄的笔误,通过校勘后,文意变得更加清晰了。
首先,张三丰先生说:“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
”。
他是在用易理讲述丹理的,《易经》是用卦画,表达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的。
《周易参同契》也的:“道之形象,真乙难图。
”(这个真乙是多么的难以图画啊!),这个“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的道,被我们的祖先伏羲氏用卦画表达出来了,这是张三丰先生要跟我们解释的“画卦道有名”的文化源头,意思是在远古的时代,我们的祖先伏羲氏们,就是用诸于《易经》那样的图和符号,在给我们描绘这个至繁至简的世界。
福自我求命自我造_论张三丰丹道修炼思想

=收稿日期>2010-10-18=作者简介>徐平,女,1980年生,吉林长春人,中国哲学专业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道家与道教文化。
第9卷第1期2011年2月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L iaon i ng M ed i ca lU n i versity (Soc ial Science Ed i tion)V o l 19N o 11F eb .,2011福自我求 命自我造)))论张三丰丹道修炼思想徐 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86)=摘 要>张三丰是丹道修炼的集大成者,主张/福自我求,命自我造0。
他认为通过丹道修炼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久视,与道合一。
他的丹道修炼方法包括清净丹法、同类阴阳丹法和龙虎丹法。
/炼己0和/性命双修0是张三丰丹道修炼思想中的两大重要理论。
张三丰认为,/炼己0最难,贯穿修炼的始终,/炼己0纯熟才能使修炼达到高超境界。
张三丰在丹道修炼中主张/性命双修0,该理论兼及南北二宗派。
=关键词>张三丰;丹道思想;炼己;性命双修=中图分类号>R22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16(2011)01-0053-04张三丰是丹道的集大成者,后世丹道类书籍都绕不开张三丰丹法。
张三丰丹法中囊括清静丹法、同类阴阳丹法、龙虎丹法,堪称丹道大全。
张三丰注重依靠丹道修炼求得长生。
5大道论6:/或者谓人之生死,皆有数定,岂有违天数而逃死者?独不思福自我求,命自我造,阴骘可以延年。
0[1]这是告诉世人可以依靠修炼盗夺天机,延年益寿,逃出生死定数,福自我求,命自我造。
张三丰丹道修炼的内容丰富多端,我们抽索其核心与关键来论述。
5玄机直讲炼丹火候说二篇登天指迷说6:/除此玉液金液、性命双修、清静自然之道,余皆旁门小法。
0[2]无论是玉液,还是金液,都离不开纯熟的炼己;玉液和金液,本身又是性命双修,所以,本文将从/炼己0和/性命双修0这两方面来谈谈张三丰的丹道思想。
太极丹功与做人的层次

太极丹功与做人的层次“丹”原本是指一种红色矿石,即“丹砂”,后来则将以矿物质为主的多种物质而化合成的药物称作“丹药”,中国古代人们经常用此类丹药来治病健身,并期望用此“丹药”来养生长寿,但后来的养生实践证明,此“丹药”无法使人们达到长寿。
因而老子开创了道家,以修身养性炼命为方法,使修炼者达到长寿的结果。
在修炼过程中,修炼者使身体内的元精和元神相结合,而产生一种具有超级能量的物质,这个物质就是元气,道家将此元气称为“丹”,也称作“内丹”或“小丹”。
人身中的这个元气与宇宙生命元气是完全同质的,只是人身中的元气与宇宙生命元气处在相隔绝的状态,能量有限。
修炼者需要通过内丹的培养和凝聚,而与宇宙生命元气相感应,并招摄宇宙元气与自身内丹相合,形成和合圆满的生命元气。
这个元气与宇宙生命元气相连相通、完全一致,具有真实不妄、不生不灭、万古不变的特性,所以被称为“金丹”或“大丹”,张三丰祖师就以得金丹而举世著名。
修炼者通过完全的修炼过程,先结内丹,再得金丹,这个过程就是太极丹功。
张三丰祖师把此太极丹功也称为“金丹大道”,以与其他各种旁门斜径的练功方法相区别。
修炼太极丹功有以下几个不同的目的,在不断的修炼过程中,根据各修炼者的品性,会有不同境界的追求。
(1)健康身心,消除疾病。
(2)长寿久岁,逍遥在世。
(3)修性立命,把握生机。
(4)证悟归真,合道成圣。
张三丰祖师说“不拘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也。
又须洞晓阴阳,深参造化,察其真伪,得阴阳之正气,觅铅汞之真宗。
方能换骨长生,居不夜之天,玩长春之景,与天地同久,日月同明”。
将丹功的方法过程做了概括的述说。
总结起来,丹功应有以下进阶层次:(1)以德修行,服务社会,做个好人。
(2)探索真理,研究生命,做个知人。
(3)操练太极,把握阴阳,做个实人。
(4)心胸开广,放弃妄欲,做个虚人。
(5)炼己持心,大静大定,做个修人。
(6)先天来复,阴阳相合,做个炼人。
张三丰太极拳论以及注解

张三丰太极拳论以及注解《太极拳论》,系太极拳的文献资料,太极拳界重要的拳论有两篇,一是张三丰的《太极拳经》;一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张三丰版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
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
进、退、盼、顾、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王宗岳版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
虽势有区别。
概不外乎壮欺弱。
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
手慢让手快。
皆是先天自然之能。
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
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
快何能为。
立如平/秤准。
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
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
不能运化者。
率皆自为人制。
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
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
走即是粘。
阴不离阳。
《张三丰承留》探释

校 勘 : 愿 至 戍 毕 字 ” 中 的 “ c , 可能 为 “ , c , 戍 字 成, 字之 误
。
语 法修 辞分析 : 原 文 中有 多处 倒 序 与 分 承修
八 卦 中 的乾坤 ,伏 羲 氏是 中华 人
类最 初 的祖先 。
“ 十六 ” “ 指 十六 字 心 传 ” 就 , 是 《 尚书 ・ 禹谟 》 的 “ 心 古 大 中 人
古 代 传 说 中 , 八 卦 始 于 伏 画
羲 。“ ” 多 种 概 念 , 指 宇 宙 道 有 如
万 物 的 本 原 、 体 , 指 事 理 规 本 又
命 双 修 的核 心观 念 。《 氏老 谱 》 杨
中不少 阐述 十三 势长 拳 特 殊武 术
律 、 德 等 等 。《 子 》 二 十 五 道 老 第
原文 :
章 则 对 “ ” 就 是 宇 宙 的 发 道 也
生 演 化加 以描述 。《 老子 》 一 章 第
又 说 :无 名 , 物 之 始 也 ; 名 , “ 万 有
万 物 之 母 也 。 ” 老 子 》 四十 二 《 第 章 又指 出 “ 生 一 , 生 二 ” 道 一 。据
为倒 序 , 理 解 为 “ 至 戍毕 字 , 应 愿 水 火 既济焉 ” 。 “ 往圣永绵 , 来学常续 ” 继 开
为分 承修 辞 , 中的 “ 往 ” 开 语 继 和“ 来 ” 承 , 圣 ” “ ” 承 , 永 相 “ 和 学 相 “ 绵 ” “ 续 ” 承 , 理 为 “ 学 和 常 相 应 圣 继往 开来 , 永绵 常续 ” 。
译释 :
天地 即乾 坤 ,伏 羲 为人祖 ; 画
此 , 家 典 籍 认 为 , 无 名 ” 是 道 “ 就
祖师说的金丹大药,须要从阴阳二字着手修证

祖师说的金丹大药,须要从阴阳二字着手修证道家一直是在用太极阴阳八卦学说,去解释人类生命的先天与后天的现象。
伏羲先天八卦图与文王后天八卦图,分别表达了人类生命的先天与后天模式。
道家炼金丹的方向,就是要通过自我修炼,实现将我们的生命模式从文王后天八卦图式转化为伏羲先天八卦图式。
这一思想充分体现在《周易参同契》与《悟真篇》的丹道文化体系当中。
人类从生命诞生后,便逐渐开启了后天的意识活动,这让我们先天的本能之心,被迫逐渐退位而隐藏了起来。
面对人类的这种生命现象,我们又该怎样去实现后天与先天的相互切换呢?这就是《道德经》所阐释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返还模式,道家分别用先天与后天的八卦图式来表达。
《悟真篇》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
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
”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主要蕴含在《道德经》《阴符经》等传统道家文化思想当中。
人类的常态生命模式,是从伏羲先天的太极图式转换为文王后天的太极图式,那么,道家需要将失去的人类自然的本真状态去重新“修”回来,将这一假的状态扭转过来,转杀为生,化刑为德,这就需要通过自我修炼而返还到伏羲先天八卦图式。
这个过程叫做“复命归根”。
道家通常把这门高深的“炼金丹”过程,又叫做“修真、”,也叫“修太极”。
意思是将“一而二”的阴阳分开的生命状态,回归到“二而一”的太极阴阳合一状态中,曰为“逆修”模式。
张三丰祖师说:“易乃先天之太极”,一语道破天机,这其中囊括了道家金丹文化的易学主旨。
利用后天意识去返还到先天阴阳合一图式的过程,道家又叫“借假修真”。
人类对返还本真之理想的实现,如同“太极本相”一般的阴阳合一,它又从哪里去开始呢?道家金丹文化讲的十分清楚,是从丹道的“得一、得药”开始的。
得一,就是得药的意思。
那么,药又在哪里呢?张三丰祖师曾说:“延年药在身”。
这个隐藏在身体里面的药,不知迷惑了多少修真君子。
祖师曾评价人们的贪欲:“未遇师时急求师,已遇师时急求药。
从张三丰《道要秘诀歌》看道教金丹太极修真文化

从张三丰《道要秘诀歌》看道教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导读:张三丰《道要秘诀歌》【原文】道要歌,道要歌,不知道要必遭魔。
看玄关,调真息,知斯二要要修毕。
以元神,入气海,神气交融默默……张三丰《道要秘诀歌》【原文】道要歌,道要歌,不知道要必遭魔。
看玄关,调真息,知斯二要要修毕。
以元神,入气海,神气交融默默时,便得一玄真主宰。
将元气,入黄庭,气神和合混混际,又得一玄最圆明。
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
看玄关,无它诀,先从窍内调真息,神恬气静极自然,妙自无生现太极。
古仙翁,多半语,恐泄真机不妄举。
或言有定在中央,或言无定自领取。
到而今,我尽言,此在有定无定间。
有定曰窍无曰妙,老君所说玄又玄。
指分明,度有情,留与吾门作赏音。
遇而不修为下鬼,为圣为凡随乎人。
初下手,最难行,离了散乱又昏沉。
大丈夫,有真学,必将神气分清浊。
先天神兮最清明,后天神兮乃浊物。
扫除浊物守清明,闭塞三宝居灵谷。
这灵谷,即窍儿,窍中调息要深思。
一息去,一息来,息息相依时相偎。
幽幽细细无人觉,神气团冲九窍开,照此行持得窍妙,昏沉散乱从何来?我们前面对张三丰《打坐歌》说什么,做了一个道教金丹文化的原理介绍,是站在道教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视角,给张三丰先生的《打坐歌》里面蕴涵的金丹文化知识,做了一个大致的解释。
鉴于目前我国的金丹文化,常常流于后天的养生文化范围的练养和研究的这种文化现象,均是难以走出执象的丹法错误,一直是《悟真篇》批评的未得妙法之真的这种丹法,在我国气功与养生界占主导地位。
而金丹文化又是隐秘的先天学问,难以用个人的观点去引导大家走出这种误区。
为了弘扬我国金丹太极修真文化,传承这一古老的先天大道文化,我们认为只有去阐释这些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历代内丹大家的著述,诸于像张三丰、张伯端等这些大家的金丹文化原著的内涵,先做一些文字上的校对,再对其中的基本含义,作出相应的解释,才能还原我国金丹文化的真实面目。
张三丰金丹诗注解系列(一)(附钟云龙道长谈内丹术视频一)

张三丰金丹诗注解系列(一)(附钟云龙道长谈内丹术视频一)内容孔德按:三丰祖师此金丹诗内容,主指炼己之后入室下手法工。
丹家将炼己作首步筑基功夫,炼己即炼性,性定则心静,心静则神归,神归则真种得,得真种方可谈培养、采炼、搬运、沐浴、温养、攒簇、封固诸般金丹返还之事。
故炼己是以性还命,侧重于性功;金丹是性命双炼,征验在命效。
然性命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在后天可作两面观,故修功分性分命,分先后次第;在先天实为一物,故修到后来便无分别。
一采取先天炼后天,循环二气共根源。
欲知有象原无象,须知初弦与下弦。
杳杳乾坤将判处,冥冥父母未生前。
服之混沌犹如梦,变化婴儿寿万年。
【注解】“采取先天炼后天,循环二气共根源。
”此句从“气”上开篇讲金丹之道,言金丹修炼始终围绕着“气”下功夫,离“气”而不可言道。
金丹之道不过是吾人效法天地造化之道而已。
天地造化之道乃一气流行。
此一气,静为阴,动为阳,一动一静,一阴一阳。
动极生静,静极生动,阳极生阴,阴极生阳。
动生静乃动中含静,静生动乃静中含动;阳生阴乃阳中有阴,阴生阳乃阴中有阳。
故天地生生不息,均赖此阴阳二气的循环。
所以古人说“一阴一阳谓之道”。
阴阳二气之分,分在动静。
有动静皆为后天,无动静方为先天。
故,无动静之分的先天一气,乃为后天有动静的阴阳二气之本,即根源。
金丹之道下手即以后天返先天,寻到根源处,得此先天根源再化炼后天,渐返渐炼,以至后天渐消,先天渐长。
待至后天全无,先天尽现,金丹即成。
然而言后天,却有多种之分。
以息分,口鼻呼吸为后天;以神分,思虑之神为后天;以精分,营养之精、交感之精为后天。
以人身言先天,真阴真阳为身内之先天,先天一气为身外之先天。
故此真阴真阳,在宇宙自然为先天之后天,在人身为后天之先天。
知此先天后天,方明采取烹炼之用。
“欲知有象原无象,须知初弦与下弦。
”此句从身内真阴真阳之气的运转规律上,让人知其现象与本质。
先天阴阳,以其用,有其现象特征与规律,以其貌,却无声色与形状。
张三丰《太极十要诀》解释

张三丰《太极十要诀》解释张三丰《太极十要诀》解释2009-11-19 12:53《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二载:“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
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
神凝内敛,无异下地。
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
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即交,而太极之象成。
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
意者,神之使也。
神气即媾,而太极之位定。
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演为七二之数。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
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此太极拳之十要。
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
”解释如下:(1)虚灵:指练习时全身要放松,注意下颏内收,口自然合闭,舌上卷舔住上腭,以加强唾液的分泌。
头顶百会穴向上轻顶,想像上方有一条线在牵引着头顶,以保证头部的稳定。
眼神要随着身体转动,平视前方,既不可皱眉怒目,也不要随意闭眼或精神涣散。
(2)含拔:指含胸拔背,意思是说在锻炼过程中要避免胸部外挺,但也不要过分内缩,应顺其自然,保持脊椎挺拔,前胸后背对称,颈椎向上拔起。
(3)松腰:指腰部放松,两胯向下沉,两膝微屈。
这样可以使腰椎、胸椎和颈椎节节松开。
拳决云:“如九曲行珠,无微不至”。
长此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丹田之气就会节节贯穿,上下传递。
(4)定虚实:学练太极拳要求身体转圆,必须只是一个点着地。
练习时就像走路一样,重心在两脚之间来回移动。
太极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虚实变化也是虚与实浑然一体。
(5)沉坠:指沉肩坠肘。
实践证明,练拳时肩部放松,当抬起手和小臂时,肘向下坠,自然放松,日久天长随着功夫的进步,就会产生沉坠的感觉,同时又不会影响肩部传递内劲的灵活和圆满。
太极总论

太极总论“太极”,为张三丰祖师所创立的一套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修炼运动功法;“总论”,是太极文化、理论的全面总结和“汇集”论述。
据《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说:“一举一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力(指顺势而为,勿使蛮力),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动作轻缓、舒展,忌刚强暴发力。
神宜内敛即精神与动作高度统一,不宜神意张显),毋使有凸凹处,毋使有断续处(忌大伸大展,大曲大收,犹如行云流水,绵延不间断也)。
其根在脚发于腿(脚犹根也,不可蹒跚而动,每动脚皆由腿带而方能起)。
主宰于腰(腿又由腰而主宰),形于手指(指外象发于手),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指全身统一完整,不可偏执一处)。
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无论向前进身,还是向后退步,都要借自身之力,顺势而为)。
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练习太极,最容易出现毛病的地方,一是腰、二是腿。
每个动作,动作与动作之间,关键是否连贯、得势、自然。
如有缺陷处,即要找出毛病,腰如果不自然,发不好力,就要从腿上观察、改进。
其它的也一样,都要找出根源症结)。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太极拳重于心性,关键从意念上下功夫),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如果向上走势,必须先向下行之。
也就是欲左先右,欲上先下)。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己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如举重物,已用十二分气力,虽能力挺,惜伤筋动骨矣。
如能借势就势,借力得力,方能以柔克刚,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万物皆分一虚一实,天地皆分一阴一阳。
然虚与实无论如何变化,还是一阴阳。
既在变化之中,又在统一之内)。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如果要想练好太极,除勤学苦练掌握太极总论外,还要修炼心性,体悟静定之道。
如《太极行功说》中认为:“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三丰承留》的金丹太极修真哲理释义
*导读:《张三丰承留》的金丹太极修真哲理释义【原文】(上)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
(……
《张三丰承留》的金丹太极修真哲理释义
【原文】
(上)
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
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
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
(中)
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
授之至子来,字著宣平许;
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
虚灵能德明,理令气形具;
万载咏长春,心兮诚真迹。
(下)
三教无两家,统言皆太极;
浩然塞而冲,方正千年立;
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
水火既济焉,愿至戍毕字。
道教健康文化中的修真文化,一直以来,是指导我国金丹修真文化中的有形文化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的理论基础。
我国道教健康文化的发展,其中的道家金丹修真文化思想,有一个清晰的脉络,一直在指导这些中国武术。
而这些中国武术的源泉,就是源于传统的中国国学的,中国武术的发展,在古代没有武术这个概念,它跟武学、武道有区别,应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是我国传统文化演变成一种有形文化的基础。
加强对我国道家修真文化的研究,对指导我国武术这些有形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有学者早就指出,我国武术是大道。
但这个大道武术,真正意义上讲,仅仅指的是内家拳术这一部分。
而其它形体运动在未修炼到由外而内的境界前是不属于大道文化内的,而只是一种体操,是一种形体运动。
如果没有真意的参与,就不是大道文化范畴。
内家拳术,属于养生运动,一般的体育活动,属于戕生运动,这个是我国金丹修真文化所界定的东西。
初次看到这篇《张三丰承留》,它出现在我国太极拳术著作里面。
我们在《张三丰先生全集》里面没有看到。
它的真正含义,是解说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它之所以被我国太极拳术大家所珍视,是因为一个真正的太极拳术大家,是懂得这个金丹太极文化
的实有价值的。
就《张三丰承留》这篇文章的120个字的内容参看,这篇文章的题目,笔者推测,它原始的题目,不应该叫《张三丰承留》。
张三丰先生应该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后世看到这篇文章,可能失去了原有的题目,才归纳为承留的,承是传承、继承;留是存留、保留的意思,是对张三丰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知识的一种传承的意思,所以,前贤把这篇文章命名为《张三丰承留》。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我们通过对张三丰先生的这篇文章的解释,从他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应该有一个更切题的题目,按照他的主要内容,是论述先天气和后天气的,是对金丹大道的整个过程的讲解,用这方面的内容来命题的话,大概归属于《论水火》或者《论铅汞》的范畴。
再有一种可能,是太极拳术的某个传人,意在隐秘太极拳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关系,才这样改为《张三丰承留》的。
这篇文章是典型的金丹修真文化思想,我为什么这样说,这里将结合张三丰先生的道家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知识,对这篇文章的含义做一个释义,一睹这篇《张三丰承留》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风采。
我把这篇文章,按照其中的表达的意思,主观上分作上、中、下三个段落。
上部分,是用代表着儒家思想的《易经》的哲理在解释修真的。
中间部分,是纯粹的道家金丹思想。
下半部分,是对金丹大道的三教合一主旨的归纳,是一句水火既济真铅汞的内丹思想的总结。
上篇说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
这段话里面的意思,比较深奥,我国先天文化,其中用卦画来表达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除了伏羲氏,还有周文王。
开始是伏羲氏讲的是先天河图文化,是先天太极图的道理,所以说: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
接着是讲的后天洛书文化,也是后天太极图的道理。
有了卦画的演变,就是《道德经》的从无到有的转变。
道,本来是无名的,强名为道,一旦有了卦画的描述,就是有名了,才有了十六字真经: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个是儒家的《中庸》至善思想。
上篇的所讲的意思,概括了河洛的基本道理,也对先天太极图和后天太极图的源泉做了解释,为什么要开篇解释这个,是张三丰先生开宗明义的唱道只有这个先天大道文化,才是金丹修真文化的本源。
中篇的内容,是纯道家的金丹内容,中篇说: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授之至子来,字著宣平许;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虚灵能德明,理令气形具;万载咏长春,心兮诚真迹。
在刘海蟾的《至真诀》里面说:应物无心神化速,这里的神化性命功就是纯道家的太极修真文化,只有纯阴剥尽丹成熟的养就婴儿,才是道家的神化性命之功。
而这个性命之功的完成,有一个火候的内容,金丹修真之理中,有文武火候,这个文武火候,是蕴藏在二七之中的道理,二七也可以说是七二,是吕洞宾《敲
爻歌》上面说七七白虎双双养,八八青龙总一斤所指的二七,这个是金丹术语,都是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寓意,均是说的火候内容,如果我们不懂得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这些道理,是看不懂这些话的。
中篇接着说:授之至子来,字著宣平许;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虚灵能德明,理令气形具;万载咏长春,心兮诚真迹。
其中的意思,是承前启后的表述。
授之至子来,字著宣平许;的意思是说,传授这个东西的是许宣平先生。
中篇强调说: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
我国金丹太极修真文化,以前有一种外丹术的焼炼学说,这个在内丹学来讲,实际的意义并不大。
所以,张三丰先生说:延年药在身。
这个延年药又在哪里呢?张三丰先生补充说:元善从复始。
它是本源的上善,是一种原始的东西,就是人人具有的本真,也就是《悟真篇》说的: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的道理。
按照《易经》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学说,只有先穷理,才能至于命,故张三丰先生说:理令气形具。
有了这究理性,才会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我们修真,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够出现邵康节描述的天根月窟闲来住,三十六宫都是春的证验。
这个长春,靠的是心兮诚真迹,张三丰先生说:没有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仗的决心,是无法修真的。
所以,中篇的内容,按照张三丰先生的行文特点,在这儿都
是讲的金丹太极的修真道理。
下篇的内容,在明白了前面的修真实义,相对要容易理解,接着看下面的三教合一思想,就更容易理解。
篇说:三教无两家,统言皆太极;浩然塞而冲,方正千年立;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水火既济焉,愿至戍毕字。
这里的三教无两家的含义,是说虽然有三家之说,但三家之中又是无两家的,意思就是只有一家,是三教合一的意思。
那么,三教合一,合到实处的意思,又是什么呢?张三丰先生说:统言皆太极,一言以蔽之,统统就是太极之理,统统太极修真文化啊!
所以说,这个冲塞于天地之间的,常养浩然之气的正道(浩然塞而冲,方正千年立),是继往开来的往圣绝学,这个绝学,就是水火既济真铅汞,是从后天太极,返还于先天太极,是取坎填离之功,张三丰先生,是希望我们认认真真的把这个修炼完毕。
以上对《张三丰承留》一文的内容,做了一个简单的解释,其中的道理,不是一言半语可以说清楚的。
但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这些内家拳术,无论怎么样,它们的理论基础,应该是源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先天之学的,我解释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在探寻我国国术中的拳学源泉,太极拳术,是引用了张三丰先生的金丹太极修真思想,他应该是在暗示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才是太极拳术的源泉,是张三丰先生创立太极拳术的又一个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