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状元与科举家族初探

合集下载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清代的科举制度,那可真是一段传奇的历史啊!要知道,那时候的考试可不像今天这样简单,想想看,几千人挤在一起,想要争那个金榜题名的机会,真是像在打擂台。

要是你在家里认真读书,书声琅琅,那可算是把自己训练成了一个“考试机器”!考生们每天泡在书里,简直跟陀螺似的,转个不停。

这其中的人物,更是让人想象不已。

先说说有名的状元吧!这可不是谁都能当上的,得有真本事。

那些考状元的,都得像开挂一样,背得了古文、诗词,还得懂得很多礼仪,简直是全能选手。

他们的家族也常常是“世代书香”,一辈子没少读书。

就像我们常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黄金屋不是说真有金子,而是说书本里藏着无数的智慧和知识。

你想啊,家里有个状元,别提有多荣耀了,门口的花也开得特别艳丽,邻居们看得都羡慕得不行,简直就像过年一样热闹。

可是,状元背后的故事也不是那么简单。

那些个从乡下到京城拼搏的年轻人,家里条件差的,得经历多少磨难啊。

为了能考个好成绩,可能白天在田里干活,晚上回家就开始埋头苦读。

为了个进士梦,连休息都省下来了,眼睛都快熬成熊猫眼了。

再说,有些人运气好,考上了,家里可算是“飞上枝头变凤凰”了,亲戚朋友都来恭喜,真是乐开花。

还有那些没考上状元的,虽然心里不甘,但也得拍拍身上的灰,重新来过。

咱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话一点不假。

有些人,考了好几年,还是没能如愿,但他们的坚持精神,真的是让人佩服。

因为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下一次成功的垫脚石。

清代的科举,不仅考的是知识,更考的是毅力。

你想想,有多少人抱着“宁可千日苦,也要一朝荣”的心态,拼命努力,就是为了那一纸功名。

再来说说那些在考试中,闹笑话的人。

有的考生紧张得手心冒汗,结果上去就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这下可热闹了,评卷老师都忍不住笑了。

还有的考生,居然在考场上打瞌睡,醒来时一脸懵逼,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

这种事在当时也成了坊间茶余饭后的笑话,大家都觉得这些考生真是“可怜又可笑”。

科举家族

科举家族

浅谈科举家族10级法学3班邹洋100401317浅谈科举家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科举家族有了一定的了解。

首先,需要明确科举和家族的含义。

科举,即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它始于隋炀帝时期,在1905年光绪帝时期被废除,历经了千年。

而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家族组织所需要具备的四大特征是祠堂、族长、族田、族谱,四者缺一不可。

就科举家族而言,《科举学导论》的作者刘海峰先生的观点值得一提,他在对科举史进行全面分析后,发现这种制度与集权、文化传播、教育推广以及阶层的纵向流动等方面的适应性:“在古代社会.体现公平竞争精神的科举制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推广,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集权统治.并且在相当范围内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是适应当时社会的一种考试选才制度”。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科举家族。

一、硃卷在科举中的重要作用首先,硃卷是在乡试和会试中,将举子用墨笔所写的试卷密封后交誊录生用硃笔重新誊写的卷子。

它包括考生履历、科举名次、文章,其作用是向好友报告喜讯,分送各级官员以求得到赞助银两,自我推荐,个人身份的认证,除此之外,它也能一定程度上的防止考试作弊。

尤其不能忽略的是它的史料价值。

潘光旦在《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中说:硃卷必备履历,履历的一大部分是先世本支和旁支的一个题名,等于一个简略的家谱,最后几世往往是婚姻关系。

顾廷龙的《清代硃卷集成》序言:不可多得的传记资料,研究八股文的第一手资料,窥视清代教育状况之一班。

由此可见,硃卷履历中所记载的不仅是清代应试举子本人的传记资料,更重要的是其家族的世系史料,而且比家谱更要真实准确。

然而,硃卷也有它不可忽略的局限性,硃卷履历记载以本人中式时间为断限,在利用硃卷履历中,就要注意其时间性,硃卷刊刻履历,由于没有固定格式,家族夫人的世袭,原籍与居住地的迁移,师承关系,都因人而异,在说明问题时,要注意其可比性,硃卷履历对家族记载无具体要求,因而详略不一,普通情形足以简明为主一有相当多部分硃卷履历,记载极为珍贵的史料,更多的硃卷履历如同家族人名索引,要配合其他文献才能弄清史实。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索引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索引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索引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索引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非常重要的选拔人才的途径。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历史时期,科举制度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索引,是一项对清代科举制度和参与其中的人物进行全面评估和记录的重要工作。

我们来看清代科举制度的基本情况。

清代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在县级选拔人才的考试,而会试是在省级选拔人才的考试,殿试则是在京城选拔人才的考试。

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被称为科举人物,他们通过考试取得功名,成为官员,成为社会上的“士”。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索引,记录了清代科举人物的家族和个人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清代科举制度和科举人物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了解科举人物的族谱、家族历史、个人成就和行为举止等情况。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清代社会的阶层结构、家族关系和个人奋斗历程,对于研究清代社会和历史具有很大的价值。

在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索引中,不仅记录了科举人物本人的情况,也对其家族背景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这些家传资料的汇编索引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清代社会阶层和地方社会历史的重要材料。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资料了解清代科举人物的文化水平、家族地位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

另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索引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清代科举考试的制度和流程。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了解考生们如何备考科举考试,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以及他们对科举考试的态度和看法。

这些资料对于研究清代文化史和教育史都具有很大的价值。

个人观点上,我认为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索引对于研究清代社会和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清代科举制度和参与其中的人物,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清代社会的特点和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结起来,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索引是对清代科举制度和参与其中的人物进行全面记录和评估的重要资料。

清代状元榜眼探花一览表

清代状元榜眼探花一览表

清代状元榜眼探花一览表清代状兀榜眼探花一览表科考年代状元榜眼探花会元及弟名次二甲三甲备注顺治三年丙戌科傅以渐吕缵祖李奭棠李奭棠探花77 293顺治四年丁亥科吕宫程芳朝蒋超李人龙三甲201 57 238顺治六年己丑科刘子壮熊伯龙张天植左敬祖二甲10 77 315顺治九年壬辰科邹忠倚张永祺沈荃张星瑞二甲48 77 317顺治九年满榜麻勒吉折库纳巴海麻勒吉状元7 40 策试满州进士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戴王纶秦鉽秦鉽77 319顺治十二年满榜图尔宸贾勤索泰贾勤榜眼7 40 贾勤(一作查亲)顺治十五年戊戌科孙承恩孙一致吴国对张贞生二甲65 80 260 顺治十六年己亥科徐元文华亦祥叶方蔼朱锦二甲67 96 277 加科顺治十八年辛丑科马世俊李仙根吴光陈常夏三甲137 77 303康熙三年甲辰科严我斯李元振秦弘沈珩二甲1 40 157康熙六年丁未科缪彤张玉裁董讷黄礽绪二甲39 40 112康熙九年庚戌科蔡启僔孙在丰徐乾学宫梦仁57 239 李光地该科登第康熙十二年癸丑科韩菼王度心徐秉义韩菼状元40 123 王度心改名王鸿绪康熙十五年丙辰科彭定求胡会恩翁叔元彭定求状元50 156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归允肃孙卓茆荐馨马教思二甲8 40 108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蔡升元吴涵彭宁求金德嘉三甲1 40 136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陆肯堂陈元龙黄梦麟陆肯堂状元40 121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沈廷文查嗣韩张豫章范光阳二甲1 40 103康熙三十年辛未科戴有祺吴昺黄叔琳张瑗二甲5 40 114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胡任舆顾图河顾悦履裴之仙二甲4 40 125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李蟠严虞敦姜宸英汪士竤二甲1 40 107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汪绎季愈王露王露探花60 242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王式丹赵晋钱名世王式丹状元50 113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王云锦吕葆中贾国维尚居易三甲125 50 237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赵熊诏戴名世缪沅戴名世榜眼50 239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王世琛沈树本徐葆光卜俊民二甲1 50 124康熙五十二年恩科王敬铭任兰枝魏廷珍孙见龙二甲3 50 143 圣祖六旬万寿恩科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徐陶璋缪曰藻傅王露李锦二甲8 40 147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汪应铨张廷璐沈锡辂杨尔德二甲35 40 122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邓种岳吴文焕程元章储大文二甲38 40 120雍正元年恩科于振戴瀚杨炳杨炳探花60 180 清世宗登极恩科雍正二年甲辰科陈悳华王安国汪德容王安国榜眼80 215 外加钦赐1人雍正五年丁未科彭启丰邓启元马宏琦彭启丰状元50 173雍正八年庚戌科周澍沈昌宇梁诗正沈昌宇榜眼100 296雍正十一年癸丑科陈倓田志勤沈文镐陈倓状元92 233乾隆元年丙辰科金德瑛黄孙懋秦蕙田赵青藜二甲7 90 251乾隆二年恩科于敏中林枝春任端书何其睿二甲3 80 241 清高宗登极恩科乾隆四年己未科庄有恭涂逢震秦勇均轩辕诰二甲31 90 235乾隆七年壬戌科金甡杨述曾汤大绅金甡状元90 230乾隆十年乙丑科钱维城庄存与王际华蒋元益二甲 8 90 220乾隆十三年戊辰科梁国治陈柟汪廷屿郑忬二甲 8 72 189乾隆十六年辛未科吴鸿饶学曙周洋周洋探花70 170乾隆十七年恩科秦大士范棫士卢文弨邵嗣宗二甲 10 70 158 太后六旬万寿恩科乾隆十九年甲戌科庄培恩王鸣盛倪承宽胡绍鼎二甲15 70 168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蔡以台梅立本邹奕孝蔡以台状元70 169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毕沅诸重光王文治王中孚二甲 48 80 111乾隆二十六年恩科王杰胡高望赵翼陈步瀛二甲 7 66 148 太后七旬万寿恩科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秦大成沈初韦谦恒孙效曾二甲 2 55 130 乾隆三^一年丙戌科张书勋姚颐刘跃云胡珊二甲 65 69 141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陈初哲徐天柱陈嗣龙徐烺二甲 7 50 98乾隆三十六年恩科黄轩王增范衷邵晋涵二甲 30 55 103 太后八旬万寿恩科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金榜孙辰东俞大猷孙辰东榜眼54 105乾隆四十年乙未科吴锡龄汪镛沈清藻严福二甲 5 52 103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戴衢亨蔡廷衡孙希旦缪祖培三甲 14 51 103 乾隆四十五年恩科汪如洋江德量程昌期汪如洋状元51 101 高宗七旬万寿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钱棨陈万青汪学金钱棨状元56 111 钱棨连中三元乾隆四十九年甲辰科茹棻召E瑛邵玉清侯健融二甲 11 40 69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史致光孙星衍董教增顾钰三甲 3 45 89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胡长龄汪廷珍刘凤诰钱楷二甲 1 33 62乾隆五十五年恩科石韫玉洪亮吉王宗诚朱文翰二甲 15 33 61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潘世恩陈云陈希曾吴贻咏三甲 27 29 49乾隆六十年恩科王以衔莫晋潘世璜王以鋙三甲 103 18 90 高宗禅位仁宗恩科嘉庆元年丙辰科赵文楷汪守和帅承瀛袁櫆三甲 13 40 101嘉庆四年己未科姚文田苏兆登王引之史致俨二甲 12 74 143嘉庆六年恩科顾皋刘彬士邹家燮马有章三甲 165 98 174 高宗九旬万寿恩科嘉庆七年壬戌科吴廷琛李宗昉朱士彦吴廷琛状元84 161 嘉庆十年乙丑科彭浚徐颋何凌汉胡敬二甲 22 96 144嘉庆十三年戊辰科吴信中谢阶树石承藻刘嗣绾二甲 48 115 143嘉庆十四年恩科洪莹廖金城张岳崧孔传纶二甲 14 100 138 仁宗五旬万寿恩科嘉庆十六年辛未科蒋立镛吴毓英吴廷珍朱壬林二甲 49 92 142 林则徐该科登第嘉庆十九年甲戌科龙汝言祝庆蕃伍长华瞿溶二甲2 100 124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吴其浚凌泰圭寸吴清鹏庞大奎三甲 14100 152嘉庆二十四年恩科陈沆杨九畹胡达源费庚吉二甲 2899 122 仁宗六旬万寿恩科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陈继昌许乃普陈銮陈继昌状元100 143道光二年恩科戴兰芬郑秉恬罗文俊吕龙光二甲 21 100 119 清宣宗登极恩科道光三年癸未科林召棠王广荫周开麒杜受田二甲 1 107 136 道光六年丙戌科朱昌颐贾桢帅方蔚王庆元二甲 103 110 152。

清朝科举状元文章

清朝科举状元文章

清朝科举状元文章《聊聊清朝科举状元文章那些事儿》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这清朝科举状元文章。

说到这,你可别以为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玩意儿,其实啊,它就像是一场学霸之间的超级大比拼。

你想想,那时候的书生们,为了能写出一篇让考官们眼前一亮的文章,那可得绞尽脑汁,头悬梁锥刺股地拼命学习啊!他们就盼着哪天能一举高中状元,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那些状元文章啊,那可是写得字字珠玑,文采斐然。

不过呢,咱也别把它想得太完美了,毕竟是人写的嘛,总有那么点“小个性”。

有时候读起来,那可真叫一个深奥啊,感觉就像在跟古人玩猜谜语似的。

我记得有一次,好奇地找了一篇清朝科举状元文章来看,哎呀妈呀,那密密麻麻的字儿,那拗口的句子,可把我给难住了。

我就想啊,这古人的脑子到底是咋长的呀,咋能想出这么些个词儿来。

不过呢,仔细琢磨琢磨,也挺有意思的,就好像在探索一个神秘的宝库。

其实啊,这清朝科举状元文章也不是只讲些大道理,有时候也挺接地气的。

里面也会有一些关于生活、情感的描写,让你感觉原来古人也有和咱现代人差不多的小心思呢。

就像是在和几百年前的人聊天,挺奇妙的感觉。

不过呢,说真的,咱现在可不用像古人那样为了科举拼死拼活地写文章了。

现在的教育方式那可丰富多了,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可以学,也不用担心一篇文章定终身。

但咱也不能小瞧了古人的智慧和努力,他们能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下写出那些厉害的文章,也是值得我们佩服的。

总之呢,清朝科举状元文章就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欣赏。

虽然有时候不太好懂,但只要你用心去读,还是能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的。

所以啊,大家有空的时候也可以去找来看看,感受一下古人的智慧和文采,说不定还能从中获得一些灵感呢!哈哈,好啦,今天就跟大家聊到这儿啦!。

清朝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清朝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清朝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被认为是对中国古典教育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科举制度在清朝时期得以成熟和发展,起到了维系社会稳定、选拔人才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清朝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并分析其影响力及局限性。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其初期形式是通过进士科的考试选拔官员。

唐朝贞观年间的状元趙充圓被赐予“进士出身”称号,这标志着进士科的确立。

而到了明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科举制度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殿试选拔出士人,进而供奉天子,成为朝廷官员。

在清朝时期,科举制度得以扩展和加强,形成了相对完备的选拔机制。

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创建了“学宫”,以培养后继人才,并为考生提供资助。

顺治康熙时期,清政府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制定了《康熙《庙试大学令》》和《成规》等一系列法规,明确了考试程序和评卷标准,确保科举制度的公平和正义。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清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科举制度的选拔标准逐渐提高。

清朝政府对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注重考察考生的学术素养和政治能力。

例如,科举考试的内容包括经学、史学、诗词、论文等,要求考生全面掌握儒家经典,熟悉朝廷政策,并能运用文言文进行写作和辩论。

其次,科举制度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逐渐加强。

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普及程度大大提高,人们普遍重视读书、崇尚知识。

科举考试成为社会名流争相参加的盛事,有幸通过科举考试的人将享有崇高的地位和丰厚的待遇。

而落榜者虽未能成为官员,但仍然受到社会的崇敬和尊重。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与局限科举制度在促进社会稳定和选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和局限性。

首先,科举制度致力于培养社会精英,但也势必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有些优秀的人才由于各种原因未能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消费,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其次,科举制度过于笃信儒家思想,对于其他学派和学问的发展限制较大。

科举考试注重经学、史学等传统儒家学问,而对其他学问如数理、工艺等的发展则较为忽视。

清代状元榜眼探花一览表

清代状元榜眼探花一览表

清代状元榜眼探花⼀览表清代状元榜眼探花⼀览表科考年代状 元榜 眼探 花会元及弟名次⼆甲三甲备 注顺治三年丙戌科傅以渐吕缵祖李奭棠李奭棠探花77293顺治四年丁亥科吕 宫程芳朝蒋 超李⼈龙三甲20157238顺治六年⼰丑科刘⼦壮熊伯龙张天植左敬祖⼆甲1077315顺治九年壬⾠科邹忠倚张永祺沈 荃张星瑞⼆甲4877317顺治九年满榜⿇勒吉折库纳巴 海⿇勒吉状元740策试满州进⼠顺治⼗⼆年⼄未科史⼤成戴王纶秦 鉽秦 鉽77319顺治⼗⼆年满榜图尔宸贾 勤索 泰贾 勤榜眼740贾勤(⼀作查亲)顺治⼗五年戊戌科孙承恩孙⼀致吴国对张贞⽣⼆甲6580260顺治⼗六年⼰亥科徐元⽂华亦祥叶⽅蔼朱 锦⼆甲6796277加科顺治⼗⼋年⾟丑科马世俊李仙根吴 光陈常夏三甲13777303康熙三年甲⾠科严我斯李元振秦 弘沈 珩⼆甲140157康熙六年丁未科缪 彤张⽟裁董 讷黄礽绪⼆甲3940112康熙九年庚戌科蔡启僔孙在丰徐乾学宫梦仁57239李光地该科登第康熙⼗⼆年癸丑科韩 菼王度⼼徐秉义韩 菼状元 40123王度⼼改名王鸿绪康熙⼗五年丙⾠科彭定求胡会恩翁叔元彭定求状元50156康熙⼗⼋年⼰未科归允肃孙 卓茆荐馨马教思⼆甲840108康熙⼆⼗⼀年壬戌科蔡升元吴 涵彭宁求⾦德嘉三甲140136康熙⼆⼗四年⼄丑科陆肯堂陈元龙黄梦麟陆肯堂状元40121康熙⼆⼗七年戊⾠科沈廷⽂查嗣韩张豫章范光阳⼆甲140103康熙三⼗年⾟未科戴有祺吴 昺黄叔琳张 瑗⼆甲540114康熙三⼗三年甲戌科胡任舆顾图河顾悦履裴之仙⼆甲440125康熙三⼗六年丁丑科李 蟠严虞敦姜宸英汪⼠竤⼆甲140107康熙三⼗九年庚⾠科汪 绎季 愈王 露王 露探花60242康熙四⼗⼆年癸未科王式丹赵 晋钱名世王式丹状元50113康熙四⼗五年丙戌科王云锦吕葆中贾国维尚居易三甲12550237康熙四⼗⼋年⼰丑科赵熊诏戴名世缪 沅戴名世榜眼50239康熙五⼗⼀年壬⾠科王世琛沈树本徐葆光⼘俊民⼆甲150124康熙五⼗⼆年恩科王敬铭任兰枝魏廷珍孙见龙⼆甲350143圣祖六旬万寿恩科康熙五⼗四年⼄未科徐陶璋缪⽈藻傅王露李 锦⼆甲840147康熙五⼗七年戊戌科汪应铨张廷璐沈锡辂杨尔德⼆甲3540122康熙六⼗年⾟丑科邓种岳吴⽂焕程元章储⼤⽂⼆甲3840120雍正元年恩科于 振戴 瀚杨 炳杨 炳探花60180清世宗登极恩科雍正⼆年甲⾠科陈悳华王安国汪德容王安国榜眼80215外加钦赐1⼈雍正五年丁未科彭启丰邓启元马宏琦彭启丰状元50173雍正⼋年庚戌科周 澍沈昌宇梁诗正沈昌宇榜眼100296雍正⼗⼀年癸丑科陈 倓⽥志勤沈⽂镐陈 倓状元92233乾隆元年丙⾠科⾦德瑛黄孙懋秦蕙⽥赵青藜⼆甲790251乾隆⼆年恩科于敏中林枝春任端书何其睿⼆甲3 80241清⾼宗登极恩科乾隆四年⼰未科庄有恭涂逢震秦勇均轩辕诰⼆甲3190235乾隆七年壬戌科⾦ 甡杨述曾汤⼤绅⾦ 甡状元90230乾隆⼗年⼄丑科钱维城庄存与王际华蒋元益⼆甲890220乾隆⼗三年戊⾠科梁国治陈 柟汪廷屿郑 忬⼆甲872189乾隆⼗六年⾟未科吴 鸿饶学曙周 沣周 沣探花70170乾隆⼗七年恩科秦⼤⼠范棫⼠卢⽂弨邵嗣宗⼆甲1070158太后六旬万寿恩科乾隆⼗九年甲戌科庄培恩王鸣盛倪承宽胡绍⿍⼆甲1570168乾隆⼆⼗⼆年丁丑科蔡以台梅⽴本邹奕孝蔡以台状元70169乾隆⼆⼗五年庚⾠科毕 沅诸重光王⽂治王中孚⼆甲4880111乾隆⼆⼗六年恩科王 杰胡⾼望赵 翼陈步瀛⼆甲7 66148太后七旬万寿恩科乾隆⼆⼗⼋年癸未科秦⼤成沈 初韦谦恒孙效曾⼆甲255130乾隆三⼗⼀年丙戌科张书勋姚 颐刘跃云胡 珊⼆甲6569141乾隆三⼗四年⼰丑科陈初哲徐天柱陈嗣龙徐 烺⼆甲75098乾隆三⼗六年恩科黄 轩王 增范 衷邵晋涵⼆甲3055103太后⼋旬万寿恩科乾隆三⼗七年壬⾠科⾦ 榜孙⾠东俞⼤猷孙⾠东榜眼54105乾隆四⼗年⼄未科吴锡龄汪镛沈清藻严 福⼆甲552103乾隆四⼗三年戊戌科戴衢亨蔡廷衡孙希旦缪祖培三甲1451103乾隆四⼗五年恩科汪如洋江德量程昌期汪如洋状元 51101⾼宗七旬万寿乾隆四⼗六年⾟丑科钱 棨陈万青汪学⾦钱 棨状元56111钱棨连中三元乾隆四⼗九年甲⾠科茹 棻邵 瑛邵⽟清侯健融⼆甲114069乾隆五⼗⼆年丁未科史致光孙星衍董教增顾 钰三甲34589乾隆五⼗四年⼰⾣科胡长龄汪廷珍刘凤诰钱 楷⼆甲1 3362乾隆五⼗五年恩科⽯韫⽟洪亮吉王宗诚朱⽂翰⼆甲153361乾隆五⼗⼋年癸丑科潘世恩陈 云陈希曾吴贻咏三甲272949乾隆六⼗年恩科王以衔莫 晋潘世璜王以鋙三甲1031890⾼宗禅位仁宗恩科嘉庆元年丙⾠科赵⽂楷汪守和帅承瀛袁 櫆三甲1340101嘉庆四年⼰未科姚⽂⽥苏兆登王引之史致俨⼆甲1274143嘉庆六年恩科顾 皋刘彬⼠邹家燮马有章三甲16598174⾼宗九旬万寿恩科嘉庆七年壬戌科吴廷琛李宗昉朱⼠彦吴廷琛状元84161嘉庆⼗年⼄丑科彭 浚徐 颋何凌汉胡 敬⼆甲2296144嘉庆⼗三年戊⾠科吴信中谢阶树⽯承藻刘嗣绾⼆甲48115143嘉庆⼗四年恩科洪 莹廖⾦城张岳崧孔传纶⼆甲14100138仁宗五旬万寿恩科嘉庆⼗六年⾟未科蒋⽴镛吴毓英吴廷珍朱壬林⼆甲4992142林则徐该科登第嘉庆⼗九年甲戌科龙汝⾔祝庆蕃伍长华瞿 溶⼆甲2100124嘉庆⼆⼗⼆年丁丑科吴其浚凌泰封吴清鹏庞⼤奎三甲14100152嘉庆⼆⼗四年恩科陈 沆杨九畹胡达源费庚吉⼆甲28 99122仁宗六旬万寿恩科嘉庆⼆⼗五年庚⾠科陈继昌许乃普陈 銮陈继昌状元100143道光⼆年恩科戴兰芬郑秉恬罗⽂俊吕龙光⼆甲21100119清宣宗登极恩科道光三年癸未科林召棠王⼴荫周开麒杜受⽥⼆甲1107136道光六年丙戌科朱昌颐贾 桢帅⽅蔚王庆元⼆甲103110152道光九年⼰丑科李振钧钱福昌朱 兰刘有庆三甲55106112道光⼗⼆年恩科吴钟骏朱凤标季芝昌马学易三甲24100103清宣宗五旬万寿道光⼗三年癸巳科汪鸣相曹履泰蒋元溥许 楣⼆甲17100117曾国藩该科登第道光⼗五年⼄未科刘 绎曹联桂乔晋芳张景星⼆甲57117152道光⼗六年恩科林鸿年何冠英苏敬衡夏⼦龄⼆甲387297太后六旬万寿恩科道光⼗⼋年戊戌科钮福保⾦国均江国霖王振纲⼆甲7582109道光⼆⼗年庚⼦科李承霖冯桂芳张百揆吴敬羲⼆甲218790道光⼆⼗⼀年恩科龙启瑞龚宝莲胡家⽟蔡念慈⼆甲596103清宣宗六旬万寿道光⼆⼗四年甲⾠科孙毓桂周学濬冯培元焦春宇三甲9106100周学濬(即:浚)道光⼆⼗五年恩科萧锦忠⾦鹤清吴福年蒋超伯⼆甲7998116太后七旬万寿恩科道光⼆⼗七年丁未科张之万袁绩懋庞钟璐许彭寿⼆甲1110118李鸿章该科登第道光三⼗年庚戌科陆增祥许其光谢 增邹⽯麟⼆甲49104105咸丰⼆年恩科章 鋆杨泗孙潘祖荫孙庆咸⼆甲46108128清⽂宗登极恩科咸丰三年癸丑科孙如仅吴凤藻吕朝瑞吴凤藻榜眼107112咸丰六年丙⾠科翁同龢孙毓汶洪昌燕马元瑞⼆甲47100113咸丰九年⼰未科孙家鼐孙念祖李⽂⽥马传煦⼆甲248691咸丰⼗年恩科钟骏声林彭年欧阳保极徐致祥⼆甲7580106⽂宗三旬万寿恩科同治元年壬戌科徐 郙何⾦寿温忠翰李庆沅三甲5072118同治⼆年恩科翁曾源龚承钧张之洞黄体芳⼆甲1078119清穆宗登极恩科同治四年⼄丑科崇 绮于建章杨 霁廖鹤年三甲143100142同治七年戊⾠科洪 钧黄⾃元王⽂在蔡以瑺⼆甲60127140同治⼗年⾟未科梁燿枢⾼岳崧郁 昆李联珠三甲59120200梁燿(即:耀)枢同治⼗三年甲戌科陆润庠谭宗浚黄贻楫秦应逵三甲58132202光绪⼆年恩科曹鸿勋王赓荣冯⽂蔚陆殿鹏三甲121156165清德宗登极恩科光绪三年丁丑科王仁堪余联沅朱赓飏刘秉哲三甲2131194光绪六年庚⾠科黄思永曹诒孙谭鑫振吴树芬⼆甲30133193吴树芬(⼀作棻)光绪九年癸未科陈 冕寿 耆管廷献甯本瑜⼆甲19124181光绪⼗⼆年丙戌科赵以炯邹福保冯 煦刘 培三甲33130186徐世昌该科登第光绪⼗五年⼰丑科张建勋李盛铎刘世安许叶芬⼆甲10132161光绪⼗六年恩科吴 鲁⽂廷式吴荫培夏曾佑⼆甲87136187夏曾(⼀作增)佑光绪⼗⼋年壬⾠科刘福姚吴⼠鉴陈伯陶刘可毅⼆甲46132182刘可毅原名刘毓麟光绪⼆⼗年恩科张 謇尹铭绶郑 沅陶世凤三甲140132179太后六旬万寿恩科光绪⼆⼗⼀年⼄未科骆成骧喻长霖王龙⽂陈海梅99190光绪⼆⼗四年戊戌科夏同龢夏寿⽥俞陛云陆曾炜⼆甲54150193陆曾(⼀作增)炜光绪⼆⼗九年癸卯科王寿彭左 霈杨兆麟周蕴良⼆甲49138174光绪三⼗年恩科刘春霖朱汝珍商衍鎏谭延闿⼆甲35120150太后七旬万寿说明: (1)康熙三年甲⾠科(1664):严我斯、李元振⼆⼈均为顺治⼗⼋年⾟丑科进⼠,本科补殿试。

清代吉林科举家族述略

清代吉林科举家族述略

2019 年4 期(总第137 期)No4,2019()Gereral137No.满族研究MANCHU MINORITY RESEARCH清代吉林科举家族述略*孟祥娟(北华大学文学院,吉林省 吉林市 132013)摘要:有清一代,吉林共中式进士三十六名。

考察这些进士的族属,可以看到其中呈现出明显的家族性与连续性,即先后出现了三个科举家族,联袂登科,世代相继。

满族进士中,绝大多数出于索绰络氏;汉族进士中,则以出自伯都讷厅的于氏与伊通州的齐氏为多,吉林厅的杨诚一与杨灏生亦是父子。

他们的教育、科第经历与体现出来的家风传承也体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满族优势地位体现明显,二是闯关东群体表现突出,三是良好的家风与家教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科举;进士;吉林;清代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19)04-0022-07据《吉林通志》卷四十八《学校志》五“选举”、《永吉县志》卷十《选举表》《长春县志》《伯都讷乡土志》及《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等方志与科举文献,统计得出清代吉林进士共有三十六名。

这些进士名单呈现出明显的家族性与连续性,出现了三个科举家族:满族进士中,绝大多数出于索绰络氏;汉族进士中,则以出自伯都讷厅的于氏与伊通州的齐氏为多,吉林厅的杨诚一与杨灏生亦是父子。

他们联袂登科,世代相继,其教育、科第经历与体现出来的家风传承,都值得考察。

一、正白旗索绰络氏乌拉索绰络氏,是清代满族著名的文化世家,单是英和一支就有“四代五翰林”之目。

有清一代,“四世翰林”之家族只有五家,索绰络氏得与静海励氏、常熟蒋氏、无锡秦氏、商丘陈氏并列,可见其文化建树在满族实属首屈一指。

正如赵尔巽《清史稿·英和传》所云:“自其父及两子一孙,皆以词林起家,为八旗士族之冠。

”a在《清史稿》和《清代科举朱卷集成》所收录的索绰罗·廷瑸乡试朱卷、索绰罗·锡祉会试朱卷以及《永吉县志》、索绰络氏家族的《石氏家谱》之中,都提供了索绰络氏家族相关的文献材料。

清代桂林科举家族研究——基于《清代朱卷集成》

清代桂林科举家族研究——基于《清代朱卷集成》

清代桂林科举家族研究——基于《清代朱卷集成》胡可杰(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摘要]广西地处边陲,在科举上与其他北方科举大省相比较为落后,但是古代桂林作为广西的首府,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科举史上有辉煌的成就。

广西历史上出过十位状元,有六位出自桂林,其中清朝一代就出了四位桂林籍的状元。

桂林的科举家族比其他府县多且繁荣,对其研究具有典型性。

利用《清代朱卷集成》,了解清代桂林科举家族的基本情况与科举家族联姻等方面,探讨其形成、社会影响和联姻特点。

科举家族的繁荣发展也体现了清代桂林当地文化与科举教育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清代朱卷集成》;桂林;科举家族;清代[中图分类号]K249;D691.3[文献标识码]A清代科举家族的研究首推张杰的《清代科举家族》,他认为“科举家族是指清朝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至少取得举人或五贡以上功名,在全国或地方产生重要影响的家族口24。

利用《清代朱卷集成》等资料,对科举家族的经济基础、人文环境、日常生活、社会流动、地域变化、家族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者不乏其人。

方芳在《〈清代朱卷集成〉研究一以进士履历档案为中心》一文中,通过对进士履历进行系统的统计,展现了科举家族的地域分布、科举家族的联姻特点[2]o杨振的《从〈清代朱卷集成〉看清代江西的宗族与科举》,通过《清代朱卷集成》探讨宗族与清代江西科举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⑶。

在此,以《清代朱卷集成》中广西桂林籍中式者的履历为研究对象,对桂林科举家族的基本情况与家族联姻等方面进行考证分析,探讨其经济基础、社会影响。

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一、《清代朱卷集成》中有关桂林科举的基本情况顾延龙先生主编的《清代朱卷集成》,1992年台北成文岀版社岀版,一共420册。

此书收录清代从康熙到光绪年间的乡试、会试、五贡等朱卷8264份。

其中会试卷1616份,另有武会试卷4份;乡试[文章编号]1673—8861(2020)03—0029—06卷5186份,另有武乡试卷34份,五贡卷1576份[1]6O 朱卷是指清代在乡试和会试中,应试者用墨笔书写试卷,为防止考生舞弊,墨卷由誊录生用朱笔誊录,再送试官评阅,称朱卷。

家的国化和国的家化——《清代科举家族》评介

家的国化和国的家化——《清代科举家族》评介
生 活 科 举 制 度 为 了 各 个 阶 层 之 间 的社 会 流 动 尤 其 是 下 层 向 上 人 文 环 境 和 日常 的科 举 生 活 等 因 素 就经 济 上 而 言 , 者 通 过 殊 作 卷 履 历 部 分 的研 究 认 为 . 举 家族 的形 成需 要 一 定 经 济 基 础 , 科 如 “ 田起 家 的 地 主 ” “ 什 一 之 利 的 商 贾 ” “ 功 起 家 的将 领 ” 力 、逐 、军 、 “ 以 干禄 的官 宦 ” 容 易 形 成科 举 家 族 另外 , 文环 境 的 因素 学 更 人 于2 1世纪 的 中 国教 育 同样 有 深 刻 的启 发 传 统 资 源 的现 代 价值 充分 的体 现 , 也 是 每 一个 史学 工 作 者 应 该具 有 的社 会 责 任 感 之 这

举 人 、 士 等 六 个 层 次族 人 形 成 的 金 字塔 形 结 构 。 进 其 次 .作 者 考 察 了 科 举 家 族 的 形 成 原 因及 影 响 因 素 和科 举 业 . 以做 官 为 目 的很 容 易成 为专 制 统 治 的 工具 和 附庸 ; 次 , 其 科举
家族 的族 人 极 少参 加 生 产 劳 动 , 且 不 关 注社 会 生 产 劳 动 ; 外 , 而 另 忽 层 的流 动 提 供 了 可 能 性 .f 表 面 的 公 平 掩 饰 了实 际 的非 公 平 科 举 家 族 的 理论 与 实 践 相 脱 节 的 现象 十 分 明 显 . 略 对 科 技 的关 ④旦是 因素 . 举 家 族 的 形 成 也 不 例外 . 形 成 具 有 一 定 的 经 济 基 础 、 注 : 后 , 举 家 族 耗 费 了难 以估 计 的 财 产 和 生 命 。这 些 教 训 对 科 其 最 科
摘要 : 社 会 史研究 已经深入到史学研究之 中, 新 政治 经济 文化等领域的研究 深化更离 不开与社会 史的结 。张杰《 合 清代科 举

翁同龢及其家族文化现象初探

翁同龢及其家族文化现象初探

翁同龢及其家族文化现象初探南京大学98文强水庆锋翁同龢是晚清中国政局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自26岁状元到1898年被慈禧撵出京城回到常熟的42年间,都在京师任要职,是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师傅,刑部、户部的尚书,总理衙门的大臣,并且两入军机,授头品顶戴,这在汉族官僚中实属凤毛麟角。

他直接参与了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决策,积极支持康梁维新变法,被康有为赞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对他的是非功过,历来评价不一,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翁同龢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文才出众、学养深邃,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书画家。

他的《瓶庐诗稿》是晚清的重要诗集。

其画“破墨枯毫任自然”。

其书法与道州(何绍基)、南园(钱泳)齐名,被誉为“乾嘉后第一人”。

另外,他四十多年从未间断记的《翁文恭公日记》,下笔矜慎,言简意赅,内容十分广泛,尤其再政治方面“观微知著,同光两朝四十年大事粲然具备”称得上一部晚清社会政治的实录,一部缩微的近代史。

与《荒静居士日记》、《越缦堂日记》同为近代三大著名日记。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他占有一定的地位。

翁同龢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除了他天资聪颖,刻苦攻读等主观条件以外。

还与他出身于名门,家世显赫,家学深厚有着莫大的关系,其父翁心存是咸丰、同治两朝宰相,同治皇帝的师傅。

长兄同书,官至安徽巡抚……,这样的门第,在晚清汉族官僚中实属罕见。

不止如此,翁氏家族,自晚明至清末,科名仕宦历久不衰,曾著称于时。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翁家共出进士11人,其中状元2人、探花1人,及举人25人;共有27人担任了知县以上的官职、其中2人担任过皇帝的授读师傅,2人官至大学士,3人在故世后得到皇帝的追谥。

两位状元中的一位就是翁同龢,他不仅是翁家的第一位状元,也是常熟的第一位状元,当时就名闻常熟了。

另一位状元是翁同龢的侄子翁曾源。

父子帝师,叔侄联魁,是晚清政坛的一段佳话。

同一个家族,在三百多年的时间内,能保持荣耀,长盛不衰,本身就十分引人注目。

清代状元与科举家族初探

清代状元与科举家族初探

清代状元与科举家族初探吴根洲内容摘要:据不完全统计,清代有55.36%的状元家族属于科举家族,有些状元的家族五服之内甚至产生了近10位进士,随着资料的不断完善,科举家族的比例还会有明显的提高。

家族背景对状元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出身于小商人或农民家庭的状元仅是个别现象。

状元的产生对所属家族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有些状元把家族的功名推向了巅峰,有些状元把家族的科举传统发扬光大,有些状元还开启了一个科举家族的大门,当然,受种种原因的制约,有些状元像彗星一样闪耀而过。

关键词:清代;状元;科举家族1张杰,清代科举家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4.笔者以为,作为可操作性的定义,仅仅指出从事举业人数众多是不够的,笔者在本文中暂以家族中至少有三人取得科举功名为最低标准。

2张杰.清代科举家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7.3张杰.清代科举家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0-63.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历来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方家学者们不断深入的研究,人们对状元的评价也越来越客观,但是状元研究也是一个学术“富矿”,至少在近期内还有许多工作可做。

笔者以清代状元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科举家族作为切入点,在梳理状元族人中举状况的基础上探讨状元产生的家族背景以及状元对家族的影响。

科举家族是指那些(在清朝)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至少取得举人或五贡以上功名的家族。

1张杰教授在提出科举家族概念的基础上,也界定了家族的范围是明清刑律规定的五服,即以自己为本位,上推至四世高祖,下推至四世玄孙,横推至三从兄弟。

2中举状况按照功名等第分为生员家族、举人家族和进士家族:科举家族中生员人数众多,仅有3人或不足3人获取举人以上功名者,可称为生员家族。

科举家族族人中举者较多,仅有3名举人以上或2人以下(笔者注:包括2人)获取进士功名的家族,可称为举人家族。

科举家族中不仅举人数量较多,而且有3人以上(笔者注:包括3人)获取进士功名,可称为进士家族。

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制度

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制度

作者: 宋元强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出版物刊名: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页码: 50-51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清朝;科举考试制度;选官制度;政绩
摘要:自隋至清,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

近人在审视这项制度时,多指责它对贫家子弟的排斥,揶揄八股时文耗士子精力于浮文,讥讽登科仕进之人不识兵刑钱谷为何事。

对于从这套制度中艰难竞奔、脱颖而出的状元,往往持鄙夷的态度,认为他们有虚名而无实学。

笔者考察了清代百余名廷试首冠之士,透过对他们家世、学历、政绩、才识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这项在世界上都曾很有影响的取士选官制度有一些更具体的认识。

清代河西地区的科举家族探析

清代河西地区的科举家族探析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Family in Hexi Region in
Qing Dynasty
作者: 陈尚敏[1]
作者机构: [1]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出版物刊名: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1-11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清代;河西地区;科举家族
摘要:清代科举家族是指那些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其中至少取得举人或五贡以上功名,在全国或地方产生重要影响的家族。

清代河西地区科举家族的出现是多重因素共致的结果,诸如政局稳定、教育机构创建、科举政策调适以及科举家族内部教育环境等。

科举家族一般是地方社会的望族,在地方社会的公共领域,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清朝林氏进士】清道光状元林鸿年的家世辨(林野)

【清朝林氏进士】清道光状元林鸿年的家世辨(林野)

【清朝林氏进士】清道光状元林鸿年的家世辨(林野)状元林鸿年清道光状元林鸿年的家世辨林野十多年来,福州报刊杂志刊载了不少清代状元林鸿年的文章。

如:2006年1月《闽侯清廉人物谱》刊载了《林鸿年》,2014年第3期《福建乡土》刊载了《闽都文豪林鸿年》,2015年第9期《炎黄纵横》和2017年第2期《福州史志》都刊载了《清代状元林鸿年》。

这些文章在福州地区乃至福建省都有一言九鼎的影响力。

但笔者隐隐感到,有些文章很有考证之必要。

笔者除了查阅福清莲峰族谱和丽江族谱外,还在国图等各大图书馆查到了林鸿年及其堂弟和堂侄林廷禧、林鹗年、林甄殷、林鳌、林昌谟等六人考进士和举人的朱卷(1)。

这些朱卷和族谱内容基本吻合。

从朱卷可以看出,十多年以来,福州各大报刊刊载的关于林鸿年的一些署名文章不是事实,其根据不知来自哪里?一、始迁时间、地点和人物《闽都文豪林鸿年》一文中说:“林鸿年的祖辈世代定居福清县高山乡一个自然村中,长年累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扣除赋税外,虽贫寒也安逸。

清乾隆庚戌年(1790年)夏秋季节,因干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靠天吃饭的林鸿年的祖父母被逼无奈携儿带女,随着逃荒的人流,几经辗转来到了福州(原闽县),终于在水部河西街一隅的三不管地带先作栖身。

”这篇文章还说林鸿年的父亲名叫“林秀才”。

据朱卷记载,林父没有中过秀才。

这篇署名文章说林家始迁居福州的时间是:清乾隆庚戌年(1790年);迁出地点:福清高山乡一个不知道村名的自然村;迁入地点:福州闽县水部河西街;始迁人:说不出名字的林鸿年的祖父母;迁出原因:因为干旱逃荒。

据林鸿年等人的朱卷和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福州二世祖公仲(双泉)主修的残缺的族谱可以看到,林家始迁居的时间是:明嘉靖32年(1553年);迁出地点:福清平北上里东潘村;迁入地点:福省城内(侯官县),嘉靖年间的地名是振纪铺司道,万历年间这个地名改为部院后;始迁人:林南山(2);迁居原因:避倭乱。

论清代八旗科举世家——嵩申家族

论清代八旗科举世家——嵩申家族

论清代八旗科举世家——嵩申家族
徐宏
【期刊名称】《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04)004
【摘要】文章以<清代殊卷集成>嵩申会卷为基本线索,并结合大量的个人传记材料而成,论述了清代八旗科举世家在清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嵩中家族是清代八旗中著名的科举世家,嵩中家族在文化方面的成就是翻经译史,著书立说;在政治方面的成就是施政利民,廉洁奉公.
【总页数】3页(P56-58)
【作者】徐宏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历史系,辽宁,沈阳,1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
【相关文献】
1.清代八旗世家子弟的选官与家族任官问题初探 [J],
2.清代科举家族的百科全书--评《清代科举家族》 [J], 阎光亮
3.清代八旗满蒙科举世家述论 [J], 张杰
4.清代八旗科举家族述论 [J], 多洛肯;路凤华
5.八旗世家与科举相关研究三题:以阿桂家族为例析 [J], 刘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状元与科举家族初探吴根洲内容摘要:据不完全统计,清代有55.36%的状元家族属于科举家族,有些状元的家族五服之内甚至产生了近10位进士,随着资料的不断完善,科举家族的比例还会有明显的提高。

家族背景对状元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出身于小商人或农民家庭的状元仅是个别现象。

状元的产生对所属家族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有些状元把家族的功名推向了巅峰,有些状元把家族的科举传统发扬光大,有些状元还开启了一个科举家族的大门,当然,受种种原因的制约,有些状元像彗星一样闪耀而过。

关键词:清代;状元;科举家族1张杰,清代科举家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4.笔者以为,作为可操作性的定义,仅仅指出从事举业人数众多是不够的,笔者在本文中暂以家族中至少有三人取得科举功名为最低标准。

2张杰.清代科举家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7.3张杰.清代科举家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0-63.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历来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方家学者们不断深入的研究,人们对状元的评价也越来越客观,但是状元研究也是一个学术“富矿”,至少在近期内还有许多工作可做。

笔者以清代状元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科举家族作为切入点,在梳理状元族人中举状况的基础上探讨状元产生的家族背景以及状元对家族的影响。

科举家族是指那些(在清朝)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至少取得举人或五贡以上功名的家族。

1张杰教授在提出科举家族概念的基础上,也界定了家族的范围是明清刑律规定的五服,即以自己为本位,上推至四世高祖,下推至四世玄孙,横推至三从兄弟。

2中举状况按照功名等第分为生员家族、举人家族和进士家族:科举家族中生员人数众多,仅有3人或不足3人获取举人以上功名者,可称为生员家族。

科举家族族人中举者较多,仅有3名举人以上或2人以下(笔者注:包括2人)获取进士功名的家族,可称为举人家族。

科举家族中不仅举人数量较多,而且有3人以上(笔者注:包括3人)获取进士功名,可称为进士家族。

3本文也参照这些标准展开探讨。

一、状元的家族分类清代共举行112科殿试,若不算顺治六年和顺治九年的两个满榜状元麻勒吉和图尔宸,共产生了112个状元。

在这112个状元中,出现了1对兄弟状元于振和于敏中,2对祖孙状元彭定求和彭启丰、陆肯堂和陆润庠,3对叔侄状元蔡启僔和蔡升元、吴廷琛和吴钟骏、翁同龢和翁曾源。

实际共涉及了106个家族,但是为了统一按照科举家族的标准(五服以内)进行统计分析,6对亲属状元仍分开计算,即按112个家族进行分析。

清代状元所属的家族中有进士家族46个,举人家族9个,生员家族7个,确知的科举家族共有62个,占112个状元家族的55.36%,其中又以进士家族为主。

无论是科举家族还是其中的进士家族,在清代开科取士的9个皇帝统治期间均有出现(具体见表1和表2)。

科举家族仅仅在光绪朝较少,而进士家族则主要分布在顺治、康熙、雍正、嘉庆四朝,均超过50%,其中顺治朝最高达到75.00%。

清代前期的进士家族远远高于清代后期。

除了这些科举家族,还有8个非科举家族中出现了进士,7个非科举家族出现了举人,5个非科举家族出现了生员,即112个状元家族中的82个家族在状元本人之外还有其他成员获取了科举功名。

由此可见,即使到了废科举的前夕,状元的产生也不是一种偶然事件。

在这46个进士家族中,有一些家族的科名盛况远远超出了五服,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长洲彭氏。

长洲彭氏的科名自明正德六年(1511年)第五世彭昉考中辛未科进士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彭士襄考中癸卯科进士绵延近四百年不绝,共有进士16名,明代2人、清代14人。

以彭启丰为基点,五世祖彭汝谐,曾祖彭珑,祖父彭定求,二子绍观、绍升,三孙希濂、希洛、希郑,二曾孙蕴辉、蕴章,六世孙泰士一脉相承十二人成进士,科名之盛,冠绝清代,其中第十世彭定求与第十二世彭启丰祖孙会状,更是世所稀见。

除了长洲彭氏以外,清前期康熙六年(1667年)状元缪彤的祖父缪国维,叔父缪慧远,二子曰藻、曰芑,二侄锦宣、继让,二孙敦仁、遵仪,五世孙嘉谷,二百五十年间,十榜传家,除了缪国维为明末进士和缪嘉谷道光二十五年中进士外,其余八人均为顺康雍乾时期的进士。

清中期嘉庆元年(1796年)状元赵文楷与其子畇、孙继元、曾孙曾重连续四世皆为翰林,嘉庆十六年状元(1811年)蒋立镛与其父祥墀、子元溥、孙启勋、曾孙传燮连续五代皆为进士。

清后期同治二年(1863年)状元翁曾源与其祖心存、父同书、子斌孙也是连续四世翰林。

还有一些家族的科名盛况虽然不像上述彭、缪、赵、蒋、翁等家族绵延不绝,然而却以另一种特征名留青史。

先有江苏昆山的徐元文家族,中有江苏武进的庒培因家族,后有河南固始的吴其濬家族。

顺治十六年(1659年),徐元文考中状元,康熙九年(1670年)、十二年,徐元文的两个兄长乾学、秉义连续考中探花,同胞三鼎甲亘古未有,名噪天下,人称“昆山三徐”。

随后,徐元文一子中进士一子中举人,长兄徐乾学的五个儿子均考中进士,是为“五子登科”,五十余年间,徐元文兄弟子侄九人考中进士,以至于人们感叹道:“带(戴)叶黄(王)瓜(顾)李,不如一个大荸荠(徐)1”,说明昆山徐氏科第之盛超过了明代戴、叶、王、顾、李五大望族。

乾隆十九年(1754年),武进人庄培因高中状元,其兄庄存与为乾隆十年(1745年)榜眼,其父庄柱兄弟五人三进士一举人一副榜,是为准“五子登科”,庄存与三子中两进士一举人,庄培因独子庄述祖考中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进士,六十余年间一门三代考出了八个进士。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固始吴其濬考中状元,其祖父吴延瑞、伯父吴湳、父吴烜均为乾隆年间进士,兄其彦、弟其泰、堂兄其浚(吴湳子)均为嘉庆年间进士,五十余年间,在科举中等省份的河南固始吴氏一门三代也出现了七名进士。

这些家族在清代科举史上留下可浓浓的一笔。

与进士家族相比,举人家族与生员家族的数量尽管较少,知名度也相对较低,然而,也出现了一些独特的科举家族。

道光十八年状元钮福保是以读书向学而闻名的湖州钮氏的代表人物,虽然钮福保家族仅有两个进士(钮福保与伯父钮芳治),但是钮福保之父有兄弟八人皆有科名,其中一进士二举人三贡生两监生,钮福保兄弟辈有举人五人,据《吴兴钮氏西支家谱》记载,湖州钮氏读书做官、封爵的第十一世、十二世辈有130人2,即钮福保的兄弟子侄有130人读书做官、封爵。

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举人家族。

安徽天长人戴兰芬的家族是一个生员家族,但也是一个独特的生员家族,戴兰芬出生于一个连续十四世皆为秀才的书香门第,直到戴兰芬高中状元。

1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2陈连根张银龙.人贵自立——湖州钮氏家族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40就目前掌握的材料而言,有62个状元的家族确知为科举家族,但其余的50个状元仅有张謇、洪钧、吴鲁等少数状元可确知为非科举家族,绝大多数状元家族的状况存疑。

例如,直隶南皮状元张之万,其父为拔贡,许多文献指出张之洞为其族弟,然而就笔者掌握的资料两人的父、祖父、曾祖均不是同一人,而高祖姓名还不得而知,若高祖为同一人,则两人仍在五服以内,张之万家族至少应为举人家族,此外张之万之子张瑞荫在政府任职,不知其功名如何,若有功名,至少应为生员家族。

康熙五十一年状元王世琛属洞庭东山的王氏家族,在明代出过两名进士,一为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探花王鏊,一位王鏊的曾孙王禹声,前者为东山第十世,后者为第十三世,受明清易代影响,科名中断了60年后,第十七世王元位、十八世王世琛、十七世王奕仁在康熙后期相继考中进士……后来乾隆朝的第十九世王关伯,道光朝王仁照,咸丰朝第二十一世王承春,光绪朝的王颂蔚(第二十三世)、季烈(第二十四世)父子,王仁俊等人先后考中进士。

1然而,不知王元位、王奕仁、王关伯等人是否与王世琛在五服之内,仅知王世琛其父王铨为举人,其兄王世绳官至道员而不知功名如何。

类似的情况还有梁国治、金甡、王杰等人。

表1 清代状元的科举家族各朝分布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绝对数量 6 14 3 12 8 9 3 4 3开科次数8 21 5 27 12 15 5 6 13 所占比例%75.00 66.67 60.00 44.44 66.67 60.00 60.00 66.67 23.08 表2 清代状元家族中进士家族各朝分布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绝对数量 6 11 3 9 7 5 2 2 1开科次数8 21 5 27 12 15 5 6 13 所占比例%75.00 52.38 60.00 33.33 58.33 33.33 40.00 33.33 7.69 1张学群等.苏州名门望族[M].扬州:广陵书社,2006.198-199.2宋元强.清朝的状元[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7.3本文把具有科举功名的成员不足三名但还有多位诗人、学者、藏书家等文化人物的家族称为书香门第。

一般而言,科举家族均为书香门第,但是书香门第未必是科举家族,因为有些家族成员由于身体状况、个人志趣等原因未必应考,此外,生员一级的功名在许多材料中未明确记载,也导致一些实际上的科举家族只能统计为书香门第。

二、状元的家族背景宋元强先生认为,若要涉足鼎甲,掇取巍科,倘无深厚的经史根底、卓越的属文能力、高超的楷法造诣,是不可能高中的。

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什么侥幸可言。

2这些能力与素养都是长期教育的结果,与家庭背景密切相关。

作为进士第一人,状元的产生更是如此。

清代超过半数的状元出身于科举家族或书香门第3,还有相当一部分状元的或兄、或父、或祖、或曾祖、或高祖拥有低级的功名,虽难称得上书香门第,但也是一脉书香缕缕不绝。

此外,除了一些家世不详的状元外,出身于小商人或农民家庭的状元仅是个别现象。

清代状元中出身于科举家族的并不是个别现象,至少有34位。

也就是说,这34位状元上推四代以及兄长等人中至少有三人已经获取了科举功名。

这些状元在时间分布与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特征。

清代自顺治三年(1646年)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259年间共开科112次,平均2.3年一科,如果按开科次数一次分为8个时间段,则每段均为14科,时间跨度为30年左右。

如果不考虑存疑家族的影响,如表3所示,出身于科举家族的状元数量在各个时间段分布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规律,前面四个时间段状元出身于科举家族的数量也仅仅比后面四个时间段多2个而已。

但是,如果从空间分布上看,则出现了明显的集聚现象,出身于科举家族的34个状元分布在18个行省中的10个省份,其中江苏一省就占去大半,为19个,其次为浙江5个,其余8省或为2个或为1个(具体见表4)。

若把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考虑,则出身于科举家族的江苏状元的数量优势在清代前期体现的尤为明显,在康熙五十一年会试实施分省取中制度以前的9个科举家族中,除了蔡启僔、蔡升元叔侄来自浙江外,其余7位状元均出自江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