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

合集下载

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

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

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第一则:原文:shuo zhe bu shuo zhe, dang zhe bu dang zhe, er zhi zhi, er bie bie. (说者不说者,当者不当者,而致之,而别之。

)翻译:说的人不一定能说得好,做的人不一定能做得好,但是有所追求和有所放弃是必要的。

第二则:原文:zhi wei yi, er yi wei zhi. (致为一,而一为致。

)翻译:追求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又成为追求的动力。

第三则:原文:shuo zhi zhi, shuo zhi zhi, shuo zhi zhi, zhi zhi zhi. (说之致之,说之致之,说之致之,致之致之。

)翻译:说话有目的,说话有目的,说话有目的,目的就是达成目的。

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一部重要作品,包含了许多箴言和警句。

以上三则箴言都是强调了说话和行动的目的性,提醒人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而且朱子语类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内容。

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道德、哲学、文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朱熹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的观点,对于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朱子语类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朱熹提出,道德修养是人类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追求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准则。

他还强调,道德修养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应该通过实践来达成。

此外,朱子语类还对于文学、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朱熹认为,文学是人类最高的文化,应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提高人文素养。

而教育则应该通过身体力行来传递知识和道德观念。

总之,朱子语类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道德、哲学、文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朱熹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的观点,对于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朱子语类中还有许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的观点。

朱熹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基础,政治家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朱子语类》三则解析

《朱子语类》三则解析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 ,迁善改正。
处事之要: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 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 不得,反求诸己
哈佛大学校训: Veritas——真理 牛津大学校训: ——上主是我的亮光 ( The Lord is my light) 斯坦福大学校训: ——自由之风永久吹〔 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
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之一的契诃夫曾说: “不要容您自己昏睡!趁您还年轻力壮,血 气方刚,要永不疲乏地做好事情”。培根曾 说:“读书使人充实,争论使人机灵,笔记 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 重,规律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 格。” 事实证明,宏大的功业的背后是 破万卷书,行才智路。没有熟读精思的刻苦 钻研,就没有才智的源泉。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朱子语类》三则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 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 两兄弟。
南宋是理学的进展顶峰,消失了朱熹、张栻、 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 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渐渐走向 僵化,理学进展主要的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 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 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 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进展以 后,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
求人生的典范,受到启发,得到教育。今日我 们探究一下朱熹对读书目的的看法。
第三则重点字词:
说话:说教 向外:只求外表 剖判:区分 要求:只要求得 自为己:自己为自己 喻:懂得 为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为人:为了(做给)别人(看)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朱子语类三则译文第一则读书须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

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想去找其他的书看,那么,就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

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

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第二则(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

等到去做事情的时候,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完后又后悔不迭,这该怎么办呢?”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功夫。

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

心里明知应该走大路,但是却被小路上的东西吸引着,便不知不觉地顺着小路走去;等到面前遇到荆棘杂草,心里就后悔了。

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

必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

”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

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费神用力,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

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

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

曾子曾说:‘以实践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实现这个使命要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着深渊一样,又好像在薄薄的冰层上行走一样。

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功夫才行。

”第三则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朱子回答:“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

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义利之别。

朱子语类三则ppt课件

朱子语类三则ppt课件

——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于不肖之 途。这里只在札定脚做将去,无可商量。若 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却好商量 也。”
翻译 向内就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就是 走向愚昧不才之路。在这个(分辨内外、 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要 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已经认 识清楚这个问题了,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 夫,但是,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11、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 1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1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2021年整理〗《〈朱子语类〉三则》内容理解

〖2021年整理〗《〈朱子语类〉三则》内容理解

《朱子语类》三则内容理解第一则这一则的主要内容是朱子讲读书方法。

朱熹不但是著名的理学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教育家。

朱熹一生,长期聚徒讲学,广收门徒,培养了大批学生。

《朱文公文集》中与朱熹有书信往来的门人就有二百多人。

《朱子语类》当中记录朱熹语录的也有九十多人。

这些门人对于朱熹理学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朱子语类》当中记载有“读书法”两卷,朱子门人还将老师的读书法作了归纳,称为“朱子读书法”,共有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课文所选的这一则语录,中心思想就是熟读精思。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一向主张精读,反对贪多。

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

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熟读”。

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处,方是见得真味”。

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主张“书宜少看,要精熟”(《朱子语类》卷十)。

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他在别的地方还说:“读书之法,先要熟读。

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

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

”(《朱子语类》卷十)又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

熟读了,自精熟。

精熟后,理自见得。

”(《朱子语类》卷十)把这些话联系起来看,便可以对他的读书主张有完整的了解。

朱熹在这里也明确说,读书的最终目的是领略书中的“真味”,就是说要对书中的义理有深刻的体会。

因此,朱熹所讲的读书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而且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简单地说,他主张通过读书来“穷理”,来体认天理,最终达到道德品质的完善。

理或天理是朱熹哲学中的最高哲学范畴。

朱熹的天理论是承袭程颐而来,但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更加严密,更加精致,更加深刻。

朱熹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根源、根本,天地万物都是由最根本的理所产生,它无始无终,永恒存在。

而人的认识活动,也就是他的著名的“格物致知”论,就是要体认天理。

《朱子语类》三则

《朱子语类》三则

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 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 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 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 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饮食,天理也; 山珍海味,人欲也。夫 妻,天理也;三妻四妾, 人欲也。” 孔子——克己复礼 孟子——舍生取义
儒学大师 朱熹
程门立雪
儒学大师 朱熹
朱熹,字 元晦 ,号 晦庵 ,著名 理学家,教 育家, 宋代理学思想的 集大成者。 宋明理学是我国 传 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 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 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 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 半亩方塘一鉴开, 才能达到新境界。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借景喻理
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口语式的文体
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 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 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 趣也。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 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 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徒为懒 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昏塞不通, 可惜! kuì nèn
15、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 16、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1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1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苏轼 2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朱子语类》三则

《朱子语类》三则

• 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 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 “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 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 人。以后他又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 人为己任”。
字元晦,号晦庵,著名 理学家,教育家,宋代 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 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 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 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 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 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 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 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 九百年之久。
讨论
• 读书要不要有功利目的? • 带着功利目的读书能走多远?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体裁:七绝 注释: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 气好的日子。 2、寻芳:游览(河边),欣赏春花。 3、泗水滨: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 4、一时:一下子。 5、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寻常、随便;识得, 感觉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及其精神。
事功之中,如果一个君主有道德,他就必然能建功立业,为民生 造福。假如他不能建功立业,就不能认为他有道德。如果将道德 与事功割裂开来 )陈傅良的这句话是对陈亮功利主义哲学
最为准确的概括。 陈亮思想具有一种超前性,因此,他最终在历史舞 台上湮没,也是一种必然。(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 济处便是有理。此老兄之说也。如此,则三代圣贤枉做 工夫。功有适成,何必有德,事有偶济,何必有理,此 朱丈之说也。如此,则汉祖唐宗贤于盗贼不远。陈傅良 《答陈同甫三》) 。
第三则学习
• 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又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孟子曰:亦有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民法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执行的命
令,对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依法执行
死刑。

2.课堂寄语:



丘吉尔曾说:活着的意义是什
伸 么?就是为高贵的事业而奋斗,为
了使这个混乱的世界更美好,为了
死后活着的人。冯友兰也提出了人
生四境域说:自然境域、功利境域、
道德境域、天地境域。
伍 2.课堂寄语:
拓 展 延 伸
叁 (三)具体研习第三则:
合 1、读——结合注释,朗读课
作 文,疏通文意。
探 究
明确以下字词的意思: 切己:切身
说话:说教
睹:视察
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
不肖:不才,不正派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叁 2、思——分析文本:
⑴本则环绕一个什么问题进行议论? 合 作
探 明确:义利问题。
作 探 究
文,疏通文意。
明确以下字词的意思: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大段:仔细
以为:以……为
战战兢兢:畏惧而发抖,或谨慎谨
慎的样子
仁: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叁 2、思——分析文本:
⑴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你是
合 作
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的?
探 明确:“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儒家代表人物。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
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贰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
识 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
储 会长达九百年之久。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 备 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

《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孟子的这句话虽然是对当时的君王梁惠王而说 的,但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 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 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 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 边就是为利;向内便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便 是走向愚昧不才的道路了。在这个(分辨内外、 义利,为人还是为己)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 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已经 认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须下大工夫,但这还 可以进一步讨论。

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做事情的时候,却又被 人欲所引诱,事完后又后悔不迭,这该怎么办 呢?”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工 夫。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 才可以。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 心理明知应该走大路,但是却被小路上前边的东 西所吸引着,自己便不知不觉地顺着小路走去; 等到面前遇到荆棘杂草,心里就后悔了。这里便 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必须在遇到具体 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工夫,不可以姑且

理学的研究内容
理学的历史作用

作为地主阶级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一 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它在 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 的一大进步。对于日本、朝鲜的历史发展, 理学也曾发生相当大的影响。但是,理学 在强化封建礼教 、维护宗法等方面,随着 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愈益起着消极 乃至反动的作用。
第三则 讨论义利之辨(2)
第一则 朱子讲读书方法

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 到书中的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 了解了书中的大意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 找其他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 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 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 白事理。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 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理!如果懒惰, 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昏昏沉 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7.1《朱子语类》三则PPT课件人教版

7.1《朱子语类》三则PPT课件人教版
点评:常言道:“好书不厌百回读。”朱熹认为,书须精读,反复读,寻 思,不贪多,要勤奋。因为只有通过精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 味;只有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 出不好的读书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 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16-
7 《朱子语类》三则
1.朱子在教育方法上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特点
体现
态度和蔼,利于沟 通
语言通俗,犹如家常之话,却含有深意。
善用生活俗事作 以“小路”“大路”分析“私欲”和“天理”,生动形象, 喻,便于启发 浅显易懂。
因人施教的方法 很切合实际
将教育对象分为“圣人之资”“贤人之资”和“中 人之资”三个层次,教以不同的方法,很有针对 性。
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
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就是走
向愚昧不才之路。
点评:“义利”源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把义利
对峙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熹
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的句子,
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14-
7 《朱子语类》三则
首页
凝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1.文脉图解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2.主旨归纳 本文的三则语类分别谈论了读书的方法、天理及人欲问题、义
利问题。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 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会,坚固记忆和掌握。朱熹还认为读书要 虚心品味,沉浸其中,周密思考,才能明辨是非,解决疑难。朱熹认为 “存天理,灭人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越是修养不高的 人,越要努力克制私欲。朱熹认为“为义”还是“为利”是君子与小人 的分别。读书为了提升自己就是“义”,而为了向别人夸耀就是“利”。

《朱子语类三则优秀课件》

《朱子语类三则优秀课件》
感谢各位观看
讲解方式生动
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使得课 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接受。
3
学习收获颇丰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对于朱子语类有了更加深 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思考和表 达能力。
对未来学习朱子语类建议
深入学习原著
要想更好地理解朱子语类,需要深入学习原著,了解其思想精髓和理 论背景。
一个充满诚信和正直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形 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进步。
04
朱子语类选读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内涵
儒家思想核心
阐述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观念,强 调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
内在逻辑关联
分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指出它 们相互依存、逐层递进的关系。
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集中体现了朱熹的理学思想, 是研究朱熹思想及宋明理学的重 要资料。源自朱子语类历史背景01
02
03
宋代学术背景
宋代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 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 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新儒 学。
朱熹的学术传承
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 想,形成了独特的朱子学 体系。
齐家之要
阐述家庭教育中德育为先的重 要性,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家 风、家训来培养子女的品德。
平天下之途
分析实现社会和谐、天下太平 的途径,包括推行仁政、倡导
和平、促进文化交流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现代价值
个人品德提升
强调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品德修养仍然具 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和社会
形象。
家庭和谐建设
理想人格塑造

人教版高二选修《朱子语类》三则

人教版高二选修《朱子语类》三则
儒学大师朱熹
朱熹认真执教
《朱子语类》简介 朱子语类》
• 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中国宋代景定四 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二年 (1270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 通行本《朱子语类》。此书编排次第,首论理气、 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以太极、理为天地 之始;次释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 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为学之方 等认识方法。又分论《四书》、《五经》,以明 此理,以孔孟周程张朱为传此理者,排释老、明 道统。《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 容丰富,析理精密。
第一则分析:论述读书的方法。 第一则分析:论述读书的方法。 他主张将精读。熟读精思。 他主张将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 深刻的义理。 深刻的义理。 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 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是提 高精神境界。 高精神境界。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主张精读,反对贪多。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主张精读,反对贪多。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 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 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 熟读” 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处, “熟读”。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处,方是见得真 味”。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主张“书宜少看,要精熟” 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主张“书宜少看,要精熟” 朱子语类》卷十)。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 )。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 (《朱子语类》卷十)。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 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第二则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 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 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 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 此便是 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 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 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 引着,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 引着,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 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 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 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 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着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 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着力,自然存天理而行, 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 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 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着力, 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着力,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 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 免夫,小子! 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朱子语类三则 详细版

朱子语类三则 详细版

第一则重点字词:
真味:真意 数过:几遍 厌: 满足 得趣:领略其中旨趣 着意:用心 穷: 理解 徒: 仅仅 自是:从此
愦愦: (kuì):昏乱不清醒
这一则中,朱子讲读书方法。 (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 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 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 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 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读书的方法: 主张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
领会真味,理解义理。
(2)在你的印象中,还 有哪些名言警句是谈论 此类读书方法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 是提高精神境界。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 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理学分派 ——鹅湖盛会
• 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 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 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 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 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争持, 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 有了“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 两大派别。
•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贫病相扶。 • 伯埙仲篪,风雨同舟。 •《题邻居》 唐·于鹄 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 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 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
第二课时
——了解天理人欲
宋明理学
理学又称道学。是宋明至清朝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想,是中 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

朱子语类三则

朱子语类三则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 的精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
(3)在你的印象中,还有哪些勤于读书的名 人事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 三绝,杨时程门立雪,屈原洞中苦读,李密 牛角挂书,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司马光警枕 读书,陆游书巢勤学等。
天理与人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 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 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一心之私 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初读第二则,整体感知段意
第二则:讨论天理与人欲的问题。
劝学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暗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朱子语类》三则
深入了解朱熹
朱熹(1130~1202)字元晦,又字仲晦, 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省婺源县)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 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 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 大师。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赞美他:“集大成而 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 归。”
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 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 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 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他的学术思想, 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 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 朝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 场程式。明朝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 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 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 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 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 《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 《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思想概述
2.思想概述
2.思想概述
2.思想概述
2.思想概述
“天理”“人欲”是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 要的哲学命题。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 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 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 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 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 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 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 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 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 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huì ):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战战兢兢:
仁: 自家: 大段: 学者: 以为: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huì ):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 仁: 自家: 大段: 学者: 以为: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睹: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 察看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 察看
剖(pōu)判: 辨别,分析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3.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 此类读书方法的?
读书当如何精思?
读书当如何精思?
师生交流: 本则门人向朱熹问的是关于 读书的问题,朱熹却回答义利之辨,是否答 非所问? 朱熹回答义利之辨看起来好像是答非 所问,但其实是朱熹所认为的关于读书的 大事情。读书首先要明辨义利,是“为人” 还是“为己”,是为了成圣成贤,还是趋 于愚昧不肖,这是读书的原则,朱熹认为, 这是个是非分界的问题,不容讨论,认清 了这个问题,读什么书,“却好商量也”。 所以,整段语录也是和读书密切相关的, 他说的是读书的一个原则性问题。经学、史学、文 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 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 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儒 家代表人物。他的学术思 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 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 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 备的意识形态。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 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 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 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 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 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 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 定的阻碍作用。
合作探究:卷一一九“训门 人七”
切己:
说话: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睹: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睹: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 )过: 略晓: 厌: 得趣: 愦愦(kuì ):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 )过: 几次 略晓: 厌: 得趣: 愦愦(kuì ):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 察看
剖(pōu)判: 辨别,分析
喻: 明白 不肖: 不才,不正派
将: 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2.此卷主要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2.此卷主要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围绕“义利”二字展开:读书之首要目的在于 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
大路:天理,社会的道德伦常
小路:人欲,人心的物质欲望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2.此卷中“大路”、“小路”分别指什么? 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社会的道德伦常
小路:人欲,人心的物质欲望 原因:无克己工夫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2.此卷中“大路”、“小路”分别指什么? 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huì ):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 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 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仔细 学者:求学的人 以为: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huì ):杂草丛生
大路:天理,社会的道德伦常
小路:人欲,人心的物质欲望 原因:无克己工夫
3.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 养?
此章讨论天理与人欲的问题。 天理与人欲,或理与欲的问题,是宋明理学家所讨 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 简单说,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 天理灭。程朱理学继承并进一步发挥和论证了这种看法。 理学家所讲的天理,首先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和世界的根 本规律,同时,也指儒家所主张的伦理道德规范。理学 主张的人的修养目标,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儒家的道 德伦理学说去规范人的行为,也就是用天理格去人欲。 又由于人对天理的禀赋不同,对于普通的、大多数人来 说,在后天的道德修养过程中,就要更加用力,时刻要 “克己复礼”,以便不为人欲所牵引,这也就是后天的 修养功夫。
《朱子语类》三则
朱熹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 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 程颐两亲兄弟,南宋是理学的发展高峰,出现 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 家。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 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主要的内容 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 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 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宋明理学 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 学术领域衰落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2.此卷主要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围绕“义利”二字展开:读书之首要目的在于 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
3.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重义轻利”的 观点?
本章讨论的主旨是义利之辨,这与前章的理欲 之辨是相关的,也是儒家思想当中重要的问题。 义就是道义原则,利就是利益。重义轻利,是 儒家一贯的立场,也是朱熹在这一章语录当中要 讲明的问题。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 仁》) 孔子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看做是君子和小人的 分界。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 惠王上》) 孟子认为“舍生取义”,要舍弃利,选择义。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 大,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 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艰巨吗? 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朱熹认为,以实践仁德为人生修养的毕 生目标,这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因 此要尽心尽力去完成。这也暗含着对前文 所讲的理欲之辨、克己复礼的修养工夫要 认真对待的教导。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huì ):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 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 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 学者: 以为: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huì ):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 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 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仔细 学者: 以为: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 )过: 几次 略晓: 大略通晓 厌: 通“餍”,满足 得趣: 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 ): 昏乱不清醒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 导儒家“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对于“天理 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加 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道 德和论理的规范和限制。因为“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 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使 用“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人的物质欲望与社会规则之 间的矛盾冲突,人的利益追求与道德准则之间的矛盾冲 突。 当今社会,物质虽然高度丰富了,但一些人欲壑难 填,在物质的狂迷中丧失了自己,完全突破了伦理道德 乃至法律的底线,“人欲”无度,“天理”何存?从大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 察看
剖(pōu)判: 辨别,分析
喻: 明白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 察看
剖(pōu)判: 辨别,分析
喻: 明白 不肖: 不才,不正派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