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古今服饰考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古今服饰考略

苗族的服饰既古朴又艳丽,一套苗族妇女的服饰就是一件绝妙的艺术珍品。苗族,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体,各地区各支系在服饰方面至今都不同程度地保持了自己共同的民族传统,但不同地区和不同支系之间有明显差异,各具特色,这使苗族的服饰更显得多彩多姿。笔者拟就湖南。贵州、云南三大聚居地区苗族的服饰及其古今沿革变迁,略作考索。

一、湖南地区

湖南苗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和湘西南,即古称武陵五溪地区.唐宋以前,大部分苗族都还聚居于这一地区,故各种史籍多将苗族包括在“武陵蛮”之内,并称之为。盘瓠之后”。从关于“盘瓠”和诸“蛮”的记载中,我们可以追溯蓟湖南地区苗族传统服饰的某些基本特征的渊源。这些特征实际上也就是后来各地苗族服饰所具有的共同的民族传统特色。

关于“盘瓠之后”和诸“蛮”服饰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和晋干宝的《搜神记》.他们在转述关于。扭瓠”的传说时均曰:“盘瓠”子孙“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又说:“世称‘赤髀横裙,盘瓠子孙’。。荆后,范哗《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盘瓠之后”“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斑斓”。《南齐书》载:“蛮俗,布衣徒跣,或惟髻或剪发”。《隋书·地理;志》载:。诸蛮本其所出,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宋史.蛮夷传》曰:。渚蛮。,。椎髻跣足,走险如履平地,言语侏伤,衣服斑斓”。从这些记载看,秦汉至唐宋时代,由于苗族大333部分已移居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武陵五溪地区,并部分进入云贵高原,因而形成了适应山区生活的风俗习惯,服饰已与汉人大不相同。

所谓“好五色”,衣服“斑斓”,“以斑斓布为饰”,都是指喜爱以不同颜色的布缝制衣服和穿着饰有花纹的衣裙。至今这仍是湖南和其他地区苗族传统服饰的一个重要特点。而这一服饰特点在苗族中看来是已古有之,渊远流长,后来一直保持了下来。至于说这是“承盘瓠之后”,应该理解为苗族服饰方面的这种习俗,可能同苗瑶集团原始时代曾盛行的对“盘瓠”(即“五色犬”,或“尤犬”)图腾崇拜有关.。织绩木皮”,就是剥取天然植物的纤维织成布料;染以。草实。,即用树皮木甽‘之类煮染布匹。这都是在山区就地取材的办法。据笔者亲身经历,解放前湘西苗族地区从一种野桐树上剥取树皮纤维,用以制成绳子和织成草鞋还十分盛行;而至今湘西和湘西南的苗族,以及黔东南、桂北大苗山等地苗族,都还喜欢用“染以草实”的土法染布缝制衣裙;。椎髻”,显然是“三苗”时代苗民“竖首”的继承和发展,这种习惯,唐宋以后在苗族中也还一直保持着,湖南及云贵不少地区的苗族妇女,至今在节庆盛装时,仍喜爱用有色丝麻线或假发夹入发中,织辫盘髻。唐宋以后;由于继续向西南各地迁徙和分散,逐步形成不同的聚居区和方言区,各地各支系的苗族,在服饰等生活习俗方面开始产生比较明显的差异,湖南苗族的服饰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关于湘西.(实际上还包括毗邻的黔东北、川东南和鄂西)地区苗族唐宋以后的服饰的最早记载,见于明成化年间沈瓒初编。清乾隆初李涌重编的《五溪蛮图志》,以及清康熙年间阿琳《红苗归流图志》。此外,明代和清前期的方志;中,也有某些记载,大致反映了唐宋以后至改土妇流前后湘西地区苗族服饰的基本状况334和特征。

据《五溪蛮图志》记载:“昔以楮木皮为之布,今皆用丝、麻染成,五色,织花绸、花布裁制服之。上衫皆直领,下裙围转细壁积倒折。共蛮俗云:‘盘瓠死,浮于江,少女揭裙涉水邀之,子孙因以为记’。其妇女皆插排钗,状如纱帽展翅。富者以银为之,贫者以木为之,又以青白珠为串,结悬于颈上。或细或布一幅,饰胸前垂下,俗曰,‘包肚’。未嫁,下际尖;已嫁,下际齐”。又载:“男子绾椎髻于脑后,女子绾椎髻于头顶。”“男女皆戴银耳环,

尺围大;皆跣足。”①

《红苗归流图志》记载:“红佑”“椎髻跣足,尽去髭须”,“其服饰,皆短衣窄袖,绔止蔽膝,用红布为橐以束腰,衣领亦饰以红。妇人无约,止以裙蔽下体。虽隆冬御寒,男女止单衣数层,冻甚则集薪焚之,阖室环向,反复烘炙。出遇风雪则披理以御,男子以网巾约发,’带一环于左耳,大可围园一、二寸。妇人则两耳皆环,绾发作螺髻,织篾为笄,以发纬之如蟹,匡施于髻,编以银索绕之,插银簪六、七枝,符形若匕。其女之未嫁者,以线贯贝辫发垂后以为别。。②

明万历联湖广总志》(卷三十一)载:“自武陵而南,历西阳、沅,靖,奄及郴、桂,为武陵五溪诸蛮,出盘瓠。其人……肚鬓跣足,衣斑被啮,语言侏俏。

乾隆《永顺府志》(巷十)载:。苗民性悍心野……男女畜发椎誓,赤足短衣,耳贯大环,出入佩刀携铪”。“苗俗,妇女不着中衣,以峒锦为裙,而青红间道,亦有钉锡钤绣绒花者”。

乾隆《湖南道志》(卷四十九)载:苗民“惟寨长兹发,共余古裹头淮誓,去髭须,如妇人,短衣跣足,以红布搭包系腰,著青布衫。夸富者以网巾约发,贯以银簪四、五枚,长如匕,上扁下囚。左耳贯银环,如碗大,项围银圈,于带银钏,腿缠青布”。“妇女,樱簪项圈手镯皆如男子,惟两耳皆贯银环啊三335圈,衣服较男子略长,斜领直下,用锡片红绒或绣花卉为饰.富者戴大银梳,以银索密绕其髻,腰不系带,不著中衣,以洞锦为裙,而青红间道,亦有钉锡铃、绣绒花者……未嫁者额发中分,结辫垂于后,以海肥锡铃药珠为饰。

嘉庆初严如烟《苗防备览·苗疆风俗考》记载:“苗人衣服俱早黑布为之,上下如一。其衣带用红者为红苗”。又云:“苗服,惟寨长薙发,余皆裹头惟髻,去髭馅,短衣跣足,著青布衫,间用黑布绔,腰系红布,领亦尚红,衣周边俱绣采花于边。富者以网巾束发,贯以银簪四五枝,脑后戴二银圈。左耳贯银环,如盌大,项围银圈,手带银钏。衣服系锡皮,缠青布行滕……,其妇女,银簪、项圈,手钏,行滕,皆如男子,惟两耳贯银环二三四五不等,以多夸富。衣较男子微长,斜领直下,用锡片、红绒或绣花卉为饰,头带银梳,以银丝密绕其髻,裹以青绣帕,腰下系带,下不著里衣,以布棉为裙,而青红间道,绣团花为饰,亦有系锡铃绣绒花者,或重穿三四幅。苗女未嫁者额发中结辫垂后,以锡铃海吧药珠为饰”。

据严如熤“注”,以上为凤凰,乾州、永绥三厅“生苗”服饰。此外,永顺,保靖一带,“群苗衣服多用靛染黑.犹永土蛮。男妇人等头上皆包白布,燕会往来,习以为常.又,松铜之间,有一种苗人,服饰颇洁,喜穿白布衫,婚嫁庆贺皆服之,以为美观”。“往时,保靖知县王钦命尝严示晓谕,孝服之外,概不许用。然习俗相沿,终不能禁”。③又据严如烟记载:川东南“酉阳地,杂蛮夷·…¨』二下龙洞等十八洞俱往时茁寨,言语侏悯,短衣跣足,装饰与黔苗相类”。④

以上记载中所提到的以“楮木皮”为布,也就是应劭、范哗所说的。织绩木皮”;沈瓒所说的妇女“下裙围转细壁积倒折”,实际就是应劭记载的“盘瓠子孙”,“赤髀横裙”。其336他,如。椎髻跣足”,好。五色。等,也都是同唐宋以前的习俗一脉相承的。但有一些新的特点.如,尚红,即以红布束腰,衣领饰以红,裙子青红相间等。湘西及毗邻地区的苗族被称为“红茁”,显然即来源于此.又如,男子以网巾约发,插银簪(或排钗)如匕,左耳带银环,戴手钏、项圈等;妇女以锦为裙,头插排钗、银簪,未嫁者织发辫垂于后文字提取结果关闭等,则是唐末至改土归流前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湘西及毗邻地区苗族服饰方面所作产生的新的特色。

根据严如熠的记载,乾嘉年间,湘西及毗邻地区苗族服饰也并不完全相同。大多数是男子青衣衫、黑布绔、红腰带,妇女上衣下裙,不著中衣;男女衣裙绔边均以锡片、采绒或绣花为饰;男女俱椎髻戴环.这主要是凤、乾、永三厅原“生苗”的服饰。乾隆十六年绘制的《皇清职贡图》中的永绥、乾州;“红苗”图,与记载大体相合⑤。此外,永顺,保靖一带苗族有头裹白布的;毗邻的松桃厅和铜仁县之间的部分苗族则穿白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