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

合集下载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与历史兴衰】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与历史兴衰】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与历史兴衰】多年来地理和考古研究已经证实,自更新世晚期(距今2万年前后)末次冰期以后的全新世时期,曾出现过全球性的气候回暖,时间大致在距今7500年至2500年之间,即中全新世时期。

在中国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时期。

距今5000年是一个分界线。

5000年以前气候和温度明显上升,而5000年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

持续至现在,其间又有若干次以世纪为期的气温回升和复降。

距今5000年前的温暖潮湿气候在不同地区暖湿气候的证据及人类活动的遗迹:中国北方经孢粉研究发现以栎树为代表的阔叶乔木大量增加,发现目前只能生长于江淮地区田间沼泽的水蕨孢子,发现喜暖湿,栖于沼泽地的梅氏糜鹿(“四不像鹿”)。

说明当时华北地区湖沼丛生,年均温度较今天高出约2度。

如:北京西郊一带泥炭堆积达1100万立方米,是过去林木繁茂造成的沉积相。

海平面比今天要高,即存在全新世海侵问题。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距今6000年的獐、竹鼠和貉的动物遗骸,可是现今它们生活在关中以南气候湿润的长江流域。

甘肃省秦安大地湾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建筑多用立木支撑房屋,有的主竖墙体竟用150根大小木柱。

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还不能长途运输,这些木材只能采伐自当地,证明距今6000年前渭河上游是森林草原类型的景观,比今天要湿暖。

河南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喜暖动物遗骸:孔雀、猕猴、大熊猫、苏门犀、亚洲象、水鹿,古文字中河南“豫”的含义是人牵着象。

上海地区的孢粉分析表明5000年前这里以栎、栲树为主的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

年平均温度高于今天2—3摄氏度,相当于浙江南部。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象、犀、等生活在热带的动物遗骸,年均温度较今天高出约4度,推测其气候相当于今天的广东省。

天山北麓在全新世中期云杉分布线比今天为高,说明当时的气温较今天暖和。

青藏高原的湖泊分布比今天为多,西藏发现的人类活动遗迹多在这一时期,甚至在今天藏北无人区也有细石器的发现。

历史趣谈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历史趣谈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导语: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去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 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公元1000 年到1200年的南北宋,中国气温趋冷,苏轼诵杏花诗中的「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便可为证。

而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19 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竺可桢据此推测,处於中国第 3 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 3 度左右。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刺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
第一个寒冷期:东周
第二个温暖期:两汉
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三个温暖期:唐朝
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
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但不及之前温暖):明朝
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
中国5000年气候变动有逐渐变冷变干的趋势。

那气候究竟和历史朝代演变有什么关系呢?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历史上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

中国历史上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

中国历史上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经济与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该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

满志敏利用文献物候资料研究了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变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均一性原理、限制因子原理、气候影响的同步性原理、人类影响的差异性原理和模式、生物响应气候冷暖变化的不对称原理等基本理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22]历史时期,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经济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倪根金认为其变化原因,除了社会因素外,气候变化和生态平衡破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23]王晖利用古代土壤学的新研究成果和先秦古文献与出土的古文字资料,对商末黄河中下游的气候环境进行考察,认为商后期干旱的气候和饥荒是周武王克商的直接导火线,导致商周之际的改朝换代。

[24]秦冬梅以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气候异常期,具体表现为冷暖变化、干湿变化的异常及各种自然灾害数量的增多,这种异常的气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粮食歉收,从而间接地影响社会安定程度。

[25]王开发通过对上海地区大量孢粉样品的研究。

发现沪杭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具有多次的波动,表现出5个凉期和4个暖期。

[26]中国是个水灾频仍的国度,水与生态环境问题必然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樊自立和方英楷撰文对塔里木河水资源问题进行探讨。

樊文指出,在气候极端干旱的塔里木盆地,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使水资源消耗由以自然生态为主转向以人工绿洲生态为主,从而使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其变化规律是:沙漠化与绿洲化并存,互有消长,“人进沙退”和“沙进人退”皆有,但以沙进人退为主;上游灌区引水增加,人工绿洲由原先多分布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向山前平原推进,面积不断扩大,使这里生态环境改善;河流中下游由于水量减少,古代绿洲消亡,天然植被退化,沙漠化扩大,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处于沙漠和绿洲之间由林地、草地和自然水域构成的过渡带不断缩水,防护功能不断减弱,形成了沙漠危逼绿洲的严峻形势。

[27]方文则总结了历史上塔里木河下游5次改道,引起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剧变、绿色走廊衰退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保护塔里木下游绿色走廊的18条措施。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历史时期的世界气候是有变迁的。

非常丰富的中国历史文献为研究我国古代气候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作者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

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一3℃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

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

这种气候变迁是全世界性的。

气侯变冷时先从太平洋西岸开始,由日本、中国东部逐渐向西移到西欧。

温度回升时则自西向东行。

充分认识历史上气候的变迁情况并掌握其规律,“古为今用” ,对气候的长期预报是有所补益的。

目次一、考古时期(约公元前3000一1100年)二、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三、方志时期(公元1400一1900年)四、仪器观测时期(从公元1900年开始)结论前言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如沈括(公元1030-1094年)、刘献廷(公元1648-1695年)对于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无常,早有怀疑。

但他们拿不出很多实质性事实以资佐证,所以后人未曾多加注意。

直到现世纪二十年代,“五四”运动、即反帝反封建运动之后,中国开始产生了一种新的革命精神:一部分先进分子引入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的革命斗争;在这种新形势下,近代科学也受到推动和扩展,例如应用科学方法进行考古发掘,并根据发掘材料对古代历史、地理、气象等进行研究。

殷墟甲骨文首先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有人据此推断在三千年前,黄河流域同今日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潮湿[1]。

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成绩毕竟是有限的;或因材料不足而作了错误的判断。

例如,近三千年来,中国气候经历了许多变动,但它同人类历史社会的变化相比毕竟缓慢得多,有人不了解这一点,仅仅根据零星片断的材料而夸大气候变化的幅度和重要性[2],这是不对的。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是一个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问题。

以下是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的气候波动根据地质学的研究,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呈现出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的特点。

冰期是指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导致全球进入冰川期,而间冰期则是指地球气温相对稳定,冰川消融,海洋扩张,地球表面恢复温暖。

这种气候波动对中国及全球的气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时期的干旱与湿润周期历史气象学的研究表明,中国在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经历了多个干旱和湿润的周期。

这些周期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湿润周期,降雨充沛,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在干旱周期,干旱少雨,容易导致农业生产减产和自然灾害频发。

历史气候变迁的原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太阳活动、地球自转速率等自然因素对气候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也对气候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过度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过度放牧等,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气候变化。

未来气候变迁的预测基于现有的科学数据和研究,科学家们对中国未来气候的变迁进行了一定的预测。

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气候变化可能将继续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例如,在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增加的情况下,全球气温将升高,中国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也将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总之,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侯变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工作,探索其中的规律和机制。

同时,政府和公众也需要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概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环境科学和历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通过对古代文献记载、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分析,研究者们对中国气候变迁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

最为著名的研究成果是竺可桢先生绘制的竺可桢曲线,该曲线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材料的研究,将中国近五千年气温变化制成了一张清晰、简明的曲线图。

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显示,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

在这之后,年平均温度有23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而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

这些气候变迁的特征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有丰富的记载,而且也得到了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佐证。

研究者们还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历史文献、农民记忆、冰川记录、树木年轮、湖泊和沉积物等多方面的资料,对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过去几千年中中国气候的暖期和寒期交替的特征,还为我们了解古代气候的湿度、温度等变化情况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研究是一个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领域,通过综合分析古代文献、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等多方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对过去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够为今后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1. 简述气候变迁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迁,作为地球系统长期演变的一部分,不仅是自然界的内在规律体现,更是关乎人类社会福祉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人类健康乃至全球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

理解并应对气候变迁,对于人类有效适应未来环境变化、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气候变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它塑造了地球表面的物理和生物条件,决定了不同地理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与物种分布。

气候与历史变化之间的关系

气候与历史变化之间的关系

我国5000年来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我国,最近5000年来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根据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和许多其它学者的研究,这5000年的气候状况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几个明显的暖期和冷期。

第一个暖期距今5000年至3000年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气候适宜期”,不仅气温高,降水也多。

在西安半坡村遗址中发现当时半坡村人曾猎获水獐与竹鼠,而现今西安一带已不再存在这类亚热带动物。

在河南,那时曾有大象活动,说明气候十分暖湿。

在新疆不少干旱戈壁和青藏高原一些高寒荒漠地区,众多的石器和古文化遗址证实那里曾经是水草茂盛、动物繁多,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可见气候变化之大。

第一个冷期公元前l千年左右至公元前800年左右,为一个短暂的寒冷期。

例如长江的支流汉水,曾于公元前903年和公元前897年两次结冰。

第二个暖期公元前700多年到公元初,气候转暖。

据《左传》、《诗经》等古籍记载,那时山东冬季经常无冰,齐鲁地区可二年两熟,并多见竹子、梅树一类的亚热带植物。

第二个冷期公元初至六世纪末,气候明显转冷。

大量史料说明当时的寒冷气候。

例如,那时南京复舟山可建冰房。

三国时代曹操(公元155-220年)在河北铜雀台种桔,已只开花而不结果。

公元366年起,从昌黎到营口的渤海海面连续三年冰冻,冰上可过往车马与军队。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第三个暖期公元6世纪末至10世纪末,正值隋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较长的温暖时期。

据记载,唐朝国都长安可数冬无冰雪,宜种梅花与柑桔,其柑桔果实,味与四川的一样,可见气候之温暖。

第三个冷期公元11世纪初至12世纪末,气候又较寒冷。

那时,梅树在关中地区已经消失,双季稻在江南一带几乎绝迹。

不少记载说明长江以南地区屡屡出现严冬,如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且可行车;12世纪中苏州南运河多次结冰,需破冰行船。

更有甚者,自唐朝以来,福州种植荔枝,共两次遭到全部冻死,即1110年和1178年,均在12世纪。

第四个暖期公元13世纪初至14世纪初,我国北方气候一度转暖,这可从华北和关中竹子分布之广得到佐证。

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4 仪器观测时期
一.距今5000年前气候的变化
• 距今5000年是一个分界线。5000年以前气 候和温度明显上升,而5000年开始,气温 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
距今5000年前的温暖潮湿气候在不 同地区暖湿气候的证据及人类活动 的遗迹:
• 中国北方发现阔叶乔木、水蕨孢子、梅氏 糜鹿(“四不像鹿”)。
• 按:柑桔和梅树只能抵抗-8℃及-14℃的最低温度,而现 在的西安,每年的绝对最低温度都在-8℃以下,有时降到14℃以下,梅树已生长不好,更不用说柑桔了。
5.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的两宋时期,我国 气候又转向第三个寒冷期。
• 公元十一世纪初期,华北已没有梅树了。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1037—1101年)有 哀叹“关中幸无梅”的诗句。王安石 (1021—1086年)的《咏红梅诗》有“北 人初不识,浑作杏花看”之句,嘲笑北方 人到南方误认梅为杏。
• 第二节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变动的规律 一、我国历史时期气候波动的总趋势 历史时期气候波动总的趋势是:温暖时期 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1.第一个温暖期:前3000年—前1100年左 右,历经两千年以上。 2.第二个温暖期:前770年—公元初,历经 七百多年。 3.第三个温暖期: 600年— 1000年,历经 四百多年。 4.第四个温暖期:1200年— 1300年,经历 一百年
一氧化二氮。
这是地球表面温度变化 趋势,2000年后部分为数值 模拟的结果,从中我们可以 看到,气温的递增趋势从人 类步入工业社会之后就开始 了,如果这种趋势继续维持, 今后一百年气温将上升到一 个惊人的水平。
全球年平均表面温度模拟。红线为实 际观测值,黑线为数值模拟结果。a图 表示自然因素导致的升温,b图表示人 为因素导致的升温,c图表示综合两种 因素综合的结果,可见最近五十年以来 观测到的增温,绝大部分是由人类活动 造成的。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气候变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候系统的演变规律以及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初步概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并探讨其可能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历史的记录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商朝时期。

通过对历史文献中的气候描述和各种气候指标的研究,可以得出中国在这五千年间经历了多次气候变迁。

其中最显著的一次是所谓的“气候转折期”,即西周至东周的过渡期。

在此期间,中国气候从湿润转变为干旱,导致许多农业文明的崩溃和迁徙。

此后,中国气候再次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气候转变,如汉朝时期的温暖湿润、隋唐时期的寒冷干旱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气候波动。

在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原因时,有几个主要的因素被认为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是太阳辐射和地球轨道变化。

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地球轨道的变化会对气候系统产生影响,这也是引起气候变迁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其次是大气环流的变化。

大气环流的变化会导致气候模式的调整,从而影响气候变迁。

此外,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也可能对气候变迁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而气候变迁对农业的水资源、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据研究显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气候变迁密切相关,气候的干湿程度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产量。

其次,气候变迁也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降水量和河流的水量都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而气候变迁对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最后,气候变迁也对人类居住和迁徙模式产生影响。

历史上,由于气候的变化,中国不少农业文明不得不迁徙或消亡,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气候指标的研究,可以初步了解中国在这五千年间的气候变化情况。

2-1自然历史地理-近五千年气候变迁

2-1自然历史地理-近五千年气候变迁
5000 年 气 候 变 迁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
• 我国著名的气候学 竺可桢在 家竺可桢在《中国 科学》 科学》1973(4) ( ) 刊登《 刊登《中国近五千 年来气候变迁的初 步研究》 步研究》,根据考 古资料及历史文献 中丰富的气象学 气象学和 中丰富的气象学和 物候学的记载 的记载, 物候学的记载,进 行了卓越的研究. 行了卓越的研究
西周前期 寒冷期
• 1.从公元前 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 年到公元前850年的西周前期, 年的西周前期, 从公元前 年到公元前 年的西周前期 我国气候在长达几百年的第一温暖期之后, 我国气候在长达几百年的第一温暖期之后,进入 了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 了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 • 这个时期,我国已有文字记载可供查考。据《竹 这个时期,我国已有文字记载可供查考。 书纪年》记载:周孝王七年( 书纪年》记载:周孝王七年(前903年)“冬, 年 大雨雹,牛马死, 汉俱冻” 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现代江汉流域 在一般年份是不封冻的, 在一般年份是不封冻的,这就说明当时我国长江 中游一带的气候比现在寒冷。 诗经·豳风 七月》 豳风·七月 中游一带的气候比现在寒冷。《诗经 豳风 七月》 相传是周初时期的作品,诗中描述豳( 相传是周初时期的作品,诗中描述豳(邠)地: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也反映了当时陕西关中地区气候的严寒。 也反映了当时陕西关中地区气候的严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貘和象都是东南亚热带森林地区的动物。现代的 貘和象都是东南亚热带森林地区的动物。 象目前在我国只能自然生存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 象目前在我国只能自然生存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 的密林中。亚洲现代的貘 更局限于马来半岛 纳的密林中。亚洲现代的貘,更局限于马来半岛 及苏门答腊的沼泽森林。这些喜暖的古动物遗骸, 苏门答腊的沼泽森林。这些喜暖的古动物遗骸, 的沼泽森林 指示了当时黄河流域气候的温暖和湿润。 指示了当时黄河流域气候的温暖和湿润。 • 考古学家尹达还在山东历城县一处稍晚于仰韶文 化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的竹节 龙山文化遗址中 炭化的竹节。 化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的竹节。现代 竹类大面积的生长大体上已不超过长江流域。 竹类大面积的生长大体上已不超过长江流域。竺 可桢氏据此假设五千年来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 南后退了1—3°纬度,从而证实当时的年平均温 南后退了 °纬度,从而证实当时的年平均温 比现在高 ℃左右,冬季1月的平均温度 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 度比现在高2℃左右,冬季 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 高3—5℃。 ℃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考古资料的挖掘以及现代气候数据的分析,本文试图揭示中国气候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地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

对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来说,研究其气候变迁的历史过程,对于理解中国文明的发展脉络、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制定适应性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概述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总体趋势和特点,包括气温、降水、极端气候事件等方面的变化。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响应和适应。

我们还将分析气候变迁对中国文明演进的影响,探讨气候因素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我们将总结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成果,并提出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和适应性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深入了解中国气候变迁的历史过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制定适应性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希望能够推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性挑战。

二、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概述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其气候变迁的历史也极为丰富和复杂。

近五千年来,中国的气候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自然环境,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在距今约五千年至三千年期间,即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中国的气候相对温暖湿润。

这一时期的黄河流域,湖泊众多,植被茂盛,为早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从距今约三千年开始,即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气候逐渐转向寒冷干燥。

这一转变可能导致了黄河流域的湖泊退缩,植被减少,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进入距今约一千年的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再次发生显著变化。

第五讲五千年冷暖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一近五千年气温

第五讲五千年冷暖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一近五千年气温

第五讲 五千年冷暖—— 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一 近五千年气温变迁1公元前3000 年——公元前1000 年左右,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安阳殷墟时代,是第一个温暖期,这个时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最冷月温度约比20世纪60年代高3℃— 5℃。

证据:北京一带泥炭层中发现阔叶树种花粉;辽南、内蒙察右中骑旗发现发现喜温、喜湿的阔叶树种-栎、天津附近发现水蕨(今生长在淮河流域)、西安半坡发现獐等动物骨骼(今生存在长江流域)、山东历城发现炭化竹节等。

2从公元前1000 年左右到公元前850 年(周代初期),有一个短暂的寒冷期,喜温的动植物消失;长江、汉水结冰。

3从公元前770 年到公元初年,即秦汉时代,又进入到一个新的温暖时期。

4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 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进入第二个寒冷时期。

5从公元600 年到1000 年,即隋唐时代是第三个温暖期。

这时梅树可以生长在长安。

6从公元1000 到1200 年,即南宋时代是第三个寒冷期。

7从公元1200 到1300 年,即宋末元初,是第四个温暖期,但是这次不如隋唐时那样温暖,表现在大象生存的北限,逐渐由淮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以南,如浙江、广东、云南等地。

8在公元1300 年以后,即明、清时代以来,是第四个寒冷期。

证据:山东段黄河11月出现冰冻;北京一带的物候期比20世纪70年代晚1-2星期。

二近五千年前湿润程度的变迁:1 五六千年前与温暖期相同,为一湿润期,此后气候转干,距今2500 年前气候稍湿润,然后再次变干,近500 年旱灾多于水灾。

2 过去2000 年大部分时期内旱灾发生北部多于南部,西部多于东部;涝灾发生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

880-1230 年间气候异常,出现西涝东旱。

三过去2000 年冷暖旱涝对比2000 年以来中国东部南涝北旱的气候一直存在。

冷期旱灾主导区的界限南移,暖期旱灾主导区界限北退,因此冷期气候趋于变干,暖期气候趋于变湿。

近一万年的气候~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

近一万年的气候~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

近一萬年的氣候//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转贴2008-10-23 11:53:53] 字号:大中小近一萬年的氣候距今一萬年以內,地質史上稱為「近代」(Re-cent),和更新世都在第四紀內,第四紀冰期內的第四間冰期就在一萬多年前開始,分析北美和歐洲冰河沉積物中遺留下來的花粉,才知道冰河退卻之後,溫度回升。

原先被冰河覆蓋地區,冰河消失後,先變冷到大約距今5000年為止,此後溫度就逐漸上升,這一段溫暖時期稱之為「氣候最適期」(climatic optimum)。

到了2500年前,雪線又降低,表示氣候又轉冷,羅馬時代曾經一度好轉,但不久又惡化。

公元前870-1200年,雪線又上升,大致和現在相當,此後又轉冷,17-19世紀史稱「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

氣象專家根據我國古代的記錄已經繪出一條過去5000年來的溫度曲線。

(如圖2)曲線中顯示這段時期內有四個明顯的暖期:(一)第一暖期約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此段時期內氣候並非一直溫暖而是有變化,但以溫暖為主。

同期內,歐洲則為公元前5000年來的最暖期,本期初溫度已有下降,到公元前1000多年又回升到另一暖期。

(二)第二暖期在公元770至公元初。

(三)第三暖期在公元600至1000年。

(四)第四暖期在公元1200至1300年。

另外還有四個冷期:(一)第一冷期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至公元前850年。

(二)第二冷期在公元初到公元600年。

(三)第三冷期在公元1000-1200年。

(四)第四冷期在公元1400-1900年。

曲線中還可以看出:溫暖期越來越短,程度越來越弱;而冷期前正好相反,時間越來越久,程度越來越強。

以朝代來說,從三國到南北朝是溫度較低時期;隋唐至五代則溫度顯然升高;北宋至南宋,溫度亟降,一直到清朝都較正常為冷,雖然其間也有波動,尤以南宋和元朝冷暖的變動最大,本世紀初才回復正常。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我国著名的气候学家竺可桢,根据考古资料及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记载,进行了卓越的研究,提出我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一、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时期竺可桢把它称为“考古时期”,因为这一时期主要是根据考古发掘的遗迹来加以考证推断的。

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21页PPT

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21页PPT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分析世界正在变冷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分析世界正在变冷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分析世界正在变冷第一节我国著名的气候学家竺可桢,根据考古资料及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记载,进行了卓越的研究,提出我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①:一、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1100 年的温暖时期,竺可桢把它称为“考古时期”,因为这一时期主要是根据考古发掘的遗迹来加以考证推断的。

西安市附近半坡村的仰韶文化(C14 测定约距今5600—6080 年前)遗址中,发现獐、竹鼠和貉等亚热带动物的骨骼遗骸②;在时间上晚于仰韶文化的。

河南安阳的殷墟(约前1400—1100 年)遗址中,除獐、竹鼠外还发现有象、貘、水牛等的遗骨③。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象的记载,如“今月其雨,只(获)象”,“于癸亥眚象,易日”。

据闻一多解释,甲骨文中“眚”是打猎的意思。

既然把象作为打猎的对象,就说明它不是由外地引进或人工饲养的,而是野生的、自然分布的。

同时殷周遗址出土的象尊和青铜器的象纹,也是当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象已很熟悉的反映。

至于历史文献中,也有不少关于象的记载,例如《吕氏春秋?古乐》中有:“商人服象”,说明商人能够驯养野象。

又《孟子?腾文公下》有“周公相成王,诛纣伐奄”,“驱虎、豺、犀、象而远之”。

河南省古称豫州,“豫”字据胡厚宣解释,就是一个人牵着一头象的标志①。

以上这些都是商代及周初黄河下游有野象活动的证明。

貘和象都是东南亚热带森林地区的动物。

现代的象目前在我国只能自然生存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

亚洲现代的貘,更局限于马来半岛及苏门答腊的沼泽森林。

这些喜暖的古动物遗骸,指示了当时黄河流域气候的温暖和湿润②,考古学家尹达还在山东历城县一处稍晚于仰韶文化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的竹节。

现代竹类大面积的生长大体上已不超过长江流域。

竺可桢氏据此假设五千年来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南后退了1—3°纬度,从而证实当时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冬季1 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5℃。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中国古代的气候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温暖潮湿期、寒冷干旱期和暖湿期。

在夏代至商周时期,中国气候相对温暖潮湿,适宜农业生产。

夏代时期腾冲、漾濞一带的考古发现显示那个时期是稳定温暖的气侯,可与象牙家财之一把首先得到一个树轮年代数据证明,同时伴随着李家之地年轮,证明中国是暖湿气候的。

(可参考美伦客树签网,获取更多资讯)然而到了西周时期,气候变冷干旱,中国北方进入了一个寒冷干旱的时期。

树木年轮记录显示,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600年的时期,北方地区的降水显著减少,气温明显下降。

同时,古代文献中也有关于旱灾频繁发生的记载,表明寒冷干旱的气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的气候逐渐变得暖湿。

树木年轮记录显示,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00年以及公元100年到公元300年的时期,气温上升,降水增多。

这段时期的气候条件相对适宜农业发展。

与此同时,通过对冰芯和湖泊沉积物的研究也提供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重要信息。

冰芯中的气候标志物和湖泊沉积物中的微化石可以提供有关气温、降水和湿度等气候参数的信息。

研究发现,冰芯记录显示中国北方的气温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保持高度一致。

综上所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经历了温暖潮湿期、寒冷干旱期和暖湿期。

这些变化对中国的农业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由于古代记录的局限性以及研究方法的限制,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认识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因此,今后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更准确地了解中国的气候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过。这些气体在 大气中可以长期停留, 使温室效应不断增强。 根据气候学家们分析, 由于温室气体的作用, 21世纪,地表气温可 能 升 高 1.5-4.5℃ 。
第 五 讲 五 千 年 冷 暖 | 近 五 千 年 中 国 气 候 变 迁 与 全 球 变 化
随着工业时代
的到来,人类的 活动使大气的组 成成分发生了变 化。图为三种主 要温室气体在全 球大气中的浓度, 从上到下依次为
二氧化碳、甲烷、
一氧化二氮。
第 五 讲 五 千 年 冷 暖 | 近 五 千 年 中 国 气 候 变 迁 与 全 球 变 化
这是地球表面温度变化 趋势,2000年后部分为数值 模拟的结果,从中我们可以 看到,气温的递增趋势从人 类步入工业社会之后就开始 了,如果这种趋势继续维持, 今后一百年气温将上升到一 个惊人的水平。
第 五 讲
2. 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 (周代初期),有一个短暂的寒冷期。 喜温的动植物消失;长江、汉水结冰。
五 千 年 冷 暖 | 近 五 千 年 中 国 气 候 变 迁 与 全 球 变 化
3.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
初年,即秦汉时代,又进
入到一个新的温暖时期。 4. 从公元初年到公元
后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具有全球的普 遍性,绝对不是一种巧合。
第 五 讲 五 千 年 冷 暖 | 近 五 千 年 中 国 气 候 变 迁 与 全 球 变 化
第 二 节 近 五 千 年 前 湿 润 程 度 的 变 迁
1. 五六千年前与温暖期相同,为一湿润期,此后气候转
干,距今2500年前气候稍湿润,然后再次变干,近500年 旱灾多于水灾。 2. 过去2000年大部分时期内旱灾发生北部多于南部,西 部多于东部;涝灾发生 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 于西部,880-1230年 间气候异常,出现西涝 东旱。
600年,即东汉、三国到
六朝时代,进入第二个寒 冷时期。
第 五 讲 五 千 年 冷 暖 | 近 五 千 年 中 国 气 候 变 迁 与 全 球 变 化
5. 从公元600年到1000年,即隋唐时代是第三个温暖期。这时梅树 可以生长在长安。 6. 从公元1000到1200年,即南宋时代是 第三个寒冷期,年平均温度比20世纪60年 代低l℃左右。 7. 从公元1200到1300年,即宋末元初, 是第四个温暖期,但是这次不如隋唐时 那样温暖,表现在大象生 存的北限,逐渐由淮河流 域移到长江流域以南,如 浙江、广东、云南等地。
五 千 年 冷 暖 | 近 五 千 年 中 国 气 候 变 迁 与 全 球 变 化
1
2 3 4 5 6 7
美国
中国 俄罗斯 日本 印度 德国 加拿大
1494
853 400 318 243 237 131
24.3
19.9 6.5 5.2 4.0 3.9 2.1
5.57
0.69 2.72 2.52 0.25 2.89 4.32
的气候有4次温暖 期和4次寒冷期交 替 出 现 。
第 五 讲
五千年气温变化
五 千 年 冷 暖 | 近 五 千 年 中 国 气 候 变 迁 与 全 球 变 化
第 五 讲
1.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左右,即从仰 五 千 年 冷 暖 | 近 五 千 年 中 国 气 候 变 迁 与 全 球 变 化
第 五 讲 五 千 年 冷 暖 | 近 五 千 年 中 国 气 候 变 迁 与 全 球 变 化
全球变化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系统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第 三 节 全 球 变 化 与 气 候 变 暖
冰冻圈、生物圈,发生在地球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各种现象、过 程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全球变化的过程涉及三个基本 方面: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在这三个过程之间也 存在着相互作用。此外,人类活动正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 上影响着地球系统。同时,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也面临着全球 变化带来的影响。
蓝线来自树木年轮、珊
瑚、冰核以及历史文献。
第 五 讲
五 千 年 冷 暖 | 近 五 千 年 中 国 气 候 变 迁 与 全 球 变 化
预测我国不同地段相对海平面的不同变化趋势(cm)

辽宁-天津沿海 山东半岛东南部
2030
10.8-12.0 -1.2-0.0
2050
18.5-20.6 1.7-3.8
全球年平均表面温度模拟。红线为实 际观测值,黑线为数值模拟结果。a图 表示自然因素导致的升温,b图表示人 为因素导致的升温,c图表示综合两种 因素综合的结果,可见最近五十年以来 观测到的增温,绝大部分是由人类活动 化碳排放量前十位国家
名次 国家 排放量/百万吨碳 占世界百分比 人均排放量/吨碳
韶文化时代到安阳殷墟时代,是第一个温暖期,这个 时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最
冷月温度约比20世纪60年代高3℃— 5℃。 证据:北京一带泥炭层中发现阔叶树
种花粉;辽南、内蒙察右中旗发现发现喜 温、喜湿的阔叶树种——栎、天津附近发 现水蕨(今生长在淮河流域)、西安半坡 发现獐等动物骨骼(今生存在长江流域)、 山东历城发现炭化竹节等。
也称之为冰后期。这一段时间大体上相当于人类进入到有文字 记载的历史时代。关于这时期的气候,挪威的冰川学家曾做出 近10000年来的雪线升降图,说明雪线升降幅度并不小,表明冰 后期以来,气候
近 五 千 年 气 温 变 化
有明显的变化。 我国有悠久的历
史记载,竺可桢
将这些记载加以 整理分析,发现
我 国 5000 多 年 来
8
9 10
意大利
韩国 法国
114
113 98
1.9
1.8 1.6
1.98
2.46 1.67
第 五 讲
五 千 年 冷 暖 | 近 五 千 年 中 国 气 候 变 迁 与 全 球 变 化
过 去 140 年 和 过 去 1000年气温变化(与 1961 年 -1990 年 的 平 均值比较)。上图数据 来自测温仪器,下图数 据红线是来自测温仪器,
第 五 讲 五 千 年 冷 暖 | 近 五 千 年 中 国 气 候 变 迁 与 全 球 变 化
主要参考书: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中国历史自然地
理》,科学出版社。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
社。
[英] J.Houghton,《全球变暖》,气象出版
社。
寒冷变化,寒冷期一次比
一次长,一次比一次冷。
在第二次寒期,只有淮河 在公元225年有封冻。而在
第四个寒冷期的1670年,
长江几乎都封冻了。
第 五 讲
五 千 年 冷 暖 | 近 五 千 年 中 国 气 候 变 迁 与 全 球 变 化
挪威冰川学家用雪线高度表示气 温升降,竺可帧用的是历史文献记
载资料,结果却十分一致,说明冰
第 五 讲 五 千 年 冷 暖 | 近 五 千 年 中 国 气 候 变 迁 与 全 球 变 化
二氧化碳能很好地吸收来自地表面的热辐射,故 增加的二氧化碳其作用类似于在地表面上铺了一层 毛毯, 人类活动排放出来的温室气体,使大气的温室效 应增强,导致整个地球气温升高。自从产业革命以 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约25%,甲烷上升 160%,一氧化二氮上升8%,氟利昂以前根本就
近 五 千 年 中 国 气 候 变 迁 与 全 球 变 化
第 五 讲 五 千 年 冷 暖
——
第 五 讲 五 千 年 冷 暖 | 近 五 千 年 中 国 气 候 变 迁 与 全 球 变 化
从第四纪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1万年前后开始,地球从第
四纪冰期中的最近一次亚冰期,进入到现代的亚间冰期,人们
第 一 节
2100
56.6-63.2 27.8-34.4
江苏-广东东部
珠江口附近 广东西部-广西
12.9-14.1
5.3-6.5 13.0-14.2
21.4-23.5
10.8-12.9 21.5-23.7
61.6-68.1
43.4-50.0 61.7-68.3
南 极 冰 架 拉 森 B 崩 离
第 五 讲 五 千 年 冷 暖 | 近 五 千 年 中 国 气 候 变 迁 与 全 球 变 化
第 五 讲 五 千 年 冷 暖 | 近 五 千 年 中 国 气 候 变 迁 与 全 球 变 化
8. 在公 元 1300 年以 后 , 即
明、清时代以来,是第四个寒
冷期。证据:山东段黄河11月 出现冰冻;北京一带的物候期 近5000年来,虽然是寒 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出现, 但是总的趋势是由温暖向
比20世纪70年代晚1-2星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