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

合集下载

评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评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评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在东汉末年,以袁绍、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和扩张势力,先后采用了招揽人才、虚心纳谏的做法。

到了东汉末年,即便是最优秀的将领也不得不承认,各诸侯间彼此离心离德,谁也没有实力能够一统天下。

对于汉献帝来说,只有找一个强大的依靠,才能维持自己微弱的统治。

这时候,他才明白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从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入手,采用怀柔政策笼络人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读书人也都愿意投靠汉朝廷,为朝廷效劳。

公元220年,汉献帝被迫禅位于曹丕,汉王朝灭亡。

自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一种文教政策一直延续到了唐朝初期,一千余年来,不仅没有被取消,反而日益得到推广。

而这一文教政策的主导者正是统治者。

由此可见,在古代社会中,文教政策是政府的基本国策之一,在我们今天也同样适用。

而统治者也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顺应民心,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但是,这一政策的推行却并非一帆风顺,统治者所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

由于连年的战争,政府根本无暇顾及文教事业,加上封建皇帝本身不喜欢读书人,又对儒学的道德内涵存在误解,再加上西汉后期开始兴起的谶纬之学,使得统治者与士大夫之间始终无法沟通,这就成为了独尊儒术难以深入推广的原因。

而后世的统治者也完全照搬前朝的政策,反而忽视了其中的问题。

因此,在中国文化史上,自孔子开创儒学之后,两千多年来的儒学思想仍然是占据着统治地位的。

如果以思想自由为前提,那么在思想的争论中,大多数人还是愿意相信权威,即使有不少人觉得疑惑,也只是会对某些观点产生不同看法而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统一思想,而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打击政敌。

为了保证汉朝廷的长远利益,统治者极力宣扬儒家思想,让它变成了一门统一人心的工具。

这就导致当时的中国社会一度处于僵化状态,阻碍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并且,从儒家的理论来看,只有在统一的条件下,才能确保国家的安定,这也是他们统治的前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①有利于加强君权,有利于统治阶级实行仁政。 ②唯心主义成分多,神学迷信色彩浓厚
二、提出:董仲舒发展的新儒学内容
材料三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 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 基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 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 于外方,延及群生也。 ——《汉书· 董仲舒传》
探 究 学 习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请回答:你 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 据。 有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 了适应加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目的 相同)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措施(性质相同 )。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经济状况?由此 统治者采纳了什么统治思想和政策?
状况:经济凋敝;
思想: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政策:休养生息
材料二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 遇水旱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 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 守闾阎者食粱肉,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境)廪庾 (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 为 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 食货 志》
(前179-前104)
演 稿


1 2 3 后

印度神油官方网站 嶒尣夻
二、提出:董仲舒发展的新儒学内容 请据以下材料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3学案: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3学案: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答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4)影响: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1)原因: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提出:由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

2.特点:糅合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3.概况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政治方面: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方面: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②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③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概念阐释]“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易错提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不是孔子的“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也就是说“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展,例如“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就是法家思想.1.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详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详解

2.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复习
• 回答问题: • 1.秦朝治国理念是什么?“焚书坑儒”的实
质是什么? • 2.汉初治国理念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那样
的理念? • 3.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当
时国家面临哪些问题?
焚了哪些书,又保留了哪些?手段如何?
鲁壁 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据说是秦朝时孔子第
九代孙孔鲋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墙壁
一、秦汉时期治国理论:

Hale Waihona Puke 汉初汉武帝时重法轻儒 道家“无为”思 (焚书坑儒)想
2、汉初的“无为”
汉 初
战争 破坏
“无为”
与 民 宽松
形 势
社会 凋弊
黄老之学 (道家)
休 息
面汉对兴汉,初接秦如之此敝形,势诸侯,并如起果,民你失是作刘业邦而大,
——顾颉刚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
、 政治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教育 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从
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2、汉 代 教 育 状 况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儒学垄断教育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附会当时 政治,写了篇文章,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 意志,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大臣。文章上奏前,被告 发。武帝召集大臣进行讨论。董仲舒的建议引起了许 多重臣的愤怒,建议把他定为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 他。——《文化发展历程》(岳麓版)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君权, 加强皇帝的权威,使得君主的权力神圣化而至高无上; 另一方面,又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 这是汉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史记》读书报告建元元年(前140),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建议: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都要从博士官学中排除出去。

汉武帝对董仲舒的这种大一统思想非常赏识。

武帝又采纳丞相卫绾之议,罢黜治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

汉武帝此举受到好黄老的祖母窦太后的强烈反对,她于次年借故把鼓吹儒学的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系狱。

儒家势力受到打击,但武帝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又置《五经》博士,使儒家经学在官府中更加完备了。

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前134),他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别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还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

虽然这样做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但在当时却有益于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其实早在汉代开国六十年实行的“无为而治”黄老之学。

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且推行非常成功。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当时背景迫使当时西汉政府不得不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汉初70年,一直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这在汉初十分必要。

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人口锐减,史载“汉兴,接秦之蔽,诸侯四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1]( P159)。

面对战争带来的严重创伤,西汉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

《史记·曹相国世家》载: “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 代 教 育
——儒学垄断教育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遭到打击 →汉初,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中国的思想学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 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 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 治经济发展。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 皆由木、火、土、金、 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 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 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 起源和变化。
“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 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 下之人同归之,若归父母,……”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a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b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 到了关键性作用。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 儒学成为正统
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a 起用文学儒士参政 b 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董仲舒生平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三次应对策问《பைடு நூலகம்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 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义
意义:
1.是适应西汉政治、思想和社会转型需要的重要举措。

2.经学在汉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此成为后世的正统思想。

3.民族思维的桎梏,让学术自由成为后人的奢望,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极高的代价。

是董仲舒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于汉武帝年间。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

这一政策几乎被以后的历代统治者所遵循。

两千年来,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扩展资料: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举贤策》中提出一个建议:凡是六艺之外的理论,孔子之术,都要排除在博士官学之外。

汉武帝非常欣赏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汉武帝还采纳了宰相魏婉的建议,废黜了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易之等贤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是什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是什么?

[键入文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是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是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上的一件大事。

西汉初期,为了统一封建思想,巩固封建统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核心是罢黜诸子百家,只允许通晓儒家学说的人做官,以此来统一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这一政策指导下,汉朝在太学设立五经取士,用儒家经典来教育贵族子弟。

选拔官吏,也以儒家学说为标准,从此,儒家思想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统治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

从此以后,在学术和仕进上,儒家被定为一尊,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

独尊儒术在最初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但后来却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禁锢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个性思想。

积极方面,思想的大一统,巩固了中国人的国民意识,增强了中国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统一、民族统一,使得中国在历经两千年发展后依然能够保持秦皇汉武开疆时的基本版图,无论出现何种形式、多长时间的分裂,中国人始终不忘国家统一,并且这种统一的意识几乎是出自中国人天性的要求,无论天南地北,人人皆认为统一是理所当然,人人皆视能为统一做出贡献为光荣,在分裂与统一的大是大非面前,人人都有奋不顾身、牺牲自我的豪情。

这种统一意识与当初所奠定的“大一统”思想,与中国数千来的思想统一,与儒家的教化下形成的国家和中华民族认同感皆一脉相承。

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

简单地讲,首先,儒学占据正统思想地位,必然黯淡了其他1。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时期推动了许多改革和发展。

然而,他
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备受争议。

那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什么
呢?
首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因为他想要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在位期间,积
极推行的一项政策是加强中央集权。

在这种情况下,对各种思想流派进行限制是必然的,
以确保维持皇权的稳定和固定。

尽管在官方的演讲中,汉武帝声称自己只是要限制百家思想,维护儒家思想,但实际上,这种限制措施对于其他思想学派也是同样的。

其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与汉武帝对百家思想的不满有关。

在汉武帝时代,许多百家思想家开始谈论弘扬个人权利和民主的理论,并提出自由和平等的概念。

然而,
这种思想在当时被认为是威胁中央政权的,因此汉武帝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以限制这些思想的传播。

综上所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加强中央集权、对百
家思想的不满,以及统治集团的自身利益考虑。

这种措施在一段时间内确实限制了思想的
发展,但也造成了在后来的历史上思想文化的贫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原因简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原因简介

[键入文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原因简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由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 年)提出,汉武帝颁布推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

这时的儒家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新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的背景原因①汉武帝时,王国问题继续威胁着中央政权。

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彻底解决王国问题,需要一个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②过去的法家思想已经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适应恢复发展后的变化。

③当时儒学代表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的主张,对儒学加以改造和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首倡“独尊儒术”,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自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以来,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等人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当时墨家思想形成“非儒即墨”的局面,俨然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蔚然大宗。

孔子倡“仁”、重“礼”、讲“德”;孟子提倡“仁政”,并为封建制度辩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他们的思想主张,都适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他们共同的缺陷是没有强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秦朝建立以后,韩非子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适应了秦帝国维护统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专用法家思想而焚书坑儒,结果导致儒学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1。

历史趣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趣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
导语:目的:加强思想统一,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通过文化思想上的专制以求达到政治上的专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推
目的:加强思想统一,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通过文化思想上的专制以求达到政治上的专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推行的政策。

当时他击败了窦太后为外戚势力且南征北战打退了匈奴等外部势力的侵略,需要一个能够安定国家、统一全国的信仰理念,孔孟的儒家思想便成了他的首选。

因为强调孝道、忠君等思想,汉武帝认为是非常适合安邦治国的。

从此,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华传统文明的主流达2000多年;
在汉朝以前的秦朝,是以坚持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秦始皇羸政更是法家的拥趸,主张严刑苛典治世。

他的“焚书坑儒”也是为了打击当时反对他的儒家势力,并采纳和重用了当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子的治国方略。

然而,秦朝15年便亡国,秦始皇更是被冠以“暴君“之骂名,标志着法家思想统治的失败。

因此,汉武帝早年却尚武,且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志,可痛定思痛后认为要真正使国家稳定发展,暴力治国绝非上上选。

这也是他最终选择儒家理论的原因,晚年的他更是颁下”罪己诏“以思己过,终成一代名君。

此后,历代汉朝帝王的谥号中均有了一个“孝”字,如“汉孝武帝”。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原因简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由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颁布推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

这时的儒家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新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的背景原因①汉武帝时,王国问题继续威胁着中央政权。

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彻底解决王国问题,需要一个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②过去的法家思想已经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适应恢复发展后的变化。

③当时儒学代表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的主张,对儒学加以改造和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首倡“独尊儒术”,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自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以来,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等人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当时墨家思想形成“非儒即墨”的局面,俨然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蔚然大宗。

孔子倡“仁”、重“礼”、讲“德”;孟子提倡“仁政”,并为封建制度辩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他们的思想主张,都适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他们共同的缺陷是没有强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秦朝建立以后,韩非子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适应了秦帝国维护统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专用法家思想而焚书坑儒,结果导致儒学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

因此,在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的四步历程。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中国政治、文化、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由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转变为官方学说,深远地影响了以后的中国历史,以及人们的思想、伦理和行为方式。

汉武帝为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从当时的现实政治需要和儒学发展两方面来理解。

一、神化皇权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日益削弱,先后有11个诸侯相继称王,齐、秦甚至一度称帝(此前,“帝”只能用来称呼天神),周朝最后也被秦国灭亡。

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将自己的权威赋予神的力量。

又登泰山封禅,表示自己顺应天命来统治天下。

但是,皇权至上的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

项羽在浙江看到秦始皇巡游,就喊出“彼可取而代也”。

大泽乡起义时,陈涉向众人宣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汉初,七国公开反叛朝廷,一度严重威胁了皇权。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初,采取黄老思想,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无为”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出现了“文景之治”。

同时,又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严重威胁到皇权,表现为:1、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使皇权和相权矛盾尖锐。

汉武帝初年,丞相无视皇权,自行推荐和任命高职官吏。

2、郡守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财政权力,中央对郡守控制较弱。

王国问题严重。

中央把大部分地方权力授予王国,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

随着政治、经济实力的增强,诸侯王“自为法令,拟于天子”,最后发生了七国之乱。

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要求加强皇权,强化中央集权。

三、调整统治思想的需要。

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严刑峻法,导致“秦二世而亡”。

汉初吸取秦亡教训,实行黄老思想,又导致相权和地方权力过重,威胁皇权和中央权力,社会动荡不安,这说明黄老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统治需要了。

四、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

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学派思想,建立了新的思想体系——新儒学,主要内容有:1、“天人合一”说和“天人感应”说,提倡君权神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择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择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儒家学派遭到政府的沉重打击是在A.春秋B.战国C.秦朝D.西汉2.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是A.孟子B.荀子C.董仲舒D.朱熹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是为了A.强调“君权神授”B.宣扬“天人合一”C.实现“大一统”D.缓和社会矛盾4.汉武帝推动儒学教育所采取的措施有①罢黜百家②表彰六经③兴办太学④天下郡国皆设学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我国封建社会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最早设立于A.汉高祖时期B.汉文帝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6.汉武帝时期太学的兴办①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②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③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④教育逐渐为儒家所垄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A.《诗经》B.《春秋》C.《韩非子》D.《礼记》8.汉武帝“举贤良对策”的背景不包括A、边境不宁B、王国势力威胁中央C、土地兼并剧烈D、国家财政困难9.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10.“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董仲舒《深察名号》)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11.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不包括:A、举贤良对策B、全面肯定儒学C、起用儒考数百人D、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12.新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思想是( )①春秋大一统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君权神授④仁政 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13.秦汉以来,儒家学派遭到沉重打击的是A汉武帝的“贤良对策”B秦始皇的“焚书坑儒”C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D“三纲五常”14.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15.下列选项内容和汉朝著名思想家董仲舒的新儒学有直接关系的是A“举贤良对策”B“君权神授”C“性善论”D“克己复礼”16.后人概括的“三纲五常”是由谁最早明确提出的A孔子 B孟子 C荀子D董仲舒17.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法家思想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B儒家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D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18.汉武帝时期兴办___,打破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非贵族官僚子弟也可凭此资格入仕。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1.天人感应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A.民本思想 B.限制王权思想 C.君权神授思想 D.阴阳五行思想
三、提出后的实践:汉武帝独尊儒术? ㈠思想: 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㈡政治:
㈢教育:
教科书: 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 五经博士 —儒学垄断教育
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官办最高学府: 郡县立学校 地方教育系统: ——凭儒学入仕 ——儒学在民间独尊
考点综合运用: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异同点? 秦始皇 政策 不 同 原因 点 影响 相 同 点 目的 排斥、打击 刚刚统一,需要巩 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 击 发展进入低潮 汉武帝 尊崇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 统的政治需要; 董发展儒学,适应了 统治者的需要 确立正统地位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 巩固政治统一
育汉 代 教
影响: 对社会风气: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对统治基础: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对政坛: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对儒学: 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私家儒学教育受到鼓励 。
四、结果:儒学成为正统
一)原因:
1、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根本)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中国的思想学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 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 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史实;
18、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 基础。其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 A )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罢拙百家,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 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观点:“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
感应” 目的: 加强君权
(材料一〕 儒家学派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 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 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 纲”。三纲是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
〔材料二〕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 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 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观点:“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统一维护政治的统一 评价: (1)消极: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诸所 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顺命》 材料二: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 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 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 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 冬之答也。──董仲舒《春秋繁露· 为人者天》 材料三: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评 价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 思想之间的关系是( ) A 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 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 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 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C
2、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 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是因为 董仲舒提出了( )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
D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 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 理?并说明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在政权和国家上层建筑中完全使用儒家思想。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希望能帮到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有很多,对董仲舒个人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是他升官发财的主要工具,也是他讨得皇帝欢心的工具,而对于汉武帝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好迎合了他大一统发展的需要,所以汉武帝必须要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综合来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汉武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王权统治。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就是天赋神权,里面认为皇帝的权力不是来自于人民,而是来自于上天,皇帝是上天指定的代言人,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理论方面为皇帝继位提供了正统的保证,也提供了法律依据,它有利于皇权的稳固,也有利于统治基础的打牢,所以汉武帝为了实现自己大一统的目的,也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

对于董仲舒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他升官发财的一个工具,因为董仲舒非常了解汉武帝,认为汉武帝在如今的大一统形势下,必须要采用一个不同于黄老之学的积极学说,由此董仲舒推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的理论来迎合皇帝的心理需要。

所以总的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其实非常复杂,对于很多儒家学派的人来说,实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让他们升官发财,也可以让他们的学说成为当时的显学,所以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实施这种理论的目的是不同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间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也成为后来历史学家考证的热点话题,根据史记的记载,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于元光元年提出的,当时这个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者是董仲舒,他是汉武帝的心腹,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后来被汉武帝很快采纳。

关于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这个话题,一直以来就有很多的议论,因为《史记》上的记载是,董仲舒在光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34年第一次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从此汉武帝便开始了一系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具体的实行时间没有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说明,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只有一个大概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回答。

后代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就是发生于公元134年,在这一年中董仲舒第一次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接连向汉武帝上了好几道奏折要求他进行一些有效措施,虽然实施措施的时间不明确,但是独尊儒术的理论第一次被汉武帝听到就是在公元134年,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就是公元134年,也就是元光元年。

虽然汉武帝是在公元134年贯彻落实独尊儒术的理论,但是之后历史学界并没有对汉武帝具体实施措施的时间给出明确的回答,所以只能够猜测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是在元光元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一直以来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历史学家一个难解的话题,现在很多人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了质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也成为后来人热议的话题,其实历史学家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很复杂,其中包括来自汉武帝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当时汉代刚刚建国,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客观因素。

在所有构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因素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当时汉武帝已经统治了汉朝很久,在他的经营下汉朝国力强盛,并且还曾远征漠北,所以汉武帝野心膨胀起来,想通过思想专制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就有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董仲舒是根据孔子的学说和汉代之前的一些先秦学说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能帮助汉武帝完成大一统大业的只有儒家,第二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就是董仲舒,董仲舒本人是一位儒学大家,汉武帝上台后,他成为汉武帝的心腹亲信,他敏锐地感觉到,汉武帝想加强大一统的趋势,并且对人民进行严密的思想控制,于是提出了要抑制其他学派的发展独尊儒术的理论,后来事实证明董仲舒这个理论非常迎合汉武帝的欢心,这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发展这样快的原因。

其实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之前,汉代前期一直都采用的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精髓就是让民众休养生息,但是到了汉武帝上台之后,这种黄老之学已经不适合汉代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合汉武帝自己的需要,所以迫于多种形式,汉武帝必须要换掉汉代的
统治思想,由此才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由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