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教案
桥之美教学设计精选6篇
桥之美教学设计精选6篇《桥之美》教案篇一《桥之美》是一篇立意、构思、技巧都富有创意的小品文,聚集了画家多年的审美体验和感受,蕴涵丰富、特色显著、情趣盎然。
新颖的视角。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维方法,就会有迥然相异的结果。
对于观察者来说,角度往往比距离更重要。
桥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连接通道,也是大地上优美的风景。
有村边溪上的木桥也有横亘大江大河的铁桥,有远古时代的石桥也有现代都市的钢混立交桥,有玲珑剔透的园林桥也有跨越水面的海陆桥……桥是美的,桥之美可能在于它独具特色的造型,在于它贯通山谷河流的恢宏气势,可能在于它坚固力感、浑然一体的结构,在于它辉煌夺目的光彩……这些都是普通人眼里的桥之美,而且也都是着眼于桥自身的形体和结构。
而吴冠中先生却以美术工作者的眼光和标准去观察、诠释桥之美,把桥当做构成绘画美的形式要素来审视其美学价值。
这种新颖的视角,对桥的实用价值忽略不计,为读者观察和欣赏桥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从而使人们在“刮目相看”中去发现桥之美,并从中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在作者看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在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中,桥是沟通线、面形式转变的媒介,拆掉江南水乡和威尼斯的石桥,那就等于摧毁了画面的结构美;在苇丛、细柳、湖水或险峰、急流环境中的桥,则构成了疏朗与浓密的对照、刚与柔的搭配、灵动与单调的变化、险要与安适的映衬;“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则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和交错的角色;虚构的鹊桥构建了美好的意境,打开了现实与理想的通道。
尽管这些桥在外观、材料、所处位置以及在构成画面美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但它们都能和周围的景物形成对照而又和谐交融,或起到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和交错的作用,从而构成形式美的要素,这样的桥也就具有了美感效果。
简言之,只要能与周围环境和谐搭配构成入画的美景,桥就是美的。
这就是桥之美的本质内涵。
《桥之美》教学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桥之美》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桥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知道桥梁在不同场合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2. 培养学生欣赏桥梁美学的眼光,提高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桥梁设计中的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桥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桥梁的美学特点3. 桥梁设计的科技创新4. 桥梁与可持续发展5. 欣赏世界著名桥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桥梁的基本概念、分类、美学特点、设计科技创新及可持续发展。
2. 教学难点:桥梁美学特点的欣赏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桥梁的基本概念、分类、美学特点、设计科技创新及可持续发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世界著名桥梁的设计理念和美学特点。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桥梁美学与科技创新的关系,以及桥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4. 欣赏法:欣赏世界著名桥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桥梁的图片、视频和资料,制作PPT。
2. 学生准备:预习桥梁相关知识,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述示例:第一课时:桥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一、导入(5分钟)1. 展示PPT:图片和视频展示各种桥梁,引发学生对桥梁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桥梁有什么了解?桥梁有哪些分类?二、新课内容(20分钟)1. 讲解桥梁的基本概念:桥梁的定义、功能、结构等。
2. 讲解桥梁的分类:按结构形式、按用途、按跨径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PPT中的桥梁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桥梁的特点。
2. 学生互动:讨论桥梁的分类和特点。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桥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布置作业:请学生课后总结一种桥梁的分类和特点。
后续课时依次进行桥梁的美学特点、设计科技创新、桥梁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欣赏世界著名桥梁等内容的教学。
六、桥梁的美学特点一、导入(5分钟)1. 展示PPT:图片和视频展示桥梁的美学特点,引发学生对桥梁美学的好奇心。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一一、把握大纲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
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
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
《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
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
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2)形象优美的语言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桥之美》课教案
《桥之美》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桥梁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对桥梁设计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3)使学生掌握桥之美摄影技巧和绘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观、调查、收集资料等途径,了解桥梁的历史和文化。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桥梁设计实践活动。
(3)运用摄影和绘画等表现手法,展现桥之美的独特韵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桥梁事业的自豪感。
(2)提高学生对桥梁美学价值的认识,培养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桥梁,激发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桥梁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结构特点。
2. 桥梁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3. 桥之美摄影技巧和绘画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桥梁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结构特点;桥梁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桥之美摄影技巧和绘画方法。
2. 教学难点:桥梁设计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桥之美摄影技巧和绘画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桥梁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相机、画笔、画纸、绘画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我国著名桥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桥梁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结构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桥梁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审美价值。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桥梁设计,鼓励创新和审美。
5. 摄影技巧讲解:教授桥之美摄影技巧,引导学生运用摄影表现桥梁美。
6. 绘画方法讲解:教授桥之美绘画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绘画表现桥梁美。
7. 作品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桥梁设计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8. 总结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桥梁,激发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9. 作业布置:让学生拍摄或绘画一幅自己喜欢的桥梁作品,下次课进行展示。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桥梁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结构特点的掌握程度。
桥之美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1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桥的种类和结构,认识桥的重要性和作用,培养对桥构造的兴趣。
2.掌握专业术语,理解桥的设计、建造过程,发现桥的美与实用性。
3.学习图纸阅读、数据分析和计算,培养准确性和技能。
4.实践组建小型桥梁模型,体验桥梁建造的整个过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5.陶冶情操,积极进取,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国的大型桥梁,通过讲述桥的历史、种类、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桥梁的好奇心。
二、讲授1.桥的种类和结构(1)按材料分类,有木桥、石桥、铁桥、钢桥、混凝土桥等。
(2)按结构形式可以分成梁桥、拱桥、索桥、吊桥等。
2.桥的设计和建造过程(1)桥梁建造前的准备工作。
(2)桥梁设计中的基本原理。
(3)桥梁建造中的工序和培训。
3.桥的美和实用性(1)桥在环境美学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如何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桥的美学和艺术价值。
三、实践教师分组指导学生进行桥梁小型模型的组装,让学生在体验建造过程的同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探索桥梁建造常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他们勇于创新和进取精神,完善自我人格。
四、总结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总结,根据学生学习过程和模型建造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自我评价和互动交流,梳理学习内容。
五、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模型建造成果,教师及时总结教学效果和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估,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和探究欲望。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课后练习的作业,2.学生小组合作的桥梁模型,依照装配精度,整体美观度以及各方面细节表现进行评估。
3.学生的课后测试,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
四、教学反思桥之美是一门十分有意思的课程,它可以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建筑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和模型实践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和学习建筑知识。
课文《桥之美》的教案设计
课文《桥之美》的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桥之美》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对桥的描绘和赞美之情。
1.2 技能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桥的描绘和赞美之情。
2.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3.3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桥之美》的作者及其背景。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桥的描绘和赞美之情。
4.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
4.4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4.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写作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桥梁的作文,体现桥梁之美。
5.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桥梁的文学作品,拓宽视野。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6.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6.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内容反思思考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7.2 教学方法反思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尝试新的教学策略。
7.3 学生反馈反思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学科交叉结合美术、历史等学科,让学生了解桥梁的设计和建造技术。
8.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具有特色的桥梁,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桥之美》教案设计
《桥之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桥的定义、分类和功能,认识到桥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桥的审美情趣,发现桥的美感,提高学生对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桥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桥的定义:介绍桥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桥是一种连接两岸或多方,供人、车、舟等通行的建筑物。
2. 桥的分类:讲解不同类型的桥,如梁桥、拱桥、悬索桥、浮桥等,让学生了解各种桥的特点和结构。
3. 桥的功能:阐述桥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 桥的美学:介绍桥的美学特点,如线条、形状、结构、材料等,引导学生发现桥的美感。
5. 桥与环境的和谐:探讨桥与自然环境、城市规划的关系,强调桥建设中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桥的定义、分类、功能、美学和与环境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国内外著名桥梁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桥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桥的建设意义、美学特点和环保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设计一座桥,注重实用、美观和环保,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各类桥梁的图片和视频。
2. 教材:准备相关桥梁知识的教材或阅读材料。
3. 设计软件:如CAD、SketchUp等,用于学生桥梁设计实践。
4. 评估工具:准备桥梁设计评价标准,以便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桥梁设计作品进行评价,关注设计理念、实用性和美观度。
3. 知识测试: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桥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计划:第1-4课时:介绍桥的定义、分类、功能和美学。
第5-8课时:分析著名桥梁案例,引导学生发现桥的美感。
《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
《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桥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
让学生掌握桥的设计原理和建造技术。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桥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桥的基本概念介绍桥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讲解桥的功能和作用。
2.2 桥的分类按照桥梁的结构形式进行分类,如梁桥、拱桥、悬索桥等。
按照桥梁的跨越方式进行分类,如直线桥、曲线桥、斜拉桥等。
2.3 桥的设计原理讲解桥梁设计的依据和原则。
介绍桥梁设计中的力学原理和结构优化。
2.4 桥的建造技术讲解桥梁施工的基本工艺。
介绍现代桥梁建造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提问学生对桥的了解和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桥的分类和功能。
每组选一种桥梁进行介绍,分享学习成果。
3.3 课堂讲解讲解桥的设计原理和建造技术。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桥梁设计的实际应用。
3.4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设计一座桥梁,要求体现创新性和实用性。
学生展示设计成果,进行点评和交流。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强调桥梁设计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收获和不足。
4.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桥梁工程》等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5.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丰富教学内容。
5.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桥梁,增强实践体验。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授课方式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结合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桥梁知识和实例。
《桥之美》教案优秀5篇
《桥之美》教案优秀5篇《桥之美》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描写细致、情景交融。
教学重难点1、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2、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作为一个长沙人,对于长沙本土的风俗人情,地理建筑等应当有所了解吧。
那么,你们见到过长沙的哪些桥呢?(八一桥,湘江大桥,五一路立交桥,烈士公园风雨桥,……)这些桥你觉得美吗?有些同学毫不犹豫地说“美”,也有同学颔首摇头“不够美,甚至不美”,是啊,在欣赏桥梁时因为时间,角度,心境的差异,即使同一座桥也会给予我们迥然不同的感受。
那么要怎样才能品析出桥的美呢?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吴冠中先生的视线,去发现,去领略“桥之美”。
二、作者简介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快速浏览全文,并从中找出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较为关键的一句是“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学生朗读一遍。
2,为了展现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请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一一找出。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桥之美优秀教案范文
桥之美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桥的定义、分类和功能,认识到桥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桥的审美情趣,欣赏各种美感的桥梁。
3. 提高学生对桥梁设计和建造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工程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桥的定义与分类:介绍桥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桥梁,如梁桥、拱桥、悬索桥、组合桥等。
2. 桥的功能:讲解桥的主要作用,包括交通、观赏、休闲等,强调桥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3. 桥之美:通过图片和案例,展示各种美感桥梁的设计风格和特点,让学生感受桥的魅力。
4. 桥梁设计与建造:简要介绍桥梁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建造技术,让学生了解桥梁工程的基本知识。
5. 欣赏著名桥梁:介绍一些世界著名的桥梁,如中国的赵州桥、美国的金门桥等,让学生了解这些桥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桥的相关知识。
2. 使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直观地展示桥梁的美感和建造技术。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开展桥梁设计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桥的定义、分类和功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桥的审美情趣和美感桥梁的欣赏能力。
3. 学生对桥梁设计和建造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4.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汇报中的表现及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桥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桥梁设计软件或模型制作材料。
3. 相关书籍和学术论文。
4. 网络资源,如桥梁博物馆、桥梁论坛等。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2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程安排:第1-4课时:桥的定义与分类、功能(第1课时)第5-8课时:桥之美、美感桥梁案例分析(第5课时)第9-12课时:桥梁设计与建造基本知识(第9课时)第13-16课时:著名桥梁欣赏与分析(第13课时)第17-20课时:桥梁设计比赛与总结(第17课时)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座美丽的桥梁图片,引发学生对桥的兴趣,导入新课。
桥之美教案(5篇)
桥之美教案(5篇)桥之美教案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开始聚居的时期。
它既是连接两地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人类智慧和工程技术的结晶。
在学校的美术教育中,通过学习桥的画法与构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教案将通过五个篇章,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通过绘画来领略桥之美。
篇章一:桥的历史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古代的吊桥、石桥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桥梁,桥梁的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在这一篇章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桥梁形式,了解桥梁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篇章二:桥的构造了解桥的构造是学生学习桥的画法的基础。
在这一篇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桥的形态和结构,让他们理解桥是如何支撑起整个结构的,学习桥梁的各个组成部分。
篇章三:桥的材料不同的桥梁材料赋予了桥不同的形态和特点。
在这一篇章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桥梁常用的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和混凝土等,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以及它们在桥梁中的作用。
篇章四:桥的风景桥梁往往是城市和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中著名的风景线。
在这一篇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桥梁给城市带来的美丽景观,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桥梁风景的理解和感受。
篇章五:绘制桥的画法通过前面四个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桥的历史、构造、材料和风景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这一篇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绘制桥的画法,包括线条的运用、透视法的应用以及色彩的表达等等。
通过实践,学生将能够用画笔将自己对桥之美的理解和感受展现在纸上。
结语通过学习绘制桥的图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观察力,还能够激发他们对于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同时,桥是文化交流、信息传递和人际交往的象征,通过学习桥梁,学生也能够了解到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因此,在美术教育中,以桥为主题的教学是一种富有启发性和综合性的教学方法。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桥之美。
桥之美的优秀教案(优秀6篇)
桥之美的优秀教案(优秀6篇)《桥之美》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与一般规范的说明文不同,在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章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生字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A、学习说明中融合描写以使文章生动的表达方式。
B、体会本文语言古朴典雅、优美生动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积累有关桥的常识,审美的一般常识,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难点:学习说明中融合描写以使文章生动的表达方式。
学情分析:学生初步掌握了说明文的一些知识,需要进一步熟练巩固。
同时对描写抒情在解说过程中的作用要仔细领会。
教法及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有感情的朗读。
搜集信息,筛选资料,积累。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搜集各种桥的图片及资料。
教师准备:录音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钢琴曲《秋日私语》为背景音乐。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我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那么桥的美都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桥之美》。
(二)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1、本文作者:选自《》。
2、给加点的字注音:点缀()驻()足和谐()煞()它风景前瞻()后顾险峻()3、解释词语:销魂:形容极度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开始稍微差一点儿,而结果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及思路。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1、作者看来,桥的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提示:作者并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最新12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最新12篇)《桥之美》教学教案设计篇一一、课文分析:本课的教学难点有二,一是如何让学生理解一位大画家对桥之美专业的解读,二是如何将桥之美与文章中所举的例子联系起来,且不能上成美术欣赏课。
我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分段落、分层次,再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中找到相同点,通过比较引发思考,由此来把握桥之美的含义。
上课时自然也选择了一些图片,但主要用来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直到讲完所有内容,才展示了吴冠中先生的几幅作品,以对应文中对桥之美的描写。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照关键句、结合旧知,理解桥之美的内容。
2、通过划分层次、比较阅读,分析文中所举例子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吴冠中先生的相关画作四、教学过程:1、导入:南唐大词人冯延巳有两句非常的词:“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孤独的身影,苦苦地等待,轻风吹拂的衣裳,平林、新月,构成了一幅凄凉而又极富诗意的画面,而这幅画面的中心就是那座小桥。
小桥是诗歌中最常见的形象,它能一直吸引着历代诗人的目光,必然有其独特之美。
吴冠中先生是一位大画家,他从画家的角度来描述桥之美,同样也能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发现桥的独特之美。
2、划分层次,了解桥之美。
(学生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文中有关桥之美的内容)提示:(1)本文同样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找出文中举例说明的内容,就可以将层次划分清楚。
(1-3,4-7,8)(2)画家偏重的是桥的什么美?作者更偏重于将桥与什么联系起来?归纳:“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3)作者所说的“形式美”,具体指什么?(学生读下文,分析关键字句的含义)①“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线与块面之间的对比,在古诗中也出现了,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②桥“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
《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桥之美》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桥之美》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桥之美》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导语:桥梁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地都有众多的代表作,造型独特,内涵丰富。
如何通过设计和建造,展示人类的智慧和技术水平,是一项不断探索和追求的任务。
在学习桥梁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桥梁的美学和人文价值,也是值得深入挖掘和探究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能够使同学们:1.了解桥梁对人类文明的作用和意义。
2.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桥梁的分类、功能、结构、材料等方面的知识。
3.理解桥梁美学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并能够体验桥梁的美学价值。
二、教学内容1.桥梁的概述1.1 什么是桥梁?1.2 桥梁的分类2.桥梁的功能和结构2.1 桥梁的作用和用途2.2 桥梁的构造和结构2.3 桥梁的桥面和桥塔设计3.桥梁的材料和施工方式3.1 桥梁材料的特点和应用3.2 桥梁的施工工艺4.桥梁美学的体验和价值4.1 桥梁的审美特点4.2 桥梁的文化内涵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桥梁的分类、功能、结构、材料等知识,揭示桥梁建造的技术原理和要求,通过案例解析和图像展示加深学生理解和掌握。
2.模拟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展示桥梁的测试、检验和评价内容和方法,加深学生对桥梁施工的认识和理解。
3.体验式学习法通过实地游览和体验式景观,认识和领会桥梁美学的特征和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美学素养。
四、教学流程设计1.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前阅读相关材料,对桥梁的概念、历史、分类、功能、结构等方面做基础了解。
2.课堂教学2.1 讲授桥梁的基本概述和分类,揭示桥梁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让学生对桥梁有基本的认知。
2.2 讲解桥梁的结构和施工特点,解释桥梁材料的应用和优缺点。
2.3 模拟实验展示桥梁的测试和评价过程,加深学生对桥梁设计和施工的掌握。
2.4 通过展示桥梁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美学素养。
3.课后总结对整个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综合总结,包括对作业的讲解和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推动桥梁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桥之美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
桥之美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桥之美的优秀篇1教材简析:此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的一个说明文单元,学生对说明文的认知结构才刚刚建构。
因此根据本文的特点(本文是一篇美学小品文,诗意化的描写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互间出),教学中一方面旨在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常识。
课文简析:这篇美学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
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文章的语言也极具个性色彩。
此处,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同时,也让我们读者能够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的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焕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能根据说明文的常识和小品文的特点去学会自我分析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1. 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2. 通过与《中国石拱本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 了解由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2. 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 引导学生能对本文的重点语句,学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学手段:本文借助两个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媒体之一:有关卢沟桥、宝带桥、赵州桥、风雨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英国的康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乡间的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小桥等图片。
媒体之二: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及一些问题的提示答案等。
教和学的过程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所提及的桥。
二.提问:为什么看了这些图片之后,能给人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画家吴冠中先生,是怎样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1.欣赏桥之美2.思考并回答问题整体感知(约6分钟)提出默读要求:1. 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不发出声音来读。
《桥之美》教学教案精选7篇
《桥之美》教学教案精选7篇《桥之美》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3、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4、感受体味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1、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技巧,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2、揣摩描写和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色彩,培养语感。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1、用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创设情景,渲染气氛。
2、师问:看了图片后,给人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师引入: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眼中,桥那么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桥之美》,去听听画家吴冠中先生是怎样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
3、〔幻灯片显示〕课题《桥之美》,〔链接〕“作者简介〞,展示几幅代表作,介绍吴先生在绘画界的地位。
二、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1〕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独到的魅力,“桥之美〞到底美在哪里?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为了说明桥的美,作者主要举了哪几个例子?第四自然段举了哪几座桥?这几座桥在各自什么环境中起了什么作用?〔结合幻灯片和链接,师生重点研讨这个局部〕讨论明确:桥名环境作用乌镇石桥秘密的苇丛透一口舒畅的气江南石桥细柳拂丝令画家销魂卧波长虹湖水苍茫打破单调的满足风雨桥飞瀑流泉可以驻足欣赏第五自然段举了哪几座桥?这几座桥在环境中起什么作用?〔同学们课后结合课文研读分析〕桥名环境作用《清明上河图》虹桥往返行人,各样船只重叠、交错庄稼地里的小桥倒影被浮萍杂草刺破给无声的田野增添热闹高山峡谷间的索桥山岩、树丛、急流连接了险峻,也孕育了生命第六自然段还举了哪几座桥?这几座桥也与环境构成了绘画美么?讨论后明确:①南京长江大桥②钱塘江大桥③成昆路上的桥举这几座桥时从反面说明桥与环境之间的重要关系。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五篇】
2认识文中所揭露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知识。
能力目标1 理清全文思路,掌握说明对象的特点,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艺术赏识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次序,研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逐渐提升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推测本文充满诗意的描绘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会语言的个性色彩,培育优秀的语感。
德育目标经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足遇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兴趣,用美的眼睛去赏识,用美的心灵去感觉,最后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课重点1理解桥美在哪处。
2推测文中富裕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育语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课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次序,掌握说明方法,研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课方法1朗诵法。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绘光景,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经过频频朗诵,睁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尽心领会,频频推测,和作者产生共识,接受美的熏陶。
2议论法。
充足表现学生在讲堂教课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升议论的质量,经过生生互动,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
本文与《中国石拱桥》相同写桥,但表现手法不一样,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
可把两文比较,领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过程[ 教课重点 ]朗诵课文,整体掌握文意 ; 明确说明对象,掌握对象特点 ; 掌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次序; 推测语言,领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比较阅读,领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 教课步骤 ]一、导语设计设计一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适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并且桥自己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向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骄子。
作为中国现代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起赏识《桥之美》。
板书文题设计二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构造牢固、历史悠长。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 ?让我们跟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察与找寻吧 !二、明确说明对象,掌握对象特点1教师配乐朗诵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说课教案模板优秀7篇
说课教案模板优秀7篇教案是用于教学评估和教学质量的改进的文件,为了实现个性化教学,编写教案时,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说课教案模板优秀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说课教案模板篇1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美学小品,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
桥之美的优秀教案,我们来看看下文,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感受桥的内涵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诗,同学们,你们觉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美吗?(美)康桥在诗人的眼中是美的。
那么桥在画家的眼中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画家吴冠中的《桥之美》,去感受桥的美。
(出示课题)二、整体感知课文师:其实画家吴冠中眼中的桥也很美,那么他眼中的桥美在哪里?请大家默读课文,并从文中找出答案。
生: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师:你能够理解这句话吗?生:(沉默)师:哪些词语比较重要?生:不同环境,多种多样师:对,可见去欣赏一座桥,不是孤立的去欣赏而要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欣赏。
(读这句话)文中写了许多不同环境中的桥,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不同形式的桥呢?生: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教师展示每座桥)三、理解课文,品析语言。
师:,你最喜欢哪座桥,并说说理由?生:我最喜欢江南水张细柳下的石桥。
因为早春时的细柳绿而柔软,是阴柔之美,桥是有坚硬石块的石桥,这是阳刚之美。
师:细柳和石桥、阳刚与阴柔这美,的确美得动人。
生:我最喜欢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
因为这段文字中“销魂”这个词用得很好,表达出画家的感受。
师:你说得很好,那你知道“销魂”这个词的含义么?生:不知道。
师:“销魂”出片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之美教案《桥之美》是吴冠中写的一篇文章。
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桥之美优秀的教案,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驻足、史诗、美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词语。
2、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4、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六字"读书法:运用读、划、写、记、练、思的方法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
3、质疑点拨法:采取质疑研讨、点拨指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蕴含的深层意义。
4、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
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教具准备教材、教案、粉笔、黑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驻足、史诗、美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词语。
2、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理解桥美在何处。
教学方法:1、.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六字"读书法:运用读、划、写、记、练、思的方法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
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教具准备教材、教案、粉笔、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方法1: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上两堂课我们一起学习和探讨了桥梁建筑家眼中的《中国石拱桥》,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眼里的桥又具有什么特点。
(板书文题)方法2: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 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方法3: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康桥即英国剑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二、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当代画家。
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
笔名"荼",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他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注重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学贯中西,融会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
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中国画代表作《春雪》《狮子林》《长城》。
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
三、检查生字词情况。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驻足:停止脚步。
销魂,不要写成"消魂"。
煞(shā)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煞"同"杀",破坏,消弱,消减。
纤xiān细。
解释:第6自然段中1、"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 左右:支配。
2、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指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弧线颐和园点缀险峻孕育笼统瞻前顾后关键搏斗四、理清文章结构:全文的顺序:逻辑顺序。
(因为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总分总的关系)第一部分(1、2)由一句俗语和一句诗引出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3---6)正反两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一层(3)用作比较的的方法说明自己爱桥是出于美学的考虑。
第二层(4、5)正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三层(6)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
第三部分(7)总说桥美及其普遍的美学意义。
五、初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桥之美。
作者认为桥美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语言生动。
[中国石拱桥语言平实、自然、准确、严密]2、本文作者吴冠中,中国当代画家。
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的张择端。
3、作者在列举了四种形式作用的例子后,概括了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是: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第5段),最后,在篇末用一句话对"桥之美"做了总结: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板书设计:第一部分(1、2)由一句俗语和一句诗引出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3---6)正反两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一层(3)用作比较的的方法说明自己爱桥是出于美学的考虑。
第二层(4、5)正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三层(6)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
第三部分(7)总说桥美及其普遍的美学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2、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1、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1、质疑点拨法:采取质疑研讨、点拨指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蕴含的深层意义。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
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教具准备教材、教案、粉笔、黑板教学过程一、认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第1题:找出文章的主旨句:(第3自然段)我之爱桥,......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哪些?第二段中:"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第三段中:"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第五段中:"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第七段中"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第2题: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第4自然段中有:乌镇苇丛上的石桥(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水天间的长桥之美(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上的四种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的景物配合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了入画的景致。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
总之,美的形式是多样的,但"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护",桥自身无论多么美丽动人,周围环境与它的配合对于桥的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5自然段中有:《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庄稼地里的小桥——柳暗花明; 高山峡谷中的人造索桥——无限风光在险峰);第6自然段中有: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桥。
师强调:4、5自然段中的桥从正面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这些桥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它们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桥的那种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作用。
第6自然段中的桥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
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包括成昆路上的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些桥是不欣赏的。
他认为这些桥与周围景物配合得不和谐,所以产生不了美感。
"美与险不是一回事"。
第3题(1):第4自然段,不同的桥带给作者的什么不同的感受?厚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狭窄拥挤,令人憋闷;而石桥轮廓鲜明简单,使空间陡然疏朗开阔,令人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坚硬的石块,强弱、轻重、动静不同,颜色对比,阳刚与阴柔两种美的不同,和谐而统一。
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形成鲜明的对照。
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
——舒畅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销魂长桥给人带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满足风雨桥给人带来安闲、自在的感觉——欣赏第3题(2):试找出风雨桥的美表现在哪里?答案: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
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
第4题:认真阅读课文,重点阅读2、3自然段,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答案: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第5题:读了作者对几种桥的评价和描述,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美学原则?答案:(第2、3自然段)桥要讲究对比、变化、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