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与促进中西部的发展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其区域发展的差异与协同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同时也涌现出一系列促进三者协同发展的政策和举措。
本文将从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口流动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差异与协同。
一、经济结构差异与协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早,以大型的沿海城市为核心,拥有发达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中部地区在经济结构上相对较为单一,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西部地区则以农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为了推动三个地区的协同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一方面,东部地区将其先进的技术和产业经验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转移,帮助中西部地区升级产业结构。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积极引进东部地区的技术和资本,努力实现自身经济的转型升级。
通过这样的协同发展模式,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得到了有效的衔接和互补。
二、产业布局差异与协同东部地区的产业布局相对较为分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发达,涵盖了多个产业领域。
中部地区则以制造业为主,尤以汽车、钢铁等传统制造业为龙头。
西部地区则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为了推动三个地区的产业转型与升级,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
东部地区鼓励高技术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同时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部地区则积极引进东部地区的先进产业和技术,促进自身制造业升级。
西部地区则加大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逐步发展起现代服务业。
通过这样的协同发展模式,三个地区的产业布局逐渐趋于合理和均衡。
三、基础设施建设差异与协同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滞后,交通、能源等方面的不足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瓶颈。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概述
西部地区不足: 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 术、资金匮乏,生态脆弱。
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哪些重大意义呢?
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 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 共同富裕; 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通过西部大开发,可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变 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因 素
…通信条件 、 市场经济…
劳动力素质较高
思想观念开放,竞争意识强 发达,国内外联系便捷 发育比较早,多种所有制经 济发展比较快
中、西部地带
山地高原为主,海拔较高 非季风区,多干旱或高寒
能源、矿产、森林、草场等资源丰富
较低 落后 较低 较差 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偏大
相对比较落后 劳动力素质较低 思想观念保守,竞争意识弱 相对落后 市场经济发育相对落后
展
1、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的依据 和范围? 2、比较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产业结构 的差异 3、对外开放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 增长?(p18) 4、西部经济发展的优、劣势? 5、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1.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地带各包括哪些省级 行政区?
东部: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 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 广西、海南(暂未包括港、澳、台)
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低于全国平均 水平,东部地带的产业结构较优;中西部地带的第一产业 在国民经济中还占较大的比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原因:(1)东部地带的自然条件优越,濒临海洋,具有
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中西部地带自然条件差,长期处于 较封闭的状态。(2)历史上形成的经济基础,东部好于 中西部地带。(3)历史时期形成的人们的心里特征也有 差异,东部地带的人们在经济竞争面前危机感和紧迫感较 强。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 东部 中部 西部的差异与协同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区域发展的差异与协同一直备受瞩目。
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协同发展。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差异以及各个地区间的协同。
一、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从整体经济规模来看,中国的东部地区一直是经济的龙头。
东部地区具备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基础,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
相比之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
东部地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这里有发达的港口和交通网络,便于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同时,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
相较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中部地区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传统的农业区,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中部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这一地区的发展势头得到了明显改善。
西部地区是中国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西部地区的经济主要以能源、矿产等资源型产业为主。
虽然西部地区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但经过多年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二、产业结构差异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中部地区在产业结构上相对较为单一,以传统的制造业和农业为主。
由于长期以来中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其产业结构相对较为落后。
西部地区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例如能源、矿产等。
由于资源的丰富,西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然而,资源型经济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
三、人口流动差异东部地区一直是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地。
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吸引了大量人口前往寻找就业和发展机会。
这种人口流动加速了东部地区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城市化进程过快、人口压力过大等。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和分析
表2-1 项目 生产总值 人口( 人均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增加 时间 (亿元) 万人) (万元) 值(亿元) 2011年 293581 2010年 250488 2009年 211887 2008年 194085 2007年 165194 2006年 138523 2005年 118596 55446 55040 53889 53169 52458 51709 50949 5.2949 4.55102 3.93191 3.65034 3.14907 2.67889 2.32774 18801 16257.4 14290 13449.8 11621.7 10017.9 9447.96 第二产业增加 值(亿元) 144895 124530 104956 98659.1 83837.3 71137.6 60625.4 第三产业增加 值(亿元) 129886 109700 92640.5 81976.2 69735 57367.4 48522.9
能源消费量 煤炭 焦炭 天然气 电力 原油 汽油 煤油 柴油 燃料油
(万吨标准煤) (万吨) (万吨) (亿立方米) (亿千瓦小时)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164795.8 140482.9 15934.4 338.1 18836.5 24542.9 4253.9 1112.8 7102.5 3395.3
36425 30013.28 25992.29 22739.82 18852.05 15753.84 13443.63 11527.27 9891.85 8773.47
2010年 81408.49 2009年 66973.48 2008年 60447.77 2007年 49184.06 2006年 40346.38 2005年 34086.72 2004年 28945.2 2003年 23975.21 2002年 20956.71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差异以及原因,和较小差异的措施
浅谈中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学号**********班级09地科班姓名陈伟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之中,东中西三部经济差距是扩大化趋向。
从传统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度,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导致这种必然性石油诸多因素综合影响下造成的,其中自然条件、历史原因、政策观念,劳动力因素、思想观念是导致这种这种差距的主要因素。
一、地区差异形成原因(一)自然条件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但其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这种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极其不合理的人口分布。
我国95%以上的人口偏集于著名的黑河——腾冲一线以东,而以西的广大地区人口则不足全国的5%,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0人。
这种分布反映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生存条件差。
人的承受力低下的客现状况,造成中西部许多地区劳动供给易受到数量限制,缺乏供给的弹性,难以大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意味市场狭小,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缺乏凝聚力。
(二)历史原因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凋敝,交通闭塞,社会制度落后,人民生活困苦。
在工业发展指标方面,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7省和北京、天津、上海3市,集中了全国75%以上的工业总产值,而占全国总面积6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则仅拥有3.8的全国工业总产值;东部地区的上海、辽宁、天津3省市在1949年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35.06%、11.91、6.93亿元,而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总产值1949年会计只有5.4亿元。
工业总产值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宁夏相比,两者竟差292倍。
(三) 政策环境从投资政策上看,60至70年代,中西部地区相当部分省区如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西藏等,一直是“反帝反修”的前哨。
国家投资较少。
尽管中部有些省份是国家三线建设的投资重点,但从总体数量上看,因为解放初期的投资重点是在东部沿海地区,早期投资积累较多,所以投资总额远远少于东部地区。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基础知识回顾
3.南方地区 (1)所跨温度带: 亚热带及少部分 热带地区。 水 (2)有利资源条件: 热量丰富、 分充足,有色金属 矿产、生物资源、 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环境 (3)限制性因素: 洪涝 灾害、 污染 、山地丘陵区 地形破碎 等。 (4)经济: 外向型经济建设 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 (5)问题:人地关系 日趋紧张。
高频考点讲练
(3)造成三个地带农业部门差异的 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 A.气候、劳动力、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劳动力、交通运输 C.气候、地形、自然资源 D.气候、地形、科学技术
高频考点讲练
【解析】 第(1)题,由表中各部 门比重可知,渔业和种植业差异较 大。第(2)题,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 均下降的是种植业和林业;三个地带 牧业、渔业比重均上升。第(3)题,选 项中劳动力、科学技术、交通均不属 自然区位因素。 【答案】 (1)D (2)A (3)C
区域 影响因素 地形 自 然 因 素 东部经济 中、西部 地带 经济地带 以平原和 以高原、盆地、 低山丘陵 山地为主 为主 以温带大陆性气 以季风气 候和高寒气候为 候为主 主 水热资 源、生物 各类矿产资源丰 资源、石 富、风能、太阳 油、煤炭 能、地热等丰富 丰富
气候
自然资源
高频考点 因 文化 素 对外开放程度 经 济 因 素
基础知识回顾
一、东、中、西差异 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1)划分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 、经 济基础、发展水平和 对外开放程度 。 (2)范围: 辽、冀、京、 ①东部经济地带: 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12省市区。 黑、吉、内蒙 ②中部经济地带: 古、晋、豫、皖、鄂、湘、赣 9省区。 ③西部经济地带:陕(秦)、甘、 宁、青、新、川(蜀)、渝、贵(黔)、滇( 云)、藏10省市区。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差异以及原因,和较小差异的措施教学教材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差异以及原因,和较小差异的措施浅谈中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学号 2009100214班级 09地科班姓名陈伟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之中,东中西三部经济差距是扩大化趋向。
从传统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度,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导致这种必然性石油诸多因素综合影响下造成的,其中自然条件、历史原因、政策观念,劳动力因素、思想观念是导致这种这种差距的主要因素。
一、地区差异形成原因(一)自然条件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但其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这种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极其不合理的人口分布。
我国95%以上的人口偏集于著名的黑河——腾冲一线以东,而以西的广大地区人口则不足全国的5%,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0人。
这种分布反映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生存条件差。
人的承受力低下的客现状况,造成中西部许多地区劳动供给易受到数量限制,缺乏供给的弹性,难以大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意味市场狭小,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缺乏凝聚力。
(二)历史原因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凋敝,交通闭塞,社会制度落后,人民生活困苦。
在工业发展指标方面,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7省和北京、天津、上海3市,集中了全国75%以上的工业总产值,而占全国总面积6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则仅拥有3.8的全国工业总产值;东部地区的上海、辽宁、天津3省市在1949年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35.06%、11.91、6.93亿元,而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总产值1949年会计只有5.4亿元。
工业总产值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宁夏相比,两者竟差292倍。
(三) 政策环境从投资政策上看,60至70年代,中西部地区相当部分省区如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西藏等,一直是“反帝反修”的前哨。
国家投资较少。
尽管中部有些省份是国家三线建设的投资重点,但从总体数量上看,因为解放初期的投资重点是在东部沿海地区,早期投资积累较多,所以投资总额远远少于东部地区。
从东到西的经济差异有多大?
从东到西的经济差异有多大?一、地理位置对经济差异的影响东部地区位于中国的沿海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捷的海上交通条件。
西部地区则大多位于内陆,交通不便,资源相对匮乏。
地理位置的差异使得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发展滞后。
1. 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主要得益于沿海地区的开放政策和外向型经济。
这些地区发展了强大的制造业和出口业,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
同时,这些地区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西部地区的经济困境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和资源匮乏。
这些地区的发展受到了地理条件的制约,缺乏对外开放和投资的机会。
然而,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试图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
二、政策对经济差异的调控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以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
其中,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1. 东部地区的政策支持东部地区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通过减税、降低企业成本、创新金融机制等政策,鼓励企业发展和创新。
这些政策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
2. 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西部地区得到了特殊政策的扶持,为吸引外资和技术转移提供了优惠机制。
政府通过提供土地和税收优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创新创业等方式,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人力资源对经济差异的影响东部地区相对发达的经济成果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人力资源的优势。
同时,东部地区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等问题。
1. 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东部地区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员。
这些人才资源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保障,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 人才流失的问题然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人力资源流失的问题。
高薪和更好的发展机会吸引了许多优秀的人才离开东部地区,而去西部地区或国外发展。
这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总结:从东到西的经济差异在地理位置、政策和人力资源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东到西的经济发展速度有差异吗?
从东到西的经济发展速度有差异吗?一、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首先,东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产业基础,比如广东、上海等地拥有先进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其次,东部地区的交通条件较好,便于货物的流通和市场的扩大,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东部地区的市场需求旺盛,消费能力较强,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因此,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首先,中部地区相对而言资源较为匮乏,缺乏先进的产业基础。
其次,交通条件相对较差,运输成本较高,影响了货物的流通和市场的开拓。
此外,中部地区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消费能力也较低,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由于以上多种原因,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三、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也相对较慢。
首先,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相对较好,但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条件较差,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外,西部地区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消费能力也较低,限制了经济的增长。
因此,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综上所述,从东到西的经济发展速度确实存在差异。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以及市场规模等方面的差异所致。
为了促进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支持,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市场规模和消费能力,推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加快发展,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47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
47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
东中西区域的发展差异是指中国国土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发展、政策导向和资源禀赋等因素所导致的。
其次,历史发展是导致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开放之前,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享有较高的投资和技术资源。
而中
部和西部地区在计划经济时期受到了较少的投资和资源支持。
开放以来,
东部地区依靠先发优势迅速发展,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需要通过补齐基础
设施和人力资源等短板来追赶。
再次,政策导向是导致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为了促进区
域均衡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例如,推动沿海地区与
内陆地区的互动合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中部崛起等。
这些政策
导向的调整,有利于减少东中西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最后,资源禀赋也是导致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东部地区
相对较为富裕,拥有较为发达的经济、科技、金融和教育等资源。
中部地
区虽然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在其他方面仍较为薄弱。
而西部地区则自然
资源富饶,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其发展速度。
综上所述,东中西区域的发展差异是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发展、政策
导向和资源禀赋等多方面因素所致。
为了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中国政府需
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和产业转型等方面加大投入,促
进东中西区域的协调发展。
东中西部发展差异成因及对策
东中西部发展差异成因及对策东中西部发展差异成因及对策⼀、东中西部划分2014年最新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东、⼴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西、吉林、⿊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治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站D国家还把湖南的湘西地区,湖北的鄂西地区,吉林的延边地区也划为西部地区,享受西部⼤开发中的优惠政策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解释,我国东中西部的划分,是政策上的划分,⽽不是⾏政区划,也不是地理概念上的划分。
因此,东部是指最早实⾏沿海开放政策并且经济发展⽔平较⾼的省市;中部是指经济次发达地区,⽽西部则是指经济⽋发达的西部地区。
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的时间始于1986年,由全国⼈⼤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正式公布。
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东,⼴东和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西,内蒙古,吉林,⿊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10个省(⾃治区);西部地区: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肃,青海,宁夏,新疆9个省(⾃治区)。
⼆、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成因分析●⾃然条件东部地区地处沿海,⽓候条件优越,经济条件较为便利,投资环境较好,地区发展的潜在经济机会较多。
相⽐之下,中西部地区⼤多为内陆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地贫瘠,⽣态环境恶劣,为全国的粮棉油糖的重要产区,但受⼭岭的阻隔,交通不便,运输能⼒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长期处在闭塞的状态,经济发展缓慢。
●历史因素中国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由来已久,⾃唐朝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就开始向东部,到了宋代,经济中⼼已经移到了东南地区。
东南地区尤以⼟地肥沃,⽔道交通便利⽽具有吸引⼒。
19世纪40年代后我国近代⼯业⾸先出现在东南沿海的⼀些城市,直到20世纪30年代,在抗⽇战争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近代⼯业才⼀度出现向西移的趋势。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内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政策制定者和学者的关注下,一直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分析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并探讨一些可能的原因。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东部地区位于中国的沿海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而西部地区则大多数位于内陆,地理条件相对较为恶劣。
这种地理因素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外部联系方面的优势。
例如,东部地区的港口和机场发达,便于对外贸易和运输,而西部地区则远离海洋,交通不便。
这导致了西部地区在外贸和物流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造成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拥有众多的重工业和高科技企业,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而西部地区则以农业和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这导致了西部地区对外部经济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对国际市场的波动比较敏感,经济发展相对不稳定。
另外,教育和科技水平的差异也是影响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部地区拥有许多一流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高素质人才的聚集,为东部地区提供了创新驱动的发展动力。
而西部地区则相对缺乏高等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流失和技术壁垒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除了以上因素外,政策因素和历史原因也是造成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方面给予了东部地区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这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而西部地区则受到了历史上的封闭和地理条件的制约,政策扶持程度相对较低。
为了缩小东部与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例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等。
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移支持,中国政府试图通过这些政策来激发西部地区的经济活力并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却日益加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种差距进行分析。
首先,人口分布差异是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
东部地区的人口相对集中,特别是沿海地区,人口密度高,人口红利得以充分发挥。
与之相比,西部地区的人口相对稀少,人口红利效应较弱,人力资源优势受限。
这导致东部地区企业更容易获得劳动力资源,并且劳动力供求关系更加平衡,而西部地区则面临劳动力短缺和供求不平衡的问题。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不平衡也是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与之相对的是,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不便,这增加了西部地区企业投资和运营的成本,限制了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另外,资源禀赋差异也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部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这为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与之相比,西部地区资源相对匮乏,无论是能源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存在一定的缺口。
这使得西部地区企业在资源获取和利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充分发挥潜力。
此外,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水平的不均衡也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
东部地区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发达的科技创新环境,这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与之相对的是,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科技创新水平相对滞后,这限制了西部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导致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人口分布差异、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不平衡、资源禀赋差异以及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水平的不均衡都对东西部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缩小这种差距,需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改善,提高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水平,同时加强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然而,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却一直存在,并且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主要体现在东、中、西、北四个地方发展的不平衡。
东部地区的发展相对较好,经济实力雄厚,拥有许多发达的城市和产业基地。
中部地区虽然相对欠发达,但其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了东西部经济联系的重要枢纽。
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发展水平较低,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北部地区则受制于气候和地理条件,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区域发展差异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在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下,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得以保持较高水平。
东部地区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人才,助推了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其次,中部地区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部地区作为连接东西部的纽带,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和交通节点作用,使得东、西部地区能够更加紧密地合作发展。
此外,中部地区也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转移的方式,加快了其自身发展的步伐。
然而,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西部地区的相对滞后发展导致了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东部地区为了满足自身经济增长的需要,常常需要大量的资源输入,这导致了资源价格上升和供需失衡。
在资源稀缺的西部地区,这种资源不均衡问题更加凸显。
其次,区域发展差异也引发了巨大的人口流动问题。
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人口涌入,导致东部地区城市的人口压力过大,而西部地区则因经济不发达而出现大量劳动力的闲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通过实施各种扶持政策,鼓励西部地区的发展,弥补东、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其次,政府加强了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发展。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力度,努力减少区域发展差异带来的贫困问题。
中国的区域发展差距
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完善农 村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农村 医疗水平,保障农民健康权 益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保护农村生 态环境,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建设美丽乡村
推动农村文化发展:弘扬农 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 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文 化生活水平
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教育公平,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务水平低
城市就业机 会多,农村 就业机会少
资源分配不均
东部地区资 源丰富,发
展较快
西部地区资 源匮乏,发 展相对滞后
南北方地区 资源分配也
存在差异
城乡之间资 源分配不均, 城市发展较 快,农村发 展相对滞后
教育水平差异
东部地区教育水平较高,西部地区教育水平较低
城市教育水平发达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强, 导致人才流动加剧
区域发展差距对人才流动的影 响在不同行业和领域有所不同
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收入差距:不同地区的居 民收入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教育差距:教育资源分配 不均,影响教育质量
医疗差距:医疗资源分布 不均,影响居民健康水平
基础设施差距:基础设施 不完善,影响居民生活质 量
力
区域发展差 距可能导致 贫困地区社 会不稳定, 增加社会风
险
区域发展差 距可能导致 资源分配不 均,影响社 会公平正义
区域发展差 距可能导致 地区间矛盾 加剧,影响 社会和谐发
展
对人才流动的影响
区域发展差距导致人才向发达 地区聚集
区域发展差距影响人才的职业 选择和就业机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国的区域发 展差距
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与促进中西部的发展
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与促进中西部的发展————————————————————————————————作者:————————————————————————————————日期:东、中、西的经济差距与促进中西部的发展肖金成内容提要:本文扼要阐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了促进中西部发展的战略与对策.笔者认为:中西部与东部的经济差距是历史、、地理环境、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生产方式等因素决定的,因此,应辩证认识差距问题。
笔者建议:着力完善中西部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逐步化解区位劣势;实施全面开放战略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规划产业带,培育增长极。
作者简介:肖金成,男,43岁,副研究员。
1994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区域经济.1997年7月,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8年5月进入南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地区经济结构发生了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显著加快,全方位、多层次的地区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但是由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差距扩大较为迅速,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缩小而不是继续扩大这种差距,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加快发展,使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相当艰巨的问题。
一、辩证认识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由来已久,从宋代开始,中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了东南地区。
近代以来,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最早在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萌芽。
中国的近代工业也最早在沿海沿江少数几个城市产生、发展,形成了内陆地区的传统农业经济与东南沿海、沿江地区近代工业并存的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出于改变整体经济落后面貌和改善畸形的区域经济格局的愿望,我国政府制定了宏伟的开发建设内陆地区的战略,实行了一系列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和措施.“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的大部分摆在了内陆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除连通了京汉、粤汉干线外,还修建了兰新、宝成、包兰、成昆、川黔、贵昆等铁路,建立了攀枝花、重庆、酒泉等钢铁基地。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发展战略分析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发展战略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中西部地区依旧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面临着重大的经济发展问题。
本文将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入手,总结分析其发展战略,探讨如何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中西部地区经济现状的概述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区域发展不均的典型地区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限制,中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的发展步伐相对较慢。
与此相对的是,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导致中西部地区在各个领域的竞争力都较弱。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市场规模小、资源禀赋不足、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都是造成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企业实力不够强大,缺乏核心技术,高端制造业也有待加强,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营销思维,这些问题也严重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速度。
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分析(一)资源开发与环保并重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但是目前许多资源未被开发利用,随意开采又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因此,中西部地区应把资源开发与环保并重,将资源的开采、加工和利用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高技术产业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激烈,中西部地区应该尽快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科研人员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发展高技术产业据此加快产业升级,高技术产业将成为提高中西部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农业等资源,应该立足资源独特性、人才优势、品牌效应等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和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牌、有竞争力的产业,加速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得到高度重视,为中国经济普及推动作出重要贡献。
政府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包括道路、铁路、水利、电力、通讯等,以确保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与东部地区持平。
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相对较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
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相对较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相对较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地区发展不平衡一直是中国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东部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早期改革开放的政策支持,经济发展相对较好,而中西部地区则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经济发展滞后。
本文将探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东部地区发展相对较好的原因1. 地理位置优势东部地区的沿海城市拥有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便于开展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
这为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 政策优惠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特别是对于东部地区的政策优惠,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进一步推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政策上的优势为东部地区吸引了人才和资源。
3. 教育和科技创新东部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更为集中,拥有更多的科研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力。
这为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1. 地理位置限制中西部地区地理条件相对不那么优越,交通运输不便,导致市场扩大困难,对外贸易受限。
这使得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 资源分配不均长期以来,东部地区因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政策优惠,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项目,而中西部地区则在资源配置方面处于相对劣势。
这导致中西部地区缺乏关键的基础设施和产业支持。
3. 教育和人才流失中西部地区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相对滞后,缺乏高层次的人才和科技创新能力。
这使得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受到限制,导致经济发展滞后。
三、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建议1. 减少地区差距政府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外资和项目落户中西部地区,推动其经济发展。
同时,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运输能力,扩大中西部地区的市场规模。
2. 加强教育和科技创新中西部地区应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3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东、中、西部差异(讲义)
3异(讲义)1. 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和划分依据;2.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3. 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二】重难点提示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一】东、中、西部发展差异2. 产业结构差异4. 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1〕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从沿海到沿长江、陇海—兰新线,再到沿边境的全方位开放战略,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东、中、西部地带出现了明显的对外开放差异。
〔2〕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原因是:①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②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助于本地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及时把握研发动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
【二】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我国东、中、西部地带的差异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外开放程度等许多方面,这些差异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随堂练习】1. 以下城市由西向东,分别位于西、中、东三个经济地带的是〔〕A. 乌鲁木齐、西安、郑州B. 成都、武汉、南昌C. 沈阳、太原、西安D. 昆明、长沙、福州答案:D思路分析:A项中的乌鲁木齐、西安都位于西部经济地带,郑州位于中部经济地带;B项中的武汉、南昌均位于中部经济地带;C项三个城市分别位于东、中、西部经济地带。
2. 以下能够实现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做法是〔〕A. 把部分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向中西部转移B. 将高能耗企业向东部转移C. 在中西部的农牧业地区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D. 将高科技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答案:C思路分析:中西部地区生态坏境较为脆弱,故不能将严重污染的企业向中西部转移;东部地区能源资源短缺,不宜发展高能耗企业;但东部地区经济、科技均较为发达,适宜发展高科技产业;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适宜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
我国东、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与对策
金融观察61我国东、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与对策安媛媛摘 要: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讲,我们先后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目的就是要缩小这种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一个体现面。
而且,金融对于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所以,如何协调区域金融发展,缩小东、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差距对于改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东、中、西部区域 金融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金融体系,金融资源按行政区划均衡分布,不存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
随着改革开放开始,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打破了原先经济、金融发展的均衡状态,伴随着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资源也更多的在东部积聚,逐渐与中、西部地区拉大了差距。
这些年,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讲,我们先后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目的就是要缩小这种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一个体现面。
而且,金融对于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所以,如何协调区域金融发展,缩小东、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差距对于改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有重要意义。
一、造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基础不平衡 我国地域辽阔,从古至今,区域间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性就非常明显。
经济基础是金融发展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基础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区域金融的发展。
相较历史上一直富庶的东部地区,中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的发展劣势非常明显。
(二)自然禀赋差异 东部地区在对外开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资源,气候条件都不错。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对内吸引大量金融资源、人力资源聚集;对外,发展贸易,吸引外商投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十分重视。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和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把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到了战略性高度,提出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方针。中西部地区和社会各界也都在深入探索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缩小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又有明显扩大,东部地区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50.3%上升为1995年的55.6%,提高了5.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的比重由30.8%下降为27.5%,下降了3.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比重由18.9%下降为16.95%,下降了2个百分点。(从国土面积来看,东中西部分别占全国的11.1%、29.5%和59.4%)。地区间人均GDP的差异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最直接的反映,改革以来,我国各区域人均GDP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的差距明显扩大了,与全国平均数差距,中、西部分别由1978年的65元、121元,扩大到了1995年的1119元,1781元;与东部的差额,分别由5元、4075元。1978年东部分别是中、西部的1.55倍和1.89倍,到1995年分别扩大为1.92倍和2.35倍。(见下表)
一、辩证认识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由来已久,从宋代开始,中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了东南地区。近代以来,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最早在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萌芽。中国的近代工业也最早在沿海沿江少数几个城市产生、发展,形成了内陆地区的传统农业经济与东南沿海、沿江地区近代工业并存的格局。
东、中、西的经济差距与促进中西部的发展
肖金成
内容提要:本文扼要阐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了促进中西部发展的战略与对策。笔者认为:中西部与东部的经济差距是历史、、地理环境、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生产方式等因素决定的,因此,应辩证认识差距问题。笔者建议:着力完善中西部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逐步化解区位劣势;实施全面开放战略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规划产业带,培育增长极。
二、着力完善中西部的交通通讯基础设施,逐步化解区位劣势
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处内陆,在古代,曾依托易守难攻的地势关隘和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成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但对于发展市场经济,在更广大的地域开展协作和商品贸易来说,就存在天然的缺陷,可称之为区位劣势。新中国建立以来,陆续修建的兰新、宝成、襄渝、川黔、贵昆等铁路,对化解区位劣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只能形容古代的四川而与现代的重庆、成都无缘了。但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簿弱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
要化解中西部地区的区位劣势,首先要加快大中城市的航空港的建设。对外开放,开展对外贸易,技术交流,离不开人的交流。使外国的人、东部的人能够进得来出得去,就必须发展航空事业,通过压缩时间变相缩短空间距离,从而有效地化解区位劣势。
作者简介:肖金成,男,43岁,副研究员。1994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区域经济。1997年7月,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8年5月进入南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地区经济结构发生了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显著加快,全方位、多层次的地区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但是由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差距扩大较为迅速,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缩小而不是继续扩大这种差距,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加快发展,使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相当艰巨的问题。
综合考察来看,我国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的形成是历史、地理环境、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生产方式等因素决定的。中西部地区正处于中国地理的第二、第三梯度,区域内高山连绵,交通不便,南方多雨,北方缺水,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长期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自然经济观念根深蒂固,商品经济意识淡簿,加上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又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的战略和政策,对东部地区实行倾斜的投资、贸易、税收、财政政策,致使经济发展的差距呈持续扩大的态势。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改变整体经济落后面貌和改善畸形的区域经济格局的愿望,我国政府制定了宏伟的开发建设内陆地区的战略,实行了一系列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和措施。“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的大部分摆在了内陆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除连通了京汉、粤汉干线外,还修建了兰新、宝成、包兰、成昆、川黔、贵昆等铁路,建立了攀枝花、重庆、酒泉等钢铁基地。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地区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1978年与1952年相比较,东部地区的GDP占全国的份额由49%上升为50.3%,中部由32.9%下降为30.8%,西部仅提高了0.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