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用附子经验 十

合集下载

附子配伍运用汇粹

附子配伍运用汇粹

附子配伍运用汇粹附子的确在很多病症中都可用,但火神派药理偏矣。

四逆汤是对脾用药,不是补肾阳。

附子的作用是温经散寒,能通十二经络,能使阳气外达,干姜和甘草对脾起作用。

之所以很多病用附子能起作用,是因为人病之后,会出现经络阻滞,附子的作用就是温通经络,使气机流畅而恢复正常,同时,诸药也才起作用。

郑钦安的用药是没错,但其理有疏漏,看看伤寒论就知道,四逆汤是针对太阴症的。

凡是寒湿阻滞,都可以用附子温通,所以,祝味菊对附子的认识是对的!四逆汤的方解应该是这样的:用附子荡去群阴,以利于浮散之阳能回,干姜守而不走,干姜,甘草固护脾阳。

如果寒湿过盛,就得适当加大附子。

仲圣防脱有四逆汤和独参汤,皆着眼于脾,而非肾也!火神派擅用的四逆辈法,其实质是温经散寒,固护中州,但火神大家对此却隐而不彰。

吾今和盘而出,诚一片救世的仁心。

举个例:火神派治口舌生疮等虚火症,用四逆法效果很好,其理何也?盖中州寒湿阻滞,使君火不能下降之故也。

故效显!火神不神也!——中州是需时时固护的重点啊!附子非补肾阳之药。

其功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它是可以在很多方剂中使用以助药效,但对非寒湿阻滞之人使用,则会生热风,不宜使用!即使用,也得合理配伍。

人之内伤杂症,多因为血瘀气滞痰阻,医者治疗的时候,有的用大黄祛邪,有的用马钱子,而火神派的显著特点是用“附子”以消阴翳,用干姜,甘草培土以补中气(但火神派说是用四逆辈补肾阳)。

当然,在阴阳症侯的辩症上,也有些不一样。

附子在火神派用药中,相当于一个“先锋官”的作用,现在的火神派传人对附子的运用,似乎有违钦安先生原旨,钦安先生用药,有时也用阴药的,现在的火神有的好像不用阴药,不知现在的火神还是否执定中州而兼顾三焦,对附子动则用上百克,是否本末倒置了?不知是对“温经散寒,固护中州”是故意隐而不彰,还是根本没有领会----人之身体,相火(肾阳)为体,君火(心火)为用。

“附子为药品中最大英雄也!治人,人健而身轻;治国,国泰而民安;治天下,亿万年皆成盛世也!”附子,为草本植物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块状子根,如子附母,故曰附子。

经方的经验与教训麻黄细辛附子汤案

经方的经验与教训麻黄细辛附子汤案

经方的经验与教训麻黄细辛附子汤案展开全文这里所谈的经方,是指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杨绍伊称仲景书、本为《广汤液论》)中应用的古方。

经方组织严谨,疗效很高,历经千余年而不衰。

用之得当,效如桴鼓;用之不当,祸不旋踵。

兹介绍应用经方的点滴经验与教训,以就正于同道。

麻黄细辛附子汤案患者男性,40岁,干部,于1978年1月2日来涪陵县中医院就诊。

患者1月前去石沱乡下工作,酒醉后感冒头痛,恶寒发热。

服药未效,复增声音嘶哑。

继又数更医,与服清热利咽剂及黄连阿胶汤等,仍不见效。

刻诊:声音沙哑如公鸭低鸣,兼见:恶寒,微热,肢冷,气短,腰痠膝软,舌淡胖苔白厚,脉沉。

由于患者素体肾阳不足,感寒后又不忌酒肉,治虽及时,却一再失当,邪从足太阳膀胱经入客足少阴肾经,形成实中夹虚的两感证。

诊断:暴喑。

辨证:阳虚感寒,阻塞脉道。

治以助阳解表,温经化痰。

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麻黄五钱、北细辛一钱、附片八钱(先煎1小时)、京半夏三钱、陈皮二钱、桔梗二钱、浙贝三钱,1日半1剂,水煎日3服。

服1剂后声音即出,2剂后喉爽声亮,3剂后寒热亦除。

随访1年喑未复发。

1.1病非单一,兼病兼治。

一般来说,伤风感冒,一剂可愈,如果只有头痛、恶寒、发热、苔白、脉浮紧等太阳伤寒证为主,只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散寒就行了。

又如病偏一经,只有肢冷,气短声嘶、腰痠膝软、舌淡胖,脉沉或沉弱等少阴阳虚证为主,也只用四逆汤温壮少阴阳气也治得其宜。

现在既有伤寒表证又有少阴里证,两者都很明显,所以宜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既温壮阳气,又解表散寒,以收表里兼治之效。

1.2治病莫拘执,病变法亦变家父徐建五,生前常对我说:“治病莫死板、凉散不效改温散,温散不效改凉散。

并说纠正温散易,纠正凉散难。

”这话通过实践后,才有较深的感悟。

本例酒后感冒、发热,酒性热,初医可能认为是热性感冒用凉散治疗无效;继医见症增声嘶又用清热利咽,也属凉药,又无效;三医已经发觉病与少阴经有关,但误认为是少阴病阴虚阳亢证而用黄连阿胶汤,仍无效。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两张方子;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在上轮类方讲伤寒中李明国老师已经把这张方子讲得很详细了..我们还是先用刘志杰经方解析法来分析一下这张方子..君药:麻黄2两辛苦温臣药:炮附子1枚辛苦热佐药:炙甘草2两甘滋平使药:无这张方子还是在甘草麻黄汤的基础上的化裁;把麻黄减二两;加了一味附子..既然是甘草麻黄汤加减;那么这张方子是否也应该可以治水肿呢应该是可以的在金匮要略有一条文: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这里的麻黄附子汤与我们今天讲的麻黄附子甘草汤组方是一样的;只是麻黄用了个升散的量;三两..少阴的风水;发汗祛水;加附子温阳更合适..我们来看看各药药症麻黄温辛苦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名医别录五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甘草平甘滋神农本草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这两个药症我们之前都讲过了;我们重点来看下附子这个药..附子热苦辛有毒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名医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堕胎;为百药长..这个药;热性大;有毒;能走表入里;祛表证虚寒中风伤寒..既能能降逆止咳;又可化凝聚之寒邪;温通力量大还能活血回阳救逆;可以续绝阳;是一个对治寒饮的霸道药..为北方玄武类主药..附子在经方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很多重症沉疴都离不了他但由于附子的毒性;很多人又不敢去用既使用;也是量少或是用黑顺片或是白附片等关于附子炮制的问题;历代比较乱从古至今炮制方法多大四十余种如蜂蜜煮制;甘草煮制;生姜煮制;黑豆;防风煮制;童便浸或是煮等等这些方法现在用得很少但这些方法都说明一个问题;这些伴制的药都能解附子毒..可以做为附子中毒后的解药李可老先生喜欢加大量附子中加入黑豆或是防风;也是这道理而现代的附子炮制方法都是有问题的拿临床用得多的黑顺片与白附片的炮制来说吧注意;这里说的是白附片;不是白附子;有些人把白附片与白附子搞混淆了..白附子是天南星科的..都得用胆巴浸泡5天以上;然后再煮;去皮;切片再蒸..白附片是等到蒸完后晒干;再用硫薰;这样就会变白而黑附片则是从胆巴池中捞上来后再切片;清水漂后再用调色液浸泡;调色液是何物;我也不清楚但可以用红糖;调成浓茶色;就成了我们现在药房看到的黑顺片..那么通过以上的一些所谓的流程;说是去附子的毒性;实则附子的有效治疗成份已经所剩无几..且很多时候还有可能导致胆巴的中毒胆巴又名卤碱、卤水、盐卤;是制盐的时候产生的一种附属品其主要成份是氯化镁;还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氯化钾和一些其他金属离子胆巴能凝固蛋白质;也能用来点豆腐..这东西对胃有强烈的腐蚀作用;使人体器官的蛋白质凝固;而且镁离子被吸收后能抑制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如果过量口服可能出现胃部烧灼感、恶心呕吐、口干、痉挛性腹痛、腹胀、腹泻;可伴有头晕、头痛、皮肤出疹等症状甚至;严重者可致昏迷;甚至呼吸麻痹和休克;以致循环衰竭而死亡所以有时用黑顺片或是白附片;患者出现不适;往往医生会认为附子量用大了原因..其实很有可能是胆巴中毒反应..我曾经用过出过两例用白附片出现类似中毒反应的;一位是用了15克;一位是20克用15克的这位反应很大;呕吐;腹泻;手脚发麻;短暂休克..后来到医院住了几天才稳定所以近两年都不敢用了..反倒是用生附子没出过这些反应..今年10月份我给一位在卫生院工作的同学的妻子治疗月经病;当时开的当归四逆汤加附子我用的自己炮的附子;开了十天的量;我这里代煎的;吃着很舒服后来药喝完了;问我能不能在自己医院抓药自己熬;我说可以他们医院是黑顺片;我开的剂量十五克..病人吃了很不舒服;恶心;腹泻;腹胀;且味道和我煎的药明显不同后来我让其停药;再重新到我这里抓药自己煎..就没反应了..我们再回到原方;这里的附子用的是炮附子;量为一枚;一枚生附子大概15克左右由于伤寒论里面的炮制法我们无法去考证从“炮”这个字的意思来理解说文解字载:“炮;毛炙肉也..”段玉裁注:“毛炙肉;谓不去毛炙之也..”郑玄注:“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孙希旦集解:“裹物而烧之谓之炮..”不管如何解释;都在提示我们;“炮”得用火去烤或是火煨也在告诉我们;附子的毒性可以通过高温来破坏掉所以我们汉传多主张用生附子;久煎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从5克起量..这个还是很安全的..当然;有人一定要去用炮附子;怕生附子不安全怎么办个人的经验是;用生附片自己炮制;我一般是用粗砂炒生附片;先把砂子炒热;然后放入生附片;炒到附子表面微黄;断开后中间微微带些黄就行这样的话;一般1千克干燥的生附片约能炒成900克左右的炮附片当然;我们用生附子的话;用5克的量也比15克炮附子要强所以如果方子用生附子;那这个方子的君药就会发生改变;原则上得以生附子为君药..且这个治疗效果更强..我平时两种都用;对于一些年老的;或是自己要求带回家煎的;不是以痹痛为主症的;我多是用炮附子如果病证严重;要求救急;比如说四逆证;疼痛严重的虚寒性腹痛;严重的风湿痹痛;痛风等;我还是用生附子这是个人经验;给大家做个参考..另外就是附子配伍的问题尤其很多中医受十八反十九畏的影响严重所以一些病案中;经常会有人提出一些质疑比如附子乌头与半夏配伍;附子乌头与天花粉瓜蒌根配伍其实有关十八反十九畏的问题;这些都是后世搞出来的;理论来源我们也没法去考证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千金方;包括后世的一些方子等都给我们做了示范比如附子粳米汤里就有半夏;神丹丸里有半夏与附子;乌头配伍栝蒌瞿麦丸中附子与天花粉配伍;甘遂半夏汤中甘遂与甘草配伍以及后世的海藻玉壶汤中的海藻与甘草配伍等等这些也充分的证明十八反十九畏不正确性或是不绝对性..接下来我们看看麻黄附子甘草汤涉及的条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宋301一开始就告诉你;这是少阴病少阴病虽然是阴之表证;但他还有本证;而表证又有少阴中风与少阴伤寒之分就如同太阳病;也有本证与中风;伤寒之分一样少阴病的本证多为四逆汤方证..而少阴中风是以桂枝加附子汤证为主..这个就不在这里详述了..首先我们来看下少阴病的提纲;也就是少阴伤寒;中风;本证都应该出现的病状..少阴之为病;脉微;但欲寐也..宋281既然是伤寒;那就应该有和伤寒一类的症状出现;就像太阳伤寒一样伤寒论前面的条文有这第一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里“无热”当然不能说是完全没有热;只是说相对三阳证的发热来说;是不明显的所以少阴伤寒的症状大致会出现:如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痛;恶风;喷嚏流涕;无汗而喘等麻黄汤类症状;再加上脉微细;但欲寐..发热可能有;但相对太阳伤寒来讲不明显但身痛怕冷等症状可能更严重另外少阴伤寒有可能出现一个特殊的症状要值得注意咽痛这个咽痛比太阳或是阳病的咽痛可能更厉害;甚至咽口水都难受这是由于寒邪客于咽喉这个部位所致上一轮我们学习杂类方的时候;讲到的桔梗汤;甘草汤;半夏散及汤;苦酒汤;都是治疗少阴咽痛的方子条文皆以“少阴病”开头;大家可以课后再复习一下..这些都是临床很常用到的毕竟;少阴病是以真阳不足;津液相对亏虚所以条文后特意交代“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这里有两个意思其一;就是少阴病得病时间短;还没传变或是没有合并其他证所以这里强调一个发病时间不长不能发汗太过;否则会伤津液;而传变到阳明所以麻黄这里只用了二两;用量取降之意;不能发汗太过不用桂枝;借用了附子这味玄武药;来祛寒止痛;并给下焦的这点真阳添加点能量来使得下焦水饮得以温化;津液得以上承与布散再配以炙甘草来滋后源;使发汗而不伤津液这也是伤寒论方子中注重“保津液;固卫气”的一种体现我们接着看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这个方子;和麻黄附子甘草汤;其方意基本相似但症状上更严重;尤其是周身怕冷;疼痛;或是流涕等症状他去了一味补津液的炙甘草;加了一味降逆祛寒止痛的细辛其实临床上面完全没有必要去了炙甘草甘草固卫气;补津液;在这里用着更好所以直接加一味细辛更适合这个方子我们就不再解析了如果用炮附子;我们君药还是用麻黄;臣药就是细辛与炮附子如果用生附子;我们就把生附子做为君药;麻黄与细辛为臣..可以根据临床需要来处方我们重点看看细辛这个药细辛大温辛神农本草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藏;益肝胆;通精气..生华阴..二月、八月采根;阴干..细辛;味辛;发散;性温;祛寒;能发散寒邪专对治在表的寒邪;散寒而通闭还能降逆而止咳对于虚寒气逆;水饮所致的咳喘;常常要用到细辛且常与干姜;五味子配伍用比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等;都用到了这个经典配伍小前胡汤条后的或然症提到了“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其实对于有小前胡汤证伴有水饮上逆的咳嗽;加个细辛更合适细辛这个药;时方医生很怕用;打我从学中药开始;老师们;书本上都在告诉你“细辛不过钱”所以我刚临床;也是如此后来当真正了解经方后;才知道这是个误传只能说很多中医没有真正的去了解经方“细辛不过钱”一说;可追溯到宋代陈承的本草别说其曰:“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沿用其说谓:“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虽死无伤”..其实前人说得很清楚;是单用细辛末不得过钱..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细辛主要含挥发油;油中的有效成分为甲基丁香油酚约50%、黄樟醚10%及榄香素等;有毒成分为黄樟醚..黄樟醚遇到高温后;很快就挥发了;所以要解决细辛毒性;主要在于煎煮的时间要长;我们一般主张煎一个小时以上;量大的话;最好是敞开盖煎煮有关细辛这味药;河北名老中医刘沛然先生对其很有研究他写了一本疑难病证倚细辛的书;对细辛的考证与临床用药心得写得比较详细;其书中用量一般在15到120克之间大家有感兴趣的话可以参看一下这本书另外;细辛的的品种早些年有些乱我早年进过所谓的南细辛是全草后来考证才知道;这个所谓的南细辛;实则不是细辛我们湖南这边比较多见;称之为“马蹄香”学名叫杜衡本草图经云:“今处处有之;皆不及华阴者为真;其根细而极辛..今人多以杜衡为之..杜衡吐人;用时须细辨耳..”本草纲目云:“大抵能乱细辛者;不止杜衡;皆当以根苗色味细辨之..”这说明从古之至今就有人误把杜衡当成细辛用的..这个我们临床用药或是进货时要值得注意的地方..正品的细辛有北细辛、汉城细辛、华细辛三种北细辛主产于东北;汉城细辛主产于吉林、辽宁;华细辛主产于陕西、四川、湖北等地前二者习称辽细辛..通常以东北产者质优;华细辛以陕西省华阴产者佳还有一个小知识;在这里也提一下我们现在临床西药中有个细辛脑的注射液可以止咳平喘很多人认为是从细辛中提取来的其实是从石菖蒲中提取的石菖蒲中主要含其主要成分为β-细辛醚与α-细辛醚;前者主要是针对心血管平滑肌;后者主要针对支气管平滑肌..石菖蒲中的提取的α-细辛醚就是西药的细辛脑注射液..这个我们临床知道也是有好处的;免得闹出笑话来..有关细辛这个药就讲得些多了我们回到麻黄细辛附子汤这张方子由于加了一个细辛的药症除了治疗少阴伤寒的其他症状外;更能治虚寒所致的咳喘再来看看其条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宋301“少阴病始得之”;这个“始得之”是说刚刚得的这个少阴病还不是十分典型典型的少阴病;要恶寒很重;四肢逆冷且多不会发热后面说“反发热”;这个发热不会太高;不会像太阳伤寒一样因为是刚得病;还不是很虚;所以卫气还有些抗病能力;这个发热因为是比较偏虚弱的阳气被寒邪困在肌表;做出的一个发应这个“脉沉者”;脉出现了沉;当沉弱而迟说明里不足;没有抗邪的力量了;提示几天之内;刚入表的寒邪可能会迅速内传麻黄;解表;开腠理;发汗驱寒细辛来解决这个寒饮所致的周身疼痛同时;少阴病本来就真阳不足;用附子来助阳;去蒸化寒饮恩师在伤寒论类编补遗中拟补了少阴病表证的一条条文少阴病;无热恶寒;无汗..或无大热;头痛项强;咽痛;鼻塞嚏涕;周身骨节痛;腰痛;咳喘;脉微细;或微浮细紧..但欲寐;名伤寒..若身冷;汗出多而恶风;面无华;但欲寐..或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出伸;手足冷;脉微浮无力;名中风..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条文来总结一下今天的这两张方子的一些症治概要六纲:少阴伤寒五证:滞病机:真阳不足合并外感伤寒..症状:少阴伤寒诸症:无热恶寒;无汗..或无大热;头痛项强;咽痛;鼻塞嚏涕;周身骨节痛;腰痛;咳喘;但欲寐;脉微细;或微浮细紧等有关这两张方子;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休息两分钟后我们来分享两个病案倪X华女50岁因右侧腰;臀部疼痛三月余;于2016年3月20日由其媳妇带来就诊..患者曾有腰椎间盘突出;时发腰疼痛..去年年底在家里搬装有谷物的麻袋时;被麻袋压到了腰部;后出现右侧腰部;臀部疼痛加剧..2015年10月曾因头痛;头晕;胸胁不适;处以小前胡汤加味;现头痛;头晕很少发作..平素晕车严重..刻诊:中等身材;皮肤稍黑;来时精神不振自诉晕车导致不适;恶寒怕冷;汗出不明显;饮食尚可..无恶心呕吐;不口干口苦..右侧腰部;及臀部疼痛;走路时加剧;严重时不能直腰;腰部怕冷;局部有压痛点;并伴有小退后外侧麻木不适..偶有小腿痉挛..偶有心烦;但夜间睡眠可;月经从去年上半年开始不定时..小便清长;夜尿一到两次;大便1-2日一次;软便;易解..舌质淡红;苔白稍厚;两侧略有齿痕..双脉微细无力..从症状上来看;阳明病不是太典型..可以说除了一个偶心烦;其余都是一派虚寒之象所以我们可以确认是个三阴的病;没有三阳证的参与;我们可以肯定不是属厥阴的病那么就是一个少阴病或是说少阴太阴合病从舌象上看;还是有水饮参与的;且水饮也不轻;晕车严重六纲:少阴太阴合病五证:滞;饮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杜仲;牛膝;甘草..麻黄30克牛膝60克炮附片砂炒20克杜仲60克炙甘草30克辽细辛30克7副水煎60分钟一日一剂;分三次服这个病案有很多人的思路都是跟上来了..有人提到加活血药;因为有个外伤史;所以这个以是可以的..其实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是一个很好的活血方子..辛温发散的药;多能活血..看看附子的药症: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细辛;别录中能治疗血不行牛膝能逐血气所以全方没有特意加活血药;经方贵在经简..杜仲;牛膝这两个药;治疗腰腿痛;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但量一定要大..这个药性平;不燥;能补虚劳七付药后没来复诊大概八月份;患者后打电话来;喝了七剂药以后;基本上就不痛了;由于路程太远;就没来复诊但前几天下地去干了几天农活;又感觉有些痛了..他说拿我的方子到当好药店;诊所去抓;都说药量太重;抓不了..还给大家来一个马X英女35岁患者因右侧智齿炎疼痛剧烈2天于2016年3月11日下午7时许来诊..因处于哺乳期;不敢服西药;服用金银花颗粒无缓解..刻诊:精神疲倦;畏恶寒;稍有身痛不适;白天汗出不明显;夜间睡后醒来自觉头部与颈部有汗..右侧面颊部肿胀不红;口不能张全;口腔颊粘膜充血不明显;右下智齿牙龈红肿;触之痛甚..口不渴;近来由于哺乳期饮食油腻;味口不太好加之张嘴不利;饮食较少..小便色不黄;大便两日一次;稍硬..舌质淡红;苔黄略厚..脉沉细欠力..一般牙痛这病;最好还是找牙医;就算是经方;很多时候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到最后还得找牙医按少阴阳明合病的思路都应该会有效果这里我就不分析了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大黄;石膏;前胡;银花;炙甘草也取大黄附子汤意麻黄20克辽细辛20克信前胡30克炮附片砂炒15克生石膏40克山银花30克炙甘草20克大黄10克中药共取2副日一剂水煎一小时分三次服3月22日下午其老公来说让我抓两付上次的牙痛药;言上次服一次就没那么痛了;两付药喝完就肿消痛止..解释了半天说如果智齿发炎最后还是找牙医治疗..上次药有用;不能说这次又能用上次一样的药..但他老公还是执意要用中药治疗..便让他回家把人带过来看..病人过后;说不是以前那个智齿痛;是左侧的下磨牙痛;检查一看;第二磨牙有个小洞洞跟他说要她去找牙医上药补上就没事了..但患者还是怕对哺乳有影响;还是执意中药治疗..刻诊:牙痛;无明显畏寒发热;口微渴;饮食味口佳;舌质红;苔黄腻;小便稍黄;大便1-2日一次;易出..脉沉细欠力..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前胡;石膏;甘草麻黄20克辽细辛20克生石膏80克炮附片砂炒15克信前胡80克炙甘草20克2副日一剂水煎一小时分三次服此次疗效未回访;因为牙痛这个病;我不主张中医治疗;尤其是牙齿还有窟窿的;用药也只是临时办法..这里记录出来给大家一个治疗思路..。

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浅析

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浅析
并调及散寒止痛 。
化痰止 咳平 喘药 4种 、补虚药 8 种 。使用频率排 在前 五位 的 燥 ,走 而不守 ,能上助心 阳以通脉 ,中温脾 阳以健运 ,下利 阳救逆 、温 阳通脉 、助阳解表 、温 阳利水 、温中健脾 、寒 热 水 ,又可散寒 除湿止痛 ,用于 阳虚水停证 。
1 . 1 回 阳救 逆 《 伤 寒论 》 第6 1 条: “ 下之后 ,复发 汗 ,昼 “ 腹 中寒气 ,雷鸣切痛 ,胸胁 逆满 ,呕吐 ,附子粳米 汤主 之 日烦 躁不得 眠 ,夜而安静 ,不呕 ,不 渴 ,无表证 ,脉沉微 , 粳 米主之 ” ,味甘性 ,归脾 、胃经 ,具有 补益脾 胃,顾 护 中
【 关键词 1 张仲景 ; 附子 ; 规律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4 9 8 5 . 2 0 1 4 . 0 9 . 0 3 2
附子 为毛莨科植 物乌头的子 根 ,始载于 《 神农本草经 》 , 列 为下 品。本 品味辛甘 ,性 大热 、有大毒 ,人心 、脾 、肾经 , 具有 回阳救逆 、 补火助阳 、 散寒止痛 的功效 ] 。 该 药大辛大热 ,
附子素太热纯 阳,补下焦 阳虚 ,逐沉寒痼冷 ,回阳救逆 至 四五 日,腹痛 ,小便不利 ,四肢 沉重 疼痛 ,自下利者 ,此
著称 ,是一 味温里回阳之要药 【 3 】 。在张仲景 的 3 2 首方剂 中,
共涉及到 4 0余种药物 的配伍 , 其 中解表药 7种 、 清热药 9种 、 泻下 药 2种 、温 里药 4种 、利水 渗湿 药 3种 、收 涩药 3种 、 药物分别是 甘草 、干姜、桂枝 、生姜 和大枣 ,其 功效 涉及 回
身 无大热者 ,干姜附子 汤” ,干姜味辛 而热 ,守而不 走 ,具 有温 中散寒 ,回阳通 脉之力。附子辛甘大热 ,走 而不守 ,为

探析《伤寒论》用附子

探析《伤寒论》用附子

炙麻黄 4 5 . g、炒杏仁 l g、炒苏子 5 、橘红 9 O g g、炙前 胡 lg O 、半夏 6 、枳壳 6 、炒 山枝 6 g g g三剂后诸证大减,唯有
腰痛无力,按上方去杏仁加干姜 6 、肉桂 6 、杜仲 9 g g g以后 随访 ,恢复 良好 。
探析 《 伤寒论》用附子
胡 士 海
附子汤主之 “ ( 太阳篇 2 பைடு நூலகம்条),太阳病误下后,表邪 内陷胸 阳不振,又兼脉微,恶寒 、系阳伤 已重,故去芍药之酸敛 阴柔
加 附 子 辛温 纯 阳之 品 以振 奋 表 阳 。 痞 兼表 阳虚 ,以 附子泻 心 热
1走肌肤,扶阳解表 “ 阳病、发汗 、逐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 太 急,难 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 0条)。太阳病 , 2
孙 某 ,男 ,6 l岁 ,工人 ,二零 零 五年 十 一 月二 十 五初 诊 :
甘草等酌情加减。
脾肾两虚 , 卫弱易感 此类病多见老年人和, J , b L 证见多 汗 、畏寒、恶风,反复感 冒发热,流涕 ,咳嗽痰稀 ,老人尚有 腰膝酸软,纳少便溏 ,手足不温。治疗时 以黄芪建 中汤和二陈 汤加减。素 日老人每用右 归丸去当归,加 白术、补骨脂为丸, 温水暖金。小儿当忌生冷食物 常服香砂六君子丸;以护中洲
用,以利呼吸 。病毒性肺炎 ,亦有内饮、外感范畴,宜小青龙 汤发散风寒 、温肺化饮 。肺阳得 以温通 ,宜降得 以恢复, 胃 肺 调和兼化湿痰,方可康复体健 。附病案
例 一:风邪郁闭
杨 x ,男 ,l 岁 ,2 0 年 6月 2 x 7 03 5日,初诊 。发热数 日, 体温 3 . 9 0℃,恶风寒,头疼身痛 ,咽痛、咳嗽吐痰 ,二便正
( 阳县原武镇 医院,河南 原

《伤寒论》生附子应用规律探析

《伤寒论》生附子应用规律探析

•2572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1年5月第36卷第5期CJTCMP,May2021,Vol.36, No.5.论著.《伤寒论》生附子应用规律探析康素刚,侯佑柱,马凯,钟燕春,柯向梅(河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石家庄050091 >摘要:研究《伤寒论》生附子应用条文和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探析其用量、方剂、脉证规律:,《伤寒论》涉及应用生附子条文共20条,方剂8首张仲景应用生附子用量谨慎,配伍严谨,脉为阴脉,证为阴证.阳虚阴盛为其应用的主要病机..生附子主要应用于太阳病误治后真阳不足证,少阴病、厥阴病阳虚阴寒内盛证,厥阴病真阳欲脱证或阴阳格拒证,霍乱病阴阳两伤上竭下脱证。

探析《伤寒论》生附子应用特点、规律,对研究张仲景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有重要意义,对中医治疗急危重症有一定启发意义关键词:生附子;伤寒论;辨证论治;脉证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B (N a81774l95)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law of unprocessed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 inShanghan LunK A N G S u-g a n g, H O U Y o u-z h u, M A Kai, Z H O N G Y a n-c h u n, K E X i a n g-m e i(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hijiazhuang 050091, China )Abstract: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clauses of Shanghan Lun unprocessed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 and related documents, to summarize,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m, and to explore its dosage, prescriptions, and pulse rules. Shanghan Luninvolves a total of 20 articles and 8prescriptions concerning the application of unprocessed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ZHANG Zhong-jing should be cautious in the dosage of raw aconite, with strict compatibility, the pulse is yin, the syndromeis yin. and yang deficiency and yin are the main pathogenesis of its application. Unprocessed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is mainly used for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true yang after mistreatment of taiyang disease,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andyin-cold insufficiency in shaoyin disease and jueyin disease; syndrome of yin and yang rejection in jueyin disease. Exhaustedfrom the top and the bottom out.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unprocessed Radix AconitiLateralis Preparata in Shanghan Lu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ZHANG Zhong-jing's academic thoughts on syndrome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and has certain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to the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ritical illnesses by TCM.K e y W O r d s i Unprocessed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 Shanghan Lun\Treatm 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Pulse syndromeF u n d i n g: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81774195)《伤寒论》是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的著作,约成 书于公元200—210年,是中医临床的奠基之作。

试述《金匮要略》中附子的配伍应用

试述《金匮要略》中附子的配伍应用

【 关键词 】
《 金匮要略》 附子 ;张仲景 ;配伍应用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7— 57 (02 0 — 06 O 0 81 21) 4 01一 1 0
【 中图分 类号】R 2. 223
张仲景在 《 匮要 略》 一书 中 ,既重视单 味药 物的 主 金 治功能 ,更注意药 物经 过配伍 组合后 的协 同作 用。现对 书 中附子配伍后的功效 ,试述如下 。 1 附子配 合干姜。增 强回阳救逆 之力 治疗虚寒呕 吐而 阴盛格 阳之 证 ,如 《 呕吐哕下 利病脉 证治第十七》 1 条云 :“ 而脉弱 ,小便 复利 ,身有 微热 , 4 呕
气, 驱散寒邪 的 目的。如 《 鉴》 日 : “ 金 心痛徼 背 ,背 痛 微心 ,是 连连 痛而不休 ,则 为阴寒邪甚 ,浸浸 乎阳光欲 息 ,
非薤 白白酒 之所 能治也 ,故 以乌头 赤石 脂丸 主之 。方 中乌 附椒 姜 ,一派 大辛大热 ,别无他顾 ,峻逐 阴邪而 已。 ” 5 附子配合粳米 ,可 以温中除湿 。降逆止痛 治疗 脾 胃虚寒 、水湿 内停 的腹 满痛 ,如 《 满寒疝 宿 腹
食病 脉证 治第 十》 1 0条云 : “ 中寒 气 ,雷 鸣切痛 , 胁 腹 胸 逆满 ,呕吐 ,附子粳米汤主之 。 由于脾 胃阳虚 ,不 能运化 ” 水湿 ,所 以雷鸣切 痛 ,寒 气 上逆 ,则 胸 满胁 痛 ,呕 吐。治 以附子粳 米汤散寒 降逆 ,温 中止痛 。方 中附子温 中散寒 以 止腹 痛 ,半夏 化湿 降逆 以止呕 吐 ,粳米 、甘草 、大枣扶 益 脾 胃以缓急迫 。
方 中重用 炮 附子 温里 祛寒 、通 阳止 痛 ;薏 苡 仁 除湿 宣痹 ,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论附子炮制方法

论附子炮制方法

论附子炮制方法附子为毛莨科(Raunculacese)植物乌头Aconitun carmicaele Debx 的旁生根。

附子的炮制使载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金匮药略》,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

从汉代至唐代的几百年间均用“炮”、“烧”、“煨”、“炒”等方法。

汉代出现了一种新方法,在沿用“炮”的基础上用液体辅料(水洗、水浸、醋浸)及药汁制(姜汁浸、黄连水浸、甘草黑豆等)。

现代主要用盐水浸,甘草黑豆同煮,黄糖与菜油调色等。

1 炮制方法1.1盐附子选取大小均匀的混附子,洗净浸入盐卤水和食盐混合液中,每日取出晾晒,并逐渐延长晾晒的时间,直至附子表现大量结晶盐粒,质地变硬为止。

1.2黑顺片选取大中头的混附子,洗净浸入盐卤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取出用黄糖与油菜制成的调色剂浸,使附子染成茶色,取出蒸制现油面光泽时,烘至半干再晒干。

1.3白附片取较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去皮,纵切成3mm的薄片,取出浸透,晒至半干以硫磺烹后晒干。

1.4淡附子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换水2~3次/d,至盐份漂净,置锅内与甘草、黑豆、刮去皮,切为两瓣,置锅内加水煮约2h,取出晾晒,反复闷润数次,浸透后切片晒干(盐附子、甘草、黑豆比例为100:5:100)。

1.5炮附子取盐附子洗净,清水浸泡一夜,除去皮脐切片,加水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

用姜劳浸2~3 d,然后再蒸熟,焙至七成干,调入锅内用火炒至起烟,微鼓裂为度,取出放凉。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炮附子的炮制新方法,它将盐附子或胆附子削皮或切片后,投入50%老水浸泡10-15小时,再换清水浸漂20-24小时,如此反复2-4次的水处理制成淡附子,再经蒸制10-20分钟,晾干或烘干后,选用2450或915兆赫的微波机进行辐照干燥,制得含水量为10%以下的炮附子,该方法思路新颖,生产效率高,易控制火候,成本低,制得炮附子毒性低,药效好,使用方便,保证了附子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方法的应用为传统附片炮制方法开辟了新途径。

张仲景用附子经验

张仲景用附子经验
仲景治外感热病、内伤杂病善用附子。《伤寒论》用附子之方20首,《金匮要略》含附子者多达24方。陈修园云:“本经谓气味辛温有大毒七字,仲景即于此,悟出附子大功用。”仲景运用附子方法颇妙。包括炮制、剂量、配伍、煎煮及服法等。本文拟对此浅析如下。
1回阳生用,与干姜为伍
仲景用附子回阳救逆必用生者,与干姜作伍。回阳救逆代表方四逆汤及四逆汤加减之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物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这些方剂的适应证均为阳衰阴盛,方以附子生用,配干姜为主,取其回阳救逆之功。附子生散性烈善走,伸发阳气,表散寒邪,与干姜相配,生附祛外寒,干姜暖内寒,一走一守,通力合作,诚非它药之力所及。喻昌阐曰:“用附子、干姜以胜阴复阳,取飞骑突入重围,搴旗树帜,使既散之阳望而争趋,顷之复去耳”。
4.4散剂再煎散剂一般以水送服,但仲景以附子组方的散剂也有要求煎服者,如《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取本散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为何附子散剂欲再煎服用?《圣惠方》载:“治肠痈皮肉状如蛇皮及如错,小腹坚,心腹急方”,用败酱二两、附子半两,切苡仁二两半共捣,粗罗为散剂,每服三钱,以水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渣温服。该法使用生姜水煎散剂便是解附子毒、减附子燥烈最好的说明。
三服、再服为常规服法。仲景凡用附子方,服法以日三服,分温三服为多,居18首;日二服,分温再服者为11方。即仲景以附子组方者一般1日1剂,1日3 服。特别指出的是《金匮》方栝蒌瞿麦丸不仅提出饮服二丸,日三服的服法,并且强调若不知,增加药量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对病重且急证,仲景用附子方采用顿服法。如干姜附子汤治下后复汗致阳气大伤,阴寒内盛,虚阳外扰,昼日烦燥,病情发展迅速,常为虚脱之先兆,需采用顿服,集中药力,单刀直入,急救回阳,免生他变。

张仲景用附子、乌头给我们的启迪

张仲景用附子、乌头给我们的启迪
第 6卷 第 7期 21 0 0年 7月
V0.6 No. 1 7
J12 1 u. 0 0
张仲景 用 附子 、 乌头给 我们 的启迪
刘 刚
( 州市 中 医医院 , 川 泸州 660 ) 泸 四 4 0 0
摘 要 : 目的 : 究仲 景对 附子和 乌 头的运 用 , 研 为临床 安全使 用附子和 鸟 头提 供参 考 。 法 : 伤寒 杂病e )o 方 对《 e) 3
反应 的剂量 不是 一个横 定量 , 以为 了获得 “ 眩” 应 , 采用 少量递 增的服 法直 至产 生“ 眩” 应 为度 。 所 瞑 反 应 瞑 反 同
时为 了避 免 中毒 , 了久 煎 、 蜜煎等 外 , 除 加 体质 强 的人 可 多服 , 体质 弱 的人 应 少服 ; 大 剂量 , 特 只能 1 d 煎 剂 次/ ; 用 大量 . 丸剂应 小量 。 结论 : 仲景 关于 附子和 乌头的 应 用 , 给我 们提 供 了需要遵 循的 准则及 注意 事项 , 只要 依 法
多 条 应 用 到 附 子 和 乌 头 方 剂 条 下 的 说 明 及 用 法 等 进 行 分 析 , 纳 总 结 仲 景 关 于 附子 、 头 使 用 剂 量 的 规 律 及 归 乌 注 意 事 项 。 果 : 号 在 《 寒 杂 病 论 》 , 附 子 、 头 的 使 用 是 以 出 现 “ 眩 ” 应 为 最 佳 剂 量 , 出现 “ 眩 ” 结 仲 伤 中 对 乌 瞑 反 而 瞑
病论 》 从 中不难发 现 , 实仲 景 已经给 我们 制 定 出了使 用 , 其 附子、 乌头 需要 遵循 的准 则及 注意 事项 。只是 仲景 的警 示 散 见 于不 同章节 的 少数 方 剂 中 , 一般 泛 泛 而读 , 容 易 故 不 引起 注 意 。但 只要 将 《 寒杂 病论 》 见 于各 条 、 章 中关 伤 散 各 于 附子 、 乌头 的剂 量及特 殊煎 服法 等加 以 清理 , 用 量 、 其 注 意 事项 及应 用准则 就会 变 得清 晰可 见 。 现结合 笔 者 自己对 《 伤寒 杂 病论 》 的研 读 , 仲 景关 于 附子 、 头 在使 用 时 的 将 乌

浅谈《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含附子经方

浅谈《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含附子经方

浅谈《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南阳正安中医院附子全草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辛温有毒。

《伤寒论》中附子生用者7方,应用生附子的方剂有干姜附子汤、四逆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及四逆加人参汤等,多用于治疗阴盛格阳于外的急证、重证,且配伍干姜。

张仲景用附子,观其条文与用药,并不要求附子先煎,仅要求去皮,故生附子之毒应在皮上。

附子一般是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使用炮附子(熟附子),有附子汤等15首方剂。

附子经炮制后生物碱含量减少,其毒性亦大为降低,安全性增强,且便于内服。

附子药用部分黄顺片剂量根据《伤寒论》统计,用附子1枚的方剂有18首(野生附子小的3-9克);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2首方剂用2枚;桂枝附子汤和去桂加白术汤2首方剂用3枚。

乌梅丸方以两计之,用附子6两。

根据考证,其重量因块茎大小而别,一般为9~40克左右,取均数约为3 0克。

附子用量大小要因人而异。

如在去桂加白术汤的方后注云:“附子3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还有“强人用大附子”之说。

煎服特点《伤寒论》中提供了许多关于煎药的经验与方法, 具体体现在附子的煎煮时间因生熟而不同。

生附子煎药时间比制附子短。

如四逆汤生附子1枚, 以水3升,煮取1升2合。

桂枝加附子汤方用制附子1枚, 以水7升, 煮取3升;附子量大,煎煮时间亦长。

如桂枝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 前者附子3枚, 以水6升,煮取2升;后者附子2枚, 以水6升,煮取3升。

一般不超过12克煎煮40分钟,20克以上煎煮一个小时,超过20克一般选用生附子比较有意义,剂量过大没有具体意义,要加长煎煮时间,挥发破坏的也多。

生附子兼配干姜、甘草,则煎煮时间比单伍干姜者短。

如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均单用干姜, 要比兼伍姜草的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煎煮时间长,缘由甘草之缓和药性、解药毒之故。

附子的巨大作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而非补肾阳

附子的巨大作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而非补肾阳

附⼦的巨⼤作⽤,在于温通⼗⼆经络,⽽⾮补肾阳附⼦的确在很多病症中都可⽤,但⽕神派药理偏矣。

四逆汤是对脾⽤药,不是补肾阳。

附⼦的作⽤是温经散寒,能通⼗⼆经络,能使阳⽓外达,⼲姜和⽢草对脾起作⽤。

之所以很多病⽤附⼦能起作⽤,是因为⼈病之后,会出现经络阻滞,附⼦的作⽤就是温通经络,使⽓机流畅⽽恢复正常,同时,诸药也才起作⽤。

⼤家要厘清认识,好不好?郑钦安的⽤药是没错,但其理有疏漏,看看伤寒论就知道,四逆汤是针对太阴症的。

凡是寒湿阻滞,都可以⽤附⼦温通,所以,祝味菊对附⼦的认识是对的!四逆汤的⽅解应该是这样的:⽤附⼦荡去群阴,以利于浮散之阳能回,⼲姜守⽽不⾛,⼲姜,⽢草固护脾阳。

如果寒湿过盛,就得适当加⼤附⼦。

仲圣防脱有四逆汤和独参汤,皆着眼于脾,⽽⾮肾也!钦安也误啊!⽕神派擅⽤的四逆辈法,其实质是温经散寒,固护中州,但⽕神⼤家对此却隐⽽不彰。

吾今和盘⽽出,诚⼀⽚救世的仁⼼。

冀⼤家不要被刘⼒红等所误,失其宗旨⽽乱⽤附⼦。

举个例:⽕神派治⼝⾆⽣疮等虚⽕症,⽤四逆法效果很好,其理何也?盖中州寒湿阻滞,使君⽕不能下降之故也。

故效显!⽕神不神也!——中州是需时时固护的重点啊!我辈谨记。

重申:附⼦⾮补肾阳之药。

其功⽤在于温通⼗⼆经络,它是可以在很多⽅剂中使⽤以助药效,但对⾮寒湿阻滞之⼈使⽤,则会⽣热风,不宜使⽤!即使⽤,也得合理配伍。

⼈之内伤杂症,多因为⾎瘀⽓滞痰阻,医者治疗的时候,有的⽤⼤黄祛邪,有的⽤马钱⼦,⽽⽕神派的显著特点是⽤“附⼦”以消阴翳,⽤⼲姜,⽢草培⼟以补中⽓(但⽕神派说是⽤四逆辈补肾阳)。

当然,在阴阳症侯的辩症上,也有些不⼀样。

附⼦在⽕神派⽤药中,相当于⼀个“先锋官”的作⽤,现在的⽕神派传⼈对附⼦的运⽤,似乎有违钦安先⽣原旨,钦安先⽣⽤药,有时也⽤阴药的,现在的⽕神有的好像不⽤阴药,不知现在的⽕神还是否执定中州⽽兼顾三焦,对附⼦动则⽤上百克,是否本末倒置了?不知是对“温经散寒,固护中州”是故意隐⽽不彰,还是根本没有领会----⼈之⾝体,相⽕(肾阳)为体,君⽕(⼼⽕)为⽤。

话说附子6(各大名医如何煎煮附子的?)

话说附子6(各大名医如何煎煮附子的?)

话说附子6(各大名医如何煎煮附子的?)有四川的、云南的、有上海的,也有湖南的;有国医大师、有教授专家、有民间老人,也有地地道道土医生;大家看了后,多为参考,不要瞒目的乱用,要用心的学,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用得好救人,用不旦死人。

四川卢崇汉教授煎煮附子经验谈一律先煎,就是先煎2个小时,这2个小时是从煮沸后计时,2个小时以后,用筷子夹起来尝一尝,不麻嘴了,就可以放其他的药了,一般再煎半个小时就可以了,水要一次性加够,患者实在掌握不了火候,水少了,怎么办?一定要加开水,这是头煎。

等二煎也是开后半小时,第三煎同第二煎,一般将三道药混合在一起分三次服用,一定要温服。

附子在煎煮前,用流水浸泡2小时后,再煎煮2小时,减少附子里胆巴和化学制剂的残留。

四川范仲林经验附子无姜不燥,干姜的用量须灵活掌握,在阳虚阴盛而未至四逆,舌质虽淡而不甚,直至与附子等量,苔虽白而不厚的情况下,干姜可酌情少用;反之可多加直至与附子等量;甘草的用量不起过附子的一半,大体与干姜相等,当附子用至60g以上时,甘草用量恒用至30g,推其用意,是为了缓和附子的毒性。

范氏另有“略煎”之法,显示出他对附子药性的熟谙应用,所谓“略煎”就是改久煎为轻煎,既先煎20分钟后,既下其他药物,此举是为了保持附子的峻烈之性,以来应对阴寒重症。

云南王慕尼经验按年龄分四个等级:2~5岁用5g、6~9岁用10g、10~15岁及60岁以上用15g、16岁以上成人用20g、凡用附子的方剂,附子均与其他药同时下锅,加冷水用中火煎煮15~20分钟后,即可服第一次,以后2、3、4的煎法依然同上。

急救时用附子粉将附片用细砂炮炒(炒炮如炮甲)研细粉备用,凡溫身凉脉绝的垂危患者,急将附子粉5g开水冲服。

与此同时用复方煎剂回阳固脱、益气救急。

这是治疗急症的有效方法。

南京黄煌经验黄煌认为附子用量在20~100g之间方能见效,在煎煮上,他认为如果用于回阳救逆时,则宜久煎,可增效减毒。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

◇方药阐析篇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是针对中焦气机失常这一病机而发挥良好临床疗效的一首方剂。

而中焦气机升降运动正是中医学胃肠动力理论的作用基础。

与现代医学消化系统动力理论虽然概念不同,但是殊途而同归.是消化系统生理作用的表现形式。

因此,半夏泻心汤对胃肠道的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蔡秋杰,曹洪欣o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2中国中医研究院100700附子辛温大热有毒,可以治疗由阴寒所引起的各种病症。

仲景总结前人之法在实践应用中擅灵活运用附子,药中寓法,给后人以启遣。

纵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运用附子甚多。

《伤寒论》中除方后加附子3方外(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四逆散加附子、理中丸去术加附子)计太阳病篇12条、1I方,阳明病篇1条、l方,太阴病篇1条,少阴病篇lo条8方,厥阴病篇5条3方,霍乱病篇4条3方。

《金匮要略》中痉湿喝病篇3方,中风历节病篇2方,胸痹心痛短气篇3方,腹满寒疝宿食病篇2方.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1方.水气病篇2方,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1方,呕吐哕下利病2方.疮痈肠痈浸淫病篇1方,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蜕虫病l方,妇人杂病篇1方,杂疗方1方,跗方1方。

二书共32方,其中8方用生附子,其余均为熟附子。

《神农本草经》附子“辛、温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瘾瘕积聚、m瘕、寒湿、痿壁、拘挛、膝痛不能步行”。

仲景用附子既遵循《神农本草经》又不拘泥于《神农本草经》,圆机活法,灵活运用,现将仲景运用附子归纳如下,以飧读者:一、治疗功效1,补阳气(1)回阳。

附子为“回阳就逆第一要药”,治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量丢失体内津液而致的厥逆汗出,多与干姜、甘草同用。

如四逆汤类方(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治疗少阴寒化证,回阳以救逆。

(2)温脏。

温肾中元阳。

少阴阳虚水泛证用真武汤;肾阳气虚妇人转胞,用肾气丸。

附子为百药之长上——附子用法述略

附子为百药之长上——附子用法述略

・壶天漫笔・34・附子为百药之长(上)———附子用法述略张存悌(沈阳抗癌止痛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1) 关键词:附子;应用;剂量;医话中图分类号:R249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04)11-0958-02 附子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要药,明・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

古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言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要药。

火神派医家祝味菊则称附子“为百药之长”,一语道尽附子重要性。

但附子大热,药性峻烈,而且有毒,应用起来不无顾忌,本文拟对附子的应用作一探讨。

1 应用指征仲景为善用附子第一人,《伤寒论》中用附子者有20方,37条;《金匮要略》中用附子有11方,16条。

其用附子的指征主要是“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强调了脉、神两点,此为附子应用纲领,后世演绎出的一切用药指征概未离此。

此外,仲景还强调了“小便色白”亦是少阴病特点,《伤寒论》:“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吴又可释曰:“凡阳证似阴,外寒而内必热,故小便血赤;凡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也,上热下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为据,以此推之,万不失一。

”南京中医学院黄煌先生长期研究《伤寒论》,总结出“附子证”和“附子脉”,颇感切当:①精神萎靡,嗜卧欲寐;②畏寒,四肢厥冷,尤其下半身、膝以下清冷;③附子脉———脉微弱(脉形极细,按之若有若无),沉伏(重按至骨方能按到),细弱(脉细如丝,无力),或脉突然浮大而空软无力。

笔者以“微”(脉微细)、“萎”(精神萎靡)、“畏”(畏寒)3字概括之。

当代伤寒名家陈慎吾(1897—1972)先生认为,肾阳虚以尺脉微为鉴定要点。

临床实际并非如此简单,绝非都是单纯的“阴象”“阴色”,而可能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真假难辨。

这就需要鉴别真假寒热,阴证阳证,此乃应用附子的看门功夫,“火神派首领”郑钦安所谓“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一语道尽其义。

他在《医理真传》之“钦安用药金针”中说:“予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

经方:术附汤(风湿痛,排脓疡)

经方:术附汤(风湿痛,排脓疡)

经⽅:术附汤(风湿痛,排脓疡)术附汤(桂枝附⼦去桂加⽩术汤)【原⽂】⽩术四两⽢草⼆两(炙) 附⼦三枚(炮) ⼤枣⼗⼆枚(劈) ⽣姜三两右五味,以⽔六升,煮取⼆升,去滓,分温三服。

初服其⼈⾝如痹,半⽇许,后服之,三服尽,其⼈如冒状,勿怪;此以附⼦术并⾛⽪内,逐⽔⽓未得除,故使之尔,法当加桂枝四两,此本⼀⽅⼆法也。

只有⽩术、附⼦,就是术附汤。

【⼜名】桂枝附⼦去桂加⽩术汤【作者】张仲景【出⾃】《伤寒论》【经典回顾】1、伤寒⼋九⽇,风湿相搏,⾝体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涩者,桂枝附⼦汤主之。

若其⼈⼤便溏,⼩便⾃利者,桂枝附⼦去桂加⽩术汤主之。

见于《伤寒论》,见于《⾦匮》【⽤法】1、药吃下去会感到⿇痹是正常现象;2、如果没有感觉,三⼩时后再喝⼀碗,这样⼀直下去,直到感觉⿇痹;3、有感觉的时候,停药。

【剂量】1、⽩术的剂量⽐炮附⼦的多。

倪师经验:体格⼤的时候,⽩术⽤到⼀两,炮附⼦⽤到⼋钱五钱都可以,但是第⼀剂先开五钱,体格⽐较⼩的开三钱。

好转20%-30%,第⼆次可以多开⼀些。

这样⼦就⽐较稳。

2、⽣姜,炙⽢草,⼤枣⼗枚,⽣姜是两⽚。

【组成】⽢草⽩术⼤枣姜附⼦【时机】1、⼤便溏,⼩便利;2、⾝疼痛不能转⾝。

【应⽤集锦】1、极度的晕眩,病⼈眼睛⼀张开他就头昏,头重如裹,也是中风,不能动。

这种症状是因为中焦寒湿太盛,所以他不能睁眼睛,他眼睛动⼀下、⼀张开,那个湿会振动。

整个⼈必须平躺,枕头摆上去就开始头昏。

这就是术附汤2、中风病⼈极度晕眩,头重如裹,中膈寒湿太重,术附汤。

3、⼀般性的风湿,有表证的⽤桂枝附⼦汤,没表证的⽤术附汤。

也可以两个合并⽤,效果都⾮常好。

4、唇炎、⼝⾓炎,常是维⽣素B2缺乏病的⼀种表现。

症见下唇微肿、脱屑和⾊素沉着,偶有糜烂、裂隙、破⽪,产⽣痛感,⼝⾓乳⽩⾊糜烂和裂隙。

中医认为是湿邪为患,⽽⼝唇属脾,脾主湿,故应从脾治,术附汤(⽩术30克,熟附⼦9克)温阳燥湿,阳得温,湿得燥,其症可愈。

张仲景运用附子乌头规律试探

张仲景运用附子乌头规律试探
风 漏 汗证 ; 附子 配 麻黄 、 细辛 , 扶 阳解 表 , 如 麻 黄附 子 细辛 汤 。
汤剂 : 乌头必 须炮 用煎 煮时 间宜 长 、 或 与蜂 蜜 同煎 。 有 研 究认
辛、 乌 头 配 细辛 , 二者相伍, 善逐 阴分 沉 寒痼 冷 , 前 者 如 大黄 附 子 为 , 生附 子 常压蒸 制 l 0小时 的 附 子毒 性 小 而强 心 作 用 明显 ; 生 附 片高 压蒸 制 4 0 — 1 0 0分钟 获得 的 附子 饮 片具 有较 佳药 效 。该 结
l 2 2
内蒙 古 中医药
雾 医经鹈 读 鬻 瓣 ∽
张仲景运用附子乌头规律试探
雷文 昌 马 辉‘
摘要 : 近 年 来, 中医界 又掀 起一股扶 阳热 , 代 表人物 李可认 为“ 阳虚之人 十 占八 九 , 真正 阴虚十 不见一” , “ 生死 关头 , 救 阳为急 。” 在 临床 中 这种观 点 已经影响 巨大。“ 要 善 于应 用 附子 , 就 必须研 究《 伤寒论 》 中有 关附子配伍 的方 剂, 多T. 7 - 夫, 才能得心应 手 。 ” 现就 自己发现 到 的 有关 最新 资料 总结 , 以供 参考 。
1 方, 治 疗病 证 包 括 , 湿病 、 中风 历 节病 、 虚劳 、 胸痹 心 痛病 、 腹 满 适 合代 替 它 。炮 附子 则 以微 波炮 附 子最 好 _ 3 】 。
寒疝病 、 消渴病 、 水气病 、 便血 、 肠痈 、 妊 娠病 、 产 后病 、 妇 人 杂 病 2 . 2剂 量 : 炮 附子 汤 剂用 1 — 3 枚, 丸 散 剂量 小 , 少者 只用 1 分 。生 等 十 余种 病 证 。
煎, 3 0 g 时多 先煎 3 O —6 o 分钾 , 6 0 g以上应先 煎 9 0 分 钟 以上 , 基 本 1 . 3 温 阳 固表 , 解表 : 附 子 配桂 枝 汤 , 即桂 枝 加 附子 汤 治 太 阳 中 论与《 四逆 汤 》 有认 为 阳虚 内寒 多用 制 附 子 , 1 5 g以下 一 般 不用 先 1 . 4 温 阳利 水 、 化饮 、 逐饮 : 附子 配 麻黄 ; 附子 配 茯苓 、 白术 , 如 真 相 同 。 甘 草干 姜与 附子 同煎可 使附 子毒 性大 减 。 经 方 附子破 八 片 , 武汤 ; 附子 配小 青 龙 汤治 疗太 阳病变 证 ; 附子在 肾气 丸 中温 阳化 加 水 与各 药 共 煮 , 久 煮 而成 , 药 中有麻 黄 者 , 应 去上 沫 , 有 时单 煎 饮利水 , 治疗水肿 、 转胞 ; 附子 配 半 夏 , 逐饮散寒止痛 , 如 附子 粳 附子取 汁兑 服 。乌头 煎法 一法水 先 煮 , 去 渣后 加入 蜂蜜 共 煮 久煮

附子药用经验

附子药用经验

我用附子也薄有体会。除前已述及者外,肾着,用甘姜苓术汤加附子,其效更捷;肩关节周围炎,我常用黄芪、当归、白术、淫羊藿、威灵仙、希莶草、桂枝、姜黄、海桐皮,然必重用附子,否则不效;虚人易感,用玉屏风散加附子、姜、枣;急性肾炎初起,畏寒、无汗、水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慢性肾炎水肿,用真武汤、实脾饮,皆以附子为主药;久泻不止、五更泻、老人大小便失禁,用理中合四神再加肉桂、附子温补命火;口腔溃疡用凉药不效者,多为阴盛阳浮,可用姜附剂破阴回阳,必阴霾去而火始安其位;慢性咽炎,用附子一片蜜炙,切成小块含咽;痛经寒症居十之七八,则用附子合当归。
综合古今用附子的经验和我的粗浅体会,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
(六)
附子的用量,向来争议很大。仲景方用附子一枚,炮,破八片,则每帖约60g,附子质量,一大片即6—8g,曰“炮”,则为生附子,其力更大。所以当用附子时,不必畏忌,初用10—15g,如无问题,完全可以续增至30g以上。
《珍珠囊》说附子“温暖脾胃”,脾阳伤而下利不止,腹中冷痛,手足不温,脉沉迟者,理中汤加附子,即附子理中汤。我年轻时在农村作医生,经常遇到前来求救的因剧烈吐泻而亡阳的孩子,急用大剂附子配人参、干姜、干草、龙骨、牡蛎回阳固脱救逆,多能挽回。有一左姓老人,寒邪直中三阴,吐泻不已,神昏烦躁,扬手掷足,郑声喃喃,人或疑为阳证议用清下,我力阻之,盖六脉极沉微故也,用制附子24g,红人参10g,干姜15g,炙甘草6g,白术10g,龙骨、牡蛎各30g,一服而泻全止,酣然入睡,次日易方调理而安。《伤寒蕴要》说附子有“通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信然。
我作医生后,曾数至大乘寺附近的附子厂考察,亲见了附子加工的全过程。江油为附子之乡,至今街上还设店卖附子,1包1kg,色如冰糖,谓是上品,用以馈赠亲友。我小时侯身体弱,尿床,每到冬至,几乎家家户户都用附子炖狗肉,这时,父亲就带我去他朋友家喝狗肉附子汤。在我印象里,附子和土豆的味道差不多,久煮之后,嚼着面面的,大概1碗4-5片,约1两左右。一次,我在上海拜访姜春华先生,他问我:你们四川人拿附子当菜吃,是真的吗?我说我就吃过,姜老为之咋舌。

张仲景的附子理中汤标准

张仲景的附子理中汤标准

张仲景的附子理中汤标准附子理中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一个著名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寒、阳虚肢冷等病症。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附子理中汤的标准组成、用法用量、适用人群以及注意事项。

一、组成成分附子理中汤主要由附子、人参、干姜、甘草等组成。

其中,附子具有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固脱生津的作用;干姜能够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甘草则具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的效果。

二、用法用量1. 煎服方法:将上述药材按照比例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至药汁浓稠。

2. 用量:附子理中汤的用量一般为附子6克、人参9克、干姜9克、甘草6克。

具体用量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调整。

3. 用途:附子理中汤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阳虚肢冷、脘腹冷痛等症状。

同时,对于呕吐泄泻、寒疝腹痛等病症也有很好的疗效。

三、适用人群附子理中汤适用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的人群,尤其适用于老年人、体质虚弱者以及慢性胃肠疾病患者。

此外,对于因寒邪引起的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四、注意事项1. 孕妇慎用:附子理中汤中含有附子,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妇应慎用,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2. 热证忌用:附子理中汤适用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的病症,对于热证患者应忌用,以免加重病情。

3.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因此在使用附子理中汤时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4. 饮食禁忌:在服用附子理中汤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5. 药物配伍:附子理中汤可以与其他药物进行配伍使用,但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6. 中药煎煮:在煎煮附子理中汤时,应选用砂锅或瓦煲进行煎煮,避免使用金属器具,以免影响药效。

同时,在煎煮前应将药材浸泡30分钟左右,以便更好地发挥药效。

7. 服药时间:附子理中汤一般需要在饭前服用,以充分发挥药效。

若患者脾胃功能较弱,也可在饭后服用,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擅用附子——张仲景学术大道至简

擅用附子——张仲景学术大道至简

擅用附子——张仲景学术大道至简
李守业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0(008)005
【摘要】@@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附子所组成的方剂共40首(包括5个隨证加附子方),是其仅次于甘草、姜、枣、桂枝的极为常用的药物.这里谨从诸附子方的运用规律上可以看出,附子不仅用于重症痼疾,而且用于外感伤寒;不但用于阴证,而且用于阳证.举凡表、里、寒、热、虚、实诸疑难病,皆有用之.因此,探讨仲景对附子的运用规律,对临床掌握附子的特殊功用和了解仲景的学术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仲景运用附子在处方配伍、使用剂量以及炮制和煎服方法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总页数】4页(P6-9)
【作者】李守业
【作者单位】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65001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见微知著擅用附子 [J], 徐小圃
2.郭志红擅用附子经验 [J], 何华亮;王芬;郭志红
3.基于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炮附子4种炮制方法的比较研究 [J], 彭诗涛;张先灵;袁金凤;张语凡;王鑫;孙美玲;李飞
4.20世纪上海地区擅用附子六大家 [J], 邢斌;金甦
5.李彦师擅用附子类经方的经验 [J], 邹学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仲景用附子经验十
仲景治外感热病、内伤杂病善用附子。

《伤寒论》用附子之方20首,《金匮要略》含附子者多达24方。

陈修园云:“本经谓气味辛温有大毒七字,仲景即于此,悟出附子大功用。

”仲景运用附子方法颇妙。

包括炮制、剂量、配伍、煎煮及服法等。

本文拟对此浅析如下。

1回阳生用,与干姜为伍
仲景用附子回阳救逆必用生者,与干姜作伍。

回阳救逆代表方四逆汤及四逆汤加减之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物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这些方剂的适应证均为阳衰阴盛,方以附子生用,配干姜为主,取其回阳救逆之功。

附子生散性烈善走,伸发阳气,表散寒邪,与干姜相配,生附祛外寒,干姜暖内寒,一走一守,通力合作,诚非它药之力所及。

喻昌阐曰:“用附子、干姜以胜阴复阳,取飞骑突入重围,搴旗树帜,使既散之阳望而争趋,顷之复去耳”。

2制附子毒,以甘草为主
仲景方中用附子配甘草者有18首,惟用附子而不伍甘草者有13首,其中后者中又缺乏姜及蜜制者仅6首,其中还包括1首外用方。

由此可见,仲景用附子常离不开甘草之佐使。

甘草甘平,具甘缓之性,与峻剂相合起缓和作用,解附子之毒。

诚如《本草正义》所云:“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后解。

”现代有实验证明,甘草或干姜与附子同煎,可降低附子之毒性。

3附子剂量,须“双因”制宜
附子剂量单位大多以“枚”者,如桂枝附子汤标明“三枚(炮去皮,破八片)”;有用“两”者,如黄土汤用附子三两;也有标“分”者,如薏苡附子败酱散用附子二分。

仲景附子用量依据病者体质、病情缓急灵活运用,所谓“因人”、“因病”制宜。

如桂枝加附子汤等方用于表阳虚以炮附子一枚;桂枝附子等汤方治风寒湿痹证者用炮附子三枚。

四逆汤后有注云“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则体现为因人制宜。

汤剂用一枚是常规剂量,有19方,占汤剂67.8%。

4附子为方,讲究煎服法
4.1煎药时间早期的煎药计时方法,是以水量多少煎取药汁若干规定煎药时间的长短,仲景也是采用这种方法。

纵观附子方的煎煮时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生附子煎药时间比制附子长,如桂枝加附子汤方用制附子一枚,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四逆汤生附子一枚,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

2.附子量大,煎煮时间亦长,如同样是温通经络、温散寒湿以疗风寒湿痹证的桂枝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前者附子三枚,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后者附子二
枚,以水六升,煮取三升。

3.生附子兼配干姜、甘草,则煎煮时间比单伍干姜者短,如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均单含干姜,要比兼伍姜草的茯苓四逆汤、四逆汤、通脉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花时间长,缘由甘草之缓和药性、解药毒之故。

可见附子组方的煎药时间取决于附子剂量大小,炮制与否以及佐姜、草等因素。

芍药甘草附子汤则是例外,该方用制附子一枚,煎药时间较长,可能为治阴阳两虚之证减附子燥烈之需。

4.2附子先煎如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和白通四逆加猪胆汁汤均是先煎附子等药,去滓纳胆汁分温再服,旨在胆汁咸寒苦降,引阳入阴,使热药不致为阴寒所格拒,以利回阳救逆。

4.3附子分煮在《伤寒论》中,附子泻心汤一方渍药汁与煮药汁相合的煎煮法,这是仲景运用附子的又一特色。

该方大黄、黄连、黄芩三味寒药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别煮附子取汁,两者相合与服。

因两种药性味不同,煮煎时间要求不同时,故采用之。

4.4散剂再煎散剂一般以水送服,但仲景以附子组方的散剂也有要求煎服者,如《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取本散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

为何附子散剂欲再煎服用?《圣惠方》载:“治肠痈皮肉状如蛇皮及如错,小腹坚,心腹急方”,用败酱二两、附子半两,切苡仁二两半共捣,粗罗为散剂,每服三钱,以水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渣温服。

该法使用生姜水煎散剂便是解附子毒、减附子燥烈最好的说明。

4.5米汤煎服《金匮要略》中附子粳米汤方后云:“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脾胃虚寒,水湿内停的腹满痛证,用米汤煎服一则扶益脾胃,一则为之解毒。

此亦为仲景运用附子特色之一。

4.6服药方法根据患者体质强弱而强调服药方法。

如《伤寒论》去桂加白术汤方后云:“煮取两升,去滓,分温三服。

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如金匮九痛丸,的服法强调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三服、再服为常规服法。

仲景凡用附子方,服法以日三服,分温三服为多,居18首;日二服,分温再服者为11方。

即仲景以附子组方者一般1日1剂,1日3 服。

特别指出的是《金匮》方栝蒌瞿麦丸不仅提出饮服二丸,日三服的服法,并且强调若不知,增加药量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对病重且急证,仲景用附子方采用顿服法。

如干姜附子汤治下后复汗致阳气大伤,阴寒内盛,虚阳外扰,昼日烦燥,病情发展迅速,
常为虚脱之先兆,需采用顿服,集中药力,单刀直入,急救回阳,免生他变。

5炼蜜为丸,以制附子毒
如仲景九痛丸治九种心痛,将附子、生狼牙、巴豆、人参、干姜、吴茱萸为末,炼蜜为丸,酒下,以蜜制附,制约附子之毒性,延长其药效。

附子的剂量
附子的剂量,本草书籍以1.5g为起点,9g为最高量;《中药大辞典》上载煎汤内服剂量为3~9g,中国药典上规定附子剂量为3~15g,但有关附子的剂量颇有争议,有畏附子如蛇蝎,不敢贸然使用,唯恐出差错者,既使用了也是剂量过小,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古今放胆使用附子者也大有人在,张仲景用生附子1枚,炮附子1~3枚,约合15g到60g不等。

近代老中医吴佩衡、刘民叔、李继昌用附子量亦大,一般均在30g以上。

范中林老中医使用附子更是得心应手,1948年一位11岁的极期肠伤寒患儿,昏迷倦卧,面色灰白乌暗,形体枯瘦,脉状微细欲绝,手冷过肘,足冷过膝,甚至通体厥冷,此为病邪已由阳入阴,发展为少阴阴寒极盛,阳气倾刻欲脱之险恶阶段,某专家也认为已属不治之症,范老大胆使用附子,每剂达500g,连用13剂,硬是把该患儿从死亡边缘引向康复。

本例患儿在半月之内,每剂附子用量达500g,累计6500g,经30a的检验,愈后良好,附子的有效量和中毒量问题是否值得进一步探讨?范老1978年7月治疗另1例患者,该患者是安徽省某局干部,男,49岁,患“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经常发作,每冬必重,经范老治疗后,既使严冬也不发作,身体日益强壮,患者于1979年1月,向有关部门反映,着重提出2个问题:1据说川附片超过四钱就要中毒,多服干姜有害于肾,范老所处药方,每剂药附片用到二两以上,干姜用量亦不少,4个月内,附片累计服用二十余斤,不仅没有中毒和其它反应,而且疗效显著,究竟是何缘故?2我在京服汤药,是从1978年7月12日开始至9月20日,时值伏天,每天1剂,早中晚3次分服。

有的医生对盛暑服用如此大量热药很担心,象类似陈规,范老为什么敢于突破?建议作为专门课题一并研究总结。

20多年前患者提出的问题,现在已有初步的答案。

附子中含有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而且具有强烈毒性,其中乌头碱毒性最强,能麻痹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致心律不齐,对人的致死量为3~5mg,约与0.5~1g生药相等。

乌头碱的毒性与其分子结构中C8位乙酰化和C14位苯甲酰化有关:如果乌头碱水解失去C8位乙酰基生成相应的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乌头原碱,则其毒性明显降低,仅为乌头碱的千分之一左右,如进一步水解成乌头原碱,则几无毒性。

附子生药经炮制及入煎剂久煎后乌头碱几乎都水解成苯甲酰乌头原碱,甚至水解成乌头原碱,所以已去其毒而发挥临床疗
效。

如何正确掌握附子使用量,是临床上一个重要问题。

一般主张:使用附子时认证要准,适量而止,既要改变“乌附毒药、非危症不用”的看法,也不提倡有缺乏临床用药经验的情况下盲目大剂量使用附子,增加用药风险,使用附子超过15g,煎剂应久煎,丸、散剂使用附子剂量宜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