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课程定义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范例[整理版]
文献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
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文献综述[1]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
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
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
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编辑本段相关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文献综述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初中历史教学文献综述(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文献综述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文献综述历史教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既是学生历史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初中历史教学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旨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为今后的历史教学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文献综述1.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研究近年来,关于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丰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创新性教学方法。
如杨文华(2018)提出,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张燕(201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合作学习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多媒体教学、故事教学等方法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研究在教学内容方面,学者们关注到了历史知识的体系化、本土化和现代化。
如李丹(2017)认为,应将历史知识体系化,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脉络。
王丽丽(2018)提出,应注重历史教学的本土化,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刘强(2019)强调,历史教学内容应与现代社会热点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时代意识。
3. 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研究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元化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
赵瑞(2016)提出,应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历史学习状况。
陈晨(2017)认为,运用表现性评价可以有效衡量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许多研究者还关注到了自评、互评等评价方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4. 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吴晓芳(2015)从师资培训、教学研究、教育政策等方面分析了提高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
张军(2016)则关注到了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认为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设计文献综述范文
课程设计文献综述范文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XX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实验,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形成对XX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
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XX学科的基本概念:介绍XX学科的基本定义、特点和意义,使学生建立对XX学科的整体认识。
2.XX学科的原理:讲解XX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学科的核心思想。
3.XX学科的方法:介绍XX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际应用案例:分析XX学科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帮助学生了解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运用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传授知识,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XX学科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增强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推荐相关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学科知识和实际应用。
课堂教学评价文献综述范文
课堂教学评价文献综述一、引言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定义与意义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和质性评价的过程。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推动课程改革等方面。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早,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完善。
在理论方面,国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评价理论,如泰勒的目标导向评价模式、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等。
在实践方面,许多国家建立了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如美国的多元评价、英国的课程与评价体系等。
国外的研究注重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强调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注重评价结果的应用和反馈。
2.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在理论方面,国内学者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评价理论,并结合实际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在实践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展了大量的课堂教学评价实践,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价体系。
国内的研究注重实用主义,强调评价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同时注重评价的人文性和社会性。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文献来源主要包括学术期刊、专著、会议论文等。
综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评价方法与技术、实践案例与效果等。
五、结论与展通过对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相关文献的综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国内外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科学等;2. 课堂教学评价需要进一步强化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应用,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3. 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结果的应用和反馈,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4. 未来的研究应加强跨文化比较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的评价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新和发展。
教学与课程定义文献综述
教学与课程定义文献综述摘要:课程与教学问题的研究历来是教育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教育与人类的社会的发展同生同在,课程与教学也与教育同生同在。
在我国对教学与课程的正式研究虽只有短短几十年,但是课程与教学在我国却有一段悠久的历史,世纪之交是一个转型时期,社会在转变、教育在转变、教学在转变、课程也在转变,本文将从教学与课程发展、定义概念进行综述式研究,以便对新世纪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做出清晰地认识,引起大家给予教学与课程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课程;教学;定义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核心组成部分。
教学与课程的研究同样是教育研究领域的基本领域与核心领域。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与教学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的演化。
一、教学的发展及定义教学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对于“教学”一词的解释与阐述,无论是在意义的广狭上,侧重点方面还是哲学立场、社会学理解上,古今中外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我国,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教”与“学”二字,最早出现于《书•商书•说命》:“教学半”。
《学记》则开宗明义的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据考证,真正指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一词,出现在宋朝中欧阳修的文献中。
在西方,教学是由不同的英语表示的,“教”一般由teaching和instruction来表示,学则由learning来表示,在英文中经常见到两者的合成形式“teaching-learning”。
何谓教学?这仿佛是一个问题又好像不是一个问题,任何一个教师或者学生虽然未必能说得出教学的概念的定义,但是他们一定能指出教学概念所指的事物。
对它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列举几种解释:定义1教学就是经验的传递。
广义的教学就是凡是把知识技能传授给他人的活动都叫教学。
狭义的教学,是指学校中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活动。
[1]定义2 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
[2]定义3 所谓教学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关于课程概念界定的文献综述
关于课程概念界定的文献综述摘要:课程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概念,也是一个仁智各说的概念。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课程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人们对于课程概念的界定也经过一个不断反复发展的过程。
对于课程概念,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本文尝试对各种主流的课程概念进行分析,并对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程,概念,教育一、课程的词源分析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期间。
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变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
[1]这些古人虽然提及了课程,但意义却与现代的课程概念有很大的区别。
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
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字典中很普遍,无论是英国牛津字典.还是美国韦伯字典,甚至一些教育专业字典,如《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
课程既可以指一门学程,又可以指学校提供的所有学程。
[2]在当代课程文献中,这种界说受到越来越多的不满和批评,甚至对课程一词的拉丁文词源也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currere”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重点是在“道”上,这样,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动词形式是指“奔跑”,重点是在“跑”上,这样,着眼点会放在个体对自己经验的认识上。
由于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来认识事物的,因此每个人的认识都有其独特性。
教育类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教育类文献综述范文模板文章一:关于创新教育的文献综述创新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旨在将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中解放出来,鼓励其自主思考,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围绕创新教育展开文献综述,从创新教育的定义、目标、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新教育的定义创新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它强调独立思考、创新实践和实际应用,是一种使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育。
创新教育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经验性和示范性等特点,在当前教育分化和知识爆炸的时代,创新教育成为解决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重要途径。
二、创新教育的目标创新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批判性思考和探索未知领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的目标不再限制于纯粹的知识传授,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三、创新教育的实践为了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学校需要采用各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和跨学科逻辑思维能力。
目前大多数学校已经开始实行创新教育,包括课堂教学创新、实验教学、科技创新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
同时,学校还通过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竞赛、讲座等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创新实践机会。
四、创新教育的影响创新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创新教育也能够为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和创新项目,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二:关于教育科技的文献综述随着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教育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各种教育科技手段,帮助教师和学生提高效率、改善学习方式。
本文将围绕教育科技展开文献综述,从教育科技的定义、优势、应用等方面提供相关研究。
一、教育科技的定义教育科技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教育中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增强学习效果并提高教学质量。
国外幼儿园课程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幼儿园课程研究文献综述在国外幼儿园教育领域,课程研究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随着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课程研究也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篇文献综述将从课程的定义、课程的构成、幼儿园的课程形式、教师的角色、课程评估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介绍。
一、课程的定义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定义较为广泛,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幼儿园课程应该是一个针对幼儿的计划,其目的是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包括其身体、心理、社交、认知等多个方面。
课程不仅涉及幼儿所要学习的内容,而且包括教学师资力量、教育资源、教学方法和评估等方面,为帮助幼儿全面提升其各项能力而进行设计和规划。
二、课程的构成课程的构成是幼儿园课程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根据研究,幼儿园的课程应该包括社交发展、情感发展、认知发展和身体发展四个方面。
社交发展包括幼儿与他人的互动、行为规范和学会批判性思维等;情感发展包括幼儿情感体验的形成、自我认识、自我表达、情感管理和道德性格等;认知发展包括幼儿知识体系的建立、思维方式的发展、学科技能的掌握、学习方式的转变等;身体发展包括幼儿健康、运动和食品安全等。
总之,幼儿园的课程应该尽可能全面地覆盖幼儿成长的方方面面。
三、幼儿园的课程形式幼儿园课程的形式不同于其他教育领域,因为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其实在于游戏。
因此,幼儿园的课程形式主要包括了游戏教学、情景教学和幼儿主导教学三个方面。
游戏教学是幼儿园教育中最常见的教学方式,也是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通过游戏,幼儿能够学习到丰富的经验,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情景教学是通过模拟情景让幼儿在真实世界中接受教育,如模拟商场或其他情景;幼儿主导教学是指让幼儿自己选择孩子学习的内容,例如听故事、做工艺和玩游戏。
四、教师的角色教师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角色是引导幼儿做出正确的选择和提供符合幼儿自我认识和需求的教育资源。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陪伴和促进教育理念的实现。
课程设计文献综述写法
课程设计文献综述写法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文献综述的基本写法,能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文献综述的撰写。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文献综述的概念、类型和结构,掌握文献检索和筛选的方法,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相关学术术语。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能够撰写出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文献综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文献综述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献综述的概念与类型、文献检索与筛选方法、文献综述的结构与写作要点等。
具体内容包括:1.文献综述的概念与类型:介绍文献综述的定义、特点和作用,分析不同类型的文献综述及其适用场景。
2.文献检索与筛选方法:教授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如关键词搜索、分类索引等,以及如何根据研究主题筛选相关文献。
3.文献综述的结构与写作要点:讲解文献综述的常见结构,如引言、文献分析、结论等,以及如何在写作过程中保持逻辑清晰和论述有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具体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讲解文献综述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写作要点,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献综述的写作过程和技巧。
4.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文献检索、文献综述撰写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具体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源。
2.参考书:推荐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教学视频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新课标下大单元教学 文献综述
新课标下大单元教学文献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大单元教学是指将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划和设计,分成一个整体而有机的结构。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其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大单元教学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新课标下,大单元教学的意义和作用更加突出。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单元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整体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大单元教学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和实施。
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整合,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教师需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包括讲授、讨论、实践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教师还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进行全面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和进步。
新课标下大单元教学是一种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
通过大单元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品质。
大单元教学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新的教育改革和实践中,大单元教学将会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优秀学生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一、大单元教学的特点1. 整合性大单元教学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具有整合性。
在大单元教学中,不再是单一知识点的简单呈现,而是将多个相关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知识体系。
这种整合性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 交叉性大单元教学还具有交叉性。
在大单元中,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可以进行交叉整合,形成多学科交叉的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文献综述怎么写
教学设计文献综述怎么写学设计是教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
它是一种流程化的过程,它基于多种学术理论,例如教学过程的分析、学习理论的评价,并且利用相应的实施技巧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体验和有益的课程效果。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知识结构,结合学习环境和条件,合理地设计课程,让学习者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文献综述是由教学设计理论、过程与技巧和有效课程实施构成,并且考虑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及相关问题,有助于全面了解教学设计概念、研究原理和实施经验,从而为未来的教学设计提供思路。
二、目的学设计文献综述的目的是将有关文献进行系统和全面的综述,以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挖掘其中的有效策略,为更有效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三、教学设计文献综述的类型据研究对象和范围的不同,教学设计文献综述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学科教学设计文献综述。
它综述了具体学科的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运用的技巧、常见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课程实施经验等。
2)学习理论教学设计文献综述。
它综述了基础在学习理论上产生的教学设计理论、技术和方法,以及实施经验等。
3)全局教学设计文献综述。
它综述了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流程和实施技巧等,以及其他与其相关的内容。
四、教学设计文献综述内容学设计文献综述应包含以下内容:1)教学设计的概念和研究历史。
简述关于教学设计的定义、研究历史和发展趋势;2)学习理论原理。
介绍教学设计基于哪些学习理论,比如认知论、行为主义等;3)教学设计的过程和实施技巧。
介绍关于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实施技巧,以及实施过程的具体步骤;4)课程实施的经验。
有关教学设计的研究,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反馈等真实经验;5)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
介绍当前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可能影响未来发展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
五、文献综述方法为写一篇教学设计文献综述,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对有关文献进行充分的搜索,同时从多个角度结合真实情况,以便从众多的角度深入地调研文献;2)实施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
关于教育定义的文献综述
关于教育定义的文献综述在教育学的学术领域,对于教育的定义有着多种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这些观点大致可以按照两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广义和狭义。
狭义上,教育被理解为一种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通常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了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和教化,帮助他们提高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而广义上,教育的定义则更为广泛。
它不仅包括了学校教育,还涵盖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所有社会实践活动。
这些实践活动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家庭、社区、工作场所、社交网络等各类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活动。
在这些场合下,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对于生活的态度和理解。
在众多对于教育的理解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引出”。
这个观点强调的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知识和技能,引出学生的内在潜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己和世界。
这种“引出”的观点在家庭教育中也得到了体现。
家长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引导孩子去观察、思考、学习和实践,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种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家长的职业类别和教育程度都有密切的关系。
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视角,教育都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
它不仅涉及到知识的传授,还包括了价值观的引导和生活技能的培养。
而教育的本质,也许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引出”,通过引导和激励,让学生的内在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近年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
本文将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趋势进行文献综述。
对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一书中,张念芸详细阐述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她指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国内外的学者还针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于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类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类文献综述美术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有效地进行美术课程教学对于中小学教育机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当前美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期为美术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现状目前,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美术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
大部分学校的美术课程内容主要以传统绘画和造型为主,缺乏对当代艺术的介绍和讨论。
美术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一些学校的美术教师水平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不高。
由于学生参加艺术培训班的比例较低,因此导致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不高。
学校对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中,美术课程通常居于次要地位,这导致了美术课程的教学资源、时间和精力都相对较少。
针对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
1. 丰富美术课程内容美术课程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丰富多样。
除了传统的绘画和造型技巧外,还应该注入一些当代艺术理念和技法。
学校可以邀请当地的艺术家或美术大师来进行讲座和指导,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美术形式和艺术家的作品。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对于美术的浓厚兴趣。
2. 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应该重视美术教师的培训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班、研讨会或者学术交流活动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同时学校可以加强对美术教师的考核和评价,鼓励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3. 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美术作品展、参观艺术展览、开展美术比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美术培训班,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参与美术创作。
4. 提高学校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学校应该重视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分配更多的资源和时间来支持美术教学。
关于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类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类文献综述近年来,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一直备受关注,各种文献也在不断涌现。
为了更好地了解美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工作。
一、美术课程教学的现状1. 教学内容在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目前主要包括素描、色彩、构图、造型、版画、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的内容。
现阶段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还是以技法和作品的传授为主,缺乏对学生审美能力、自主创作能力的培养。
2. 教学方法当前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缺乏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参与度较低,缺乏观念启迪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 教学资源美术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学设施、器材和教辅资料不足,不能满足美术教学的需求。
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亟待加强,以提升美术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1. 强调跨学科教学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强调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
在美术课程教学中,也应当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2. 强调实践性教学美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性非常强,因此应当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让学生们能够亲自动手去实践和体验,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强调创新能力培养美术课程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有关美术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潜力等方面。
一些学者也针对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教学资源建设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美术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3. 教学效果评价研究对于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也备受关注,如何更好地评价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的美术素养进行全面评价,这些都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话题。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热点,相关文献也在不断涌现。
教育类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教育类文献综述范文模板篇一:教育类文献综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研究现状随着教育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可以在学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帮助学校承担教学任务。
本文综述了当前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研究现状,为未来的工作提供参考。
一、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定义和分类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参与学校和课堂中的教育活动,作为一个积极的教育伙伴,与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合作,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持。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按主体可分为学校参与、家庭参与和社区参与,按参与方式可分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如学校委员会、家庭作业辅导、家长会等。
二、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作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研究表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学术成就、学校出勤和纪律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
它还可以帮助学校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并提高学校的整体素质。
三、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障碍尽管家长在学校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数量及质量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一些障碍包括缺乏资源、对家长参与的认识缺乏,以及学校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等。
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成功指南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方面,还有一些成功指南可以被采用。
这些包括鼓励家长参与、提供足够的资源、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为家长提供关于奖学金和职业发展的信息等。
结论:在本文中,我们综述了当前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定义、分类、作用、障碍和成功指南。
近年来,随着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受到重视,人们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将不断深入。
我们相信,未来随着家长、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努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数量都将得到提高,取得更加积极的成果。
篇二:教育类文献综述——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不断追求,学生自主学习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教学设计中的文献综述方法与技巧
教学设计中的文献综述方法与技巧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文献综述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任务。
它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梳理相关研究的进展和成果,为教学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教学设计中的文献综述方法与技巧。
一、文献综述的定义和目的文献综述是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系统评述和分析,从而总结和归纳出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前沿问题以及尚待解决的难题。
在教学设计中,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当前领域的知识动态,发现研究的空白和短板,为教学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二、文献综述的方法与步骤1.明确研究目标和问题:在进行文献综述前,需要明确研究的目标和问题。
例如,如果研究的是小学英语教学设计,可以将目标定为了解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和热点问题。
2.收集文献:根据研究目标和问题,收集相关的文献。
可以通过图书馆的数据库、学术搜索引擎以及相关期刊来获取文献资料。
3.筛选文献: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与研究目标和问题密切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
可以按照时间、地域、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筛选。
4.阅读和理解文献: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仔细阅读和理解。
要注意抓住研究的核心观点和结论,同时可以提取和归纳出文献中的理论和实证证据。
5.进行文献总结与归纳:根据阅读和理解的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
可以按照研究目标和问题的不同,将文献分为不同的主题进行综述。
6.撰写文献综述:根据总结和归纳的结果,撰写文献综述。
可以按照逻辑关系和重要性进行组织,清晰地叙述文献的研究背景、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三、文献综述的技巧与注意事项1.全面而有针对性:在收集文献时,要尽可能全面地获得相关文献,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
同时,要根据研究目标和问题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筛选文献。
2.精细而系统的阅读:对于收集到的文献,要进行精细而系统的阅读和理解。
要注重抓住文献的核心观点和结论,同时提取和归纳其中的理论和实证证据。
3.合理的组织结构:在撰写文献综述时,要根据文献的内容和逻辑关系进行合理的组织结构。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小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可以为小学教育的改进提供可行的建议和方向。
一、小学教育的定义与特点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点,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和品德素养。
小学教育的特点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很大,课程设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成长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小学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小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转变。
早期的小学教育主要注重礼仪和文化的传承,而现代小学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三、小学教育的教学策略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小学教育的关键。
相关研究表明,小学教育中采用情境教学、合作学习和个性化教育等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
四、小学教育中的评价与考核评价与考核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
研究发现,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应该探索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综合评价、能力评价和自主评价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小学教育中的教师角色和能力需求小学教育的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体,他们的角色和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知识广泛、教学技能娴熟、情感关怀和专业发展等方面的能力。
六、小学教育中的家庭教育与社会支持家庭教育和社会支持对于小学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家庭应该承担起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价值观的责任,社会应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七、小学教育现状与问题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着多样化的问题和挑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等。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来解决。
八、小学教育发展的趋势与展望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个性化和国际化。
未来的小学教育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与国际教育接轨。
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小学教育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小学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能够发现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可行的改进方向。
教师教育研究文献综述与评析
教师教育研究文献综述与评析引言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教师素质、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综述和评析教师教育研究文献,揭示当前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一、教师教育的定义与背景教师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提高的活动。
教师教育的出现源于对教育质量提升的需求,以及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教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二、教师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教师教育研究经历了从传统教育观念到现代教育理念的转变过程。
以往的教师教育研究主要关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而现代教师教育研究越来越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
三、教师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教师教育研究的内容涵盖了教师培养模式、教师发展阶段、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等方面。
其中,教师培养模式包括传统培养与多元化培养的比较;教师发展阶段主要关注教师职业生涯各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包括教学能力、专业素养、教育创新等方面。
四、教师教育研究的方法教师教育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证研究等。
其中,实证研究是教师教育研究中常见的方法,通过实证数据分析来探究教师教育的效果和影响。
五、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当前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包括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构建、教师教育课程设计与改革、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能力培养等。
这些问题反映了教师教育研究关注的最新动态。
六、教师教育研究的现状目前,国内外对于教师教育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国内教师教育研究已逐渐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国外教师教育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教师教育研究的问题与挑战教师教育研究面临着实证研究的难题、研究方法的创新以及研究成果的转化等问题与挑战。
此外,在不同教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进行教师教育研究也面临一定的困境。
八、教师教育研究的前景展望未来,教师教育研究将继续深化,重点将从教育改革向教育创新转变,注重对教师发展需求的准确把握和资源支持的实现。
“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文献综述
“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文献综述一、课程1.课程概念的词源分析(1)唐朝孔颍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据考这是课程一词在汉语文献中的最早显露。
小(2)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跑(3)在西方,“课程”这个术语源自古罗马战车竞赛的“跑道”一词,拉丁语“currere”道)转义作为教育上的术语,即课程的原本意义,意谓“学习者学习的路线”。
尔后,获得了两个不同的含义,一是“学校课程”(course of study)的含义,二是“人生阅历”( course of life)的含义。
作为教育术语,“课程”一词是在1582年荷兰的莱顿(Leiden)大学里得到首次确认。
(4)1859年,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发表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一书,书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据此,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该词源于“currere”,简称“学程”。
程”(course of study)2.课程概念常见的四种涵义(1)课程作为学科。
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的课程定义是这样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即指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我们认为,课程不仅仅是,也不止是学科。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内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内容,而且也把课程内容仅限于源自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
其最大缺陷是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的静态的东西,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
(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文献综述
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文献综述幼儿园是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重要场所。
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日益重视,园本课程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综述将从园本课程的定义、历史、理论基础、特点、实施方式、实施评价、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园本课程的定义园本课程是指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国家相关教育政策规定,针对幼儿园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以幼儿为中心,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采用各种教育手段,实施的综合性课程。
二、园本课程的历史园本课程起源于欧美,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
20世纪30年代,苏联开始在幼儿园实施园本课程,并推出了“幼儿自我教养法”,即使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开始推广幼儿园普及,园本课程也得以出现。
三、园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园本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发展任务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情感教育理论等。
发展任务理论认为,幼儿的发展需要克服各个发展任务,教育活动应侧重于帮助幼儿完成发展任务。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幼儿是知识的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自主探索来建构新的知识。
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应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能力。
四、园本课程的特点园本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 以儿童为中心:园本课程是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通过针对儿童的个性、兴趣、需要等特点来设计课程内容。
2. 综合性:园本课程是由不同领域的课程内容整合而成的综合性课程,能够较好地促进儿童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整合。
3. 情境化:园本课程推崇情境教学,把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4. 实践性:园本课程重视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来帮助儿童建构知识和技能。
5. 个性化:园本课程以儿童的个性和兴趣为出发点,推崇差异化教学。
五、园本课程的实施方式园本课程的实施方式包括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编制、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课程评价等方面。
在实施园本课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特点,采用适宜的教育手段和策略。
2. 不断调整课程内容,让其符合幼儿的发展和兴趣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与课程定义文献综述摘要:课程与教学问题的研究历来是教育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教育与人类的社会的发展同生同在,课程与教学也与教育同生同在。
在我国对教学与课程的正式研究虽只有短短几十年,但是课程与教学在我国却有一段悠久的历史,世纪之交是一个转型时期,社会在转变、教育在转变、教学在转变、课程也在转变,本文将从教学与课程发展、定义概念进行综述式研究,以便对新世纪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做出清晰地认识,引起大家给予教学与课程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课程;教学;定义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核心组成部分。
教学与课程的研究同样是教育研究领域的基本领域与核心领域。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与教学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的演化。
一、教学的发展及定义教学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对于“教学”一词的解释与阐述,无论是在意义的广狭上,侧重点方面还是哲学立场、社会学理解上,古今中外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我国,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教”与“学”二字,最早出现于《书•商书•说命》:“教学半”。
《学记》则开宗明义的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据考证,真正指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一词,出现在宋朝中欧阳修的文献中。
在西方,教学是由不同的英语表示的,“教”一般由teaching和instruction来表示,学则由learning来表示,在英文中经常见到两者的合成形式“teaching-learning”。
何谓教学?这仿佛是一个问题又好像不是一个问题,任何一个教师或者学生虽然未必能说得出教学的概念的定义,但是他们一定能指出教学概念所指的事物。
对它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列举几种解释:定义1教学就是经验的传递。
广义的教学就是凡是把知识技能传授给他人的活动都叫教学。
狭义的教学,是指学校中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活动。
[1]定义2 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
[2]定义3 所谓教学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3]定义4 老师的教和学生的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在在这个双边活动中,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人类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的人。
[4]定义5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5]定义6 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
[6]定义7 教学就是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7]定义8 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课程的一种教育活动,即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并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简言之,教学就是教书育人的活动。
[8]定义9 教学是教师有目的地教授和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活动。
[9]定义10教学是一种旨在引起学习的教学动态因素之间互感互动的一种系统活动[10]定义11教学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11]定义12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的思考和行动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潜能,陶冶个体得到的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12] 定义13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通过教学传授的是社会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模式、图式、总的原则和标准。
”[13]综上,由于视角与立场的不同,有的学者认为教学是一种活动,用活动来定义教学如定义1、3、4、6、7、10、12;也有学者认为教学是教育活动,是指一种特殊的活动,如定义2、5、8、9;同时还有学者用手段来定义教学如定义13。
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虽有不同的定义但是他们所涉及的教学主体以及目的是有共同处的,同时也都有着不足与缺陷。
本文采用狭义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学就是一种在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教学主体之间的,以教育教育目的为导向,促进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课程的发展和定义“课程”一词最早见于唐宋时期。
唐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小》的“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注疏,说:“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南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句。
在国外,“课程”这个词,英语为Curriculum,俄语为Kypc。
从西方教育史的角度看,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已把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谓之“Curriculum”。
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迄今为止教育理论界对课程的定义也是众说风云,可谓仁者见智。
关于课程的概念有着新旧的区分,总体来说,“课程”的原义(轨道),内涵:“教学”------教育目标与内容的规范,作为教学活动的先导。
外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课程”的新义(在轨道上运作),内涵:有指导的“学程”。
外延:包括整个有指导的学习活动的课程规范与运作系统。
施滕浩斯列述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定义:1、尼格利和埃万斯:“学校旨在帮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而准备的有计划的一切经验。
”2、印罗:“学校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3、约翰逊:“在所期待的学习结果的一连串的结构化系列中,所处置的(或者至少是期待的)教学结果。
”美国学者蔡斯和麦克尼尔列举了6种和7种“课程”定义。
[14]蔡斯列举的“课程”的定义:课程是学习方案;课程是学习内容;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课程是在学校的领导下“已经获得的经验”;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课程是书面的活动计划。
麦克尼尔列举的“课程”的定义有:用来编制学习时所凭借的作品、书籍和才来哦的一套指南;一种活动方案,一张列有课程、单元、课题和内容的表;学校指导的所有学习活动;人们决定教什么的过程;用于课程编制的过程研究;学习者在学校实际上学习的内容;人们为学习者规划的学习内容。
《辞海•教育心理册》中,将课程定义为“教学的科目。
可以指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指学校的或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或指一组教学科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课程的定义是: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成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门活动。
《教育大辞典》中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称谓”。
吴也显认为,“课程最一般的含义就是有组织的教育内容”。
[15]王策三也认为,“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
[16]钟启泉在《现代课程论》中认为,“课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从学校的教育计划这个侧面出发,也可以归纳成这样一个定义:旨在保障青少年一代的健全发展,由学校所实施的施加教育影响的计划”。
[17]李秉德指出,“课程是课堂学习、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
[18]丛立新指出,“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19]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不同的人对课程的定义有着不同之处。
但是他们大体都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定义的:一种是将课程作为学科或教育内容进行定义,一种是将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进行定义,还有一种就是把课程当作经验或体验进行定义。
上述的每一种课程的定义,或多或少都有某些积极的特征,但又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缺陷,由于人们对课程的价值取向不同,指向也存在着差异,并且每一种课程定义背后都有其成文活不成文的理论基础,因此可以认为这种差异将继续存在下去,此处认为课程就是一种为达到一定教育目的而设置的显性的、潜在的文化载体,旨在促使学习者向完人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理)论与课程论均是西方现代性的产物,但它们分别来自西方两种不同的教育文化传统,教学论植根于欧洲尤其是德国的教育文化传统,而课程论(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理论)则来自美国及英国的教育文化传统我国教学论与课程论学者长期误读了源自西方两种不同的教育文化传统,致使关于教学论和课程论关系的争论陷入了误区与僵局。
从我国教育理论界在课程与教学关系上,教学包含课程的大教学观——课程与教学相对独立模式——课程包含教学的大课程观——课程与教学的一体化研究的发展脉络中,可以看出在课程与教学上由割裂到整合,由机械到动态的研究走向。
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观也因为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教学与课程两者之间的关系大概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教学包含课程的大教学观、课程与教学相互对立、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课程包含教学的大课程观。
课程与教学是两个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概念,它们有着各自的发挥作用的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们对两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它们的概念也会由相互不同分散的与歧义逐渐找到共同点,为课程与教学下一个可以普遍认同的定义,应该关注对其定义这个本质性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1] 杨鸿昌.教育心理讲话[M].天津:天津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2]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72.[3][16] 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4] 张念祖.教育学辞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5]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1[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78.[7][18]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8] 叶上雄.教育学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39.[9] 李保强.关于教学概念的辨析与思考[J].齐鲁学刊,1996,2.[10]王坦.关于教学概念的思考[J].教育评论,1998,2.[11]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4]陈桂生.变化中的“课程”概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3.[15]吴也显.教育论新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269.[17]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77.[19]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