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见解

合集下载

“大中联动 中小贯通”培养创新人才

“大中联动 中小贯通”培养创新人才

“大中联动中小贯通”培养创新人才作者:吴鹏程杨文静路金蓉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年第12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阶段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学科专业的规划设置与优化调整、培养模式的改革与课程结构的优化等各方面的系统改革。

学校打通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对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模式进行整体规划,做到系统培养与阶段培养相结合,保持人才培养的连续性,既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又使学生身心得到了全面发展。

同时,通过探索小学、中学、大学贯通培养的平台和机制,形成大中小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在人才选拔与培养方面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

首先,大中小联动,贯通培养创新人才。

中学小学贯通培养需要着眼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因此,在同一培养目标下,每学段为学生设计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科学探究和体验的机会,并在各阶段设计衔接课程,让学生在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方面实现很好的过渡和衔接。

为学生提供了解和认识科学领域、科研团队、科学家等的丰富机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探究方法。

小学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启蒙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初步树立的阶段,也是个人兴趣与特长初步展现的时期。

在九年一贯制大背景下,小学与中学的贯通式培养体现在依托大学和中学的资源优势,整合优质课程資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开阔视野、探索体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潜能。

这些同样也需要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共同协作,打通原有的课程体系,在六年级和七年级形成衔接过渡的课程,同时,通过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等,让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能够在中学阶段持续发展自己的兴趣,保持人才培养的连贯性。

中学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期”,尤其是科技工程类人才。

但由于中学教育在师资水平、资源设置等方面与大学相比有很大差距,需要大学力量的介入,这种介入不仅仅是大学向中学传递教育思想,还需要大学直接向中学提供各项教育资源,以及各方面的办学支持。

2024年初中教育的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

2024年初中教育的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
x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x
01 02 03 04
05
Part One
创新教育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初中教育将更加注重创新教育的实施,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改革,激 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新和实践。
北京市某中学 实施“导师
制”,引导学 生发掘兴趣和 优势,培养个
性化发展。
案例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 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案例三: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 识和实践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案例二: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 神。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学生创新成果展示与交流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和推广。
Part Five
制定相关政策, 鼓励学校开展创 新教育,培养创 新型人才。
加大对创新型教 育的投入,提供 资金、设备等方 面的支持。
建立创新教育评价 体系,对学校和教 师的创新教育成果 进行评估和奖励。
提升教师创新教育 理念
加强教师创新教育 能力培训
鼓励教师开展创新 教育实践
建立创新教育评价 体系
Part Four
上海市某中学 开展“创客空 间”项目,培 养学生动手能 力和创新思维。
江苏省某中学 推行“翻转课 堂”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自主 学习和协作能
力。
广东省某中学 开设“科技节” 活动,鼓励学 生参与科技创

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育改革一直是我国推进的一个重要方向,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创新精神、人才培养和改革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首先,创新精神是一种内在驱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能不断突破自我,拥抱变化,勇敢地挑战权威。

教育改革应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尝试,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项目和比赛,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其次,人才培养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涉及学生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道德品质等方面。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首先,要加强课程建设,丰富学生们的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此外,要关注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要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改革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原动力。

教育改革需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创新发展教育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时代和国家的需求。

我们要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加强教育技术应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教育改革一直要追求的目标。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课程建设、改革创新和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要牢记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教育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学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校如何培养创新型⼈才[主持⼈]各位⽹友⼤家好,欢迎您收看新华⽹2010年全国两会访谈。

教育是这次“两会”的⼀⼤热点,⽽在两会之前我们也做了两期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的访谈,今天我们就为⼤家邀请到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友畅谈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才。

欢迎您,刘校长![刘长铭]⼤家好。

[主持⼈]您作为全国政协常委,今年的提案的主题是什么?[刘长铭]主要是⾼考报名⽅⾯的提案。

我认为⾼考报名关系到千家万户,⽽且我的建议我认为是⽬前⾼考改⾰可以迈出的实际的⼀步,⽽且代价和风险都是最⼩的⼀步。

近年来,减轻中⼩学⽣过度的课业负担是⼤家都⽐较关注的话题。

这些负担其中有⼀部分是我们学校教学时间过长的原因,这个和学校承担了过⼤的升学压⼒是有⼀定关系的,所以我想如果我们在⼀些⼤中城市实⾏⾼考报名的社会化管理,那么学⽣到所在的社区报名,到附近的学校去考试。

⼀⽅⾯可以减少在考试期间交通的压⼒,同时学校不再以升学率的成绩作为评价学校的指标,这样学校在缓解了升学所⾯临的压⼒以后,就能够把课程设置的更加合理,在⼀定程度上减少⾼考科⽬的教学时间。

⽐如说可以⽤⼀定的时间去加强体育、艺术等⽅⾯课程,可以缓解中⼩学⽣⼀定的课业负担。

[主持⼈]您这个提案如果能够推⾏下去,我们的中⼩学⽣就能够受益太多了。

[刘长铭]其实现在的中考和⾼考学⽣都已经实现了⽹上报名,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得集中到学校去报名,如果这样的话,我相信学校的压⼒会⼤⼤减轻。

⾄于⼀些农村、城镇的学校,由于学校分布的原因,可能会集中到⼀个学校去报名,这个没有关系,⾄少在我们这些⼤中城市,特别是⼤城市⾥⾯⽐较有影响的中学,可以不再宣传升学率,不再统计升学率,对于扭转社会不正确的升学价值观是有很⼤贡献的。

[主持⼈]中学校长如果没有了升学率的指标,如何考量中学的质量呢?[刘长铭]从学校课程的设置,从学⽣的⼈格发展、⾝体发展等⽅⾯都可以考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指标,我个⼈认为升学率不应该算成⼀个重要的指标,因为中⼩学的教育主要是⼀种基础教育,应该为学⽣将来长期的发展奠定基础,升学只是其中⼀部分,但是⽐升学更重要的是学⽣⼈格、性质、⾝体、⼼理、社会能⼒等⽅⾯的培养,进⼀步说就是⼈⽣观、价值观、⽣活态度等教育,这些是决定⼀个⼈⽇后发展更重要的因素。

在教育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教育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教育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则是当今社会教育
的重要使命。

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推动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那么,在教育中应该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呢?
首先,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校课程设置中应该增
加创新类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创新的乐趣和价值。

同时,教
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其次,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创新平台。

可以建立实验室、创客空间等,让学生有机会去实践和创新。

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创新竞赛
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此外,教育环境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因素。

学校应该营造积
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

同时,学校还应
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
他人的意见。

最后,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
能真正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的能力。

因此,学校应该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

总的来说,在教育中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只有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中,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希望未来的教育能够更加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的领军人才。

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摘要】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每个社会人才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养。

而在中学教育阶段,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知识应用等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其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本文从分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出发,就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引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生物现象,加深对抽象生物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生物实验的激发和引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主体作用,主动参与到探究、实践生物实验的活动中,提高自身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就可以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活动,为学生构建探究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生物实验的引导下提高自身的生物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一、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竞争环境下,创新作为民族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最大动力,就成为了新时代社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因此,优秀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以说直接关乎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而就我国目前的国情而言,面对现代化发展和知识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挑战,教育工作也应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借此来促进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综合发展。

生物作为一门研究生物结构、生命起源和发展规律的自然科学,其教学内容涉及丰富的创新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探究,让学生结合实践经验寻得新的思路和见解,并从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观念,加深学生知识理解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知识应用等能力,并借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使其成长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学校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

学校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

学校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摘要]学校教育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主要渠道。

运用测验法、问卷法、实验法等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特点、教师创造力观念和学校里创造力培养的教学行为进行探讨,并从三个方面讨论研究结果:探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特点;从教师创造力内隐观的角度论述教师观念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从课堂教学、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和合作学习三个方面分析学校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途径。

研究发现,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完善教师关于创造力的观念、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充分利用课外兴趣小组。

[关键词]学校教育;创造力;教师创造力内隐观;教学行为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并强调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其基础是要培养创新人才。

在2010年2月28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再次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

本文从学生、教师和教学行为三个方面入手,考察了中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特点、中学教师的创造力观念,并探讨了教学行为措施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等,以期为更好地在学校教育中进行创造力培养提供借鉴。

一、中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特点学校教育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主要渠道。

了解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特点,是创造性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

创造性人才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创造性思维加创造性人格的统一体。

本部分以中学生为被试,分别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两个方面探讨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特点。

本研究选取普通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的学生共358人,通过测查中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提出来考察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点。

所谓创造性问题提出,是指学生根据认知任务的要求将创造性思维运用于问题提出中的能力,在本研究中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背景材料,要求学生就此提出问题。

例如,“基因科学发展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发达,假设未来的基因科学可以根据任何一个细胞而复制出任何生命。

中学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

中学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

中学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一、中学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应然与实然对于中学教育阶段来讲,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要紧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中学阶段教育目标不是培养高精尖人才,而是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潜能的开发。

所以,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立足点是为未来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奠定基础,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目标是促进中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主要指学生发展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素质。

创新人才培养首先应从基础性抓起,培养学生发展的基本素质。

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培养性质以及培养方向。

基础教育作为人终身教育的序曲,具有尽可能地为学生成长输送全面营养的作用。

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上,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能把成人世界的标准和意愿强加给学生个体,而是应该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其次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人相处,这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再次体现在培养学生拥有合格公民所具备的道德基础上,拥有深厚的科学文化基础,拥有创新和坚韧的能力基础,这是学生成才的基础。

无论是从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创新人才来看,还是从个人适应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意义和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

创新素养培育已经成为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

然而,从现实来看,家长及社会在思想观念、行为举措上都难以跟上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全社会对高考的过分关注导致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淡化。

家长、社会在观念上的滞后反映了价值引领缺失的问题,人们对于教育的价值聚焦在“高分数”“高回报”等功利性目的上,缺乏个人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也没有遵循教育的本质属性和规律。

所以,创新人才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兴趣爱好、创造意识,不能把对学生的培养固化在一个模子里,应进行多元化探索,克服功利性教育价值取向,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解读教育的本质属性,放大创新人才培养的聚焦度,在全社会逐渐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氛围,尤其要突破教育机制体制的局限,加大招考制度的改革力度,逐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双向选择,让中学和大学的联动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衔接更加紧密。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析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析
五、 开展科技活动 、 展 现 创 新 能 力

学会 质 疑 , 唤 醒创 新意 识
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 能, 但 有 时 需 要 外 界 条 件 才 能 唤 醒
创新意识. 质 疑是 唤 醒 学 生 创 新 意 识 的 开 始 . 因此 , 在 高 中 化 学教学 中, 教 师要 着 力 培 养 学 生 的质 疑 习惯 , 唤 醒 学 生 的 创 新 意识 , 进而挖掘 学生 的创 新潜 能. 教 师 在 课 堂 中提 出 一 些 问
摘要 : 科 学、 文化 、 教 育是 社 会 发展 的 基 石 , 不 仅 要 注 重 物 质文明的发展 , 更要 重视 精 神 文 明 的 发 展 , 重视 教 育 中 学 生 创
引 导学 生 从 加 成 反 应 的 过 程 去讨 论 , 进 而 自己得 出 答 案 . 通 过 这 些 问题 的讨 论 , 逐步 培养 学生 敢 于提 出问题 , 表 达 自 己 的
在 高 中 化学 中 , 开 展 科技 活动 , 有 力 于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的 培 养. 在 教 师 的指 导 下 , 建立课外兴趣小组 , 组 织一些创新 活动 , 利用现有条件 ,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充 分 发 挥 学 生 的创 新 能 力 例如 , 适 当补 充 一 些 和 课 本 知 识相 关 的 知 识 , 进 行 一 些 趣 味 性 而有意义的实验 , 并引 导学生撰 写科技 小论 文; 学 生到 工厂 、 农村 、 商 店 等 地 进 行 社 会 调查 , 写出调查报告 , 并联系实 际, 提 出意 见 和 措 施 . 通 过 这 种 方 式 可 以 充分 展 示 学 生 的创 新 才 华 . 综上所述 , 中学 时 期 是 学 生创 新 能 力 培 养 的 关 键 时 期 , 教

中学教育中的跨学科整合

中学教育中的跨学科整合

标题:中学教育中的跨学科整合:培养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跨学科整合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中学教育中,跨学科整合不仅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学教育中的跨学科整合。

一、背景与现状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中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如何适应这种变化的问题。

传统的学科教育方式往往强调知识的单一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知识的交叉性和综合性。

因此,跨学科整合成为了中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跨学科整合的意义1.培养创新思维:跨学科整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学习不同学科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激发创新思维。

2.提高综合能力:跨学科整合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

这些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

3.促进知识迁移:跨学科整合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三、跨学科整合的实施方法1.课程设置:学校应该设置跨学科的课程,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

此外,还可以开设一些跨学科的选修课程,如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人文与科技的交汇等,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2.教学方法: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资源整合:学校应该整合各种资源,包括教师、教材、实验室、图书馆等,为跨学科整合提供支持和保障。

学校还可以与企业、社区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的机会,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案例分析以某中学的物理和美术课程整合为例,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通过绘画和雕塑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摘要:一、引言1.背景介绍: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2.实践探索的必要性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1.创新人才的特征2.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三、实践探索的具体措施1.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2.课外活动与实践项目3.教师队伍建设4.家校合作与社区支持四、实践探索的成果与反思1.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2.教育质量的提高3.面临的挑战与问题4.进一步改进的方向五、结论1.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2.持续深化实践探索,为我国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力量正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拔尖创新人才在推动国家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实践探索的角度,探讨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引言1.背景介绍: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拔尖创新人才是创新的主体。

世界各国纷纷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国家战略,我国也明确提出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创新潜能挖掘和培养的重要阶段。

2.实践探索的必要性: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我国中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实践探索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为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1.创新人才的特征:创新人才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独特的思维方式、强烈的创新欲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2.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三、实践探索的具体措施1.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兴趣。

2.课外活动与实践项目: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具有挑战性的实践项目,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深圳中学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

深圳中学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

深圳中学的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一、深圳中学的教育使命:建设学术性高中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深圳中学的办学理念:敢为人先学术见长三、深圳中学学生特质:深圳中学致力于培养具有丰富生命力的人:他们能自主发现和实现个人的潜能,成为他们最好的自己;而且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尊重自然,关爱他人,服务社会,造福世界,并且乐在其中。

(一)学术素养1、知识丰富者:他们信奉“天道酬勤”的古训;广泛了解与自然、社会及人类有关的重要概念、思想观点,关注世界的发展变化;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初步形成科学、历史、美学、道德等的思维方式;在构建个人广泛而均衡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学科特长。

2、深度探究者:他们学习掌握探究的必要技能,在不同学科领域能有意识地运用学科思维,实现深度学习;具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询问他人之前能够给出自己的答案;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将广泛的兴趣聚焦为志趣,将好学品质贯穿终生。

3、问题解决者:他们对来自生活的真实问题敏感,注意在学科与真实问题之间构建联结,具有在真实情境中跨学科的思考能力;善于以模拟或实验的方法,系统地、有效地解决问题。

4、理性批判者:他们理解和尊重已有的看法、意见或结论,对自我和他人的评判持开放的态度,能欣赏个人及他人的杰出表现;具有批判的原则和境界,能将维护自身权益的愿望,转化为追求更好目标的力量。

(二)专业精神5、主动规划者:他们在清晰认识个人发展的优势及局限的基础上,设定较高的成就标准;具有辨识对个人发展重要及持久事物的能力,明确自己作为高中生的主要任务是有价值的学习;能理智地做出恰当选择,并以有效的方式去行动。

6、敢于负责者: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责任,对应该去做的事情心怀爱意;认同并践行一种信念:选择了怎样的行为,也就选择了怎样的结果;勇于为个人成长中的每一次选择承担责任。

7、专注笃行者:他们能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并在其中表现出强烈的成就动机及浓厚的兴趣,能热诚、专注、竭力地完成任务;在遭遇挫折时,能为实现理想而挑战自我,表现出自律、坚韧、奉献及超越自我的能力;毕生追求与享受“专注”,将其作为人生至高境界。

对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思考

对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思考
的学 习方 法 , 会 取舍 , 老 师 引 导 的基 础 上 坚 持 学 在
础教 育改 革 。改革 课 程 , 改革评 价 制 度等 , 才能 开
创 质 量最 优化 , 人 民满 意 的学 校 , 家 长 满意 的 办 做 教师 。为此必须 做 到树立 科学 的基 础 教育 质量 观 ,
这 三个 方面 同教 育教学 有着 直接 的关 系, 只有有 了
的关系更为密切 , 对素质教育要求更为直接。 国 我 大 多数人 所 能受 到 的是普 通基 础 教育 ,这 是 在 基
础教 育 中必须 重视 素 质教 育 的一个 重 要理 由 。教
丰 富 的专业 知 识,才 可能 在教 学 中做 到详 细缜 密 ; 只有 掌握 了熟 练 的教学 技巧 , 能在 教育 教学 中遵 才 循 教 育规 律 和 学 生 的 天性 , 因材 施 教 ; 备 了高 而具 尚的 思想 品德 , 能 以身 作 则 , 学 生在 日复 一 日 才 使
平 , 进教 育思 想 。 改 二 、 论与 实践 紧密结 合培 养创 新型 教师 理
和学 校正 在进 行 的新一 轮 基础 教育 课程 改 革提 供
有 效 的理论 指导 。 师在 不断 丰富 、 教 发展 陶行 知先
生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创造教育思想的过程 中 , 进一 步促 进 新一 轮基 础 教育课 程 改革 , 进 将 促
政 领导 人 、 长 、 师及 其 家 长 , 常 自觉 或 不 自 校 教 通

促 进基础 教 育发展 培养 创新 型教 师
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认为: 基础教育的内容
应 该 包括 德 育 、 育 、 育 、 育诸 方 面 , 学 生 智 体 美 以使 形 成 完全 之人 格 。蔡元 培 先生提 出著名 的 自由主

中学生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与实施策略.docx

中学生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与实施策略.docx

中学生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与实施策略一、创新人才与个性化培养内涵(一)创新人才的内涵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具备以下素质:第一,善于与人交流;第二,喜欢富于挑战性的生活;第三,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第四,乐于听取他人意见;第五,勇于创新。

从人格特质来说,科创人才拥有乐群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的特征。

他们极富原创性,对于参与科学研究有着极高的热忱。

(二)个性化培育的内涵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指通过对被教育对象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根据社会或未来发展趋势、被教育对象的潜质特征和自有学者价值倾向以及被教育对象的目标与要求,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通过量身定制的教育培训方法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对被教育对象的心态、观念、信念、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知识、技能等展开咨询、教育和培训,从而帮助被教育对象实现量身定制的自有学者成长、自有学者实现和自有学者超越。

二、研究背景目前对于普通中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二十年来,“超常教育”和“学科竞赛训练”成为了有学者国普通高中优秀学生培养的主要模式,它为有学者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后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基础。

然而,这种以加深知识难度和缩短学习年限为主的教育模式在某些方面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由于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已不能为青少年播下创新的种子,导致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脱节,最终制约了有学者国全面创新社会的形成。

2.学生的课程选择面狭窄,创新潜质难以得到自主发挥当前,大部分的高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都是根据比赛项目而开展教学活动,“以赛代练”的现象突出;很多学校没有系统科学的科技活动课程的规划和开展,课程开发数量较少,难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潜质和爱好,课程开发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进程,课程内容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限的课程让学生缺乏选择性,难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性。

关于创新教育的几点认识

关于创新教育的几点认识

关于创新教育的几点认识作者:张敏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23期摘要:在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我们要给小学的创新教育,以正确的定位,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中小学创新教育在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最强,但创造能力却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作为一个有着一度让人骄傲的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来说,创新已不能不被重视,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担负着这一历史任务的,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因此,在中小學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

一、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主要体现在教师过分关注自身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自身实际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很多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展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学生往往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步伐。

(三)教师教学手段不充分主要体现在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未具有针对性,这样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便会感到无所适从。

二、中小学教育教学创新策略(一)正确认识中小学实施的创新教育近几年来,人们对于中小学创新教育的认识,虽然不尽相同,对创新教育做了不同的阐释,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做到创新教育呢?首先,教师教学观念要有创新性,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比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展开教学,同时在教学的时候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变得更加轻松。

其次,教师教学手段要创新,比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在迎合科学技术的背景下,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学习信息和资源,这样学生学习就会变得更加高效和有针对性,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会把所学的内容更加全面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浅谈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中学阶段大力提倡创新教育,高度重视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国家综合国力的大问题。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那么,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一、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创新教育的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是要有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当以创新的精神投入教学中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知识水平,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必须长期积累创新素材,打破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树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

教师准确为自身角色定位,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

二、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实现创新设想的实际能力,其中,创新思维居于核心地位。

心理学研究证明,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密切相关,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它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要唯一正确的答案。

发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都能通向创新之路,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创新思维的基础。

由于我们目前的中学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而忽视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因此,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充分认识发散思维在中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充分发挥独创精神的空间,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可以让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环境氛围。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优化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优化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背” 。时至今 日, 这种落后 、 僵化的教学思想 和课 堂教学模 式仍未
二、 目前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断层”
根本改变 。在应试教育制度下 , “ 一考定终身” , 于是 , 以“ 满堂灌” 、
思想政治教 育过程是教育者根 据一定社 会 的思 想品德要求 “ 死记硬背 ” 获取高分 , 得 以升学乃至谋取体 面的职业 就成 了人们
的教育思想 做指导 , 学生创新 能力的发挥也受 到了阻碍 , 既不能
( 2 ) 评价过程 的形式主义 , 使学 生忽视将思想道德 内化 , 创新
激发学生 的情感使其认 同 , 也 难促使其 内化 , 缺 乏了培养创 新精 精神的培养 流于表面
( 1 ) 传 授型 的教育 方式 , 使学 生创 造性思 维发 展受 阻 , 只会
比较成熟 的观点 。因此如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 , 使其结合本学科 “ 死读书” 自身特点 , 把创新教 育落到实处 , 对 于培 养创新型人 才具有重 大
的意 义 。
传统 的灌输 式教育方法 , 就是教 师“ 满 堂灌” 和学生 “ 死 记硬
识的培养。
在中学 , 错误 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 为侵犯学 生人 身和文化方 面的权利和 自由, 如体罚 、 变相体 罚和随意开除等 。不得不 承认 , 这些做法都是 由于教育者法律意识不强 , 以及错 误的学生观导致 的。更有甚者 , 不允许学生提 出不 同的观点 , 责骂 、 侮辱学生 的独 到想法 。在这种情况下 , 学生丧失了表达 自我想法 的机会和平台 , 久而久之导致 了创新思维受到扼杀 。
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的“ 断层 ” , 主要是围绕教 育者的活动分析 的。 1 冲 学思想政治教育 目标定位不准 , 阻碍学生创新意识 的形成 思想政治 教育 目标是指 在一定时期 内教育者 开展 的各项 思 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 , 它代表思 想政 治教育的方 向和未来 , 也是衡量 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的重 要标准。 目标制定 的 不科学性 , 使 学生丧失 了将 理论联系 于实 际的主动性 和可能性 ; 指导思想 的唯智倾 向 , 使学 生忽视德育 、 美育 等其 他方面创 新意

创新教育与未来人才发言稿

创新教育与未来人才发言稿

创新教育与未来人才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发表一下关于创新教育与未来人才的观点。

首先,我想对大家普及一下什么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方法。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主要被灌输知识,注重记忆和模仿。

而在创新教育中,学生被鼓励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方式。

创新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创新教育呢?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未来的社会将充满不确定性和变化,我们需要的是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变化并提出解决方案。

其次,创新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这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最后,创新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样的学生更容易取得成功,并成为有影响力的人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首先,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并提出问题的引领者。

我们需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探索和学习。

其次,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被要求记住和模仿。

再次,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未来的社会中,团队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最后,我想说的是,创新教育是未来教育的方向,而我们每个人都是未来的人才。

我们需要抓住创新教育带来的机会,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创新教育,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未来的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见解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全球化与信息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世界各国对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争夺加剧,抓好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战略任务。

本文仅就中学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探讨,以期有所启发。

一、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意义1.创新、人才及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关于创新的概念说法不一,在综合中外观点的基础上,笔者更认可上海交通大学的朱晓妹等人的观点:创新就是“引入、创造、开发以及整合新事物的过程”。

人才的概念是历史而具体的,但是人才的标准和评价是各种各样的。

《汉典》提出:人才是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或本事的人。

《辞海》提出:人才是有才识学问的人或德才兼备的人。

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通过创新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

无论是理论型的,还是应用型的、技艺型的,都需要有创造性,都需要成为能创新的人才。

2.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意义(1)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需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

中学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保障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持续科学发展的战略需要。

中国梦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和无限的空间。

坚持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实施“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2)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提升当今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

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和创新人才的深度较量,说到底是创新人才能力的较量。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最为严峻而紧迫的任务。

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重大技术上的差距依然明显。

要缩小差距,迎头赶上,弯道超车,刷新确立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必须加紧加大培养创新型人才。

(3)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需要。

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中产收入陷阱和引领好经济新常态方面压力重重。

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出现的一系列困难矛盾和风险挑战,要坚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通过创新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4)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

因此,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人的个体与群体成长发展的本质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和政府的使命,更是每一位中国公民努力要实现的目标。

随着人类文明的推进,创新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人类自身能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5)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无论是科技进步,还是知识创新,人才起决定作用。

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基地,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中学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以全面发展、自主发展为特征的素质教育为人的创造性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1.培养创新型人才定位不准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定位不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人才培养的特点来看,对中学生进行创新型培养的特点把握不准,甚至夸大了中学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忽略了中学是基础教育阶段。

拔苗助长式的创新和成人化的创新实验屡见不鲜。

从人才培养的任务来看,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型培养的认识模糊不清,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缺乏系统的认知,存在教育盲区,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度低。

事实上,中学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让学生全面发展。

2.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程度不均衡部分地区、部分学校、部分教师对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视程度不够,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不均衡,学生接受创新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在一些积极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校,也存在着学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

热衷学生片面创新,忽略学生整体发展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3.培养创新型人才忽略育人功能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以人为本,关爱、尊重、激励和发展学生。

但在实际教育实践中,以学生为本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教师更侧重于书本内容的教授和学科知识的检测,更关心冷冰冰的分数。

创新型人才成长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催化,如果催化的质量不高,就不能有效支持学生兴趣、心态、思维、情绪等的创新能力的养成。

4.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方式亟待创新在中学阶段,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部分地区和学校教育机制落后,不能与时俱进地适应创新人才成长的要求。

传统的授课方式依然是中学阶段课堂教学的主流。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难以落实,教师过多地包办,过度地介入,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突出,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施策略1.准确把握中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任务(1)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界定。

我国的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应该把初中和高中这六年看作是一个“连续重建的工作”,要突出初中和高中教育的连续性。

杜威认为,儿童4~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8~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第三阶段为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期。

本文的中学教育主要是指学生12~18岁之间的这段教育时期,突破初中、高中界线,系统地、连贯地设计整个中学阶段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教材和实施策略,这样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特点。

中学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体系中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因此,我们要科学地把握中学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三个主要特点。

①奠基性。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成长期,也是学生的发展期,是学生还不成熟、不定型的一个阶段。

中学阶段是学生从儿童向青年的过渡期,这是人生的基础,要为中学生的人格发展奠基;中学阶段是学生从初等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过渡期,要为中学生的学力发展奠基;中学阶段对学生创新的基本意识和基本能力有了初步的培育,这是创新的基础,要为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奠基。

②科学性。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做万做学做真人。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科学地把握我国发展的历史使命与基本国情,科学地把握人才成长规律与教育规律,科学地把握创新发展的普遍性与时代性,使中学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充满生机和活力。

科学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把“育苗”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长远发展的基本育人观,脚踏实地地抓好创新型人才的细节养成。

③法治性。

中学阶段培养人才必须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法”的法定要求。

教育目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我们必须要贯彻落实好。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且要使他们能够担当起“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任务。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对人才培养标准的任意拔高,而是实践教育未来价值的更高层次的体现。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是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中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初级任务。

成人的创新性源于中学时代埋下的创新因子。

因此,中学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任务是打好学生创新的基础。

“中小学生主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创造的表现主要是创造性地学习;大学主要以研究问题和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创造的表现主要是研究。

”“什么是‘创造性地学习’呢?它是指学生在学习继承阶段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创造性的初级表现,像好奇心、求知欲、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想象丰富、敢于尝试等。

这些创造性,是基础性的创造素质,是一个人创造性发展的起点。

”②中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级任务。

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创造性。

中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级任务是培养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大体上由感知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四种能力构成。

培育创造性思维,培育创造性人格,是培育中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内容。

著名心理学教授林崇德提出了一个公式: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

他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五个特点: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活动基础;思维加想象的内容;有“灵感”表现;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相统一;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

他还概括了创造性人格的五个特点: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刚毅的性格,良好的习惯。

围绕这些特点,我们要对中学生进行适度适当地引导,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格的养成。

2.中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做到全体、全员、全程、全面(1)所谓全体,中学生要全体接受创新知识与创新能力教育。

中学生不仅要全体学习基础知识,还要全体达成基本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学习目标。

要面向全体,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我们要因材施教,因人施策,让优秀者更加优秀,薄弱者变得强大起来。

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帮助他们扬长避短。

要真正善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阳光。

(2)所谓全员,从参加的主体来讲,即指学生的创新培养受到互联网+、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指导、培养与监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

”现代教育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单位等全社会参与,共同构建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促进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从参加的区域来讲,学校、社会、政府和家长都是学生创新学习的重要资源,要全员为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等提供保障。

(3)所谓全程,是指整个中学阶段都要依据学生特点进行创新培养。

对中学生的创新培养应该是连续的、渐进的,系统性地、阶段性地推进,做好初中、高中创新教育的衔接。

学生在中学阶段,每年都应有年度培养目标,要有一个整体的教育计划。

每一个阶段、每一年级、每一时期、每一个成长节点,都应该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相应的系列教育的举措。

学生的日常学习,每一过程、每一个关键环节,也都应该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