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意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其中对“鉴赏评价”的要求有两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
比较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我们发现诗歌鉴赏题总体上还是遵循“稳中有变”的原则,“稳”是前提,“变” 是微调。
1.题型题量稳定,分值各省延续。绝大多数省市采用简答题的题型,设置两道小题,各省保持自己的特色。
2.试题选材来源依然是以唐宋诗词为主,但不拘于唐宋。从这两年的试题情况看,唐宋诗词并没有减少的趋势,但从先秦到近代都在命题人的范围之内。至于体裁,诗词曲都在被选之列。诗歌鉴赏的出发点就是考查真实的鉴赏能力。
3.命题形式在稳定中更趋于灵活。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
3.表现手法(包含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考的:比喻、对比、拟人、对偶。
常见的:借代、夸张、双关、互文、反复、设问、反问、铺排、通感。
1.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2.对比(对照):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常见的对比,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作用: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对比与衬托】对比双方没有主次,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衬托双方有主次,其主题表现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比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衬托(反衬)
3.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此物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修辞手段。作用: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
生动形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
4.对偶:对偶,即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的修辞方式。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夸张: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7.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作用:增加内容含量,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
8.互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作用:内容上相互补充,行文简洁。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
9.反复:能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10.设问:能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1.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12.铺排(赋):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13.通感: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二、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记叙
A.描写:
1.正面描写
①多角度,变换角度。摹形、拟声、绘色(调动视、听、嗅、触等感官)。“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②观察角度的变化。远近、上下、俯仰等。“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③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④白描。不加修饰渲染,只是简单勾勒。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⑤ 虚写、实写,虚实结合。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
⑥细节描写。“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2.侧面烘托(烘云托月)、对比①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陌上桑》)②对比: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