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59d57aad51f01dc281f1e6.png)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专业类】能源动力类【专业代码】*****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工程、新能源利用、节能与环保等方面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进行热力系统及设备、动力机械等的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具备节能减排理念,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能源、动力、环保等领域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实验研究以及开发、改造、营销、安装等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一)知识要求1.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的开展,学习思想政治、身心健康、语言素养、创新创业、信息技术、综合素养等方面的知识。
(1)具有一定的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资料的阅读与翻译能力。
能写专业文章的外文摘要。
能使用外文进行一般性交流。
(2)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综合素养、系统的法律基本知识。
(3)具有初步的社会学知识,具有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大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能够基本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2.通过专业教育课程平台的学习,掌握学科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专业拓展等几大模块课程知识。
(1)具有系统的数学知识。
基本概念清楚,推导演算熟练,能灵活运用。
(2)掌握本专业需要的各类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知识。
具有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能绘制简单的工程图,能读懂一般的工程图纸。
具有对热工流体设备与系统进行实验和模拟仿真的基本知识。
(3)具有完整的电路理论、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等知识。
熟练掌握常用电子电路的原理,能分析较复杂的电子电路,具有设计、调试电子电路的能力。
具有电工电子设备操作能力。
(4)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工程热物理、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及能源动力工程基础理论等;(5)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3.通过实践教育课程平台的开展,学习专业实践和第二课堂实践知识。
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08723f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3e.png)
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考虑到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趋势、工程实践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
本文将从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具体探讨。
一、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目标1. 培养目标新能源工程人才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广泛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独立进行新能源工程设计、研发、建设和运维管理等工作,同时拥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适应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2. 培养要求新能源工程人才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工程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新能源技术研究和创新工作;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参与新能源工程项目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
二、培养方案设计1. 课程设置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应当充分考虑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需求,包括新能源资源与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技术及其应用、新能源工程设计与实践、新能源工程施工与管理、新能源工程运维与维护等方面的课程。
2. 教学模式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包括理论授课、实践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实践、辅导指导等教学形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实践教学环节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应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实习实践等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进行技术研究和工程设计,了解新能源工程建设、运维及管理的现状和问题,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设置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应当围绕新能源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实际需求,包括新能源资源与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技术及其应用、新能源工程设计与实践、新能源工程施工与管理、新能源工程运维与维护等方面的内容。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72ae77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14.png)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1.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电气工程、热能工程、动力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掌握能源与动力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等技术,能够满足工程实际应用的需要。
3.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研和工程设计。
4.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各类工程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专业课程设置1.基础学科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工程力学、热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等。
2.专业核心课程热能工程基础、动力机械及传动基础、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基础、能源与环境工程、能源系统分析与优化、动力工程热力学与传热、能源与环境建模与仿真等。
3.专业选修课程电力系统优化与调度、电力市场运行与规划、供热供燃气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技术、能源经济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实验、能源与环境管理等。
三、实践教学设计1.实习安排学生到能源与动力工程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程实际应用能力。
2.实验课程设计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课程设计,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能够独立进行科研和工程设计。
四、培养要求1.理论基础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知识,以及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
2.实际应用要求学生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独立设计、运行和管理能源与动力系统。
3.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4.团队合作要求学生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各类工程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就业方向及前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在能源公司、电力公司、工程公司、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能源与动力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等工作。
随着国家对能源和动力工程领域的高度重视,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薪资待遇优厚。
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3e469a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3d.png)
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以下是 6 条关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方案:1. 咱要让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怎么做到呢?那就要给他们提供充足的养分!就像给小树苗施肥浇水一样,课程设置得丰富多样,从基础理论到实践操作,一个都不能少!比如安排大量的实验课程,让他们亲手操作那些先进的仪器设备,这难道不是在助力他们快速成长嘛!2. 嘿,培养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不就像雕琢一件艺术品嘛!得精心、细致。
给他们提供各种学术交流的机会呀,让他们去和行业大牛碰撞思想火花,这就好比给艺术品精心打磨抛光呀。
像组织去参加大型学术会议,在那里他们能吸收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呢,想想就超棒的呀!3. 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那得全方位呀!不仅要教他们专业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呀!就像球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
实习的时候安排小组任务,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沟通和配合,这多重要啊!难道不是这样才能打造出优秀的团队吗!4. 想把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成厉害的角色,就得给他们来点挑战性的呀!设置一些有难度的项目课题,不逼自己一把怎么知道自己潜力多大呢。
就好像爬山,只有不断攀登高峰,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对吧!比如让他们去解决一些实际的能源利用难题,他们肯定会从中收获巨大呀!5. 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可不能千篇一律呀!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和兴趣来引导。
这不跟玩拼图似的嘛,找到合适的那一块才能拼出完美的画面呀。
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专长领域,有人对新能源感兴趣那就重点培养那方面,多酷啊!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更有竞争力嘛,不是吗!6. 要想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出彩,就得给他们创造好的环境呀!就好比鱼儿得有干净的水才能畅游。
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和设施,还有优秀的教师指导。
想象一下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跟着厉害的老师学习,那得多带劲呀!这就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呀!我的观点结论: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因材施教、提供丰富资源和挑战性任务,创造良好环境,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且有特色的人才,推动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
热能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清华大学本科招生网
![热能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清华大学本科招生网](https://img.taocdn.com/s3/m/d4abf39b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d6.png)
热能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坚实的能源动力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具有发现科学问题、勇于创新探索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善于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国际视野、优秀的人文与科学素养,能胜任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管理等工作的未来的杰出人才,满足社会对能源动力工程及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需求。
二、基本要求本科毕业生应拥有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坚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理论基础,牢固掌握能源动力工程领域基本原理和方法。
(2)具有发现科学问题、开拓和创新知识的科学素养;具有解决能源动力工程领域实际工程问题能力。
(3)具有对能源动力工程领域的设备、流程和系统的分析、研究和设计能力。
(4)具有在专业实践中掌握并熟练使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
(5)具有现代工程管理知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执行、团队组建和领导能力。
(6)具有优秀的个人品质和职业道德。
(7)具有国际视野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8)具有终生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授予学制:本科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四、基本学分学时本科培养总学分175,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142;夏季学期实践环节18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
五、专业核心课程13门,40学分机械设计基础(1)(3学分)、机械设计基础B(2)(2学分)、机械设计基础B(3)(2学分)、制造工程基础(3学分)、理论力学(4学分)、材料力学(4学分)、工程材料(2学分)、工程热力学(4学分)、传热学(3学分)、流体力学(4学分)、测试与检测技术基础(3学分)、控制工程基础(3学分)、燃烧理论(3学分)。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1.公共基础课程 26学分(1) 思想政治理论课 14学分1061018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1061019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学分106102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学分106102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学分(2) 体育 4学分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学分;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6学期为限选,第7-8学期为任选。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70a507482fb4daa58d4b4b.png)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501)一、专业介绍简介:本专业培养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能源动力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现代能源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从事能源动力设备及系统的设计、制造、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环境保护、制冷空调、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工作的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办学定位:结合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教学、科研和“大工程观”特色,体现“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适应能源动力和石油石化行业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动力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基本训练,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从事热工设备、动力工程、制冷与空调工程、新能源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营销等方面工作,并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2.毕业要求要求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意识;要求2:掌握与能源动力专业相关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经济和管理知识;要求3: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展动态;要求4:获得能源与动力工程方向的实验技能、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要求5:获得工程实验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科学思维方法及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来解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新能源开发过程复杂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能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能源、环境、法律、安全、健康等因素;要求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求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设计、研发、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要求8: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要求9: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能够应用能源与热工常用软件模拟或分析计算流体、传热、燃烧等热工问题;要求10: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查阅专业外文文献,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备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f47f30a289eb172ded63b7be.png)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及能源与动力工程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必要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较强的人际交往及合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在生产与科研领域从事设计、制造、自动化和经营管理、实验研究与开发、营销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在本专业领域经过5年左右的锤炼,绝大部分能达到工程师水平,优秀的能成为技术骨干或技术主管。
2、培养要求(1)知识结构要求:具备科学、技术、职业、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人文、社会与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工程经济、管理、社会学、情报交流、法律、环境等人文与社会学的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
工具性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可运用其进行沟通和交流;掌握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文献检索和信息获取的一般方法。
专业基础: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念知识,包括: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控制理论、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熟悉工程热物理及热能动力工程的基本理论,掌握各种能源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掌握热力发动机原理、结构设计、测试、燃烧与排放控制、电子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及相近专业的基本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知识要求。
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相关发展方向和国家发展战略;具备获取知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掌握解决能源与动力领域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手段,具备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应用、维护、管理等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设计、开发能力,并具备一定创新意识。
具备运用所学理论、技术和方法,从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设计、开发、应用、维护和运营管理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和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29db0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e2.png)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工学,能源动力类,080501)一、培养目旳本专业以热工、力学和机械科学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和控制技术为工具,以锅炉与热能供应、低温制冷、电厂为重要方向,培养具有能源生产、转化、运用与动力系统研发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具有节能减排理念,能在工业、民用领域从事能源动力、人工环境、新能源研究开发、优化设计、先进制造、智能控制、应用管理等工作旳创新创业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定1.知识规定(1)具有较扎实旳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纯熟掌握其基本原理与措施;(2)纯熟掌握一门外国语、计算机基础知识;(3)具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科学文献检索和文字表述能力;(4)比较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旳自然科学基础和技术科学基础旳理论知识,具有一定旳专业知识,有关旳工程技术知识和技术经济、工业管理知识,对本专业范围旳科学技术新发展及其动向有一般旳理解;(5) 具有本专业所必需旳制图、运算、试验、测试、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以及一定旳基本工艺操作技能以及专业创新和创业能力。
2.能力规定(1)具有较强旳自学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手段(包括外语)查取资料、获取信息旳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件进行工程体现和交流旳基本能力;至少掌握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具有计算机应用、重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旳基本能力。
(2)本专业学生重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旳基础理论,学习多种能量转换及有效运用旳理论技术,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旳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及系统旳设计、运行、试验研究旳基本能力。
(3)能比较纯熟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理解本学科国际前沿性旳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具有一定旳创新性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3.素质规定(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旳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旳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旳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求实、热爱劳动、遵纪遵法、团结合作旳品质;具有良好旳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bba82d07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77.png)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Thermal and Power Engineering(Undergraduate Experimental Program for Exemplary Engineer Education)一、培养目标I . Educational Objectives培养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及工程应用能力为一体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能在电力、制冷低温、采暖空调、汽车、船舶、流体机械、电子信息、冶金、化工、铁路、医药等部门从事能源动力工程及自动化和相关方面的研究、设计、开发、教学、管理等工作。
This program is designed to prepare top-ranking technicians and managers of both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knowledge and modern informationtechnique. Students can pursue a career in departments related to electricpower, cryogenic refrigenrationair conditioning,automotive ergineeringfluidmachinery, metallurgy,chemical industry,railways,medicine and other various sectors. Students are quealifiefor jobs concerning research, teaching, desig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n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二、基本规格要求II.Skills Profile1.具有数学、外语、自然科学和能源动力工程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2.熟悉本专业领域内广2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运行等基本技能;4.具有对于能源动力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5.具有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f80fef4c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68.png)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一门涵盖能源转换、能源利用和动力系统研究的学科,培养具备相关技术和知识的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基础理论知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他们应该熟悉热工学、流体力学、传热传质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和应用。
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电气工程、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以便在实践中能够有条理地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二、实践能力培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他们应该熟悉相关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并能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数据采集和分析。
此外,他们还应该具备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和编程技能,以便可以进行模拟计算和系统分析。
三、能源与环境问题的认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对能源与环境问题有深入的认识。
他们应该了解不同能源形式的特点、优缺点以及其在环境方面的影响。
此外,他们还应该熟悉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措施,能够在能源利用和工程建设中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四、工程实践和创新意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工程实践和创新意识。
他们应该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能源系统中的技术难题。
此外,他们还应该具备创新意识,有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开发,推动相关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五、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由于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更新换代,专业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求。
因此,他们应该具备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能够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六、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能源系统的设计和建设中,不仅需要个人能力,还需要团队合作。
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够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协同工作,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一《教务通知》中关于专业剖析、课程分析、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一、关于认真开展专业剖析和课程分析活动的通知(教务通知2016年第1期第18-19页)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切实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决定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
根据工作安排,我校将于2016年上半年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专业建设,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根据审核评估的工作要求,学校决定开展专业剖析和课程分析活动。
1.专业剖析专业剖析的工作目的是:通过专业负责人与本专业教师研讨专业建设、改革和管理所处的状态,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进一步理清专业建设思路,优化专业建设规划,完善专业建设方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尽快建成品牌专业、精品专业。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大多数二级指标及其观测点设置在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改革层面上。
全面开展专业剖析工作有助于各专业负责人及其任课教师进一步理清专业发展的思路,推进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各教学单位专业系主任、副主任参与专业剖析活动,请深刻领会专业剖析的工作要求,立足本专业的建设基础,开展科学的专业建设规划,认真准备专业剖析,并制作专业剖析报告和PPT课件。
专业剖析的时长为20分钟。
专业剖析可以涵盖以下内容:专业基本情况、专业设置背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结构、教学环节与要求、教学基本条件、专业建设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整改措施、发展前景等。
各专业系主任、副主任可根据本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补充、调整和完善,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专业剖析提纲见后面第四部分)2.课程分析课程分析是任课教师通过语言表述和课件演示,向同行阐述自己对课程教学的理解、教学思路、施教方案及施教效果的预测与反思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
课程分析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以及自觉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各教学单位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要深刻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恰当定位所授课程的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认真准备课程分析,并制作课程分析报告和PPT课件。
课程分析的时长为20分钟。
课程分析可以涵盖以下内容:专业目标和课程地位、教材选择和参考资料、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基本学情和学法指导、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和评价方法、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等内容。
任课教师可根据所授课程的具体情况进行补充、调整和完善。
(课程分析提纲见后面第五部分)请各教学单位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科学组织,有序安排,务求实效。
通过开展交流观摩,组织模拟答辩等方式,使本项工作的具体要求深入人心,使每一位专业系主任、副主任都成为专业建设的大方之家,使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成为课程建设的行家能手。
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学校将对各教学单位开展专业剖析和课程分析活动的情况进行检查,并根据审核评估的相关工作要求和形式,随机选择部分人员进行专业剖析和课程分析模拟展示。
联系人:陈伟,联系电话:8985871,办公室:综合楼1110房间。
二、关于开展专业剖析、课程分析工作的补充通知(教务通知2016年第3期第5页)为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6年第1期教务通知发布了《关于认真开展专业剖析和课程分析活动的通知》,对相关工作事项进行了预先安排。
根据学校迎接审核评估工作的总体工作进度,现将开展专业剖析和课程分析活动的时间安排补充通知如下:1.4月11日 - 4月15日,学校将组织对“专业剖析报告”和“课程分析报告”文字稿完成情况的工作检查。
要求形成“专业剖析报告”和“课程分析报告”形式规范、分析透彻到位的报告文字稿。
根据检查情况,学校将组织对“专业剖析报告”和“课程分析报告”文字稿进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5月中旬,在文字稿最终完成之后,组织进行“专业剖析”和“课程分析”PPT课件的制作,并组织进行专业剖析、课程分析工作专项检查。
联系人:陈伟,联系电话:8985871,办公室:综合楼1110房间。
三、关于开展课堂教学设计活动的通知(教务通知2016年第3期第1页)为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要求,学校决定开展课堂教学设计活动,要求本学期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和公选课)遴选五月底六月初期间1次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并准备包含课程教学设计的教案。
望各教学单位认真组织,并做好自查自纠工作。
学校将于4月11日—4月15日组织校内专家对各院部教学设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联系人:宋广元,联系电话:8985870,办公室:综合楼1107房间。
附件二教学单位专业(专业方向)设置一览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山东省对能源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具备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方面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较高地科学与人文素养、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应用综合素质,能在动力机械(如流体机械、水力机械、新能源汽车)和动力工程(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等工作的“现场工程师类”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1.通用规格(1)思想政治素质: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支撑课程和实践环节是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必修课程,相关选修课,征文活动、演讲比赛、社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
(2)道德素质: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法律意识。
支撑课程和实践环节是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必修课程,综合教育学分制度,具有我校特色的服务民生、重大赛事、西部计划、扶危济困、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低碳环保新能源、社区服务、涉农涉医、教育帮扶等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
(3)身心素质: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和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
支撑课程和实践环节是大学体育系列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和相应的实践环节。
(4)基本知识:掌握扎实的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等工具性知识,并能在本专业学习中熟练应用。
支撑课程是大学外语系列课程、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系列课程和文献检索公共选修课。
(5)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好的社会适应和交流合作能力。
支撑课程和实践环节包括大学生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系列课程,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类、人际交往类与身心健康类公共选修课程,就业创业培训系列课程和相应实践活动。
(6)科学与人文素养: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严谨的科学素养。
支撑课程和实践环节包括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类、传统文化、西方文明与文学艺术修养类、经济管理与法律类、科学技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类公共选修课程程和相应实践活动。
(7)创新精神: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并在专业学习中得到较好应用。
支撑课程和实践环节是拓展提高与创新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和一系列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
2.专业规格(1)熟练掌握本专业基本的理论、方法及专业知识。
支撑课程为8门理论课加3项实践课:机械制图、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制图测绘、认识实习、工程训练。
(2)掌握本专业相关知识体系。
支撑课程8门理论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制冷原理与装置、空气调节、制冷压缩机、泵与风机。
(3)熟练掌握本专业岗位操作技能,具备较强的岗位实践工作能力。
支撑课程3门实践课:热工测试技术、fluent教程、课程实验。
(4)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事)业单位专业问题及参与本单位经营管理决策的能力。
支撑课程3个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每个模块5门课程。
(5)具有一定的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发展创新的能力。
支撑课程3项实践课和系列学术活动:毕业论文、换热器课程设计、冷库课程设计、系列学术报告。
(6)达到专业岗位工作需求的其他能力和素质。
支撑课程2项实践课:专业方向实习、毕业实习。
(7)熟悉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步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力。
支撑课程1项实践课:毕业论文。
三、主干学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四、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热工测试技术、制冷原理与设备、空气调节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制图测绘、认识实习、金工实习、换热器课程设计、冷库课程设计、专业方向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六、主要专业实验材料力学实验、电工技术实验、工程热力学实验、传热学实验、工程流体力学实验、热工测试技术实验、空气调节实验、制冷原理与装置实验七、修学年限及毕业最低修读学分标准学制四年,弹性学制三到六年,毕业最低修读173学分。
八、授予学位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九、相近专业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十、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表二、专业设置背景(一)行业社会背景分析(二)人才需求调研结果(三)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三、专业培养目标(一)主要目标(二)培养规格(三)专业特色四、课程体系与结构(一)课程结构与分析(二)培养方案五、教学环节与要求(一)教学理念(二)教学方法(三)教学手段(四)教学实践(五)技能训练六、教学基本条件(一)师资队伍(二)实验设备(三)实践基地(四)教材建设(五)人文文化(六)经费投入七、专业建设成效(一)理论研究(二)学术梯队(三)课程建设(四)教材建设(五)办学规模(六)合作交流(七)实践效果(八)产学研成效(九)特色效益(十)就业竞争与社会反响八、存在的主要问题九、整改措施十、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