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底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底蕴

内容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在经济浪潮和全新的文化媒介冲击下,传统文化呈现出被越来越多的低俗文化甚至垃圾文化所削弱,面对此种窘境,有识之士不禁振臂云呼,是该要好好重视对下一代进行什么思想教育的时候了,我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淘涤流传下来的精华,如何才能在教育过程中传输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在学习过程去接受它,亲近它,看来,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下的功夫还很多、任务还很重。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现代化实用化传承任重道远

语文教学根于社会、源于生活,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传承的古国,文化的内涵也就更为丰富,如何把我们的教育对象都塑造成有丰富文化素养的人,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目前经济快速发展,物欲横流,道德缺失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教育更须加强。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和。通常文化分为三个层面:表层,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如建筑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戏曲文化,等,中层文化,即制度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的各种体制规范、礼仪风俗,行为方式等;深层,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审美情趣等。中国的传

统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印记着中华民族的鲜明性格,印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因其独特的魅力为世界所青睐。可在中国的经济浪潮和全新的文化媒介冲击下,传统文化呈现出被越来越多的低俗文化甚至垃圾文化所削弱。恶搞风潮、历史剧的戏说、娱乐浅薄化也深深地影响着校园。现在的学生只知道情人节,不晓得牛郎织女;只知道圣诞节送卡片,忘了春节的拜年,更甚者传统节日都被外国注册了,是否我们应该要去别的国家包粽子呢?同时,在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棒下,“考什么,教什么”成了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出发点,索然寡味的课堂也进一步抹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语文教学背离了传承文化的应有功能。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支撑,否则这个民族就是无本之木。我们知道越是国际化,越要民族化。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建设,势在必然。所以,如何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时下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历史任务。我以为传承文化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传统文化要“现代化”;2、汲取传统文化精华要趋向“实用化”。

一、传统文化要“现代化”

现代社会环境的特点是:事物更新换代频繁、生活节奏快、传媒发达、文化互相渗透……而学生身处时代的前沿受社会影响是极其明显的,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在这种大环境下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

髓传授给学生呢?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形

式或载体,即把传统文化“现代化”。“现代化”并不是去内涵化、把传统文化浅俗化,相反要在保证文化精华的前提下,借用现代手段使其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学生最头疼的就是学习古文,每每看到“之乎者也”便睡眼朦胧,生硬的方块字,隐晦的内容使学生疲于应付。这怎么能提起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呢?我们不妨换种方式:采用多媒体技术使文言文形象化、生动化.比如“小桥流水人家”,我们可以借由照片或画面让学生有具象的体验,继而以此类推去感受其他有相似意象及意境的诗文,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呈现出一幅幅鲜活的古代生活画面.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诗歌是意象和意境的浓缩和升华。意象的画面式呈现对融入诗歌意境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当学生们在描写校园的花坛的时候,就能体会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看到柳树,会不自觉地吟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当柳絮漫天飞舞之际,也有人会说“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要放假回家,那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痛快淋漓时,感觉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些形象式的体验,让学生们既可以感受古典诗词的诗境之美,又能把传统的内容与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可谓一举数得,真正体现了“生活如诗”的真谛。当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仅体现于此,比如:战国时兴起于楚国的诗歌方式《楚辞》起源于楚地人民节日祭祀的歌谣,诗歌的内容与节日密切相关,甚至就是他们地方节日风俗与内容的再现,折射出那个时代,那一地点的

人们的情感与面貌。这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们播放DVD影碟,展现有关的节日场面或风俗习惯,拉近学生与《楚辞》文化的距离。因此,我们可引领学生探讨传统节日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关系,挖掘传统节日在古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这对于学会如何鉴赏古典文学作品也是颇有意义的。从上面的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现代技术了解过去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还可以表现在教学方式的通俗化。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大众化,不为大众所接受的文化,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许多语文老师喜欢以古讲古,把传统知识悬之高阁,内容生硬、乏味,其教学结果不仅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连老师自己的积极性都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这种诟病,改变对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使古文教学大众化、通俗化,做到雅俗共赏。教学方式的通俗化具体可以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不能过于呆板,尽可能的整合传统文化中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内容,深入发掘现实生活中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部分,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引起他们共鸣。

对联是传统文化中一个瑰宝,可很多老师在传授对联知识时喜欢硬搬理论知识,满嘴“平平仄仄”,弄得学生晕头转向,不知所以然。如果我们换个方式来传授结果会怎么样?有这么个故事,明代年轻文学家蒋焘,小的时候,才思敏捷,对答如流,蜚声乡里。有一天,他的爷爷,带他到一座庙里去玩。蒋焘从高高的台阶上往下跳,三蹦两跳地到了下边。爷爷见了,笑着说:三跳,跳下地;蒋焘在下边一抬

头,正好看见树上;有只小鸟“扑哧”一声,飞上天去了,他马上对了一句:一飞,飞上天。爷爷听了很高兴,连连赞好。相信很多学生听完都会很惊讶,原来对联也可以这样对的。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对联这种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同样,我们还可以引用许多包括:灯谜、歇后语、名人趣事等内容,来活跃课堂氛围,达到将文化内涵传输给学生的目的。

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在汲取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他们不能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要让学生积极去收集在身边或课本之外与文化常识有关的讯息,并学会鉴赏、加工、再创造,使这些文化知识烙上有学生自己特色或个性的印记。当然,老师在这期间必须扮演好引导者的身份,不能让学生们一味地去创新,而丢掉了文化中有价值的传统成分,做到慎取活用。

二、汲取传统文化精华要趋向“实用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智慧、进取、包容、吸纳、变通等优良的文化特质给予我们潜在的沁润和滋养――正是因为传统文化精华与现

代社会和自然科学潮流的完美融合才使中华文明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所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继承并实用化。

继承传统文化要做到“古为今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要感受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沉淀,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古代文化中的精髓运用并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做到“学、悟、用”,只有“学、悟、用”的结合,才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汲取并掌握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艺术等丰富的养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