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军事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全国性抗战开始
1.同共合作,共赴国难
早年留学日本的杨匏安(广东珠海人)1919年11月发表《马克思主义(又称)》一文,比较确切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出来。
2.通过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潮的三次论战(《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
2.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运动战。四渡赤水,南下乌江,佯攻贵阳,直逼昆明,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使红军转危为安。接着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翻过白雪皑皑的夹金山。1935年6月,在四川懋功与四方军会师。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历时两年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宣告结束。
2.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柳条湖附近一段铁轨,反诬是中国军队有意破坏日本守备军队,以此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和沈阳。这就是日本不宣而战的九·一八事变。仅4个月零18天,日本就占领了东北全境。
3.华北事变。日本占领东北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华北,策动地方脱离中央,实行华北五省(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山东)自治。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1.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其产生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初召开的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和取消日本强加于中国的《二十一条》的陈述书,遭到拒绝,北洋政府居然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激起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
4.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挑起了事端,发动对华北的进攻,这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二、残酷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深重灾难
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实行“三光”政策。
2.疯狂掠夺中国财富与资源。
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价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
2.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有:陈独秀、胡适等人。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基本口号是民主与科学,即拥护“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打倒“孔家店”。
4.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条件;但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否定的形式主义倾向,同时只局限于城市一部分知识分子,未能与广大群众发生联系。
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
2.1936年5月,毛泽东、朱德发出国共“停战协定”和“一致抗日”的通电,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的方针。
3.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东北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将领杨虎城,为了迫使蒋介石改变内战政策,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全国性抗战创造了必要条件。
第五章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目的: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革命的开端,认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必然性与伟大意义。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翻天覆地的大事件。
难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开始的。
3.毛泽东在1928年到1930年写的三篇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系统地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4.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改,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根据地开展了热火朝天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参军积极性。
二、土地革命战争严重挫折
1.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自任总司令,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2.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军事上实行进攻上冒险主义,采用“正规战”,要求“全线出击”、“两个拳头打人”,反对诱敌深入和游击战、运动战。致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90%。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中央领导人博古仓促决定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8万人开始长征。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遵义会议,中国革命历史性转折
1.1935年1月,红军攻下黔北重镇遵义后,15日到17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政治局会议。批判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周恩来“三人团”的最高指挥权,后来又组成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参加的军事指挥小组。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1.1923年6月中共三大决定中国共产党员在保持政治和组织独立的前提下,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在共产国际帮助下,1924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它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2.1926年7月4日,广东国民政府发表了《北伐宣言》。国民革命军8个军,约10万人正式出师北伐。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李济深为总参谋长,邓演达为总政治部主任。从广州出发分西、中、东三路向北进军。
3.叶挺独立团从1926年5月到1927年3月,不到十个月,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占领了中国南部大部地区。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一、爱国救亡运动和局部抗战
1.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大城市学生,市民、工人不断地举行游行示威,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
2.局部挑战。1932年,日本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指挥下,奋起抵抗,开始了淞沪抗战。1933年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后改组为东北抗日联军,在杨靖宇等人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与意义。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双重任务,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使中国共产党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翻天覆地的大事件,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1.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等人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7年11月下旬张大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的广州起义,成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
2.1927年9月9日爆发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败后,毛泽东领导部队转移到江西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块“工农武装割据”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3.建立革命武装。在苏联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官学校,由孙中山兼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廖被刺后,由汪精卫任党代表),政治部主任先后由戴季陶、邵元冲、周恩来、邵力子等担任。苏联派了几十名军事和政治干部到军校执教,共办了七期。仿苏联的军事建制,培养了一批政治和军事骨干力量。
3.早期共产主义者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的建议下,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随后在武汉、湖南长沙、山东济南等地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新青年》成为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通过理论宣传和行动指导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参加会议代表13人,他们是: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日本东京)。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大会确定党和名称、党和纲领。大会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总书记,张国焘、李达分别负责组织和宣传工作。
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曲折中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
1.中国工农红军的壮大,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与农村土地革命的深入,使国民党十分恐慌。从1930年12月到1933年2月,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但在毛泽东、朱德的正确领导下粉碎四次围剿。
2.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建立中央政权条件成熟。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毛泽东任主席。
4.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揭开新民主主义运动的序幕。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传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
李大钊是在中国大地上举起社会主义革命旗帜的第一人。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五四运动总司令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3.长征胜利具有伟大历史意义。
第七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计划及其实施
1.东方会议和《田中奏折》。1927年田中义一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对华政策纲要”,核心就是首先把满蒙从中国分离出去。会后,日本又制定了《田中奏折》,提出日本向外扩张的总体战略:“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1.国共合作后,1925年至1927年进行的北伐战争,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比以往任何一次革命的社会意义更为深刻,因此称为大革命。
2.大革命失败原因,从主观上是说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经验,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放弃了革命领导权,犯了右倾错误。大革命的失败给共产党人以深刻的经验教训,使共产党人逐步认识到,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
4.通过黄埔军两次东征与南征,先后粉碎了商团叛乱和军阀,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为北伐战争准备好条件。
三、国民革命北伐战争
1.北伐前军阀分布状况:直系军阀吴佩孚,约有20万人,在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北部一带。从直系分化出的孙传芳,约20万人盘踞在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五省,又称皖系军阀。奉系张作霖,约30万人,占领东北三省和京津地区。他们成为北伐对象。
第六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目的:通过学习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认识中国共产党工农武装割据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通过对长征的讲解,学习中国共产党员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
重点:工农武装割据形成原因及理论内容。
遵义会议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原因、过程及理论内容。
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大革命历史意义和失败教训
一、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
2.中国共产党开始发动农民的工作。1921年9月,经过共产党人的努力,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1922年6月,彭湃在自己家乡广东海丰县成立农民协会。1925年5月广东举行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成立了农民协会,彭湃任委员长。
3.五四运动过程可分为两阶段:5月4日到6月5日,以学生为主。5月4日,北京13所大专院校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游行示威。高举“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标语、口号。6月5日以后进一步激起全国人民义愤、发展到以工人阶级为主体,上海工人举行罢工。
1.同共合作,共赴国难
早年留学日本的杨匏安(广东珠海人)1919年11月发表《马克思主义(又称)》一文,比较确切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出来。
2.通过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潮的三次论战(《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
2.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运动战。四渡赤水,南下乌江,佯攻贵阳,直逼昆明,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使红军转危为安。接着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翻过白雪皑皑的夹金山。1935年6月,在四川懋功与四方军会师。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历时两年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宣告结束。
2.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柳条湖附近一段铁轨,反诬是中国军队有意破坏日本守备军队,以此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和沈阳。这就是日本不宣而战的九·一八事变。仅4个月零18天,日本就占领了东北全境。
3.华北事变。日本占领东北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华北,策动地方脱离中央,实行华北五省(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山东)自治。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1.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其产生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初召开的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和取消日本强加于中国的《二十一条》的陈述书,遭到拒绝,北洋政府居然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激起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
4.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挑起了事端,发动对华北的进攻,这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二、残酷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深重灾难
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实行“三光”政策。
2.疯狂掠夺中国财富与资源。
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价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
2.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有:陈独秀、胡适等人。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基本口号是民主与科学,即拥护“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打倒“孔家店”。
4.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条件;但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否定的形式主义倾向,同时只局限于城市一部分知识分子,未能与广大群众发生联系。
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
2.1936年5月,毛泽东、朱德发出国共“停战协定”和“一致抗日”的通电,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的方针。
3.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东北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将领杨虎城,为了迫使蒋介石改变内战政策,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全国性抗战创造了必要条件。
第五章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目的: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革命的开端,认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必然性与伟大意义。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翻天覆地的大事件。
难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开始的。
3.毛泽东在1928年到1930年写的三篇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系统地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4.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改,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根据地开展了热火朝天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参军积极性。
二、土地革命战争严重挫折
1.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自任总司令,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2.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军事上实行进攻上冒险主义,采用“正规战”,要求“全线出击”、“两个拳头打人”,反对诱敌深入和游击战、运动战。致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90%。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中央领导人博古仓促决定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8万人开始长征。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遵义会议,中国革命历史性转折
1.1935年1月,红军攻下黔北重镇遵义后,15日到17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政治局会议。批判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周恩来“三人团”的最高指挥权,后来又组成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参加的军事指挥小组。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1.1923年6月中共三大决定中国共产党员在保持政治和组织独立的前提下,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在共产国际帮助下,1924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它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2.1926年7月4日,广东国民政府发表了《北伐宣言》。国民革命军8个军,约10万人正式出师北伐。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李济深为总参谋长,邓演达为总政治部主任。从广州出发分西、中、东三路向北进军。
3.叶挺独立团从1926年5月到1927年3月,不到十个月,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占领了中国南部大部地区。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一、爱国救亡运动和局部抗战
1.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大城市学生,市民、工人不断地举行游行示威,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
2.局部挑战。1932年,日本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指挥下,奋起抵抗,开始了淞沪抗战。1933年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后改组为东北抗日联军,在杨靖宇等人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与意义。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双重任务,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使中国共产党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翻天覆地的大事件,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1.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等人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7年11月下旬张大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的广州起义,成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
2.1927年9月9日爆发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败后,毛泽东领导部队转移到江西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块“工农武装割据”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3.建立革命武装。在苏联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官学校,由孙中山兼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廖被刺后,由汪精卫任党代表),政治部主任先后由戴季陶、邵元冲、周恩来、邵力子等担任。苏联派了几十名军事和政治干部到军校执教,共办了七期。仿苏联的军事建制,培养了一批政治和军事骨干力量。
3.早期共产主义者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的建议下,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随后在武汉、湖南长沙、山东济南等地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新青年》成为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通过理论宣传和行动指导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参加会议代表13人,他们是: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日本东京)。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大会确定党和名称、党和纲领。大会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总书记,张国焘、李达分别负责组织和宣传工作。
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曲折中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
1.中国工农红军的壮大,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与农村土地革命的深入,使国民党十分恐慌。从1930年12月到1933年2月,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但在毛泽东、朱德的正确领导下粉碎四次围剿。
2.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建立中央政权条件成熟。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毛泽东任主席。
4.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揭开新民主主义运动的序幕。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传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
李大钊是在中国大地上举起社会主义革命旗帜的第一人。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五四运动总司令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3.长征胜利具有伟大历史意义。
第七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计划及其实施
1.东方会议和《田中奏折》。1927年田中义一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对华政策纲要”,核心就是首先把满蒙从中国分离出去。会后,日本又制定了《田中奏折》,提出日本向外扩张的总体战略:“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1.国共合作后,1925年至1927年进行的北伐战争,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比以往任何一次革命的社会意义更为深刻,因此称为大革命。
2.大革命失败原因,从主观上是说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经验,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放弃了革命领导权,犯了右倾错误。大革命的失败给共产党人以深刻的经验教训,使共产党人逐步认识到,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
4.通过黄埔军两次东征与南征,先后粉碎了商团叛乱和军阀,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为北伐战争准备好条件。
三、国民革命北伐战争
1.北伐前军阀分布状况:直系军阀吴佩孚,约有20万人,在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北部一带。从直系分化出的孙传芳,约20万人盘踞在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五省,又称皖系军阀。奉系张作霖,约30万人,占领东北三省和京津地区。他们成为北伐对象。
第六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目的:通过学习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认识中国共产党工农武装割据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通过对长征的讲解,学习中国共产党员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
重点:工农武装割据形成原因及理论内容。
遵义会议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原因、过程及理论内容。
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大革命历史意义和失败教训
一、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
2.中国共产党开始发动农民的工作。1921年9月,经过共产党人的努力,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1922年6月,彭湃在自己家乡广东海丰县成立农民协会。1925年5月广东举行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成立了农民协会,彭湃任委员长。
3.五四运动过程可分为两阶段:5月4日到6月5日,以学生为主。5月4日,北京13所大专院校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游行示威。高举“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标语、口号。6月5日以后进一步激起全国人民义愤、发展到以工人阶级为主体,上海工人举行罢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