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护理中常用的心理干预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护理中常用的心理干预技术

【学习目标】

1.掌握心理干预的概念;心理干预的原则;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步骤。

2.熟悉心理干预的注意事项;心理支持与疏导的基本技术;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技术。

3.了解心理干预的种类及范围;行为训练的适应症。

第一节心理干预概述

一、心理干预的概念

心理干预(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是指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随着护理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干预的内涵和范围正在变化和扩展。第一,心理干预是各种心理学干预手段的总称,包括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康复和心理危机干预等;第二,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对心理服务需求的增长,心理干预的思想、策略已经逐渐深入到文化传播、公共卫生、保健、疾病控制等领域。

二、心理干预的种类及范围

(一)心理干预的种类

目前,心理干预的形式有:针对普通人群进行教育促进健康;对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干预;运用心理治疗等手段对已经患有心理障碍的人进行临床干预。

1.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使大众认识、了解什么是健康行为及适宜的生活方式。健康促进可通过促进积极的行为模式来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包含积极的心理健康、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等几个方面。

2.预防性干预针对高危人群采取降低危险因素和增强保护因素的措施,预防性干预有两种方式:选择性干预和指导性干预。

(1)选择性预防干预:是针对那些虽然还没有出现心理问题或障碍,但其发病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要高的人,如离婚家庭其子女患抑

郁症、品行障碍等心理问题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因此应该针对这类家庭的成员实施预防性干预。

(2)指导性预防干预:干预的对象是那些有轻微心理困扰的亚健康群体。如在轻度抑郁情绪下,指导性预防干预效果较好,被干预者病程短、痛苦少,如果不及时干预有些被干预者可能转化为重度抑郁,届时病程长、对被干预者影响大而且干预费用和周期都会增多。

3.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 也称精神治疗,是以相应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病人的认知、情绪及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心理治疗是心理干预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应用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已经发生了心理障碍的病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理解心理治疗:

(1)心理治疗者是经过正规培训,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的专业人员。

(2)心理治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较为严格的制度,如有环境优雅的治疗门诊、预约制度、签订治疗协议、会谈的时间限制和付费方式等。

(3)良好治疗关系的建立。所谓治疗关系是指在治疗者与病人之间为达到治疗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密切的、有感情交流的职业性帮助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治疗关系看作是被干预者改变和成长的原动力。这种医患关系比临床其他领域中谈到的医患关系更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与药物治疗不同,心理治疗是人帮助人、人影响人的活动,是治疗师与被干预者之间进行的人格碰撞,甚至有时候技术的应用都是次要的。一种稳定、深刻、信赖的治疗关系是治疗有效的重要因素。

(4)心理治疗是通过引导病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认识,适当的情绪宣泄和认知矫正,激起和维持其学习新经验和改变不良认知、行为的愿望,并促进其自我成长,从而转变痛苦的、适应不良的心理、行为,恢复健全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

(二)心理干预的范围

心理干预范围非常广泛,普通群体、心理障碍的高危群体、已经患有心理障碍的群体都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心理干预。

1.综合医院临床各科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急性疾病的病人:此类病人的特点是起病较急,且一般病情较重,往往存在严重的焦虑、抑郁等心理反应,有时在给予临床医疗紧急处置的同时,需要进行一定的心理干预,例如给予精神支持疗法、松弛疗法等,以帮助病人认识疾病的性质,降低心理应激反应水平,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但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一般应在疾病得到控制以后进行。

(2)慢性疾病病人:这类病人病程一般较长,由于无法全面康复以及长期病人角色的作用,往往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并因此而导致疾病症状的复杂化,进一步影响了机体的康复过程。心理支持治疗和行为治疗等手段往往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慢性疼痛病人的行为矫正治疗、康复疗养病人的集体支持治疗等。

(3)心身疾病病人:心身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所以在治疗时可采用心理支持与疏导、认知调整和行为训练等方法进行心理干预。

2.精神科及相关的病人这是心理干预在临床医学中应用较早,也是较广泛的领域,包括各类神经症性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癔症、疑病症等,以及其他精神科疾病如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等。

3.各类行为问题各种不良行为的矫正,包括人格障碍、肥胖、烟瘾、酒瘾、口吃、行为障碍等,可选择使用认知行为矫正疗法、正强化法等各种行为疗法。

4.社会适应不良正常人在生活中有时也会遇到难以应对的心理社会压力,从而导致适应困难,出现自卑、自责、退缩、攻击、失眠等心理行为问题和躯体症状。此时可使用某些心理疗法,例如支持疗法、应对技巧训练、环境控制、松弛训练、认知改变及危机干预等给予帮助。

5.其他问题儿童行为问题、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精

神发育不全等,可通过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矫正等干预方式给予帮助。

三、心理干预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一)心理干预的原则

心理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能否达到干预目的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实施心理干预中必须严格遵循以下心理干预的基本原则,否则将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1.良好的干预关系原则心理干预的成功与否,与心理干预者与干预对象是否建立了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干预关系有关。良好和谐的干预关系是心理干预的一个重要条件。干预者只有通过对被干预者真诚一致、尊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通情、关心、支持的态度,才能建立彼此接纳、相互信任的干预关系,建立起被干预者对干预者的信任感和权威感。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干预关系,被干预者才能毫无保留的吐露自己的心理问题,为明确被干预者心理问题、设计和修正干预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才能使被干预者接受并反馈干预者暗示和建议,认真执行心理干预作业,增强心理康复的动机并配合干预者顺利完成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中人际关系的特点表现在:①单向性:心理干预过程所关注的是被干预者的问题。确立了干预关系以后,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被干预者的利益进行的。②系统性:心理干预有明确的对象与目的,干预者要采取一系列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被干预者解决实际问题。③正式性:心理干预关系一旦建立,干预者的责任就是为被干预者提供帮助,而不能超出这个范围。④时限性:心理干预的目的一旦达到以后,这种关系便告结束。如果以后出现新的问题,则重新开始新的干预关系。

2.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干预者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和处理被干预者的问题,不仅在问题的分析和本质的把握上,而且在问题的解决和效果的预测上都要具有发展的观念。

一方面,因为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始终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人的心理问题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在心理干预过程中,被干预者的需要、动机、态度、情绪、思维方式、对问题的看法、对事件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