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三首》

合集下载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 夜狂欢的场面,实际上是讽刺南宋统治者 只知沉醉于歌舞升平,不思复国的行为。 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 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 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
这首词在描写和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风格? 1、托寓手法。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 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 表明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 的正义立场。(主旨) 2、善于铺陈。从花灯之多、烟花之盛、游人之众、舞 灯之欢等方面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3、对比手法。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那 人”的表现进行对比,表现了“那人”自甘淡泊、不 同流俗的品性。 4、豪放、婉约兼具。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况形式上是 婉约的。但表达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理想,可谓寄劲 于婉,寓刚于柔。
例如: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当窗 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 “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⑵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意思是: “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 有的凯旋归来。” ⑶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意思是“秦汉 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 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范仲淹 《岳阳楼记》)意思是“无论在朝庭为官,还是不在 朝庭做官,都一样忧国忧民。”
“那人”是个怎样的人?词人塑造这一形象时 主要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做分析。
灯 火树银花的元夕 火 反衬 孤高 正 阑那 淡泊 衬 珊人 自甘寂寞 处 盛妆艳服的士女 的
那人是一个孤高脫人用意是
什么?
她既是作者的志同道合 者,也是作者一种理想 人格的化身。 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 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 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 或“时俗”)同流合污的 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辛弃疾词三首

八年级语文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辛弃疾第一、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典故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词的含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辛弃疾深沉的爱国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正音正字】麾huī炙zhì霹雳pīlì赢yíng蓦mò阑珊lánshān【积累词语】八百里麾下的卢霹雳生前身后名【课文提示】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

20岁时,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

后归南宋,曾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等职。

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他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做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

因此受到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

晚年,情势危急,又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2.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其词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

有《稼轩长短句》集。

【朗读课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课文分析】这是一首颇受喜爱的小令。

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于是在博山石壁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中前后片“愁”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指春花秋日的闲愁,后者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辛弃疾最著名的三首词

辛弃疾最著名的三首词

辛弃疾最著名的三首词1、《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代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九年级语文《辛弃疾词三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九年级语文《辛弃疾词三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辛弃疾词三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学习要点】一、理解三首词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词的场面描写和现实与梦想相对比的手法。

三、顺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词。

【背景知识】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某某某某)人,南宋词人。

曾生活于金统治区,对北方各族人民抗金斗争有深切的体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他在22岁时聚集2000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后耿京被叛徒杀害,他闯入金军大营生擒叛徒,带到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这份英雄气概,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签判,当时年仅23岁。

辛弃疾初到南方,对抗金北伐的事业充满信心,写了不少奏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但均未被朝廷采纳。

这之后,他先后被派往某某、某某、某某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等重要的地方官职,治理荒政,整顿治安,干得十分出色。

然而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进取。

辛弃疾尽管胸怀大志,但不为官场所容,在他42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退居某某。

此后20年间,除一度出任某某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到了64岁时,再度被启用,被任命为某某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亲临前线,并准备组建一支万人军队,以备渡江作战,但不久又被调离了,恢复祖国山河的理想最终无法实现,1207年病逝于铅山,年68岁。

辛弃疾在文学上的创作是以词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

他的《稼轩词》共收词600多首,是宋代词作最丰富的一家。

【重点字词】1、读准下列加粗字的读音麾(huī)炙(zhì)霹雳(pīlì)翁媪(ǎo)无赖(lài) 莲蓬(liánpéng)2、理解下列词语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亦指在灯下。

梦回:梦醒。

沙场:战场。

点兵:检阅军队。

霹雳:形容弓弦的响声。

了却:完成。

君王天下事:指恢复中原等大事。

身后:死后。

吴音:泛指南方话。

翁媪:老公公,老婆婆。

辛弃疾著名的三十首词

辛弃疾著名的三十首词

辛弃疾著名的三十首词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词人,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以下是辛弃疾的三十首著名词作:1.《青玉案·送人东游》:“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栖。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红飞过秦楼去,雪晕鸭回鱼吐泡。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2.《清平乐·壮岁寒无赖》:“风沙碛下观骏马,灯花愁堕弹旁坐。

花杨谁作主人簪,锦袈莫将陪客割。

”这首词以雄壮的景色和壮丽的辞藻表现辛弃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破幽梦·春去也》:“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以及作者对湖东风景的迷恋。

4.《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兰桡稳泛绿荷波,动画黄鹂带宿霞。

过世千年情已老,来人万里梦前峰。

”这首词写出了春天的清新和迷人,通过描绘悲苦离情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5.《南柯子·问世间情为何物》:“词中有画不中人,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词以南柯梦为背景,表达了对世间情爱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6.《满江红·怒发冲冠》:“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首词描写了辛弃疾壮志凌云的豪情壮志。

7.《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8.《青玉案·元夕示刘道士》:“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这首词以元夕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世沧桑的惋惜之情。

9.《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岁岁年年人相似,岁岁年年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岁岁年年花不同。

蓬莱何处覩神仙,飞阁流珠双泪痕。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在描写和抒情上的特点和风格 1、托寓手法。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 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表明不 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2、善于铺陈。从花灯之多、烟花之盛、游人之众、舞灯 之欢等方面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3、对比手法。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那人” 的表现进行对比,表现了“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 品性。 4、豪放、婉约兼具。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况,写花灯、 烟花、龙灯,写贵族妇女的盛妆丽服和欢声笑语,形式上 是婉约的。但表达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理想,可谓寄劲于 婉,寓刚于柔。
六、你觉得词中的“那人”是作者的意中人,还是作者理 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要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临安邸
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但南宋 小朝廷置沦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顾,夜夜笙歌,醉生梦死, 偏安江南一隅,对力主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排挤打击。 作者在《青玉案》一词中写了一群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 贵族女子,而写“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 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 落。借这群贵族女子来讽刺歌舞升平、不思恢复的南宋朝 廷,借“那人”表明自己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 场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
主旨:
《青玉案》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 “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 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 有所求的志向。其政治含义就是不与媚敌求荣 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 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在内
容、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
同。
相同之处:

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课件

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课件

拓展延伸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 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蝶恋花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请你结合详细的人事谈谈自己对王说的理解。(辛弃疾 青玉案 )
①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究目的; ②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处: 内容: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回忆过去的元宵
李词没有直接写今年元宵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 的盛况。
立意:李词旨在表达身世之悲和家园之慨,而辛词则旨 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降政策的南宋朝 廷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人格。
手法:李词有今与昔的比照,也有我与人的比照;而辛词 则只有世俗女子与“那人〞的比照。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惊悸
南宋政权的日益腐朽和倾颓
总结
1、艺术手法:比兴 以眼前景道心上事,到达意内言外之
极高境界。
2、主旨: 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爱国词,对朝廷奉
行投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国破家亡表示强烈 不满和无限悲愤,从而表现自己对祖国和人
辛弃疾词的总结
一.词作内容
1.抒发爱国主义情怀、展示英雄自我形象。
主旨
这是一首典型的“英雄之词〞。通过追忆 自己过去壮烈的经历,比照眼下投闲置散的 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喟叹。
手法
比照手法的成功运用。词的上片和下片, 今与昔比照,理想与现实比照,鲜明而强烈。 这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作者的 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而感人。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1〕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抒发收复中 原的爱国热情。代表作品有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鹧鸪天〔壮岁旌 旗拥万夫〕。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篇一: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认识辛词“婉约”类名作的特色。

3.初步体会辛弃疾豪放派词的基本特点和爱国情怀。

4.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鞚:“kònɡ”,马笼头。

诗意解读上片前两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

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

三、四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

词人既能极细致的观察又能极深微的体会,因而写的是如此生动、有趣。

下片前两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

词人使用的语句极其简淡,却能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风韵悠然。

结尾二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采: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天真。

综观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

名句识记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答案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辛弃疾词三首翻译

辛弃疾词三首翻译

辛弃疾词三首翻译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鉴赏】: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辛弃疾最经典的五首词

辛弃疾最经典的五首词

辛弃疾最经典的五首词辛弃疾是宋代文学巨匠之一,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

其中最为经典的五首词,是许多文学爱好者所钟爱的,下面就来一一介绍。

一、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最具代表性的词之一,以其婉转悠扬的词调和深情的爱情描写打动了无数读者。

词中描绘了主人公思念佳人的场景,两人就像天空中那一轮圆月般圆满和美好。

词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道出了爱情中离合悲欢的情感。

整首词音韵优美,感情真挚,堪称宋词的代表之作。

二、浪淘沙·北戴河《浪淘沙·北戴河》是一首富有海洋意象的词,以写景入情,抒发作者对家乡的思恋之情。

以海洋为背景,抒发了对北戴河美丽景色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书写了苍茫海涛、滔滔巨浪的场面,将海洋宏大的气势和作者内心深邃的情感融为一体,赋予了词作更加宏大的意蕴。

三、青玉案·元夕(另一版本)《青玉案·元夕(另一版本)》与《青玉案·元夕》表现的主旨相同,都是描述一对恋人对彼此的思念。

但它与前者又有着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语言更为简练、含蓄,行文之间隐约透出一股愁情的气息,婉转而清丽,让人感受到作者深沉的情感。

四、摸鱼儿·渔家《摸鱼儿·渔家》是辛弃疾的另一首著名的水乡田园词,描写了渔家一家总动员赶海劳动的生动画面。

词中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风光和乡土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词中描绘的“碧水无纹秋月明,欲把西湖比西子”的场景,以及对渔民家庭生活的真实描写,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词人的真挚感情。

五、鹧鸪天·晚秋《鹧鸪天·晚秋》是一首婉约清新、意境优美、曲调优美的词。

以叹息岁月流转为主题,描绘了作者对逝去美好的怀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词中描绘了金秋时节天上的鹧鸪和秋天的红叶,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

综上所述,以上五首辛弃疾的经典词作,都显示了其高超的文学艺术水准,并表现出了深厚的情感以及对古典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辛弃疾词三首ppt

辛弃疾词三首ppt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
• 南宋 • 豪放派,爱国词派 •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 品。
• 词风主要为豪放沉郁。
• 作品集《稼轩长短句》,现存620多首,被称为两宋词家之首。
• 代表作:《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破 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清平乐·村居》…
• 《青玉案•元夕》 对比那人与众人; 侧重写当前元宵
均运用对比(反衬)
手法。
• 《永遇乐》
对比我与众人,今与昔;
侧重写昔日元宵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 余,山深闻鹧鸪。
登临词
词牌鹧鸪天
• 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剪朝霞”等。定格 为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 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宋人填此调者,字句韵悉同。
鹧鸪天•桂花
•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鹧鸪天
• (序)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chān突骑jì渡江初。 (互文)燕兵夜娖chuò银胡觮lù,汉箭朝飞 金仆姑。
• 上片虚写,追忆少年壮举,呼应序。
•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 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 下片回到现实,在今昔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中, 表达年华老去但理想成空、壮志未酬的苦闷。

初中辛弃疾的诗

初中辛弃疾的诗

初中辛弃疾的诗
初中时期学习的辛弃疾的诗包括《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青玉案·元夕》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
飘香,蛙声一片。

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感受,描写细腻,而又富有诗情画意。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也是辛弃疾的经典诗词之一。

公认辛弃疾最美五首词

公认辛弃疾最美五首词

公认辛弃疾最美五首词
一、《无题》
满江红、花落知多少,此恨绵绵无绝期。

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

二、《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更火,四更风, with all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in between.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四、《江城子·丙辰中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何夕兮?
捣衣磨靴,朝如青丝暮成雪。

辛弃疾词三首1

辛弃疾词三首1

诗词解说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词人身临隆禧太后被追之地,联想到当 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想到金侵略者的滔 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胸。“行人 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逃难民众的种种 灾难,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 爱国志士的悲愤。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 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 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 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

主旨:这是一首怀古伤今 的爱国词,对朝廷奉行投 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国破 家亡表示强烈不满和无限 悲愤,从而表现自己对祖 国和人民的炽热的爱和壮 志难酬的情怀。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zī)须。却将万
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 弃 疾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 胡 革录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 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锦檐突骑”,也就是锦衣快马,属于侠士的 打扮。 •“渡江初”,指擒了张安国渡江南下。
抱负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叹今吾”中的“叹”的内容是什么?“却”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叹”的内容有二:一是“春风不染白 髭须”,即年纪老大,一生的宏愿没有机会 实现了。二是自己被闲置田园,无处施展抱 负。 ▲“却”表达作者壮志未酬却被闲置的幽愤 和憾恨。
• “春风不染白髭须”,年纪老大,青壮时期 一去不复返了,喟叹一生的宏愿再也没有 实现的机会了。 • “万字平戎策”,指《美芹十论》、《九 议》等关于抵抗金兵、收复中原的论著。 这些说明作者不仅有雄心壮志,而且有经 邦治国的才能,有把握时代的宏图大略。 可是这样卓越的人才,竟然长期闲置不用, 何等憾恨! •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理想成空,壮志未酬,满腹经纶而无所施 用。

《辛弃疾词三首》(61ppt)课件

《辛弃疾词三首》(61ppt)课件

氤氲书香篇
作品集《稼轩长短句》。代表作有《水龙吟· 登 建康赏心亭》《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2.写作背景 《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 该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间 (116 8—1170) 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 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
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氤氲书香篇
3.积累名句 楚天千里清秋 ①______________ ,水随天去秋无际。 揾英雄泪 ②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______________! 无人会 登临意 ③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 __________ , 笑语盈盈暗_____。 ⑤________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 火阑珊处。
《青玉案· 元夕》:
氤氲书香篇
词人空怀壮志,请缨无路,回天乏术,只有 “世人皆醉我独醒”之痛苦。幼安以深长的艺 术语境,含蓄言情曲笔抒志。词中创造的艺术 境界亲切生动,寓意隐而不露,似有若无。含 蓄隽永,耐人寻味,亦增其强烈、永久的魅力, 令人思索不已。王国维先生论及古今之成大事 业大学第三境界,比喻凡事须经艰苦跋涉,往往 “踏破铁鞋无觅处”,最后才能“得来全不费 功夫”。
氤氲书香篇
《水龙吟》的最后一句如何理解?
提示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 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 装束,这里代指歌女。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 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 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 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 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 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本词主旨可有多种解读,但不管如何,词人写 到发现“那人”的一瞬,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 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是人生幸福而又辛 酸一瞬的美好境界;而“那人”孤高、淡泊、 自甘寂寞的形象,也未尝不是作者对自己身世 之感的寄托。

语文:第35课《辛弃疾词三首》课件(沪教版五四制八年级上)

语文:第35课《辛弃疾词三首》课件(沪教版五四制八年级上)

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 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 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 “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 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 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 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 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 后者的可贵。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 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 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 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 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 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 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 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 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 出来的。
问题: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怎样的场 面?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 采用了什么方法?
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 “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 用比喻手法写烟花之盛;“宝马雕车”写观 灯的贵族女性的华贵,“香满路”写观花 灯和烟花的贵族女性之众多。 “凤箫声 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 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运用了铺陈(排)手 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词文赏析: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 不同?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 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 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6.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写“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 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她的 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作者就是要表现她的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16辛弃疾词三首PPT课件

16辛弃疾词三首PPT课件

二、 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 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 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 “那人”。
• 写贵族女子的欢闹,从三个方面进行: • 一是她们的服饰,“蛾儿、雪柳、黄金缕”,表
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 • 二是• 写她们的欢声笑语, “笑语盈盈”表现她们
①要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 ②有了①,还要有为实现目标、理想而不 惜牺牲的精神。 ③有了① ② ,要百折不挠追求、探索的 意志。
那众 人里 却寻 在他 灯千 火百 阑度 珊, 处蓦 。然
【3】过片两句,具体描写观贵族女性 人群游赏的狂欢景象。
“蛾儿雪柳黄金缕”:尽态极妍。 “笑语盈盈暗香去”:欢乐飘香。 【4】最后三句:点睛之笔。写 “我” 寻找 “那人” ———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
独处于“灯火阑珊”的偏僻角落: 反映“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
主旨:
《青玉案》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 “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 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 有所求的志向。含蓄表达其不与媚敌求荣的主 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政治立场。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 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 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 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
▲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 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 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豪 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 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 ( 美好,柔美)之作,兼有 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 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 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 视百家”。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境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词三首》篇一: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认识辛词“婉约”类名作的特色。

3.初步体会辛弃疾豪放派词的基本特点和爱国情怀。

4.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鞚:“kònɡ”,马笼头。

诗意解读上片前两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

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

三、四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

词人既能极细致的观察又能极深微的体会,因而写的是如此生动、有趣。

下片前两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

词人使用的语句极其简淡,却能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风韵悠然。

结尾二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采: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天真。

综观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

名句识记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考点演示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出生的时候,北宋已经沦亡了十多年,他的出生地历城,早已被金侵略者占领。

他21岁时就在家乡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进行抗金斗争。

1165年,他向宋孝宗进呈《美芹十论》,详细分析了敌情以及宋军收复中原的战略。

后被派任建康通判。

后知滁州,历任江西提点刑狱、加秘阁修撰,湖北、湖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

后落职,闲居上饶。

淳熙十四年(1187),又被起任福建提点刑狱,代理安抚使。

后又被谏官弹劾罢官,回上饶,徙居铅山。

一住八年,直到宋宁宗嘉泰二年(1203),被起用为绍兴府知州,兼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

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回到铅山,九月病卒。

辛弃疾的词,现存600余首,今传《稼轩词》四卷本和《稼轩长短句》十二卷本。

辛词不但数量上超过时人和前辈,思想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

辛词内容十分丰富,但主要内容是表现爱国思想和英雄气概。

首先,辛词歌颂抗金斗争,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最能体现词人本色。

但辛弃疾一生以报国为志,有经纶济世之才,却一直受到排挤和压抑,因此辛词中出现了许多感慨壮志难酬的登临怀古之作。

《过南剑双溪楼》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辛弃疾在上饶、铅山隐居时还写了一些流连诗酒、疏狂啸傲和乡村题材的作品,同时也表现了对南宋朝廷的憎恶。

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他对黑暗官场的鄙弃。

总的说来,歌唱抗金、歌唱爱国的词作,不占辛词多数,但却是辛词的主调。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艺术,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

辛词的成就,首先表现在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上:辛词以豪放著称,大多悲壮激昂,但又兼有飘逸、清丽的风格。

其次表现在开阔雄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上:古今上下、山川日月、龙虎神鬼,无不进入他的作品,借以表达豪情和受压抑的郁闷。

再次,表现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辛词继承《诗经》、《楚辞》的传统艺术手法,或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或借古人之酒浇己之块垒,并能翻出新意,寄寓深刻。

辛弃疾将典故诗文、雅言俗语,熔为一炉,浑然天成。

但也有一些因过多用典而晦涩难懂之作。

辛弃疾在艺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使其词形成了独特的面貌,产生了“辛派词人”。

他和爱国诗人陆游并立于世,标志着宋代爱国主义诗词创作发展到了新的高峰。

二、写作背景《青玉案·元夕》此词写于哪一年虽无定说,但最早也要在乾道、淳熙年间。

大约写于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

此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四五十年,而划江割据局面依然。

敌虏仍隔岸肆虐,虎视眈眈,令志士仁人寝食难安。

词人投笔从戎,弃家投南,实指望南宋当朝厉兵秣马,挥戈北征,收复失地。

不料当局不思恢复,只图偏安;不念国破,只颂月圆;一心粉饰太平,灯节糜费无度。

真个“直把杭州作汴州”。

词人空怀壮志,请缨无路,回天乏术,只有“世人皆醉我独醒”之痛苦。

幼安以深长的艺术语境,含蓄言情曲笔抒志。

词中创造的艺术境界亲切生动,寓意隐而不露,似有若无。

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亦增其强烈、永久的魅力,令人思索不已。

王国维先生论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三种境界时,就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第三境界,比喻凡事须经艰苦跋涉,往往“踏破铁鞋无觅处”,最后才能“得来全不费功夫”。

《鹧鸪天》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趁机进行起义活动。

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

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

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

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

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

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

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下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

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正法。

辛弃疾这种忠心为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的英雄行为,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是绝无仅有的。

这首词的上片写的就是上述作者这段出色的经历。

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此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书此词于造口。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

”此一记载对体认本词意蕴,实有重要意义。

《宋史》高宗纪及后妃传载:建炎三年(1129)八月,“会防秋迫,命刘宁止制置江浙,卫太后往洪州,滕康、刘珏权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

闰八月,高宗亦离建康(今南京市)赴浙西。

时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黄州(今湖北黄冈)渡江,直奔洪州追隆祐太后。

“康、珏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

”《三朝北盟会编》十一月二十三日载:“质明至太和县(去吉州八十里。

《太和县志》),又进至万安县(去太和一百里。

《万安县志》),兵卫不满百人,滕康、刘珏皆窜山谷中。

金人追至太和县,太后乃自万安县至皂口,舍舟而陆,遂幸虔州。

”《宋史·后妃传》:“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

”《宋史·胡铨传》:“铨募乡兵助官军捍御金兵,太后得脱幸虔。

”史书所记金兵追至太和,与罗氏所记追至造口稍有不合。

但罗氏为南宋庐陵人,又曾任江西抚州军事推官,其所记此一细节信实与否,尚不妨存疑。

且金兵即至太和,其前锋追至南一百六十里之造口,亦未始无此可能。

无论金兵是否追至造口,隆祐被追至造口时情势危急,致舍舟以农夫肩舆而行,此是铁案,史无异辞。

尤要者,应知隆祐其人并建炎年间形势。

当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汴州掳徽钦二宗北去,北宋灭亡之际,隆祐以废后幸免,垂帘听政,迎立康王,是为高宗。

有人请立皇太子,隆祐拒之。

《宋史·后纪传》记其言曰:“今强敌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小儿听政,将何以令天下?”其告天下手诏曰:“虽举族北辕之恤,而敷天同左袒之心。

”又曰:“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子之九人,唯重耳之独在。

”《鹤林玉露·建炎登极》条云:“是词的切,读之感动,盖中兴之一助也。

”陈寅恪《论再生缘》亦谓:“维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诵。

”故史称隆祐“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

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穷追隆祐,东路则渡江陷建康、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

南宋政权存亡危急之秋。

故当稼轩身临造口,怀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兴”,题词于壁,实情理之所必然,罗氏所记大体可信。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雕车(diāo)(2)慨然(kǎi)(3)旌旗(jīnɡ) ...(4)髭须(zī) .(7)菩萨(pú) .2.填空。

(1)(2)(3)(4)(5)(今山东济南)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

(1)东风夜放花千树。

...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花开(2)凤箫声动。

..凤箫:箫的美称(3)笑语盈盈暗香去。

..盈盈:仪态美好(4)灯火阑珊处。

..阑珊:稀疏,零落(5)壮岁旌旗拥万夫。

...拥万夫:统领人数众多的部队(6)江晚正愁余。

..愁余:使我悲愁4.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

(1)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译文:当初率领万众南下渡江之时,部队和金兵朝夕战斗,互相射杀,一路飞箭不停。

(5)阑珊(shān).(8)蓓蕾(bèi).(6)栅栏(zhà) .(9)蓦然(mò)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译文:在郁孤台上向西北遥望长安,可惜被群山挡住,望不到。

?上片:元宵夜歌舞狂欢?《青玉案·元夕》??游人如织下片????那人:淡泊宁静、脱俗高雅?悲慨凄凉?上片:英雄壮举回忆????《鹧鸪天》对比→ ?怨愤之情?下片:投闲置散现状???上片:悲惨史实→怀念故土:抑郁、苦闷?《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下片:坚信收复中原、雪洗国耻:愿望?《青玉案·元夕》这是描写元宵灯节的词。

全词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但题旨并不在这里,不是对这种“盛况”的肯定和褒扬,而仅仅是作为背景材料。

实际上,作者对人们的狂欢,含有贬斥之意。

词中的“那人”才是作者的褒扬对象。

词人借对元宵节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