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对应课本分类系列专题训练及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 专题01 送别诗 附专项习题 含解析答案
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1 送别诗送别诗是抒发离别之情的诗歌。
诗歌所表达的是送别时的离情别绪。
正如江淹《别赋》所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可以说是诗歌中重要题材之一。
在阅读和欣赏这类诗词,要注意离别的场所、时间、人物以及抒情视角。
可以说,这是阅读与欣赏送别诗的关键。
一、送别类别1、谢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恋别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壮别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阔别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
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重难点05 古代诗词阅读训练-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与练(上海专用附答案和解析)
重难点05 古诗词鉴赏-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建议用时:60分钟)1.鉴赏范围应以古诗词文学常识及唐诗宋词为主,兼顾元明清时代的诗歌。
考查内容仍以语言风格、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诗歌的形象、以及观点评价出现。
2.更重视整体理解,各考点综合考查。
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比较阅读将成为一大热点。
3.立足整体把握,从小处切入设题。
近年来,从具体的某一句、某一联入手考理解,从前后顺序或照应的角度考构思,从古人的评价或关于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考鉴赏的命题方式较为流行。
1、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分析意境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3、分析技巧(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分析语言特色(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分析单字技巧(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5)该词对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6、分析情感、主旨(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7、评价题(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8、比较评价题(1)通读诗词,分别把握各自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8咏物抒怀诗含解析
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8 咏物抒怀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咏物诗最多的在盛唐时期。
一、主要特点1、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屠隆在《论诗文》中认为:咏物诗“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如:古诗中虞世南的《咏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等咏物诗。
又如左河水的《咏棉花》:“不恋虚名列夏花,洁身碧野布云霞。
寒来舍子图宏志,飞雪冰冬暖万家。
”短短四句托物言志特征明显。
2、充分运用形象思维无论是虞世南想表达高洁也好,骆宾王想表达怨情也好,李商隐想表达孤清也好,都不是直说,都是通过对蝉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出来的,这就不生硬,不直白,能够让人有生动的想象。
写诗,必须注重形象思维,必须写得鲜活生动,只有这样,才是文学作品而不是报告也不是论文。
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诗歌都或多或少具有此类特点。
3、形象思维都是经过理性思维烛照过想通过一首诗表现什么样的思想内涵,作者是应当明白的。
在形式上怎么才能表达好这样的思想内涵,用什么样的构思和章法安排,这也离不开理性思想。
当然,这样的思维,有些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
写诗,不仅要有对诗的感觉,而且要掌握写作的要领,对所写内容本身的规律及诗的文本要求,要有熟悉的掌握。
只有从理性上理解了,认识了,才能从形象上更好地感觉和表现。
4、诗都是物情交融的产物上述三首诗都写到蝉,也都表达了情。
虽然有的是直接表达,有的是曲折表达。
咏物诗,必须有物,没有物就称不起咏物诗。
但只简单写物不行,还要有人的思想情感作其灵魂。
高中语文古诗词解析复习 题集附答案
高中语文古诗词解析复习题集附答案高中语文古诗词解析复习题集附答案一、题目解析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情感。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古诗词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套古诗词解析的复习题集,并附上答案,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核心知识点。
二、题目一:请解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答案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送别好友的场景,展现了自然风景与人情之间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重之情。
诗中以黄鹤楼为背景,通过描绘之处的壮丽景色,烘托出友情的深厚,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
在表达方式上,杜甫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写景、比喻等,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全诗情感热烈,意境优美,寓情于景,刻画了作者对友谊的真挚表达。
三、题目二:请解析《登鹳雀楼》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答案二:《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俯瞰京城的景象,通过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色和繁华的都市风貌,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运用了比喻手法。
诗中通过"百战"、"赤壁"等比喻来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其次,运用了对偶手法。
诗中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对偶结构,使诗歌更具音韵美和节奏感。
另外,诗中运用了景与情相结合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总体而言,《登鹳雀楼》凭借其辞章华丽,意境深远,艺术丰富的特点,成为了一首经典的古诗词作品。
四、题目三:请解析《江雪》这首诗的意象和意境。
答案三:《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雪纷飞的场景,以及描绘诗人内心世界的变化,展示了自然景色与人情境界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世态人情的深刻体悟。
在意象方面,诗中通过描绘江雪纷飞的场景,表现出凛冽的气候和江雪飘零的景象,给人一种冷峻、寂寥的感觉。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酬和类 专题练习合集 (含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酬和类专题练习合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①苏辙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
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①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围中。
B.乐与野农共食却嫌尉卒扰人,其背后的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
C.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
D.诗中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2.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寄满子权王令楼前暮霭暗平林,楼上人愁意思深。
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日自多阴。
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
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
【注】满子权:为王令少年时的至友,两人皆有治国安民之志。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点明地点和时间,下句写此时此境诗人的思绪,从而为全诗奠定基调。
B.颔联诗人触景生叹,薄云未必降雨,秋日从来多阴,暗含了诗人对人世的感喟。
C.颈联诗人向友人倾诉自己境况,表达了即便怀才不遇,志向也定会实现的信心。
D.本诗中所选的意象如“暮蔼”“平林”“薄云”“秋日”均含有萧瑟凄凉之感。
4.“楼上人愁意思深”一句中“意思深”包含哪些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②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2020-202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诗歌鉴赏综合解答题附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各题。
京口闲居寄两都友人【晚唐】许浑吴门烟月昔同游,枫叶芦花并客舟。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
一樽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
何处相思不相见,凤城宫阙楚江楼①。
【注释】①凤城,指都城。
楚江,长江中下游的别称。
(1)标题中的“京口”在今天的()A. 无锡B. 镇江C. 南京D. 苏州(2)对划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北去”“东流”暗切友人和自己的所在地点。
B. “聚散”偏重“散”,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
C. “浮沉”偏重“沉”,大江东流暗示岁月流逝。
D. 此联融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慨于一体,公正精炼。
(3)赏析颈尾两联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案】(1)B(2)B(3)颈联实写诗人京口闲居的生活景象:诗人独酌浇愁,然樽空酒尽,却只见青山隐隐,暮霭沉沉;友人千里回信,欣慰之际,抬头又见树逢秋时、叶落枝疏,时光飞逝、美景不再。
尾联想象自己和友人分别登上都城宫阙和江边高楼、远隔千里彼此相望的场景,登高望远却只见云天杳杳,只能遥寄相思。
两者由实入虚、以虚衬实,渲染出离群索居的孤寂、对友人的思念以及两地分离、不得相见的感伤惆怅,含蓄隽永,深化意境,令人产生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解析】【分析】(1)唐时润州治所在京口,“京口”即今镇江市。
京口汉称京口里,至东吴孙权筑铁瓮城,置京口镇。
晋时置晋陵郡,南朝宋置南徐州,隋置润州,宋升润州为镇江府,并一直沿用至今。
故答案应为B项。
(2)“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沈无计水东流。
”上句就仰视所见设喻,说白云飘然北去,正如人生不定,离台有期。
下句从俯视所见设喻,说青水悠悠东流,恰似世事浮沉,难以自料。
诗人把俯仰所见之自然景象,信手拈来,化为形象,以“北去”“东流”暗切亲友和自己的所在,并以慨叹语气出之。
抽象的意念与具体形象和谐统一,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分离而兴起的人生感慨,情也随之深沉起来。
由此可知,B项,“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不正确。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清单1古诗的基本知识教学课件
如:《蜀相》《登高》《锦瑟》《书愤》是 七言律诗;《登岳阳楼》《山居秋暝》是五 言律诗。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五言绝句,李商 隐的《夜雨寄北》是七言绝句。
词 散曲
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 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固亭怀古》。 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分为小令和套曲。 如:《山坡羊·潼关怀古》。
基础知识清单 清单1 古诗的基本知识
基 础 知 识 清单
一、明确概念 1.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
文学体裁。 2.古诗:中国古代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
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2.按照题材分类基 础 知 识 清单
三、诗歌的特点 1.句式整齐 除了词和曲,古诗多数句式整齐,如《诗经》基本上是四言,《楚辞》大体上是六言(“兮”字为语气词),古体诗
和近体诗多数是五言或七言。 2.平仄和对仗 平、仄是汉语声调的两大类。在近体诗和词、曲中,用字的平仄有严格的规定,在一些位置上,必须用平声字,
诗歌中的景物指的是意象,找出景物,分析景物的特 《山居秋暝》中“新雨”“明月”“清泉”“浣女”,可
读景物
点,可推测出作者的情感。
看出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了孙权、刘裕、
看诗歌中写了哪些人,作者的态度是什么,进而推测
读人物
刘义隆、廉颇等,通过这些人物表达了对英雄
情感。
的仰慕、对北伐的担忧和不被重用的苦闷。
基 础 知 识 清单
3.读注释 诗歌下面的注释作用很大,一般来说有以下作用。 (1)交代写作背景,注释往往与诗歌主题有关,如注释说作者被贬,心情一般是沉闷的,注释说写作于安史之乱 时,作品很有可能表现了忧国忧民的主题。 (2)解释疑难词语,注释里的词语通常很难理解,而且关系到对诗歌主题的把握。 (3)解释典故,古人喜欢用典,如果不知道典故的意思,很可能错读诗意,要根据典故推测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4.读内容
2020-202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古诗词默写训练综合解答题附答案
一、高中语文默写训练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1)饭疏食,饮水,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
________,于我如浮云。
(《论语》)(2)鼎铛玉石,__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4)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5)________,________。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答案】(1)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2)金块珠砾;弃掷逦迤(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4)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肱”“逦迤”“茕”“堪”“宵”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故答案为:⑴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⑵金块珠砾;弃掷逦迤;⑶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⑷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⑸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
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
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________”一句写出了刘裕在战场上的声威气势,“________”一句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在战场上的狼狈之态。
(2)孟子《鱼我所欲也》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是心”指“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怀古诗类诗歌 专题训练
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怀古诗类诗歌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满江红金陵怀古萨都剌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③坏寒螀④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⑤青,秦淮碧!〖注释〗①萨都剌,元代诗人,公元1332年任职江南,移居金陵。
②畴昔:从前。
③胭脂井:在今南京城内。
隋兵攻打金陵,陈后主与妃子避入此井,终被擒。
④寒螀jiāng:寒蝉。
⑤蒋山:钟山。
1.这首词将山川风物依旧和六朝繁华不再进行对比,抒发了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怀古感慨,下片中“ ▲ ”三字用直白的语言表现了这种情绪。
(1分)2.全诗将情感巧妙地熔铸在景物中,试举一例说明。
(2分)【答案】1.(1分)愁如织2.(2分)示例:①“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一个“急”字既烘托出夜深的静谧氛围,又形象地刻画出潮水寂寞而又不甘寂寞的情状,表现出作者孤独惆怅的心绪也如这潮水一般澎湃。
②“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词人以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秋露等意象渲染气氛,寄托情思,构成一幅意境深远而悲凉的残秋图,写出了昔荣今衰的悲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满江红金陵怀古萨都剌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③坏寒螀④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⑤青,秦淮碧!1.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中“急”字好在哪里?请简析之。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简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答案】1.一个“急”字既烘托出夜深的静谧氛围,又形象地刻画出潮水寂寞而又不甘寂寞的情状,表现出作者孤独惆怅的心绪也如这潮水一般澎湃。
2.①对比手法:拿山川风物依旧和六朝繁华不再的对比,表达惆怅孤寂之情;②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和典故入诗,点化自然,不露痕迹;③直抒胸臆:“思往事,愁如织。
(08)题壁抒怀+托物言志-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鉴赏分类专练
(08)题壁抒怀+托物言志(一)题壁书志诗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1—2)题。
题松汀驿①张祜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②东。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③,不在五湖中。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拜访朋友,在湖畔的松汀驿落脚时,题在壁上的诗。
②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
这里指太湖及其吴中一带。
③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
这里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中的“含”有“包含、连接”之意,首联写无边的山色远连天空,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
B.诗歌颔联主要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汀驿上见到的一幅东海日出、白浪汹涌的画面,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
C.诗歌前六句侧重写实,最后二句写诗人的心理活动,属于虚写,虚实结合,给读者带来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味。
D.全诗描写了山色、水光、日出、白浪、羊肠小道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达到了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2、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A.错误;“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理解有误,从下文“海明先见日”看应是清晨之景;2、①前六句通过对山色、水光、日出、涛声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②最后两句通过写未遇见隐居旧友,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解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在分析整首诗的情感时,要抓住各联中出现的意象,通过其特点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如写到的山色、水光、日出、涛声以及羊肠小道等,前三联描写的这些景物十分优美,而且意境阔大,表现出诗人对此地的喜爱之情;最后一句写诗人要拜访的朋友“不在五湖中”,表现出一种寻友不遇的遗憾之情;译文:无边的山色,连接着遥远的天空,东南的泽国,在苍茫的烟波之中。
多么明亮的海水,托出一轮红日,明镜般的江水,风掀银浪起涛声。
2020年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
2020年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全国Ⅰ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A 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14题详解】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
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
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
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故选A。
【15题详解】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典故作用(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典故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古风李白燕昭延郭隗①,遂筑黄金台。
剧辛②方赵至,邹衍③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注】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战国时燕国人,劝说燕昭王求士。
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
③邹衍,战国时著名哲学家,齐国人。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等。
B.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这首诗是一首寄慨而抒怀的五言古诗。
C.这首诗大量运用典故,对具体讽刺对象故意闪烁其词,但倾向分明,感情激越。
D.“青云士”原指立德立言的高尚之人。
《史记·伯夷列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李白在诗中反其意而用之,指那些无德无才的尸位素餐者。
2.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有何作用?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寄高常侍①杜甫汶上相逢年颇多②,飞腾无那故人何。
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
今日朝廷须汲黯③,中原将帅忆廉颇。
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注】①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高适回朝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时年61岁。
②开元二十七年(739年),高适秋后至汶上,与杜甫结交。
③汲黯:汉代名将,与宋包拯、明海瑞并称为史上三大直谏之臣。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回想与高适在汶上初次相逢,虽时光荏苒但友情不变。
B.第三句回忆高适统领淮南两川军队的历史,突出好友的军事能力。
C.第四句“驾”字有并驾齐驱之意,以曹植和刘桢来盛赞好友文采。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在迟暮之年离别好友,不胜悲伤的心情。
2020-202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诗歌鉴赏综合解答题附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
夜宿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怪生:怪不得。
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
《夜》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B. 《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船桨都收放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
《夜》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C. 《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D. 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2)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
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B(2)《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收篙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
《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
“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
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解析】【分析】(1)B项分析不当。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语都张伞”;“树头花落未成阴”,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
由此可知,《夜》诗描写的是暮春农村的景色。
选项说“初春时节”是错误的。
2024年上海高考古诗解析及配套练习
知往鉴今----上海高考古诗赏析(4)2022上海高考古诗解析及配套练习(本卷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2022高考古诗刘禹锡的《城中闲游》的详尽解析,有诗歌诗句的理解、考点分析、答案解析及解题指导等。
第二部分是小试牛刀,由两份诗歌赏析题做练习。
小试牛刀的第一题是李贺的《梦天》的阅读题,第二题是陈寅恪的《戊辰中秋夕渤海舟中望月有怀》和鲁迅的《无题》的比较阅读题。
第三部分是附有空白卷。
)一、高考试题解析-----2022高考古诗题(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
(8分)城中闲游(唐)刘禹锡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
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
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
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
译文:我打听到洛城中池台的主人们,他们大多位居显要的职位。
池台的主人虽花费重金买到风景绝佳之所,却整日把它们托付给闲散之人,自己没时间来欣赏。
人们可沿着池苑楼台长满竹子的曲折小径、开满鲜花的盘曲树林间往来欣赏。
夕阳西下,一众宾客散去,园中只剩下满园落寞的春色,热闹不在。
【注】本诗作于使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
补充注释①城中:指洛阳城。
②借问:询问,打听。
③池台:池苑楼台。
④要路津:重要的道路和渡口,喻显要的职位。
⑤千金:一千斤金(古时以黄铜为金)。
⑥绝境:风景绝佳处。
⑦永日:整天,终日。
⑧属:交付,托付。
⑨萦纡:盘旋弯曲,回旋曲折。
⑩巡:查看12.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C )(1分)A.《古诗源》(《古诗源》是清人沈德潜选编的先秦到隋代的古诗选集,时间上就不配匹-----这是唐代作品不属先秦到隋代。
)B.《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北宋文学家郭茂倩编撰的上古至唐、五代的乐府诗歌总集,成书于北宋时期。
全书共一百卷,以辑录汉魏至唐的乐府诗为主。
体裁上不配匹-----这首诗歌不是乐府诗)C.《唐宋近体诗集》(《唐宋近体诗集》是收录唐宋近体诗的诗集。
这首诗是唐代的近体诗中五律,能收录于《唐宋近体诗集》,所以可选C项。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词牌《蝶恋花》(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词牌《蝶恋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送祐之弟辛弃疾衰草斜阳三万顷,不算飘零,天外孤鸿影。
几许凄凉须痛饮,行人自向江头醒。
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
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衰草、斜阳、孤鸿,三个意象萧瑟颓败,渲染了送别时的悲凉心情。
B.因“几许凄凉”才“须痛饮”,唯有如此,才能忘记你我兄弟离别之苦。
C.依据“江头”这一意象分析,本词的主旨应该与白氏《琵琶行》十分接近。
D.离愁很容易消除,但是被其他的忧愁或怨恨引起,使离别之愁更显忧愁。
2.结合词的具体内容分析下阕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①苏轼簌簌无风花自堕。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②。
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③,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李公择:是东坡老友,两人都因反对新法遭贬,交情更笃。
②樱桃过:是指樱桃花期已过。
③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此处意思是像《楚辞·招魂》。
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簌簌无风花自堕”,花落声簌簌却不是被风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坠落在地。
B.“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柳老”即是“春老”,“樱桃过”是写樱桃花期已过:二者都为送别渲染了气氛。
C.“落日有情还照坐”一句融情于景,赋予落日人的情感,含蓄地写词人劝慰友人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D.下阕第一句写词人跟着友人乘坐的船,直到路的尽头,这一处描写体现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4.下阕最后两句是怎样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题材分类全解全练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题材全解全练古典诗文10-26 1746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题材全解全练一、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咏史怀古诗题材特征形式标志咏史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通过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形式标志主要体现为:一是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人名+咏”等,如李商隐的《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王维的《西施咏》。
二是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如刘禹锡的《金陵怀古》《乌衣巷》,陈子昂的《燕昭王》《登幽州台歌》,杜甫的《咏怀古迹》《蜀相》《八阵图》等。
三是内容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李商隐的《马嵬》,杜牧的《过华清官绝句》。
基本内容:咏史怀古,往往是诗人借怀古叹今或叹个人命运的坎坷,所涉及的多是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事件、古迹等:历史人物如屈原、吴王、贾谊、王昭君、曹植、诸葛亮、隋炀帝、唐明皇、杨贵妃、李煜等,历史事件如马嵬事件、隋灭、项羽自刎、安史之乱等,历史古迹如废都荒台、离宫旧苑,骊山、赤壁、新亭、隋堤、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等。
借古自比,或惑叹历史,或影射当今。
思想感情: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历览历史点滴,发表自己观点,常常是一事一议,只发表看法,不含褒贬。
例: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以兵家的眼光论项羽的成败,并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为项羽负气自刎而惋惜。
第二类:悲吟古人际遇,暗伤己之情怀。
要么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要么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例:离骚唐·陆龟蒙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
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
被流放在外的屈原问天天无语,招魂魂不至,纵使写下千行感人的诗句,也敌不过奸佞的一句谗言。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类5:边塞诗】专题精讲精练附详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类】精讲精练专题五、边塞诗边塞征战诗歌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一、边塞诗类型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2、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
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
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3、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4、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对应课本分类系列专题训练及解析课内边练边评限时训练:25分钟评讲:15分钟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后面各套要求同此。
【训练1】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景和抒情是怎样紧密结合的。
2.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请分析概括诗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诗人之“悲”。
【答案】1.前四句描写了苍茫辽远,萧瑟衰飒的深秋景象,烘托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与景和谐统一,创造出沉郁悲凉的意境。
2.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景关系分析,要求回答诗人是怎样将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的,答题时注意答出诗歌哪些地方写景,哪些地方抒情,什么景物,什么情感。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苍茫辽远、萧瑟衰飒的深秋景象,烘托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与景和谐统一,创造出沉郁悲凉的意境。
2.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查诗歌的情感。
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此题要求概括诗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诗人之“悲”,注意根据诗中“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分析出“韶华易逝”;根据“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析出“漂泊之感”;此外,一生多灾多病之“凄苦”,独自一人登高之“孤独”;时局艰难之“忧虑”;两鬓如霜之“功业难酬之困”;因病戒酒之“艰难”等悲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训练2】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这首词作于李煜被软禁在北宋首都东京(开封)时期。
3.“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他“何时了”呢?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是从艺术手法和情感的表达上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3.春花秋月总是和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可是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指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作者对它没有任何的欣赏兴趣,只求早点结束,所以追问“何时了”。
4.词人用春水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前面的“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既写出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愁绪的连绵不断,无尽无休。
【解析】3.这是一道情感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当时作者的处境,结合作者的处境可以达到答案。
4.这是一道手法(技巧)赏析的题目,主要手法是比喻,答题时注意分析喻体和效果,还要注意是结尾句,注意和情感的联系和结构上的照应。
【训练3】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王维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天官”“将星”点明人物身份和事情缘起,“柳”字暗点特定场景,言简意赅。
B.颔联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点出了进军的方位路线,与首句的“动将星”呼应。
C.颈联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意思是无论是辞凤阙还是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
D.诗歌前两联重在表现赵都督的耿耿忠心,后两联重在描写其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
6.诗歌的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有何含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5.D(前两联与后两联的意思刚好说反了。
)6.①含意:哪里肯学那些书生之辈,终老窗前死啃一经。
②简析:以反问的方式收束,既表达诗人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也借此表达对赵都督的赞扬之情。
【解析】解答炼句题,一般先答出诗句的字面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所蕴含的情感,进而分析其表达效果。
尾联的“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表达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以及对赵都督的赞扬之情。
先练后评(一)【训练1】水调歌头(南宋)杨炎正①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南宋抗金志士。
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这首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
斜日,既实写景物,又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乐景衬哀情,以此反衬愁怀。
C.“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含诗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2.整首词塑造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案】1.D(“暗含诗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错误,从词中来看,化用陶诗,只为寄寓词人的田园之思。
)2.①整首词塑造了一个深受羁旅漂泊之苦【飘零孤寂】、心怀故国【眷恋故国、忠贞爱国等也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等也可】、想要归隐田园的爱国词人形象。
②上片的“离愁”“征鸿”写故国之思,沦陷之痛,和下片的“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共同塑造了一个眷恋故国山河的深沉爱国词人形象。
③下片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词人形象。
④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句,写出其深受流离之苦;“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写出其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做个高洁隐士,塑造了一个有退隐之意的词人形象。
【点睛】1、对形象特点的术语概括要准确、到位。
比如,只答“塑造了一个愁苦的词人形象”则未免空泛,要明确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具体总结出来才行,比如是“漂泊孤寂之愁”,“有志不得伸之愁”等。
笼统答“忧愁”是不能得分的。
2、要学会从上下片或选择不同的词句来概括出不同的形象特点,这是答题角度;注意养成分条答题的习惯,但分条不能交叉重叠。
3、不要忽视了注释的利用,如注释说词人是“南宋抗金志士”,这个很重要。
【训练2】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3.这首诗歌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4.清代章燮评价本诗尾联:“以幽闲之意结之,益见旅人跋涉之苦。
”你赞同吗?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3.颔联写寒夜孤灯陪伴孤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声声鸣叫,羁旅之人深愁难眠,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
视听结合,融情于景,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4.赞同。
尾联用乐景反衬哀情,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如答不赞同,也需讲清理由且能自圆其说)【解析】3.本题属于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之意境类题目,比较完整的答题思路一般是: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或幽冷、清幽、宁静、闲适、恬静或苍凉、雄浑、苍茫、辽阔、高远、壮阔或萧瑟、凄凉、暗淡、萧条、荒凉、冷寂,④分析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
4.尾联以景结情,以设想之词,勾勒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融情于景,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
画面中虽然没有写人物,但一条静静地系于家门外的钓鱼船却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面对这样一幅家乡优美的画面,谁人不梦绕魂牵,更何况旅宿在外的诗人呢!家乡远隔千里,旅人归思难收,如此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
这也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
【训练3】浣溪沙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①远,小楼吹彻②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注:①鸡塞:亦作鸡禄山。
这里泛指边塞。
②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
5.词的上片开头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6.清朝文人许昂霄曾云:“细雨二句,合看乃愈见其妙。
”这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7.下片结句“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中的“恨”有哪些?试结合全词概括。
【答案】5.描绘了一幅衰败、凄凉的荷塘秋残图。
荷花的清香已经销尽,翠绿的荷叶已经枯败,荷塘绿水间吹起了秋风,写出了词人眼中的一片萧瑟。
(大意对即可)6.(1)虚实结合,寄托深远。
(2)“梦回鸡塞远”是虚景,写思妇在睡梦中见到遥远的边关而去找寻想念的人;“细雨”是醒来后的实景,细雨迷蒙正与梦境的迷离相结合——边关何其遥远。
(3)“玉笙吹彻”为实景,“寒”字写人的内心凄冷,为虚写,共同渲染了抒情女主人公不堪迟暮的感伤心情。
7.“无限恨”包含了伤秋之恨,思夫之恨,家国之恨。
【解析】5.词的上片着重写景。
菡萏,荷花的别称。
文学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
”“香”点其“味”,“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实使人惆怅。
西风,秋风之谓也。
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
如果说上句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
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融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
6.词的下片着重抒情。
首句,托梦境诉哀情。
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可谓“雨亦绵绵,思亦绵绵”。
“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
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词人的寂寞孤清。
这两句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
【点睛】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有哪些。
详情可参考备课组下发的资料。
7.最后两句,直抒胸臆。
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
具体“恨”,需结合上下文来领会并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