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早在1881年,马克思根据俄国当时的国情和历史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
这是马克思根据东方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提出的有别于他长期研究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伟大构想。
为经济文化较落后的东方各国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为后来俄国和我国等一系列经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标签: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资本主义;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邓小平;改革开放一、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在俄国,由于其特殊国情,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农村公社。
这种农村公社能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
马克思指出“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
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
[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指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而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可怕的波折”,即资本主义制度黑暗、腐朽的一面。
二、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复信初稿中,结合俄国特殊国情,分析指出“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
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
”[2]并且他认为这种农村公社“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应用到公社中来。
”[2]并且他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
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3]这是马克思首次提出了“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浅析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涵义及启示
浅析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涵义及启示作者:李微王玉任爱娟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3期摘要: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反应了关于世界革命的新思路,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一大发展,它冲破了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为东方社会主义构想的成功增添了辉煌的一页,也为落后国家走向社会道路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卡夫丁峡谷;马克思;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中图分类号:A1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274-01一、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涵义“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
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
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
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已经主张:俄国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首先实现社会主义。
随后又有一些学者提出相同或类似的看法。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之后,西方革命走向低潮,东方却出现了革命的新曙光,俄国民粹派掀起的革命斗争极大地动摇了沙皇专制,俄国革命已处于革命前夜。
于是,“马克思、恩格斯及时地把目光移向了东方,提出了新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即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二种构想”。
二、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启示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之所以引起广泛的争论,不仅因为这一理论本身的模糊性,而且还因为这一理论的解读往往被赋予了某些现代性。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2012.04学教育9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方法论意义罗丹俞锦旺(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广州510970)[摘要]本文论述了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探讨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方法论意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制度可以跨越,先进的生产力不可以跨越;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离不开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肯定的成果,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一般性与多样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关键词]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方法论马克思的跨越理论虽然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但它对我们社会主义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价值不在于具体结论,而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正如恩格斯的说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
因此,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再一次探究马克思的“跨越理论”思想时,我们的目的是希望从马克思“跨越理论”思想的方法论意义中得到进一步的启迪。
一、东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在实际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马克思充分运用自己的社会发展理论,根据俄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探讨了东方社会跨越式社会发展道路的可能性问题。
“马克思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既保留了公有制,又出现了私人占有的现实情况,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将社会发展规律跨越式性问题突出来了。
强调了俄国农村公社尖自身基础上跨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即著名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2]马克思所说的“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社会那一段苦难的历史,即通过贩卖黑奴,掠夺殖民地矿藏等野蛮方式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这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是一种莫大的屈辱和灾难,所以被马克思称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在《给“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中,马克思说:“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
卡夫丁峡谷理论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内涵:
意指可以有条件地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免受 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痛苦、不幸和耻辱,直接进 入社会主义社会。 是马克思针对俄国当时广泛存在的农村公社而提 出的一条不同于西方社会发展的东方社会发展的 道路。其前提是必须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 一切肯定成果,改造农村公社的古代形式,使之 能够“直接变为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 的出发点”。
在俄国,由于各种情况的特殊凑合,至今还在全国范围内 存在着的农村公社能够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 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正因为它和资 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 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卡夫丁峡谷”是和资本主义的生产 相联的,但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全过程,而是资本主义生 产的“波折”以及产生这些“波折”的生产阶段。作为资 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无疑是指马克思曾多次鞭 挞的、由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 导致的经济危机及其灾难性后果。所以,马克思所说的 “卡夫丁峡谷”应包括二层含义:一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所 引起的经济危机及其灾难。二是指导致经济危机的资本主 义生产的某些阶段。这样马克思就明确回答了查苏利奇所 提出的关于“世界各国由于历史的必然性是否都应经过资 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问题。
谢谢!
一、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 想”的由来
马克思东方社会“卡夫丁峡谷”理论浅析
成 果 。这一 卓越思想 成果 的精髓或核 心就 在于马 克思提 出 易 。 (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 第 4 卷 ,人 民 出 版 社 , ” 《 9 5年 ,第 3 9页 )但 是 ,到 了晚期 ,即 l 6 9世纪 7 0年 的关于东方 社会可 以跨越 资本主义 “ 卡夫 丁峡谷 ”直接进 1 9 入 社会主义 的伟大 构想 。它 的提 出,引起 了科学 社会主义 代后 期开始 , 由于 目睹西 欧各 国社会主义 运动趋 于衰退和 理 论研究1: 作者 的极大兴趣 , 以至 在科学 社会主 义研究领 沉寂 , 以及 受一些 学者研 究东方 社会取得 重要进 展 的启 发 域 里,所谓 东方社会 理论就 是东方落 后 的封建主义 国家 实 等原 因 ,马克思把 视线和研 究重 点逐渐转 向革命 运动 日渐 现 社 会 主 义 的 理 论 , 它 成 了 “ 越 论 ” 的代 名 词 。 跨 兴起 的俄 国和 其他 东方 国家 ,提 出了著名 的跨越 资本主义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 院学报
20 0பைடு நூலகம்9拄
第2 3卷 第 3 期
马 克思东 方社会 “ 夫丁峡 谷 ”理论 浅析 卡
赵 东 坡
( 北京 大学哲 学系,北京 1 0 7 ) 8 1 0
摘要 :马克思的 东方社 会理论 ,是相对 于他 的西方社 会理论 而言的,在十九世纪欧洲 大革命 失败后, 马克思在 西 方范围 内所研 究的社会 发展 理论遇到 了困难 ,于是马克思转 而将研 究 目光投 向 了东方社会 。通过对 东方特有 的社 会性质及发展 状况的研 究 ,马克思认识 到资本主义社 会发展必经 阶段 的规律 并非是一成 不变的,有 时会 出现跳跃 式的发展 ,指 出东方农 业国家可以跨 越资本主义的 “ 卡夫丁峡谷 ” ,进入到共产主 义的发展 阶段 。马克思 的这一研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作者:杨奇来源:《学理论·下》2011年第11期摘要:早在1881年,马克思根据俄国当时的国情和历史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
这是马克思根据东方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提出的有别于他长期研究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伟大构想。
为经济文化较落后的东方各国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为后来俄国和我国等一系列经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资本主义;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邓小平;改革开放中图分类号:A81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3-0008-02一、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在俄国,由于其特殊国情,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农村公社。
这种农村公社能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
马克思指出“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
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
[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指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而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可怕的波折”,即资本主义制度黑暗、腐朽的一面。
二、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复信初稿中,结合俄国特殊国情,分析指出“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
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
”[2]并且他认为这种农村公社“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应用到公社中来。
”[2]并且他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
浅析“卡夫丁峡谷”的可跨越性
浅析“卡夫丁峡谷”的可跨越性著名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是马克思晚年针对落后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制度而提出的。
马克思认为,这种跨越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必须具备内部的历史条件和外部的优势条件。
后来,列宁根据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对这个理论进行了扬弃,并指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
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卡夫丁峡谷”理论中体现的方法论原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启示意义。
标签:卡夫丁峡谷;跨越;历史实践;现实启示19世纪80年代以后,马克思针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提出了著名的“卡夫丁峡谷”理论。
“卡夫丁峡谷”理论为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它既丰富了社会主义学说,也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本文从马克思对“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探索、列宁对“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扬弃、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历史实践以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现实启示四个维度出发,刍议自己的观点。
一、何以成为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探索在马克思著作中,马克思明确地使用“卡夫丁峡谷”这个词是与俄国社会关联在一起的。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值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对俄国进行大规模改革,他废除了俄国的农奴制,开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恰逢这个时期,马克思《资本论》俄文版第一卷于1872年在俄国发行。
因此,俄国的学者和革命人士对本国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是俄国怎样从封建落后的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历史必然性问题以及俄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农村公社的发展问题。
1881年2月16日,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查苏利奇(俄国民粹派的一位思想家)致信马克思,希望马克思能说明俄国农村公社的发展前景问题和世界各国都要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必然性问题。
1881年3月,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回信中正式提及了“卡夫丁峡谷”问题。
马克思指出,《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起源分析,明确限于欧洲各国,俄国由于历史条件不同,由封建的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必然性不适用于俄国。
试论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问题的论断
试论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问题的论断
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问题的论断主要集中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超越问题上。
他提出了“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概念,意味着一个国家或社会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直接从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以及《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提出了这个论断。
他指出,社会形态如同地质层一般,会经过“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再次生形态→再次生形态以后的形态”。
而在五大社会形态
理论前,马克思已有三次社会形态理论的阐述。
马克思认为,这种超越资本主义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而是要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重新经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只不过是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实现。
他强调,跨越“卡夫丁峡谷”并不是简单地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而是要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重新经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只不过是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实现。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探讨了俄国农村公社的性质和命运问题。
他们认为,俄国农村公社属于原始公社进化链条中的最新类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
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然而,他们也强调,这种跨越是有条件的,需要在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才能实现。
总的来说,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问题的论断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局限性的批判,并提出了超越资本主义的可能性。
这种超越并不是简单地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而是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重新经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强调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条件和限制。
关于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解读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关于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解读关于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解读“跨越卡夫丁峡谷”是指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阶段或充分发展阶段,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种种灾难,或少遭受这种种灾难,而吸收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马克思有关“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述最初见于他1881年《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初稿》中的一段话。
他是这样说:“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业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欧洲唯一的国家。
它不像东印度那样,是外国征服者的猎获物。
同时,它也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存在的。
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和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土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
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
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最后,长久以来靠农民维持生存的俄国社会,也有义务给予农民必要的支持,来实现这一过渡。
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马克思为什么要把资本主义阶段称为“卡夫丁峡谷”?卡夫丁峡谷的含义是耻辱之谷。
典故出自古罗马史。
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
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并可以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由此可以推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阶段称为卡夫丁峡谷无非是要表明,一方面,资本主义是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的阶段,是从某种意义上使人类感到耻辱的阶段;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又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须经过的阶段,只有经过这一阶段,人类历史才能进入更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对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判断
马克思对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判断
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是他的一个重要思想,主要涉及对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解和判断。
“卡夫丁峡谷”一词源于古代罗马的一个历史故事,后被马克思用来比喻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灾难。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卡夫丁峡谷”主要指的是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如阶级分化、剥削、经济危机等。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一方面,资本主义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阶级矛盾的激化、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等。
这些问题和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必然产物,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马克思也指出,尽管资本主义制度带来了种种问题和矛盾,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如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下,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即避免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实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的过渡。
这一思想在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等中得到了深入的阐述。
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并不是一种历史决定论,而是强调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社会发展的路径并不是单一的、线性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在理解和应用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
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精选文档
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精选文档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合力,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是其中之一,主要表现为:在政治体制适应经济发展时,生产力快速提高;生产力提高后,政治体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时,政治体制被迫改变以适应经济发展。
然而是否存在一种可以适应高级经济发展模式的政治体制,而且这种政治体制可以直接进入,这便是“卡夫丁峡谷”理论涉及的问题。
一、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产生19世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其政治体制无法满足的地步。
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也越来越频繁的发生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影响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无产阶级生存难度加大的同时权利意识开始觉醒。
综合以上因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这些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
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经历的一次次经济危机非但并没有使其激化社会基本矛盾,反而增强了其自我调节能力,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此时,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了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段不短的时间内共产主义革命不会大范围爆发。
与此同时,俄国为首的封建或者反封建社会的东方世界却革命风起云涌,马克思、恩格斯将目光放在这些国家后,发现这些国家虽然经济发展程度赶不上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随着全球化逐步开始,这些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而直接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直接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这种经济模式可能更适合共产主义革命的发展,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大胆设想这些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这便是“卡夫丁峡谷”理论。
二、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前提和升华(一)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前提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注释:“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萨谟尼特战争时期,萨谟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且强迫他们通过‘牛轭’。
这被认为是对战败军的最大羞辱。
‘通过卡夫丁峡谷’一语即由此而来,意即遭受最大的侮辱。
怎样合理理解马克思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
怎样合理理解马克思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作者:张凌云来源:《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02期内容摘要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源。
马克思从俄国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人类学研究、历史学研究三个方面对这一理论作了科学阐释与论证,所以,“猜想”说是不能成立的。
在“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这一命题中,“跨越”与“吸取”互为前提,两者是辩证统一关系,而非相互矛盾的“二律背反”关系,所以,“跨越的悖论”说也是不能成立的。
探讨马克思晚年的这一理论不能仅对“信稿”之初稿作孤立的研究,而应把“信稿”的四稿联系起来,把“信稿”与俄国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人类学研究、历史学研究这三方面的文献联系起来,作总体的综合研究,才能把握这一理论的系统性及其重大意义。
关键词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吸取资本主义肯定成果猜想悖论方法论作者张凌云,《学术月刊》原常务副总编。
(上海 200020)我国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多很自然地要回溯到它的理论之源——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以从中寻求哲理的智慧和方法论的启迪。
这充分表明马克思这一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它对当代社会主义仍然具有不可取代的重大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许明先生的《走出卡夫丁峡谷》一文(以下简称“许文”,载《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12期)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之基本问题的探讨也是如此,它的立论也以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为依据(按:许明先生并不承认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为理论,他在文章中特加一注对之予以强调。
因之,他称其为“猜想”。
这一问题,下文将作讨论)。
但许文对马克思这一理论的理解值得商榷。
“猜想”说之商榷许文把马克思晚年的理论新贡献——东方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界定为“猜想”,强调“马克思自己并没有正式对其论证”。
这一判断显然罔顾马克思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之实情。
浅谈正确理解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正确理解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现实意义本文旨在联系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尤其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分析如何正确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一处重要论述,并指出正确理解这一论述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中,紧接着那段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著名论述,写道:“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是否正确理解这段论述,关系到能否正确看待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替问题,特别是关系到能否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社会首先在落后国家诞生的问题。
如果仅仅孤立地理解上述这段论述,那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误解,即马克思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发展都必须依次经历原始社会(亚细亚的)、奴隶社会(古代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直至共产主义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进而可能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出现的历史必然性产生怀疑。
事实上,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这一段论述,必须联系马克思理论的整体特别是相关论述来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理解上的片面性,才能符合马克思的原意。
首先,我们应当联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1867年)中所说的一段话:“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即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从这段话来看,马克思认为,人们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这一规律,从而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即人们可以适当加快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替步伐,使一个社会更快地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卡夫丁峡谷理论
三、十月革命是马克思“跨越”设想旳实 现吗?
从俄国历史旳实际发展来看,以列宁为首 旳布尔什维克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苏 维埃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旳发展道路, 这好像是实现了跨越资本主义旳发展阶段, 验证了这一设想。而实际上革命并不等于 跨越,苏维埃俄国旳建立也并不是“跨越” 设想旳实现。
首先,从指导理论上
埋下了严重旳隐患。它造成了经济体制旳 僵化,经济效率低下;人民旳生活水平难 以改善,造成了劳动者生产主动性降低, 生产效率低下。
“苏联和东欧旳这种特殊历史形态旳社会主义旳 出现,实际上是想走出一条不同于马克思提出旳 由发达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旳特殊道路,它旳 最终失败不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旳破产。 相反,它从背面验证了马克思有关人类社会发展 道路旳学说具有强大旳生命力,展示了资本主义 旳灭亡和社会主义旳胜利是不可防止旳历史发展 规律。”
一、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 想”旳由来
这一提法最早出目前1881年2月到3月马克 思给俄国革命家查苏利奇旳复信中:“和 控制着世界市场旳西方生产同步存在,使 俄国能够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旳卡夫丁峡 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旳一切肯定旳成就 应用到公社中来。”
二、马克思旳“跨越”设想并不是一种成 熟旳革命理论
列宁“一国胜利论” 马克思“共同胜利论”
其次,从施政方针上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旳跨越资本主义制度, 是指直接进入没有商品、没有货币旳共产 主义社会,当初旳苏联并没有直接进入这 一阶段。
列宁:“战士共产主义政策”——“新经 济政策” (国家资本主义)
四、人为旳“跨越”只能引起历史旳倒退 和民族旳劫难
对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 丁峡谷设想”问题旳思索
典故起源:
“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公元 前 323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 附近旳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 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旳形似城 门旳“牛轭”下经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 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劫 难性旳历史经历,并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 展时所遇到旳极大旳困难和挑战。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评析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为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在马克思逝世之后,列宁带领广大的无产阶级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在俄国大地上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了对“卡夫丁峡谷”的跨越。俄国的成功实践对于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有着很大的启发,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属于中国的发展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大改造,中国也实现了对“卡夫丁峡谷”的跨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探索,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成功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的发展迈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之后经历了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两届领导集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并向前发展和迈进,这期间虽然发生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样的大事件,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倒戈转向了资本主义,但中国依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将社会主义的大旗举住了,而且举得更稳了。
三、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当代启示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历了苏东剧变,这些国家纷纷转向了资本主义制度,但是这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更不能因此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多年来,其理论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而显得过时,反而不断闪耀出了真理的光辉。从苏联和东欧的例子可以看出,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要比人类所提出的科学理论的认识复杂得多,因此我们要及时吸取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更要积极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动摇。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评析
作者:梁宇辰
浅谈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浅谈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浅谈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对东方落后国家,尤其是对俄国农村公社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实现这种“跨越”的原因在于俄国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
“跨越”必须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跨越”的条件是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榜样作用以及利用西方资本主义提供的“一切积极成果”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这一思想指导的结果。
一、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提出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许多结论都是通过对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分析后作出的。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们曾经设想这一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动并陆续取得胜利,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在这些国家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与此同时,社会化大工业的发展使产业工人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强大的无产阶级成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力量。
而且,生产的社会化还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行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和分配准备物质条件。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早期和中期活动中,始终把实现社会主义的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恩格斯甚至明确提出英、法、美、德四国将首先并同时向社会主义过渡,即“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但是,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设想。
因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凭借国内社会化大生产创造出的丰厚利润和海外殖民掠夺带来的巨额财富收买工人贵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以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
浅析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浅析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摘要: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相对于马克思西方社会理论,是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思考。
其核心主要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影响和指导了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关键词:东方社会理论卡夫丁峡谷对现代化发展路径的思考是马克思思想中一以贯之的主题。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个主题在马克思那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马克思对现代化的思考主要限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本性,揭示现代化的本质、内在矛盾及历史进程,从而形成了他的西方社会理论,即资本主义理论。
第二阶段从70年代到80年代,马克思思考现代化的视野由西方扩展到东方,探讨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路径问题,从而形成了其东方社会理论。
一、马克思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马克思晚年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并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马克思在写《资本论》第三卷“地租篇”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关于印度、中国、阿尔及利尔等西欧之外的东方国家的资料。
其中奇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引起了他极大兴趣。
马克思一度中断《资本论》写作,为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做了大量的笔记(学术界称之为“人类学笔记”)。
在这些笔记中包含着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
二是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与俄国青年革命者之间频繁的通信,使他们注意研究俄国问题。
马克思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和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等著名论断就是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的复信中提出来的。
二、东方社会理论的实质东方社会理论,它是相对于西方社会理论而言的,主要以占世界人口绝大数国家和地区的东方世界为背景,特别是以印度、俄国、中国三国为典型,是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现实社会状况以及未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的实质是探讨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后发展中国家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发展路径的理论构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课程论文学 院: 政法学院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年 级: 2013级一班 姓 名: 杜萌论文题目: 浅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 “卡夫丁峡谷”的理论 指导教师: 李世书 职称: 教授 成 绩:2015年06月17日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的背景 (1)(一)马克思本人的努力及对自己学说和世界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 (1)(二)俄国农村公社的发现及相关学说的影响 (1)(三)马克思的研究预言与现实的反差 (2)(四)资本论受到挑战 (2)二、马克思“卡夫丁峡谷”典故的由来及内涵的简要解读 (2)(一)“卡夫丁峡谷”概念的典故由来 (2)(二)理论界的认识 (2)(三)从原著中解读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 (3)三、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对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3)(一)理论意义 (3)(二)实践意义 (3)参考文献 (4)浅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学生姓名:杜萌学号:20135011144学院:政法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李世书职称:教授摘要:马克思晚年把研究目光投向于东方国家,通过对东方社会性质及发展状况的研究,指出了东方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而“卡夫丁峡谷”也成为近些年来许多学者的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对马克思提出“卡夫丁峡谷”理论的背景及典故的由来进行简要论述,对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概念进行解读,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这一理论对中国的意义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背景;内涵;意义Abstract:Marx in his late years look to the east countr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Oriental society, he points out the Oriental backward countries can not through capitalism "caudine forks". And "caudine forks" has become the research object of many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This arti cle mainly on the theory’s background and the origin of allusions are briefly discussed.the article briefly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x's concept of "caudine forks", and from two aspect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o the brief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ory in China.Key words: Marx; Caudine forks; Background; Connotation; meaning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既是马克思晚年思想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也是马克思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和重大突破。
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这一理论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的背景(一)马克思本人的努力及对自己学说和世界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人类历史上很多学说都有了新的发展,如人类学,考古学等都有了重大发展,许多东方材料和著作为马克思展现出一个新天地。
马克思更是乐于吸收人类社会的研究成果,以一种高度钻研的精神去吸取有用的内容,这就为马克思晚年研究东方世界及提出“卡夫丁峡谷”理论提供了基础。
(二)俄国农村公社的发现及相关学说的影响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起,俄国民粹派根据俄国农村公社的发现,认为俄国社会有可能走上一条特殊的发展道路。
即俄国由于农村公社的存在,可以避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历的某些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这种主张在当时虽然并未引起马克思的重视,但它无疑的为马克思后来探究东方落后国家发展道路及提出“卡夫丁峡谷”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的研究预言与现实的反差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预言1848的欧洲革命将引起新的经济危机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但是经济危机并未发生,资本主义反而日益繁荣。
再后来,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也失败了,1873年经济危机也没有像马克思预料的那样危机资本主义世界的寿命。
预言与现实的反差引起了马克思的思考。
【1】(四)资本论受到挑战1877年,俄国民粹主义者米海洛夫斯基发表的一篇时评中认为《资本论》表明马克思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过和正在走的道路强行推到俄国。
1881年,查苏利奇致信马克思“假如你能说明你对我国农村公社可能的命运的看法和对世界各国由于历史的必然性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理论的看法,给予我们的帮助会是多么大。
”【2】这两个问题本质上是对马克思《资本论》中表述的资本主义起源这一运动的必然性的挑战,这成为马克思对“卡夫丁峡谷”问题思考的直接原因。
二、马克思“卡夫丁峡谷”典故的由来及内涵的简要解读(一)“卡夫丁峡谷”概念的典故由来“卡夫丁峡谷”的典故出自古罗马史。
公元前 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
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并可以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理论界的认识理论界对“卡夫丁峡谷”主要有两种意思,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即社会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指的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即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变更。
(三)从原著中解读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卡夫丁峡谷”这一词出自于马克思给查苏利奇复信的一、三稿。
其中一稿的原表述为“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3】三稿的原表述为“土地公有制赋予它以集体占有的自然基础,而它的历史环境(资本主义生产和它同时存在)又给予它以实现大规模组织起来的合作劳动的现成物质条件。
因此,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
”【4】由原论述中我们可以得知马克思所提到的“卡夫丁峡谷”确实是和资本主义的生产相关联的,但并不是指资本主义生产的全过程,而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所引起的经济危机及其灾难和导致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某些阶段。
马克思原文中只表述了“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并未说明现在学界中很多人说的“跨越‘卡夫丁峡谷’”,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论,本文认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表述是对马克思原有说法的一个延伸,并未有实质上的错误。
三、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对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一)理论意义1、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卡夫丁峡谷”理论是马克思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并未经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等阶段,无疑的是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重大实践,同时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2、为我国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依据。
我国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生产力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远远落于其后。
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
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的把握这个问题,从而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
3、反对教条主义。
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提出与当时俄国的现实条件是紧密结合的。
这就告诉我们不能一味地信奉理论,理论要与具体现实相结合,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二)实践意义1、大力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在阐述“卡夫丁峡谷”问题是强调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是不可逾越的,而中国的生产力又比较落后,这就需要我们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的根本任务并坚持这一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其他一切的前提。
只有生产力发展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才能解决,人民的生活条件才会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
2、坚持改革开放。
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立足点就是把当时的俄国农村公社放到整个世界中去考察,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把它与资本主义连续在一起,认为它可以依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力吸收西方国家的“肯定成果”。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这就需要我们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把中国放到国际社会中去发展。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积极吸收外国文明成果。
马克思提到要吸取资本主义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对待外国的成果要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其他国家关于人类文明的成果以欢迎的姿态去迎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使马克思晚年的理论探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其研究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充分利用这一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事业,理论联系实际,早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1]刘荣军.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及其重大意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5):10.[2]马克思恩克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637.[3]马克思恩克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61.[4]马克思恩克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97.(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