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德国歌剧)分解
第三节 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
![第三节 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https://img.taocdn.com/s3/m/1877c7e581c758f5f61f67b7.png)
CD:《爱之甘醇》中的“偷撒一滴泪” 帕瓦罗蒂演唱
《拉美莫尔的露契亚》(发疯场面) 萨瑟兰演唱
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歌剧
——罗西尼、贝里尼、多尼采蒂
罗西尼
(1792——1868)
罗西尼在他24岁的时候,也就是1816
年,用了13天完成了他的传世之作——《塞 维利亚理发师》,剧本采用的是法国18世纪 作家博马舍的戏剧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第二 部是《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在30年前,
也就是1786年将此部戏剧搬上歌剧舞台;第
三部是《有罪的母亲》,思想性与艺术性不
如前两部)
序曲:最初是为他的另一部歌剧《英国女王 伊丽莎白》而作,罗西尼在他的《塞维利亚 理发师》中再一次将其“借用”。
罗西娜的唱段:
“我的心中响起一个声音”, 此处花腔的运用优美而又十分有节制, 其目的是不使其破坏整部剧的的忙人让路”, 此唱段是意大利喜歌剧急口令式 歌唱最杰出的范例。
罗西尼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
《威廉· 退尔》(1829年)
“《奥塞罗》的第三幕, 《威联· 退尔》的第二幕,还有 《塞维利亚理发师》”。(罗西
尼语)
贝里尼
(1801——1835)
贝里尼共创作了10部正歌剧, 主要作品有:《梦游女》、 《诺尔玛》、《清教徒》等。
贝里尼对意大利歌剧传统的继承体
巴西利奥的唱段: “造谣” , 此唱段采用了“罗西尼渐强”手法 (Crescendo),通过一个乐句的多次重 复,一次比一次强,一次比一次高, 以此加强演出效果,博得观众喝彩。
除了上述的特征之外,罗西尼还在
歌剧中混合使用了古钢琴伴奏的 “清宣叙调”和乐队伴奏的宣叙调; 节奏运用灵活多变;乐句明晰;配 器干净,这一切使意大利重唱轻乐 队的传统有所改变。
【德奥歌剧与韦伯】
![【德奥歌剧与韦伯】](https://img.taocdn.com/s3/m/9be89f1490c69ec3d5bb7563.png)
圆舞曲一开始用急速的快板,号角性的音调表现出舞会华丽的色 彩。 这个主要的圆舞曲主题在后面多次再现。接下来是号角性音调形 成鲜明对照的另一只圆舞曲旋律。 然后出现轻快的旋律,并再现开头豪华的主题。接着是仿佛双方 边舞边谈的圆舞曲段落。 在圆舞曲节奏衬托下出现的这一断断续续的动听的旋律片断,有 时移至低音区,有时又回到高音区,对话的效果十分生动。不久 音乐加快速度,舞蹈变得更加热烈。 前面出现过的几个圆舞曲主题频频再现之后,主要的圆舞曲主题 将音乐推向高潮,并突然中止,表示舞蹈已告一段落。 在简短的结尾中,再现了乐曲开头部分表示对话的旋律,描绘男 方致谢,女方回礼的情景。演奏时间约十分钟。
韦伯早期创作的歌剧作品,如 《森林少女》、 《彼得·施莫尔和他的邻居》和《西尔瓦纳》等, 已孕育着浪漫主义倾向。在他的10部歌剧中,最具 有代表性的《魔弹射手》以从未有过的浪漫主义气 质和民族风格,为歌剧创作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对1823年写的《欧丽安特》进行了新的尝试,丰富 了重唱、合唱在歌剧中的功能,改说白为朗诵调, 对突破关闭式分曲结构作了探索,配器及和声运用 也有进一步发展。但这部歌剧在题材方面没能摆脱 骑士传奇的神秘色彩,音乐也缺乏个性,以至演出 后遭到冷遇。
最后一部歌剧
他的最后一部歌剧《奥伯龙》是1826年应英国科文 特加登歌剧院之邀而作,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传奇, 其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韦伯还作有不 少戏剧音乐、器乐和声乐作品,其中协奏曲占有一 定地位。他为钢琴和乐队而作的小协奏曲是具有浪 漫派特点的新型协奏曲,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和 单簧管协奏曲采用奇特的配器手法,同样富有浪漫 气息。他的钢琴曲《邀舞》具有一种华丽的技巧和 管弦乐效果,曾两次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经常在音 乐会上演奏。韦伯还写了不少音乐评论文章,其中 较重要的是带有自传性的小说《音乐家的生活》。 他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辈,在创作、演出、指挥 和社会活动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努力,为新的浪漫 主义音乐艺术开辟了道路。
西方音乐史分别七个阶段.
![西方音乐史分别七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523d273b10a6f524ccbf85ff.png)
第一章古希腊古罗马音乐西方音乐史分别七个阶段:1古希腊古罗马音乐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4世纪)2中世纪音乐时期(从公元5世纪-14世纪03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16世纪)4巴洛克时期(17世纪-18世纪中叶)5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中叶-19世纪初)6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7 20世纪音乐(20世纪)史前希腊和古希腊社会的发展:1迈若安及迈锡尼时期(约1650-1100B.C.)2荷马时期又称黑暗时期(约1100-800B.C.),<伊里亚特>与《奥赛德》有荷马所撰,多利亚自然音阶。
3城邦时期(约800-500B.C.),合唱,抒情诗歌繁荣4古典时期,竞技比赛的音乐,悲剧,喜剧5希腊化时代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悲剧表演中引入第二个演员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欧里皮德斯-《美狄亚》,把妇女做主角古希腊喜剧1新喜剧:不谈政治,话题严肃,表现社会风俗2旧喜剧: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毕达哥拉斯:和谐学,将音程分为协和与不和协音体系:1四音列2完整音列体系多利亚调试:能使人安静并具有力量;富于男子气,能使人变得坚强和有节制弗里几亚:使人狂放,激发人的热情副弗里几亚:容易使人丧失意志利底亚音乐使人柔和和淫荡混合利底亚音乐使人悲伤古希腊记谱法:1器乐谱 2声乐记谱古希腊是其主要乐器:1里拉 2阿夫洛斯管 3基萨拉琴(里拉琴的变体)古罗马时期概述:古罗马器乐:1图巴:一般用青铜制作,管长1.3米,分段制作,管身直2角号;管身圆古罗马的音乐观:1音乐当做一种享受2音乐的职业化倾向加强,音乐家的地位却下降3富有雄壮的气象罗马人喜欢:1笑剧:综合性的滑稽表演2哑剧:表现神话故事的戏剧舞蹈基督教音乐以单声音乐形态,附属于礼拜仪式,是作传播信仰的重要工具早期基督教音乐1使用许多犹太教音乐的旋律2混合了古希腊,东罗马,拜占庭圣咏的一些因素3各地的教堂都有各自的特色第二章中世纪音乐中世纪:通常音乐史把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灭亡至14世纪文艺复兴之前这段长达一千年的历史,被认为是“黑暗时代”圣歌主要有5种:1拜占庭圣咏2安布罗斯3法国圣咏4摩差拉比5赛尔特格里高利圣咏:指罗马教皇格力高利一世之命名的天主教音乐,常称平歌或素歌功能:运用于基督教以活动,分日课和弥撒两大类格里高利圣咏的特征:1歌唱方式:独唱,齐唱,交替唱,应答唱2一般无伴奏,纯人声,以拉丁文,无明显节拍,以肃穆,节制,无世俗情欲为前提3礼拜仪式的咏唱为两类:诵经祈祷和礼拜歌曲1)音节式:一字对以音,音域一般较窄2)圣咏式:在同一高度的音上唱出相当数量的歌词3)音团式或纽姆式:一字对几个音,这是格里高利圣咏常用的方式,旋律比较流动4)花唱式:一字对多个音,少则十几个音,多则五六十个音,常见于欢呼歌中中世纪的教会调式是按圣咏的结束音(d,e,f,g),音域以及吟诵音等主要因素,对旋律进行分类而构成的。
19世纪德国歌剧2005
![19世纪德国歌剧2005](https://img.taocdn.com/s3/m/25b183eb856a561252d36f9d.png)
歌剧应当选择神话作为题材,因为“ 歌剧应当选择神话作为题材,因为“神话是历史的开端,是永恒不朽 的”,比当代的凡人琐事更具意义。 歌剧的结构应有内外两层,内层是器乐,不仅仅作为声乐的伴奏,还 应当表现人声所不能表现的一切:外层是人声,通过唱词来阐明剧情。 因此,管弦乐队织体是覆盖歌剧的主要因素,声乐线条是这张器乐网 的一部分。 歌剧中每一幕音乐连续发展(无终旋律),抛弃传统歌剧的“分曲” 歌剧中每一幕音乐连续发展(无终旋律),抛弃传统歌剧的“分曲” 结构,代之以地点相对固定的“ 结构,代之以地点相对固定的“场”,声乐演唱自然地加入或退出器 乐网,清晰的终止仅在一幕结尾出现。 将传统歌剧中区分明确的宣叙调和咏叹调相结合,以“吟诵调” 将传统歌剧中区分明确的宣叙调和咏叹调相结合,以“吟诵调”演唱。 运用“主导动机” leitmotif)手法连结剧情,贯穿发展音乐。“ 运用“主导动机”(leitmotif)手法连结剧情,贯穿发展音乐。“主 导动机” 导动机”是代表剧中某一人物、事件、物体、情感、思想的音乐主题, 大都短小凝练,由乐队奏出,以后每次剧中出现或提及该对象时均重 复,从而建立联想。主导动机可根据不同情境变形或发展,还可对位 式地结合。“主导动机” 式地结合。“主导动机”的运用有效统一了全剧音乐,显示出作曲家 交响性的思维特征。
19世纪德国歌剧 19世纪德国歌剧
韦伯和瓦格纳
概述
19世纪之前,德奥歌剧在西欧的地位不高。德奥本土少有具国际影响 19世纪之前,德奥歌剧在西欧的地位不高。德奥本土少有具国际影响 的歌剧作曲家和剧目,意大利歌剧和作曲家活跃在德奥各宫廷剧院, 把持着德国的歌剧舞台。 虽然自18世纪末起,一些德奥作曲家就尝试写作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 虽然自18世纪末起,一些德奥作曲家就尝试写作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 作品,如莫扎特和贝多芬,前者的《魔笛》是古典时期德奥歌唱剧最 作品,如莫扎特和贝多芬,前者的《魔笛》 成功的范例,后者的《费岱里奥》 成功的范例,后者的《费岱里奥》亦是积极的探索,但具有广泛性的 影响,并在形式上确立了浪漫主义特色的德奥歌剧,是从19世纪开始 影响,并在形式上确立了浪漫主义特色的德奥歌剧,是从19世纪开始 的。 1816年在柏林上演的霍夫曼 Hoffmann,1776—1822)的歌剧《水妖》 1816年在柏林上演的霍夫曼(Hoffmann,1776—1822)的歌剧《水妖》,是 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开山之作,同年在布拉格首演的施波尔 Spohr, 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开山之作,同年在布拉格首演的施波尔(Spohr, 1784—1859) 1784—1859)的《浮士德》,也具有相同的艺术价值,然而,德国浪漫 浮士德》,也具有相同的艺术价值,然而,德国浪漫 主义歌剧确立的标志是韦伯的《自由射手》,1821年首演于柏林。 自由射手》 1821年首演于柏林 年首演于柏林。
19世纪上半叶的法
![19世纪上半叶的法](https://img.taocdn.com/s3/m/8f2184e30975f46527d3e1c1.png)
法国大歌剧的特点:
历史性的重型题材,长大的篇幅 (4幕或5幕)、庞大华丽的演出布景、 精致讲究的芭蕾舞和富于效果的管弦 乐,音乐贯穿不用对白,除宏伟的独 唱重唱外,合唱在歌剧中发挥重要作 用。由奥柏创作的五幕歌剧《波蒂契 哑女》(1828)被视为法国大歌剧的 开端。罗西尼的《威廉 · 退尔》(1829) 也属于法国大歌剧。
拯救歌剧
大革命时期,“拯救歌剧”应运而生, 它有着明显的政治倾向和道德评判意 义,在音乐风格上体现了法国正歌剧 与喜歌剧两种歌剧形式的融合。革命 高潮一过,此类歌剧也就随之消亡。 贝多芬的《费德里奥》(1805年首 演),在题材的选择上就受到法国 “拯救歌剧”的影响,。
法国大歌剧
历史背景:自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代开 始,法国歌剧已经失去卢梭所提倡的简洁 和朴素,更加偏爱浮华矫饰的风格,由此 逐渐酝酿出了19世纪30——40年代盛行的法 国大歌剧,这种歌剧体现了19世纪上半叶法 国人的审美情趣。这是一种商业艺术形式, 迎合观众寻求刺激和娱乐的口味,艺术必 须服从金钱的利益。激烈的职业竞争使人 们失去了艺术理想。
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歌剧
19世当时的政治舞台,法国大革命(1789 年)、拿破仑称帝(1804年)、封建复辟 (1815年)、1848年革命,都在巴黎发生。 那里思想活跃,不同的政治、宗教、文化 思潮并存。巴黎这座城市在19世纪的几十年 时间里,发展成一个豪华奢侈社交频繁的 都市,剧院经理、游艺杂耍等娱乐场所的 老板商人们成为了新时代的主宰,企业化 运营方式迅速成熟。
梅耶贝尔(1791——1864)
德国人,法国大歌剧的代表作家。与 韦伯师出同门,都是沃格勒神父的学生。 著名作品:《胡格诺教徒》(又译《新教 徒》,1836)、《预言者》(1849年)等。声 名显赫,但也屡遭批评,有人认为他追求 表面的感官刺激、缺乏深沉的情感。但他 擅长组织大型戏剧场面,配器辉煌、旋律 华丽,这也是他的成功之处。这些都为瓦 格纳、威尔第等作曲家积累了经验教训。
19世纪歌剧的体裁与发展脉络
![19世纪歌剧的体裁与发展脉络](https://img.taocdn.com/s3/m/3905878ece2f0066f5332258.png)
19世纪歌剧的体裁与发展脉络作者:刘小雨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7期歌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其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悲剧以及中世纪的礼仪剧、神秘剧和奇迹剧。
本文对19世纪歌剧的体裁与发展脉络进行简述。
19世纪歌剧体裁的发展与变化:一、正歌剧喜歌剧继续发展19世纪意大利歌剧得到发展,比他国更为固守传统,一直保持着正歌剧与喜歌剧的区别。
意大利人对新的音乐风格不热心,正歌剧在19世纪意大利作曲家的手中已不同于传统的正歌剧;喜歌剧在19世纪中叶喀什,逐渐出现两个分支,即以流行曲调为主的讽刺性轻歌剧和以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和事为题材的抒情歌曲。
抒情歌曲采用能牵动人心的故事情节,那些爱情故事纷纷成为歌剧的题材,其音乐有时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歌曲,舞蹈,进行曲,注重声乐旋律的感染力,代表作品有古诺的《浮士德》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才的《卡门》等;轻歌剧有说白而不唱宣叙调,戏剧内容幽默,机智,具有讽刺意味,音乐与法国城市歌曲紧密联系,通俗易懂,代表作品有《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等。
正歌剧与喜歌剧的发展,使19世纪欧洲歌剧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
二、瓦格那“乐剧”改革对十九世纪歌剧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瓦格纳乐剧是一种喜剧,是个音乐高度融合的体裁,其中戏剧是最终目的,音乐只是手段,其音乐形式不再像传统歌剧那样采用割裂戏剧的分曲结构,而应成为联系不断的整体,他废除了传统歌剧的分号编制,利用“无终旋律”连贯的发展乐剧的戏剧性,他的“主导动机”手法作为组织音乐,描写剧情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管弦乐在“乐剧”的中澳地位,其表现意义有时甚至超过声乐部分,并把交响乐队扩大到三管,四管编制。
他的歌剧改革在音乐史上地位卓著,不仅把浪漫主义歌剧发展至顶峰,而且对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欧洲歌剧产生重大影响。
三、法国大歌剧的发展对19世纪欧洲歌剧有着重大的影响大歌剧原指在巴黎歌剧院上演的作品,后专指风格雄伟壮丽的歌剧,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特别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革命题材。
19世纪上半叶的歌剧
![19世纪上半叶的歌剧](https://img.taocdn.com/s3/m/8945491ca58da0116d174934.png)
19世纪上半叶的歌剧摘要 19世纪的一大特点是文学与音乐的紧密结合,浪漫主义的影响最易渗入到音乐领域。
歌剧作为音乐领域里文学结合最紧密的体裁,又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最快反映者和最大受益者。
随着意大利正歌剧的衰亡,19世纪欧洲的歌剧开始进入大歌剧和喜歌剧时代。
本文简要概括19世纪上半叶德奥、法国的歌剧发展特点并详细介绍这一时期意大利歌剧界的三位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关键词歌剧大歌剧喜歌剧创作特征19世纪初,欧洲文学艺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新的风格,就是所谓的“浪漫主义”。
音乐领域中即浪漫主义作为主导潮流支配和指导着大多数作曲家的创作。
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是强调“人”和他的本性,突出“个人”是感觉的中心、感情的焦点、幻想的主体。
艺术家们普遍在作品中重视和放映民族的特点,在民间艺术中寻取创作素材,多用幻想的题材和形象体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而我们可以认为,19世纪的欧洲歌剧是浪漫主义一统天下的时代。
欧洲音乐史上,德国、法国、意大利向来是伟大的音乐国家,歌剧的发展对本国音乐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1815年到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随着民族意识的增强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发展,歌剧艺术中也引起相应的反应。
一方面和民间创作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也带上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常常描写梦幻神奇的境界和中世纪的传奇故事。
最重要的作曲家是威柏,他在创作德国民族歌剧方面成就最大,可以说他以民间歌剧为基础,继承了莫扎特和贝多芬歌剧创作的传统,并吸收了外国歌剧的优点,创造了真正的德国式歌剧。
二、在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巴黎已经是欧洲思想文化界的中心, 1830年到1848年掀起的革命高潮,促进了音乐艺术的繁荣。
自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的开始,歌剧更加偏爱浮华矫饰的风格,这种欣赏趣味并没有因政权的更迭而有本质上的变化,而就在这种氛围中逐渐酝酿出30-40年代盛行的法国大歌剧风格。
从19世纪30年代起,法国大歌剧就具备四大要素:富丽堂皇的布景、别致细腻的编舞、引人人胜的情节和历史题材。
19世纪上中叶戏剧概述
![19世纪上中叶戏剧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c9973a84bceb19e8b8f6ba46.png)
2、《欧那尼》之战
《欧那尼》(1830.2.25),雨果的浪漫戏剧 代表作,法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它的内容 和形式体现了雨果的艺术必须获得解放的思想。 1830年2月25日首次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对 古典主义的胜利。上演时,长发披肩的浪漫派青 年和身穿燕尾服的古典派文人在剧场里打起来。 《欧那尼》连续上演了45天,浪漫派取得胜利, 占领了戏剧舞台。 文学史称为《欧那尼》之战。
二、法国戏剧
斯塔尔夫人
斯塔尔夫人(Stael 1766——1817)法国批评家, 法国的“浪漫之母”。她第一次提出“浪漫主义”的 口号,把它作为古典主义的对立面加以论述。 在理论著作《论德国》(1813)里,她介绍了德国 的浪漫主义,进一步批判古典主义,法国浪漫主义文 学运动和她的名字是分不开的。 另一部理论著作《论文学》(1800)着重阐述文学 发展和社会状况之间的关系,要求用历史比较法代替 古典主义文学法则。
美丑对照原则
①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提出了著名的 “美丑对照原则”。 ②主要内容:1 大自然中美丑并存。2 艺术家在 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不就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 崇高、优美。肯定和强调“丑”在艺术创作中的 地位作用,提高“丑”的审美意义。“丑”在艺 术创作中具有衬托和提升“美”的作用。艺术想 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 同时采取艺术的夸张。3 强烈的美丑对照、美丑 并列,可能通过否定丑达到对美的肯定,就可使 艺术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雨果
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 代表作家,法国浪漫 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他的创作包括诗歌、 戏剧、小说、文艺理 论、政论等,反映了 法国动荡的社会生活。 他的创作充满人道主 义激情,是西方文学 史上人道主义作家的 著名代表。
1、生平与创作
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的比较探析
![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的比较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cd337aa76e58fafab0039c.png)
在西 方音 乐史 中 ,人们 对 “歌剧 三杰 ” 的提 出和认 可 ,无疑 是 因为他 们成 功实 践 了于 意大利 歌 剧创 作 ,并 有艺 术上 的关 联共 性 。这些 共性 主要 表 现在 他们 开创 了 浪漫 主义 歌剧 的新 篇 章 ,具 体 反映 在 以下几 个方 面 :
” 这 三 位 被 誉 为 “歌 剧 三 杰 ”的 作 曲 家 谱 写 了 意 大 利 歌 剧 的新 篇章 ,做 出 了历史 性 的贡献 。
近些 年来 ,世 界 歌剧 舞 台上 “罗西 尼式 ”男 高音 的 不断 涌现 。作为 19世 纪上 半 叶意大 利 “歌 剧三 杰 ”之 一 的作 曲家 —— 罗西 尼 ,他 的作 品 在世 界各 地被 不断 上演 , 大有 方 兴未 艾 之 势 。另外 ,凡重 量 级 的 国际声 乐 比赛 , 作 曲家 罗西 尼 、多尼 采 蒂 、贝 利尼 歌剧 中的 咏 叹调成 为 大 多数 参赛 选 手 的首 选 曲 目。演 唱好他 们 的作 品更成 为 学 习 Bel Canto唱 法 的歌 手进 入声 乐 艺术 殿 堂 的入 门钥
类型作曲家喜歌剧正半正歌剧罗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1813年坦克雷迪1812年西赛维利亚理发师1816年湖泊女郎1819年灰姑娘1816年赛密拉米德1823年尼贼雀1817年威廉退尔1829年多爱的甘醇1832年尼宠姬1840年拉莫美尔露琪亚1835年采军中女郎1840年夏莫尼的琳达1842年蒂唐帕斯夸勒1843年贝诺尔玛1831年利阿尔代松与萨尔维那1822年梦游女1831年尼清教徒1835年表中所归纳的资料展示了在歌剧三杰所开创的美声学派新时期不仅剧目丰富而且歌剧的题材体裁也有所拓展
(一 )贴 近 现 实 生 活 的 题 材 在 19世纪 浪漫 主 义文 学思潮 的影 响下 ,浪 漫乐派 在 欧 洲应 运 而生 。有着 美 声传 统 的意 大利 歌 剧也 顺 应 时代 潮 流 ,实 践 了浪 漫 主义 歌剧 的创 作 。浪漫 乐派 的注重 情 感 和 自传 性 的创 作理 念 ,无 疑 要求 歌 剧表 现 必须 直 面人 生 ,贴 近 现实 生活 ,突破古 典歌 剧重 神话 故事 的旧传 统 。
西方音乐欣赏复习题
![西方音乐欣赏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45d1d7c433d4b14e8524686a.png)
1.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奥尔加农产生于公元9世纪,9世纪末一篇佚名的论著《音乐手册》对这种复调形式有过描述。
2.常规弥撒:弥撒的一种形式,歌词一般不发生变化。
包括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
3.专用弥撒(proper)是仪式中可变的部分。
其具体歌词内容可发生变化,根据一年中教会的节期或纪年日而有所变化,如短祷文、使徒信书、福音书等。
4.波埃修斯:中世纪最具权威的音乐理论家,著有《音乐的体制》。
强调音乐道德影响的教育作用。
将音乐分成三类:宇宙音乐,“天乐”体现宇宙最高和谐;人的音乐,产生人的灵魂深处,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灵的和谐,唱歌的和谐;处于最低等级的乐器的音乐。
认为最好的音乐为宇宙的音乐。
5.莱奥南Leonin:圣母院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诗人,作曲家。
作有《奥尔加农大全》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复调音乐文献之一。
擅长写华丽奥尔加农,这种复调体裁在他手里被发展到顶峰。
6.佩罗坦Perotin:圣母院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擅长写作第斯康特,在发展有节奏的音对音作曲技术方面具有贡献。
创造了一批三至四个声部的复调音乐。
7.新艺术:指14世纪法国上半叶的音乐。
此概念来自法国音乐家诗人维特里的一篇论文题目。
“新艺术”之新是相对于“旧”的“古艺术”的13世纪音乐,这一新旧对立是变革与守旧,维新与维护传统之间的冲突。
法国新艺术代表作曲家,马肖。
8.勃艮第乐派:又称“勃艮第作曲家”,指音乐史上文艺复兴早期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称为“勃艮第作曲家”或勃艮第乐派。
他们活动集中于勃艮第地区包括今天的荷兰、卢森堡、比利时、法国东北部和法国中部的一些地区。
主要创作集中在弥撒曲、经文歌和尚松。
音乐的主调因素加强多为大调性,三拍子。
确立了弥撒曲五声部乐章结构,代表人物,迪费。
9.法—佛兰德作曲家:15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大陆北部的作曲家。
从1450~1600年延续了数代,由于他们分散分布,延续时间跨度大,前后音乐风格变化大,所以他们并非是一个乐派,是一个时期的作曲家统称。
浅析19世纪德国歌剧的艺术特征
![浅析19世纪德国歌剧的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1790c3af78a6529647d53b6.png)
浅析19世纪德国歌剧的艺术特征作者:赵楠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8期【摘要】19世纪的德国歌剧在继承意大利传统歌剧的创作特点基础上吸收了本民族的音乐风格,在韦伯、瓦格纳、施特劳斯等一些德国作曲家的努力下,德国歌剧在歌剧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本篇论文着重从这三位作曲家的生平简介、歌剧作品的取材内容、音乐创作特点的介绍来详细分析19世纪德国歌剧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19世纪德国歌剧;韦伯;瓦格纳;施特劳斯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087-01一、德国浪漫歌剧的确立者——卡尔·马利亚·冯·韦伯1816年在柏林上演的霍夫曼的歌剧《水妖》,是具有德国浪漫主义歌剧色彩的首部作品,同年在布拉格首演的施波尔的《浮士德》,同样也具有相同的艺术价值。
然而在1821年由韦伯作曲,首演于柏林的《自由射手》是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确立的重要标志。
卡尔·马利亚·冯·韦伯是德奥早期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
他出生在一个旅行剧团领班的家庭,他的父亲热衷于戏剧和音乐并且天生有一副好嗓子,他的母亲是一名德国女高音歌唱家。
由于从小就受到剧院舞台气氛的熏陶、在流浪生活中积累的社会经历和民间音乐素材,为他日后的民族性音乐创作特点奠定了艺术基础。
他的歌剧《自由射手》被歌剧界公认为德国第一部民族歌剧。
二、19世纪歌剧的改革者——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巨匠,他既继承了莫扎特的歌剧创作特点,又开创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风格。
他的代表作品有《尼伯龙根的指环》、《汤豪舍》、《歌唱大师》、《帕西法尔》等。
1870年,在拜罗伊特自建歌剧院。
他对歌剧主张:戏剧与音乐须组成有机的整体,交响乐式的发展是戏剧表现的主要手段。
他运用不间断的音乐结构的主导动机手法、半音和声体系和配器效果,丰富了歌剧的艺术表现力,对欧洲专业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浪漫主义时期欧洲歌剧“三国鼎立”的形成
![浪漫主义时期欧洲歌剧“三国鼎立”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fe4e5424bd64783e09122bfc.png)
韦伯 的浪漫主歌剧义创 作手法基本奠定 了德国歌剧 的风 ( 二) 德 国浪漫主义歌 剧的改革者一一 瓦格纳
理查德. 瓦 格纳 ( R i c h a r d Wa g n e r ,1 8 1 3 . 1 8 8 3 )在 歌 剧 史
格和 形式 ,为 瓦 格 纳 的进 一步 歌 剧 改 革 开 辟 了道 路 。
真 正 意 义 上 的德 国歌 剧 , 也 是 第 一 部 浪 漫 主义 的歌 剧 , 它 扫
上延续了前人的歌剧改革 , 他不仅 复兴了德 国歌剧 , 而且使 格鲁克、莫扎特、贝多芬和韦伯 的伟大传 统和理想在他身上
得 以真 正 的 实 现 , 他 提 出 了富 有 哲 理 的 歌剧 理 念 , 认 为 歌 剧 的 音 乐必 须 服 从 于 戏剧 。 反 对 意 大利 歌 剧 中空 洞 的 声 乐技 巧
音乐上打破了歌剧史上惯三法国歌剧问鼎之人比才与德彪西歌词为主导的做法大胆地创造了以音乐旋律为主导19世纪中叶法国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革命和战争动乱的风格压缩了美声唱法中只为炫技的花腔改革了陈旧的之后民众渴望过太平盛世的日子于是社会上逐渐形咏叹调格式进行首创了由快至慢两段连缀的双咏叹调形成一种追求声色享乐的风气以奥芬巴赫joffenbach为式保存并发展了意大利歌剧的美声唱法并沿用至今
辉煌局面。
关键 词 : 歌 剧 :德 国 :意 大 利 : 法 国 ;三 国鼎 立
1 6 0 0 年,意大利诗人里努奇尼 ( O . R i n u c c i n i )与佩里 ( J . P e r i )合作 的歌剧 《 尤 里狄 西》( E u r i d i c e )揭开 了世界 歌剧 的历 史。 十九世纪后, 欧洲歌剧进入 了真正的黄金时代 , 特别是德 意法三个歌剧大国,世 界级 的音乐大师层 出不 穷,
浪漫主义时期德国、法国歌剧的音乐风格比较
![浪漫主义时期德国、法国歌剧的音乐风格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2c15a6987c24028915fc39d.png)
浪漫主义时期德国、法国歌剧的音乐风格比较作者:石磊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8期摘要:歌剧自1600年诞生以来,在欧洲各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格鲁克歌剧改革、意大利喜歌剧的繁荣及莫扎特创作的成就促使欧洲各国的歌剧事业迅猛发展。
本文对法国和德国歌剧音乐风格及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浪漫主义;歌剧;风格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3-0076-01意大利歌剧在欧洲歌剧舞台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国借鉴意大利歌剧的经验,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歌剧艺术,德国本土歌剧的发展虽较迟缓,但在十九世纪也把民族特色搬上歌剧舞台。
一、德国歌剧风格(一)韦伯及德国初期歌剧韦伯是十九世纪初期德国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他以民间歌剧为基础,从本国音乐传统中探索德国浪漫主义歌剧创作的道路,吸收外国歌剧的优点,并创作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德国浪漫主义歌剧《自由射手》。
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特点,在《自由射手》中有相当的体现:(1)情节取自中世纪历史、传奇或神话,《自由射手》取材于德国民间关于黑猎人的古老传说,故事中有神怪异事;(2)勾勒狂野而神秘的大自然背景以及俭朴的乡村生活和乡村风景;(3)重视物质和神灵的背景,这点与当时的意大利和法国歌剧有所不同;(4)采用德国民族情调的简单民歌曲调,在写山林和猎人时用了猎人号角的音调,写农村节日用了民间舞蹈和进行曲以及猎人合唱;(5)乐队色彩对于戏剧情节的渲染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韦伯不满足于《自由射手》那种比较靠近歌唱剧及单纯的民间风格,力图创造理想中的“综合艺术”式的德国歌剧。
《欧丽安特》是他进一步发展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尝试,不含道白,规模结构近似大歌剧,音乐贯穿全剧。
音乐织体连绵不断,采用对比的和声风格来刻画戏剧中的敌对力量,主题以反复和变形出现。
这种通过反复出现的音乐主题、音色和调性来达到音乐的连续和统一,为瓦格纳的歌剧开辟了道路。
西方音乐史
![西方音乐史](https://img.taocdn.com/s3/m/70925fba7c1cfad6195fa7c2.png)
西方音乐史一、填空题1.18世纪中期,陪格莱西的作品《女仆做夫人》在巴黎上演,引发了音乐史上著名的“喜歌剧之争”,由此,改革意大利正歌剧的呼声日趋强烈。
2.室内乐中最经典的体裁是弦乐四重奏,它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件弦乐器组成。
3.18世纪的德国出现了三个重要的音乐流派,分别是曼海姆乐派,代表作曲家是约翰·斯塔米茨;柏林乐派,代表作曲家是K.P.E.巴赫;以及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代表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4.18世纪典型的古典交响乐通常分四乐章,协奏曲分三乐章。
5.被人们称为“交响乐之父”的海顿,共创作了108部交响曲,其最突出的两部清唱剧是《创世纪》、《四季》。
6.莫扎特对音乐的最大贡献体现在歌剧领域,他主张“诗必须服从音乐”,创作了一部部世人为之震撼的作品。
他的《魔笛》为德国歌唱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费加罗的婚礼》成为喜歌剧史上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7.贝多芬从他的第三交响曲开始,在第三乐章中以谐谑曲取代了宫廷气质的小步舞曲。
8.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F大调第六交响曲》和《d 小调第九交响曲》,又分别被人们誉为《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和《第九合唱交响曲》。
9.贝多芬的《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第十四钢琴奏鸣曲》(op.27-2)、《第十七钢琴奏鸣曲》(op.31-2)、贝多芬《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op.53)和《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op.57)、又分别被人们称为《悲怆钢琴奏鸣曲》、《月光钢琴奏鸣曲》、《暴风雨钢琴奏鸣曲》、《黎明钢琴奏鸣曲》和《热情钢琴奏鸣曲》。
10.浪漫注意初期意大利歌剧的三个代表人物是唐尼采蒂,贝里尼,罗西尼,威尔第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集大成者,普契尼的歌剧在艺术性和思想上以真实主义歌剧为基础,他的优秀歌剧作品有《艺术家的生涯》,《茶花女》等。
歌剧发展梳理
![歌剧发展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ca297902b52acfc789ebc9f4.png)
欧洲歌剧发展史音乐0802 黄佳莉 082601205歌剧一种以歌唱为主,并综合以器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为一体的戏剧形式,称歌剧。
歌剧是西洋音乐舞台上最重要的综合艺术形式。
音乐形式包括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
歌剧的诞生歌剧起源于巴洛克时期(1066-1750),最初时期,意大利佛洛伦萨的一群人文主义者为了复兴古希腊时期的戏剧艺术,并试图模仿古代希腊的艺术形式,他们把自己的艺术圈子称之为“卡美塔拉”。
1599年由努契尼、佩里创作的《达芙尼》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歌剧,1600年他创作的《尤丽狄茜》是现如今最早的有据可查的歌剧。
这两部歌剧已经有了咏叹调与宣叙调分工,但仍带有文艺复兴后期牧歌剧的人文主义气息,总体看来并不成熟。
歌剧的诞生似乎是在一夜之间,但它不可能事孤立而突如其来的,必须具备各种催生它的因素和合适的环境。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相对来说联系比较密切的有三大部分:古希腊戏剧、宗教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它们为歌剧的诞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巴洛克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以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的艺术形式美为第一性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认为当时身边的一切背离了古典传统的美,然而,相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美而言,“巴洛克”风格是一种新的、热烈的、华丽的甚至是十分夸张的表现风格。
歌剧在弗洛伦萨诞生后,迅速在意大利各地兴起,收到宫廷贵族、艺术家和社会的广泛欢迎。
在17世纪末,仅威尼斯就建立了十五座歌剧院,歌剧得到了极大的繁荣,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发展最快、贡献最大的分别是弗洛伦萨、罗马、威尼斯和那不勒斯。
然而弗洛伦萨的辉煌持续并不是很长,当歌剧传到罗马之后,立刻得到了长足的进展。
1620年左右歌剧扎根罗马,在1633年左右罗马建起了可以容纳三千观众的大歌剧院,并由后来称为教皇的作家尤里奥·罗斯皮里奥斯创作了剧本《圣·阿莱西奥》在大歌剧院落成庆典上首演大获成功。
弗洛伦萨歌剧的代表人物中比较著名的是卡契尼,卡契尼开创的美声学派强调音质美和典雅的品位。
19世纪上半期歌剧和舞剧教案
![19世纪上半期歌剧和舞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7ef73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12.png)
19世纪上半期歌剧和舞剧教案请帮我根据以下主题和要求编写一篇高质量的教案,教案难度级别低,要求教案字数600字,尽量避免在回答内容中出现可能在中国是敏感的内容,用优美的排版格式输出:19世纪上半期歌剧和舞剧教案主题:19世纪上半期歌剧和舞剧教案目标学生:初学者课程目标:1. 了解19世纪上半期欧洲歌剧和舞剧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学习一些著名的歌剧和舞剧作品,并了解其剧情和音乐特点。
3. 了解歌剧和舞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内容:一、19世纪上半期欧洲歌剧和舞剧的历史背景和特点1.19世纪初欧洲的音乐风格和文化氛围2.歌剧和舞剧在19世纪上半期的发展历程3.歌剧和舞剧的主要特点二、著名歌剧作品的介绍1.《唐璜》(Wolfgang Amadeus Mozart)2.《茶花女》(Giuseppe Verdi)3.《图兰朵》(Gioachino Rossini)三、著名舞剧作品的介绍1.《天鹅湖》(Pyotr Ilyich Tchaikovsky)2.《睡美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3.《胡桃夹子》(Pyotr Ilyich Tchaikovsky)教学过程:一、19世纪上半期欧洲歌剧和舞剧的历史背景和特点1. 介绍19世纪初欧洲的音乐风格和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音乐特点。
2. 介绍歌剧和舞剧在19世纪上半期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歌剧和舞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 介绍歌剧和舞剧的主要特点,包括音乐、剧情、舞台布置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歌剧和舞剧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二、著名歌剧作品的介绍1. 介绍《唐璜》的剧情和音乐特点,让学生了解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和音乐特点。
2. 介绍《茶花女》的剧情和音乐特点,让学生了解威尔第的音乐风格和音乐特点。
3. 介绍《图兰朵》的剧情和音乐特点,让学生了解罗西尼的音乐风格和音乐特点。
三、著名舞剧作品的介绍1. 介绍《天鹅湖》的剧情和音乐特点,让学生了解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和音乐特点。
19世纪歌剧课件ppt
![19世纪歌剧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e976606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0.png)
对音乐发展的推动
19世纪歌剧的发展推动了 音乐的创新和变革,为后 来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
02
19世纪歌剧代表人物及作品
威尔第
总结词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代表作品有《茶花女》、《奥赛罗》等 。
详细描述
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情感丰 富、戏剧性强著称。他的歌剧多以历史和文学作品为题材, 通过音乐和剧情的结合,展现出强烈的情感和戏剧冲突。
19世纪歌剧课件
• 19世纪歌剧概述 • 19世纪歌剧代表人物及作品 • 19世纪歌剧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 19世纪歌剧的传播和影响 • 19世纪歌剧的现代价值
01
19世纪歌剧概述
19世纪歌剧的发展背景
社会背景
19世纪,欧洲社会经历了一系列 重大变革,如工业革命、资产阶 级革命等,这些变革为歌剧的发 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19世纪歌剧对后世的影响
音乐创作
音乐教育
19世纪歌剧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许多作曲家在创作中借 鉴了19世纪歌剧的元素和风格。
19世纪歌剧在音乐教育中也发挥了重 要作用,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 一。
舞台艺术
19世纪歌剧的舞台艺术也对后世产生 了影响,推动了舞台艺术的发展和创 新。
19世纪歌剧的国际影响
艺术背景
19世纪是浪漫主义艺术盛行的时 代,浪漫主义强调情感表达、个 人主义和民族性,对歌剧的创作 产生了深远影响。
19世纪歌剧的主要特点
情感表达
19世纪歌剧注重情感表达,通过 音乐和歌唱来传达角色的内心世
界。
音乐与戏剧的融合
19世纪的歌剧将音乐与戏剧紧密结 合,音乐不仅起到伴奏的作用,更 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二编 歌剧的发展
![第二编 歌剧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749ce1f6c175f0e7cd137d7.png)
<二> 歌剧的发展意大利歌剧的源起:古希腊悲剧—教仪剧—田园剧—牧歌剧间接源起——(古希腊)古典悲剧;(中世纪)教仪剧;直接源起——(文艺复兴)田园剧、牧歌喜剧;清唱剧;歌剧最直接的来源:幕间剧田园剧是传奇题材或乡村题材的带有音乐的舞台剧。
歌剧在17世纪的发展:起点——16世纪末~17世纪初:佛罗伦萨、罗马①罗伦萨艺术小组(Camerata)实践与理想;1600,第一部歌剧《优丽狄茜》(dramaper musica.)创作理念:“语言第一、节奏次之、声音居末”特点:带伴奏的单音调②罗马:卡瓦利埃里——宗教道德剧——《灵魂与肉体的体现》——这部作品被史学界认为是第一部清唱剧,具有歌剧的雏形。
特点:重视宗教题材,常有数个合唱声部,幕间常有滑稽的戏剧插段。
发展——①17世纪上半叶:威尼斯代表人物:蒙特威尔第、卡瓦里、切斯蒂蒙特威尔第——《奥菲欧》,被歌剧史上称为第一部真正的歌剧创举:1、歌剧的戏剧化与“激情风格”2、发明了弦乐的颤音和拨弦3、整理了歌剧的题材:神话传说、历史传奇代表作:《奥菲欧》、《阿里安娜》、《波佩雅封后记》他的《奥菲欧》与培里的《优丽狄茜》题材相同,但处理完全不同。
他不侧重在田园诗式的抒情,而侧重于发挥故事中戏剧性力量。
现代一般倾向于认为,《奥菲欧》才是近代意义的第一部歌剧。
发展——十七世纪下半叶:那不勒斯——始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定型为正歌剧(Opera seria),这种歌剧的影响力一直延伸到了19世纪。
②那不勒斯乐派:A.斯卡拉蒂(A.Scarlatti)贡献:完善了意大利正歌剧的三幕数场的结构;以独唱为主;确立了美声唱法;确立了“意式序曲”(快、慢、快)特点:①在内容上:内容严肃,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与喜剧相对。
②在结构形式上:为三幕紧凑的结构,常在幕与幕之间穿插喜剧性的幕间剧(Intremezzo,在舞台口表演)。
③由最具个性的歌剧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成为后来奏鸣一交响曲套曲的先声――由A·斯卡拉蒂首创)开场,用宣叙调和返始咏叹调交替进行,极少使用重唱和合唱,也不用舞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
《魔弹射手》取材:德国民间关于黑 猎人的传说。
序曲(9分51秒):有慢板引子的奏鸣 曲式,并与剧情紧密结合,预示了全 剧内容,这是韦伯此部歌剧所独有的。 韦伯有意识的运用主题、调性、和声、 织体、音色等对比手法,使该序曲具 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序曲中还运 用了“主导动机”手法,以减七和弦 象征魔鬼萨米尔的魔力,并将这种动 机贯穿整部歌剧。这些创作手法也影 响了瓦格纳、柏辽兹等作曲家。
小结:
《魔弹射手》是以德奥歌唱剧为基本 框架,用德文对白衔接音乐段落,同 时受法国、意大利歌剧影响,在一些 表现男女主角的情感段落,带有传统 歌剧咏叹调的痕迹。此前,莫扎特的 歌剧《魔笛》便是以德奥歌唱剧为基 础进行创作的优秀作品,这也为韦伯 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韦伯的另外两部歌剧作品: 《欧丽安特》、《奥伯龙》。
19世纪德奥浪漫主义与18世纪古 典传统的关系:继承大于反对, 无论是传统精神还是传统形式。
韦 伯(1786——1826)
他的作曲老师有两位,一位是约瑟夫·海顿 的弟弟叫迈克尔·海顿;另一位是维也纳修 道院院长,沃格勒神父。
韦伯创作德国民族歌剧的原因:
《魔弹射手》 (又译《自由射手》)
1821年这部歌剧在柏林首演,标志
慢板引子:暗示两个世界,圆号音色 表现幽静的森林景色;定音鼓与黑管、 大提琴低音区阴暗不祥的动机,即魔 鬼萨米尔出现时的象征。
呈示部:基本是两种材料的对置,主 部主题来自第一幕马克斯的咏叹调 “是什么阴暗的力量把我缠住?”; 连接部用第二幕“狼谷”中炼造第7颗 子弹时的材料;副部主题采用第二幕 阿加特的祈祷;结束部用此段音乐的 后半部分“我的心潮汹涌澎湃”。
十九世纪上半叶的 德国歌剧与法国歌剧
十九世纪德奥浪漫主义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 狂飙突进运动:又称“狂飙运动”,发生在 十八世纪下半叶的德国。它是由德国新兴 资产阶级发起的一场全国性的文学运动, 也是法国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延长与继续。
19世纪德奥浪漫主义运动接续了18世纪 下半叶德国“狂飙运动”的影响,要 求摆脱封建束缚,主张个性解放,呼 唤民族意识的觉醒,但更倾向于轻视 理性。
19世纪德国歌剧的特点:
题材上:在德国的狂飙运动的影响下,德国歌 剧大多选用中世纪传奇和民间故事,对超自然 的神怪现象备感兴趣。作曲家们重笔勾勒狂野 神秘的大自然背景,但又不时掺入简朴的乡村 生活场景。 剧中人物的命运往往体现出肉体与灵魂、 物质与精神、诱惑与被拯救的对立与斗争,这 是德国基督教文化中的永恒主题,象征上帝与 魔鬼之间的较量,如浮士德。(法国、意大利 歌剧总是以希腊、罗马、圣经故事作为题材。)
展开部:是第一类材料的展开,阿加特的 材料隐约出现; 再现部:阿加特的激情主题作为结束部, 象征歌剧的光明结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幕“狼谷”一场,具有浪漫主义虚幻 色彩,管弦乐色彩极其丰富,韦伯运用管 乐器、定音鼓、弦乐震音、尖锐不和谐的 和声营造出阴暗森林的恐怖气氛。
第三幕第二景(猎人合唱):运用了 德国民歌旋律,使其充满了浓郁的民 间生活气息 。
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奥的政治环境
维也纳会议,恢复了欧洲旧的统治秩序, 德奥依旧保持分裂局面。封建复辟后的德 奥反对民主改革,而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 是背道而驰的,由此各种社会矛盾产生, 在这样一种社会压力下,艺术家们只有去 艺术中展示个人的自由,去宗教中寻求精 神安慰。
民族意识兴起,德奥的艺术家们在自 己民族古老的诗歌以及传说中获得认 同感。作曲家们也开始注重民族歌剧 的写作。
音乐上:在德国歌唱剧基础上,采用 德语对白,声乐部分的旋律简朴,具 有德国民歌的风格;依赖和声及管弦 乐色彩渲染剧情、烘托舞台气氛。音 乐重心放在织体内部(意大利歌剧集 中在旋律上),台本重心放在戏剧意 境、布景和内涵上。作曲家们追求 “综合艺术”的理想,把各种艺术谐 和地结合成一个优美的总体。音乐手 法通过反复出现的主题、音色和调性 来达到音乐的连续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