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

合集下载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4.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4.1.1纳污水体概况本工程的废水经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由厂总排水口经中州支渠渠尾向南约1km于后纸庄村附近排入洛河。

洛河为常年有水河流,水质功能区划为皿类水质,洛河于偃师市境内公路桥设置有洛阳市市控断面,在本次工程排水入洛河处下游约8Km。

4.1.2地表水监测断面的布设考虑工程完成后所排放的废水可能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及纳污水体的功能要求,结合评价所掌握的纳污水体水文资料及纳污情况,本次评价地表水监测设置4个监测断面。

各个监测断面的位置及功能详见表4-1和附图1。

表4-1 地表水监测断面布设情况一览表4.1.3监测因子本次评价选取pH、COD、BOD5、SS共四项作为本次地表水现状监测因子。

同时测定水温和流量等水文参数。

4.1.4监测时间及频率本次地表水水质现状监测由偃师市环境监测站于2004年5月16〜18日进行,连续3天,每天采样一次,每天报一组有效数据。

4.1.5监测分析方法地表水水质监测分析方法执行《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有关监测技术要求,采取全过程质控措施,具体分析方法见表4-2。

表4-2 地表水水质监测及分析方法4.1.6评价标准根据偃师市环境保护局关于本次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意见,本次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皿类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标准详见表4-3。

4.1.7评价因子根据纳污水体的实际状况和本次工程废水特点,本次评价选取pH、COD、BOD5、SS共四项作为地表水质量现状评价因子,水温、流量仅在监测结果统计表中列出其监测数据。

4.1.8评价方法根据现状监测结果,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污染指 数法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单项水质参数评价,计算公式为:S j =C ij /C sj式中,Sij ——某污染物的单项污染指数;C ij ――某污染物的实测浓度,mg/L ; C sj ——某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L < pH 的标准指数为:式中,S pH j —— pH 在第j 点的标准指数;pH j ------ j 点 pH 值; pH sd 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 值下限; pH su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 pH 值上限。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及评价电子教案.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及评价电子教案.

具体教学内容:一、地表水现状调查1. 地表水现状调查目的2. 地表水现状调查范围3. 地表水现状调查时间二、地表水现状监测1. 地表水监测目的2. 地表水监测项目3.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三、地表水现状评价1. 地表水环境评价原则2. 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方法3. 地表水现状评价方法书稿:一.水环境现状监测水环境现状监测目的是了解拟建项目所在区域和相关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了解区域水环境特点和环境敏感目标,为预测模型的选择提供依据和获取基础数据,决定评价的主要方向和重点。

1.水环境现状监测调查范围确定河流与湖、库水质影响评价的监测范围应考虑以下因素:(1)必须包括建设项目对地面水环境影响比较明显的区域,在一般情况下应考虑到污染物排入水体后可能超标的范围。

在此区域内进行的调查,其结果应能全面说明与地表水有关的基本环境状况,并能充分满足环境影响预测的要求。

(2)各类水域的环境监测范围,可根据污水排放量与水域规模,参考水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确定,详见表4-3~表4-5。

表4-3 不同污水排放量时河流环境现状调查范围参考表注:调查范围指排污口下游应调查的河段长度。

表4-4 不同污水排放量时湖泊(水库)环境现状调查范围参考表注:调查面积为以排污口为圆心、以调查半径为半径的半圆形面积。

表4-5 不同污水排放量时海湾环境现状调查范围参考表注:调查面积为以排污口为圆心、以调查半径为半径的半圆形面积(3)如下游河段附近有敏感区(如水库、水源地、旅游区等),则监测范围应延长到敏感区上游边界以满足全面预测地表水环境影响的需要。

在确定某项具体工程的地表水环境调查范围时,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后可能的达标范围,同时考虑评价等级的高低(评价等级高时可取调查范围略大,反之可略小)后决定。

2.水环境现状监测调查内容(1)水域功能和水环境敏感目标调查境敏感目标的分布、类型、保护级别和保护要求。

(2)水文调查一般情况下,以收集资料为主。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及改善对策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及改善对策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及改善对策摘要:水是人类生命之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作业过程中,处处都需要水资源。

随着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可供人们饮用性质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少。

地表水主要是存在于地壳的表层结构中,时常暴露于空气。

如果地表水处理和利用方法不恰当,一方面会导致严重的水体污染,另一方面也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

地表水包括冰川水、河水、沼泽水和湖水,其水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文首先着重分析地表水水质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深入探讨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改善对策1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普遍现存问题1.1地表水环境质量方法评价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水质理化参数的实测值为主要依据和判断的评价方法,二是分析水体与水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以此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的生物学评价方法。

通常情况下,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前一种工作评价方法。

在我国,水质评价方法采用单因素评价分析法,这种运行评价方法比较简单,不需要考虑不同断面环境相互之间的功能差异,但不能非常客观、真实、科学地反映了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我国地表水监测数据主要包括109项,不仅包括PH值、溶解氧、氨氮,还包括各种水温条件下水体的基本项目数据,以及砷、铅、金属镉等重要化学指标,还有大肠杆菌等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的细菌学指标。

这109项重要指标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差异很大。

例如,如果地表水体中氨氮以及镉含量超过一定参考数值,那么通过单因子评价方法可以判定这种水体属于IV类水质,这种水质对人体健康以及水生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大不一样。

1.2湖波水质评价问题采用因子评价法对太湖、滇池、巢湖、范阳湖、洞庭湖等18个淡水湖泊水质进行定期的月度评价,这种现行评价方法值得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由于总磷和总氮作为评价水质的特征数据,可以尽可能解释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和营养状况,无法作为导致水质富营养化的重要决定因子。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4)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4)
(1)对流(也称移流、推流等)——纵向 主要是说水中污染物受到水流运动作用,随水体流
动一同迁移的情况。 (2)扩散(包括离散、弥散等)——横向
主要是说水中污染物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迁移。 它包括分子态扩散、水流紊动扩散和水流不均匀的离散 等。
.
(3)稀释混合
从排污口至水质均匀混合前的水域,称为混合区。排污口 排放的污染物其影响水域的边界(即受排放污水影响水域与没有 受到排放污水影响水域相接的边界线)称为污染带(河流、湖库) 或污染锋面(海洋)。
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非持久性污染物;河流 为恒定流;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2)一般公式:
C t C 0ex (k1 p k3 )t
式中: k1 -降解系数; k3 -沉降系数; t -水团传播时间
t x 86400u
由于一般河流的河宽远大于水深,因此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垂 向(沿水深方向)容易混合均匀,且水体流动对污染物的迁移作 用要大于扩散。因此,如要进行污染带(或超标水域)预测时, 常采用二维模式,在实用水质模型公式中,纵向(沿水流方向) 主要考虑对流作用,横向仅考虑扩散作用,垂向一般认为水质分 布均匀。
.
5.3.2 各类水体简化的有关要求
C.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 执行三级标准;
D.排入未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 水,必须根据排水系统出水受纳水域的功能要求,分 别执行A和B的规定;
(2)污染物分类 A.第一类污染物 B.第二类污染物
5.1.3 评价等级的划分
1.划分依据——四项指标: (1)拟建项目污水排放量
社会环境: ①居民生活取水;②工农业用水 水污染源调查: 评价区范围的工厂的生产产品、规模、
工艺流程、水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在 河道上或湖泊上的地理位置。 水质现状调查:下文详述。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面污染源
指分散或均匀地通过岸线进入水体的废水和自然降水通
过沟渠进入水体的废水。
三、水体自净
水体能够在其环境容量的范围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
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时间的
推移,在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自然降低,称之为水体的自 净作用。 物理自净:蒸发、凝聚、吸附、自然沉淀等
化学自净: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等
注:调查面积是指以排污口为圆心,以调查半径为半径的半圆形面积。
海湾环境现状调查范围
污水排放量 m3/d >50000
20000~50000 10000~20000 <5000 调查范围 调查半径/km 调查面积(按半圆计 算)/km2
5~8
3~5 1.5~3 ≤1.5
40~100
15~40 3.5~15 ≤3.5
地表水水质要求
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为依据,划分为五类:I、II、III、IV、V。 水质级别要求越高,相应的评价级别也高。
如受纳水域的实际功能与该标准的水质分类不一致 时,由当地环保部门对其水质提出具体要求。可根据建
设项目及受纳水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评价级别。
一、评级工作等级
例:某污水中含有六价铬、COD、BOD、挥发酚、氨氮、 硫化物,此污水的复杂程度?
受纳水域的规模
河流:按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划分。
♠大河: ≥ 150m3/s; ♠中河:15~150 m3/s; ♠小河:<15m3/s。 湖泊和水库:以枯水期湖泊、水库的平均水深和水面面积划
分水域规模。
当平均水深≥10m时 大湖(库):≥25km2 中湖(库):2.5~25km2 小湖(库) :<2.5km2 当平均水深<10m时 大湖(库):≥50km2 中湖(库):5~50km2 小湖(库) :<5km2

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

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

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地表水是指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自然水体,其水质的好坏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评估地表水的水质状况,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评价指标,这些指标旨在通过对水体化学、物理和生物特征的测量,提供对水质状况的定量描述。

本文将深入探讨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局限性。

一、化学指标1. pH值(酸碱度)pH值是表征水体酸碱性的指标,通常在0到14之间,数值越低表示越酸,越高表示越碱。

地表水的pH值受到化学物质和生物活动的影响,对生物的适应性和水体中溶解物质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2. 溶解氧(DO)溶解氧是水体中溶解的氧气的浓度,对于维持水生生物的呼吸和代谢活动至关重要。

DO水平的降低可能导致水生生物的死亡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3. 水温水温是指水体的温度,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活和繁殖。

异常的水温可以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4. 溶解物质的浓度地表水中溶解的物质包括重金属、无机盐和有机物质等。

这些物质的浓度超过一定范围,可能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二、生物学指标1.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丰富程度。

良好的水质通常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相关,因为某些生物对污染更敏感,它们的存在和繁殖可以指示水质的优劣。

2. 水生生物指数水生生物指数通过对水体中特定生物的存在和数量进行调查和统计,评估水质状况。

许多昆虫和鱼类对水质敏感,它们的群落结构和丰度可以提供有关水质的重要信息。

三、物理指标1. 水体透明度透明度是指水体中光线穿透的程度,与悬浮物质和溶解物质的含量有关。

高透明度表示水体清澈,而低透明度可能意味着水体浑浊。

2. 流速流速是指水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流量,流速的变化可能影响水体的氧气含量和悬浮物质的输送。

以上是对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的简要介绍,这些指标能够提供对水体质量的初步评估。

然而,要全面评估地表水的水质状况,需要考虑这些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统计分析。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 判据的档次划分 (4)受纳水体对水质的要求:以
GB3838-2002为依据。(I- V类)
评价等级化分表 • 划分的原则 (1)污水排放量越大,水质越复
杂,建设项目的影响越大,评 价工作要求越高,评价等级也 就越高; (2)受纳水体规模越小,水质要 求越高,则对外界影响的承受 能力就越小,相应的评价工作 就要求越高,评价等级也就越 高。 •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表
衰减变化
• 温度对K1(碳化衰减速率)和硝化速率KN影响:
K1,T=K1,20
T-20 1
1=1.047 , T 10 ~ 350C
KN,T=KN,20
T-20 N
N=1.08 , T 10 ~ 300C
• 脱氮作用:水中溶解氧被耗尽时,硝酸盐将被反硝化 细菌还原为亚硝酸盐再转化为氮气。
• 硫化物的反应:水体中缺少溶解氧和硝酸根离子时, 硫酸盐会被细菌还原为硫化氢,含硫蛋白质在厌氧条 件下被大肠杆菌分解成半胱氨酸,再被还原为硫化氢, 如有铁和亚铁离子,可生成难溶的硫化铁或硫化亚铁。
e BODc
BODa
BOD1
K1t BODa
• 硝化过程:也具有一级反应的性质:
可得:
d BODn
dt
K N BODn
e BODn
KNt BODN
BODN 的估算: BODN=4.57 N K 1.14 NO2

BODN =4.57
+ N ,o
NH 3-N
1.14 NO2
应尽量向有关水文测量和水质监测等部门收 集现有资料,当资料不足时,应进行一定的 水文调查与水质调查,特别需要进行与水质 调查同步的水文测量。一般情况,水文调查 与水文测量在枯水期进行,必要时,其它时 期(丰水期、平水期等)可进行补充调查。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河川径流的表示方法流量Q:单位时间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单位为m3/s。

径流总量W:在T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W=QT。

径流深Y:Y=QT/1000F,F为流域面积,单位km2径流系数α:某一时段内径流深与相应降雨深P的比值,α=Y/P。

河流水体混合混合是流动水体单元相互掺混的过程,包括:分子扩散;紊动扩散;剪切离散等分散过程及其联合作用,见表47。

河口海湾的基本水流形态水流的动力条件是污染物在河口海湾中得以输移扩散的决定性因素。

潮流:内外海潮波进人沿岸海域和海湾时的变形而形成的浅海特有的潮波运动形态。

在河口海湾等近海水域,潮流对污染物的输移和扩散起主要作用。

水域一级二级三级河流一般情况下调查一个水文年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若评价世间不够,至少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条件允许,调查一个水文年的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一般情况可治调查枯水期和平水期;若评价世间不够,可只调查枯水期一般情况下,可只在枯水期调查河口一般情况下调查一个潮汐年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若评价世间不够,至少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一般情况可治调查枯水期和平水期;若评价世间不够,可只调查枯水期一般情况下,可只在枯水期调查湖泊(水库)一般情况下调查一个水文年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若评价世间不够,至少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一般情况可治调查枯水期和平水期;若评价世间不够,可只调查枯水期一般情况下,可只在枯水期调查污染源调查(掌握)污染源:凡对环境质量可以造成影响的物质和能量输入。

染物(污染因子):输人的物质和能量。

按排放方式分为点源和面源;按污染性质分为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水体酸碱度和热效应。

污染源调查内容见污染源调查原则调查内容点源调查的繁简程度可根据评价等级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而略有不同。

评价等级高而且现有污染源与建设项目距离较近时应该详细调查①污染源的排放特点②污染源排放数据③用排水情况④废水、污水处理状况非点源一般采用资料收集的方法,不进行实测①工业类非点源污染源②其他非点源污染源①取样断面的布设a.调查范围的两端。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6学时)教学重点:熟悉环境目标、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

教学内容:概述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地面水环境污染的控制与管理第一节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教学重点:掌握水质污染因子的分类;熟悉水环境保护目标及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教学难点:1.掌握水质污染因子的分类;2.熟悉水环境保护目标及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教学内容:一、地表水环境的基本概念二、环境目标三、水环境标准四、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五、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一、地表水资源1地表水环境的基本概念地表水是河流、河口、湖泊(水库、池塘)、海洋和湿地等各种水体的统称,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地表水体的环境质量是由水质、底部沉积物和水生生物等三部分的状况决定的。

人类开发活动常影响地表水体水量和水质并引起水生生态系统的变化,破坏水资源的正常功能。

本节重点介绍由于开发行动排放污染物对地表水体水质的影响。

2 水体污染水和大气一样有一定的组成成分。

一般来说,天然水中含有三大类物质:一是溶解物质,包括钙、镁、锰、铁、硅、铝、磷等的盐类或其它化合物;二是胶体物质,包括硅酸、腐植酸胶体等;三是悬浮物质,包括粘土、微生物等。

未受污染的天然水体所含各种成分(即所谓“本底含量”)也会由于地区、季节的不同有一定的变化。

适于人类及其它生物生存和工农业生产的水质,对其各种成分的要求都有一定范围,超过一定限度,特别是有毒物质超过一定数量,就会给生物的生存环境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小知识※※(1)水体污染的概念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影响可使水的感官性状(色、嗅、味、透明度等)、物理化学性质(温度、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放射性、有机和无机物质组分等)、水生物组成(种类、数量、形态和品质等),以及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发生恶化,破坏水体原有的功能,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 调查目的地表水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和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调查和评价当前地表水环境的现状,为改善水质和保护水资源提出合理建议。

2.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涉及了多个地区的地表水体,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水域。

重点关注城市化进程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以及工业和农业排放对水质的影响。

3. 调查方法3.1 采样点的确定在各个地区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包括城市区域、农村地区和工业区域,以全面了解地表水环境的状况。

3.2 采样及分析对每个采样点的水样进行采集,并进行化学和生物学分析,以评价水质的各项指标,如PH值、溶解氧、氨氮、总磷等。

3.3 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对地表水环境的现状进行客观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4. 现状评价4.1 水质等级根据调查数据,将地表水体的水质分为优良、良好、一般、较差和差五个等级,评价出不同水域的水质状况。

4.2 污染源分析通过分析各个采样点的数据,找出不同地区的主要污染源和排放物质,探讨其对水质的影响。

4.3 生态影响分析水质差异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不同水域的生态系统状况。

5. 展望与建议综合调查数据和现状评价结果,提出以下改善地表水环境的建议: -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减少城市和工业区的排污量; - 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加大对于违法排放企业的处罚力度; - 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质问题。

6. 结论本文通过对地表水环境的现状调查与评价,揭示了不同地区的水质差异及其主要污染源,为完善水体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希望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高度重视地表水环境保护工作,共同努力,实现水质的持续改善和保护。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样照距水面不应小于0.3m,距河底也不应小于0.3m。 ▪ 对于三级评价的小河,不论河水深浅,只在一条垂线上一个点取一个
样,一般情况下取样点应在水面下0.5m处,距河底不应小于0.3m。
垂线上取样水深的确定
七、布设水质取样断面及采样 点
▪ 河流
▪ (3)水样的对待

三级评价:需要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的场合,每次应
一、现状调查的方法
▪ 常用的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方法有三种:
1、搜集资料法 2、现场实测法 3、遥感遥测法
二、水环境现状 调查范围
▪ 水环境调查范围主要指是受建设项目影响较显著的地表
水区域,在此区域内进行的调查,应能充分反映地表水 环境的基本状况,并能满足水环境影响预测的要求。 由 水域功能要求、污水排放量的大小、受纳水域的特点以 及评价等级的高低来决定。
则应通过调查水域的实际使用情况,并报当地环境保护部分认可。
调查方法:调查的方法以间接为主,并辅以必要的实地踏勘。 调查内容:水资源利用、地表水环境功能、近岸海域环境功能的调查
,可根据需要选择下述全部或部分内容:城市、工业、农业、渔业 、水产养殖业等各类的用水情况(其中包括各种用水的用水时间、 用水地点等),以及各类用水的供需关系、水质要求和渔业、水产 状殖业等所需的水面面积等。此外,对用于排泄污水或灌溉退水的 水体也应调查。在水资源利用、地表水环境功能、近岸海域环境功 能的调查时还应注意地面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水质参数的取值--单项水质参数评价
评价因子筛选
常规水质因子:
以GB3838-2002中所列的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或化学需氧量、五日 生化需氧量、总氮或氨氮、酚、氰化物、砷、汞、铬(Ⅵ)、总磷及水温为基础 ,根据水域类别、评价等级及污染源状况适当增减。

2022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2022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2022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一、总体情况1—12月,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7.9%,同比上升3.0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

图1 1—12月全国地表水水质类别比例二、主要江河水质状况1—12月,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及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和浙闽片河流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90.2%,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4%,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

其中,浙闽片河流、长江流域、西南诸河、西北诸河和珠江流域水质为优;黄河、淮河和辽河流域水质良好;海河和松花江流域为轻度污染。

图2 1—12月七大流域和西南、西北诸河及浙闽片河流水质类别比例三、重点湖(库)水质状况及营养状态1—12月,监测的210个重点湖(库)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湖库个数占比73.8%,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湖库个数占比4.8%,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204个监测营养状态的湖(库)中,中度富营养的12个,占5.9%;轻度富营养的49个,占24.0%;其余湖(库)为中营养或贫营养状态。

其中,太湖和巢湖均为轻度污染、轻度富营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滇池为轻度污染、轻度富营养,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和总磷;洱海和丹江口水库水质均为优、中营养;白洋淀水质良好、中营养。

表1 1—12月6个湖(库)水质及营养状态图3 1—12月6个湖(库)水质及营养状态四、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排名1—12月,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柳州、张掖和黔东南等30个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好(从第1名至第30名),白城、五家渠和石河子等30个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差(从倒数第1名至倒数第30名),见附表1—附表2。

地表水和底泥现状调查报告

地表水和底泥现状调查报告

地表水和底泥现状调查报告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了解地表水和底泥的现状,本报告对地表水及底泥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二、地表水现状调查
1. 水质状况:通过采集地表水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大部分地表水水质不符合国家水质标准,主要污染物包括悬浮物、氨氮、总磷等。

2. 水生生物:由于水质污染,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3. 水文情况:部分河流、湖泊水位下降,甚至出现干涸现象。

三、底泥现状调查
1. 污染物含量:底泥中积累了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如镉、铅、汞、砷等。

2. 生态影响:底泥中的污染物对水生生物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3. 风险评估:部分区域底泥中的污染物已达到危险水平,对人类和动物产生严重威胁。

四、建议措施
1. 加强污染源管控:对排放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污水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处罚,并督促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2. 持续监测:加强地表水和底泥的监测力度,及时掌握水质和污染物变化情况。

3. 开展生态修复: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等方法,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

4.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众对水体保护的重视程度。

五、结论
当前地表水和底泥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为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善地表水和底泥的现状。

环境监测中地表水监测现状及进展分析

环境监测中地表水监测现状及进展分析

环境监测中地表水监测现状及进展分析地表水是指自然形成在地表面的河流、湖泊、水库及沟渠内的水体,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水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地表水的质量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地表水的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表水监测的现状1. 监测范围有限地表水监测的现状是在过去几十年里相对落后的,很多地区的地表水监测范围有限,监测数据不够全面。

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或山区,地表水监测设施不足,监测工作偏于空白。

这就意味着我们对于这些地区的地表水质量了解的不够清楚,也无法做出及时的监测和调控。

2. 监测手段滞后目前,地表水监测手段大多采用传统的水样采集、化验检测的方法,监测周期较长,周期内无法做出及时性的监测。

并且,化验检测存在着人力资源成本高、操作复杂等问题。

这导致了地表水监测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有所欠缺。

3. 监测数据不够细致地表水监测数据往往只是简单的监测水质指标,而对于水体中的污染源、污染物浓度分布等方面的数据则较少。

这使得我们很难判断水质变化背后的具体原因,更难对污染源进行精准的控制。

1. 监测范围扩大随着科技的发展,地表水监测的范围得到了大幅度扩大。

各地区政府加大了对地表水监测设施的投入,扩建了更多的监测点,使得地表水监测覆盖面更广,监测数据更全面。

2. 监测手段更新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地表水监测装置,比如自动水质监测仪器、远程监测技术等,这些设备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地表水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这些装置能够连续不断地对水体进行监测,实时更新数据,大大提高了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 监测数据细化在监测手段更新的现代化的监测仪器也能够采集更为细致的监测数据。

不仅能够监测水质指标,还能够通过传感器对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进行监测,将数据化验数据化,使得监测数据更加细致和精确。

1. 加强监测设施建设未来,地表水监测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对于一些山区和偏远地区,需要增设更多的监测点,完善监测网络,使得地表水监测覆盖更广,监测数据更全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4 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
5.4.1现状水质监测与评价
本项目所在地为绥芬河水系,线位桥梁跨越水体为罗圈沟、大肚川河、杨家堂子沟、蔡克义南沟、大蛤蟆沟、新城子沟、地印子村小河、绥芬河和北河沿小河,主线约有 1.6km 伴行九佛沟水库(县级农用灌溉蓄水水库)。

(1)监测断面为了解项目沿线地表水体的水质现状,结合项目地表水评价范围内地表水体分布特点,本次评价在不同路段 3 处跨越水体和伴行九佛沟水库布设监测点。

见表5-4-1 。

表 5-4-1 水质监测位置
监测要求
①采样频率:监测连续 3 天,每天取样 1 次。

②监测项目:pH、COD、BOD5、氨氮、SS、石油类。

③监测点位:桥梁跨河和与水库伴行最近处。

④监测方法:参照《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的有关规定进行。

⑤对异常或超标严重数据要说明原因。

(3)监测分析方法
采样及分析方法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要求进行。

具体的监测分析方法见表5-4-2。

表 5-4-2 水环境质量监测项目分析方法
(4)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方法 采用单项标准指数法评价,其数学模式如下:
一般污染物:
S ij
Cij
(式 5-3-1)
C
is
S ij —— i 污染物在监测点的 j 的标准指数; C ij —— i 污染物在监测点 j 的浓度值( mg/L );
C is —— i 污染物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值( mg/L )。

7.0 pH j 7.0
pH sd pH j
7.0 pH su
7.0
式中: pH j ——监测点 j 的pH 值;
pH sd ——水质标准 pH 下限值; pH su ——水质标准 pH 的上限值。

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 S ij >1 时,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 已 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S ij ≤1时满足。

5.4.2 现状监测结果及其评价
地表水监测结果及评价结果见表 5-4-3。

引用东宁市环境保护局委托黑龙江
科瑞环境检测有限公司检测报告结果见表 5-4-4。

表 5-4-3 地表水现状监测及评价结果单位: mg/L ,pH 无量纲
式中:
S pH ,k
pH : S
pH , j pH j 7.0 (式 5-3-2)
pH j 7.0
表 4-4-4 引用黑龙江科瑞环境检测有限公司检测报告结果单位: mg/L ,pH 无量纲
监测结果表明:九佛沟水库(伴行约 1.6km)、大肚川河(闹枝沟村大桥)、
大肚川河(神洞大桥)和绥芬河(绥芬河大桥)水体水质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
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

5.5 环境空气现状评价
5.5.1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
(1)监测点位根据“以点代线”的原则,选择新城子沟村、石门里等2处敏感点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点位置见表5-5-1 和附图2。

表 5-5-1 空气监测点位置
(2)监测项目
根据公路项目的特点,本次环境空气现状监测因子为SO2、NO2、
PM2.5、TSP、CO等5项。

SO2、NO2、CO监测小时值、日均值,TSP、
PM2.5监测日均值。

(3)监测时间
SO2、NO2、PM2.5、TSP:2016年10月16日至10月22日,连续监
测7天;CO:2017年3月20日至3月26日,连续监测7天。

(4)采样频率大气监测频次及取样时间等按国家有关规范进行七
天监测,小时值每天监测
4 次,采样时间为2:00、8:00、14:00、20:00,每次采样时间60min;
SO2、NO2、PM2.5、TSP日均值采样时间24h。

同步监测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等气象数据。

(5)分析方法
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
《空气和
废气监测分析方法》进行,具体见5-5-2
表 5-5-2 分析方法一览表(国标分析方法)
5.5.2评价方法
根据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进行分析评价,计算
方法如下:
Pi=Ci,/Si
式中,Pi——污染物i 的单因子污染指数;
3 Ci,——污染物i 的实测浓度
(mg/m3);Si——污染物i 的评价标准值(mg/m3)。

5.5.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统计根据连续7 天现状监测结果,对照评价标准,对现状监测结果进行计算、统计、整理及分析,其统计结果见表5-6-3~表5-6-4。

表 5-6-3 新城子沟村环境空气监测值及评价结果一览表
由表5-5-3 的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统计结果分析可知:新城子沟村SO2、NO2、TSP、PM2.5、CO 日均值及SO2、NO2、CO 的 1 小时均值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限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