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肥胖三型的影响因素
黄帝内经关于肥胖的解释
黄帝内经关于肥胖的解释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涉及了对肥胖的
一些解释和观点。
从多角度来看,以下是对《黄帝内经》关于肥胖
的解释:
1. 饮食观点,《黄帝内经》认为肥胖与饮食习惯有关。
其中
《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到,“喜怒者,形已立,肉腠理坚,肌肉满,脂肪膏腴。
”意味着过度的喜怒会导致体内湿气过重,从而引
起肥胖。
此外,《素问·至真要大论》也强调了饮食节制和合理搭
配的重要性,以防止肥胖的发生。
2. 运动观点,《黄帝内经》认为肥胖与运动不足有关。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提到,“肥人多阴,瘦人多阳。
”这意味着
肥胖的人体内阴气过盛,阳气不足,需要通过运动来调节阴阳平衡,以防止肥胖的发生。
3. 脏腑观点,《黄帝内经》将肥胖与脾胃功能紊乱相关联。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肥人多痰,痰多则胃气不行。
”
这说明肥胖的人体内容易积聚痰湿,导致脾胃功能受损,从而引起
肥胖。
4. 情志观点,《黄帝内经》认为情志不稳定也会导致肥胖。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喜则肥,怒则瘦。
”这意味着过度的喜欢会导致体内湿气过重,而过度的愤怒则会导致体内阳气亢盛,从而影响体重的平衡。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对肥胖的解释主要包括饮食观点、运动观点、脏腑观点和情志观点。
这些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肥胖的原因,为我们理解和预防肥胖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指导。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其中的解释和观点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解。
《黄帝内经》给肥胖找原因
食疗方法:鲤鱼
中医认为:鲤鱼有补脾健胃、利水消肿、通乳、清热解毒、止咳下气的食疗作 用。平时做成鲤鱼汤,是很好的食物。
请您及时更换请请请您正在使用的模版将于2周后被下线请您及时更换
《黄帝内经》给肥胖找原因
《黄帝内经 素问 奇病论》中说:“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内热,甘者令人中 满,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气上溢。”是说肥甘的食物非常滋腻,不容易消化,会给脾胃带来负担,进 而妨碍了脾胃的运化作用,使身体的液体循环受到阻碍,从而凝聚成痰;未被消化 的食物被堆积,是身体越来越胖。
中医对肥胖的分类
中医对肥胖的分类肥胖是当代社会中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肥胖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根据中医对肥胖的分类,详细介绍各种类型的特点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气滞型肥胖气滞型肥胖主要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的。
脾胃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如果脾胃功能不佳,就会导致食物无法有效消化和吸收,从而引起肥胖。
此外,情绪紧张、压力过大也会导致气滞,进一步加重肥胖。
治疗气滞型肥胖的方法主要是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能力。
中医常使用调理气机的方剂,如柴胡疏肝散、升降散等。
同时,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二、湿阻型肥胖湿阻型肥胖主要是由于体内湿气过多导致的。
湿气是中医中的一种病理物质,如果体内湿气过多,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从而引起肥胖。
湿阻型肥胖的患者通常会出现水肿、浮肿等症状。
治疗湿阻型肥胖的方法主要是祛湿化痰。
中医常使用祛湿化痰的方剂,如瞿秋白瘦身汤、茯苓四逆汤等。
同时,建议患者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过多寒凉和生冷食物,多喝温热开水,促进湿气排出。
三、血瘀型肥胖血瘀型肥胖主要是由于体内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
中医认为,血液是营养物质和气血运行的载体,如果血液循环不畅,就会导致营养物质无法正常运输和代谢,从而引起肥胖。
血瘀型肥胖的患者通常会出现面色晦暗、皮肤粗糙等症状。
治疗血瘀型肥胖的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
中医常使用活血化瘀的方剂,如桃红四物汤、三黄瘦身汤等。
同时,建议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长时间久坐不动,适量进行有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四、阳虚型肥胖阳虚型肥胖主要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导致的。
中医认为,阳气是人体的生命之火,如果阳气不足,就会导致新陈代谢减缓,脂肪无法有效燃烧,从而引起肥胖。
阳虚型肥胖的患者通常会出现乏力、畏寒等症状。
治疗阳虚型肥胖的方法主要是补益阳气。
中医常使用补益阳气的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四物汤等。
中医关于“肥胖”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肥胖”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年老体弱、饮食不节、劳逸失调、先天禀赋、情志所伤等导致湿浊痰瘀内聚,留着不行,形成肥胖。
一、病因1.年老体弱肥胖的发生与年龄有关,中年以后,正气由盛转衰,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或加以过食肥甘,运化不及,聚湿生痰,痰湿壅结,或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酿生水湿痰浊,故成肥胖。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久则致脾之运化功能受损,水谷不得化为精微,遂变生膏脂,随郁气流窜而停于筋膜腔隙,形成肥胖。
也有服用某些药物,致痰湿浊瘀内蕴,而成肥胖者。
3.劳逸失调《素问·宣明五气有“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之说,伤气则气虚,伤肉则脾虚,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输布,水湿内停,形成肥胖。
4.先天禀赋肥胖与先天体质有关。
痰湿体质易于出现气血津液失调,水湿停聚,聚湿生痰而生肥胖。
阳热体质多胃热偏盛,若食欲亢进,脾运不及,亦可致膏脂痰湿堆积,形成肥胖。
5.情志所伤七情内伤,脏腑气机失调,伤及中焦枢纽,脾胃升降功能,水谷运化失司,水湿内停,痰湿聚积,亦成肥胖。
二、病机1.肥胖的基本病机总属阳气虚衰,痰湿偏盛。
病位在脾与肌肉,与肾关系密切,涉及肝、心、肺。
脾气虚弱则运化转输无力,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胃热食纳太过,滞脾土,转化痰湿膏脂,留滞体内;脾肾阳气虚衰,水液气化失常,痰湿水饮内停;肝失疏泄,或心肺气虚,致使津血失于输布,血行迟缓,水湿内停,均可导致肥胖。
2.病理因素以痰湿为主,与气滞、血瘀、郁热有关。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本虚多为脾肾阳气虚衰,或兼心肺气虚;标实为痰湿膏脂内停,或兼水湿、血瘀、气滞、郁热等。
临床常有偏于本虚及标实之不同。
前人有“肥人多痰”“肥人多湿”“肥人多气虚”之说,即是针对其不同病机而言。
3.肥胖的病机转化常见有三种情况。
一是虚实之间的转化。
如胃强者过食肥甘,水谷精微超过机体的需要而化为痰湿,聚为膏脂,形成肥胖,为大多数肥胖者的初期阶段,属于实证。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及辨证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及辨证中医认为,肥胖的形成与先天禀赋、过食肥甘、疏于劳作、七情过度、脾胃虚衰、痰饮水湿等有关。
1.先天禀赋体形的胖瘦受先天禀赋的影响十分明显。
中医认为体质阴阳刚柔的差异,是由先天禀赋决定的。
《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中指出:“土形之人,……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水形之人,……大头,小肩,大腹”,前者为全身性肥胖,后者为腹大的中心性肥胖,二者均与先天禀性赋有密切关系。
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是肥胖形成的重要原因。
《素问。
奇病论》说:“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多食甘美,逐渐积聚化为膏脂;或饮食节制无度,日久损伤脾胃,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停聚,湿从内生,聚湿生痰,造成肌肉减少而脂肪增加,停留肌肤、脏腑而发为肥胖。
故《素问。
通评虚实论》有“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之说。
《临证指南医案》对于肥胖的形成描述得更为具体、详细,认为“湿从内生,必其人膏梁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
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
还有人指出“厚味肥甘,可助阳生气、生阴。
生阴者,转化为脂液,浸淫脉道,脉膜变异”。
《脾胃论》说:“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
”这些都充分说明过食膏梁甜腻、厚味肥甘、酒醴茶汤、生冷瓜果均可导致精微物质过剩而引起肥胖。
3.脏腑失调无论男女,随着年龄的增长,容易出现脏腑气血失调,肥胖发生的机率也随之增大。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也。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矣。
”人体物质能量代谢与脏腑功能有关,其中与脾胃关系尤为密切。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受纳、腐熟、运化、吸收、输布,是维持人体营养物质代谢正常进行的根本。
中年以后,脾胃运化功能逐渐减退,对肥甘厚味的转化功能也逐渐减弱,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输布,蓄积体内而为痰湿脂浊,躯脂满溢,再加上年高以后好静少动,形体遂渐渐肥胖。
《素问。
奇病论》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五谷入胃,需依靠脾胃的健运才能转化为精微物质,若脾胃虚损则运化失职,水谷肥甘之物无以化生气血精微,而转变为痰浊积聚体内,导致体态肥胖,故有“肥甘生痰”、“肥人多痰”之说。
《内经》肥胖三型的影响因素
体 脂 肪 分 布 比例 和 程 度 亦有 所 不 同 , 而呈 现 不 同的 肥 胖 类 型 。 从 关键 词 内 经 肥 胖 中 医病 机 中 图分 类 号 R5 92 8 . 文 献 标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9 X( 0 0 0 — 0 9 3 6 2 3 7 2 1 ) 2 0 0 —0
中医学 对肥胖 的最 早分 型始见 于《 帝 内经》 即 示肥胖 人 群 整体 年 龄 日趋年 轻 化 .多 出现 在 中青 年 黄 , “ 膏人 ” “ 、脂人 ” “ 和 肉人 ” 膏 人 ,纵腹 垂腴 ” “ “ 、皮缓 ” ,
阶段 : 肥胖 发 生低 龄 化 . 尤其 表 现在 青年 时期 笔 者 当属腹 部脂 肪之肥 : 脂人 ,虽脂 不能 大 ” “ 肉坚 , “ 、胭 皮 认 为 . 类 在 年轻 时 表现 比来 新 陈代谢 高且 快 . 人 人 摄 满 ” 该型 形体 肥胖 但 匀称 ; , 肉人 ,皮 肉不相 离 ” “ “ 、 身 体 内的热 量会 迅速 燃 烧 .不 容易 累 积成 大 量 的脂 肪 体 容大 ” 以肌 肉之 肥为主 古 今 中医学者对 此进行 了 . 深入 的探 索和研 究 , 出并 发展 了《 提 内经》 肥胖 三 型的 概念 . 预后 角度 出发 、 脂肪分 布 ” 为研 究线 索 . 从 以“ 作 高度提炼 了适于 国人 的肥胖 体型特 点 . 给予 了 中医肥 胖 学丰 富的 内涵和外 延『 l 1 。临床 中笔 者观 察发 现 , 内 《 经 》 胖三 型与年 龄 、 别 、 天禀赋 、 肥 性 先 饮食 、 劳作 等影 响 因素具有一 定相关性 。 同性 别 、 同年龄段 , 不 不 各有 其不 同的外在体 形表现 可 以说 . 在很大 程度上 . 别 性 使 人 长胖 : 由于个 体 素 质 、 活环 境 、 动 锻炼 的 又 生 运 差 异等 原 因 .年轻 人 往往 多 为肌 肉较 发 达 的 肉人 或 以棕 色 脂肪 为主 、 脂肪 均一 分 布 的脂 人 。可是 到 了中 年. 代谢 率 因身 体 机能 的衰 老 而变 慢 . 使不 增 加食 即
浅论《黄帝内经》对中医治疗肥胖的指导与探讨
浅论《黄帝内经》对中医治疗肥胖的指导与探讨发表时间:2018-02-06T14:08:27.10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24期作者:杨童1 高天舒2(通讯作者)[导读] 与现代医学对肥胖的分型分类及治疗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归纳,望对广大临床工作者在认识肥胖这一疾病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1 辽宁中医药大学;2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摘要:祖国医学对肥胖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对此也有论述,多散见于临床各病案中。
结合《内经》及现代医学对肥胖的认识,本文从肥胖的分类、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对肥胖的中医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关键词:肥胖;黄帝内经;肥胖的分类;病因病机;学术探讨肥胖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并认为是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多种癌症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流行病和各种代谢性疾病的培养基。
过度的肥胖不但有损机体健康,还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肥胖除了所带来的危害身心健康的问题,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社会负担的加重也是同样沉重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饮食方式等方面的改变,肥胖症的发病率不断增长。
[1]但是关于肥胖的治疗现在却似乎进入百家争鸣,各执其说的状态。
现代医学多推崇以手术结合药物治疗为主,配合心理学及行为学的干预,辅助选择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进行治疗,但由于患者自身依从性、治疗效果等各方面的原因,减重效果常不如人意。
所以如何防治肥胖逐渐成为当下研究热门。
[2-3]祖国医学对肥胖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经》认为肥胖的起病多与饮食、脏腑功能及体质相关;肥胖的分型主要以“脂人”、“膏人”、“肉人”等3型为主;肥胖的病机与气血、痰浊及瘀血等有关;肥人易患中风,用药以厚为宜、针刺宜深宜久;并且初步指出肥人的心理特点。
上述认识体现出中医防治肥胖病具有明显特色和疗效优势。
[4]本文试图就《内经》对肥胖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学对肥胖的新研究作以下探讨:1.肥胖的分类所谓“肤革充盈,人之肥也。
从肥胖表型角度评价《黄帝内经》肥胖分型的临床价值
合 。时至今 日,《内经 》肥胖分类方法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脂人 ”、“肉人 ”、“膏人 ”是 《内经 》用简单 而生动 的
基金项 目: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 目 (国中医药 人 教发 [2014]20号 );浙江 省名 老 中医专 家传 承 工 作 室 (GZS2012015);浙 江省 中 医药科 技计 划一 般 项 目 (2015ZA117);国家 中医药 管理 局 “十二 五 ” 中医药 重点 学科 (中医康 复学 ) (国中 医药人 教发 [2012]32号 )
语 言描述 的国人不同肥胖类型的基本资料 。正如 《灵枢 ·卫 气失常第五 十九 》所述 :“黄帝 日:何 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 : 人 有肥有 膏有 肉……必 先别其 三形 ,血之多 少 ,气之 清浊 , 而后调之 ,治无 失常经。是故膏人 ,纵腹垂腴 ;肉人者 ,上 下容大 ;脂人者 ,虽胀不能大者 ”。依据原文描述可窥见 “脂 人 ”、“肉人 ”、“膏人 ”的特点 :膏人则见 “纵腹垂腴 ”、“皮缓 ”, 主要特点是形体肥胖 ,脂 肪分 布集 中于腰腹 ,多见腹部宽纵 、 脂 肉下垂之形态 ,且 肌肤 质地绵软 ,皮肤松弛 ;脂人则见 “虽 脂不 能大 ”、“胭 肉坚 ,皮 满”,主要特点是 形体均 一 ,无过 于肥大 的部位 ,皮 肉质地 中等 ,皮肤饱满 ;肉人则见 “皮 肉 不相离 ”、“身体容 大”,主要特点是形体宽大 ,但皮 肉厚 实 , 体质壮盛 。有学者 曾对 《内经 》肥胖 三型分辨指标进行过考 证 ,选择我 国超重及肥胖人 群进行横断面研究 并得 出结论 : “膏人 ”、“脂人 ”、“肉人”的有效分辨度指标 为上臂围 /腰 围 、 腰 围 /大腿 围、腰 围、身高 /手腕 围、腰 围 /小腿 围 以及 腰 臀 比 …。明确 了 《内经 》肥胖三型 的定义及评判标准 ,本文 拟从肥胖表型角度评价 《黄帝 内经 》肥 胖分型的科学性及临 床指导价值 ,现阐述如下 :
黄帝内经对肥胖的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
黄帝内经对肥胖的解释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肥胖是当今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它不仅影响个人形象和心理状态,还与许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密切相关。
为了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并改善人类健康水平,医学界一直致力于对肥胖进行深入研究。
在这其中,《黄帝内经》作为中国古代传世的重要医学典籍,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肥胖问题的独特解释和治疗观点。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对《黄帝内经》对于肥胖的解释进行全面而系统地概述。
接着,分析荟萃了《黄帝内经》关于肥胖定义、原因以及相关调理方法和建议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说明:阴阳失衡与肥胖关系以及五行学说与肥胖关系。
最后,我们将总结黄帝内经对肥胖问题的解释,并强调其在肥胖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同时,展望在未来有关黄帝内经对肥胖研究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黄帝内经》对于肥胖问题的解释和治疗观点,增强人们对这一传统医学典籍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阴阳失衡和五行学说与肥胖关系的解释说明,期望能够为现代医学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促进对肥胖问题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治疗。
2. 黄帝内经对肥胖的解释2.1 肥胖的定义和原因肥胖是指体重超过正常范围,脂肪组织积聚在身体各部位所造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导致肥胖的原因主要包括饮食不当、缺乏运动、代谢异常、遗传因素等。
2.2 黄帝内经对肥胖的认识和观点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之一,它提出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重要理论。
对于肥胖问题,黄帝内经认为饮食不节、阳气亢盛、阴虚火旺等因素导致肥胖,并与阴阳失衡和五行相应关联。
2.3 黄帝内经中与肥胖相关的调理方法和建议根据黄帝内经中的理论,调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调理:饮食适量平衡,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
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油腻食物。
- 运动调理:适当增加体力活动,促进新陈代谢,消耗脂肪。
如散步、瑜伽等运动方式。
- 药物调理:中药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促进代谢等方式,辅助治疗肥胖。
中医肥胖的名词解释
中医肥胖的名词解释引言:肥胖是当今社会一个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而中医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对于肥胖问题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疗法。
本文将对中医肥胖的名词进行解释,并深入探讨中医在肥胖治疗中的应用。
一、体质分类中医将肥胖体质分为三类:气虚体质、湿热体质和瘀滞体质。
气虚体质的肥胖主要表现为形体肥胖,但体力较差,容易疲劳;湿热体质的肥胖则伴随着体形肥胖、口苦口渴、大便黏腻等症状;而瘀滞体质的肥胖则表现为形体肥胖伴随着血液循环不畅、经期不调等特点。
二、中医病因分析中医认为肥胖的病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人体内部的问题,如脾胃湿腻、气虚等;外因则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环境压力等外部因素。
中医强调内外统一,认为解决肥胖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内因和外因。
三、中医治疗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饮食调理强调食物对人体的热能影响。
根据不同体质类型,制定不同的饮食方案。
例如,气虚体质可适当增加高热量食物,湿热体质则应以清淡食物为主。
此外,中医还强调对于人体内湿气的排解,如多喝绿茶、薏苡仁粥等。
2. 中药调理:中药在中医治疗肥胖中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不同的体质类型,中医师可开方使用不同的中药。
例如,对于气虚体质,可以使用补气药物,如党参、黄芪;对于湿热体质,则需要使用清热药物,如黄柏、栀子。
3. 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在肥胖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功效。
通过针对不同的穴位和经络进行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理气血,达到瘦身的目的。
例如,按摩足三里穴和脾经穴位可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新陈代谢。
4. 艾灸疗法:艾灸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肥胖也有一定的效果。
它能通过调理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体质,缓解肥胖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脾经、肝经和脾胃经等。
结语:中医肥胖的名词解释包括体质分类、病因分析以及治疗方法。
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调理、中药调理、推拿按摩和艾灸疗法等手段,中医能够有效地调理身体的内外平衡,帮助人们解决肥胖问题。
中医在肥胖治疗中不仅注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且兼顾人体的整体健康,有助于改善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转载】中医认为肥胖的原因肥胖的六因五型+有种肥胖是体湿:吃这汤祛湿消肥
【转载】中医认为肥胖的原因肥胖的六因五型+有种肥胖是体湿:吃这汤祛湿消肥中医认为肥胖的原因肥胖的六因五型男子修长.女子苗条,拥有一个好身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比容貌更为重要,它是健与美的综合体现。
祖国医学对肥胖早有认识。
如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多篇章节都谈到肥胖问题。
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谈到:"肥胖黄人,膏梁之话也。
"《灵枢·逆顺肥瘦篇》亦云:"肥人也……其为人也。
贪于取与",并对肥胖的表现作了详细的描述、指出肥胖者有三个特点:①身形肥胖;②多脂,皮厚;③血液较常人有所改变,认为其血液粘稠,运行缓慢。
这些论述今天看来仍有-定指导意义,并与现代医学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后世又有"大抵禀素之盛,从无所苦,惟是湿痰颇多"(陈修园),"肥人多痰而经阻,气不运也"(汪昂)之说。
这些都为中医认识肥胖症奠定了理论基础。
肥胖的病因可归纳为六个方面。
①先天禀赋:肥胖者因个体差异所致,是先天票赋所决定的这与现代医学遗传因素相似,临床观察,父母为肥胖者、子女成人后肥胖的机率较大。
②过食肥甘,膏粱厚味:过食甜食,或含脂肪多的食物(如肥肉、肥鸭、猪油等),影响脾的运化,水谷精微不能化成精血,膏脂痰浊蓄积体内,遂成肥胖。
③长期抑郁精神: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喜条达。
如果长期精神抑郁,则肝气不好,气机阻塞,以致气结痰凝或肝气失疏,脾胃失和,痰湿内生,肥胖形成。
④久坐久卧,缺少劳作:久卧,久坐,气和郁滞,使脾气运化无力,转输失调,膏脂内聚,使人肥胖。
⑤其他疾病:中医认识到肥胖可以是单独的一个病,也可以是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的一个症。
⑥性别:临床所见,肥胖者中,女性多于男性,特别是经产妇女或绝经后的妇女。
由上所述,肥胖主要与饮食、体质、劳逸、情志等因素有关。
总体而言,肥胖多属标实本虚之证。
标实以湿、水、痰、食、瘀为主;本虚则以脾肾虚弱,肝失疏泄为主。
中医知识:中医肥胖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知识:中医肥胖辨证论治方法肥胖如今已是很多人的苦恼,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肥胖亦是一种疾病,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
来试试中医肥胖辨证论治方法。
(一)胃热痰瘀型肥胖这类胖子一般肌肉结实,但是容易口渴,而且食量大,天热的时候喜欢喝冰水,且以男性居多。
这类型胖子最容易瘦身成功,且复胖率不高。
这类型的胖子,体内如有一把火,吃得多但是因为痰邪瘀阻在体内,多余的东西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久而久之就容易肥胖。
穴位按摩可以选择内庭穴。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
荥有泉水已成小流的意思。
《灵枢本输》中说:内庭,次趾外间也,为荥。
内庭穴具有清胃泻火、理气止痛的功效,可以说是热证、上火的克星。
《难经六十八难》中指出: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症。
内庭穴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祛胃火。
内庭穴位于足背,当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取穴时,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2跖趾关节前方,第2、第3趾缝间的纹头处。
平时也可多用指端按压此穴,按压时,以一侧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压,以酸胀感为宜,每侧1分钟,共2分钟,每天坚持按摩。
(二)脾虚湿阻型肥胖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是肥胖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活安逸、少动多静亦是诱发肥胖的主要因素。
肥胖的直接原因虽为饮食不节,入多于出,导致脂肪在体内堆积,但其内在原因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主要与脾胃、肝、肾相关,尤以脾胃运化失常为关键。
饮食水谷入胃,须依靠脾胃运化功能健运才能转化为精微物质。
若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水谷肥甘之物无以化生气血津液,转化为脂膏、痰浊积聚体内,导致体态肥胖。
故治疗以调理脾胃、开清降浊为大法。
这类肥胖者大多食欲一般,肌肉松软、容易疲倦无力、四肢浮肿、手脚无力,不喜欢运动、吃完饭浑身发软想躺下、嘴里发粘,早晨起来时眼睛浮肿。
如何调理呢?《黄帝内经》记载湿气通于脾。
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
可见,祛湿同时还要健脾。
中医专家建议大家可以试试艾灸丰隆穴。
《黄帝内经》对于肥胖认识浅析
以及 行为干预 ,但 由于其疗效多与患者本人 的生活 习惯 以及
治疗 的依从性 密切相关 [ = 3 ] , 效果 多不尽如人意 。中医学早在
导致身体水液输布失常 , 浸淫肌肤分 肉而成肥胖。 1 . 1 . 4 性格 因素, 是肥胖发 生的心理基础 另外 , 《 内经》 还认
识 到肥胖 与心理作 用有一定 的关 系。《 灵枢 ・ 逆顺肥瘦》言 :
“ 肥人也……其为人也 , 贪 于取 与。” 贪于取与者 , 不得 中和之 道。现在很多体重超重的肥胖 患者 ,主要是因为没有 自控能
《 黄帝 内经 》 ( 以下简称《 内经》 ) 时期 即有对 于“ 肥胖 ” 的认识 , 至今仍对临床具有指导价值 。 《 内经》 认为肥胖的病因与饮食 、 体质 、 年龄 以及性格因素有关 , 因过食 肥甘、 年老体弱 , 脾虚失 运, 以致气 血失 调 , 痰瘀 互阻 , 从而导致脏腑功 能失 衡引发肥 胖; 首次将肥胖主要分为“ 脂人” 、 “ 膏人 ” 、 “ 肉人 ” 三型为主 , 罹 患疾病亦有所 不同, 为后世防治肥胖奠定 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化功能不及 , 多余 的膏脂蓄积体 内, 从而导致肥胖的产生 【 4 ] 。
名老 中医蒲辅周认 为 : “ 能食 肌丰而胖 者 , 体强也 ; 若食 少而
肥者 , 非强 也 , 乃病痰也 , 肥人最 怕按之如 棉絮 , 多病 气虚 和
中风 。”
1 . 2 . 2 气血失调 以致肥胖
《 黄帝 内经》 认识到肥胖与人体 的
者, 所 以温分肉 , 充皮肤 , 肥腠理 , 司关合者 也 , 皮缓腹里 大者
黑色 , 面不平 , 圆头 , 广胸 , 小肩, 大腹 , 动手足” , 《 黄帝 内经》 认 为这两种类型的人容易患肥 胖。土型人属太 阴湿土 ,阳气容
浅谈《黄帝内经》关于肥胖病因的认识
浅谈《 黄帝内经》 关于肥胖病因的认识
肖 秋
摘 要:阐述《 黄帝内经》 有关肥胖的病因,为后世研究肥胖提供文献依据及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黄帝内经;肥胖;病因
一、 引言
肥胖是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
至全球的一个影响健康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如何积极预
防及治疗是目前世界面临的重要难题。
参考文献:
[1] 张伯礼,薛博瑜.中医内科学( 第 2 版) [ M] .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2013:329-323.
[2] 罗光.国内外肥胖人数激增,成为生命健康重要的安
全隐患[ R] .北京:分析行业新闻,2018.
( 三) 劳逸失常
久卧久坐,久卧伤气则气虚,脾主肌肉,久坐伤肉则脾
虚,脾气虚弱,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运化失司,水谷精微运化
失常,水湿内停,日久则形成肥胖。 再者久卧久坐使全身气
机不畅,影响气血运行,气血运行缓慢,气机郁滞,运化无力,
膏脂聚集,蕴积肌肤,发为肥胖。 《 素问·宣明五气论篇》 曰:
“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四肢肌肉筋脉及功能活动都依赖于
提供理论指导。
二、 肥胖的病因
( 一) 先天禀赋
体质是决定肥胖的一个重要因素。 《 灵枢·寿夭刚柔》
曰:“ 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
阳,愿闻其方。” 《 灵枢·根结》 曰:“ 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
大小,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湿……” 这就说
明了个体差异与先天禀赋有关,禀赋有余,其人多肥,先天精
讨[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7) :894-895.
[6] 唐红珍,戴慎.《 黄帝内经》 对于肥胖认识浅析[ J] .广
中医关于“肥胖”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肥胖”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肥胖肥胖是以体重超过一定范围、形体肥胖为主症的疾病,可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是多种其他疾病发生的基础。
西医学中的单纯性(体质性)肥胖、代谢综合征等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肥胖”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黄帝内经》最早系统地记载了肥胖病的病因病机及症状,并对肥胖进行了分类。
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有“肥贵人”的描述。
《灵枢·卫气失常》根据皮肉气血的多少将肥胖分为“有脂”“有膏”“有肉”三种类型:“人有脂、有膏、有肉。
黄帝曰:别此奈何?伯高曰:䐃肉坚,皮满者脂。
䐃肉不坚,皮缓者膏。
皮肉不相离者肉。
”在病因方面,《素问·奇病论》记载“数食甘美而多肥”,《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已发现肥胖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除此之外,《黄帝内经》还认识到肥胖可转化为消渴,与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等多种疾病有关。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发现肥胖者易于发生骨的病变。
3.金·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云:“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
”指出了脾胃功能与肥胖之间的密切联系。
4.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中湿》云:“凡肥人沉困怠情,是湿热,宜苍术、茯苓、滑石;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宜二术、人参、半夏、草果、厚朴、芍药。
”认为肥胖应从湿热、气虚两方面论治。
5.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记载了肥人多气虚、多痰湿,易致气道不利,故多非风之证。
清·陈士铎《石室秘录·肥治法》认为“肥人多痰,乃气虚也”,提出治痰须补气兼消痰,并补命火,使气足则痰消。
6.《丹溪心法·中湿》:“凡肥人,沉困怠惰,是湿热,宜苍术、茯苓、滑石。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正文:一、中医对肥胖的定义与分类肥胖是指体重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健康问题。
根据中医理论,肥胖可分为以下几类:⒈湿热痰浊型:主要表现为体重过重、容易出汗、口干燥渴、胃口大、大便黏滞等症状。
⒉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体形肥胖不均匀、腹部肥胖突出、面色晦暗、皮肤搔痒等症状。
⒊脾胃虚弱型:主要表现为体重超重、容易疲倦、腹部脂肪积聚、食欲不振等症状。
⒋肝郁气滞型:主要表现为体型肥胖、情绪易怒、胸闷胁痛、舌质较红等症状。
二、中医对肥胖的病因病机认识⒈饮食过剩:中医认为肥胖的主要原因是饮食过剩,导致消化系统无法消化和吸收过多的能量,从而形成脂肪堆积。
⒉情绪失调:情绪失调也是导致肥胖的因素之一。
中医认为,情绪不稳定或长期压抑会导致体内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产生内热,促进脂肪的堆积。
⒊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脾胃功能不振会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减弱,从而影响能量代谢,促进脂肪堆积。
⒋肝郁气滞:中医认为肝气郁结会导致气滞血瘀,影响脾胃功能,从而导致肥胖。
三、中医对肥胖的治疗方法⒈中药调理:根据不同肥胖类型的病因病机,中医可以开具相应的草药方剂,以调理脾胃、疏肝理气、清热解毒等,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⒉饮食调理: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减肥非常重要。
中医建议减少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摄入,增加粗纤维、低热量的食物摄入,提倡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
⒊运动调理:中医提倡适量的运动对于减肥很有帮助。
中医认为,通过运动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增加能量消耗,促进脂肪代谢。
⒋心理调理:中医认为情绪稳定对于减肥很重要,可以通过心理调理方法如中医的针灸、推拿等来改善情绪,减少食欲。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无。
中医内科学-肥胖
01
主要在脾胃及肌肉
02
与肾气虚衰密切相关(气损及阳)
病性
总体上实多虚少
实:胃热(因),痰湿(果) 肥人多痰
虚:脾气亏虚 肥人多气虚
病机转化
01
实——虚(早期,过食 长期,损伤脾胃,胃纳不佳,后天失养,正气渐耗)
各种病理产物间的转化
日久变生他病 (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痹证)
肥胖
单击添加标题
——中医内科学第六小组
肥胖:是由于先天禀赋因素、过食肥甘以及久卧久坐、少劳等引起的气虚痰湿偏盛为主、多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年龄特征:多见于40-50岁的中年人,尤以女性居多
轻度肥胖:无明显不适
中度肥胖:虚弱无力,头晕目眩,行动不便,动则气喘,心悸,怕热汗多,腰腿疼痛
正气渐衰 肺、脾、肾功能 痰湿渐生
缺乏运动
1
“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2
缺乏运动 阳气气化功能不足
3
津液不归正化
4
痰湿 膏脂
病机
胃强脾弱,酿生痰湿
气郁、血瘀、内热壅塞 胃纳太过 酿生湿热 化生痰湿 壅滞脾土 损伤脾阳
失运
病位
肥胖主要可能通过导致胰岛素抵抗来决定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有效降低体重,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饮食失节
流窜停于
病 因 胃强 脾弱 水谷 精微 膏脂 筋膜腔隙
年老体弱
先天禀赋
一定的家族史一定遗传性 阳热体质
气郁血瘀证
兼证:便干,失眠,男子性欲下降甚至阳痿,女子月经不调、量少甚或闭经,经色暗或有瘀块。
舌脉: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苔薄,脉或滑或涩。
影响肥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肥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肥胖是指人体因脂肪过度储存而导致体重超过正常范围的状态。
肥胖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了个体的健康,还带来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慢性疾病。
以下是影响肥胖的一些主要因素:1.饮食习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摄入过多会增加脂肪的堆积。
2.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和学习压力大,很多人缺乏时间和机会进行锻炼。
3.遗传因素:遗传对肥胖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肥胖家族史的人更容易患上肥胖。
4.代谢率:代谢率指的是身体在静息状态下消耗的能量。
代谢率过低会导致人体很容易在摄入正常食物的情况下发胖。
5.生活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变也对肥胖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高楼大厦的增加导致人们走路的机会减少,机动车的普及使得人们乘车代步等。
6.心理因素:情绪不稳定、过度紧张、焦虑等情绪问题也会导致人们借助食物来缓解不良情绪,进而导致肥胖。
7.年龄性别: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新陈代谢逐渐减慢,肌肉量下降,脂肪积累的风险增加。
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也更容易患上肥胖。
8.健康状况:一些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症等会导致代谢率降低,增加肥胖的风险。
9.药物和药物副作用:一些药物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等会增加食欲或影响身体的能量平衡,导致肥胖。
10.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改变也对肥胖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发展中国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总之,肥胖是一个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现象。
除了饮食、运动和遗传等因素外,生活环境、心理因素和健康状况等也与肥胖密切相关。
因此,要预防和控制肥胖,我们应该从饮食习惯的调整、适度运动、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应对心理问题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
中医早就指出了“三高”的根源,可惜你从没认真听!
中医早就指出了“三高”的根源,可惜你从没认真听!《黄帝内经》中谈到'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意思是说体形肥胖的贵人们平时吃得太好、营养太过,其血液中会积存过多的营养,而营养会慢慢阻滞在人体内,形成一种特殊的体质,叫做痰湿体质。
'膏粱之疾'中的'膏'就是指油腻的食物,比如肥肉、油炸食品以及奶油含量较多的食物。
'粱'指的是精美的食物,精美体现在两方面:从食物的品质方面来讲,食材营养丰富为精美,因此鱼虾类和鸡鸭鱼肉都属于精美的食物;从食材的制作方面来讲,食材经过多道加工,被提炼成非常精细的食物,也属于'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血脂、高胆固醇以及高血糖等病症的形成就是由于我们从饮食中吸收的营养成分过多,而机体又消耗不掉,这类疾病的患者往往是痰湿体质。
而且这类人往往会越来越胖,感觉自己的身体很笨重,晚上睡觉时还会打呼噜。
痰湿体质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先天遗传因素,即人体先天分解、代谢的能力比较低弱;二是后天饮食过量;三是缺乏运动。
痰湿体质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体型肥胖,而这种体型也最容易罹患糖尿病、脑中风以及冠心病等疾病。
痰湿体质最重要的特点是这类人群时常会感到劳累、气短、乏力、精力不济,这是因为痰湿在血管里浮游,血液黏稠程度高,导致血液流动的速度减慢。
而人体内的大量血管都是非常细微的小血管,很容易堵塞,如果由于血管的堵塞而不能供应人体内脏以充足的营养,内脏功能就会变得低弱,中医将这种情况称之为气虚。
人们往往认为饮食过分肥甘很容易导致体型的肥胖,而体型肥胖之人,患病的概率就高。
但其实这并不绝对,也有一些身材消瘦的人是高血脂、高血糖患者,而这一部分人群也非常容易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放松警惕。
人体内的一部分脂肪积累在皮肤之下,很容易从体型方面看出,然而还有一部分脂肪浮游在血液中,体型上看不出来。
所以不仅体型肥胖者要警惕罹患各种疾病的风险,身材苗条的人也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内经》肥胖三型判别标准的探索与研究
《内经》肥胖三型判别标准的探索与研究段娟;仝小林;冀博文;秦培洁;吴义春;易丹辉;孙福军;肖利力【摘要】目的:从人体各相关测量指标入手探寻<内经>肥胖三型膏人、脂人、肉人的定量判别标准,使肥胖的分型科学化、客观化,弥补现代医学对肥胖病认识的不足.方法:将1267份北京地区汉族肥胖成人病例资料列入本次研究.测量相关人体测量学指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评价膏人、脂人、肉人的判别指标.结果:判别膏人影响显著的指标和切点是腰围>110.0、腰臀比>1.0、腰围身高比>0.6、上臂围腰围比<44.0、腰围大腿围比>2.0和腰围小腿围比>3.0;手长身高比<12.7、手宽手长比>52.5、肩宽臀宽比<1.4可判断为脂人;手长身高比>12.7、手宽手长比<52.5、肩宽臀宽比>1.4可判断为肉人.结论:判断膏人、脂人和肉人的测量方法简单易行,或可作为肥胖的评价指标用于临床.【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16)005【总页数】4页(P401-404)【关键词】肥胖;《内经》;膏人;脂人;肉人;判别标准【作者】段娟;仝小林;冀博文;秦培洁;吴义春;易丹辉;孙福军;肖利力【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北京,100872;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北京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北京,100080;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北京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北京,10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目前国内外比较公认的简单易行的判定肥胖的指标是体重指数(BMI)。
现代肥胖学又多从预后的角度出发,以脂肪分布为线索,将肥胖分为腹型肥胖和非腹型肥胖两类,但临床发现以上分类结果尚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总第42卷第2期《内经》肥胖三型的影响因素段娟仝小林(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摘要《内经》提出之肥胖三型“膏人”、“脂人”和“肉人”,与年龄、性别、先天禀赋、饮食、劳作等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相关性。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各有其不同的外在体形表现,而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由于饮食、劳动等状况的变化,人体脂肪分布比例和程度亦有所不同,从而呈现不同的肥胖类型。
关键词内经肥胖中医病机中图分类号R58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7X (2010)02-0009-03中医学对肥胖的最早分型始见于《黄帝内经》,即“膏人”、“脂人”和“肉人”。
膏人,“纵腹垂腴”、“皮缓”,当属腹部脂肪之肥;脂人,“虽脂不能大”、“腘肉坚,皮满”,该型形体肥胖但匀称;肉人,“皮肉不相离”、“身体容大”,以肌肉之肥为主。
古今中医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提出并发展了《内经》肥胖三型的概念,从预后角度出发、以“脂肪分布”作为研究线索,高度提炼了适于国人的肥胖体型特点,给予了中医肥胖学丰富的内涵和外延[1]。
临床中笔者观察发现,《内经》肥胖三型与年龄、性别、先天禀赋、饮食、劳作等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相关性。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各有其不同的外在体形表现。
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性别和年龄限制了体形;而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由于饮食、劳动等状况的变化,人体脂肪分布比例和程度亦有所不同,肥胖可呈多种类型。
1《内经》肥胖三型与年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肥胖与年龄的关系早有论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矣”。
同时,《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肾主藏精,内寄元阴元阳,年老肾虚则命门火衰,不能为脾阳蒸化水谷,运化失职,又过食肥甘,运化不及,聚湿生痰,痰湿膏脂淤结于腠体肌肤,发为肥胖[2]。
另外,腹部居于中焦,若脾主运化功能失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无法运输全身以营养机体,反而会化生脂肪,囤积于中焦腹部[3]。
笔者对1267份汉族肥胖成人病例资料调查发现,膏人的年龄高峰是45岁,脂人、肉人的年龄高峰分别是27岁和37岁;膏人的年龄均值明显大于脂人和肉人,约年长10~20岁。
膏人和脂人的发胖高峰主要集中在30岁,肉人的发胖高峰是25岁。
结果提示肥胖人群整体年龄日趋年轻化,多出现在中青年阶段;肥胖发生低龄化,尤其表现在青年时期。
笔者认为,人类在年轻时表现出来新陈代谢高且快,摄入体内的热量会迅速燃烧,不容易累积成大量的脂肪使人长胖;又由于个体素质、生活环境、运动锻炼的差异等原因,年轻人往往多为肌肉较发达的肉人或以棕色脂肪为主、脂肪均一分布的脂人。
可是到了中年,代谢率因身体机能的衰老而变慢,即使不增加食量,也会越来越胖;加之生活压力减少,运动量不足,睡眠质量差,饮食结构发生很大变化,食物热量长期入超以及疾病的困扰等,则很难不胖;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脂肪也进行了重新聚组,中老年人往往多以腹部的脂肪堆积增多为主,表现为膏人。
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曾发表的一份报告也证实,腹部肥胖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同时,笔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脂肪主要集中向腹部转移的现象,可能是人类的生理表现之一;它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更有利于能量的储存和获取。
比如有医学研究表明当人体营养不良时,皮下脂肪消减的顺序首先是腹部,其次是躯干、四肢,最后是面颊部。
可见,皮下脂肪是表示人体营养状况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腹部脂肪应该是最重要的生存需要的标识。
2《内经》肥胖三型与性别从生理解剖来说,人体内的脂肪储存在3个部位:一是皮下组织,约占总储量的50%以上。
二是大网膜,即覆盖在腹壁里面、肠管外面。
三是一些内脏器官的周围,如心脏、肾脏等。
皮下脂肪主要分布在肩部、脐周、小腹、臀部、大腿膝盖和内踝上部,其中又以臀部和腰部容易黏附脂肪,其次是脐周和小腹部,再次为肩部、大腿和膝盖等部位。
有研究测定,男性的脂肪多蓄积在身体较高的部位,如腹腔内;女性92010年总第42卷第2期则多堆积在身体较低的部位,例如下腹部、臀部和大腿上部以及内侧。
经CT 检查,两个肥胖度相似的男女,男性的脂肪多分布在肌壁下面(腹腔内、肠和其他器官周围),女性腹腔内的脂肪则多分布在皮下(皮肤与肌壁之间)。
本课题组调查结果比较即发现,男性膏人、脂人、肉人这3类肥胖人群分布较均匀,男性肥胖往往表现为年轻人多以均一性肥胖的肉人、脂人为主,中老年往往以腹部脂肪堆积的膏人多见。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年轻男性新陈代谢高而快,摄入体内的热量会迅速燃烧,不容易累积成脂肪使人长胖,体育锻炼机会较多,加上个体差异的缘故,则多形成肌肉较多的肉人或者脂肪均匀分布的脂人。
②中老年男性的膏人与其遗传基因有关。
当然,每个男性的基因不同,引发腹型肥胖的可能性也不同。
③由于睡眠质量差,激素的分泌会随之减少,激素的缺乏会使体内脂肪组织增加并聚集于腹部,而且年龄越大影响越明显。
④新陈代谢减慢也是原因之一。
同时,调查反映出女性肥胖者以膏人为主,肉人较少。
首先,从生理生物构造、基础代谢水平、活动量大小以及激素水平等角度分析,女性本身的身体脂肪含量即比男性多,因此以肌肉特征为主的肉人会较少见。
其次,女性发生肥胖的危险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尤其是绝经期、更年期后的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而雌激素是可以通过降低人体内脂蛋白脂肪酶的水平来调整机体脂肪积聚和分布的,突出表现即为腹部脂肪大量堆积的膏人。
因此,女性肥胖的规律是青春期多为脂人,更年期绝经期后则多见膏人。
3《内经》肥胖三型与先天禀赋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灵枢·寿夭刚柔》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说明人在出生之时,已经初步具备了肥瘦、强弱、高矮、偏阴偏阳等不同的体质属性。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滋后天,后天养先天。
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损及肾本,脾虚不足,不能运化水谷精气充养于肾,肾精亏损,肾气虚弱,水液蒸腾气化不利,水湿泛滥,肌肤臃肿。
肾虚无力助脾化生精微,加之贪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加重脾肾功能失调,湿聚脂积,气血瘀阻,最终痰湿瘀阻留滞周身肌肤之间,腹膜之中,脏腑之内,肥胖病生。
体形的胖瘦受先天禀赋的影响,《灵枢·卫气失常》即指出:“人有肥,有膏,有肉。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对肥胖还有以下描绘:“土形之人……其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水形之人……大头、小肩、大腹……”,此“土形之人”、“水形之人”均是遗传所致,由此说明了先天禀赋遗传体质与均一性肥胖或腹型肥胖的关联性。
对此,《百病良方》明确指出:“肥胖乃真元之气不足。
”而真元之气,乃指肾中真阳。
《素问·异法方宜论》载:“西方者,金玉之域……其民华食而脂肥。
”西北之人禀赋较硕大,也说明先天遗传因素在肥胖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另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化气,阴成形”,提示若父母肥胖,则后代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传输失常,痰浊、膏脂停聚则为肥胖。
《医学实在易·卷之四》则言:“素禀之盛,由于先天……大抵素禀之盛,从无所苦,惟是湿痰颇多。
”李东垣释为:“脾胃旺,能食而肥。
”即阳热体质,素体胃热偏盛者,食欲亢进,食量过大,则脾运不及,可导致水湿、痰湿、膏脂留着脏腑,积聚肌肤,形成肥胖。
这大抵与现代医学所指出的本病有遗传倾向相吻合[4]。
4《内经》肥胖三型与饮食早在《灵枢·逆顺肥瘦》中即指出:“肥人……其为人也,贪而于取也。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肥贵人,则膏粱之疾。
”《素问·奇病论》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有病口甘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针灸大成》曰:“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然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矣”,不仅说明了饮食不节令人肥胖,更进一步指出过食肥甘致病的危害。
肥胖与饮食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因饮食偏嗜,喜嗜膏粱厚味之品;《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故饮食五味偏嗜,会使相应脏腑机能偏盛,久之亦会损伤内脏。
另一方面是因饮食过度,超过脾胃运化功能,使水谷不能化生为精微物质,反为膏脂水湿痰瘀停留,逐渐导致肥胖。
《素问·痹论》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李东垣《脾胃论》亦云:“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
《临证指南医案》对于肥胖的描述更为具体,认为“湿从内生,必其人高粱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
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对此,《兰室秘藏》亦指出:“膏粱之人,或食已便卧,使湿热之气不得施化,致令腹胀满……”脾主身之肌肉,脾胃升降转输、运化水谷精微而营养周身,使机体发达丰满。
若饮食不当,或饮食偏嗜,或饮食过度,超过脾胃运化功能,食积湿滞,壅阻气机,使得痰湿内生,日久则痰瘀互结,逐渐导致肥胖。
5《内经》肥胖三型与劳作《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四肢肌肉筋脉的营养及功能均有赖于脾胃102010年总第42卷第2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瘀论治的探讨林穗爱(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可归属中医学的“咳喘”、“肺胀”、“痰饮”等范畴。
兹就慢阻肺从瘀论治的依据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如下。
1从瘀论治的依据1.1慢阻肺瘀血的形成慢阻肺瘀血是由多种内外致病因素影响血液的正常循经运行,壅塞阻滞于脉道之中,或离经溢出于脉道之外,停积留着而成,使血液的形质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它既是某些病因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慢阻肺病情加重和产生并发症的病理因素。
成因虽多,但不外邪实与正虚这两方面病理因素所导致。
瘀血虽属有形实邪,但其本质又有正虚的一面,且与患者不同阶段的证候特点有着内在的联系。
1.1.1久病入络致瘀《素问·痹论》说:“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
慢阻肺属久病顽疾,病程缠绵,日久难愈,可直接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使正气不足,邪气日盛,气血阴阳失调,血液运行不畅,病理产物与污血留于脉中,形成久病入络、久虚入络之瘀血气滞证候。
瘀血既成,若陈者当去而不能去,新者当生而不能生,则血愈虚而愈瘀,而愈瘀则愈虚,两者互为因果,交相为患,使病情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