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禅与中国文人画
浅谈宋代文人画的艺术特色
三 宋代文人画的艺术特色
(一) 离形得似 寓心于物
正如黄休复《益州名画录》 云:“用笔精致不谓之工,傅采炳缛不谓之丽”,只有 “观乎象而忘象,意先自然,始可品绘工于彀中,揖画圣于 “方外”。“意”的表现在绘画中受到重视,甚至得意而忘象,没有形的约束,绘画思想更加自由、绘画表现更 加彻底、绘画风格更加多样、绘画题材更加宽广,绘画由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转向对内部精神的追求,绘画的功用由唐代的“存教化,助人伦”转向了“怡情”“适性”,画家们的创作动机由对现实世界的描绘转向了自我表现,自我抒发,自我欣赏.苏轼曾曰:“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文人画以其特有的立意,以借物寓心的方式形成抒发个性的创作高潮,由于“逸”得到宋代文人画家及论者的推崇,阐发,“逸”从心态上又被提升到文人画最为根本的人品。文人画的一个特点是画的精神,熟练的技巧似乎只是必然的副产品,它的最终目标是完美人格,净化心灵。如李公麟,苏轼,文同、米芾等文人画家的诗文书画活动非常活跃,频繁。他们都有精深的文化修养和书法造诣,绘画多为寄兴抒情之作,反对过分拘泥形似的临摹,艺术上力求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力求天真清新的风格。“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的精神,道出了人格之高为文人画家之本。文人画作品的优劣取决于人品。如秦烩、蔡京的文学书法皆是精品而终于被历史所湮灭,其原因就在于“其大节有亏,其余技更一钱不值矣”。正因为如此,与前代不同,宋代文人画的创作题材尤其偏重于水墨山水树石及花卉。画家十分追求主观情趣的心理表现。
中国山水画史上的画僧与禅画
中国山水画史上的画僧与禅画在中国山水画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历代山水画家将自然物象中的山川河岳诸景与画家对自我心性相观照,在创作实践中日益注重对自然精神和生命本原的探索,这既寻源于山水画萌芽之际佛教思想的渗入,亦得益于特殊画家群体——画僧的出现与以佛家思想为依托、以绘画为手段去体悟佛学的禅画的的发展。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南朝,佛教徒、山水画家宗炳在其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中就指出登临山水的目的是“澄怀味象”、从山水中领悟佛性,而“应目会心”的创作过程之结果便是力求达到“神超理得”的顿悟境界,作为创作主体的画家便是通过有形的山水去捕捉无形的神和理,并用绘画的方式把它们再现出来。
画僧和禅画便是这种创作心态影响下的产物。
自唐宋以来,当山水画日渐成为中国绘画的高峰之际,山水画僧在这个潮流中以其特殊的艺术个性立于画史,为后世的山水画创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参照系。
山水画界的特殊群体——画僧画僧兼有画家和僧人双重身份。
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曾涌现出不少著名的僧人画家,清初的“四僧”甚至代表了明末清初文人画的高峰,影响及於当代。
近代则有虚谷,后有弘一法师,这二位都是历尽繁华,归返寂寞。
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唐代著名的山水画僧除了唐代中期的道芬及其弟子宗偃,还有稍晚于道芬的画僧智晖、道玠;晚唐的画僧江僧,也以擅长画松树出名,僖宗时,他为传经院画巨松壁画,使人观后如闻松涛之声。
五代十国的巨然(钟陵僧)为山水画大家董源的弟子。
《圣朝名画录》云,巨然山水画“古峰峭拔,宛立风骨,又于林麓间多用卵石,松柏草竹,交相掩映,旁分小径,远至幽墅,于野逸之景甚备。
”巨然僧在中国山水画史上与荆浩、关仝、董源齐名,他与他们一道,为中国山水画史的发展指明了趋向;后蜀的山水画家惠坚,广政中为三学院僧,曾应成都大圣慈寺之邀绘壁画《吴王宴姑苏台图》,人物荟萃,山水秀美,气势恢宏,甚得太平气象。
《益州名画录》著其事。
在北宋主流山水画以压倒一切的撼人气势构筑北宋山水画史之际,僧人画家也用画笔在画史赏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董其昌:文人画的禅意与诗意
《董其昌:文人画的禅意与诗意》在中国艺术的长河中,董其昌以其独特的书画艺术成就,成为了晚明文人画的代表人物。
他的艺术创作不仅体现了深厚的文人情怀,更蕴含了丰富的禅宗哲学思想。
本文将深入探讨董其昌的艺术世界,揭示其作品中的禅意与诗意。
一、董其昌的艺术背景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明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
他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望族,自幼聪明好学,但在家境贫寒的条件下,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逐渐在艺术领域崭露头角。
董其昌的一生,经历了从寒门学子到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的转变,他的政治生涯与艺术创作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文人画的禅意追求董其昌的绘画作品,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
他提倡“以禅入画”,追求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
在他的画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山水、树木、云雾等自然元素的精妙运用,这些元素不仅构成了画面的主体,更蕴含了深远的禅意。
董其昌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理解与感悟。
三、诗意的融合与表现除了禅意的追求,董其昌的书画作品还充满了诗意。
他善于从古典诗词中汲取灵感,将诗的意境与画的景象巧妙结合,创作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艺术佳作。
在他的笔下,山水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观,而是充满了情感和哲理的艺术表达。
这种诗意的融合,使得董其昌的画作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深刻的艺术魅力。
四、书画鉴定的心性学董其昌在书画鉴定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了“心性学”的概念,强调在鉴定书画作品时,不仅要关注作品的笔墨技巧和艺术风格,更要深入探究艺术家的心性与情感。
这种心性学的鉴定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书画作品的内在价值和艺术真谛。
五、董其昌的艺术影响董其昌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画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更在后世被无数艺术家奉为经典。
董其昌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结语董其昌的艺术世界,是文人画的一座宝库。
浅谈“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佛 教 自汉代从 印度传人中国, 作为一种外来 文化 与中 国传统的儒 道文化相互融合, 了具有鲜 明特色的中国 形成 佛 教。禅宗破除 了以前 佛教各派 的繁琐教 条 , 扬“ 宣 即心
即佛”见 性成佛 ”言下 顿悟 “同时禅 宗还 主张不读 经 、 “ “ , 不 礼 佛 、 坐 禅 、 用 “ 指 人 心 ” 通 俗 说 教 , 宣 扬 佛 不 采 直 的 来 教 的基 本 精 神 。
禅 宗从 中唐以来盛行不 已。 这种“ 思辨与信仰相结合 的独特意味 ” ( 把信仰与生 活完全统一起来 .不 必 出 闭脚o 家 、修行 ,在 日常生 活中保持或具有 一种超脱 的心灵 境
收 稿 日期 :0 1 0 — 7 2 1 - 5 1
作者简介 :  ̄
(9 6 )女 , 1 8- , 安徽六安人 , 江西科技师 范学院 0 9级硕士研 究生 , 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画创作、 大山人研 究 。 八
痕 迹 1 ( 1 ' 1
立, 似应在 中唐前后 , 这恰 与禅宗的盛行“ 不谋 而合” 。至 此“ 佛教 卸却 了它作为精神生 活的规律 与督导的责任 . 变
成 了一 种 审美 的生 活 情趣 , 言 智 慧 的优 雅 态 度 ” ( ) 语 闱邮 。 中 国 画讲 求 “ 师 造 化 , 外 中得 心 源 ” 强 调 人 对 现 实 生 , 活 的平 常 体 验 性 和对 环 境 的 心灵 感 悟 , 张 师 心 自用 。 主 南 朝 宗 炳 就 提 出 了“ 目会 心 ” 论 。“ 目” 指 观 察 物 象 , 应 理 应 是 “ 心 ” 是 画 家 感 应 于 物 象 后 所 产 生 的 思 想 感 情 。 即 会 则 亦 “ 我 两 化 ”情 景 交 融 , 后 达 到 “ 趣 融 其 神 思 ” 禅 物 , 最 万 。 宗强调心性的运用 , “ 以 明心 见 性 ” 为宗 旨 。 山水 画 的绘 而
[文人,中国,倾向]试析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倾向
试析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倾向摘要: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在北宋时期兴起了一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文人画运动。
与民间绘画的创作相比较,文人画的创作形式更加强调绘画作者在所属阶层的文化品味,带有浓厚的南派文化色彩。
文人画多为士大夫,当时背景下的士大夫不同于其他画工,他们更喜欢用绘画来展现自身的情趣和志向,把绘画作为一种高度表达心灵的艺术形式。
文人画对绘画作者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除要求作者具有超高的绘画技术之外,还要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可以将绘画与文学进行结合,在绘画创作中将个人的情趣与胸怀肆意地表达出来。
关键词:文人画;审美倾向;书法1 文人画产生的背景文人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形式发展过程中的自然产物,是在符合艺术发展规律条件下产生的。
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发展的原始阶段。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统治者养士的这种现象才刚刚开始,到了东汉晚年,这种现象逐渐发展起来,文人学士逐渐增多。
士人专注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在文化艺术上有很好的影响,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学士已经逐渐壮大,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画家,带领着院体画艺术发展壮大,成为绘画艺术的主体。
院体画逐渐走向主流,让绘画风格向着细腻华丽的方向发展。
随着隋朝的开科取士,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逐渐发挥了作用,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绘画艺术风格向着文学方面发展。
宋代出现了一大批文人雅士,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苏轼,文人画的概念也是苏轼提出来的。
他倡导诗情画意般的文人画特色,反对对画工技巧的纯粹追求。
这种绘画风格的形成为文人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苏轼等人的积极倡导下,文人画的艺术形式基本确立。
文人画形式的出现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丰富了绘画艺术形式,促进了绘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文人画创造注重作者的文化品味及文学修养,画家在创作文人画作品时更多是在自我消遣,通过绘画作品直观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多为即兴发挥,绘画手法更加丰富多样,取材范围广泛,充实了我国民族文化和精神世界,为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了绘画艺术的分布格局。
王维顿悟开南宗,从此画家喜参禅
王维顿悟开南宗,从此画家喜参禅王维顿悟开南宗,从此画家喜参禅王维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
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诘之诗,诗中有画;观诘之画,画中有诗。
”唐代禅宗出现“南顿北渐”之争,山水画也分化出南北二宗,自王维参禅开创南宗后,画与禅便不可分割,主张行、住、坐、卧皆为禅的“顿悟”法门始终是山水画家灵感的源泉。
中国山水画南宗名家无不具禅家精神,他们的作品,不仅“画中有诗”,而且“画中有禅”。
画家喜欢参禅,将画道与禅理融为一体,以山水画为载体不断探索宇宙人生的真谛,这正是中国文人画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中国山水画与禅宗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
唐玄宗时的大画家吴道子和李思训并驾齐驱,他们奉唐玄宗之命同作《蜀道图》于殿壁,吴道子绘嘉陵江山水三百里一日而就,李思训则“累月方毕”。
唐玄宗观后感叹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即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
”故后人称山水画“变于吴而成于李”。
相对于吴道子的多才多艺而言,李思训表现得更为专业,他将隋代画家展子虔“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风格发展到极致,并将这一风格演变为影响深远的山水画宗派——北宗。
没过多久,唐代另一位大画家王维,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意出尘外”的境界,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神话,他以诗人、画家和修禅者的身份,给山水画增添了“画中有诗”、“画中有禅”的无穷意味,中国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王维也成为令后人敬仰的“南宗”之祖。
禅宗与山水画均分南北宗值得中国绘画史研究者注意的是,中国山水画之所以在唐代分出南北宗,与唐代禅宗分出南北宗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而且唐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禅宗的兴衰始终息息相关。
禅宗两派是指“南能北秀”,即南宗惠能,北宗神秀。
神秀和惠能均为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
禅宗南北宗的区分主要在修行的方法上,北宗主张“渐修”,正如神秀所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南宗则反其道而行之,惠能认为“本来无一物”,主张“顿悟”。
水墨渲淡见禅心 辋川如诗入画境——禅宗精神对王维水墨山水画的意义
Arts circle美术界ARTS CIRCLE 2010/9水墨渲淡见禅心辋川如诗入画境TEXT /夏万杰——禅宗精神对王维水墨山水画的意义一、禅宗精神影响着唐代中叶社会文化心理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西汉时期开始在中国流传,到南北朝进入兴盛发展阶段,隋唐则是佛教在中国鼎盛时期。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宗教相互融合的过程。
其中禅宗正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
禅宗精神作为一个中国化的佛教思想,所提倡的参禅顿悟的心理体验,对于处在“安史之乱”之后,社会衰微情景下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是一个绝佳的精神寄托方式。
在绘画上,这种影响表现为由“赋彩浓丽”转向“淡逸劲爽”画风的追求,“水墨渲淡”的绘画样式开始流行。
二、禅宗精神是水墨绘画在唐代中叶得以流行的机缘在中国绘画史上,中晚唐时期,禅宗对于文人士大夫阶层生存形态的影响,推动了水墨画的肇兴。
唐代中叶,参禅已经成为士人生活的风尚。
由于禅宗思想对士人的人生观影响极深,当然也影响到审美观念。
从中唐开始,禅宗精神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创作活动,在文艺创作中出现对虚和、冲淡的审美新追求,形成了禅宗美学。
而不少文士“以禅入画”,把“墨戏”作为禅悟的方便之门,禅学意境已然渗透到绘画之中。
这种影响典型地体现在王维的水墨山水画中,“水墨渲淡”,符合禅宗的朴素之美。
水墨山水画兴起的历程,就是禅宗思想与哲学、美学思想相互融汇、渗透和积淀的过程。
以水墨画法逐步取代青绿山水,山水画不知不觉地向其与自身性格相符的禅学思想发生意义重大的变革。
禅宗与山水画的发展,互相渗透感染,使得“水墨渲淡”的表现样式的确立赢得契机,这种契合是诸多历史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而禅宗精神的影响在其中是关键的机缘。
三、禅宗精神濡染了王维的生命境界和文艺思想纵观王维的一生,禅宗思想对他的人生哲学、文艺思想影响占据主要地位。
王维生在禅宗盛行的年代。
在时代、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下,王维的思想是一个儒、道、佛矛盾的复合体,但其主导方面则是一种在超脱的胸襟里体悟生命宇宙的空远禅境。
禅宗思想与文人园林
禅宗思想与文人园林钟国的古代思想体系,具有非常实用的功能。
儒道佛互补是古代思想理论的精髓,它以儒家思想为主,倡导入世,而又以佛、道思想为铺,构成了一个复杂开放的互补系统。
士人们可以在这个系统中各取所需,谋求当官者可用孔孟之理来勉励求进,而图求隐逸者亦可从老庄禅道里寻求慰藉。
禅宗学说及道家思想是人士精神世界的另一组分部分,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补充,二者皆注重内省、拒绝物欲诱惑。
这些正好能给予失意之士以精神上的慰藉。
一、佛教禅学与中国禅宗佛教首创于印度,其教祖释迦牟尼开创的原始佛都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其核心内容是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
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行无常”、,概括为戒、定、慧三学等。
释迦牟尼圆寂以后,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先后形成许多派别。
其中大乘佛教的两个主要派别之一为瑜伽行派。
瑜伽行派是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并以瑜伽行总括全部佛教教义而得名,瑜伽行派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们的认识主体即“识”所变现出来的,提出了“万法唯识”和“三界唯心”的理论。
瑜伽为佛教修行的方法之一。
yoga一词源于动词字根yuj,意为给牛上轭,引申而有连接、接合等含义。
佛教用以表示总摄修心、修慧的法门。
禅学中有五法门和四禅定,五法门既为调息、不净、慈悲、因缘和念佛。
调息既让修行者静数呼吸,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进行默思瞑想;不静通过观察不洁净之物,静思其变化因由,以抑制内心欲望的扩张;慈悲则为观察美好的事物,求得欢愉宁静的心境,以抑制内心的忿怒、嫉妒、仇恨;因缘是对一切事物都用理智、冷静的态度来分析,求得正确的解悟,用理性来战胜欲念的产生和行为的偏激,念佛则通过观想佛的姿态、赞颂它的名号,以摆脱恐惧、战胜欲念,以达到清静平和的心境。
四禅定就是坐禅修行的四个阶段。
在“初禅”阶段,能排除烦恼欲望的干扰,得到一种从烦嚣的现实中脱身而出的喜悦; 在“二禅”阶段,这种喜悦逐渐纯化,成为身心的一种自然属性;在“三禅”阶段,这种还带有外在物色彩的喜悦消失了,只留下内在的、纯净的、自然的乐趣,一种平静适意的乐趣,而到了“四禅”,这种乐趣也归于无有,人达到了无欲无念、无喜无忧的境界,得到了澄澈透明的智慧。
禅学与文人画的艺术特征
禅学与文人画的艺术特征佛教自从传入中原就不断地吸收儒、道思想而进行着汉化的过程,到了唐朝中期产生了禅宗,将佛教思想的精华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带有明显的追求精神自由的特点,成为汉化佛教的代名词。
与其他佛教流派有所不同,禅宗的修行观是建立在明心见性、识心自度、不假修习、顿悟成佛的基础之上的,否定一切外在的偶像,认为佛性就在人的心中,即所谓的“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禅的本质也仅仅是一种生活体验。
虽然人在尘世中,不可能“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但只要祛除杂念俗务的遮蔽就可以让心灵处于空灵清澈的状态,达到“自心”、“自性”的彻悟,“自性论”的提出使“心”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瞬间顿悟中去发现“自心”,进入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
因此一切外在的束缚都是多余的,陶冶于大自然,过一种与世无争的自由生活。
宗白华曾说过:“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
”一、文人山水画的体现这种思想对同时期乃至以后的艺术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对内心情感的表现成为主要的创作准则。
这个特点在文人书画艺术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
在禅悦之风的影响下,文人士大夫们通过艺术创作来参禅悟道,因此更加凸显出内心情感的决定性作用,将感受情怀与外在的客观事物相交融并且通过有形的事物将自己的灵性、情趣表现出来。
王维是最早将禅宗思想引入艺术创作的文人之一,其“意在笔先”的主张强调艺术创作要以主观情感为先导。
受此观念的影响,王维画作的内容往往超越时空的限制而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所画之物,常不为时空所限,如张彦远所说:“得心应手,意到变成,造理入神,迥得天意。
”禅宗的“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在他的山水画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常以雪景、剑阁、栈道、捕鱼、村墟、雪渡等为题材,运用纯粹的墨色表达他的恬淡心境以及幽美意境。
他画的《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其胸中之景“意出尖外,怪生笔端”(朱景玄语),汤垕评价说“胸次潇洒,意之所至,落笔便与庸史不同”,点出了王维水墨山水洒脱肆意的特征。
禅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禅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从古到今,很多艺术家都将参禅打坐作为一种特殊的创作训练,因为禅意通常能给人带来参透人生的智慧。
禅家认为,“心与宇宙合一”,人回归自然之后的艺术创作,才能真正展现心境,此时的艺术创作也会自然而然地充满禅意。
禅画可以说是“中国创造”,它的产生与发展对整个中国美术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时至今日,禅画依旧对当代艺术创作和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释大禅-有境来朝图-设色纸本-96×168cm-2012年作禅画的定义所谓禅画,通俗地理解就是禅与画的结合,这种结合能够通过绘画作品体现出禅宗的思想精髓。
明末清初书画家担当大师在论及禅画时,曾认为:“画中本来是无禅的,而画中空寂、虚幻的意境和笔墨趣味正是意识中禅的外化,是画而知禅也。
”陈传席在《中国山水画史》中论到牧溪的画时曾指出:“它受了禅宗‘顿悟’精神的支配,犹如禅宗创始人慧能撕经的精神一样,禅宗画蔑视一切古法,只抒发自己自发的行为和直接强烈的感受。
而且禅画简练,不画名山大川,不画重峦叠岭,只画极普通的山头,且摈弃细节的刻画,这一切都和禅宗思想意义相通。
所以,我们称它为禅画。
”禅画的起源与发展艺术的起源与宗教是分不开的。
当代诗书画僧大禅法师说:“艺术和宗教从来都是并存的,是非常好的双胞胎,它们没有分离过,也从来没有背叛和相互抵触过。
”人们通过有形的艺术来表达无形的宗教信仰,而宗教的题材又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黑格尔美学中早就指出:“意识的感性形式对于人类是最早的,所以最早阶段的宗教是一种艺术及其感性表现的宗教。
”民国时期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过“审美代宗教”的主张。
尼采曾说:“宗教消退之外,艺术就抬头,它吸收了宗教所生的大量情感和情绪,置于自己的心头,使自己变得深邃,更有灵气,从而能够传达升华和感悟。
”艺术创作与宗教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见一斑。
“禅画”意识在远古时期的巫术岩画当中就有体现,而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缯书四周画像》、《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便是宗教观念在绘画作品当中的体现。
飘逸与空灵——中国文人画的禅道意境
禅, 梵文 D h y a n a , 意译 “ 静 虑修 , 思 维居 ” 。虽 源起 印 度, 实 则 自中 唐后 , 经与儒 、 道 等 传 统 文 化融 合 , 渐 已本 土 国粹化 。禅 与 中国文 人 , 有着 不解 之 缘 。所 谓文 人禅 . 乃 指 南禅 六祖 后 ,于 在 家 的文 人 与 知 识 阶层 间流 行 的 禅 。与 出家 僧人 的北 宗寺 庙禅 , 差 异较 大 。文人 阶层 “ 游 于禅” , 参 究公 案 , 话 头机 锋 , 追求 一种 恬淡 悠远 的林 下风
水、 花 乌木 石 等 占据 主 导 。在 艺 术 思 维及 表 现 手 法 上 , 由“ 重 色” 而“ 水墨 ” , 造 就 了飘 逸 洒 脱 的 “ 写意” 风 格 。并 在 审 美情 趣 上 , 呈 现 空灵 淡 远 的 禅 道 意 境 。 文人画与禅, 一 脉 同流 。 其禅 宗美学, 左右 传 统 绘 画 的 普 遍 价 值取 向 , 终 成 我 国 古典 美学 的 三 大 支 柱之 一
流 。如 “ 诗佛 ” 王维 , 便 对 南宗顿 悟禅 极 为信仰 , 是 当时最
先 领悟 慧能 派禅 学 的文人 士大 夫之 一 。诸 多 名句 。 如“ 人 闲桂花 落 , 夜静 春 山空 ; ” “ 空 山不 见人 , 但 闻人 语 响 ” 等。 颇得 禅空 寂 澄 明之 妙 。文人 禅 与文人 画 , 同脉齐 流 。 唐时 画坛 , 有 南 北二 宗 。 南是 文人 画 , 北 为行 家画 。 南 宗 水 墨渲 淡 , 讲求“ 顿悟” 、 “ 士气 ” 。北 宗青 绿 重 彩 . 主 张
关键词 : 文人 画 ; 飘逸 ; 空灵 : 禅 境
中图 分 类 号 : J 2 0 5
文献标识码 : A
论禅宗对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影响
论禅宗对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影响【摘要】中国的哲学思想对古代文人画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以禅宗的影响最为深远。
禅宗“以心为本、不立文字”的认识方法渲染了文人画空、淡、远的意境表达,顿悟式的解脱途径引导了文人画静观妙悟的审美方式,“我心即佛”的世界观理论决定了文人画物我同化的艺术追求。
【关键词】文人画;禅宗;意境表达;审美方式;艺术理想两汉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发展了带有中国色彩的禅宗。
从唐代开始,禅宗逐渐对艺术及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以中国古代文人画最为突出。
也是从这时开始,中国绘画从早期儒家学说的价值取向开始转入带有老庄和玄学意味的禅学价值取向,从而使中国古代文人画显示了浓厚的禅宗意味。
一、“空、淡、远”的意境表达禅宗认识世界的方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本心,见性成佛”的十六字心传。
在禅宗看来,达到无内无外、虚幻神秘、变化莫测而又一切皆空的境界,决非语言文字可以表达,只能靠人的内心的神秘的体验,从总体上直觉地去领会,这就叫做“以心传心,皆令自解自悟”(《坛经·行由品第一》)。
人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是有限的,说不清,讲不透,说还不如不说,此所谓“一落唇吻,便是死门”。
从根本上说,意境主要是人的“心境”,是经过自我提炼对自然人生的体悟和品味,对永恒生命的认识和把握,这种心境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穷意境,所以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就是在沉默中解会。
只有表现出超然物外、是空非空、是有非有的意味,同时又具有情景交融特点的艺术,才有意境。
禅家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所以清代石涛的《画语录》中说:“夫画者,从于心者也。
”高古简直、天真幽淡的禅风情调,同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念相契合。
为了追求内心宁静、超尘脱俗的诗意生活,为了实现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人生哲学,中国士大夫趋向于虚空、淡泊、幽远的审美情趣通过文人画传达出来。
在花自飘零水自留的幽境中,士大夫面对这静静的自然、空寂的宇宙以及纷扰的世界抒发着内心悠远而绵长的情思。
论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论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摘要】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思想的启发使得中国绘画艺术更加注重表现内心境界和意境的抽象表达,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禅宗的影响使得中国绘画风格更加简洁、含蓄,注重意境和意象的表现。
在题材选择上,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倡导“写意”、“以意传神”,使得绘画作品更加具有超脱尘俗的意境。
禅宗的审美理念影响了中国绘画艺术的观赏方式和标准,注重心灵的宁静和超然。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促进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繁荣和创新,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禅宗,中国绘画艺术,影响,启发,风格,题材选择,审美理念,传播,发展,深远影响。
1. 引言1.1 介绍论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性禅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禅宗的思想贯穿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中,为其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禅宗强调内心的净化和超脱,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我觉醒,这种精神境界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禅宗启发了中国画家们对自然、人生、心灵的深刻思考,引导他们超越形式表面,追求更深层次的境界。
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思想的启示,还体现在对绘画风格、题材选择、审美理念等方面的影响。
禅宗的禅绘风格简洁纯粹,强调大墨大写、笔墨意蕴,塑造了自成一体的绘画风格。
在题材选择上,禅宗强调对自然的敬畏与超然,使中国绘画在创作主题上更加注重意境与心灵的表达。
审美理念方面,在禅宗的影响下,中国绘画更注重内心体验与观照,追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审美境界。
论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性在于其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对绘画艺术的多方面影响。
禅宗的理念不仅滋养了中国绘画的创作,也影响了中国绘画的审美标准和发展方向。
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
2. 正文2.1 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启发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启发具有深远的影响。
禅心·禅趣·禅境——评韩玄真罗汉画像的审美意味
禅心禅趣禅境——评韩玄真罗汉画像的审美意味赵凤远(临沂师范学院)摘要:在我国当代画坛上,韩玄真以其独特的白描手法绘就的罗汉画像著称于世。
他的罗汉画像的成就来自他以自己的禅心与罗汉形象所承载的禅宗佛理的深深契合。
尽管每次欣赏他的罗汉画都能获得不同的审美体悟.但是画者的禅心和画中的禅趣所共同营造出的空寂辽阔的禅境是其罗汉画像艺术中不变的主题。
关键词:禅心;禅趣;禅境;韩玄真;罗汉画欣赏韩玄真的罗汉画像、进入他所创造的禅境之前.我认为应当先从罗汉与禅宗的关系谈起。
罗汉.梵语中原称阿罗汉(A r han),其字面意义有三:一是一切烦恼贼破,二是应得一切人天供养,三是不再受生死果报;在小乘佛教中,它又是指佛家弟子修行的最高果位.这些佛家弟子虽然已经摆脱生死轮回抵达涅粲境界,但是又常住人间以维持正法…。
罗汉有种种变相,自隋代进入绘画领域后,便出现了四罗汉、六罗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画法。
罗汉绘画之所以能够崛起于中唐至五代时期.并且于两宋时期达到颠峰状态.这是与禅宗在中国的盛衰联系在一起的。
呻挚”,梵语中原称禅那.通常称之为禅定。
禅定是世间、出世间、凡夫、外道的共同修行法则.但是禅宗虽以禅为名,但是它并不是以掸定为宗旨.而是以佛之心法而证取涅粲妙心之极至,正所谓“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与“实相无相”【2】。
佛教在中国禅宗化后.罗汉在俗语中往往指称和尚.和尚们是禅宗中参禅悟道的主体形象。
自王维将禅与诗画联系在一起之后。
随着五代北宋以后禅宗的兴隆.文学作品和绘画日益融入禅风禅趣。
文人画重视文学化和赏玩的情趣.道释人物画倾向于悟道境界的装为红、黄、蓝三种颜色。
在现实生活中,和尚的僧袍并没有这种差别。
在动画中.设计者大胆地运用这种颜色的对比为三个和尚添加了响亮的视觉符号.突出了他们的个性特征。
民间美术用色在不违背色彩文化的象征寓意的同时.又特别讲究色彩的视觉美感.极其重视色彩的视觉心理效果。
民间艺人们是通过色相所产生的联想和大众化心理情感的要求来选择使用色彩的,根据百姓生活态度、价值标准、审美情趣.把用色经验编汇成浅显又深刻的色彩口诀:“黄马紫鞍配”、“红搭绿.一块玉”、“红问黄,喜煞娘”等等。
禅宗思想对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中国审美理论的影响所谓“禅宗”是形成于南北朝时期的一个佛教宗派。
禅宗创始人是著名的“达摩祖师”。
禅宗向来不注重经典,而是主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认为修行要“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
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是佛教中国本土化的唯一宗派。
五祖弘忍后分南宗、北宗两派。
北宗主拂尘看净之渐修,南宗主张顿悟而即身成佛。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因而从各方面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有积极意义的,也不乏消极影响。
时至今日,即便禅宗作为佛学宗派已渐渐衰落,但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地位不可磨灭。
作为中国文化的佛教,禅宗不仅仅是促使三教合流成就了中国美学的第二大突破,张节末在《道禅对儒家美学的冲击》一文中指出了禅宗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总地位:“我以为,境界-意境作为美学史的概念,应该在禅宗起来以后,在唐代才告成立。
我们从唐代以后美学和艺术的发展中看到,禅宗的喻象方式向中国的山水画、写意画导入了精神的深度,使之心灵化和境界化;向中国诗歌的缘情传统导入了更为虚灵空幻的意,最终形成了诗的意境。
意境的出现,是第二次美学突破的标志。
”禅宗属于宗教,然而对于士大夫来说,禅宗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心灵哲学,其“如梦如幻的”的人生观,足以解脱士大夫灵与肉的苦恼困境,而参宗人定的内心体验,可以进入艺术创造所需的心醉神迷的境界。
中国的意境美学深受禅的影响,逸格的山水画和禅画表达了禅的意境。
何谓禅境,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的状态,便是禅宗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古人云“禅即是画,画即是禅”,禅与画相同,是应为两者处于同一本源心,禅家称之为“自牲”,画家称之为“意”或“志”,禅与画都是性情的流露,作品是禅意的物化。
张育英在《禅与艺术》指出,意境与禅的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已经对文人画的影响就是对文人画的影响,慧能大师的方外好友,号称“诗佛”的王维最早接受禅宗理论,他的《辋川集》被人称为是“字字入禅”之作,从中可以看到禅宗理论对其美学趣味的渗透,晚年的王维以禅宗的态度对待一切,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歌,使其作品沐浴在佛光之下:空山、翠竹、日色、苍松、青苔、莲花、鸣鸟、流水、钟声......,大都是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圆满自在,和谐空灵。
论禅宗思想对中国文人写意画发展的影响
所谓写 生 , 就是直 接 以实物或风 景为 对象进 行描绘 的作 画
方 式。 黄宾 虹 先 生“ 师造 化” 的主 张 , 远 比写 生 的含 义 要广 远
泛 。古语有 云 : 读万卷 书 , “ 行万 里路 ” 其 中的“ 万里路” 实 , 行 其
强调 的就是对“ 的体悟 ,造 化” 路” “ 具有 同样 的妙解 , 因此 它比写
如何透 彻理解 临摹与写 生二者 的关系 , 中国画的学习、 在 教 育 中始终 是 一个 绕不开 的问题 。现今 的实 际情况是 , 多数 的 大
美术 院校 多采用改革 家的观 点 , 即美术 学 >一定 要大 力发展 对 - - j
景写生, 他们有意地看轻和否定 了临摹的功用。中国画依旧在
美术 时空
AR T DUCA 『 E T oN RESEAR OH
性, 他提 出临摹要注 意方 法与如何 善临的问题。
写生运用 的剪裁 却与其不 同, 它没有 要求“ 凝滞 于物” 没有形似 , 的必然要求 , 因此 国画的剪裁可 以任 意打 乱对象 , 没有必要 与实 物一样 , 画家可 以发挥 “ 之精 神性灵” 只 要在 心 中时刻 留有 一 我 , 花 一木 、 山一水 的映像 即可 , 与物合 , 一 心 这其 实就是 中 国画的
进步 与发展 , 而临摹 与写生 的关系 究竟该如何处 理? 国 画的学 习如何 走 出一条新路 , 如何保持 自 己的 民族特 色?黄宾 虹先 生 的绘 画 主张 以及取 得 的伟 大艺 术成就 给 我们 留下 了太 多 的思
考。
参考文献:
作 。 比如 , 他在 l 4 年前 后 回忆 2 世 纪 2 年代 的游历 而作 的 90 0 0
禅境意韵:禅宗与中国水墨画
禅境意韵:禅宗与中国水墨画禅宗美学对中国山水水墨画的影响极其深远。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心性本净,在刘宋后期由印度僧人提达摩传入中国,在唐宋时期迎来了兴盛。
禅宗作为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流派,对于中国山水水墨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细看中国水墨画,我们会发现水墨画的起源、创作理念、审美取向、品评标准、风格流派都有着禅宗的影子。
禅宗的写意画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文人与僧人共同探求的结果,禅宗讲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禅宗的自由特点、重悟特点,对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产生了重要作用。
禅宗思想使画家的精神更加自由,落笔更加随心,意韵更加深厚,那禅宗具体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影响中国绘画的呢?佛教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的绘画方式东汉时期,佛教由中东传入中国,并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
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美术的发展,留下了大量艺术创作珍品,在佛教盛行的过程中,百姓建立了大量石窟寺庙。
一时之间,壁画蔚然成风。
北魏前期,壁画主要以庄重深沉为主,极具西域印度特色,凸显立体感。
北魏晚期,壁画的色调变得爽朗明快起来,画中人像的衣物展现出了中原人士特有的特征。
魏晋时期的壁画和绘画受佛教思想和玄学共同影响,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线描刚劲的菩萨像、佛像。
魏晋六朝,绘画汲取了佛教思想和西域文化的苍劲,改变了中原画家的审美取向,为水墨画、山水画的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唐时期,中国的历史版图空前广大,社会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画家们的审美取向也产生了变化。
唐朝中期,禅宗完成了由印度禅向中国禅的转化。
以神会为代表的南禅宗将佛教般若经典和中国本土的老庄思想相结合,将自然作为最高理想,提出了大量新思想,适应了中国古典知识分子的心态。
晚唐时期,王维等人创造了大量禅画。
王维在诗画方面颇有造诣,他既有“诗佛”之称,也是唐朝水墨山水画的集大成者,他所留下的《雪溪图》《长江积雪图》《辋川图》既空灵飘渺,又极富禅宗色彩。
禅宗讲究体悟,讲究随缘任运,学习禅宗思想能够帮助世人脱离官场社会和人际关系,在修行的过程中顿悟真理。
中国古代文人画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文人画发展脉络陈昱【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文人画发展进行研究分析。
阐述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发展脉络,以及对于中国文人画应有的正确理解。
【关键词】中国文人画;传承脉络中国传统绘画中,文人画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可以说是:“知画之为物。
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其一般泛指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以文人、士大夫为主要的创作群体,以区别宫庭画院的职业画家或者民间的画匠、画工等普通画家。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
”此说对中国后世的文人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人画的创作题材和中国画三门:花鸟、人物、山水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在题材上相互交叉。
通常来说,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或者代表文人精神的梅兰竹菊等等题材,抒发个人抱负或者对社会政治的关切。
其综合了中国古代的诗歌、文学、书法等艺术来描绘画面中的“意境”,具有文学性、哲学性还有抒情性。
文人画讲究神韵、笔墨,可以说将笔墨语言从绘画的综合因素中突出出来,不再仅仅作为营造图像的手段,而是成为了绘画表现的重要目的。
其结果便是使得笔墨的组合成为了单独的审美客体,使得笔墨的精妙成为画面的中心,由此建立起具有抽象形式美感的画面结构形成了一个抒发个性又赋予独创精神的的文人诸家诸派。
历代文人画对中国古代书画的发展、理论的发展以及笔墨的研究都有着不小的影响。
文人画这个概念,最初是由明代大家董其昌提出,他在《画旨》中说到:“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
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家黄子久、王叔明、倪云林、吴仲圭,皆其正传。
吾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
”是董其昌对于中国文人画的一个初步划分。
其实,中国文人画根基于中国博大的传统绘画体系中,在文人画始祖王维之前,中国文人画就逐步确立了它自己的体系。
宋朝的禅宗与佛教文化
宋朝的禅宗与佛教文化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时期的文化发展也十分繁荣。
在宋朝的文化中,禅宗和佛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当时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禅宗在宋朝的兴起与传播宋朝时期,禅宗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开始逐渐兴起。
禅宗强调参禅修行,注重用心体会,通过打破传统的经院派形式,强化直接体验的方式来寻求觉悟。
该宗派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支持与拥护。
禅宗的兴起主要归功于一些禅师的努力,如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等。
其中,六祖惠能更是禅宗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六祖坛经》对禅宗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禅宗也因其强调实际体验的方式而吸引了许多文化名人的关注。
二、禅宗对宋朝文化的影响1. 文人士大夫与禅宗的关系宋朝时,文人士大夫对禅宗十分崇拜,并将禅宗的思想融入到他们的文化创作中。
他们认为参禅修行可以净化心灵、提高审美境界,并常常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
他们对于禅机境界的追求促使了更多具有禅意的文学作品的产生。
2. 佛教造像艺术的兴盛宋朝时,佛教造像艺术得以迅速发展。
以禅宗佛教寺庙为中心,佛像雕塑在艺术创作中成为一个重要的题材。
佛教造像艺术在宋朝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体现了禅宗精神的升华。
3. 禅宗对文人画的影响在宋代文人画中,禅宗思想的影响不可忽视。
禅宗的向内觉知、追求真实与自然的态度,与文人画追求笔墨意趣、心灵表达的追求相契合。
禅宗的启发让文人画成为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自由艺术形式,使画作更具深意和内涵。
三、禅宗与宋朝社会的互动禅宗在宋朝不仅在思想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禅宗的人文精神禅宗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以心灵的平静与宁静来面对环境和人际关系。
禅宗的人文精神在宋朝得到广泛传播,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净化和改善。
2. 禅宗的兴学运动禅宗在宋朝也推动了兴学运动的发展。
禅宗强调直接体验与实践,鼓励人们自行研读佛经、悟道真理。
文化艺术欣赏:中国古代文人画的鉴赏
文化艺术欣赏:中国古代文人画的鉴赏简介中国古代的文人画是一种独特而精妙的绘画形式,它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表现,更是传递了文人们对自然、生活和哲学思考的理解。
通过学习和鉴赏中国古代文人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审美观念。
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文人画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
在东晋、南北朝以及唐宋时期达到了高峰。
它与儒家思想、佛教禅宗、道家哲学等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方式。
特点与风格中国古代文人画突出了“心境”、“意境”、“气韵”的表达。
它追求自由、意境深远、绘画技法简约而精细,并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象的感受。
常见的题材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每幅作品都带有作者对自然和生活之美的独特感悟。
著名画家与作品中国古代文人画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画家,他们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想象力,创造了众多经典之作。
以下是一些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1.吴道子:《黄粱梦图》、《五马图》;2.王维:《鹿柴图》、《山居即事》;3.徐渭:《竹石图》、《寿山禅院藏诸室皆有墨迹》;4.李唐:《琴棋书画卷轴像册》、《幻斋四友图》。
欣赏技巧与方法要欣赏中国古代文人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观察:1.审视构图和线条运用:注意作品的整体结构、景物组合以及笔墨运用方式和手法;2.观察意境与情感表达:关注作者对于自然景色或者主题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3.品味细节与墨色变化:注意绘画中的细节描绘以及不同墨色所传递的感觉与意义;4.对比历史与文化背景:了解作品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加深对其意义的理解。
影响与价值中国古代文人画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价值。
它不仅在审美层面上给人以启迪和享受,还为后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态度。
结论中国古代文人画是一门独特而精妙的艺术形式,通过鉴赏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中国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禅与中国文人画
【摘要】文人画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文化属性。
文人画家不同程度地受到佛学和禅宗的影响,并反映到其画面构成上。
【关键词】文人画佛学禅宗形神
中国画作为一个画种,它的涵容是非常广泛的。
不同的题材、形式、色彩、笔法等,都可作为依据对其进行系统分类。
具体名称不下数十种。
其中“文人画”(或谓“士人画”),是以画家的文化层次及素养构成特点作为区分绘画类型的基点。
这在中外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
突出“文人”的属性来定义画种,当是要区别于“艺人画”、“匠人画”的。
旨在说明绘画的文化特征、风格品味。
这一创作群体,其主要身份是文人。
作画是为文之余的雅事。
作品以自娱为主,兼作同好之间的品鉴馈赠(用以市货者,只是少数。
且大多具有如时下行画一般的商品性、生产性特征)。
不计工拙,只求写意。
因此,长带有很强的消遣性、抒情性。
从画面来讲,文人画的特点是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历来论者也都以此为其显著标志。
书法与画绘共同的创作工具、以线造型的特征,使得书法这一线质性的艺术,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的初始时期,就已介入其中。
时至有宋,文人画初起,这种介入成了自觉地行为。
苏轼以一代文豪的才气、胆略及书画大家的学养、识见,将诗文植入了画面,“士人画”的格局初定:从直接以诗文为款识题写内容,到画面意蕴的追求,都显示出了它的闻知特征。
元赵孟頫首倡,王元章弄石,又开文人研朱之风。
以印章入于画面,不仅具有一定的色彩调节、画面平衡作用,印文内容也成为作者表情达意、阐发神思的又一途径。
印章刻制的形式,还饶具文人所追求的古雅之趣——元代时虽短促,却成就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人画的大发展。
上述的是就文人画的组成形式做的简要说明,其深层的思想基础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
先秦以降,虽诸子百家学说各擅胜场,但大部分时间,学术史上以儒术为正宗。
真正哲学性的、思辨性的东西,在这泱泱大国中,却是各不相谋而又互为抵牾的。
在人生大义与绘事微言的最终取向上,产生了歧议。
人们开始怀疑原本的选择。
佛学自西汉末年传入,很快就有了相从的信众,并逐渐自上而下地对社会各阶层的人产生了影响,其中包括哪些兼作画家的文人,自然也影响他们的画。
诚然,影响文人画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根基,在于文人们由蒙学开始即念兹在兹的儒学“正途”。
但由于佛学本身哲学观点、理想境界、修为模式、说教方法等各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兼容性,从其一入中土,便开始了适应性变化,融合了相当一部分中国本土文化中儒家、道家的内容,从文人画发端的时候,它就俨然是中华之正教了。
宋代之后的思想教育,以程朱理学为主。
理学又是兼取了佛、道,特别是禅宗和华严宗的学说,刈佛学之枝,接孔孟之木的。
其哲学思想、修为功夫,甚至语录体裁都受有佛教的影响。
因此,佛教影响文人画,就是必然的了。
对于中国的文人们(文人画家当然也在其中)来说,养家糊口未必要劳神费力(此之文人,概指学有所长者。
诸多落魄者虽值同情,但他们生活无着,少有挥毫泼墨的闲情逸致。
偶或有赖以生计的。
其画作也非文人画所指的范畴)。
可能衣食无忧,甚或颇有余裕。
但其所处的地位不在显赫,人生理想无从实现,一身才华无法施展,思想上有很强的压抑感。
文人画家正是出于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渴望解脱。
那种出入不拘,进退自如的生活,念穿了无数的望眼。
僧怀海有诗云“放出沩山水牯牛,无人坚执鼻绳头。
绿杨芳草春风岸,高卧横眠得自由”。
这是一位沙弥的理想所在,也是众多文人的神往境界。
他们从舶来的佛学中,找到了这样可资寄托的净土。
佛学“无心于万物”、“得在于神静”的淡泊思想和超俗旨趣,迎合了文人画家的心理。
于是便有了这样的美学观念:“夫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曰清心地以消俗虑,二曰善读书以明理境,三曰却早誉以几远道,四曰亲风雅以正体裁。
具此四者,格不求高而自高矣”(清沈宗骞《芥学舟画编》)。
此四者,其余皆可辛苦求之,唯“清心地”一道最难。
古人与我们一样,是要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与方方面面接触。
社会成分芜杂,周边环境繁复,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甚至不可能。
如此,则“清心地”当是一个最求目标,只能靠近,而难以达到(所以才有吸引力)。
尚可做的,是尽力在心底自存一份高洁。
缘于此,佛家“至寂、至静、至清、至净”的修为功夫,也直接为文人画家所秉承:“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这种物我两忘、意与神会的境界与高僧修持的禅定何其相似!
如果说中国绘画发展至文人画是一顶峰的话,那么佛学发展到禅宗,也是达到了极高境界的。
达摩一苇,渡来了禅宗思想,也为人们提供了直入西方的捷径——顿悟。
禅至六祖而大成。
慧能“佛在性中坐,莫向身外求”、“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的思想,间接地铸成了文人画突出个性表现自我的特点。
在绘画之色彩和形式上,由重彩而水墨,由工笔而写意,也不能不说是从直观上追求淡泊意趣的表现。
而简笔的妙处,又是其它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大片的空白、简洁的线条、明快的墨色,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
“有其所以不无,故虽无而非无”——笔墨形式的日趋简约,无不流露着禅的智慧。
尽管这种方式未必是每个画家的自觉行为,但那种在思想深处对禅理的认可,势必在潜移默化
中影响其对事物本质美的重新审视与另类表现。
以“清”为极则,以“雅”为时尚的文人画,用“空而灵,虚而妙”的禅家识见来品评,是再恰当不过的。
形与神的问题,在中国画坛研讨了千百年,佛学界也有着同样的争议。
重于形迹的戒持和重于意会之通灵的佛学各派,与画界的居士们一样,在这个根本的思维、修习的方式及目标上,历来都有不同的态度。
但最后文人与禅师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起——悟。
看看朱熹和慧远这两位儒释名宿是怎么说的吧:“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大学章句》);“但悟彻者反本,惑理者逐物耳”(《坛经》)——一切在于悟彻,在于豁然贯通。
明代画坛巨匠董其昌便悟到了这一层,认为绘画也须“直指顿悟,一超直入如来地”。
画到此处,就是一个哲学的问题了。
画面的形与神,如同佛家的空与色,是互为表里、相互依托,缺其一而相对者无存的辨证性的关系。
其具体地位如何,你得自己去悟。
画有画法,禅有禅法。
什么是“法”?文人画家道“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禅宗祖师云:“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故无所不知。
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
画家有信笔一挥时,禅师有随机言偈者。
表面看来虽均极率意,但这其中却都包含有精深的修养,广博的见识和长时间的砥砺,是厚积之下的薄发。
内中的惨淡经营是相同的。
在“不经意”的行为中,不着痕迹地表现了深奥的内涵。
这也是有别于寻常画工、庸凡僧众的过人之处。
所谓“无意于佳乃佳”(宋苏轼语),就是这个道理。
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系统的一大分支,在发展上是有很深的渊源和曲折的经历的。
我们在研究文人画的发展时发现,文人画的发展史,也是历史的发展史,文化的发展史,更是佛学的发展史。
文人画始于唐,南宗禅亦始于唐;文人画大成于宋,禅宗则在此时分为五宗八家,以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弘扬禅理;明清二朝佛学衰微,而画坛泥古的风气也湮没了创新的意识。
甚嚣尘上的文字狱,桎梏了文人们的创作思维,他们转而大兴训诂之学,在圣人们的经典中寻章摘句。
小学由此大发展,文风却堕入八股的套路中。
绘画创作一并受此影响。
然而绘事虽同文章及佛学一样,了无创新之举,在理论上倒有了精湛的研究。
佛,禅与画的微妙关系被发现,并由此开始做深入探讨。
与佛学一度死灰复燃,兴盛一时相类,明清之际也出了几位影响甚巨的大家,如石涛、八大。
他们自己就是僧人,更兼画坛首领,于后世惠泽深远。
清代中叶以降,西来的基督渐渐消磨了一些如来的光辉,随之传入的西洋绘画也给文人画以巨大的冲击。
在实质上也为传统绘画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便成就了诸多流派的崛起,其中以岭南画派为著。
清末民初,画界不乏释子。
最令人瞩目的,是学贯中西,精能艺事的李叔同。
他在声名宏巨之下遁入空门,佛艺双修。
不仅艺业震古烁今,于佛学亦称宗师。
受到各界推崇,也为后人留下了一节意味深长的音符。
近代张大千、黄宾虹、潘天寿、李苦禅等大师也都受到这样的影响,在论画时多以佛学与画理互为阐发。
至于现代画家,从画史的学习中不同程度地了解了这种千丝万缕的关联。
作文人画研究学习的,更是钩沉索隐,旁搜远绍。
当然,文人画在现在来讲已经是个历史名词了。
现代社会早已没有了滋长文人画的土壤。
我们不必再以那种冷漠、无奈而又充满针砭的笔触去面对社会。
但文人画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气息,却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从而尝试把现代的理念适当地加入进去,置换其中糟粕的成分,使其重新焕发出灿然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