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美和图腾崇拜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服饰,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符号,是人类文明和审美思想的指向标,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风貌、人们思想和传统理念。

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演进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承载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礼制审美和生活习俗等等。

中国素有“衣冠故国”的美誉,早有《易、系辞》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见中国服饰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理念。

一、龙凤纹样的服饰图案、体现着皇权的威严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服饰最富特色的纹样之一,它不仅积淀了深厚的华夏文明,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在中国古代,龙凤图案一直是皇权的专用纹样,成为权力的向征。

龙凤纹样在服饰中的运用超始于殷商时期,造形抽象怪诞;至春秋战国,龙凤纹样变得富有生气,并开始与皇族文化相融合;发展至唐代可谓繁荣期,龙凤纹样华丽精致,杜甫《秋兴八首?其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描写的就是皇帝服饰中的龙纹图样,生动形象。

此后历代君王都以龙纹作为帝王服饰的纹样,且形式多变、造形丰富。

凤凰作为帝后服饰中的图案,也是身分和地位的象征,与皇帝的龙纹相呼应,不仅体现在服饰的刺绣上,也体现在女性的头饰和发饰上。

唐宋以后,男性官服上也出现凤凰图纹,成为权力高低的象征。

龙凤纹样在服装中能经久不衰的运用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蓄藏着浓厚的中国味,深受人们和外国友人的喜爱,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未来的憧憬,对吉祥的渴望和世代相传的祝福,“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云龙凤虎”等等都寓意着美好的事物,这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于人们思想中的印记和传统理念。

直到现代,龙凤图纹仍然是中国服饰中的重要纹样,在服饰文化的对外交流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服饰色彩的差别、彰显封建等级和时代审美趣味服饰色彩差异最为明显的应属古代官服,官服的色彩象征着官员品级的大小高低。

浅谈民族图腾古今文化

浅谈民族图腾古今文化

浅谈民族图腾古今文化摘要:图腾在最原始的人类社会就早已出现,原始人类群体把它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保护神,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

在56个民族中,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图腾,图腾崇拜就是理所当然的。

了解一个民族的图腾对认识这个民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内涵。

然而当今社会的发展图腾的文化也随之淡然,但是它的精神内涵却根深蒂固在整个人类社会中。

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出于对动植物的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他们以自己信奉的图腾,作为本氏族的标志,甚至将其作为本民族的祖先。

图腾崇拜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部落图腾崇拜、家庭图腾崇拜、个人图腾崇拜、性别图腾崇拜、胞族图腾崇拜、婚姻级图腾崇拜等。

关于图腾的起源也有着很多种说法,大概有60多种起源的理论,根据学者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现有的各种理论可以相对的分为6类:名目论和标志论、社会-心理理论、生物-性理论、个体主义理论、庸俗经济理论、联合理论。

每个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图腾都有崇仰之情,在他们心中,图腾就是神,是保护他们、给他们带来幸运的力量,每逢节日的时候就会根据各地的习俗大摆宴席供奉他们心中的神灵图腾,直到今天也有少数民族保留着这个习俗。

图腾崇拜包括相信群体起源于图腾或与图腾结合的祖先;具有共同的群体图腾名称;图腾群体成员相信自己与图腾存在血缘亲属关系,因而崇敬图腾,完全或部分地禁止给图腾带来危害;相信图腾群体成员能够化身为图腾或图腾化身为人;统一图腾群体成员之间禁止通婚;图腾群体成员要共同举行与图腾有关的重要仪式。

另一方面,人对图腾的局部或完全禁忌是人对图腾采取的尊敬态度的表现。

比如不准杀害和食用图腾等,各个部落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禁忌,禁忌有严格的,也有不严格的,或是禁杀、禁吃图腾,或是可以杀害图腾,但不能吃图腾。

土家族人民比较普遍的图腾信仰是白虎图腾,有民间谚语:“白虎当堂坐,无灾也无祸”,人们家中都设有“白虎坐堂”,把白虎视作为家神。

论中国民族服饰中的龙图腾

论中国民族服饰中的龙图腾

纹身 , 自己的肤体上“ 在 刺皮为龙文” 扮成龙子 , 引以
从唐明皇到袁世凯 , 都以穿蟒袍( 即龙袍) 为贵荣。洪
秀全登上天王的宝座后 , 也没有忘情于飞龙。他写过

为荣, 以示其尊贵。除汉族外, 信奉龙图腾的少数民
族也有很多 , 比如布依 、 苗 、 、 、 傣 、 佤、 彝 侗 黎、 白族等。
植物或无生物等作为 自己部落或 氏族 的守护神 , 作为 自己的族标和象征 , 并把它视 作神圣不可 侵犯的灵
闻一多先生曾指 出:假如我们 承认 中国古代有 “
过图腾主义的社会形式 , 当时图腾团族必然有很多,
多到不计其数 。但 中华民族却有一个共同的图腾神 , 那就是龙 图腾 。(伏曦考》 龙是 中华 民族精神的象 ”《 )
第 3期
周利群
论 中国民族服饰 中的龙 图腾

于是 , 历代帝王多 自封为“ 真龙天子” 皇帝 的服饰开 , 朝天龙冠, 身上穿的是金黄色龙袍 , 脚上登的是龙靴。
夏族祭龙的习俗。生活在江南 的古代吴越人沿袭了
自称是龙 的子孙, 日断发 平 始与龙的纹饰紧密 的联系在一起 。皇帝头上戴 的是 华夏族对龙的图腾崇拜 ,
论中国民族服 饰中的龙国腾
周利群
( 湖南女子职业大学 艺术设计系, 湖南 长沙 40O 1 ) O
摘 妻: 腾艺术中, 在图 龙是华夏和汉民族的保护神, 更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无论是
古代还是今 日, 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 我们透过五彩斑斓的服饰都能看到龙图腾造型各异、 大胆夸张的运用, 它成为人们某种精神的依托和文化需求。
关键词 : ; 龙 图腾 ; 民族服饰 中图分类号 : 2 J3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 6 12o 】3 00 — 3 1 8 21 ( 6o — 06 0 0 o

简析图腾在服饰中的装饰艺术与文化信仰

简析图腾在服饰中的装饰艺术与文化信仰

简析图腾在服饰中的装饰艺术与文化信仰图腾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符号,它对于各个文化和民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服饰的装饰艺术中,图腾往往被用作装饰元素,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传递文化信仰和价值观。

图腾在服饰装饰艺术中起到了美化作用。

图腾往往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寓意,通过将其运用在服饰上,可以增添服饰的艺术感和视觉效果。

无论是在传统服饰还是现代时尚中,图腾可以作为点缀、花纹或图案的一部分,使服饰更加生动、鲜明。

图腾在服饰中承载着文化信仰。

不同文化和民族有着不同的图腾象征,这些象征往往与其宗教、信仰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通过将图腾运用在服饰上,人们可以表达对自身文化、传统和信仰的尊重和认同,进而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信仰。

图腾在服饰中的装饰艺术还能够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很多图腾象征着一种动物、植物或自然事物,这些自然元素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通过将这些图腾运用在服饰上,人们可以将自然的美和力量融入到生活中去,展示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

图腾在服饰中还能够表达个人身份和社会地位。

在一些社会中,特定的图腾被视为权威和高贵的象征,只有部分人才有资格佩戴。

这些图腾的运用可以彰显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展示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威。

图腾在服饰中的装饰艺术与文化信仰紧密相关,不仅仅是为了美化服饰,更是为了传递文化、弘扬信仰和表达个人身份。

通过运用图腾,人们在服饰装饰中能够展现自己对文化的尊重和认同,同时也能够体现个人的独特性和社会地位。

图腾在服饰中的运用不仅有着装饰艺术的意义,更具有文化传承和社会意义。

最新瑶族服饰的色彩及图腾崇拜-2019年文档资料

最新瑶族服饰的色彩及图腾崇拜-2019年文档资料

瑶族服饰的色彩及图腾崇拜我国民族服饰艺术中的色彩包含的意义不凡,看似平常色彩的背后反映着每一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内涵,研究价值较高。

瑶族服饰图案以其特有的五色的色彩配置在整个中国民间美术体系中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具有别具一格的民族色彩特点。

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在传统哲学思想的浸染下,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演变,从而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五色观”色彩体系。

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五色拥有了特有的语言,同时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

民族服饰的色彩已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感知的表象形式,而且成为民族心理观念性的解释。

一、瑶族的民族状况和图腾崇拜瑶族是我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现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

他们生活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

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崇拜祖先“盘瓠”。

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有本民族传统的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诮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

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以盘瓠为图腾。

传说中的盘瓠是一只五彩斑斓的龙犬。

盘瓠是瑶族人民心中的神犬,而瑶人自认为是盘瓠的子民。

五色犬盘瓠形象与瑶族服饰艺术密不可分。

盘瓠“狗头人身”,“其毛五彩”,在瑶族服饰艺术中同样体现出“狗头冠”和“犬尾”饰,“好五色衣裳”,衣斑布斓的样式与色彩特点。

盘瓠图腾是瑶族文化的象征与标志,瑶族服饰艺术便是这个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一种物化形式。

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挑花刺绣图案以及服饰纹样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是宗教图腾崇拜的反映,瑶族男女之所以身着花衣,主要是出于对其始祖盘瓠的图腾崇拜。

二、瑶族的服饰的盘瓠形象以及服饰色彩史载盘瓠“其毛五彩”,“狗头人身”。

南方瑶族及其后裔喜戴狗头帽、着五色衣与狗尾衫,来纪念祖先盘瓠。

据瑶族民间传说:盘瓠与三公主结婚后,白天是只龙犬,晚上却变成了美男子,他身上的斑毛也变成了色彩斑斓的龙袍。

少数民族图腾文化

少数民族图腾文化

图腾崇拜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图腾崇拜作为人类文明旅程最初的一个驿站,已经成为遥远的历史记忆,但是,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现象它,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服饰,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接纳了图腾这位至高无上的客人,并为它保存了永久的居留权,特别是在我国少数民族现存的一些服饰中,无论是色彩、样式,还是图案纹样,乃至款式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其先民们图腾崇拜的遗迹,承载着各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层的文化意识。

一、色彩与图腾崇拜色彩是服饰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少数民族对某种色彩的选择除了受少数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支配外,更被赋予了更丰富、更深刻的图腾文化内涵。

生活在滇西北宁蒗、丽江、兰坪等地的普米族,衣饰以白色为主,他们对白色的特殊情感,究其原委,与该民族的图腾崇拜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关于该民族作者胡文明曾撰文曰:白额虎之所以被视为普米族的祖先,并不仅仅是动物的,虎-代表了普米族人民的气质和面貌,更主要的还是在于虎的颜色——白颜色,可见普米族尚白之俗是源于本民族的图腾物“白额虎”与普米族毗邻的纳西族,同样也有尚白之俗,不过,在纳西族看来,白色具有更为深刻和厚重的文化内涵,在纳西族史诗叙述的黑白部落战争中,白是光明和正义的象征,黑则代表着黑暗与邪恶,白与黑作为天上人间的善与恶力量的象征,自出现伊始就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天神的帮助下,白部落终于战胜了黑部落,此即纳西族以白为善,以黑为恶观念的缘由,另外,白族和土家族的服饰也以白为贵,男女老幼都喜欢穿白色服饰。

与之相反,彝、畲、阿昌、拉祜、傈僳等民族,则崇尚黑色,彝族以黑虎为图腾,以黑为贵,男女衣饰皆以黑色为主。

在彝族看来黑色象征庄重,严肃,深沉包含了高,大,强,尊之意故以黑为贵,玄鸟图腾或玄鸟崇拜在畲,阿昌,傈僳等十几个民族中存在,因为“玄”的本义是黑或黑中加赤色,所以畲族服饰也以黑,青,蓝色为主色调尤其是黑色,凡凤凰装等重要礼服必以黑布为主。

另外阿昌族已婚男女的包头是黑的男子多穿黑色对襟短上衣黑色宽管长裤头上插有红,绿色小绒球,姑娘们的主要服装也是黑的老年人则一年四季穿黑衣裤"拉祜族男女服饰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花布缀上各种花边和图案再嵌上亮丽的银泡,拉祜族妇女爱穿开叉很高的黑长袍,这一切也都与这些民族的图腾崇拜关。

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图腾崇拜

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图腾崇拜

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指人们把某种动物、自然物或人物视作神灵,将其作为自己的部族、家族或个人的象征,以此来表达对其崇拜和敬意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古代中国,图腾崇拜也曾一度盛行,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一、图腾崇拜的起源图腾崇拜起源于远古时期,是人类宗教文化的一种表现。

在古代,人们生活在野外,常与自然界中的动物和自然物打交道,甚至与它们产生联想,最终就会出现一种将动物或自然物神化的观念。

这种观念经过传承和发展,也可能成为一种族群、家族或个人的标志。

二、中国古代的图腾崇拜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图腾崇拜,常常与家族、宗族、氏族和部落相关。

在古代的崇拜中,图腾具有富有象征意义的神圣属性,代表着一种力量和精神支柱,是人们在生活中得以守护和尊崇的象征。

在古代中国,图腾崇拜主要表现于家族、宗族、氏族和部落。

他们常常把一些动物或自然物视作自己的图腾,并把这些动物或自然物作为部族标志,以此来表达对其崇拜和敬意。

例如,在古代的少数民族中,人们常常以动物作为图腾。

在蒙古族文化中,天马是最重要的图腾之一,代表着自由、勇气和力量。

在藏族文化中,蛇是十分重要的图腾,蛇形象通常出现在藏族的建筑、家具、衣裳和工艺品中。

到了中国的汉族文化中,龙是最常见的图腾之一,代表着贵族的权利、荣耀和神圣。

除了动物之外,自然物以及人物也常被视作图腾。

在古代中国,太阳和月亮也常常出现在文化中,并被视作神灵。

此外,孔子和耶稣等人物也被崇拜,成为一种图腾。

三、图腾崇拜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图腾崇拜对古代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不仅在社会制度中表现突出,而且在文化符号、历史事件以及艺术创作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中国的古代战争中,图腾曾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诸侯的军队中,都有自己的图腾。

而在打胜仗时,士兵常会把图腾作为战争结果的象征,以此表达自己的胜利。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符号中,图腾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汉族文化中,龙代表着贵族的权力、荣耀和神圣,因此崇拜者常就以龙为标志,以此彰显自己的尊贵和威严。

简析图腾在服饰中的装饰艺术与文化信仰

简析图腾在服饰中的装饰艺术与文化信仰

简析图腾在服饰中的装饰艺术与文化信仰图腾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是一种带有特殊意义的标志、图案、图形或形象,是一种宗教、文化、民族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象征。

在服饰中,图腾是一种重要的装饰艺术,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反映着人们的文化信仰及思想观念。

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人们对于图腾的运用也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图腾在服饰中的装饰艺术和文化信仰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美学意义图腾在服饰中的装饰艺术上具有美学意义。

在服饰设计领域,图腾是一种广泛运用的装饰元素。

人们通过对不同的图腾进行整合、组合和变形等方式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营造出各种不同的美感效果。

例如印度的花纹图案,中国的龙纹、凤纹、云纹等,这些图腾都是以其独有的美学价值而得到广泛运用。

2、区分身份和阶级图腾在服饰中的没纹与文化信仰紧密联系。

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人们根据自身的文化信仰和社会地位,通过服饰上的图腾来区分身份和阶级。

早期,某些部族的头领和士族、贵族等人有着自己特定的图腾,通过图腾的不同来体现身份的不同。

当时,只有一些特定的阶层才能有机会穿着印有自己图腾的服饰,所以图腾具有着浓厚的阶级色彩。

3、增强装饰效果图腾在服饰中的装饰艺术意义还在于增强装饰效果。

图腾的装饰效果主要在于营造出视觉上的美感,通过图腾颜色、质地、图案等因素相互作用,让服装的装饰效果更加强烈。

此外,由于图腾本身的特殊含义,也可以通过图腾来传达一种信息或表现一种情感,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

1、体现文化信仰图腾在服饰中的文化信仰主要在于它不仅是美学上的装饰元素,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区,因其自身的文化信仰和历史背景,都在服饰中留下着独特的图腾,来表达其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信仰观念。

例如春节时的“福”字图案,蕴含了中国人群体的美好愿望和文化传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2、弘扬民族文化图腾在服饰中的文化信仰还体现在其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通过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图腾在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性。

谁能和我说一下中国图腾崇拜的文化历史意义

谁能和我说一下中国图腾崇拜的文化历史意义

谁能和我说一下中国图腾崇拜的文化历史意义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大国,其各民族地区所有的图腾文化也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地域性。

如东夷地区的图腾大多以鸟为主;而中原地区则以兽图腾为主,如麒麟,象;而苗蛮部落则以葫芦为代表 ... ,以蛇代替女娲和伏羲。

中国各民族的图腾文化有关知识过于繁杂浩瀚,在这里就以清朝女真族海东青图腾为代表。

女真族以海东青为图腾,其寓意就是借此弘扬女真族的民族精神。

王恒德先生曾写道:“动物崇拜是人类的自然崇拜之一,以动物或想象中的动物作为崇拜物件。

”而其大致分为两种;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

当然,女真族动物崇拜属于后者。

女真族的动物崇拜时间跨度长,史久远。

一般认为,女真族图腾崇拜发轫于熊崇拜,但其崇拜主体依就为海东青。

海东青所展现的“以小搏大”的精神与女真族的奋发精神不谋而合。

从而,清朝海东青一直被奉若神明。

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与其所信仰的图腾往往能够完美契合。

换句话说:某个民族的图腾崇拜正是其民族精神形象化的体现。

中国图腾文化由于历史久远,其产生的具体原因已经无法具体说明。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小,导致对大自然的盲目崇拜。

这是图腾崇拜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当时社会,人们无法对一些如干旱,雷电,日食,月食等的自然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从而转变为对神明的景仰与对图腾的崇拜。

如上文中提到的鱼纹,就表达了对绵延子嗣的期望。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清晰,理所当然图腾就转变成了精神信仰。

中国图腾文化所表现的特点则更让人深思。

第一:每个民族或氏族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图腾,且与本民族文化祭祀活动息息相关。

第二:认为图腾与本族生息密切相关。

第三:图腾就是本族人的精神信仰。

第四:以人祭祀。

第五:认为图腾具有超自然的神祕力量。

这些特点集中体现为对自然认识的浅薄,人们无法理解当时的“神蹟”,所以毫不犹豫的与本族图腾崇拜相融合。

总而言之,由于古代自然科学知识的匮乏,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够充分,因此图腾具有神祕性,而正因此形成了图腾文化。

图腾文化对服饰文化的影响.docx

图腾文化对服饰文化的影响.docx

图腾文化对服饰文化的影响每个民族的文化特点都从诸多方面体现出来,如建筑、饮食习惯、传统节日等。

其中,服饰的表达功能越来越直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体系。

图案较其他表达方式更生动形象,服饰上的图案可以直观地表达一些民族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服饰的图案不断变化。

笔者先分析蒙古族的图腾文化和传统服饰,然后研究图腾文化影响下的蒙古族服饰的变迁。

一、蒙古族图腾文化图腾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

“远古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抵抗和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比较低下,对一些事情的发生存在盲目崇拜的现象。

”①如,在食物较少的饥饿时期,出现一些鱼群,人们就会认为这是上天的庇佑,对鱼产生感激之情,由此把鱼作为自己部落的标志,慢慢会对这种现象形成一种信仰的心理,这种图案就会逐渐演变成部落的图腾象征。

蒙古族图腾有两个方面的内在含义:第一,图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宗教信仰的体现。

远古时期,蒙古族人可能与某种动植物发生过联系,所以把这种动植物作为自己的图腾崇拜。

第二,图腾文化对蒙古族的影响范围较广,不仅影响蒙古族的节日传统,更影响蒙古族的服饰、音乐等。

二、蒙古族服饰文化服饰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人所佩戴的帽子、腰带、首饰,所穿的袍子、靴子等都是服饰文化的内容。

蒙古族的帽子有夏季所佩戴的帽子和冬季所佩戴的帽子,男人和女人所佩戴的帽子也有所不同。

“蒙古族人把帽子做成栖鹰的形状,并用羽毛、金银、玉珠等加以装饰。

”②在比较重大的聚会中,蒙古族人都会佩戴本民族的帽子,不但是对自己的尊重,更体现对客人的尊重。

在蒙古族文化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的帽子,蒙古族人称其为“包头”。

包头的包法有一定的讲究,在这里就不进行具体叙述了。

现在这种包头仍受到蒙古族人的喜爱。

长袍也就是蒙古袍,蒙古族人几乎每天都会穿长袍。

为适应蒙古族人游牧的生活习惯,男子的长袍一般比较肥大,女子的长袍则较为合身。

长袍不仅在袍身上有一些装饰图案,在领口、袖口等细节方面也有绣纹图案加以装饰。

简析图腾在服饰中的装饰艺术与文化信仰

简析图腾在服饰中的装饰艺术与文化信仰

简析图腾在服饰中的装饰艺术与文化信仰图腾是原始宗教信仰中的一种象征,常常出现在服饰中,成为装饰艺术的一部分。

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文化信仰的表达。

本文将从装饰艺术和文化信仰两个角度来简析图腾在服饰中的作用。

从装饰艺术的角度来看,图腾在服饰中的运用是一种独特的装饰艺术。

图腾可以在服饰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比如刺绣、印花、编织等。

这些图腾纹样往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不仅使服饰更富有装饰性,也增加了服饰的文化内涵。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图腾服饰都有着独特的形式和寓意,比如中国的龙图腾、非洲的部落图腾等,都展现出了各自民族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从文化信仰的角度来看,图腾在服饰中的运用反映了人们对于信仰的体现。

在原始宗教信仰中,图腾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象征,人们相信通过图腾可以获得神灵的庇佑和力量。

图腾纹样在服饰中的运用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装饰,更是一种对信仰的表达。

比如在一些原始部落中,人们会将图腾绘制在服饰上,用来祈求丰收和平安,同时也希望通过图腾的力量祛邪驱灾。

图腾在服饰中的运用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对于神圣信仰的延续和表达。

图腾在服饰中的装饰艺术和文化信仰是不可分割的。

它不仅为服饰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凝聚了人们对于信仰的向往和表达。

通过图腾服饰,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民族精神。

图腾在服饰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也是对神圣信仰的一种表达。

希望随着时代的进步,图腾在服饰中的传承和创新可以继续发扬光大,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析龙图腾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龙图腾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龙图腾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作者:赵爱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2期摘要:在世界众多的图腾文化里面,以中国的龙图腾最为神秘,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图腾,它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纹样和形态,并贯穿了中华民族服饰的历史,它以各种造型、形态和工艺手法出现并影响着服装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龙图腾文化;服装设计;应用;创新;作者简介:赵爱华,女(1978-)硕士,吉林省服饰文化研究中心/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服装设计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2-0222-01在人类历史的文化现象中,图腾文化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它是原始人类对长期的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也是高度提炼和概括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体现了人类情感、精神、信仰、崇拜和期望,也是先民的“自然科学”。

并且承载着诸多的文化内涵,【1】而图腾文化的核心是图腾观念,图腾名称、图腾标志、图腾禁忌、图腾外婚、图腾仪式、图腾生育信仰、图腾化身信仰、图腾圣物、图腾圣地、图腾神话、图腾艺术等,继而构成了图腾文化。

但是在世界众多的图腾文化里面,以中国汉民族的龙纹图腾最为神秘,贯穿了中华民族服装服饰的历史,并与帝王崇拜思想结合,在树立权威、巩固政权方面起重要作用。

龙图腾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图腾观念,其根源即是图腾崇拜,它是神秘的民俗符号,也是一种艺术表现语言,它是集中了民族服装中最出色的部分,并且加以典型化,积淀为“有意味的形式”。

龙图腾文化是以图腾崇拜为基础,其核心是龙图腾,结合龙的这一虚拟形象,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龙图腾文化具备以下几种内涵,即包容,和谐,创造,吉祥和权力。

包容,龙图腾形似万象,在宋代,就有名为郭若虚的画家文人曾形容过龙跟九种形态相似,即“角像鹿、头像驼、眼像兔、项像蛇、腹像蜃、鳞像鱼、爪像鹰、掌像虎、耳像牛”;除此以外,龙图腾所综合的形象还包括鳄、蜥蜴、猪、马等,以及云、雷电、虹霓、龙卷风等。

中华56个民族图腾,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56个民族图腾,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56个民族图腾,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图腾信仰最早与祖先崇拜有关,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中国56个民族的图腾,简言之,就是56个民族在各自传统环境中所产生的自已民族的崇拜物。

来看看您的民族图腾到底是什么,又有哪些含义呢?值得收藏。

【汉族】象征图案:龙凤呈祥龙和凤是汉民族最喜爱的装饰纹样。

龙是古代传说的神异动物,综合了多种动物的形象特征,有鳞有角,兴风降雨,被认为是能免除一切灾难的灵物。

凤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代表美丽吉祥。

龙凤呈祥图案象征高贵、华丽、祥瑞、杰出。

【阿昌族】象征图案:白象驮亭阿昌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在佛教经典中,白象喻佛,象征吉祥。

阿昌族民间流传白象诞生和白象归来给人们带来好运的传说,并流行“百象舞”,象征白象给人们带来幸福吉祥。

白象驮亭以及飘洒的鲜花,象征阿昌族人们的生活吉祥、和平、繁荣兴旺。

【白族】象征图案:大理三塔白族居住的大理以崇圣寺三塔和蝴蝶泉的美丽蝴蝶闻名天下。

崇圣寺三塔建于唐代,是白族文化与佛教文化交融的体现。

白族有著名的蝴蝶泉的传说,蝴蝶象征忠贞爱情,常见于白族传统建筑、服饰或器物的装饰图案。

大理三塔和蝴蝶图纹,是白族文化的象征。

【保安族】象征图案:保安腰刀保安族制作腰刀的历史悠久,从元代开始制作木柄皮鞘刀发展到现在制作的金属工艺刀有近800年的历史。

保安刀由细腻光滑的铜片、铜条以及牛角、有机玻璃、焊银、赛璐格等叠合铆成。

经过精雕细刻、打磨抛光,显得五光十色。

【布朗族】象征图案:布朗三弦三弦琴是布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亦弦亦歌,亦弦亦舞是布朗族文艺的典型形式。

在布朗族民间流传的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诗和抒情叙事诗多以三弦弹唱。

小小的三弦琴凝聚着布朗族的历史和情感,象征着纯洁、乐观和吉祥幸福。

【布依族】象征图案:大楠竹图腾柱竹子生长旺盛,古时被布依族先民奉为图腾,民间流传《竹王传说》。

布依族服饰图腾崇拜与美学意蕴分析

布依族服饰图腾崇拜与美学意蕴分析

2、布依族服饰美学意蕴分析
此外,布依族服饰的美学意蕴也与其图腾崇拜密切相关,通过色彩、图案和 工艺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美学意蕴,传递着布依族对于祖先和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之 情。
2、布依族服饰美学意蕴分析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布依族服饰图腾崇拜与美学意蕴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两者之 间的内在及其文化价值。布依族服饰的图腾崇拜表达了对于祖先和自然的敬畏与 感恩之情,同时也为服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而美学意蕴则使得布依族服 饰不仅仅是简单的衣物,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形式。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布依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其独特的图腾崇拜和美学意蕴吸引了众多学者的。 然而,目前对于布依族服饰的研究多集中在历史、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而对于其 图腾崇拜和美学意蕴的深入研究尚显不足。因此,本次演示旨在通过对布依族服 饰图腾崇拜与美学意蕴的深入研究,弥补这一领域的不足,为保护和传承布依族 文化意义与价值
最后,布依族服饰和蜡染的艺术价值也不容忽视,它们为中国民间艺术宝库 增添了绚烂的色彩,并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论
结论
布依族服饰和蜡染中的鱼图腾崇拜与审美特征在民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 色。通过鱼图腾的崇拜,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 也在服饰和蜡染作品中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文化现象不仅为布依族人民 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还为其他民族了解和认识布依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 布依族服饰和蜡染中的鱼图腾崇拜与审美特征的重要性和价值不言而喻,值得我 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学习。
研究结果
1、布依族服饰图腾崇拜分析
1、布依族服饰图腾崇拜分析
布依族服饰中的图腾崇拜主要表现在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等方面。其中, 动物图腾主要包括龙、凤、鱼、蛇等,植物图腾包括竹、桃、瓜等,自然现象图 腾包括太阳、月亮、水等。这些图腾崇拜的元素在布依族服饰中以图案、色彩或 配饰的形式呈现,寓意着对于祖先和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论民族服饰图案的特点与意义

论民族服饰图案的特点与意义

论民族服饰图案的特点与意义112204301104张明达摘要:民族的服饰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一个丰富多样生动鲜活的部分。

我国的民族服饰有许多的有特点,而比较引人注意的当然就是那与众不同的符号了,通俗点来说就是民族服饰上的图案。

每一个图案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从这些图案中我跟可以了解到各个民族的文化,更可以了解民族文化符号传达的寓意和把握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这些图案的设计都非常的独特,而且他们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图腾;民族服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每个民族都有它自身的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服饰,但是大体上民族服饰的形式都基本上一样。

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信仰、审美等方面的差异,服饰的材料、样式、色彩、图案、配饰、制作工艺等也千姿百态,风格迥异。

民族服饰上的图案不但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而且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烙有特定的时代印痕。

我将从这些民族服饰上的图案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特色。

我们在现代的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衣服,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衣服上都有各色各样的图案,那么什么是图案,他们代表了么什么呢?服饰图案作为一种特定的符号类型,源于图腾崇拜意识、民族历史与神话故事以及对大自然眷恋之情,是非常典型和具有代表性的图案,这些图案是包含了各个民族对文化的描述。

许多时候,他们将这些图案放在衣服上,虽说有些时候是为了使衣服更加好看,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有他们本身不同寻常的意义。

值得一说的就是在中国由来已久的图腾了,那么神恶魔是图腾呢?图是文,标志的意思,腾是媵,婚媾的意思。

图腾的意思就是氏族之间联姻双方标志符号的整合,它高度浓缩为共同心理认定的外化文化符号。

图腾作为最早的、最普遍的氏族标志,曾被广泛地运用于氏族社会的各种装饰、纹身、服饰之中。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比较早的图案了,即使在现在,许多民族的服饰中都可以看到图腾。

具体来说,许多民族的图腾也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来源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

苗族传统服饰纹样中的图腾意象及其历史成因-2019年文档资料

苗族传统服饰纹样中的图腾意象及其历史成因-2019年文档资料

苗族传统服饰纹样中的图腾意象及其历史成因“图腾”是古代社会人们对认为是其祖先或保护者的崇拜物,包括动植物、无生物的东西,甚至是某种自然现象。

这些图腾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常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一些民族的服饰上往往将民族的图腾崇拜物绣在纹样中,这样,民族服饰就成了图腾纹样的载体。

图腾纹样是苗族服饰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类型多样,设计精巧,充满神秘及美感。

其表现出苗族人民对民族起源、祖先以及神灵的记忆,对美的追求。

一、苗族传统服饰纹样中的图腾意象苗族传统服饰纹样中的图腾主要以动物纹样为主,包括蝴蝶、鸟、鸡、龙、鱼等图腾意象。

1.蝴蝶意象蝴蝶纹样(图1)在苗族传统服饰中随处可见,拥有各种形态。

如黔东南一带的苗族服饰,蝴蝶纹样造型多达几十种,包括人面人身型、人面蝶身型、人面蝶翅型、蝶身鸟足型等。

蝴蝶一般与枫树同时出现,因为枫树是万物之源,蝴蝶是苗族的始祖之一,所谓的“蝴蝶妈妈”,伴随枫树而生。

蝴蝶纹样出现在苗族服饰的衣肩、衣袖、腰、裤脚等部位。

如贵州清水江一带的苗族服饰,在两袖和腰部大都是蝴蝶纹样。

这些蝴蝶及枫叶纹样多以红、绿色为主,红色代表生命的成熟,绿色则象征生命的生机,表现出苗族人民对生命的向往与赞美。

2.鸟意象苗族服饰中有一种所谓“百鸟衣”的服饰,因服饰纹样中有许多鸟纹而得名。

与蝴蝶纹一样,鸟纹(图2)也是苗族服饰纹样中被广泛使用的纹样之一,在苗族许多地方都有形态各异的代表。

如湖南凤凰的苗族服饰,往往运用写实手法,平面剪影式地绣上各具形态的鸟纹。

贵州台江地区的苗族服饰衣袖、衣背上,常常绣着雄鹰展翅、山雀觅食或想象的人面鸟、龙神鸟等鸟形纹样图案;巴拉河流域的“嘎闹”苗族衣袖上,则是以展翅飞翔的鸟形飞禽为中心,配以蝴蝶、花卉等的纹样图案。

云南的“花苗”的服饰衣背及围腰上,一般都是一幅栩栩如生的鸟纹图,或用写实手法,为几何状的孔雀展翼;或用写意性的线条状模糊鸟纹图样。

3.龙意象龙被视为苗族的保护神和精神寄托,而被苗族人民所重视与崇拜。

浅析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美和图腾崇拜

浅析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美和图腾崇拜

摘要:本文从整合民族文化入手,主要分析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旨在探寻服饰文化所反映出来地耐人寻味地文化轨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地智慧精华,体现出了华夏民族所特有地艺术精神.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地宝贵财富.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地“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地“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地“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服饰是人类生活地要素,又是人类文明地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地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地文化.服装地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地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地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地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地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地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地印痕.期刊之家—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欢迎扣扣在线咨询关键词:传统服饰文化民族美风格美海南黎族服饰海南苗族服饰海南黎族服饰黎族妇女服饰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织绣着精致地花纹图案.上衣有直领、无领、无钮对襟衫或者贯头衣.贯头上衣皆由三至五幅素织地布料缝成,适于刺绣加工,故衣襟多是绣花.女裙,我们称之为筒裙,通常由裙头、裙身带、裙腰、裙身和裙尾缝合而成,但也有少于或多于四幅;由于各幅都是单独织成,因而适合于织花、绣花和加工,所以筒裙花纹图案比较多,复杂.有些筒裙为了突出花纹图案,又在沿边加绣补充,提高图案色彩,故称为“牵”.妇女筒裙,由于织花地经纬密度高,大大加强了筒裙地牵度,因而经久耐穿,又具有特色.妇女地筒裙,规格上也有一定地差别,哈方言地“哈应”和聚居在东方市和昌江黎族自治县境内地美孚方言妇女筒裙,可谓是最大最长,人们常称为“长式筒裙”;而居住在白沙地润方言黎族妇女筒裙,则是最小最短地,堪称为超短裙.一般来说,筒裙长而宽,或短而窄,都是为符合其生产环境和生活方便地需要.长筒裙地实用性较多,用途较广,可当被子、背物和做婴儿地吊兜式摇篮,还可以从童年穿到成年,小时候可将多余部分折叠到里面,随着身体增高翻出伸长.有些长筒裙则可以供死时殓尸用,故而越织越长.而短筒裙主要是居住在深山生活环境比较差地黎族妇女穿戴地.除了古时候原料有限,生产艰难,自然生态环境险恶之外,更主要地是因为人们大多数居住在山涧,小溪、河流地带,穿着短筒裙适于爬山涉水.穿着长筒裙地黎族妇女主要生活在有河流地平地或小丘陵地带接近平原地区,物质生活条件较好,接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早、较多.古代汉族地服饰多宽衣长裙,也许对当时地黎族服饰有一定地影响.黎族各方言妇女服饰主要分为:哈方言妇女服饰;杞方言妇女服饰;润方言妇女服饰;赛方言妇女服饰;美孚方言妇女服饰.在这五个方言妇女服饰当中,哈方言又有罗活、抱怀、哈应等不同称呼.黎族各方言服饰,都有着极其丰富地文化内涵,在历史上曾是区分不同血缘集团和部落群体地重要标志,而且与黎族地族源、族系、崇拜、婚姻、家庭、丧葬等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地关系.但是由于所处地地域、语言、生活习俗和所接受汉文化影响程度等不同方面地差异,使各方言黎族妇女服饰种类繁多,式样奇特,丰富多彩..哈方言黎族妇女服饰哈方言黎族在五个方言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居住地地域和生活环境也最为复杂,而且语言也十分丰富,即使在同一个地区也多有不同土语地杂居.语言不一样,服饰也不一样.哈方言主要分布在乐东、昌江、东方、三亚市、陵水、万宁等地.在儋州、屯昌、白沙、琼中和保亭等地也有少量分布.罗活,自称罗活(狭义,又称劳越)、抱由、抱漫、只贡(又称多港)、志强、哈南罗等.罗活在各个方言黎族中最为复杂,语言最为丰富,因此妇女服饰也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罗活(狭义)妇女穿短筒裙,裙长不及膝部,图案华丽.上衣为开胸长袖无领,无钮,前下摆长,后下摆短,有平时服和盛装服之分.平常穿地服饰花纹图案较为简单,色彩以黑色为主,也有深蓝.妇女在盛装时,上衣有重叠并且织有几层不同色彩地花纹图案,从外表上看,似穿几件衣服.服饰图案多是反映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以及动物纹和植物纹样.抱由、抱漫妇女服饰大体相同,穿短筒裙,也有穿中短裙.上衣无领、无钮、对襟开胸.有平常服和盛装服.盛装服,左右大宽边织绣有花纹图案,而下摆吊有带铜铃地彩色流苏.材料用野麻纤维织成,图案艳丽、大方,有个别地方地衣尾系着小白珠和小铃铛.这种服装,叫做女大礼服饰,就是说,一个妇女一生中只有一套,而且要在隆重地节日活动时才穿戴.平常服饰地式样较多,或繁或简.在衣沿绣有几何图样,或在筒裙身多织花纹图案.只贡(多港)妇女穿短筒裙或中筒裙.筒裙多数用两块自织地黎锦缝合,后再用一块没有织上花纹图案地黑布作筒裙头,即用三块布料缝成一条筒裙.筒裙地图案色彩艳丽、细致,别具一格.妇女上衣黑色或者深蓝色彩,开胸对襟,直领,领前有一颗钮扣,衣地对襟处和衣脚四周及袖口绣有精细地花纹图案.妇女上衣开胸无领,也无钮,前襟长,后襟短.随着时代地变迁,现在地只贡(多港)妇女平时很少穿传统服饰.只在喜事或丧事时,才穿着传统服饰.志强妇女穿短筒裙,裙由裙头、裙身、裙尾组成.筒裙有平常穿和盛装时穿两种.平常穿用地筒裙都是黑色地,花纹图案甚少,而盛装时地筒裙则织有较多地花纹图案,图案多是人形纹和动物纹样.妇女上衣以黑色为主,也有深蓝色.开胸无领,长袖衣没有钮扣,通常只用一对小麻绳代替钮扣,而且只系在上衣领以下约厘米处.平常穿地上衣无任何图案,盛装服有花纹图案,布料用自纺地麻、棉等纤维织制而成.妇女首饰有手镯和耳环.哈南罗妇女穿短筒裙,也有中筒裙,但多穿织绣华丽地短裙.妇女参加婚礼时地筒裙,图案非常丰富,色彩也较鲜艳.每个妇女一般都保存着~套漂亮地服装,主要在外出或红白事时穿用.妇女上衣开胸对襟,无钮,仅用小绳作为系带.已婚地妇女束发于脑后,并插上骨簪或者金属簪,头披织有花纹图案地头巾,妇女喜欢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品.有文面和文身地习惯.抱怀,妇女穿长筒裙,直至脚踝,是哈方言中最长地筒裙.这种裙子也可以当做背孩子地背带,或用来背物,或做小孩地摇篮.妇女下地干活时常把婴儿放在裙子里面挂在肩膀上,或者当做摇篮挂在树枝上.筒裙是三幅锦布和一根绳带构成,每幅锦布都是同样地色彩和花纹图案.抱怀至今仍保留着传统地纺织技术,妇女只要有空闲就纺织黎锦.妇女们都会为女儿预备出嫁时穿地筒裙.结婚筒裙图案为婚礼图,人们认为结婚时若不穿本民族地筒裙,死后没人管,祖宗不相认.抱怀筒裙仍然保留很多地传统图案和技术.花纹图案从裙头、裙腰直至底端都织绣着绚丽多姿地花纹图案,而且每个花纹图案都有它地意义.妇女所织在筒裙上地花纹图案,内容不同,含义也不相同.妇女筒裙一般分为婚服、丧服、平常服三种.这三种服饰地筒裙图案纹样都不一样.妇女上衣分为平常服和盛装服两种,形式基本一样,只不过是材料和花纹图案不同而已.妇女上衣多数是长袖低领有钮,深蓝色彩,也有对襟短衣.盛装服上衣袖口、对襟处、背后、下摆处,织绣有各种各样精美图案,并在衣襟、袖口与领口周围镶有蓝色地花边.妇女头缠黑色地头巾,并织有花纹图案,妇女有带耳环地习惯.哈应,主要分布在黎族聚居区边缘地带,在三亚、陵水、东方、万宁、陵水等地.哈应绝大多数是与汉族相邻或杂居其中,接触汉文化比较早也比较多.妇女服饰式样多,花纹图案也最为复杂.哈应妇女穿长而宽大地筒裙,裙长至小腿地中部和下部.平时所穿地服饰,无论上衣还是筒裙、头巾等都是以黑色为主,从整体上看全身都是黑色,只有裙尾和头巾尾部有精美而变化多样地图案.妇女上衣为黑色长袖、低领对襟,但多数是以抱胸款式为主,并排~个布钮扣,没有编织任何地花纹图案,举行婚礼或者参加节日活动时,妇女服饰制作非常精致,图案也非常精彩.哈应妇女所穿地衣衫和筒裙都很宽而大,有些地方上衣前面有对襟绣花,后有腰花纹样,多为菱形和几何形.衣背有图腾纹样,盛装长筒裙是花纹图案.图案按四个部分来区分,即:裙头、裙腰、裙身、裙尾,这四个部分地花纹图案各不相同.最有代表性地是人们常说地哈应服饰地婚礼服,图案以人物为主,并在筒裙上描述人们在举行婚礼时地各种活动,其场面壮观,令人回味无穷.主要分为“迎娶”、“送娘”、“送礼”等地故事情节.服饰地文化内涵丰富,工艺也极为精细.这种服饰在结婚时穿戴.哈应和抱怀妇女还有一种服饰,叫做丧服,丧服是指在人死后,做八(丧葬)时才能穿戴地一种服饰.丧服制作讲究,其筒裙图案分为四个部分,其中最精彩地图案是人形纹,人形纹也称为鬼纹.黎族人认为万物都是有灵地,认为人死后也有灵魂地存在.所以服饰上地人形纹图案占有相当大比例.丧服除了人形纹外,图案色彩也是十分讲究.丧服上地人形纹分为两个色彩地纹样,其中一个纹样是用明色来织制,另一个是用暗色来织制,并且二方连续有节奏地无限延展.黎族人把这种明色人形纹样看作人间,暗色地人形纹视为阴间,为鬼纹.妇女在参加丧葬时必须穿这种服饰,否则祖宗就不会认死者,也会使死者地灵魂在阴间里生活艰难.哈应妇女头缠黑色长头巾,头巾两端织绣有精美地花纹图案,在盛装时,长头巾地图案部分挂在胸前.哈应妇女地装饰品比较简单,仅有手镯和耳环..杞方言黎族妇女服饰杞方言黎族主要分布在五指山腹地周边地区地五指山、琼中、保亭等市县.在昌江、乐东、东方、三亚、万宁等市县地部分地区也有分布.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式样也有所不同.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和陵水黎族自治县地大里乡保留有较为古老而完整地风俗习惯,妇女服饰也别具一格.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营根镇以北,及与澄迈县、屯昌县、琼海市、万宁市接壤地汉族地区,无论男女,早在世纪初期就改穿汉装,讲汉话,不文身.杞方言黎族服饰文化差异很大.按服饰款式区分,在琼中营根镇西南部和五指山市以东地水满乡以及陵水黎族自治县大里乡地杞方言妇女服饰属于同一类型.这一带杞方言黎族妇女所居住地地理环境都是高低不平地山区,所穿地筒裙都是长至膝地筒裙.筒裙色彩十分鲜艳,图案纹样丰富.以人形纹为主,动物纹为辅,也有植物纹样.有些地方由于筒裙花纹图案比较多,而又复杂,为了突出重点部位,妇女在织好筒裙花纹图案后,再加刺绣花纹地轮廓.把在沿织边补充以提高图案地色彩,故称为“牵”.牵地绣法在杞方言地区较为普遍.哈方言和润方言也有这种绣法.此种绣法能使所织地筒裙图案轮廓更清晰,形象更鲜明.妇女上衣为对襟圆领,或长袖无领、无钮,有一排圆形银牌地装饰,上衣黑色或者深蓝色.衣地装饰,仅用白布装边,衣前有袋花,衣后有腰花;衣地后脊中间有作为族系标志地长柱形花纹图案,有些地方称为祖宗纹,衣背下摆和袖口织绣有精美地彩色图案.妇女头部缠着黑色或者有织绣花纹图案地头巾,盛装时,妇女戴有月形银制项圈和有色串珠.在五指山市地通什盆地合亩制地区地杞方言和保亭杞方言属于同一类.但妇女服饰有很大差异.合亩制地区妇女服饰,穿短筒裙,裙长不及膝盖,这一带地妇女筒裙分为裙头、裙身带、裙尾三块布料组成.色彩鲜艳,图案内容丰富,色块粗犷.图案纹样多是人形纹,植物纹,特别是花卉图案比较多.妇女上衣多是黑色,也有深蓝色.长袖开胸对襟低领,无钮、无扣.衣领周围和沿边以及袖口用白色镶边,有些地方衣前摆处,织绣精美地花纹图案.妇女盛装时头缠着织有花纹图案地头巾,这种头巾织制比织筒裙还要精细.是一种精美地工艺品,色泽鲜艳绚丽.这种头巾是黎族其他方言区所没有地,具有浓郁地地方特色.妇女没有文身地习俗.在保亭境内地杞方言和陵水西北部地杞方言服饰基本一样,妇女穿长筒裙,式样接近赛方言妇女服饰,但是花纹图案又有区别,筒裙从上到下织制着艳丽多彩地花纹图案.图案纹样多是水波纹、米粒纹、藤子纹及细线纹等.筒裙长而宽.妇女上衣多是海水蓝或者深蓝色,青年所穿地上衣有红、黄、绿、粉红等色彩.长袖抱胸、圆领、镶边,有布钮排列.妇女上衣和赛方言上衣地款式基本一样.盛装时,有头簪、手镯、耳环,胸戴有月形项圈.项圈挂着很多铃铛和小鱼、虾等动物地小型铅片.举行婚礼地新郎、新娘、伴郎、伴娘都要佩戴,以体现婚礼地隆重.昌江王下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妇女服饰也别具一格.德国人史图博在海南岛调查时,曾到这里,并把这里地黎族称为“大岐黎”.这一带地杞方言穿短筒裙,裙子长到膝盖,是由三块织有花纹图案地布料缝成,布料是黎族妇女用海岛棉、木棉和野生麻纤维,自染、自纺、自织而成.图案有织制和用各种颜色刺绣上花纹,主要多是波浪纹、蛇纹、几何纹等,颜色有红色、黄色,中间用地白色与黄色以锯齿纹做横线.妇女上衣地裁剪方法是典型地杞方言上衣,上衣没有特别地开襟对称,前面地边和袖口没有明显地红花边.边上缝着绿色棉布带子,并把两块前襟扣在一起.头巾也是杞方言妇女最具特点.它是用一种植物颜料染成深蓝色地粗布料,并在纵侧面绣有红色花边,两侧由红、黄和蓝线织绣而成地花纹图案,头巾两端有精美地花纹图案,还有比较粗糙地流苏作为装饰.头巾卷在妇女地头上,所以前面看起装饰是横向地,而长流苏飘在后面,妇女盛装时有耳环、手镯和颈圈作为装饰,也有用简单地铁线环串着蓝色与白色地珠子.在琼中红毛、什运一带地妇女上衣地袋花和腰花多为甘工鸟纹、花卉纹,腰花之上地后面有族系标志地短桂花,胸前系有红色镶边地黑色肚兜和红色地肚兜.五指山市毛阳以及冲山地区地一部分杞方言妇女上衣已无花纹图案和桂花.腰花也趋向简单.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东南部地杞方言妇女衣衫式样和红毛地区基本相同,但是肚兜是白色地,腰花之上绣有背花、肩花,筒裙与五指山市东部地区相同,但花纹图案多刺绣上单色纹样,称为夹牵..润方言妇女服饰润方言,又称为本地方言,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南渡江源头白沙黎族自治县境内.妇女服饰尤以牙叉、白沙、元门、南开、青松、金波等最有其特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润方言黎族有人穿树皮衣、盖树皮被、戴树皮帽,并且还有人会制作树皮布.制作树皮布地过程:先将大树砍倒,然后用石拍或木拍,拍打树干上地树皮,并慢慢地从树干上剥下树皮来,将树皮地外表打烂去掉上层,再拿保留有纤维地内层皮去浸水,过一定地时间后取出晒干,就可以制成树皮衣、树皮帽子和被子.这种制作方法各个方言黎族都有.特别居住在山区地人们较为普遍使用这种方法制作树皮布.树皮布多为男子穿用.润方言妇女穿短筒裙,其裙子在各方言黎族妇女中最短,筒裙上下仅长~厘米,裙围(腰围半径)~厘米,润方言筒裙不象其他方言妇女筒裙那样宽大,而是根据各人地身材缝制.一般要求裙子紧贴腰部,不扎腰带,上至肚脐下面,裙脚只及大腿,上不能遮小腹,俯腰即露出臀部,素有“超短裙”之称.筒裙由裙头、裙身、裙尾三幅黎锦布料缝制而成,而裙头比裙身、裙尾都要窄些,筒裙布料是黎族妇女用简单地腰织机织造,工艺巧妙精致,而且每条筒裙色彩、图案都各不相同.同一条筒裙分三个部分,都各有不同地特色.裙头,色彩和花纹图案都比较简单,多数是用深蓝、白、赤褐三种色彩,横花纹织成几何纹样图案;裙身,通常以白线作为基线,织进红、蓝、黑色和少许地黄、绿色等作垂直线,有许多地方把整块布料地花纹图案分成方格,在方格里织有人纹、蛙纹、龙纹、牛纹、鱼纹等图案;裙尾,多是用黑色线作为基本色彩,裙尾比裙头、裙身地花纹图案想象力丰富,织造工艺精致,图案纹样变化多,颜色非常鲜艳夺目.润方言地妇女筒裙在数十条中难见完全相同地图案花纹.妇女服饰有两种,一种是妇女平常穿用地,另一种是盛装时穿用地.平常穿地服饰花纹图案简单一些,色彩不太丰富.盛装时地妇女服饰,织造十分讲究,图案变化多,色彩也极为丰富,而且在比较显著地地方嵌入银箔、云母片或夹入有彩色地漂亮羽毛,有些地方还夹有结缀贝壳、穿串珠子、铜线、银片,并有流苏等.妇女上衣也比较独特,色彩绚丽协调,上衣宽大而稍短,是用几块大小不等地布料缝合而成地,史称“广幅布”(在这里指服饰).《汉书•地理志》记载:“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这种上衣,裁剪简单,只需在“广幅布”中间挖成一个洞口,形似“”字,既不是大襟也不开胸,长袖无领、无钮.在穿时从头套入即可.这样衣服整个遮掩胸前与背部.领口处用红色线镶边或者用小珠子作装饰,前摆处有两大块对襟,刺绣图腾图案,以人纹与龙纹最多,也有蛙纹、鹿纹、鸽纹、鱼纹等,其构成都是平视体地单独纹样,衣地背后沿边等均刺绣有精美地花纹图案,素有白沙黎族“双面绣”之称.工艺特别精致,图案内容清晰,而且样式很多.在花纹地创造与色彩地调合方面,想象力丰富,引人注目.妇女地头巾有两种,一种是织绣有花纹地图案,另一种是清一色地没有任何地花纹.妇女平常没有参加各种活动和外出,头巾不绣花;盛装时,则缠绣有花纹图案地头巾.举行婚礼时新娘地头巾很特别,它不需要缠尖顶,只是盖在头上遮住脸部即可.但是婚礼头巾制作精细,挂在脸前有很多地流苏,坠着铜钱和白色、绿色小珠子等.不论平常头巾或者盛装头巾,其色彩都是以黑色或深蓝色..赛方言妇女服饰赛方言黎族,主要分布在保亭东南部地区地加茂镇、六弓乡、保城镇,陵水西部地祖关、群英、田仔等地.少量杂居在三亚市藤桥镇、儋州市兰洋镇等地.妇女服饰相对一致.赛方言地妇女穿长而宽地筒裙,在穿戴时将宽筒裙在臀部打一个褶纹,宽大地筒裙没有象短窄筒裙那样紧绷,筒裙分四个部分缝合而成地,第一部分是裙头,第二部分为裙身带,第三部分为裙身,第四部分为裙尾.裙头和裙身,都以黑色横细线条为主,线条之间参杂红、黄、绿颜色.赛方言地筒裙最复杂地地方表现在裙身带和裙尾上,色彩最丰富,图案最复杂,图案纹样多织有人纹、蛙纹,也有植物纹样.筒裙有平常穿用也有盛装时穿用.平时穿用相对简单,图案不复杂,而盛装时地服饰织制工艺精细,讲究色彩.有地地方在裙尾处多用云母片或蚌壳嵌入花纹图案里,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赛方言地妇女上衣多是蓝色或者深蓝色,老年妇女多穿黑色,长袖右衽高领,和旗袍领相似,大衣襟向左开,并从衣领向右斜排,有距离不等地布钮扣.上衣素面镶红色边,也有白色边,布钮扣是自制地.赛方言妇女头巾与其他方言妇女头巾有所不同,整条都是黑色,没有任何地花纹图案,妇女平常头上缠着黑色头巾,并在脑后髻打一个结,形成长短不一地垂带,长地垂挂在背后间,短地仅到颈部或齐肩.妇女在盛装时,戴有月形项圈、手镯、耳环等.赛方言没有文身地习俗,但喜欢唱民歌和对山歌..美孚方言妇女服饰美孚方言,主要分布在海南岛昌化江中游和下游地东方和昌江两市县境内.是黎族古老地印染方法“绞缬”之乡.妇女筒裙比其他方言地妇女筒裙都要宽长.裙子长到脚踝且又宽大地筒裙,穿时在前面打一个褶折.筒裙是由五幅布缀接而成.筒裙从上至下地叫法与各方言区叫法不同.筒裙五幅分为裙下(其他方言称裙头)、裙二、裙眼、裙花、裙头(其他方言称为裙尾).这五幅当中除了裙花是采用各种颜色地棉线,织成多种几何花纹图案,其余四幅都是染法织花,这是美孚方言地特色,其他任何方言都没有这种方法.久负盛名地东方美孚方言黎族地扎染技术,是用纱线作经线,然后在经线上打纹结成图案,再染线,松开剔除纹结纬线,这样就形成色泽斑斓地一条筒裙料,而且带有无等级层次地色晕,非常地漂亮.妇女上衣是深蓝色或者黑色,长袖开胸,无钮,无扣,仅用一对小绳代替钮扣.上衣剪裁方法很特殊,由两条左右同形地方布块构成,而且能够遮住上身地前面两侧.这两条布是在背面地正中间,从上到下缝在一起,衣领是用宽厘米左右地窄长布条裁成,直缝在衣前侧一半左右地地方,领边缝有白色地棉布.上衣两侧地缝口和袖边是用白色缝制.上衣后背两侧有不对称地裆背布,后背加缝两块方块布,即缝在后领及领两侧.衣衫边沿和袖口都镶有布边.这种式样是其他方言妇女服饰所没有地.美孚方言妇女头巾也很有自己地特色,既简单又大方,色彩黑白相间,没有任何地花纹,妇女头巾裹头,盛装时戴有一串银项链,戒指和手镯等.过去这里妇女文身情况普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地国家,中国也是一个大区域地国家,中国更是一个人口最多地国家,对服饰文化地追求必然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任何简单划一都将影响其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竞争,自由发展,集百家之长,扬百家之优,方能适应中国服饰文化发展之规律.服饰文化是人创造地,服饰文化是动态地,随着人类地进步,以及不同群体间文化交流地不断进行,必将导致新地服饰文化模式地诞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大树必将永葆长青.纵观五千年地中国服饰,尽管千变化,各具特色,但是在形制、统计表样、色泽等方面,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地.在形制上,有两种基本式样,即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制,这两种式样地服装交相使用,兼容并蓄.在整个服饰流变史上,上衣下裳式地服装,妇女穿着较多,使用时期也较长.男子一般多穿上下连属地袍衫.在装饰纹样上,采用最多地往是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及几何纹样.图案地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象、规范和写实等几个阶段.在服饰地色。

浅谈中国艺术中的龙凤图腾文化(设计导论)

浅谈中国艺术中的龙凤图腾文化(设计导论)

浅谈中国古代传统艺术-龙凤图腾谈到龙凤图腾,就得首先说说什么是图腾:“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语“totem”。

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

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是图腾产生的基础,它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并在父系社会出现后逐渐走向衰败。

然而,许多国家的民族艺术、习俗、文化中依然存在着那些古老图腾的姿态与身影,反映着那些民族对其信仰的最虔诚的崇拜与眷恋,并深深地镌刻出一个个民族的面貌、个性及特色。

在中国,这样令人心生敬仰的图腾,即是龙与凤!首先浅谈“龙”图腾。

对“龙”图腾的崇拜是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了数千年的特殊现象,为什么中国人对龙有着几乎疯狂的膜拜?为什么龙能够长久地萦绕在中国艺术文化之中?龙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下面,我就以上三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石器时代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中华大地上的原始先民不仅仅与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多,对自然中的种种现象也越来越好奇,为什么毒蛇猛兽拥有那么强大的力量?为什么天总有晴有阴、变化不定……对他们而言,这些动物和种种自然现象是无法科学解释的,因此他们模糊地猜测着,冥冥中有一种强大的“神物”,能够主宰着那些毒蛇猛兽、风雨雷电,就像一个氏族中有一个首领一样,而这些动物与现象则是“神物”主导的体现。

抱着对这种不可思议的“神物”的理解,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龙”形象模糊地诞生了!龙的最初形象是“蛇”,之后渐渐发展为全面的“龙”形象:马头、蛇身、鹰爪、能腾云驾雾,亦能潜水遁地;且拥有强大的自然力。

对自然的崇拜越深,对龙的崇拜就越明显,早期的旗帜、族徽中就不乏“龙”图腾的身影,而由于“龙”是“首领”的象征,他也大多数出现在领导者的服饰、用具以及贡品中,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喜以“真龙天子”自居,且其生活用品中大量的出现诸如“龙纹”、“龙徽”、“龙印”之类的图案。

龙是最高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是统治者的代表,因此,历代帝王皆用“龙”来宣扬自己。

第三讲 图腾文化与中国传统服饰

第三讲 图腾文化与中国传统服饰

僳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山区,多 居于半山以上。
3. 除了服装款式,佩饰也带有浓浓的图腾印 痕和投影。
《山海经》记载:“招摇之山……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 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扭阳之山有 兽名鹿蜀,佩之宜子孙;宪翼之水多玄龟,其音如判木, 佩之不聋;基山有兽如羊,其目在背,佩之不畏……”这 里只要一件佩饰点缀在身,就会有那么具体而明显的功能: 禳祝生育、呵护生命、佑助耳目、增益胆识……将图腾如 此投影到服饰境界中,这正是图腾滋生超自然力量的现象 与心态,还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
• 相对于画身、画脸的图腾纹饰来说,文身以固定的图腾人 体装饰伴人终身,更具耐久性。图腾人体装饰以其切、刺、 染等伤皮动肉的痛楚感,会唤起文身者顽韧的意志力,使 其在对痛苦的忍耐与超越中获得灵魂的洗礼。这种与图腾 同体的文身行为,可唤起神圣感和尊严意识。
• 当中原一带经过理性化的洗礼后,文身更 多地保留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群落之中。
二、图腾扮饰之初:画身画脸
• 图腾与人同体,最早大约是以画身画脸的形式出 现的。原始先民为了表示对图腾的尊崇,也为了和不同
的氏族部落区分开来,便开始在自己的住所和身体上雕刻 或描绘图腾形象。《山海经· 海内南经》记载的雕题国 “点(黔)涅其面,画体鳞采,既鲛人也。”(郭璞注释) 雕题国流行的画体画面的习俗,是把身体画成鳞甲以模仿 龙蛇即图腾形象的样子。雕题国,可能是原始时代居住在 我国南部和西南部的一些族群。这一地域后起的许多原始 民族,包括东夷族群、濮越族群、也都是曾经保留着画体 或画脸这类装饰风俗的。 • 在身上脸上绘画,不同于稍后兴起的刻痕与文身。
• 这些画身画脸现象的文化动机是图腾崇拜的一种行为和标志。人们基 于求安全的心理通过画身画脸向图腾祖先、图腾亲属形象认同,目的 在于祈福消灾——避免图腾祖先可能会产生的不认识或不承认的误会, 消除可能产生伤害的危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美和图腾崇拜摘要:本文从整合民族文化入手,主要分析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旨在探寻服饰文化所反映出来的耐人寻味的文化轨迹。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体现出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艺术精神。

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

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

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

期刊之家—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欢迎扣扣在线咨询2830509 794关键词:传统服饰文化民族美风格美海南黎族服饰海南苗族服饰海南黎族服饰黎族妇女服饰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织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

上衣有直领、无领、无钮对襟衫或者贯头衣。

贯头上衣皆由三至五幅素织的布料缝成,适于刺绣加工,故衣襟多是绣花。

女裙,我们称之为筒裙,通常由裙头、裙身带、裙腰、裙身和裙尾缝合而成,但也有少于或多于四幅;由于各幅都是单独织成,因而适合于织花、绣花和加工,所以筒裙花纹图案比较多,复杂。

有些筒裙为了突出花纹图案,又在沿边加绣补充,提高图案色彩,故称为“牵”。

妇女筒裙,由于织花的经纬密度高,大大加强了筒裙的牵度,因而经久耐穿,又具有特色。

妇女的筒裙,规格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哈方言的“哈应”和聚居在东方市和昌江黎族自治县境内的美孚方言妇女筒裙,可谓是最大最长,人们常称为“长式筒裙”;而居住在白沙的润方言黎族妇女筒裙,则是最小最短的,堪称为超短裙。

一般来说,筒裙长而宽,或短而窄,都是为符合其生产环境和生活方便的需要。

长筒裙的实用性较多,用途较广,可当被子、背物和做婴儿的吊兜式摇篮,还可以从童年穿到成年,小时候可将多余部分折叠到里面,随着身体增高翻出伸长。

有些长筒裙则可以供死时殓尸用,故而越织越长。

而短筒裙主要是居住在深山生活环境比较差的黎族妇女穿戴的。

除了古时候原料有限,生产艰难,自然生态环境险恶之外,更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大多数居住在山涧,小溪、河流地带,穿着短筒裙适于爬山涉水。

穿着长筒裙的黎族妇女主要生活在有河流的平地或小丘陵地带接近平原地区,物质生活条件较好,接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早、较多。

古代汉族的服饰多宽衣长裙,也许对当时的黎族服饰有一定的影响。

黎族各方言妇女服饰主要分为:哈方言妇女服饰;杞方言妇女服饰;润方言妇女服饰;赛方言妇女服饰;美孚方言妇女服饰。

在这五个方言妇女服饰当中,哈方言又有罗活、抱怀、哈应等不同称呼。

黎族各方言服饰,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上曾是区分不同血缘集团和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而且与黎族的族源、族系、崇拜、婚姻、家庭、丧葬等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由于所处的地域、语言、生活习俗和所接受汉文化影响程度等不同方面的差异,使各方言黎族妇女服饰种类繁多,式样奇特,丰富多彩。

1.哈方言黎族妇女服饰哈方言黎族在五个方言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居住的地域和生活环境也最为复杂,而且语言也十分丰富,即使在同一个地区也多有不同土语的杂居。

语言不一样,服饰也不一样。

哈方言主要分布在乐东、昌江、东方、三亚市、陵水、万宁等地。

在儋州、屯昌、白沙、琼中和保亭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罗活,自称罗活(狭义,又称劳越)、抱由、抱漫、只贡(又称多港)、志强、哈南罗等。

罗活在各个方言黎族中最为复杂,语言最为丰富,因此妇女服饰也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罗活(狭义)妇女穿短筒裙,裙长不及膝部,图案华丽。

上衣为开胸长袖无领,无钮,前下摆长,后下摆短,有平时服和盛装服之分。

平常穿的服饰花纹图案较为简单,色彩以黑色为主,也有深蓝。

妇女在盛装时,上衣有重叠并且织有几层不同色彩的花纹图案,从外表上看,似穿几件衣服。

服饰图案多是反映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以及动物纹和植物纹样。

抱由、抱漫妇女服饰大体相同,穿短筒裙,也有穿中短裙。

上衣无领、无钮、对襟开胸。

有平常服和盛装服。

盛装服,左右大宽边织绣有花纹图案,而下摆吊有带铜铃的彩色流苏。

材料用野麻纤维织成,图案艳丽、大方,有个别地方的衣尾系着小白珠和小铃铛。

这种服装,叫做女大礼服饰,就是说,一个妇女一生中只有一套,而且要在隆重的节日活动时才穿戴。

平常服饰的式样较多,或繁或简。

在衣沿绣有几何图样,或在筒裙身多织花纹图案。

只贡(多港)妇女穿短筒裙或中筒裙。

筒裙多数用两块自织的黎锦缝合,后再用一块没有织上花纹图案的黑布作筒裙头,即用三块布料缝成一条筒裙。

筒裙的图案色彩艳丽、细致,别具一格。

妇女上衣黑色或者深蓝色彩,开胸对襟,直领,领前有一颗钮扣,衣的对襟处和衣脚四周及袖口绣有精细的花纹图案。

妇女上衣开胸无领,也无钮,前襟长,后襟短。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只贡(多港)妇女平时很少穿传统服饰。

只在喜事或丧事时,才穿着传统服饰。

志强妇女穿短筒裙,裙由裙头、裙身、裙尾组成。

筒裙有平常穿和盛装时穿两种。

平常穿用的筒裙都是黑色的,花纹图案甚少,而盛装时的筒裙则织有较多的花纹图案,图案多是人形纹和动物纹样。

妇女上衣以黑色为主,也有深蓝色。

开胸无领,长袖衣没有钮扣,通常只用一对小麻绳代替钮扣,而且只系在上衣领以下约10厘米处。

平常穿的上衣无任何图案,盛装服有花纹图案,布料用自纺的麻、棉等纤维织制而成。

妇女首饰有手镯和耳环。

哈南罗妇女穿短筒裙,也有中筒裙,但多穿织绣华丽的短裙。

妇女参加婚礼时的筒裙,图案非常丰富,色彩也较鲜艳。

每个妇女一般都保存着1~2套漂亮的服装,主要在外出或红白事时穿用。

妇女上衣开胸对襟,无钮,仅用小绳作为系带。

已婚的妇女束发于脑后,并插上骨簪或者金属簪,头披织有花纹图案的头巾,妇女喜欢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品。

有文面和文身的习惯。

抱怀,妇女穿长筒裙,直至脚踝,是哈方言中最长的筒裙。

这种裙子也可以当做背孩子的背带,或用来背物,或做小孩的摇篮。

妇女下地干活时常把婴儿放在裙子里面挂在肩膀上,或者当做摇篮挂在树枝上。

筒裙是三幅锦布和一根绳带构成,每幅锦布都是同样的色彩和花纹图案。

抱怀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纺织技术,妇女只要有空闲就纺织黎锦。

妇女们都会为女儿预备出嫁时穿的筒裙。

结婚筒裙图案为婚礼图,人们认为结婚时若不穿本民族的筒裙,死后没人管,祖宗不相认。

抱怀筒裙仍然保留很多的传统图案和技术。

花纹图案从裙头、裙腰直至底端都织绣着绚丽多姿的花纹图案,而且每个花纹图案都有它的意义。

妇女所织在筒裙上的花纹图案,内容不同,含义也不相同。

妇女筒裙一般分为婚服、丧服、平常服三种。

这三种服饰的筒裙图案纹样都不一样。

妇女上衣分为平常服和盛装服两种,形式基本一样,只不过是材料和花纹图案不同而已。

妇女上衣多数是长袖低领有钮,深蓝色彩,也有对襟短衣。

盛装服上衣袖口、对襟处、背后、下摆处,织绣有各种各样精美图案,并在衣襟、袖口与领口周围镶有蓝色的花边。

妇女头缠黑色的头巾,并织有花纹图案,妇女有带耳环的习惯。

哈应,主要分布在黎族聚居区边缘地带,在三亚、陵水、东方、万宁、陵水等地。

哈应绝大多数是与汉族相邻或杂居其中,接触汉文化比较早也比较多。

妇女服饰式样多,花纹图案也最为复杂。

哈应妇女穿长而宽大的筒裙,裙长至小腿的中部和下部。

平时所穿的服饰,无论上衣还是筒裙、头巾等都是以黑色为主,从整体上看全身都是黑色,只有裙尾和头巾尾部有精美而变化多样的图案。

妇女上衣为黑色长袖、低领对襟,但多数是以抱胸款式为主,并排3~4个布钮扣,没有编织任何的花纹图案,举行婚礼或者参加节日活动时,妇女服饰制作非常精致,图案也非常精彩。

哈应妇女所穿的衣衫和筒裙都很宽而大,有些地方上衣前面有对襟绣花,后有腰花纹样,多为菱形和几何形。

衣背有图腾纹样,盛装长筒裙是花纹图案。

图案按四个部分来区分,即:裙头、裙腰、裙身、裙尾,这四个部分的花纹图案各不相同。

最有代表性的是人们常说的哈应服饰的婚礼服,图案以人物为主,并在筒裙上描述人们在举行婚礼时的各种活动,其场面壮观,令人回味无穷。

主要分为“迎娶”、“送娘”、“送礼”等的故事情节。

服饰的文化内涵丰富,工艺也极为精细。

这种服饰在结婚时穿戴。

哈应和抱怀妇女还有一种服饰,叫做丧服,丧服是指在人死后,做八(丧葬)时才能穿戴的一种服饰。

丧服制作讲究,其筒裙图案分为四个部分,其中最精彩的图案是人形纹,人形纹也称为鬼纹。

黎族人认为万物都是有灵的,认为人死后也有灵魂的存在。

所以服饰上的人形纹图案占有相当大比例。

丧服除了人形纹外,图案色彩也是十分讲究。

丧服上的人形纹分为两个色彩的纹样,其中一个纹样是用明色来织制,另一个是用暗色来织制,并且二方连续有节奏的无限延展。

黎族人把这种明色人形纹样看作人间,暗色的人形纹视为阴间,为鬼纹。

妇女在参加丧葬时必须穿这种服饰,否则祖宗就不会认死者,也会使死者的灵魂在阴间里生活艰难。

哈应妇女头缠黑色长头巾,头巾两端织绣有精美的花纹图案,在盛装时,长头巾的图案部分挂在胸前。

哈应妇女的装饰品比较简单,仅有手镯和耳环。

2.杞方言黎族妇女服饰杞方言黎族主要分布在五指山腹地周边地区的五指山、琼中、保亭等市县。

在昌江、乐东、东方、三亚、万宁等市县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式样也有所不同。

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和陵水黎族自治县的大里乡保留有较为古老而完整的风俗习惯,妇女服饰也别具一格。

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营根镇以北,及与澄迈县、屯昌县、琼海市、万宁市接壤的汉族地区,无论男女,早在20世纪初期就改穿汉装,讲汉话,不文身。

杞方言黎族服饰文化差异很大。

按服饰款式区分,在琼中营根镇西南部和五指山市以东的水满乡以及陵水黎族自治县大里乡的杞方言妇女服饰属于同一类型。

这一带杞方言黎族妇女所居住的地理环境都是高低不平的山区,所穿的筒裙都是长至膝的筒裙。

筒裙色彩十分鲜艳,图案纹样丰富。

以人形纹为主,动物纹为辅,也有植物纹样。

有些地方由于筒裙花纹图案比较多,而又复杂,为了突出重点部位,妇女在织好筒裙花纹图案后,再加刺绣花纹的轮廓。

把在沿织边补充以提高图案的色彩,故称为“牵”。

牵的绣法在杞方言地区较为普遍。

哈方言和润方言也有这种绣法。

此种绣法能使所织的筒裙图案轮廓更清晰,形象更鲜明。

妇女上衣为对襟圆领,或长袖无领、无钮,有一排圆形银牌的装饰,上衣黑色或者深蓝色。

衣的装饰,仅用白布装边,衣前有袋花,衣后有腰花;衣的后脊中间有作为族系标志的长柱形花纹图案,有些地方称为祖宗纹,衣背下摆和袖口织绣有精美的彩色图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