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魏学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微雕艺术品“核舟”有了整体的认识。作为艺术品,它值得 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鉴赏,它值得我们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欣赏微雕艺术,品析语言特色 (一)点名朗读课文第 1 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第 1 段的段意。 明确: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和核舟的由来。 2.找出本段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明确:奇巧。 3.王叔远雕刻时“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王叔远的构思巧妙、技艺精湛,也只有因势象形,才能保证艺术品出于自然而 又超越自然。 (二)点名朗读课文第 2 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试赏析“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一句。 明确:本句介绍“核舟”的体积,作者从长度和高度入手,呈现空间立体感,“八分有奇”与“二 黍许”准确地写出了核舟的体积。 2.文章先介绍了核舟体积,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体积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相对比,突出 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从而突出了说明中心。 3.请同学们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并抒发感悟。
(三)点名朗读课文第 3 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从苏东坡、黄庭坚“共阅一手卷”、苏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黄庭坚“右手指卷,如有所 语”和佛印“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 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因为核舟的主题是“大 苏泛赤壁”,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3.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2)刻画细腻、逼真,情态兼备,如对东坡外貌的刻 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刻画,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刻画——“珠可历历数也”。 (四)点名朗读课文第 4 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这一段对“舟子”神情动作的描述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十分悠闲自在;一个 “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共同营造了一个愉悦轻松、活泼自乐的氛围。 (五)点名朗读课文第 5 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这段文字中哪句话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明确: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2.写船其他部位用了较多文字,写船背为什么篇幅较少呢? 明确:这是因为船背雕刻的内容本来就少,同时可以看出作者主次分明的写作技巧。 (六)点名朗读课文第 6 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为什么在段末再次对船上的事物进行说明? 明确:强调了核舟的体积虽小,但所刻之物十分丰富,让读者对小小核舟叹为观止。此时, 作者最后发出的“技亦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的感受。 步骤二: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课文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 明确:(1)“舟尾横卧一楫”船桨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2)由“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 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2.作者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一雕刻品的艺术形象,有什么目的? 明确: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 的高超技艺与智慧。 3.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一种文体? 明确:本文不是记叙文而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 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 技巧。 本文与《桃花源记》不是一种文体。从对象上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 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从表达方式上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 用说明。 三、课堂小结 学习《核舟记》这篇文章,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核舟的艺术之美,核舟的创作“因势象形”, 见核舟雕刻的自然之美;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一应俱全,显现出核舟的精致玲珑之美;核 舟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文字充满诗情画意,见古典艺术之美。核舟的美,又是因为雕刻者有精 湛的技艺、不凡的见识、深厚的文化底蕴。用短短几百字,就将这巧夺天工的核舟完美呈现,
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写就这篇意境深邃、想象丰富、对比巧妙的文章,又足见作者深厚的文 学功底。 四、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的写作手法,选取一件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写成一篇短小说明文。(200 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总说:由奇巧人王叔远引出核舟
奇巧
体积
船舱 分说 船头
船尾
空间 顺序
{舟的顶部:题名和篆章}
罔.(wǎng)
贻.(yí)
有奇.(jī)
箬.篷(ruò)
髯.(rán)
诎.(qū)
袒.胸(tǎn)
黍.(shǔ)
矫.首(jiǎo)
篆.章(zhuàn) 壬.戌.(rénxū)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同“横”,横着)
[一词多义]
①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②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③而{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源自文库却、但是)
④之{径寸之木(助词,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
⑤其{其两膝相比者(他们) 其人视端容寂(那)
[古今异义词] ①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②雕栏相望.焉(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 ③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属于) 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 ⑤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今义:比较) 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义:长。今义:修理) [词类活用] ①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②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③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2.了解作者 魏学洢(yī)(约 1596—约 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著名散文家,著有《茅檐 集》。 3.资料链接 文中所记的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又名叔明, 号“初平山人”,常熟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1994 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 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 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 晚年作品。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读准节奏,疏通文义 1.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珠/可历历数也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义。
请以 “冬日 暖阳” 为题,写 一篇不 少 阅于 读下800 字 面的 的记 材
阅读下
面的材
料,按要
求作文。
珍品是
珍贵的 物 作品 文(,7一0 般 分指 )极 其 等宝 待贵 ,是 之 一物 种。 智长 城 慧、 ,曾 一侯 样 乙 胸编 怀钟 ,一 是 缕承 情载 了 思中……华 文 等明 待的 ,是 珍 一品 份, 无圆 明 奈园 ,一、卢丝 沟 焦桥 虑则 ,一 是 种记 渴载 民 求族……屈 辱 等史 待的 ,是 珍 一品 种。 潜有 人 伏把 ,一古种 玩 积古 累董 ,一 视 个为 过珍 品 程,……有人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11 核舟记魏学洢
◇教材分析◇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其说明对象是核舟。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 现了宋代文坛上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核舟构思精巧、形象逼真,体现了雕刻家的 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文体特征,把握说明对象和写作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魅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再现“核舟”的形象。 2.难点:了解雕刻艺术品的构思。
{总说:总结核舟“容量”,再叹技艺高超 灵怪
技艺 }
精湛
◇课后反思◇
本文是学生很少接触到的古文言说明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说明文的基本常识入手, 引导学生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分析文章内容,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本课的授课 过程中,应该从“奇巧”两个字入手,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思路与写作特点。
步骤二:再读课文,探究文本 1.仔细研读课文,尝试绘制核舟示意图,然后复述课文内容。 2.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开头(第 1 段)总体介绍王叔远的雕刻技术,指出 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第 2~5 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第 6 段)总结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 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3.作者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船舱的描写顺序颠倒,请探 究这样写的原因。 明确:首先介绍的是核舟的中间部分——船舱,这是这条船视觉上的“主体”。窗上又刻有 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 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 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主体”既明,接下来就是按照船 头、船尾的顺序来写了,而且苏、黄、佛印是主要人物,故此要先讲,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 后说。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基于以上原因,作者没 有按照船头、船舱、船尾这样一般的顺序进行介绍。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古代说明文中的精品,仅用短短 400 余字的篇幅就完美地展现了核舟的形象。文 章先概括介绍核舟的由来和王叔远的技艺,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具体说明, 最后归纳总结。文章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介绍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一方面靠细致地观察,深入地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地描绘和生动 地说明。这给我们写作以极大的启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
很惊奇吧!没错,这就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
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