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婚姻制度变迁

合集下载

婚姻制度与社会变迁

婚姻制度与社会变迁

婚姻制度与社会变迁婚姻制度是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它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了许多改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社会结构、价值观和人们对婚姻的态度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婚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婚姻制度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在旧社会,婚姻往往是为了维持家族利益或领地的传承而进行的。

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中,婚姻被视为一种财产交换和联姻的手段。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独立和个人价值观的崛起使得人们对婚姻的期望发生了变化。

现在,婚姻更多地强调伴侣之间的平等与幸福。

其次,女性地位的提升对婚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过去,婚姻中男性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女性则在婚姻中扮演从属角色。

然而,随着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地位的改善以及性别平等观念的兴起,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

她们更加注重自我发展和自主选择伴侣,更有能力选择一个符合自己需求和价值观的婚姻。

再次,性别角色的转变对婚姻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传统的婚姻制度中,男性通常被期望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而女性则被期望承担家庭的照顾和生育责任。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性别角色的期望也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追求事业,并与男性共同承担经济责任,而男性也开始更多地参与家庭事务。

这种性别角色的转变使得婚姻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此外,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也是婚姻制度发生变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过去,许多国家不承认同性婚姻,将婚姻定义为一男一女之间的联姻。

然而,随着性取向多元化观念的兴起和法律的逐渐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承认同性婚姻合法性。

这种变革不仅扩大了婚姻制度的范围,也推动了对家庭和婚姻的价值观念的转变。

总之,婚姻制度与社会变迁密切相连。

社会经济发展、女性地位的提升、性别角色的转变以及同性婚姻的合法化都是婚姻制度发生变革的重要因素。

婚姻制度的改变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反映了社会对个体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婚姻制度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人们对婚姻的期望和价值观也会不断改变。

中国近现代离婚制度

中国近现代离婚制度

中国近现代离婚制度
中国的近现代离婚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开始接受西方国家的法律概念,并逐渐引入了近代属性的离婚制度。

根据《大清律例》规定,夫妻双方都可以向当地政府提出离婚申请,并经过审查后获得批准。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新政府开始制定新的婚姻法。

1914年颁布的《民法通则》明确了离婚的条件和程序,包括重婚、通奸、虐待等情况可以成为离婚的理由。

此外,女性也获得了一定的离婚权,可以在丈夫有重大过失的情况下提出离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来规范婚姻家庭关系。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颁布,其中规定了离婚的具体条件和程序。

婚姻法强调了男女平等,明确规定夫妻双方均有离婚的权利,但夫妻间的离婚程序需要经过法院审判。

198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婚姻观念的转变,离婚率逐渐上升。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法律对离婚进行了一些修改。

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颁布,进一步放宽了离婚条件,增加了一些新的离婚理由,如一方受家庭暴力、严重虐待等情况下可以提出离婚。

此外,法律对离婚程序进行了简化,实行了登记离婚和诉讼离婚并行的制度,加速了离婚的办理速度。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的离婚制度经历了从传统婚姻观念到现代婚姻观念的演进过程。

短短百年间,中国的离婚制度逐渐从严格的限制发展到相对宽松的制度,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变迁和法律制度的进步。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人类学视角下的婚姻家庭制度变迁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人类学视角下的婚姻家庭制度变迁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人类学视角下的婚姻家庭制度变迁婚姻家庭制度一直是人类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家庭制度也随之变迁。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婚姻家庭制度是受文化、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因此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婚姻家庭制度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最早的人类社会是以部落为单位的小规模社会,婚姻家庭制度以直系血亲为核心,即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

这种婚姻形式称为近亲婚,会使得部落中的亲缘关系更为密切,从而维持了部落的稳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部落逐渐演变成更为复杂的氏族和国家,婚姻家庭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氏族社会中,人们开始采用外嫁、外娶的婚姻形式,并注重女性的通婚,以扩大氏族的联系范围。

在国家社会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家族模式逐渐取代了以血统为核心的氏族制度。

此时,男尊女卑的家父制度开始形成,夫权制度也渐渐显现。

近现代以来,婚姻家庭制度进一步发生了变革。

在西方,封建主义的家庭模式被冲击,现代的家庭模式逐渐形成。

相较于过去,现代家庭更加倾向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夫妻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平等。

同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女性开始进入职场,并在经济上独立。

这使得婚姻家庭制度中的男尊女卑和夫权制度逐渐受到挑战。

但是,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婚姻家庭制度变迁可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例如,在伊斯兰教国家中,婚姻家庭制度依然强调男性的领导地位,并鼓励进行近亲婚。

在中国,尽管现代家庭模式已经逐渐形成,但是婚姻家庭制度中的家族意识依然根深蒂固,父母的意愿对于子女的婚姻仍然具有强烈的影响。

总的来说,人类社会中的婚姻家庭制度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迁,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婚姻家庭制度中的男尊女卑和夫权制度逐渐被挑战,个人自由和平等的意识逐渐得到认同。

但是,传统家族意识和文化传统依然对于婚姻家庭制度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婚姻家庭制度的审视和理解,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文化背景进行思考。

婚姻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婚姻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婚姻制度的发展与变迁婚姻,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

婚姻制度不仅关乎个人的家庭幸福,更涉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婚姻制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和变迁。

本文将探讨婚姻制度的历史变迁,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早期婚姻制度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婚姻是一种自然状态。

人们在没有正式的婚姻制度的情况下,依据生理需求和本能选择伴侣,进行繁殖和生育。

在早期的社会中,人们的性伦理观念尚未形成,也没有对婚姻进行严格的界定。

因此,早期的婚姻制度主要体现了一种自由的状态,婚姻关系没有法律和宗教的干预。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们对婚姻制度的意识逐渐加深,婚姻制度经历了从自由到规范的变化。

二、婚姻制度的规范化古代的婚姻制度,尤其是在中国和印度等东方社会中,经历了长期的规范化过程。

在这些社会中,婚姻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更是相互家族之间的联姻关系。

因此,人们必须遵循一定的礼仪,依照古老的传统去选择伴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制度主张“嫁娶是大事”,需要厚载礼财,多方协商。

婚姻所涉及的问题有很多,包括嫁妆、聘礼等等。

婚姻必须符合礼制的要求,才能得到家族和社会的认可。

在婚姻规范的同时,不同文化和传统也形成了不同的婚姻模式和家庭结构。

例如,中国传统婚姻制度中,男尊女卑的观念十分盛行,男人是家庭的主宰,女性须服从男性的意志。

与之相对应的是,印度传统婚姻制度中,女性更加受到尊重,婚姻制度中女性享有更多的权利。

三、现代婚姻制度的变革与创新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婚姻制度适应了社会进步和人类自由的需求,在现代社会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婚姻模式。

首先,性别平等和女权主义的观念逐渐被社会接受,女性独立自主的观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现代婚姻制度中,夫妻双方的地位平等,男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也逐渐得到了明确的规定。

其次,多元化的婚姻模式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与传统的单一的婚姻制度不同,现代社会中有同居、单身、同性恋和多角度等不同的婚姻形式。

婚姻制度的变迁与现代家庭发展趋势

婚姻制度的变迁与现代家庭发展趋势

婚姻制度的变迁与现代家庭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婚姻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现代家庭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婚姻制度的变迁和现代家庭的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婚姻制度的变迁1. 传统婚姻制度传统婚姻制度一般是由家长或媒人牵线搭桥,通过商定婚姻对象、嫁妆和聘礼等细节来决定婚姻的成败。

在传统婚姻制度中,男女角色分工明确,男性是家庭的顶梁柱,女性则主要负责家务和生育。

2. 自由婚姻制度自由婚姻制度则是建立在个人自由和平等基础之上的,婚姻中男女地位平等,自由选择婚姻对象和收获幸福。

这种婚姻制度的出现,是现代国家法制的标志,也是现代人权主义的重要发展。

3. 恋爱婚姻制度恋爱婚姻制度是在自由婚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种制度主要是建立在个人的感情基础上,也就是说,人们在婚姻前通过相互了解和爱情来确定婚姻对象。

4. 同性婚姻制度同性婚姻制度是近年来相对较新的婚姻制度,它强调的是同性间互相爱慕的权利和平等。

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对婚姻制度和家庭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现代家庭的发展趋势1. 小家庭化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小家庭,专注于亲子关系和夫妻拥有自由空间的发展趋势。

2. 个性化现代社会中,个性的尊重与重视,成为家庭发展的新趋势。

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同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趋向于和谐、平等。

3. 平等化随着婚姻制度的变迁,男女角色的转化不断加速,婚姻关系向着平等化发展。

男女之间的贡献,不再是围绕在经济贡献上的,而是通过合理分工、相互支持等来实现平等。

4. 多元化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家庭结构逐步多元化的趋势,例如单亲、重组等家庭结构,都成为现代社会日趋丰富多彩的一部分。

结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婚姻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现代家庭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包括小家庭化、个性化、平等化、多元化等。

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持开放心态,尊重个人的选择,创造和谐家庭环境,为家庭成员们得到更好的发展服务,推动家庭稳定和发展。

婚姻制度演变的社会学解读

婚姻制度演变的社会学解读

婚姻制度演变的社会学解读婚姻制度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婚姻制度也在不断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探讨婚姻制度的演变及其原因。

一、婚姻制度的初期形态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婚姻制度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形式,往往是因为生理需要和经济需求而形成的。

比如,在一些原始社会中,男女结婚的标准往往是能够生育和劳动能力强,而且婚姻通常是由家族亲属来协商和安排的。

这种婚姻制度具有实用性和血缘的色彩,但也存在着男权和父权的问题,女性的地位比较低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动物原始力量逐渐减弱,人类文明越来越迅速的演化。

婚姻制度也逐渐地变得繁复起来,复杂多变的社交、文化等因素开始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婚姻制度的中期形态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变迁,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农业社会和城市文明社会。

这样的社会引入了新的婚姻制度形态,女性的地位也随之上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婚姻制度通常是由双方父母或祖先决定的,这种婚姻通常是为了家族利益和地位而选择的。

由于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出现了多妻制、多夫制、一夫多妻制等婚姻方式。

在这样的社会中,婚姻制度的构建和认定往往是由法律规范和宗教审查来实现的。

三、婚姻制度的现代形态随着现代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婚姻制度也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和个性化。

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再受制于家族和宗教的影响,而是注重个人的追求和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婚姻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出爱情、自由和平等的原则,婚姻的形态也越来越多元化,单身、同性恋、单亲妈妈等婚姻形式不再像以前那么受到社会的歧视。

然而,现代社会婚姻制度的演变不仅仅是从单一到多元化,也涉及到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的变化,以及性别和家庭观念的转变。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需求,婚姻制度的法律规范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革。

四、婚姻制度演变的原因婚姻制度的演变不仅仅是由经济和文化变革所引起的,还涉及到民族、地域、宗教、政治和历史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互动。

近代婚姻家庭的变迁

近代婚姻家庭的变迁

近代婚姻家庭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习俗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逐
渐受到挑战,如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等。

同时,现代自由、平等的价值观逐渐融入到婚姻家庭中,使得夫妻关系、家庭角色等都发生了变化。

2. 女性地位的提高:在近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教育、参与工作,女性的经济
和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

这使得女性在家庭中也获得了更多的权利和地位,对婚姻家庭的形态和功能产生了影响。

3. 婚姻家庭制度的变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婚姻家庭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一夫
一妻制的出现和确立,以及离婚法的改革等,都反映了社会对于婚姻家庭制度的重新认识和规范。

4. 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家庭规模和结构也发生了变
化。

例如,核心家庭(即只有父母和孩子的家庭)的数量逐渐增多,而大家庭(即三代同堂的家庭)的数量逐渐减少。

此外,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等多样化的家庭结构也逐渐增多。

5. 婚姻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开放和进步,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
晚婚、不婚、离婚等现象逐渐增多,人们对婚姻的期望和要求也更加多元化。

总的来说,近代婚姻家庭的变迁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其背后反映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种变迁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论述我国婚姻制度

论述我国婚姻制度

论述我国婚姻制度摘要:婚姻制度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关于婚姻和家庭的观念、价值观以及法律规定。

我国婚姻制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从传统婚姻制度到现代婚姻制度,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本文旨在全面论述我国婚姻制度的演变、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

第一部分:我国婚姻制度的演变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婚姻制度的演变历程千余年。

最早期的婚姻制度主要是以汉族的封建血缘婚姻为主体,婚姻选择多由父母之间的联姻决定,强调的是家族利益的延续和维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变迁,我国婚姻制度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婚姻制度面临了重大的转型。

1950年,新中国颁布了《婚姻法》,其中明确禁止包办婚姻和童婚,并提倡男女平等、自由恋爱、自愿结婚的原则。

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婚姻制度持续发展和改革。

1980年,我国实施了《婚姻法》的修订,明确禁止重婚和婚前财产制度的设立,保障离婚自由的同时也规定了家庭暴力的法律责任。

此外,还成立了婚姻登记制度,统一办理结婚登记,为婚姻的合法性提供了保障。

第二部分:我国婚姻制度的现状当前,我国婚姻制度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更新,现代婚姻制度已经超越了传统婚姻制度的束缚。

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崛起和社会结构的变动,使得婚姻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经济和生育的工具,而是更多地强调个人的自由、平等、互助和幸福。

目前,我国婚姻制度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婚姻家庭的稳定性受到了挑战。

一些婚姻出现了危机,无法维持下去,导致夫妻离异。

其次,婚前协议的缺乏导致了夫妻财产纠纷的增多。

在家庭财产的分割和继承中,存在着权益不均等的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涉及婚姻暴力和性别歧视的问题亟待解决。

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我国婚姻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革。

第三部分:我国婚姻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为解决当前我国婚姻制度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革。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现代演变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现代演变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现代演变专业: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1年9月10日婚姻伦理是调整婚姻关系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及婚姻当事人缔结、维系、解除婚姻关系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具有规范婚姻行为、调节夫妻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个体婚姻生活质量的功效。

婚姻伦理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附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特定的经济政治条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中,婚姻伦理一直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历程。

一、中国传统婚姻伦理要义建立在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背景、群体本位价值导向、封建礼教和女教的塑造与禁锢之上的中国传统婚姻伦理,是中国婚姻伦理建设的元点,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范型。

其基本内容包括: 第一,男尊女卑。

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观念在婚姻生活领域的反映最为直接。

正如恩格斯所述:“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

”女性生来社会地位低下,婚姻地位卑微。

结婚必须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离婚只能听任男性的选择,只能承受单方被休弃的命运。

第二,夫为妻纲。

夫为妻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在婚姻关系中的体现,其核心思想是夫尊妻卑,夫天妻地。

“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

”男女两性一旦结为夫妻,妻子就失去自己的独立人格,只能顺从于丈夫,以夫为天。

即“从夫的地位,夫贵妇荣;从夫受刑,丈夫犯罪,妻子从坐;从夫的教令,任夫熔铸,直到从一而终,随夫葬于地下。

”第三,“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对女性的片面要求,是“夫为妻纲”和“男尊女卑”原则在女性生活领域的集中体现。

“三从”是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四德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男尊女卑夫天妻地、夫唱妇随,要求女性应以柔顺和臣服为德。

婚姻与家庭制度的变迁

婚姻与家庭制度的变迁

婚姻与家庭制度的变迁婚姻与家庭制度的演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姻与家庭制度也经历了许多变革。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婚姻与家庭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变迁,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婚姻制度的变迁1. 古代婚姻制度在古代,婚姻制度通常是以父权制为基础的。

父母为子女选择对象,重视门当户对和家族利益。

婚姻被视为家族之间的联姻,女性婚前常受到严格的管控,婚后则以妇道人家的身份为主。

2. 现代婚姻制度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婚姻制度渐渐脱离父权制的束缚。

个人自由意识的崛起,使得婚姻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

恋爱婚姻逐渐流行,婚前的个人自主权得到重视,男女平等的观念愈加普及。

二、家庭制度的变迁1. 大家庭制度在中国传统家庭制度中,大家庭制度是主要形式之一。

大家庭由夫妻、子女及其他亲属组成,重视家族的血脉传承和长辈对晚辈的管控。

权威和尊卑观念在大家庭中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2. 核心家庭制度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核心家庭制度成为主要家庭形态。

核心家庭由夫妻和子女组成,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和民主关系。

个人的自由和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关系更为紧密和亲密。

三、变迁的原因1. 社会经济变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家族关系逐渐弱化,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增强。

女性独立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使得婚姻和家庭制度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和变化。

2. 个人观念与价值观念的改变现代化的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和自主权,追求平等、互补与和谐的婚姻关系,而不再仅仅以传统的道德和家族为依归。

个人对于婚姻和家庭的需求和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四、变迁的影响1. 婚姻自由的增加随着观念的转变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婚姻自由度增加,个人更加注重婚姻的幸福感和稳定性,对于婚姻关系的心理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2. 家庭结构的多样化传统的大家庭制度逐渐被核心家庭替代,家庭结构的多样化成为常态。

单亲家庭、同性家庭等新型家庭的出现,使得家庭关系更加丰富多样,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婚姻制度变化与经济影响

婚姻制度变化与经济影响

婚姻制度变化与经济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婚姻制度也在不断地改变。

传统的婚姻观念逐渐被打破,新的婚姻形态不断涌现。

这些变化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变化的婚姻制度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传统的家庭模式中,男性通常是家庭的经济支柱,而女性则承担起照料家庭和孩子的责任。

然而,现代婚姻制度的变化使得女性在职场上有了更大的机会和选择,进一步推动了女性就业率的提高。

这也意味着增加了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对男性的就业压力和家庭责任产生了新的考验。

其次,婚姻制度的变化也对消费模式和家庭结构产生了影响。

传统的家庭模式是以核心家庭为基础,由丈夫和妻子共同承担家庭责任,而婚姻制度的变化使得家庭结构变得多样化。

单亲家庭、同性婚姻等新型家庭模式的出现,对经济产生了不同层面的影响。

例如,单亲家庭通常需要承担更大的经济负担,因为一个人要同时承担养育子女和赚钱的责任,从而可能导致家庭支出的增加。

而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则对相关产业如婚礼策划、婚庆服务等带来了新的商机。

此外,婚姻制度的变化还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上,婚姻是购买房屋的一个重要契机,许多年轻人在结婚后就开始购房,从而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然而,随着婚姻观念的变化和婚龄的延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婚或推迟结婚,从而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此外,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也为同性伴侣提供了购房的机会,进一步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除了以上的影响,婚姻制度的变化还对劳动力流动和社会保障系统产生了影响。

随着婚姻观念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结婚或晚婚,进而对劳动力流动产生了影响。

例如,年轻人在追求工作机会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灵活性更高的工作形式,而不愿意为了婚姻而牺牲自己的职业发展。

这使得劳动力市场上的流动性增强,同时也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通常基于家庭单元来进行福利分配,而随着家庭结构的多样化,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确保所有人都能够获得平等的福利待遇。

当代中国婚姻法治的变迁(1949—2003)

当代中国婚姻法治的变迁(1949—2003)

当代中国婚姻法治的变迁(1949—2003)当代中国婚姻法治的变迁(1949—2003)婚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维系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纽带。

在中国,婚姻法治的变迁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与改革。

从1949年到2003年,中国婚姻法治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反映出社会制度变革对家庭关系和法治观念的深刻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婚姻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新中国的家庭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改革。

1950年,新中国发布了第一部婚姻法,婚姻法禁止旧式的封建婚姻制度,确立了一夫一妻制,废除了包办婚姻和童养媳等恶劣现象。

此举彰显了新中国推崇平等、民主和自由婚姻观念的决心,为婚姻法治的更新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这一时期,由于经济条件和文化传统的限制,实际执行和普及度并不高。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婚姻法治逐步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规范。

1980年,中国颁布了新的婚姻法,明确规定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和家庭自治权,此举进一步推动了婚姻法治的发展和完善。

此时,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家庭关系和婚姻观念开始发生巨大变化。

包括晚婚晚育、自由恋爱、离婚率上升等,都反映出婚姻法治的适应性和变革性。

19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经济腾飞,社会转型的速度也日益加快,婚姻法治再次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变革,中国于2001年颁布了新的婚姻法,进一步加强了对个人权利和家庭自治权的保护,旨在构建更加平等和稳定的婚姻关系。

此外,这部新的法律还规定了婚姻登记制度、婚姻财产制度和离婚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婚姻的管理和保护。

总的来说,从1949年到2003年,中国婚姻法治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婚姻法治的发展和完善反映了中国社会制度变革对家庭关系和法治观念的深刻影响。

从以前的封建婚姻到现在的婚姻自由和平等,中国婚姻法律变得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离婚率上升、家庭暴力和单身现象等,这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来解决。

婚姻制度的变迁

婚姻制度的变迁

婚姻制度的变迁引言:婚姻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变迁,婚姻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到现代社会的自由恋爱,婚姻制度经历了从束缚到解放的演变。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探讨婚姻制度的变迁,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第一部分: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在封建社会,婚姻是由父母代为安排的。

人们完全没有选择的权利,无论个人的喜好和意愿如何,都不能违背长辈的安排。

这种包办婚姻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家族的利益,但也剥夺了个人的自由和幸福感。

许多婚姻不幸福的案例时有发生,导致家庭的破裂。

第二部分:现代社会的自由恋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思想观念的改变,婚姻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代社会允许个人自由选择伴侣,自由恋爱成为主流。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愿选择自己的伴侣,这种自由恋爱的制度给予了个人更多的权利和自主性。

相比于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现代社会的婚姻更加幸福和稳定。

第三部分:同性婚姻的合法化近年来,同性恋权益的争取取得了重要进展。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合法化同性婚姻。

这一变革对传统婚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性婚姻的合法化打破了传统的男女婚姻观念,给予了同性恋者平等的结婚权利。

这一变化引发了社会的各种争议和讨论,一方面,有人认为同性婚姻削弱了传统婚姻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有人认为同性婚姻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第四部分:婚姻观念的塑造婚姻制度的变迁不仅意味着法律上的改变,更意味着人们婚姻观念的转变。

过去的婚姻观念注重家族和社会的利益,而现代社会则更注重个人的幸福感和自由选择。

随着婚姻制度的演变,人们对婚姻的期望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社会人们更看重婚姻中的互相理解、共同成长和共同承担责任。

这种婚姻观念的转变使婚姻更加平等和幸福。

结论:婚姻制度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到现代社会的自由恋爱,再到同性婚姻的合法化,每一次的变革都在为婚姻带来更多的自由和平等。

婚姻制度的变迁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塑造了新时代的婚姻观念。

婚姻制度的几点变迁与思考

婚姻制度的几点变迁与思考

婚姻制度的几点变迁与思考作者:董丽英来源:《丝路视野》2020年第08期摘;要: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婚姻自由,这是婚姻制度发展到现代所形成的共识和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两者相辅相成,结婚自由是离婚自由的前提,离婚自由是结婚自由的直接体现。

自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实现方式和受限程度也是随着形势变化不断调整的,本文就此进行了适用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婚姻;变迁一、形势特点(一)农业社会的婚姻功能在递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密度不断加剧,人与人的专业化分工更明确,社会化服务更为系统周到,个体行为也强烈渗透在庞大的社会体系中。

传统农业社会中婚姻承载的家族关系和各自分工,尤其是相互扶持、相互照顾的生活功能已经逐渐被社会化分工取代。

法律对婚前个人财产不断增加严格保护、对婚姻中的收入和借贷关系不断增加独立性和分解适用,不再一揽子盖棺定论,比如用于家庭生活的或为对方认可的借贷方可列为共同债务,而不是单纯因为身份关系而确定性质,这也是对婚姻中个体独立性和责任承担的认可,而不是以共同体进行认定。

(二)现代意义上婚姻的功能更重视共同成长和进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独生子女居多,对婚姻的包容度严重下降。

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独生子女这个已经实行了四十多年的政策产生了整整两代人的社会结果。

现在的这两代人正处在结婚的高峰时段,如果说第一代独生子女还因为当时社会发展分工不够成熟而多处于生活互助型,第二代人独生子女则完全处在一个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完善的阶段。

从小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学校认真贴心的个性化教育,都把孩子放在了一个巨大而完美的花室里。

当面对婚姻,个体生活中忽然加入另外一种习性和方式,而且有着同样完整的培育体系、同样的不会轻易改变和妥协,两者相遇在容易擦出火花的同时也非常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

解决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保持思想价值体系的一致方向,在这样的引导之下,这些生活型的冲突,可以仅仅以次要矛盾的方式呈现而达成妥协并随着时间逐渐消弭。

婚姻制度与社会变迁

婚姻制度与社会变迁

婚姻制度与社会变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婚姻制度也在逐渐改变和演变。

过去,婚姻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稳定的基石,是两个家族的联姻,也是人类繁衍后代的手段。

然而,在当代社会,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家庭观念的改变以及经济的发展,婚姻制度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变革。

首先,婚姻制度与女性地位的提升密切相关。

在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往往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一种保障。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地位的提高,很多女性不再把婚姻看作是一种保障,而是更注重自己的事业和独立。

女性通过教育的提升,获得了更多的选择,不再需要依赖婚姻来维持生活。

这种变化使得婚姻不再是女性生活的唯一出路,同时也改变了传统婚姻制度的观念和价值。

其次,婚姻制度的改变也与家庭观念的转变有关。

传统家庭观念中,婚姻被视为家庭维系的纽带,是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

然而,在当代社会,家庭观念逐渐从以传统核心家庭为基础转变成以个人为中心的家庭形态。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而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家庭模式中。

这使得婚姻变得更加多元化和自由化,人们更加注重婚姻的平等和自由选择。

此外,婚姻制度的变革也与经济的发展有关。

在早期农耕社会中,婚姻被视为一种经济联姻,婚姻对象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家庭的地位和财富。

然而,在现代社会,经济独立成为越来越多女性的选择,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婚姻的情感和精神层面,而不再仅仅是物质需求的满足。

这也导致了更多自由选择和离婚率的升高,人们更加注重婚姻的质量和幸福感。

同样重要的是,婚姻制度的变迁也受到社会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对婚姻制度产生不同的影响。

以西方国家为例,如美国和欧洲国家,婚姻制度经历了从基督教的宗教仪式到民事婚姻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民事婚姻来代替宗教婚姻,这使得婚姻不再具有宗教色彩,更加注重合法和平等的婚姻关系。

而在东方文化中,传统婚姻观念仍然占主导地位,例如中国的婚姻观念仍然强调婚姻对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这种文化差异对婚姻制度的变革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历代婚姻制度

中国历代婚姻制度

中国历代婚姻制度
中国历代婚姻制度自古以来经历了许多变迁和演变,以下简要介
绍了中国历代的婚姻制度:
1. 夏商周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以父权制为基础,家族的利益
至上,婚姻多由父母或长辈安排。

婚姻制度强调血亲关系和家族的延续。

2.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国家的分裂,个人自由意识
逐渐兴起,土地私有和家族势力衰退,个人选择婚姻的权利逐渐增加。

3.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新婚姻制度,婚姻以男
尊女卑为原则,禁止私娶私妻的行为,实行婚姻制度的法律化。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婚姻制
度逐渐趋向于平等和尊重个人意愿。

婚姻多由男女自由选择和订约而成。

5. 唐宋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重视家族和门第,礼教约束
严厉,一夫一妻制开始确立。

婚姻多由父母或长辈安排,夫妻关系以
男性为中心。

6. 明清时期:在封建社会的制约下,家族的利益至上,家族成
员的婚姻多由长辈或媒妁安排,女性地位相对较低。

婚姻制度依然保
持着封建特色。

7.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婚姻制度开始向西方的
婚姻制度靠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封建婚姻制度逐渐改革,婚姻法的颁布实施,强调男女平等、自由恋爱、自由婚姻、保护妇女
权益等原则。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的婚姻制度在受到家族和封建思想的影响下,有时强调血亲关系和家族延续的父权制思想,有时又受到佛教和道家
等思想的影响,倡导个人自由意识和人性平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
会的变迁,中国的婚姻制度逐渐走向了现代化,重视个人意愿、男女
平等和法律保护妇女权益。

婚姻制度变迁对家庭结构的影响

婚姻制度变迁对家庭结构的影响

婚姻制度变迁对家庭结构的影响在当今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发展进步,婚姻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家庭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心理层面探讨婚姻制度变迁对家庭结构的影响。

首先,婚姻制度的变迁对家庭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传统上,男人通常是家庭经济的支柱,而女人则以家庭为中心,负责照料子女和家务劳动。

然而,随着婚姻制度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求自己的事业和职业发展。

因此,夫妻们现在更倾向于共同承担家庭经济责任,这改变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

这种变化带来了两个重要的结果。

首先,家庭现在有更多的经济来源,更稳定的收入,提升了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

其次,男女角色的平等化有助于减轻家庭成员之间的压力,提高了婚姻关系的稳定性。

此外,婚姻制度的变迁对家庭的社会结构也产生了影响。

以往,亲戚关系在家庭结构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夫妻们通常与双方父母及其他亲戚住在一起。

然而,随着年轻一代对婚姻的态度变化,越来越多的夫妻选择在婚后独立生活,形成核心家庭。

这种变化导致了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对疏离感。

尽管核心家庭对夫妻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但由于缺少其他家庭成员的支持和指导,夫妻们可能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

此外,婚姻制度的变迁还对家庭成员的心理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前,婚姻通常是为了满足经济和社会需求而定下的。

然而,现代人们更多地将婚姻视为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一种途径。

这种改变使得夫妻们在婚姻关系中更加注重个人幸福和满足感。

然而,这也给婚姻带来了更高的期望值和更大的压力。

夫妻们可能更难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导致婚姻关系的不稳定和破裂。

因此,婚姻制度的变革既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也给夫妻们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综上所述,婚姻制度的变迁对家庭结构产生了经济、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影响。

婚姻经济共同承担的模式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来源和稳定的收入,提高了家庭的生活质量。

核心家庭的形成带来了夫妻关系的亲密性,但同时也可能导致缺乏其他家庭支持的压力。

婚姻制度终将消亡

婚姻制度终将消亡

婚姻制度终将消亡婚姻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起源于人类形成社会之初。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婚姻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一直起着对于社会稳定、繁衍后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婚姻制度终将走向消亡。

首先,现代社会婚姻观念的转变已经开始显现。

传统的婚姻观念中,男女双方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是选择伴侣的重要因素。

然而,现代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更为平等的婚姻观念,强调婚姻的平等、尊重和爱情。

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自由选择伴侣,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满足,而不仅仅是为了繁衍后代或社会地位。

这种婚姻观念的转变,将渐渐削弱传统的婚姻制度的存在意义。

其次,社会发展也导致了婚姻制度的消亡。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于性别角色的重新定义,婚姻制度的约束力越来越弱。

婚姻以及家庭作为社会组织形式的有效性已经受到了挑战。

现代社会对于个人自由和个体权益的尊重,使得人们更加追求个人实现和独立,婚姻制度对于人们而言可能成为束缚个人实现的桎梏。

此外,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各种资源和社交关系,使得婚姻制度变得不再必要。

最后,婚姻制度自身的缺陷也导致了其将要消亡的趋势。

婚姻制度的本质是一种社会规范和利益博弈,往往忽略了个人的需求和人性的多样性。

例如,在传统的婚姻制度中,一夫一妻制被广泛认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性取向的多样性和个体需求的差异性使得这种制度变得不再符合现实需求。

此外,婚姻制度还常常带来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问题,使得人们对于婚姻制度的怀疑和质疑越来越多。

总的来说,婚姻制度终将消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对于性别平等和个人自由的追求,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婚姻制度本身的缺陷,使得婚姻制度变得越来越不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相对缓慢,但是趋势已经明确。

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我们应当积极应对这些变化,推动社会进步,为新的社会形态创造更加平等、自由的环境。

中国近代婚姻制度

中国近代婚姻制度

中国近代婚姻制度
中国近代婚姻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在封建社会中,中国的婚姻制度以父权制为基础,婚姻多由父母之间的亲事和媒人之间的联络来安排。

女性在婚姻中几乎没有自主权,甚至连自己的婚姻对象也无法选择。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思想的兴起,中国的婚姻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是1912年的辛亥革命,宣布了婚姻自由的
原则,取消了封建遗制中的婚姻束缚。

接着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进一步强调婚姻自由和平等的原则,并取消了行为约束,例如“包办婚姻”、“媒妁之言”等。

此外,成年男女的自由结婚
权利也得到了保障。

然而,在中国的婚姻制度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传统观念的影响、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地域文化的差异都可能影响婚姻的选择和幸福感。

此外,一些女性在婚姻中仍然面临不平等的地位和权益保障不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

例如,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自愿结婚的原则,禁止强迫婚姻、家庭暴力等行为。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婚姻登记和离婚登记的管理,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机制来保障婚姻自由和权益。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婚姻制度经历了从父权制到婚姻自由和平等的转变。

尽管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政府的改革措施和法律保障不断完善,为中国的婚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近代婚俗变迁

我国近代婚俗变迁


胡适也曾经发表文章——《我之贞操观》,对于寡妇再嫁、烈妇殉夫 等问题作了论说。《新青年》对于旧有的婚姻道德的强烈抨击对于近 代婚俗影响是婚姻史上光辉的一页
小结

尽管近代以来的不少进步运动都促进了我国婚俗的近代化,但是实际 上其影响十分有限,主要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大城市推行,其他地 区基本固守传统婚俗,尤其是在农村及内地中小城市。三纲五常等封 建陋俗仍然在国人心中作祟,传统婚姻礼俗依然盛行。所以,我们的 这次报告不重各种事件运动对与婚俗的影响,而侧重于他们本身对于 近代婚俗变迁所作出的努力。以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 文化运动为四个重要的点,由此连成一条近代婚俗变迁的线,由此对 于近代婚俗变迁简单做一说明。

维新变法与近代婚俗

诸如上述事例,在民初的各种报刊和县志中有一定数量的记载。令 人深思的是,这种新式婚礼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模仿西方的痕迹,甚至 是直接移植。这表明,近代在学习西方时,不仅注重她的经济、政治, 也留心观察它的社会风貌、风俗人情。

辛亥革命与近代婚俗 1911年的辛亥革命,从这时起,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便真正展开,社 会婚姻生活开始发生巨大变化。许多妇女团体在参加革命斗争的同时, 也提出了争取男女平等的口号,以谋求妇女地位的改善。具体说来, 他们所争取的目标是妇女的交友权和婚姻自主权、受教育权和参政权。 “男女平等”观念开始得到传播,家庭婚姻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这 在中国婚姻史和妇女生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男女婚恋有一定的自由

1.废除包办婚姻,不强迫。 2.允许寡妇再嫁。
3.允许中外通婚。


(三)在仪式和程度上独具一格
1.禁止某些迷信活动,取消繁文缛节,代之以简单的宗教仪式,比如传统的选择吉日被 废除(《天朝田亩制度》说:“凡两司马办其二十五家婚娶吉喜等事,总是祭告天父上 主皇上帝,一切旧时歪例尽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社会史》课程论文
姓名:赵凤秋班级:08级工程管理三班学号:08010944
浅谈近现代婚姻观和婚姻制度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百余年间,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没有被遗漏。

从得得社会环境,到家庭生活,从社会习俗到服饰饮食,从妇女解放到婚丧礼仪,从高等教育到交通每一个社会层面都发生着不同以往的新变化。

同样,作为组建社会基本组织的——家庭的重要前提,婚姻制度也在经历巨大的变迁。

我试图从这百余年的历史中,找寻出婚姻制度的变迁和人们婚姻观的变化,必然的这些工作要仰仗于许多的文献,包括学术文章,文艺作品,法律法规的条文等等,结合自己的理解于是形成现在的文章。

当然由于我视野的局限性以及学识水平所限,文章只是很粗浅的谈了一些表面的,略显片面的现象,还请谅解。

此处,需要指出,当前的学术研究以城市生活为主,我的文章也只对城市的婚姻状况做介绍。

一、封建统治下的传统婚姻
在传统文化中,婚姻不仅仅是当事人,更是两个家庭甚至是两个家族的实务。

所以,家庭夫妻关系的形成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准则,男女当事者个人,对自己的婚姻基本上没有选择的自由。

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大多以“门当户对”或家庭经济情况为标准,对于年、貌、品、才,甚至身体状况,是不管的,更别提感情,青年男女毫无自主权可言。

男女双方婚前可能都没有见过面,婚后的感情状况普遍不理想,没有建立在两情相悦的基础上的传统婚姻酿成了许多悲剧。

在电视剧与文艺作品中,此类例子枚不胜举。

清末的许多学者,都有过失败的第一段婚姻。

传统婚姻中,早婚恶习,近亲结婚的习俗的风行。

在清末社会,早婚有相当的普遍性,一般青年多在20岁之前完婚,甚至有“有年30抱孙子者,则戚族视为家庆,社会以为人瑞”,少年男女结婚带来的结果是身体易为情欲所伤,父母也不能给子女良好的家庭教育,给整体国民素质影响很大。

近亲结婚,出于种种考虑,在偏远地区和皇族内甚为流行,给下一代的质量埋下了很大的隐患,严重影响国民素质。

中国有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国妇女一直生活在“三纲五常”的宗族制度之中和男尊女卑的传统伦理中,女子的婚姻全力基本被剥夺。

蓄妾,三妻四妾,是旧时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贫富贵贱分化和阶级制度的在婚姻制度上的体现。

男子可以退婚再娶,女子则不能退婚再嫁,这是封建婚姻的违反人道主义的平等的地方。

二、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婚姻状况的改变
——传统婚姻制度与新式婚姻形式共存
清末民初,新世纪初的婚姻在一片热闹沸腾的变革中开始。

伴随着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大批进步知识分子展开了对旧时婚姻陋俗的大批判。

在新婚姻观的引导下,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婚姻习俗开始出现了现代文明与自由的曙光。

辛亥革命对传统的婚姻制度的冲击还是相当大的,近代留洋后回来的人带来的人人平等,妇女解放等新观念给城市的青年以重大影响,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也让众多的城市民众开始渐渐改变旧的观念,接受新式的婚姻顾念也开始成为新式婚姻制度的开端。

青年男女开始先谈恋爱,再结婚。

在大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受新式观念的影响,原来的旧的观念被渐渐摒弃,慢慢的解放天性,从自由恋爱开始,也接受一夫一妻制度,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人。

偏远乡村和传统的家族依旧是传统的形式。

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的婚姻即为林觉民和梁启超两位家长包办的。

婚礼的形式开始从简,花费也节省了许多。

旧式婚礼的程序极为繁琐,规范了所谓的“六礼”,作为婚礼必要的程序。

民国早期,众多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猛烈地批判,尤其是在“五四”前后,于是婚礼形式上开始趋于简单,,“往往有借旅馆及青年社结婚者,此亦嫁娶从简之好现象也”。

礼俗趋于简朴,摒弃旧婚俗
的繁文缛节,更是社会趋于文明,合理的的具体表现,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也有利于社会进步。

男女的婚姻的年龄也开始正常起来,早婚的现象变少,人们开始重视起自己的教育,事业和革命,结婚年龄从原来普遍的16,7岁到20岁出头,这是社会显著的进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下一代的质量。

三、建国后的婚姻状况和婚姻观念
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国家一切都刚刚起步,当时急需一部法律为新的婚姻制度作为新的婚姻规范,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婚姻家庭领域内的反封建的民主改革,废除在中国已存在数千年之久的封建婚姻陋习于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最初几年里,政治色彩颇浓而革命意义极大的《婚姻法》为中国人的婚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其颁布为起始,“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了下来。

一夫一妻制开始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开始在主流媒体的宣传中出现提倡“婚姻自由”,这一切都是过去的年代所没有的,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婚姻法》的颁布给中国的婚姻制度带来了质的改变,长足的进步。

就在《婚姻法》颁布前一年,法国女权主义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的《第二性》出版。

藉这本女权主义的“圣经”,波伏娃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敬意,她坚信社会主义终将消灭男女不平等现象。

当然,在这一时期婚姻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自50年代“反右”运动开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处于一个政治高于一切的年代,政治成为一切的主题,婚姻如是。

其时所谓的“红五类”之间的通婚是理所当然的,而企盼改变命运的所谓的“黑五类”也无一例外地希望能与“红五类”联姻,以便借此获得免于政治迫害的身份条件。

与政治条件相比,人们对财富、职业的要求似乎并不高。

也许在那个均贫富已被制度化的时代,经济方面的任何期待都显得不合时宜,甚至,人们连爱情也少有期待。

爱人,首先应该是革命同志。

1978年以后,政治权力与传统道德共同构建的社会监管体系日益松动,令置身其中的人们感受真切而又应接不暇。

少了过度的政治负担,人们的婚姻重归朴实的爱情。

1981年,新《婚姻法》颁行,将“感情破裂”规定为离婚要件,由此,中国人似乎开始意识到,爱情也是婚姻中颇为重要的东西。

婚礼也跟上了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潮流,新人穿上了套装西服婚纱、喜宴排场越来越大,婚庆事业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然而,进入新千年以后,这是一个规范日渐模糊的时代。

80后相继步入婚龄,成为这时期结婚的主力,此时的婚姻染上了80后鲜明的个性色彩-在中国,一些人的爱情开始以“无政府”的方式蔓延,正如罗素在半个多世纪前在《婚姻革命》里说的,“爱是一种无政府的力量,如果放任自流,它是不会安于法律和风俗所规定的范围的。

”同时,随着物欲与自由主义的膨胀,结婚的决定开始掺杂着更多无关爱情的考量……
四、总结
婚姻家庭制度是指被一定社会所公认并被人们普遍接受和遵循的婚姻家庭关系的规范体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始终受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发展所决定。

可以说,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根本上推动了婚姻制度和婚姻观念的的变迁,当然这不是唯一因素。

虽然我们不能确定婚姻制度的未来做准确预知,但是纵观变迁,我们不能说着将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且发展趋势将是趋于合理与完善。

参考文献:
《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李银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20世纪上半期中国乡村婚姻实态与变迁》傅建成西北大学
《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 强继军西北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社会史》邵壅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
《近代中国的新式婚丧》邵先崇人民文学出版社
《建国初期婚姻制度改革研究》黄桂琴张志永原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1949—2009共和国婚姻史凤凰网专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